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相生 万法归一 ——刘藕生捏塑陶艺作品展》今日开幕!
3月6日,《形神相生 万法归一——刘藕生捏塑陶艺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正式开幕。展览展出刘藕生大师各时期创作的陶艺作品80余件(套),涵盖陶塑人物、动物及少量绘画作品。展览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全面呈现其从写实到写意、从传统到创新的艺术轨迹。展览将开放至5月6日。 本次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佛山市禅城区江湾啸风堂艺廊、佛山市禅城区至法艺术工作室承办,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佛山市状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湾陶艺学会、茶陶古居协办。 01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02 开幕仪式 开幕式现场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右)为刘藕生大师(左)颁发捐赠证书 嘉宾合影 03 研讨会现场当日上午9点,《形神相生 万法归一 ——刘藕生捏塑陶艺作品展》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陶吧开展。刘藕生作为石湾陶艺界的杰出代表,其艺术生涯和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更对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讨会通过深入探讨刘藕生的艺术成就、创作理念、技法创新以及他对石湾陶艺的贡献,进一步推动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激发更多人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 研讨会现场 刘藕生大师发言 陶艺家发言 -END-
6
2025-3
【展讯】形神相生 万法归一——刘藕生捏塑陶艺作品展即将开幕!
刘藕生捏塑陶艺作品展 展览宗旨01为了促进石湾陶瓷艺术的发展,探索石湾陶艺创作捏塑技艺的发展之路,特举办《形神相生 万法归一——刘藕生捏塑陶艺作品展》,展示刘藕生创作的各时期陶艺作品。刘藕生是著名艺术家,早期的陶艺作品大多都是以写实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则以大写意手法创作。其作品既有清代名家陈祖写意陶塑的神韵,又有西方现代艺术抽象变形的气息,给石湾陶塑艺术带来一股阳刚豪迈的新风。经五十余载的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如今他的捏塑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机理揉合釉彩运用出神入化,为海内外陶艺和收藏界所称道。 组织机构02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 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承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江湾啸风堂艺廊佛山市禅城区至法艺术工作室 协办单位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佛山市状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湾陶艺学会茶陶古居 展览信息03展览时间2025年3月6日——5月6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 作者简介04刘藕生,1949年生,广东石湾人,师从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在石湾传统陶塑技法中,捏塑更能体现陶艺家观察生活、艺术概括提炼的修养和功力。他所著的《捏塑真铨》,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捏塑研究经验,从创作观念、手法技艺、艺术风格、价值品位及历史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将理论和实践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石湾陶瓷艺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奇崛豪放,气势磅礴,看似粗犷,却雄健浑厚,神完意足。代表作有:“齐白石”、“石涛”、“王维”、“张大千”、“辛弃疾·断鸿声里看吴钩”、“李小龙”、“虎”、“水浒传108将”等。刘藕生的书画艺术师承著名国画家、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其笔力雄健纵横,墨韵淋漓,多姿多彩,大气磅礴,直抒胸臆,尤擅画虎,曾作六十米巨制长卷《刘藕生百虎图》,其书画成就卓尔不凡。 作品欣赏05 《山之巅》 《石涛》 《牧童牛》 《达摩》 《陆游》 《八仙过海——铁拐李》 《武松打虎》 《达摩》 《民族英雄——邓世昌》 《王维》 END
28
2025-2
沉浸体验,触手可及!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VR展览上线啦!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VR展览上线啦! 720°全景视角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720°全景视角还原将展品、图文介绍、路线规划等置入VR展厅为观众提供沉浸式全景观展体验自由切换场景进入线上展厅,可跟随屏幕指示,点击“场景选择”一键切换想看的展览区域,近距离欣赏展品。 “走近”展品点击展品名称还可查看图文详情享受一场身临其境的陶艺观赏之旅 线上观展指南 方法一点击关注我馆微信公众号,在底部下拉菜单栏选择“逛陶博-数字博物馆”,点击即可在线观看展览。 方法二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VR展览页面。 展览现场 王荣辉作品《破局》荣获一等奖 Mariya Alipieva作品《之间 美容大炮》荣获一等奖 10月12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国际陶艺学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终评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举行。王荣辉作品《破局》和Mariya Alipieva作品《之间 美容大炮》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本次大赛吸引了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收到了1526件(组)极具创意的陶瓷作品。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球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大赛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速,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今年,“石湾杯”大赛共收到30多个国家的青年艺术家报名,参赛的国际艺术家242位,国外参赛作品数量达到了320件(组),占参赛总人数的21%,再创历史新高。 END
25
2025-2
撤展公告丨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即将撤展
通 知各位观众: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将展出至2025年2月28日,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5年2月21日 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石湾杯”大赛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持续打造的针对青年人的国际陶瓷艺术大赛品牌,今年是第12届,作为陶瓷艺术创意周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次大赛从今年1月份起正式启动,面向45岁及以下的海内外青年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等征集作品。本次大赛吸引了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收到了1526件(组)极具创意的陶瓷作品。本届大赛以“活力粘土”为主题,展览展出了2024“石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 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球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大赛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速,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国外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引人注目,在国际陶艺学会和国际陶艺机构的鼎力支持和宣传发动下,据统计,今年的“石湾杯”大赛共收到来自澳大利亚、波兰、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瑞典、英国、泰国、加拿大、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的青年艺术家报名,参赛的国际艺术家242位,国外参赛作品数量达到了320件(组),占参赛总人数的21%,再创历史新高。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1
2025-2
撤展公告丨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即将撤展
撤展公告各位观众: 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将展出至2025年2月26日,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5年2月21日 《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正在我馆专题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是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马克·路佛在中国广东的第一次个展。 马克·路佛是美国和瑞士双国籍公民,近年来在上海和纽约生活工作。他受邀在世界各地创作并展览作品,寻求跨文化的体验、合作并建立友谊。马克于1988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拥有美术硕士学位。他是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也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日本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任教。他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PS 1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马克近期在上海艺瑾美术馆和ART LABOR画廊举办了个展,同时在梧桐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展示了装置艺术作品。2017年,他在“中国白”国际陶瓷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1999年,马克当选为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2016年被评选为瑞士陶瓷协会终身会员。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5日-2025年2月26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END
21
2025-2
第13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 征集函
“埏埴·毓秀 Ethereal Aspirations”:埏埴为器,钟灵毓秀。“埏埴毓秀”:意在秉持“鼓励创新,发掘新秀,重塑经典”。中国陶瓷,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陶瓷艺术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各个陶瓷产区的文旅产业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迅猛,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的“石湾杯”也在同时见证和伴随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在当下中国乃至国际陶瓷艺术界正在发生重要变革的历史时期,秉持“鼓励创新,发掘新秀,重塑经典”为宗旨,努力呈现国际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石湾地处改革开放最早前沿的大湾区,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建筑陶瓷产业世界领先。正是凝聚天地灵气,孕育优秀人才的钟灵毓秀之地。“石湾杯”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助力国家文化战略和大湾区建设发展,持续发挥重要作用。2025第13届“石湾杯”青年陶塑艺术大奖赛将继续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国际陶艺学会(IAC)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主持:万里雅策展人:万里雅展览协调:阮小珈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学术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景德镇陶溪川艺术中心、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陶瓷工艺学院、龙泉望瓯·陶溪川艺术中心、香港艺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北艺术大学、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 美国陶瓷艺术博物馆、纽约陶瓷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谷工艺学校、美国糖枫创意艺术中心、Art Ichol (印度)、韩国金海美术馆 二、大赛主题“埏埴·毓秀 Ethereal Aspirations” 三、参赛资格(一)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二)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三)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 四、作品要求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新思维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关于作品尺寸以及其他疑问可向组委会咨询了解)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 六、获奖者福利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含三等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3、大赛获奖作者可根据石湾镇街道相关文化产业扶持办法享受扶持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 七、报名方式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报名表获取方式:(1)扫描文内报名二维码,获取中文或英文报名表。(2)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https://www.swcm.org.cn/MuseumNews/NewsDetail?tro=MuseumNews&menuCode=Inner&id=690bc5a0fa4043018674a9469cbc55d9 点击附件下载中文或英文报名表。2、即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大赛官方邮箱。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shiwanbei@126.com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8138361140(王小姐)/13247573884(冯小姐)。 八、无需申请费 九、参赛报名具体要求(一)作品文字说明,作品名称、主题内涵描述、创作理念、创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等;(二)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三)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十、时间安排(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2025年 月 日——7月31日)11:59pm (北京時間)(二)初评阶段(2025年8月9日——8月14日)评审方式: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线上评审)。(三)初评结果公示:2025年8月15日——8月17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5年8月18日——9月30日,国内、国际作品分时段寄送)注:国内寄送时间:8月18日——9月8日 国际寄送时间:8月18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在8月18日至9月30日期间,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界 佛山禅城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企业名称、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2025年10月12日)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六)作品退件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 十一、权责说明(一)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二)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三)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四)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主办方将不对其颁发入围证书。(五)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六)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七)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修复,须向主办方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八)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九)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十)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5年2月11日 附件:13届“石湾杯”国际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大奖赛 艺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奥瑞欧(国际陶艺学会现任主席)齐 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兼副书记)副主任:魏 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侯文全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曾 鹏(著名陶艺家)贝斯·安·戈斯汀 (美国陶瓷艺术博物馆 馆长)詹妮弗·兹维林(美国费城陶艺中心主任)委员:熊开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君(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宰熏(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 美术学部陶瓷专业教授)金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孟福伟(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何善影(美国纽约市立城市大学皇后学院陶瓷艺术副教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春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梁家豪(台湾艺术大学教授)
18
2025-2
Open Call: 2025 13th Shiwan Cup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Ethereal Aspirations encapsulates the profound essence of "shaping clay into vessels, nurturing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talent." It upholds the mission of "encouraging innovation, discovering new talent, and revitalizing classics."Chinese ceramics have long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eramic art has undergone rapid transformation, driven by the burgeon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in key ceramic production areas. The "Shiwan Cup," successfully held for 12 consecutive editions, has both witnessed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eramic art. In this transformative period for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guided by the mission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nurture emerging talents, and reinterpret classics," this year’s event aspires to highlight the latest trends and achievements i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Shiwan, located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earliest reform and opening-up initiative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is renowned for its rich ceramic heritage and world-leading architectural ceramics industry. This region, blessed with natural beauty and a tradition of fostering exceptional talent, holds a unique place in the realm of creative and cultural excellence. The "Shiwan Cup" competition i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and culture. It emphasize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ncouraging young artists and ceramic practitioners to courageously explore ceramic language and create artworks that embody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s a cultural beacon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t remains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13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s Art Competition 2025 will continue to establish a new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using ceramic culture as a medium. It will gather the latest creative achievements from the fields of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s worldwide, sharing the creative experiences and outstanding works of excellent artists. The competition aims to foster the growth of urban areas and the ceramic industry, provide innovative vital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alents, enhance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fidence,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hiwan ceramics in Foshan, Guangdong. I.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rganizers: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Undertaker: Foshan Shiwan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Co., Ltd. Academic Director: Wan Liya Curator: Wan Liya Exhibition Coordinators: Ruan Xiaojia Overseas Assistant Curator: Sin-ying Ho Assistant Curators: Rong Yao, Huang Ting, Zhu Haoran Academic Supports: Academy of Literature and Arts of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stitute of Ceramic Art Research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Crafts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School of Ceramic Ar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hanxi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cademy of Arts and Crafts Lu 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Design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Fine Arts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Design Academy Ji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chool of Desig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Fine Arts Taoxichuan Art Center, JingdezhenJingdezhen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 Faculty of Ceramic Technology and Art Longquan Wangou . Taoxichuan Art Center Hong Kong Art School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ich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Japan) America Museum of Ceramic Art (AMOCA) USA Museum of Ceramic Art – New York (MoCA-NY) USA The Clay Studio (USA) Peters Valley School of Craft (USA) Sugar Maples Center for Creative Arts (USA) Art Ichol (India) Gimhae Museum of Art (Republic of Korea) II. Theme: “Ethereal Aspirations” III. Eligibility 1. The competition is open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young ceramicartists, designers, teachers, student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ross-disciplinary creators. 2. Participants must be between 18 and 45 years old, including thosewho are 45 years old. 3. Each participant is allowed to submit 1 to 2 pieces (sets) of their workFor jurying. IV. Requirements of the artwork 1. The artwork uniquely leverages ceramics as the primary medium, creating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form and space. It is thoughtfully placed within space, transforming it into an immersive artistic environment. We encourage applicants to embrace innovation and expression by flexibly applying mixed materials. We advocat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ew materials, techniques, processes, media, technologies and forward thinking. Our aim is to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these elements in creating compelling and expressive art pieces. W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multiculturalism, and champion the collaboration of art and industry. 2. Entries must be original works created by the participants within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y should not have entered any major provincial or higher-level art competitions, published, mass-produced, or have any third-party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Any violations will result in disqualification from the competition, exhibition, and awards. 3. The size of floor and wall works submitted for the competition should, in principle, not exceed 4 square meters.