龙窑外形较长,窑身前低后高,宛如传说中的龙从天而降,故称为“龙窑”。龙窑出现于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南朝以后开始定型。龙窑具有产量大、热效率高、建筑方便、节省燃料等优点。石湾宋元开始以龙窑烧制陶器,石湾龙窑技艺是长期使用龙窑而产生形成的工艺,此一技艺又分为营造技艺和烧制技艺。
石湾龙窑的历史
石湾制陶业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和市相关文物部门对石湾大雾岗进行挖掘,发现了厚厚的宋代陶瓷堆积层叠压在唐代的堆积层上,在宋代的遗址层中还有粘连着厚厚的墨绿色玻璃釉的窑砖,但未确定是龙窑的窑砖。而在石湾沿东平河往上游约12公里左右的南海小塘奇石,挖掘到宋代的龙窑。因小塘奇石出土的陶器,无论在器型、釉色、胎质和烧制等方面与石湾大雾岗的唐宋窑址十分相近,因而认为这两处窑址属同一窑系。在奇石古窑址共发现有20多座的北宋时期龙窑,有3座龙窑底压叠着11座已受毁坏的唐代小型馒头窑,证明了石湾的使用的龙窑是在唐代的馒头型窑发展演变而来。
有关石湾龙窑最早文献记载出现于《太元霍氏族谱》手抄本,其中有其祖业——元代龙窑“文灶”的记载: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土名莘村岗,窑灶名为“文灶“,东西俱十六丈七尺,南北俱二丈五尺”。族谱中还绘有文灶的图样。窑前最低处设有火膛,窑壁开设有窑门,窑拱顶两边各设有一排火眼。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佛山市博物馆等单位对石湾海口龟山进行挖掘普查,发现有宋元时期龙窑残壁。
明代石湾窑陶业生产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龙窑为石湾陶瓷产品占领市场提供有利条件。明代时石湾龙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砌窑用方型窑砖,到顶部用楔型砖(石湾称斧头砖)作券顶,窑砖的改革使窑脊更为结实,使窑拱顶开火眼成为可能;火眼由每排2个改为每排5个火眼,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侯不均匀的缺点。这次的窑炉的改革,是石湾陶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清代石湾制陶业生产体系不断扩大和完善,这一时期,陶器的种类和陶工队伍不断壮大,陶业行会由明代的八行增至二十八行。陶窑也在原来的基础猛增,据李景康的《石湾陶业考》记载,石湾龙窑最多时达一百零七座。清代出现了与龙窑使用相关的行会,一是木柴业,以供应制陶业燃料为主;二是开满行,专门负责七星岗一带窑灶的煅烧工作;三是跛离行,负责搬运产品上落窑,以及开灶、装灶和清理窑灶工作。四是砌窑行,专门负责建设和维修龙窑灶的行会。
日本侵略者进入石湾时,石湾变成了一个废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石湾仅存十几座龙窑,其中只有7座能进行生产。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恢复石湾陶瓷业的生产,又重建了约20多座龙窑。随着石湾陶瓷产品结构调整变化,生产设备的开发更新,新的窑炉开始出现,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龙窑。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龙窑被拆除,只留下3座龙窑,分别为南风古灶、高灶和同庆灶。
工艺过程
石湾龙窑一般选择在山岗上,依山坡而建,窑身前后的高度有相当大的落差,形成一定的自然抽力。龙窑分炉头、窑室和窑尾三部份。炉头是用于挤火的位置;窑室长长的如一条长长的斜坡式的隧道,是放置泥坯的地方,由窑床、窑墙和窑拱顶组成,窑拱顶上有火眼;窑尾主要有栏尾、烟井和烟囱。
1、工具
不同的龙窑装烧产品不同,龙窑的流线形也略有不同,修窑师傅在修窑过程中所量度的尺寸对整座龙窑最后修成的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修窑师傅所使用的行尺,又称为九五尺(即九寸五分等于现在市尺的一尺长,与米尺的换算是1米=2尺8寸5分。)多用不易变形的老杉木来做。水平尺和木尺来一起来量倾斜度。火眼凿、木锤联合用于开凿火眼。火眼凿以锻铁打成,上半部分为手柄,圆柱形,下半部分为弧形,可根据火眼的大小使用不同弧度的火眼凿。木锤主体是大致为圆柱形,锤体中部开孔插一个木的手柄。