(For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size of the works and other inquiries, please consult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V. Prizes (Cash Award is RMB before tax) For this competition, a total of 100 works (or sets) will be selected as shortlist. The prizes will be chosen from these selected shortlists. - Grand Prize, one winner, RMB 18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 First Prize, one winner, RMB 8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 Second Prize, three winners, RMB 50,000 per person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 Third Prize, five winners, RMB 30,000 per person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 New Talent Prize, ten winners, RMB 3,000 per person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 Excellence Award, twenty winners,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 The rest of Shortlisted Award, Shortlist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 VI. Winners' benefits 1.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will provide individual or group publicity for the prize-winning works and their creators. It will hold an exhibition showcasing the finalists’ works and publish a catalogue for publicity and distribution.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popularity of both the winners and their works. 2. Works that win third prize and above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and a collection certificate will be issued. 3. Award-winners of the competition can benefit from the cultural industry support policies of Shiwan Township.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connect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designers with enterprise, leveraging the strong supply chain of Foshan's ceramic industry to assist in the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works. VII. Submission guidelines 1. Please read this call for entries carefully. You can obtain the registration form by:(1) Scanning the QR code provided in the document to access the form in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 (2) Visiting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website at https://www.swcm.org.cn/MuseumNews/NewsDetail?tro=MuseumNews&menuCode=Inner&id=88c8518ecc85496a99547370ef557d35 and downloading the registration form in Chinese or English from the attachments section.2. You can submit your registration form and entry materials until July 31. Bundle the registration form and competition materials, then send them to the email: shiwanbei@126.com When sending your documents, please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for the folder name: “Creator’s Name - Region - Country”. 3. For further details, please contact the staff of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Phone: +86- 0757-82701218 (Office), +86 18138361140 (Ms. Wang) /+86-13247573884 (Ms. Feng). VIII. No entry fee IX.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Competition Registration 1. Description of work:Provide details including the title, theme, concept, year of creation, dimensions (length * width * height) (should not exceed two meters in any direction), weight, and materials. 2. Images of work: Submit electronic photos of the work from various angles (front, side, and detail shots). For installations and new media works, include an overall effect diagram, display requirements, and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Send the registration form for preliminary selection as a folder named "Participant Name + Region + Country" to the designated email. Photos should be in JPG format, between 1MB and 5MB, with a resolution of 300dpi. 3. Resume: Includ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selected exhibition selections, solo exhibitions, and related honors), etc. Ⅹ.Timeline1. Registration Stage: Currently Open - July 31, 2025, 11:59pm (Beijing, China UTC+8) 2. Preliminary Selection Stage:August 9 - August 14, 2025. Jurying process: The organizers will invite experts to form a review panel. This panel will conduct a preliminary selection of all entries and select 100 pieces (sets) of shortlisted works. (online jurying) 3.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results:August 15th August 17th , 2025. (3 days) The duration of the publicity period will be three days. In the event of a copyright dispute within this period, the participant may face disqualification. The roster of shortlist works, along with the names of their creators, will be made public on the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of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organizers will extend an invitation to the finalists to partake in the final selection and exhibition, via telephone or Email. Please note that individuals not selected in the preliminary round will not receive any notification. 4. Delivery Stage: August 18 - September 30, 2025. Remark: Domestic Shipping Period: August 18 – September 8 International Shipping Period: August 18 – September 30 Finalists must send their shortlisted works via logistics or deliver them in person to the jurying and exhibition venue (Foshan Chancheng Meitaowan·Xingguanghui Art Museum,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ujing West Road and Xingguang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between August 18 and September 30, starting from the date of receiving the finalists notification. Finalists are responsible for all shipping costs, including freight, insurance, customs duties, and handling fees. Works must arrive at the designated final jurying location within the specified timeframe. Failure to do so will be considered a voluntary withdrawal. (Foreign artists are advised to use sea freight and comply with their country's export regulations) Guidelines for Submitting Physical Artwork: The physical artwork for submission must correspond with the images initially provided during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Proper packaging and handling of the artwork are crucial. It should be safeguarded within a waterproof, moisture-proof, and shockproof wooden crate, designed to withstand the rigors of long-distance sea and air transportation.The crate should be robust yet manageable. For ease of identification by the organizer, please ensure the finalist’s name, the title of the work, and an image of the work are clearly marked on the crate. This will streamline the receipt and processing of the work by the organizer. Maintaining Anonymity and Fairness: Exhibition materials, such as images, presentations, and videos of your work, must include the title “Shiwan Cup”. However, they should not contain any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This includes the name of your company, your name (including English or Pinyin abbreviations), or any symbols or graphics related to your identity. If such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the work will be deemed invalid. This ensures a fair and unbiased evaluation process. 5. Final Jury Stage: October 12, 2025 (1). On-Site Jury: The organizer will extend invitations to experts to constitute a jury panel. This panel will conduct an on-site jurying o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nd determine the recipients of all prizes. (2). Announcement of Final Jurying Results: The results will be publicized for a period of three days. 6. Return of Works : Works that have received the New Talent Award, the Excellence Award, and those that were shortlisted will be returned to their creators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exhibition. The museum wi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return of these works. Creators also have the option to personally collect their works from a designated location. Furthermore, the museum graciously accepts donations from authors and will issue certificates of donation in recognition of such contributions. XI. Rights and Liabilities 1. All submitted works must be original and free from plagiarism. Shortlisted and prize-winning works will be published online for a period of 3 days. If a copyright dispute aris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ntry in question will be disqualified. 2.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upon registration. While the organizers will not substantively review the authenticity of participants’ identities, any false information could impact their eligibility, rights to awards, and other related honors. 3. The creator must hold the copyright to their own work, possessing independent, complete, clear, and undisputed copyright. The work must comply with relevant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creator assumes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ortrait rights and copyright of the design. The creator also agrees to grant the organizer the license to use the creator’s portrait rights, the entry, and al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is includes the rights for research, photography, promotion, exhibition, public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work, without the requirement of any fees. 4. If a participant fails to submit their work t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in time for the on-site jurying and exhibi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shortlisted notice, they will be considered to have withdrawn from the competition. 5. The Grand prize of the competition, along with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s,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museum will collect all the works in their entirety, and these works cannot be split or replaced. 6.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e damaged or lost before they arrive at the final jury site for acceptance, the responsibility lies with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damage incurred during transportation. If the outer packaging box of the shortlisted works is seriously damaged upon arrival at the final jurying site, the organiz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them. Furthermore,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e found to be damaged when they are unpacked,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7.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rive at the final jury site with minor damage, participants can ensur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l jurying by repairing the works at their own expense. If a participant requires the organizer’s assistance in repairing the work, they must provide a suggestion for repair or a video of the work. The organizer can assist in the repair but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y issues that arise during the repair process. 8.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e combinations or installations, participants can go to the final jury site to set up and arrange their works at their own expense. Participants who need the organizer’s assistance for installation must provide detailed instructions. However,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to the work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or removal process. 9. After the exhibition, the shortlisted works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creator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y were received. The organizer will cover the costs of packaging, transportation, and insurance incurred during the return process. 10. By registering for the competition, participants are deemed to have agreed to and complied with the above regulations. Any matters not covered in these regulations will be revised and announced by the organizer as needed. The organiz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interpret the event.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February 11, 2025 Annex 1:2025 13th ‘Shiwan Cup’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s Art Competition Artistic Committee Artistic Committee Director: Oriol Calvo Vergés,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Spain)Qi Zhe, Dean and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GuangzhouAcademy of Fine Arts (PR China) Artistic Committee Vice Director: Wei Hua, Professor, the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PR China)Hou Wenquan,vice president of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Zeng Peng, renowned ceramic artist (PR China)Beth Ann Gerstein, Executive Director American Museum of Ceramic Art (USA)Jennifer Zwilling, Curator and Director of Artistic Programs (USA) Artistic Committee members:Xiong Kaibo, Associate Dean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Craft, China Academy of Art (PR China) Chen Jun, Associate Dean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Craft,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PR China) Jae-Hoon Cho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Design and Craft, Ceramics, Aich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Japan) Jin Wei, Dean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Design, Ji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PR China) Zhao Lantao, Head of the Ceramics Department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Fine Arts,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PR China) Meng Fuwei, Professor, School of Design,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PR China) Sin-ying Ho, Head of Ceramics, Associate Professor, Queens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Chen Guanghui, Professor, College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PR China) Huang Chunmao, Professor,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 head of the Ceramic Design Studio (PR China) Liang Jiahao, Professor,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PR China)
18
2025-2
力同事兴——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建馆20周年暨荣升国家二级博物馆
8月2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中国博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全部名单。广东省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7家。其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镇街级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的行业博物馆。12月30日,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年会于正佳大剧院举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代表博物馆上台接受牌匾。 廿载辉煌,陶韵悠长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20年一路走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推出了系列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和活动,成为观众和陶艺家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石湾陶艺与世界陶艺的交流和学习,推动石湾陶艺的创新发展。 石湾制陶业闻名遐迩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制陶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作为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汇聚千年陶艺精髓的宝藏之地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高庙路,建成于2004年,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4532平方米,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馆内藏品5000余件(套),包括从石湾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片,汉、唐、宋、元陶器,明、清、民国时期陶瓷,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陶瓷作品等,时间跨越5000年,不仅是石湾陶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3年佛山十大市民喜爱的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成功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2024年,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静态展示区以陶瓷历史文化展览为主分为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塑五大展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陶源之旅定期举办丰富主题展览促进石湾陶文化的交流与影响让石湾陶文化的宣传力度更强、影响范围更广、氛围更浓 动态展示区内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柴烧古龙窑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窑”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高灶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旁边还有多间明清古建筑等岭南特色建筑 利用5G、VR、全景技术等技术手段整合陶瓷文化博物馆及陶瓷专题民办博物馆资源我们打造了既传承厚重历史文化又能够吸引年轻人群体的数字博物馆给观众带来更新鲜的互动体验和观展效果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成为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的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2024年“石湾杯”大赛收到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陶艺创作者的1500余件参赛作品 今年的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我们进一步突出“国际化”亮点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2024“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举办柴烧创作营,邀请国内外陶艺大师为青年陶艺家上课分享经验技术。 我馆文创产品主要有三大类:陶艺类、日用文具类和食品类还将本地陶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完美结合开发的中秋月饼、端午粽子等礼盒套装各类极具陶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新潮获得市场好评 陶艺类文创产品 “明星产品”石湾三牛杯 “有粽”系列端午节文创今年我馆还推出“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款印章图案为文博爱好者解锁逛博物馆文化新方式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接下来,我馆将继续提升陈列展览质量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持续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新品牌让更多市民感受石湾陶艺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让石湾陶文化薪火相传!
31
2024-12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⑩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作品:南风·粤韵作者:李松阳国家/地区:广东佛山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入围作品作品介绍:作品灵感来源于岭南特色建筑锅耳屋,群屋林立粤剧花旦女子倚于窗前,造型上采用拉坯和手作相结合,色彩上用黑白灰三色,简约朴素,突出瓦沿的线条韵律。材料上用化妆土调配中灰色,平和冲淡,突显岭南风情。 作品:烟雨漓江作者:黄拯国家/地区:广西钦州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入围作品作品介绍:本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桂林漓江山水。用对称和刻纹的形式来表达山水倒影和碧波回荡的自然风貌;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的场景则用渐变的灰蓝色来概括;再以磨砂和光滑的质感来区分山与水中倒影。旨在以陶瓷作品为媒介,传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叹。 作品:瓦脊印象作者:岑琪韵国家/地区:广东佛山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入围作品作品介绍:《瓦脊印象》的系列作品采用了石湾陶塑瓦脊常用的民俗文化元素,摒弃了瓦脊公仔精细写实的表现手法和繁复的纹饰,通过强化、夸张的手法对其进行提取再创作,力图打破原有沉闷的塑像形式,保留图像纹样本身的寓意所传递出的深沉含义的同时,使瓦脊公仔以更鲜活、生动的形式出现,焕发新的生机。 作品:启色——华夏5000年作者:向瑾国家/地区:湖北武汉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入围作品作品介绍: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闩造型为创作主体,以华夏文明史前彩陶为媒介,用“彩陶文化”和“门闩”造型悬挂在任意空间中,建立跨越时间与空间,链接史前艺术文明的通道和探索路径,开启华夏古文明对话的探索桥梁。 作品:盛器作者:洪曼婷国家/地区:广东广州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入围作品作品介绍:从传统的模具工艺中得到启发,在造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实”与“虚”的理解。将陶瓷容器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并转化为盛载思想的艺术装置,与观者产生互动。在容器的虚空之中,“器”的留白,是内心的独白,更是容纳人类文化与精神的“盛器”,它承载的是多元的文化,是没有边界与围墙的。展览信息 • 展览主题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6
2024-12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⑨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作品:蜕变作者:施美国家/地区:上海市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完美塑造了一个女性形象,通过其眼神、面部的生动刻画和浓重的色彩变化,表现了她独立坚毅的一面,反应出作者对现代女性自我、成长、生命的内在思考。 作品:手工系列作者:Sojeong kwon国家/地区:韩国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我的作品是对纸板结构的美学处理,利用曲线和直线的舍合将其解构为平面或整体形式,然后以传统陶瓷形式进行再创造。这件作品是手工制作过程与大规模生产系统对抗的结果,与大多数注重功能性的工业产品相比,我希望强调美感。它还旨在通过揭示纸板的美学,让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日常用品,因为纸板的功能往往被视为次要的,它还暗示了一种与大规模生产系统相对立的手工制作方法。 作品:法域多相-酥油茶壶的多种成型技法作者:徐英国家/地区:江苏常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我国诸多少数民族中,并非每一个民族都有制陶传统,而有制陶传统的民族中,藏族制陶不论是器物造型、装饰形式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本片主要介绍藏区各地典型陶器——酥油茶壶的成型、装饰和烧成等工艺,以此阐明地域、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对制陶的影响。盼以短片引起广大学者同仁对民族民间制陶的关注。 作品:脆弱的墙作者:Karen Macher国家/地区:秘鲁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打个比方来说,当我们「竖起我们的墙」时,这意味着我们保护自己免受他人设定界线或限制。墙壁应该坚固、安全,但有时我们把防护墙建得太脆弱,让其他人在我们不注意的情况下侵入我们的界线。我的作品《脆弱的墙》是一块手工制作的空心砖,错误百出,一点也不安全。尽管它让墙另一边的人完全可见且脆弱,但不完全关闭另一边的东西,我们的外面,保持心打开去看和感觉,即使有受伤的风险。 作品:池塘之上作者:赖华生国家/地区:福建福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以徽派建筑为元素,徽派建筑取其一二,粉墙黛瓦,粉墙中融入中国水墨,强化其江南水乡之灵韵。围墙之内是一湾春池,一片生机,故名。 作品:圣骨匣作者:Sakshi Agarwal国家/地区:印度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圣骨匣是一种象征性的容器,受到佛教和冥想之旅的启发源自建筑学——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佛塔和唐卡画。作为一种集宗教、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受人尊敬的艺术形式表达式。“唐卡”一词的词源是藏语,“thang”是记录的意思,“ka”是写的意思。在印度,艺术品作为视觉记录宗教叙事,体现了佛教传统的精神教义。圣物库追溯了跨越几个世纪的艺术、工艺和宗教联系的挂毯。作品的重点是传统工艺品和当代雕塑可以是什么样子,重新想象,并注入了连接历史和文化的抽象故事和记忆。 展览信息 • 展览主题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4
2024-12
石湾口述历史丨谢邦师傅谈“石湾彩红釉”
撰稿:刘孟涵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在“清代前期色釉瓷器的创新与发展”一节中指出:“中国的传统色釉,大多数以某些天然矿物为着色剂,其主要着色元素不外乎铁、铜、钴、锰四种。唯胭脂水一色是金的着色。”[1]生产陶器的石湾窑历史上有没有以金为着色剂,一些同仁曾表示没有可能。但今年84岁的石湾美术陶瓷厂退休师傅谢邦却以他的亲身经历明确地作了肯定的回答。谢邦原在石湾日用陶器一厂工作,1959年调入石湾美术陶瓷厂,成为该厂工艺美术学校第一期学员。谢邦回忆,当时正值大跃进,学员经常参加担担抬抬的体力劳动,但学校课程由刘传等担任,短短11个月也学到了一些陶瓷艺术和技术知识,毕业后工厂分配他和邝锦荣两人负责工厂釉料研试。 刘孟涵老师(右)与谢邦师傅(左)讨论“石湾彩红釉” 国营美术陶瓷厂1958年由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公私合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和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三家合并建成。早期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私人作坊主手里,他们往往不把技术诀窍全部公开,谢邦和邝锦荣负担了重新探索的任务。上世纪中石湾就有以黄金作原料的“彩红釉”,用于山公微塑,例如人物的服饰,亭台宝塔顶上的宝珠等,烧成后呈亮丽的粉红色,用量极少,却是画龙点睛之笔,以特制的炭炉低温烧成。谢邦记得石湾工艺社早期负责炭炉的师傅人称“矮仔鉴”。1961年谢邦接手美陶厂艺术轴的研制,由于生产的需要,也配制彩红釉。购买黄金的计划每年提交银行审批,厂长签名,由供销科办理,试制组领用也需签名,制度很严格。每次用黄金约3钱(15克),把金片剪碎后用强酸浸融两小时,然后加入玻璃粉、铅粉(红丹或醋酸铅),少量陶泥,用人工擂匀擂细备用,整个过程有人监督。施彩红釉的产品由独制的炭炉烧成,不用匣钵,明烧30分钟,烧成温度约750-800℃,用肉眼判断,没有测温设备。美陶厂从1961年起配制彩红釉生产山公微塑,由于各种原因,不到3年就停止使用,以后也没有恢复。谢邦师傅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准确叙述石湾彩红釉生产历史的亲历者。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第三章“釉彩”对“金红釉”有这样的介绍:“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清代康熙年间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故又称洋红。”“它的制作,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红色釉,在800℃-850℃的彩炉中烧烤而成。”“金红釉的瓷器都是官窑产品,雍正、乾隆两朝最精。”[2] 清雍正胭脂红釉罐(《中国古陶瓷图典》第209页,胭脂红釉是金红釉的一种) 清代景德镇官窑“胭脂水”制品两次烧成,近代石湾窑“彩红釉”一次烧成,但烧成温度和釉面颜色都是相近的。与官窑不同,石湾窑扎根市场,服务民众,成为国内品类最多,题材最广,釉色最丰富的窑口。石湾窑以本地大量蕴藏的陶土岗沙作原料,釉料既有民众炊事残留的草木灰,手工业作坊的废料铁屑铜末,河滩的河湴和山丘的星硃,需要时也舍得使用昂贵的黄金,体现了石湾工匠精益求精、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善用资源的智慧。 注释:[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34-435页[2]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
17
2024-12
再续前缘,佛山15位陶艺家作品入藏中大博物馆
12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南校园博物馆迎来了一场石湾窑陶瓷捐赠仪式,佛山15位陶艺家的陶塑作品成功入藏中大博物馆。这是中大在时隔75年后,再次入藏石湾陶艺作品,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美陶湾建设注入中大的学术力量。 佛山陶艺家捐赠的部分作品捐赠仪式于中大博物馆陶瓷教学展厅举行。佛山陶艺家精心创作的陶塑作品整齐陈列,涵盖历史故事、民俗生活与吉祥题材等多个领域,作品巧妙地将石湾陶艺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与文化内涵。中山大学博物馆是教学型博物馆,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学习的平台。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兼陶艺收藏鉴赏委员会主任邹华介绍,中大博物馆目前藏有400余件石湾陶塑,均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珍贵作品,在过去的75年里,石湾陶塑的入藏传统一度中断。此次借百年校庆的东风,收藏这15件当代石湾陶塑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赓续,更为中大博物馆的陶瓷收藏开启了全新篇章。今后还将持续推进收藏工作,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元化的研究素材。 佛山陶艺家在欣赏中大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石湾陶 中大博物馆的展品丰富,还可触摸佛山与百年名校中山大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大师生就经常到访石湾考察交流,石湾最重要的河宕贝丘遗址正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大学子发现的。而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石湾窑的专著,也是由中大教授所著,为研究石湾陶带来奠基之作。中山大学博物馆馆长徐俊忠对石湾陶艺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其在新中国成立时承担着外汇作用,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期望学校未来能与石湾陶艺界展开广泛合作,深化在教学、研究与创作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潘柏林表示,石湾陶塑要实现长远发展,离不开学院的理论研究支持。此次与中大的交流合作,为石湾陶塑提供了难得的学术滋养机会。希望未来加强与中大的紧密联系,为年轻陶艺家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称,佛山正在全力建设美陶湾,这里是全省陶瓷类文化场馆最为集聚的区域。此次捐赠是双方深入互动的开端,希望借助中大的理论研究优势和学术高度,助力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打造成为中国陶文化的新标杆。下一步,计划在美陶湾建立常态化教学点、打造研习基地或博士生工作站。 佛山陶艺家参观中大博物馆本次活动是2024佛山陶艺新力量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吸引了佛山陶瓷艺术家协会70多名会员参与。捐赠仪式后,会员们聆听了中山大学李琳博士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专题讲座,还参观了《陶瓷教学展览》《文物专题展》及《生命与健康教学展览》,深入领略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魅力。 活动留影转发|佛山+
16
2024-12
【展讯】“灵蛇献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开展啦!