因为龙窑是一条长长的斜坡式的隧道,所以在装窑时要用到多种窑具辅助装窑,主要有匣钵(皮冚)、托垫和画瓦(“画”是取其音,指陶碎片)。此外,还有用于搬运泥坯和产品的大板车,用于挑柴的竹落,烧窑的烧火棍、在窑背投柴时的坐具长短脚板凳,上窑用于保护双脚的草鞋、出窑时保护手以免被确烫伤的捏布及棉纱手套等。
2、修筑龙窑
确定倾斜度和中心线。龙窑有多个倾斜度,根据龙窑的类型来设计龙窑每一段的倾斜度。如倾斜度不合适,就用加减窑底的泥土来调节。窑底的泥土整理夯实后,师傅会确定中心线,拉一条绵线作标记,沿着棉线每隔一小段距离就临时垒起一堆砖,在上面做记号,标记好窑底各段倾斜曲线、宽度及窑墙的高度。
砌窑墙。龙窑的窑墙分外窑墙和内窑墙,外窑墙是对整个龙窑的支撑,多用石头、夯土、青砖砌成。内窑墙是直接接触火的地方,因为需要经常维修,所以它与外窑墙相互不错合,内外窑墙之间以土填充。在建内窑墙之前,先在窑底铺一层砖作为窑墙的地基,然后才开始砌墙。砌窑墙过程中窑门位置要砌一个拱门。
砌炉头。炉头在窑身中心线上,先确定炉头的宽度、高度和深度。先砌炉头两边的窑墙和中间的分火墙。当三堵墙砌到一定的高度,放上一块大铁板,将炉头分成两层:铁板下面为灰坑,铁板上面放两个拱形的铁构件作为火门,火门两边和顶上用耐火砖砌成火额墙。火门进去是火膛,即炉头烧火的地方,由畚箕拱(即火膛拱)与下面的铁炉栅组成,火膛后端为火梯,是连接火膛与窑室的部位。
砌窑拱背。窑室的拱背与炉头的畚箕拱相连,砌畚箕拱和窑拱背都是用斧头砖。龙窑是由下至上逐渐高的,所以每隔几排拱背用的斧头砖数量就会有增减。在每一排的起始,工人们都会小心地在斧头砖与窑墙的交接的位置用砖块或瓦片垫好,使其形成合适的角度,然后一块块砖拼上去。龙窑的拱背与窑床对应,它的弧度也是分多个级别的。每砌一段,就要再拉线以确定其最高点的高度,然后确定每排砌的斧头砖的数量。在砌窑拱背的过程中,要预留开凿火眼的位置,该位置要用未烧的泥坯砖来砌。窑拱背建好后,就用泥沙浆覆盖窑拱背,泥沙浆干透后,然后开凿火眼和安装火眼圈,最后在窑底铺上一层粗河沙,整个砌窑工序完成。
3、龙窑烧制陶瓷
装窑。先将要保护的泥坯放入匣钵内。因为窑床是斜坡,用托垫或沙砖局部垫平,将泥坯或装了泥坯的匣钵放在上面。当放稳第一层后,将泥坯或装了泥坯的匣钵一个个垒上去,重的产品在下,轻的在上面。裸烧的泥坯,为了避免泥坯间粘连,泥坯之间放置东西进行分隔,可以是沙浆、沙砖、画瓦或者托垫。
放泥坯产品时按产品的大小和对窑温的不同需求放置。装完窑后,以耐火砖和沙浆封窑门。
烧窑。龙窑烧制陶瓷是一次性烧成。石湾龙窑在烧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炉头烧火,称为“挤火”; 二是窑背烧灶,即从窑背火眼投柴。挤火是在炉头火膛烧大木柴,一般由一个人进行操作。先是缓慢放柴,后逐渐加多加快。这一阶段的作用是让整座龙窑逐渐升温,泥坯排除自身的残余水份。经过挤火一段时间后,窑内的温度达到一定时,升温过程结束。睇火师傅下令“上火”,灶上工人就会将炉头的火门关闭,然后转到窑背上投柴。龙窑的窑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排火眼,每排5个,火眼下面留一定的空间,形成燃烧竖井。5位灶上工人分别掌握同一排的5个火眼,短时间将大量柴仔投入到燃烧竖井内,使窑内局部升温,将产品烧熟。当师傅认为温度达到后,师傅发出指令“落火”,结束这一排火眼的投柴。然后盖上火眼盖,转到向窑尾方向的另一排,继续同样的工作。将所有需要投柴的火眼投过柴后,睇火师傅认为火候够了,烧窑结束。
出窑。熄火后的龙窑经过一天一夜的降温,就可以开窑了。因为窑内仍有一定的温度,窑工必须穿上草鞋,戴上捏布,才进入窑内搬出产品。搬出来的产品如果有匣钵,则将产品从匣钵中拿起来,匣钵在窑旁垒起来,以备下次使用。产品运到指定的地方堆放,再进行分级。
龙窑的营造和烧制,全过程凭师傅经验,没有精密的仪器测量,全凭师傅目测指挥,每一个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完成。“谷”( “谷”取其音,在粤语中有“逼”,即挤压的意思)窑拱背的操作一气呵成,不用拱托,砌好的龙窑,窑体不会出现折腰、隆背、涨肚等败位,内窑腔曲线形状流畅合理,利于热气的升降和气氛的控制。烧窑的全过程靠师傅看火色来判断温度,指挥投柴量和投柴速度,在窑背通过火眼向窑内投柴多少,要靠睇火师傅对产品有充份的掌握,以确保每件产品有足够的温度烧熟。
工艺特色
石湾从宋代到建国初期,龙窑作为主要的煅烧工具,在使用了近千年过程中,其技艺也在不断总结和进步,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色。