12月12日,“灵蛇献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开展。从远古开始,蛇的形象就被人们崇拜。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在《山海经》中,人首蛇身的神数量巨大。在一些地区的节日歌舞也有扮着蛇的样子且歌且舞,讴歌蛇的历史与威力,祈求蛇神护佑的场面。可见,蛇在远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原始社会解体后,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相当普遍,中国人关于蛇年生肖的传统延续至今,映射了蛇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蛇年来临,石湾的陶艺家们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精心塑造的一款款陶塑蛇生肖陶艺作品,将蛇所代表的聪明、机智、富贵、长寿、幸运等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文化发展迅速,这种蕴含岭南特色的陶塑作品,不仅仅是家居装饰摆设的艺术品,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和美好生活的祝愿。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牌经过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16年的持续打造,通过巡回展览的方式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彰显石湾陶塑造的独特个性和地方风格。一款款精心打造的生肖蛇栩栩如生,它们有的追求形似,有的表现神韵,或灵活或柔美,或霸气或吉祥。蛇年伊始,祝福大家蛇年和和美美,阖家幸福! 展览信息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2日—2025年2月16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 展品欣赏 《静观其变》丨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金蛇献宝》丨杨锐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大富贵—事事如意》丨范安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芝草灵蛇迎瑞氣》丨冯志伟(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吉财兼备》丨至法艺术工作室 《灵蛇接福》丨罗明佳 《百业兴旺》丨刘雪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鸿运当头》丨何毅青(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12
2024-12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⑧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作品:当我看到流星时,我许愿作者:Johana Hnizdilova国家/地区:捷克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在我的作品中,我回应了当今理性化世界中对精神性的需求。脆弱感、威胁感以及不断增加的不信任感促使我思考如何防御这些影响。我创造了一个不仅具有美学功能,而且具有保护功能的物件。它将保护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我通过结合动物、植物和人物的图案,讲述与我家乡相关的故事,赋予它保护的力量。它通过其复杂性和模糊性来抵御负面影响,就像古代装饰那样。 作品:开放时间作者:林沛玲国家/地区:广东广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开放时间》使用了模具成型、拉坯成型、泥片成型及捏塑成型等多种成型方式,并巧妙地运用了几何形体与有机形体的对比手法,合并了“时间线”和“地平线”的双重意象,时间线指向时间的流逝,而地平线则关联于空间的维度,引申出“时空”的概念,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共同构筑了“开放时间”丰富内涵。 作品:矛盾的本质作者:Antonia Ebner国家/地区:德国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这件作品是我化学探索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融合了瓷器和盐。作品以贝壳的形状制作,在烧制的不同阶段中,我在陶瓷表面上培养出一系列盐晶体。允许晶体自然和不受控地形成扭曲和分解的形态。通过这件作品,我旨在挑战人们对粘土的传统认知,将它呈现为不仅是一种静态媒介,而是一种充满生气的物质,孕育着生命。透过探索晶体不可预测的生长和陶瓷物质中的有机变化,此作品邀请观众反思对自然世界以及自己作为其一部分的认知。 作品:非线性形态作者:苗菁菁国家/地区:江苏盐城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非线性形态是一组由三个陶瓷装置组成的作品,采用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碎片进行拼接和组合。作品探讨了时间与文化的非线性联系,展示了历史的碎片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被重新诠释和整合。揭示了文化传承中的非线性形态,展现了文化与时间在非线性形态中的复杂和多维度特征,以及陶瓷在现代语境中的可持续活力。 作品:衣柜作者:Lim Sunbin国家/地区:韩国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我在自然界、不同国家的建筑和艺术中看到了很多美,但一直以来,我对不完美的结构和不完美的美都很感兴趣。这促使我打开作品的结构,塑造粗糙的表面。在观察者看来,这些物体可能看起来有损坏和破损。然而,我是有意识地选择了这种造型。它代表了我在巴西和我的祖国韩国看到的苦难,也代表了我在那里感受到的内心的不安。因此,我打开了物体,形成了内部结构,并切割了有机的不完美线条,使表面变得粗糙,使它们看起来像树皮。欢迎莅临展览现场欣赏国内外青年陶艺家创意之作!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 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10
2024-12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⑦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作品:静观风云起作者:胡平水国家/地区:江西南昌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风卷残云际,天地色苍苍。苍穹之上,乌云翻滚,如泼墨未干,纵横交错,瞬息万变。风起云涌,万顷波涛汹涌澎湃,似无形之手,搅动乾坤,激荡万物。山川为之动摇,草木为之俯首,万物在其之威下。 作品:融 #8作者:徐识媛国家/地区:浙江杭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我的创作源于对微观生物的研究,其结构通过响应内、外作用力,根据周围环境调整、进化,生成新的形态。我用纤维瓷手工成型,运用非传统方法反复上釉烧制,使作品融合脆弱和坚固、简单与复杂。作品的结构、层次、釉面融入了我的感知和经历,抽象表现生命的复杂性和精妙性。它不断吸收、进化,隐喻了我自己的生命旅程和本源追溯。 作品:母亲作者:王天娇国家/地区:吉林长春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此作品是一件以农民形象为蓝本,象征广义上母爱的雕塑作品。作品试图通过陶瓷这一传统工艺,结合创新的肌理处理手法,捕捉并展现母亲的沧桑与坚韧,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像是岁月留下的沟壑,记录着辛勤劳作与无私付出的痕迹,体现她们对生命的奉献与热爱。 作品:重塑作者:钱春慧国家/地区:重庆市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者主要探索陶瓷在造型材料上的可能性、展现陶瓷的可塑性。作品形态上呈现一个镂空不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的一种麻木空洞的状态,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信息轰炸下,人们似乎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希望作品可以促使人们思考活力的内涵不仅仅是外在的活跃,还包括内在的思考力和精神活力。 作品:对撞的粒子作者:韩俊国家/地区:湖北武汉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前沿科学领域的粒子对撞实验,作品经艺术想象和形态塑造,模拟粒子被加速到近光速后发生碰撞的瞬间场景。作品造型中的尖锥象征两组不同粒子运动方向,中间部分的圆盘及多节几何结构呈现粒子撞击后“大爆炸”瞬间及其新产物。对撞实验数据启迪人类探究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探索宇宙未知,无止境。欢迎莅临展览现场欣赏国内外青年陶艺家创意之作!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 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5
2024-12
匠心陶韵⑧丨石湾贴塑陶艺拓新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松坚。 大师简介 黄松坚(1940-2017年),生于广东东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59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曾任创作室副主任、新美陶公司艺术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国际石湾陶艺会名誉顾问等。擅长陶艺人物创作,能工善意,融古今而创新,使作品具豪朴优雅、隽永传神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开创当今石湾陶艺一大流派。众多作品及论文被选参加国内和新、马、日、德、澳、美等多国展览和研讨交流,多次应邀赴美国作客座教授及港台地区等海内外讲学交流。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技艺人员”,并获创作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表彰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2012年、2014年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1996年,黄松坚先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2年,黄松坚先生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黄松坚自幼喜爱文学、绘画和艺术。少年时代就显示出异于常人的艺术灵性与天赋,他把连环画作为启蒙老师,经常学习临摹,夯实了艺术功底。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石湾美术陶瓷学校美术班学习,毕业后被安排到龙窑工作,虽是最艰苦的制陶工序,但他还是坚持下来,工作之余还进行作品临摹,自学陶塑技艺并进行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黄松坚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石湾的贴塑陶艺“瓦脊公仔”盛行于清代,是安装在庙宇祠堂屋脊之上的组合陶塑,仅供人们远观。黄松坚决心要让瓦脊公仔走下屋脊,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也是难度极高的尝试。身边无师可询,手头无法可循,只能通过反复揣摩,融会贯通,不断试验。黄松坚的贴塑陶艺代表作首推1993年创作的仕女系列《春夏秋冬》,这一套四款仕女可分可合,风格统一,既保存石湾“瓦脊公仔”的民间风味,又大量借鉴石湾传统人物圆塑的技艺精华,把新塑的手工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套作品在社会上好评如潮,被海内外陶瓷专家和鉴赏家誉为“神工妙塑、优雅灵秀”,是石湾陶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作品。黄松坚由此被社会公认为“石湾新贴塑陶艺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开拓石湾陶艺一大流派。1996年,黄松坚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国家给予手工艺人的最高荣誉。 《熔铸古今 承传拓新-黄松坚陶塑艺术选集》,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出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黄松坚卷》,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0年出版黄松坚多才多艺,在陶艺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多年来他常在陶瓷技校和创作培训班讲课,向后辈学员传授陶艺理论知识。他努力在艺术实践中探求规律与理论,提出“以虚导实,以实扬虚,虚实相彰,深化形神”等美学创作理念,以及“四个结合”等艺术创作工作的规律和理论,深受各界好评。2010年,黄松坚获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尽管在陶艺上取得巨大的成就,黄松坚大师却一直保持着谦逊和诚挚的待人态度,他在艺术上不断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激励影响后辈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陶塑艺术的忠诚和热爱。黄松坚大师自勉写道:“老骥伏枥应犹在,夕阳胜似朝阳红。”代表作品 如意寿星年代:1980年尺寸:52x30x78cm 吹箫引凤年代:1973年尺寸:高61cm 龙之尊者年代:1990年尺寸:高33cm 春夏秋冬年代:1993年尺寸:春14x14x34cm 夏18x16x29cm 秋16x10.5x34cm 冬15x12x34cm 乘龙妈祖年代:1999年尺寸:高45cm 攀登年代:1977年尺寸:26x19x41cm 开辟新纪元——孙中山年代:2006年尺寸:高43cm
3
2024-12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⑥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作品:自我的形状作者:朱炜琦国家/地区:广东广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我们被抛入世界之后,大多数时候过着一种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没有经过思考,被外界的期望和规范所束缚。突然有一个时刻,自我意识的曙光开始闪耀,独行者开始领悟,自由之翼并非外在寄予,而是内心的沉淀。于是,思想超越了束缚的枷锁,开始航向内在的密林寻找本真,萌发出自我的枝芽,寻找属于自我的形状,拥有自由的意志。 作品:碑的一种形式作者:陈思潮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记忆是生命,在永恒演变。或许我们可以从作品本身静止状态的角度出发,通过时间、记忆和身体行为进行介入,再现泥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作者体力和心力交织所产生的痕迹。取消钝化的机械式生产带来距离感,保留与作品永久充实的瞬间,一切纯粹皆蕴含美感。 作品:戏韵生作者:宋梦茹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珍品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作品以写意的手法结合对昆曲的个人感情进行创作。通过朴拙的陶瓷材料表现生动的人物情态,戏中人一瞥一笑皆是江南。 作品:纹之韵作者:付磊磊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旨在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通过精细的线条纹理和流动的形状,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每件作品都是对传统绞胎艺术的现代解读,同时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纹饰艺术,从中汲取灵感。这些纹饰不仅在视觉上美轮美奂,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哲学,其形状和结构都旨在引发观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线条的流动不仅呈现出自然界的形态,如水流、风的轨迹等,也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连续性。 作品:无限作者:蒋汐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无限》是借助数字智能,利用陶瓷工艺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经过循环往复的参数调试和陶瓷3d打印实验,在突破传统陶瓷成型限制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组无限循环的“完美”形式。创作对陶瓷艺术新领域的探索,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如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心中期待无止境的努力:人们将所盼和憧憬寄托于某类事、物之上,通过无尽止的挑战、尝试和精心“打造”,使之无限趋近于完美,希望如此,所有的念想终可实现。欢迎莅临展览现场欣赏国内外青年陶艺家创意之作!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 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8
2024-11
匠心陶韵⑦丨博学多才 中西合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梅文鼎。 大师简介 梅文鼎(1940-2020年),出生于广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到新美陶公司从事陶瓷艺术工作,是石湾陶艺现代流派的创始人。他擅长动物创作及器形设计,并极力推动石湾现代陶艺的探索,其作品风格以简胜繁,造型古朴、高雅、简洁、清新,使石湾陶艺更添异彩,曾多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作为石湾陶艺理论研究的带头人,他关于石湾陶艺的理论文章多次获奖,2004年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现代陶艺推广贡献奖,2005年成为世界科教文艺组织专家成员,2010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石湾陶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1993年,梅文鼎先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3年,梅文鼎先生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初到石湾,梅文鼎真诚地学习、潜心研究石湾陶塑艺术,在石湾历代陶艺名家名作中钻研、汲取。“文革”前他一直在釉色、窑火及他较偏爱的动物造型上摸爬滚打。文革期间,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倒真正有机会全面接触并掌握炼泥、制坯、翻模、调釉、入窑等全套陶瓷技艺,养成了深厚的陶艺根基。 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梅文鼎通过传统的表象,看到传统的变化、发展,看到石湾陶瓷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的实质,他认为,“传统是数千年发展变化的结晶,是先辈积累下来的财富,我们也有义务创作自己的财富作为对传统的投资和充实”,因此,当代陶艺家必须继承传统而又不受其束缚,从传统的题材、程式中解放出来,传而不统、以变求传,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时尚、把传统技艺与时代生活内容结合起来,使陶艺随着时代前进而具有当代性,决不能陈陈相因守着老传统不放。基于这样的艺术自觉,梅文鼎一方面虚心学习古代文化和石湾陶艺传统,吸取艺术精华,另一方面他以“莫问收成”为座右铭,努力革新创造,在题材和表现形式、手法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坚持不懈地在民族现代艺术的道路上跋涉。 梅文鼎在简中求古,求朴,求劲,求新,求变,更在简中求形式的意味。他的作品虽然简括,却耐人品玩,人们能从中感受到雅逸、峭拔、洒脱、刚正以及质朴之心、阳刚之气,这说明了作者在简括的形式中灌注了艺术追求。他的作品还用简括的抽象形式表现感情、心态、韵致,则更显出形式的意味。 梅文鼎是一位陶艺家,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和评论家。他喜欢观察、喜欢思考,喜欢在平凡的空间挖掘新的创意,他的书法豪放酒脱,清奇雄浑,国画拙朴隽永,妙趣横生。对陶艺理论的研究尤为深刻精辟,著述颇丰,主要论文有《对中华现代陶艺的展望》、《陶艺与石湾陶艺》、《我国的现代陶艺》、《石湾陶塑的品味与技艺》等。在从事艺术创作之余,梅文鼎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致力于石湾陶瓷艺术的宣传、推广。多次应邀到香港、台湾、美国、摩洛哥、日本等地示范讲学,被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聘请为兼职教授,积极参与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工艺美术学会、文联等组织的活动,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广东美术家丛书—梅文鼎》,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2年出版 《文鼎与陶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代表作品回首人生味无穷年代:1989年尺寸:高68厘米鱼美人年代:20世纪80年代尺寸:高98厘米双凤和鸣年代:1984年尺寸:高88厘米 对酒当歌年代:1992年尺寸:高20厘米 蓝色的风年代:1993年尺寸:高22厘米 刻陶文具年代:1979年尺寸:高29厘米 桃园结义年代:1999年创作尺寸:高36厘米 一个梦想年代:2008年尺寸:长14厘米,宽11厘米,高32厘米 三个和尚年代:1987年创作尺寸:高42厘米
26
2024-11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⑤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另一种形式作者:刘士才国家/地区:广东湛江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采用多种型号的管道和杯子的造型作为创作元素,以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作为造型法则和形式语言,结合对泥性之美的表达,使作品呈现出较强的现代形式感。 骨相作者:黄健茹国家/地区:江苏南京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采用数字技术设计并制成一组石膏模具,赋予模具表面等高线般的理性纹理并呈现形态起伏变化。通过改变模具的组合方式,制成风格统一但形态不同的坯体造型。5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生命演化出脊骨,即使肉体随时间消逝,骨骼却以化石的形态存留。对于生命,肉体与白骨互为镜像——肉体,是活力的源泉,它充满了色彩、温度与触感,是感知世界、与环境互动的直接媒介。而白骨,坚韧与持久的象征,它在肉体消逝后依然屹立不倒,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纹理,记录着生命的曾经。 密林-Heaven on earth作者:张玉瑶国家/地区:广东广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以自然之美视作母体与灵感来源,从形式和内容上探索了自我与自然、陶艺作品与艺术疗愈之间的关系。以仙湖植物园为原型探讨我与自然的情感关系。将大自然无形的隐喻意象赋予有形的外在形态即陶瓷作品上,通过作品的隐喻得以表达出潜意识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情感。 连体婴儿作者:Carpio Tomás国家/地区:厄瓜多尔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雕塑交织了在自然中发现的建筑和哲学概念,用一种叫做龙窑中使用的砂锅粘土的材料建造。这种材料不仅作为创作作品的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结构整合了柱子和拱门,代表了力量、支撑、连接和连续性的元素。形式唤起了丘陵和山谷,作为不断升降视觉的隐喻,象征着生命的特征。两个头象征着人类天性的二元性以及在单一实体内共存的多重身份的能力。孔洞类似于毛孔,是呼吸点,类似于龙窑中的通风口。这些孔洞是必不可少的,反映了灵魂居住在空气中,以及呼吸使人和窑炉都充满生动的想法。窑就像雕塑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脉动、跳动、吸气和呼气。 众生相-车站作者:傅舒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提炼了冬季候车场景中趣味的片段:不同身份、年龄的人带着行李聚集在车站,于等候中展现自然的状态。在密集的队列里,陌生人也会发生联系。这是充满人情味的日常一幕。艺术家用泥片生动地展示人物姿态,流露出各自的性格。用不同的泥巴肌理辅以釉下彩、釉料展示服装特征,细节丰富,体现了人们的身份。欢迎莅临展览现场欣赏国内外青年陶艺家创意之作!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1
2024-11
专家评鉴丨一起欣赏《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③
展览信息《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正在我馆专题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是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马克·路佛在中国广东的第一次个展。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刘传纪念馆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5日——2025年2月26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1、作者介绍 马克·路佛Marc Leuthold马克·路佛是美国和瑞士双国籍公民,近年来在上海和纽约生活工作。他受邀在世界各地创作并展览作品,寻求跨国文化的体验、合作并建立友谊。马克于1988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拥有美术硕士学位。他是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也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日本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任教。他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PS 1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马克近期在上海艺瑾美术馆和ART LABOR画廊举办了个展,同时在梧桐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展示了装置艺术作品。2017年,他在“中国白”国际陶瓷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马克·路佛撰写了许多关于陶瓷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德国《新陶瓷》杂志。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现在期刊和著作中,例如在《世界著名陶瓷艺术家工作室》中有收录。其作品还曾出现在皮特·莱恩(Peter Lane)的《当代瓷器工作室》(Contemporary Studio Porcelain)一书的封面上,该书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马克当选为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2016年被评选为瑞士陶瓷协会终身会员。 2、专家评鉴马克的作品以放射性的褶皱圆轮为母体,透过精确的刻画,制造出一个个圆轮的“场”,带有一种时空感,放射、回旋、涌动、精致,层层叠叠,循环往复……他的作品有原始的生命力又包含着未来主义式的冷酷与空想,这种生命力的玄想核心的是对圆的精神的溯源,在溯源中也有对时间与空间思议,“时空观”成为他褶皱圆轮创作的隐性主题。——王军《圆的溯源》 春蕾骨瓷15X13X7厘米2022年创作凯特——剪影系列水晶玻璃花纹直径58厘米,厚2厘米 刻草纹的莱利玉璧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直径23厘米2022年创作我的雕塑作品试图以微观的体系来体现一个宏观世界。作品中有很多传统的造型:太阳轮盘、机械齿轮、生活中呈发散形的造型,以及风与水形成的波浪。然而我发现,我的成长经历对我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我的父母二战后离开了欧洲,来到美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原来在苏黎世时,我的父母曾在乔安斯·伊坦的指导下学习纺织和设计。来到纽约后,我父亲继续从事纺织和纺织品设计,母亲改行做了秘书来供养一家人。尽管如此,她每天仍然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编织刺绣精美的毛衣和椅垫。她在重复的手工劳动中显示出巨大的创造力,这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却又无比巨大的,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我才一直使用刻刀在作品表面刻出网状图案。——马克·路佛《作品自述》 手2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宽16厘米,高13厘米,深8厘米2022年创作 椭圆形拼图景德镇陶 木质底座宽61厘米,深42厘米,高8厘米2017年创作 宇宙大爆炸(轮盘解构)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高47厘米,宽28厘米,深18厘米2023年创作
19
2024-11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④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融铸之间作者:钱彬国家/地区:陕西西安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宗祠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活态的文化传承使命。它不仅是家族历史的深厚载体更是文化内涵的丰富体现。作品聚焦传统本原文化的边缘化现状以及民俗文化和精神信仰的流失,选取宗祠为创作元素,利用黏土和玻璃粉末,塑造其宗祠屋顶造型,经高温烧制呈现扭曲、坍塌的状态,最终以半悬浮形式呈现作品,旨在揭示文化传承下的危机,暗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新思想的不断拉扯与裹挟。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姚文君国家/地区:广东佛山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对大地的感受,大地是最生动的粘土艺术,它的开裂聚合,它的伸展扭曲,它的丰富性与多变性,既充满生机与力量又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和复杂性,它有着深沉的博爱,无穷的内在力量,承载着一切的生死往复。无论是材料属性的呈现,还或是形式面貌的复杂性,又或是对于自然生命的意义,在制作“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时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的启发。 空繁作者:邢星国家/地区:北京市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作品源于对自然中平淡无奇、微不足道的事物进行的再创造。“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隐含了作者对周遭事物的观察与理解,意在阐述细小事物强大的另一面,不要忽视身边每一个小事物的存在。 《复生》系列作者:卢晓琳国家/地区:广东佛山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作品灵感来源于孩童时期校门口生锈了的铁门上的锈迹,孩子在校门前兴奋等待家长时,衣服上沾上锈迹,这是作者第一次意识的消亡。作品利用会发生氧化侵蚀的氧化物为肌理装饰作品表面,采用不断重复新生生长的形状来表达在时间推移中,生命在侵蚀作用下走向消亡,但又因侵蚀而展现出新的面貌,走向新生,周而复始,不断发生,这便是生命的周期。时间在不断的流逝,生命却在流动的时间中不断地新生、重构,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借以作品表达对时间、空间、生命的思考。 隐秘的离别作者:郭汝谊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作者将对于祖母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情感寄托于这件陶瓷作品之中,将这种悲伤,无奈,复杂,恍惚的情感浪漫化表达,望观者跟随着作品,去挖掘背后潜在的隐秘的存在与真实的离别关系,这种隐秘的离别仍是要超越主体表象的。作品采用陶瓷场景,釉下彩青花绘制,再将数字化表达融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之中,拍摄剪辑,最后以定格动画方式呈现此作品。影像介入陶瓷艺术创作中是现实物质世界与虚拟空间融合的产物,是传统艺术审美趣味与媒体艺术技术标准互补的结果。欢迎莅临展览现场欣赏国内外青年陶艺家创意之作!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 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14
2024-11
专家评鉴②丨一起欣赏《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