1、龙窑独特的构造
石湾龙窑与其他地区的龙窑相比,一是窑背上有大量的火眼。石湾龙窑窑背上每隔70至80厘米就有一排火眼,除了第一排的“三星窟”只有三个火眼外,其他每排5个。火眼越多,能投柴入窑内的位置越多,灵活性越大,窑内的每个位置都可以达到煅烧所需要的温度。二是横截面温差少。为了减少同一横截然面的上下温差,石湾陶工们建造龙窑时将窑拱压低,龙窑两侧的内窑墙向内倾斜,这样的形状利于热气下沉,避免温度聚集在窑拱顶位置。三是双火膛。石湾的龙窑多为“双眼龙”,即两个火膛和两个灰坑,火膛和灰坑之间有炉栅相隔。双火膛的炉头,两个火膛一起投柴,温度升得快,很灵活。四是变坡。石湾龙窑的坡度按制品的厚薄、大小、需要的燃烧气氛来设计,同一座龙窑中,一般是头段陡,中段缓,尾段近于平坦,细分还有好几个坡度。
2、精彩的釉色
石湾陶工在长时间使用龙窑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和探索,烧制许多精彩的釉色,其中以黑、白、绿、黄、蓝釉为大宗。从唐宋到民国,石湾主要是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黑白绿黄蓝釉主要用于涂在日用器皿上,以方便储物及清洁。艺术釉色的繁盛是明代以后,经过向其他窑口学习和自身的摸索,研发出石湾窑独有的系列釉色。
窑宝是指龙窑烧制出来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窑变釉,因为独一无二,可遇不可求,所以有一窑一宝的说法。窑宝的形成是因为窑中有一些区域是难以控制的盲点,灶上师傅称之为死角。这个位置在烧窑过程中,空气流通慢,造成碳积聚特别多,形成还原气氛,釉中的金属在还原和氧化气氛的交替和转换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烧出来的釉色流光溢彩、变幻淋漓,呈现特殊的艺术效果。三稔花、石榴红都是龙窑烧出来的窑变釉。
龙窑烧制的产品与现代窑炉烧制的产品相比,龙窑烧制的陶瓷胎和釉的色泽自然调和,釉色古朴浑厚,胎色油润并带有玉一般的光泽。素烧的泥坯虽然为单色,但向火面与背火面呈现不同深浅的颜色,浅黄、黄色、深黄演变交替,非常富于韵律感,给人以自然、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传承与发展
现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的传承人有五位:其中蒙文德和苏乃灌为省级传承人;陈钊为市级传承人;梁沛星、梁标为区级传承人。
石湾现只剩下三座龙窑。其中南风古灶和高灶出于保护的需要,每月烧两窑产品。同庆灶已基本不烧。因为龙窑技艺载体的减少,使用频率低,导致龙窑技艺出现濒危。2013年至2014年南风古灶和高灶大修,负责技术指导的蒙文德师傅想找一个徒弟跟他学习龙窑营造技艺,但没有成功。石湾陶瓷博物馆作为龙窑技艺的保护单位,将龙窑的大修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并编辑成记录片,对营造技艺进行资料保存。
烧窑方面稍为好一点,现在石湾正在悄悄兴起一股柴烧热。在南风古灶和高灶,每月烧两窑产品,大部分是附近的陶艺工作者在搭烧。每到开窑日,龙窑旁就聚满搭烧的人,焦急地等待出窑,许多人对柴烧有一种上瘾感觉,甚至一些人觉得搭烧不能自己控制火候不尽兴,自建小柴窑来“玩”柴烧。
广州美术学院的陶艺专业开设了柴烧课,该学院的魏华教授是石湾柴烧的忠实粉丝,已经参与组织过多次柴烧研讨会。广美陶艺专业学生实习就到南风古灶旁魏华的工作室做陶,然后作品放在南风古灶和高灶烧制,产品售卖给游客,形成学生创业基地。
近年来,在各级的领导的支持下举办的“柴烧节”活动,也成为推动石湾柴烧文化发展的一股动力。活动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爱好柴烧的陶艺家来石湾创作、烧窑和研讨,让古老的柴烧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石湾柴烧文化注入更多内涵,使柴烧文化更深入人心。在几次柴烧节后,南风古灶旅游区周边陆续进驻了一些爱好柴烧的艺术家。在2016年底举办了一期“石湾龙窑柴烧技艺培训班”,讲授龙窑烧窑知识,三节课引来了130多人次来听课,虽然正式的龙窑睇火师傅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但是一个热爱柴烧的氛围,利于烧窑技艺的传承。(文/李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