展览信息《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正在我馆专题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是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马克·路佛在中国广东的第一次个展。 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刘传纪念馆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5日——2025年2月26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1、作者介绍 马克 · 路佛 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是美国和瑞士双国籍公民,近年来在上海和纽约生活工作。他受邀在世界各地创作并展览作品,寻求跨国文化的体验、合作并建立友谊。马克于1988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拥有美术硕士学位。他是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也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日本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任教。他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PS 1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马克近期在上海艺瑾美术馆和ART LABOR画廊举办了个展,同时在梧桐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展示了装置艺术作品。2017年,他在“中国白”国际陶瓷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马克·路佛撰写了许多关于陶瓷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德国《新陶瓷》杂志。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现在期刊和著作中,例如在《世界著名陶瓷艺术家工作室》中有收录。其作品还曾出现在皮特·莱恩(Peter Lane)的《当代瓷器工作室》(Contemporary Studio Porcelain)一书的封面上,该书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马克当选为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2016年被评选为瑞士陶瓷协会终身会员。 2、专家评鉴马克·路佛与陶瓷的长期接触使他能够从作品媒介中获得丰富的联想,正如米卡尔所述的“难以预料的相似之处”。特别指出,马克作品中常出现的圆形暗示了多种含义。我想将圆形作为切入点,鉴赏马克的作品所包含的多方面内涵。——马里奥·库塔卡尔《莲花 太阳 树木·涡轮》 大茛苕轮盘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直径975px、深375px 2023年创作树(轮盘)上釉宜兴紫砂 木质底座直径900px2019-2022年创作 我对他的“纠缠”系列作品很感兴趣,他用制作轮盘过程中切割下的泥料创造了纯粹的雕塑形式,以各种方式引导你的视线,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影子,因为这些作品存在很多负空间。马克的《人物》系列是天使般的、相当直截了当的,然后他常会将这些“人物”与破碎的轮盘配对在一起,使它们完全抽象,暗示一种空间关系。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一件名为《扬帆》的小件作品,它是用景德镇的瓷土制成的,一层层堆叠在一起,向风倾斜。——罗宾·霍恩《马克·路佛:迁徙》塑像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高875px,宽375px,深325px2023年创作 夫妇景德镇釉瓷 木质底座左:高500px,宽225px右:高575px,宽125px2017-2022年创作 帆景德镇瓷、木质底座 高250px,宽200px,深75px2017-2022年创作
11
2024-11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③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誓·士作者:张宇扬国家/地区:浙江杭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创作这件陶瓷艺术作品时,试图捕捉一种独特的美。专注于细节,使作品的造型既简单又富有特色。通过调整釉料和烧制过程,成功营造出深浅不一的色调,让作品显得自然而质朴。左侧的方形开口和右侧的小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也留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变迁系列之一作者:胡珺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本作品由一次性纸杯辅以部分软质材料堆栈组合成型,1280度高温气窑烧成。烧成后出现了开裂,塌陷,崩碎等不同的烧成状态,呈现了多种不同的陶瓷材质肌理效果。这种高温熔融下的多种媒介与陶瓷材料结合并融合转化而产生的自然纯粹,充分体现了陶瓷材质肌理之美的审美情趣以及经历时光洗礼后建筑物产生的多种不同的变化效果。 生成系列6-9作者:许晓峰国家/地区:河南郑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数学是大自然的密码,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都和科学不能脱离关系,作品通过采集大自然中的各类数据,再通过电脑映射成立体造型,加以人工对其生成方式的控制,形成了一系列的仿生造型。人类缓缓向前,而我们却一如既往的古老,我们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紧密,但距离却越来越遥远。这种关系映射在存于毁灭上,我们惶恐,弱小,止步不前..... 清风赏石作者:潘文峰国家/地区:福建厦门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在远古时期,人们加工石头,用于生活、狩猎和祭祀,人们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中国的古人以审美态度对待自然界的山水石林,这便是赏石文化。自然奇石虽可遇不可求,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创作石头呢?在这件作品中,人工和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和视觉冲击。希望能带给观者精神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 君子如器NO·2作者:李庆利、康洁国家/地区:北京市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新锐奖作品介绍:作品象征着君子之德。它们代表了锐意进取、无所畏惧的精神,但同时也蕴含着“君子如器,藏而不用”的人生哲理。君子应该像剑与戈一样,具备锐利的锋芒和坚韧的品质,但同时又能够内敛自持,有的放矢。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7
2024-11
匠心陶韵⑥丨大道幽深 游刃有余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廖洪标。 大师简介 廖洪标,1936年出生,广东石湾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自幼随父学艺,后师从陶艺大师刘传。从艺70余载,作品风格朴拙浑厚、刚劲清奇、粗犷泼辣、洒脱传神,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1958年,廖洪标先后到广东省陶瓷技术训练班和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掌握新的技艺,扩大艺术视野,进修学习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他又正式拜刘传为师,并得刘传悉心传授、指导。在深入学习、研究中外雕塑艺术特别是石湾历代陶艺名家名作的过程中,廖洪标感到自己既热爱石湾陶塑的传统技法、风格,又欣赏西洋雕塑的块面表现长处,其中又特别倾心罗丹对人物动作瞬间的捕捉、黄炳的整体造型的传神、潘玉书的细致刻划、陈祖的写意技法以及刘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于是有意识地加以融会贯通,注意发挥众家之长,并在构思中倾注进自我的意趣,立意求新。这样廖洪标逐渐摆脱模仿走上艺术独创之路,以自己富有艺术个性的创作卓然立于石湾陶塑艺苑之中,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赞许。《廖洪标-霍兰的陶艺赏识》,香港城市大学文康委员会 2015年出版《石湾陶魂-廖洪标陶塑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2013年出版廖洪标陶塑题材主要是人物,而且是年龄偏大、骨相清劲、雄健、粗豪的人物,如生活中的老汉渔翁,历史上的郑成功、张仲景、宋景诗,神仙道佛人物释迦牟尼、达摩、济公、罗汉等。在陶艺创作中,还特别注意通过深入熟悉和理解人物来进行形象的构思、孕育,使形象在自己想象中逐渐活跃起来。廖洪标每创作一件作品,都要先进行长时间的阅读、研究,精心思考、推敲和孕育,直到静察默识、烂熟于心,形象呼之欲出,这才动手制作。他的《释迦牟尼》、《李逵》等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这一创作经验,对于陶艺创作具有普遍意义。廖洪标从事陶塑艺术70多年,不断学习、继承和发扬石湾陶塑艺术的优良传统。1962年被授予“艺人”称号;198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3年,廖洪标先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2年,廖洪标先生获命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品渔歌晚唱年代:20世纪70年代尺寸:25x18x27cm画龙点睛年代:20世纪80年代 尺寸:25x27x72cm济公年代:20世纪80年代尺寸:16x15x23cm济公(福音)年代:20世纪80年代尺寸:20x18x40cm李逵年代:20世纪80年代尺寸:19x20x42cm释迦牟尼坐像年代:1988-1989年尺寸:42x30x56cm悟法禅宗达摩年代:1991年尺寸:47x24x1300cm五虎将关云长年代:1993年尺寸:26x17x42cm老子出关年代:2014年尺寸:35.5x16.5x30cm
5
2024-11
专家评鉴丨一起欣赏《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
展览信息《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正在我馆专题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是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马克·路佛在中国广东的第一次个展。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刘传纪念馆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5日——2025年2月26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1、作者介绍 马克 · 路佛 Marc Leuthold马克·路佛是美国和瑞士双国籍公民,近年来在上海和纽约生活工作。他受邀在世界各地创作并展览作品,寻求跨文化的体验、合作并建立友谊。马克于1988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拥有美术硕士学位。他是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也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日本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任教。他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PS 1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马克近期在上海艺瑾美术馆和ART LABOR画廊举办了个展,同时在梧桐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展示了装置艺术作品。2017年,他在“中国白”国际陶瓷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马克·路佛撰写了许多关于陶瓷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德国《新陶瓷》杂志。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现在期刊和著作中,例如在《世界著名陶瓷艺术家工作室》中有收录。其作品还曾出现在皮特·莱恩(Peter Lane)的《当代瓷器工作室》(Contemporary Studio Porcelain)一书的封面上,该书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马克当选为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2016年被评选为瑞士陶瓷协会终身会员。 1、专家评鉴一把刀在他的手里转折迂回,好似钻石般折射出绚丽的光影,雕刻在作品上的丰富曲线现出憾人心魄的浪漫与神奇。这是一个极为独特而又奇妙的角度,他不仅将一把作为工具的刀从修坯的旋转速度与惯性中解放出来,也将泥土从容器与空间的角度中解放出来。——白明《刀与泥的舞蹈》 戈-眼镜蛇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高850px、宽550px、深250px2023年创作纠缠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高175px、宽200px、深125px2023年创作他早期的作品,似一个个弥散着的旋转式放射开来的星系,其中又融入了许多小行星般的圆,似极光般在舞蹈。我非常着迷于他信手之间,在粘土上不断变化的刀的切入角度,所形成的奔放波纹呈现出曼妙的泥的锋芒与质朴,自信且美丽,这一定是他内心情感与泥土、工具之间达到的一种愉悦与相互激发时的自然流露。在我的想象中,这样生动流畅且具有现场感的自然流露,才使他的作品与宇宙中的恒定又永不恒定的能量场在形式上产生高度吻合。许多人总觉得像这样精细、精致、严苛的工艺手法,似乎只有质地精细且形态小巧的把玩之作才能呈现,但他却以他巨大的作品和数量的叠加将这种想象推向意外和陌生,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视觉力量。 ——白明《刀与泥的舞蹈》莲花(局部)水晶玻璃花纹高1625px、宽2250px2019年创作 迁徒直径25-850px不等德化白瓷壁挂式圆盘和15个直径5-375px宽不等的小尺寸造型2019年创作 带火焰的茛苕穹顶德化白瓷 木质底座直径400px2023年创作
专家评鉴丨一起欣赏《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②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贤NO1作者:桂明国家/地区:广东广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三等奖作品介绍:竹子是具有很强文化象征性的题材,作品进行了贴近当下现实的艺术表现,打破传统竹子的固有形象,力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并以另类的造型承载艺术观念。弯曲的竹子比笔直的竹子更有坚韧的生命力,曲而不折是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朴实而动人的品格。活的物质作者:Hanna Miadzvedzeva国家/地区:白俄罗斯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三等奖作品介绍:这幅作品出自 “小生命 ”系列,该系列关注的是我们身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事物,直到我们开始仔细观察它们。然后,我们突然发现了苔藓、地衣、珊瑚和其他与我们并存的奇妙结构组成的奇妙世界。在这些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哲学结论:事实上,与我们周围数千年来一直在发生的过程相比,我们的生命是渺小的。这件作品是在作者的技术帮助下创作的,即在彩色瓷器上一层一层地滴铸。痕作者:杜喆瀚国家/地区:广东广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三等奖作品介绍:本作品是基于对金属与陶瓷材料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作品灵感来源于传统彩灯的骨架,采用金属丝焊接的手法,塑造形象。陶瓷和金属在高温烧成下呈现出不规则龟裂等变形,表现出材料的张力与能量,作品挑选了我国传统彩灯龙头以及西方雕塑大卫的头像作为参考,将此类典型的造型进行材质的转换,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性探讨。方块方阵作者:Lu Yong Jian Ken国家/地区:新加坡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三等奖作品介绍:柴烧几何型系列是一个陶瓷材料的探索和正方体形状的研究。任何接触过陶瓷的人都知道,制作几何形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再到1330℃在柴窑里的烧制是更大的挑战。理解了粘土收缩率和颗粒大小使我能够从柴烧中获得坚硬的几何形状的作品。我的热情对柴烧来之于,它拥有一种社区的感觉。不眠之夜谈论灰烬沉积,柴窑的自然气流,火焰的走道,灰烬化学,这些都是激励我继续保留这学习氛围。我们应该保持微笑吧?作者:邱威尔国家/地区:浙江杭州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三等奖作品介绍:信息化社会,个体联结更为紧密,群体性生活造成个人无意识的悲怆,使我们难于看见个性下没有被认同的一面,这对完整人格的形成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作品《我们应该保持微笑吧?》结合作者对微笑运用的感悟,围绕“人格面具”,以微笑为基本符号,由纪实陶艺创作、互动陶艺装置两部分构成,以陶瓷新形式呈现作品,旨在关注心理健康。展览信息展览主题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9
2024-10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作品欣赏系列①
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今天起,与您一起近距离欣赏! 破局作者:王荣辉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一等奖作品介绍:规范,让我们有了共性,同时也失去了个性。材料如此,形式如此,技艺亦如此。作者希望打破一惯的成型和创作方式,将实心的泥土进行随性的创作,进而表达泥土内在的本质。 之间 美容大炮作者:Mariya Alipieva国家/地区:保加利亚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一等奖作品介绍:这件作品通过膳食补充剂容器探讨了追求美的标准,象征与消费相关的努力。作品包含碎片化的自画像,其中一个通过混合抽象图像象征外貌的改变。同时,一件作品重新排列了“希望”的定义,反映出理想美的难以捉摸。回#13作者:黄婧国家/地区:美国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二等奖作品介绍:我探索自然、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回》系列作品以“回归”为主题,强调蜿蜒曲折的路径,而非固定的起点或终点。它描绘的不仅是实际风景,更是寻求对自我身份和世界经验更深刻理解的过程,映射出我对过去、文化和传统的尊敬与欣赏。在中文中,“回”涵盖了循环、返回和转身等含义,这个独特的象形文字诠释了作品的形态,也象征着我对自我身份和母体文化的回归。蚀赋作者:陈曦国家/地区:江西景德镇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二等奖作品介绍:火焰的侵蚀与洗礼是成就陶瓷材料的最后一环,烧成变成了一种具备技术理性而隔离了人与材料的直接关系的物质媒介,这拉远了人与陶瓷材料的距离,人不再能直接控制陶瓷的最终呈现。千百年来,人们试图去完全控制火焰与人的距离,却往往不逮。我试图在创作中再现这种冲突感与时间性,火焰侵蚀胎体却也成就胎体,人无法完全掌控火焰,却借火焰之手编奏侵蚀的赞歌,火语的诗赋。万物同源作者:赵淋国家/地区:广东佛山奖项: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二等奖作品介绍:庄子在《齐物论》里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是息息相通,同根同源的。科学发展也证实万物同源,都来源于基本粒子,也是呼应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24
2024-10
树与陶的共舞!探索石湾新花器展览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
石湾花盆是岭南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古语有云:“一树二盆三几架”其中的“盆”指的就是石湾花盆美陶湾新展探索石湾新花器展览正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展览有什么亮点?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介绍林明杰先生,秉怀文人情怀又兼具匠心的艺术家。学习禅意盆景,在其不拘一格,自然自在的审美与追求境界上,孕养清,逸,枯,寂。制作的盆景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际BCI艺术金奖和中国现场制作盆景金奖,上海国际展植物布置金奖。先后参加设计上海、设计深圳、广州设计周等各种大型设计展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被设计界认可,是一位让植物与时代潮流结合的设计师。感悟植物不只是木的艺术,还有木与土的对话,树与陶的共舞,还可以成为时代潮流的艺术品。在佛山石湾学习制作现代雕塑意义的植物器皿,植物雕塑栽培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创新融合,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艺术、有生命的雕塑品。学习中探索求是,跨界合作,以求创新中做到道法自然之境。 展览欣赏 展览信息展览时间:2024.10.13-2025.2.28展览地点: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二层展厅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21
2024-10
无界·无限!跨界融合让城市更精彩!2024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开幕
10月18日晚2024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暨“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交流活动在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开幕本届活动得到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内联络部的悉心指导,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禅城区人民政府承办。 两年前,禅城区聚焦文化传承与产业迭代、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从美陶湾出发,在探索“本来与未来”的过程中,让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在追寻“向新、向心”的旅程中,让美好如约而至。两年间,美陶湾华丽蝶变,摘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等多个“国字号”,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十大优秀案例。如今的美陶湾,汇聚了美学空间、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城市体验等各种时尚元素,不仅成为艺术家和青年创作者们的创意秀场,更是展示岭南文化魅力和佛山城市美学的文艺秀场、生活秀场。文脉传承生生不息,守正创新永无止境。本届陶瓷创意周与第41届陶博会、城市格调大会合并举办、三箭齐发,主题为“无界·无限——跨界融合让城市更精彩”,基于两个考虑:第一,城市有界,文化无界。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才有无限可能。禅城区将持续推动文化出海、企业出海,以创意创造的无界、文化赋能的无界、合作交流的无界,让陶文化拥抱产业、拥抱城市、拥抱未来,让岭南文化、佛山品牌更加自信从容地走向世界。第二,跨界融合,精彩无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陶文化与产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城市带来了无限可能。禅城区将把现代科技嵌入“美陶+”“+美陶”,构建全要素、多业态的“美陶经济”生态链,打造高品位、高格调的“美陶城市”生活圈,让千年陶都焕发新时代的璀璨光辉。本次活动,是一场文艺无界、文产融合、让城市更精彩的盛宴,更是一场跨界与创新的盛典。禅城区聚焦“陶瓷行业前沿的观察窗口、文产旅跨界的体验平台、创意转化落地的活力聚场、多元文化艺术的狂欢节日”四大定位,组织超50场活动,集中展示文产融合、跨界赋能的生动实践,提供无界多元的艺术、时尚新潮的消费、买卖全球的会展、创意激荡的赛事。在禅城、在美陶湾,有100种打开的方法,有无限的可能等着你。活动的举办,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级领导、各级文联、各类协会和学会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外国领事、外国商会、港澳台嘉宾,各地“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代表,以及广大高校、企业家、陶艺家和媒体朋友们的热情参与;活动还吸引了800家合作企业、参展商,100位艺术家、设计师、特色商业主理人,可谓高朋满座、大咖云集、盛况空前。01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打造区域消费盛地开幕式上,禅城区聚焦文产深度融合发展,重磅发布星秀计划、产业与艺术融合计划。星秀计划是指禅城将以建设泛家居首发经济实验区为目标,以中国陶瓷城为核心秀台、美陶湾为核心秀场、禅城全域为拓展秀场,通过建设泛家居首发首秀经济服务平台、链接泛家居系统资源支持体系、打造泛家居全媒体品牌传播矩阵等一系列举措,吸引“首秀展览、新品首发、开设首店”落地禅城。 产业与艺术融合计划是指禅城将通过每年引入100名艺术家和设计师,每年提供100个低成本空间物业,每年打造100个产业艺术融合IP三大举措,在国际化视野下实现产业与艺术的融合发展。 为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禅城区紧扣“国潮风”“新中式”兴起的发展机遇,挖掘提炼岭南文化符号,推动岭南文化与陶瓷、服装、珠宝、食品、日用品等领域深度跨界融合,用现代设计呈现东方美学,让岭南文化绽放时尚气息。 美陶湾片区的陶瓷品牌率先打破行业界限,将文化创意与陶瓷产业相结合,将“工业砖”变成了“文化砖”,用文化创意点亮了陶瓷品牌。 CU陶联社如,CU陶联社开辟“材料时尚化、时尚艺术化”的商业新赛道,已经成为大湾区家居建材最受欢迎的网红拍摄基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的陶瓷新材料线上选材中心。龟一水磨石主打可持续再生陶瓷产品,打开建陶产业定制化新赛道。佛山慕瓷建材有限公司推出香云纱瓷砖产品,以产品的艺术化推动企业破圈突围。中国陶瓷城引入“沁·艺术馆”,打造品牌首店聚焦地,为陶瓷会展注入更多艺术动力。新美陶公司加快传统陶艺和现代家居有机融合,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创意家居陶艺产业综合园区之一。 中国陶瓷城 龟一美术馆02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打造文化旅游盛地为进一步深化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成效,本届陶瓷创意周期间,联动举办2024年禅城城市焕新现场会暨城市格调主理人成长计划发布会,邀请近1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主理人、设计师、艺术家齐聚佛山禅城,用艺术与美学,将散落在大街小巷的老建筑、老厂房、闲置物业等,打造成格调空间,用绣花功夫来精雕细琢城市空间。会上,禅城区发布了“1+3+6”城市格调主理人成长计划。其中“1”是指搭建一个“成长共创平台”;“3”是指提供政策扶持保障、办事直通保障、伙伴赋能保障;6是指通过发起“街巷共创行动、艺术商圈行动、无界艺术季、潮墟市集、岭南文创IP100、漫游禅城”六大项目,赋能主理人成长,为主理人搭平台、拿空间、出政策、做服务,激发主理人参与城市共创、经验共享、活力共建。 同时,本届陶瓷创意周以柒号陶仓、和光美术馆等在保留原有陶瓷旧厂房历史韵味的基础上,升级改造成多元艺术成长展示的美学空间为秀场,策划举办了“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作品展、外国陶艺家马克·路佛作品展、2024美陶湾城市公共艺术季展览、美陶之窗“与城共生”、8号艺术码头石湾陶艺生肖作品展、和光美术馆“群英‘绘’萃”——周军漆画作品展等。其中“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共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共1064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收到1526件(组)作品。其中,参赛的国际艺术家242位,国外参赛作品数量达到了320件(组),占参赛总人数的21%,创历史新高。 03以文化赋能商贸发展打造贸易往来盛地禅城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万亿城央”商贸联盟作用,依托“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品牌优势,支持供应链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本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暨“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交流活动还立足佛山强大的建陶产业根基和艺术陶底蕴,联动策划第41届陶博会、建陶及艺术陶发展前沿分享等活动,从建陶产品贸易展销、新材料研发应用、生活美学创意设计、品牌首发首店首秀等方面,观察了解陶瓷行业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机遇,共谋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进而引导陶瓷前沿技术项目的招商落地。 第41届陶博会。/主办方供图其中,佛山陶博会是世界第四大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它既是世界陶瓷的中国主场、陶瓷卫浴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是陶瓷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趋势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累计服务了2500多家品牌参展商、超120万人次全球专业买家。本届陶博会展馆面积总计50余万平方米,吸引约800家展商参展,展会期间还专门策划了俄罗斯陶卫采购节、第五届中国绿色消费节(佛山站)暨2024中国饭店业装修设计采购论坛等系列活动,预计成交金额超1亿元。 第41届陶博会。/主办方供图期间,美陶湾将为连续参加5届及以上佛山陶博会的优质客商,发放美陶湾黑卡,凭借黑卡客商可以享受一座城市对客商的尊敬与礼遇,比如凭卡可以享受展会专属客服与专属服务,可以到禅城景区、商圈、艺术馆享受免费入园或优惠折扣等等。本次活动还将同步举办“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交流活动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艺术实践与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专家和文艺名家大师对粤港澳大湾区中青年文艺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湾区文艺人才的政治理论和艺术素养以及交流合作水平,形成汇集本地乃至全国“文艺两新”实践创新的交流展示平台和活动品牌。2024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暨“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交流活动将从10月18日持续至10月24日格调展览、创意市集、装置艺术、黑卡计划......欢迎来美陶湾打卡好玩好看好逛 乘坐佛山地铁2号线可到达石湾站,可通过广佛线换乘至佛山地铁2号线。石湾站位于和平路、镇中路以及江湾三路交叉路口路段,方便到各大场所、博物馆、艺术空间等打卡! 来源 | 禅城区委宣传部、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佛山新闻网记者 | 佛山新闻网 温秀妍编辑|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 END来源丨佛山石湾
18
2024-10
传统、传承、传播——存墨生活艺术空间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展出
以下文章来源于存墨手艺,作者存墨手艺 自小在石湾窑产区长大的曾力师傅、曾鹏师傅,经过多年不间断的陶艺、铁艺、木艺与空间等等交叉共生的种种艺术实践,果实累累。到今天,由鹏师傅、力师傅主理的存墨手艺以一种新的面貌回到石湾。 存墨手艺(TSUENMAK STUDIO)是集陶、铁、木艺为一体的手工原创生活美学品牌。 存墨手艺立足于深厚的东方文化传统持续输出现代生活美学同时传承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持环保、永续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敬畏材料 存墨手艺一直以独具匠心的手工和自在喜悦的设计风格呈现“活在当下的传统”,展现中国陶瓷工艺与当代的人文生活美学。它平和、有趣、诗意,整个品牌由整体到细节,都弥漫着浓郁的以”存留笔墨“为中心的深厚底蕴。 天马行空的澎湃创作力、对天然材质的追寻、传统工艺的传承,造就实用、丰盈、原创的器物。存墨手艺要做的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作品“,这一切造就了当下的存墨手艺。广东石湾,一座陶塑与建陶都非常有自身特点和主张的城市。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就是在石湾这片热土上为年轻人持续举办的第十二届展览。多年努力,石湾逐渐搭建出了一种跨文化、跨区域、跨行业的平台,这样大型的国际化赛事能让不同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参与进来,不同的文化在其中能够建立起相互的理解和链接,理解和链接之后就有了新的机会,延伸出新的可能性…… 窗外阳光颤动,绿叶的影子跳跃不己,落在花上,落在心上。舍不得独享这一份美好,人说,心欢无处不桃花,在这样明媚温柔的秋日,邀您前来存墨手艺生活艺术空间感受一份美好,您来,静待喜悦发生!展览时间:2024.10.13-2025.2.28展览地点:广东佛山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二层展厅彩蛋:我们在展厅放置了留言本,如果您亲临现场,可以写下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将在2025.01.01号在其中选取两名优秀留言进行创作,并同时将这个陶艺作品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您,欢迎参与!请留意公布名单,关注公众号后与我们后台联系,我们将有工作人员接洽。
16
2024-10
【喜讯】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终评获奖名单公布
10月12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国际陶艺学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终评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举行。经过评委们四轮投票评选,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6名,获奖名单于10月12日-10月14日公示3天,没有收到投诉,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恭喜获奖的青年陶艺家们! 展览信息展览主题: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15
2024-10
The 12th "Shiwan Cup" Final Award List
On October 12, the final evaluation of the "Vitality Clay -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co-hosted by the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and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ook place at the Meitao wan · Xingguanghui Art Museum.After four rounds of voting by the judges, the results included 2 First Prizes, 3 Second Prizes, 5 Third Prizes, 10 Rising Star Awards, and 26 Excellence Awards. The award list was publicly displayed from October 12 to October 14 for three days, and no complaints were received. The list of award winners is as follows: Congratulations to the award-winning young ceramic artists! Welcome the exhibition! Come and appreciate the creative works of young ceramic artist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s!Exhibition Information ThemeVITALITY CLAY —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ExhibitionDateOctober 13, 2024 — February 28, 2025(Closed on Mondays, except for holidays.)LocationMeitaowan · Xingguanghui Art Museum, Intersection of Lujing West Road and Xingguang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15
2024-10
【展讯】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即将开幕!
预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新展览“迁移——马克·路佛陶瓷艺术作品展”将于10月15日开幕。本次展览是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马克·路佛在中国广东的第一次个展。 作者介绍 马克·路佛Marc Leuthold马克 · 路佛是美国和瑞士双国籍公民,近年来在上海和纽约生活工作。他受邀在世界各地创作并展览作品,寻求跨文化的体验、合作并建立友谊。马克于1988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拥有美术硕士学位。他是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也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日本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任教。他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PS 1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马克近期在上海艺瑾美术馆和ART LABOR画廊举办了个展,同时在梧桐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展示了装置艺术作品。2017年,他在“中国白”国际陶瓷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999年,马克当选为国际陶瓷学会终身会员,2016年被评选为瑞士陶瓷协会终身会员。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5日-2025年2月26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14
2024-10
国内外百件陶艺新生代活力之作亮相石湾!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开幕!
10月13日,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开幕仪式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在第12届“石湾杯”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100件(组)来自国内外青年陶艺家的创意之作,为观众带来高水平陶艺盛宴! 100件(组)创意作品展现陶瓷的活力和韧性“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1届。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以“活力粘土”为主题,探讨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保持“活力韧性”,如何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的可能性。 本次大赛从今年1月份起正式启动,面向45岁及以下的海内外青年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等征集作品。大赛吸引了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收到了1526件(组)极具创意的陶瓷作品。经过严格的初评和终评,国内外专家评委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终从100件(组)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6名,其中,中国艺术家王荣辉的作品《破局》和来自保加利亚的艺术家Mariya Alipieva的作品《之间 美容大炮》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中国陶艺家王荣辉作品《破局》荣获一等奖保加利亚艺术家Mariya Alipieva的作品《之间 美容大炮》荣获一等奖年轻的陶艺家善于打破常规,用大胆的形式和新颖的材料,探索陶瓷艺术的边界。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入围大奖赛终评的100件(组)作品,这些作品在创意、成型、表面处理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年轻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对陶艺的独特理解。 以国际视野探讨陶的更多可能性“石湾杯”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球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大赛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速,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国外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引人注目。在国际陶艺学会和国际陶艺机构的鼎力支持和宣传发动下,第12届“石湾杯”大赛共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波兰、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瑞典、英国、泰国、加拿大、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的青年艺术家报名,参赛的国际艺术家242位,国外参赛作品数量达到了320件(组),占参赛总人数的21%,再创历史新高。 年轻的陶艺家善于打破常规,用大胆的形式和新颖的材料,探索陶瓷艺术的边界。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入围大奖赛终评的100件(组)作品,这些作品在创意、成型、表面处理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年轻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对陶艺的独特理解。 本次大赛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文伟现场向来宾讲解展品 国际陶艺学会(IAC)副主席皮姆·苏迪坎(Pim Sudhikam)与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万里雅在观展现场交流这样百花齐放的精彩,不仅展示了来自海内外年轻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活力与激情,也以国际视野探讨了陶的更多可能性。在评审过程中,各位评委都充分肯定了青年陶艺家探索实践的成果,陶艺上的技术比拼就在仲伯毫厘之间。 努力打造国际展览品牌期待“石湾杯”成为“世界杯”石湾陶艺是佛山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和一个独特的城市标识,浓缩着城市发展的文脉根基,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持续打造12年的“石湾杯”赛事,让越来越多年轻陶艺家从这个平台走向更高的国际视野,展现出陶瓷艺术更丰富的面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副主席 皮姆· 苏迪坎女士致辞中提到,“石湾杯”比赛展示了佛山的全球视野,为艺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设定了高标准。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主持开幕仪式国际陶艺学会(IAC)副主席皮姆·苏迪坎(Pim Sudhikam)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展览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文伟表示,本次石湾杯国际竞赛展是在美陶湾建设的框架里一次实践,把中外青年陶瓷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把院校和产业联系起来,搭建起以陶塑和建陶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合作交流与相互理解的新平台,让世界听到、看到、感受到佛山石湾为世界陶瓷文化繁荣发展的担当,努力打造一个国际展览的品牌。本次大赛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文伟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希望‘石湾杯’能走向‘世界杯’。”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表示,期待今后的“石湾杯”能够继续保持“年轻”属性,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弘扬中华文化,既有本土化,也要走向国际化。 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在开幕仪式上致辞开幕式当天还举行了“活力粘土”学术分享会和“无界无限”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之陶瓷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专家学者、陶艺大师、新生代陶艺家等面对面交流,碰撞艺术创作火花。 活力粘土学术分享会现场本次活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国际陶艺学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从10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感兴趣的市民请到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观展。 开幕仪式领导嘉宾合影展览信息 • 展览主题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13
2024-10
【喜讯】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终评获奖名单公示
10月12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国际陶艺学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活力粘土——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终评在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举行。王荣辉作品《破局》和Mariya Alipieva作品《之间 美容大炮》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王荣辉作品《破局》荣获一等奖 Mariya Alipieva作品《之间 美容大炮》荣获一等奖 获奖名单经过评委们四轮投票评选,大奖赛终评获奖名单如下: 恭喜获奖的青年陶艺家们! 公示信息公示时间:2024年10月12日-10月14日联系人:陈女士电话:0757-82701218邮箱:shiwanbei@126.com“石湾杯”大赛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持续打造的针对青年人的国际陶瓷艺术大赛品牌,今年是第12届,作为陶瓷艺术创意周的重点项目之一。参赛作品数量创新高本次大赛从今年1月份起正式启动,面向45岁及以下的海内外青年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等征集作品。本次大赛吸引了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收到了1526件(组)极具创意的陶瓷作品。同时,大赛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各陶瓷产区持续发力,来自江西景德镇、广东石湾、福建德化、广东潮州、江苏宜兴等地的陶艺家投稿参赛。国内主流艺术院校热情高涨,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众多知名艺术院校参与其中。 展现国际化办赛宗旨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球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大赛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速,国际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国外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引人注目,在国际陶艺学会和国际陶艺机构的鼎力支持和宣传发动下,据统计,今年的“石湾杯”大赛共收到来自澳大利亚、波兰、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瑞典、英国、泰国、加拿大、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的青年艺术家报名,参赛的国际艺术家242位,国外参赛作品数量达到了320件(组),占参赛总人数的21%,再创历史新高。 黄婧作品《回 #13》荣获二等奖 陈曦作品《蚀赋》荣获二等奖 赵淋作品《万物同源》荣获二等奖大赛影响力不断扩大本次大赛以“活力粘土”为主题,以陶瓷为主要媒介,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在大赛终评现场,国内外专家评委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筛选,最终从100件(组)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6名。本次大赛未有评出特别大奖,在评审的最终阶段,获得一等奖的两件作品,都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从创作材料和艺术表达方面各有优势,因此五位评委经过充分讨论和慎重考虑,建议并列一等奖。同时两件一等奖的作品共同存在,也是让更多人看到不同艺术品的艺术碰撞,艺术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包容性。评委评审照片 “石湾杯”大赛通过策划和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性陶瓷竞赛展及系列学术活动把佛山石湾与世界联系起来,把年轻的陶瓷艺术工作者联系起来,把院校毕业的青年才俊和陶瓷产区联系起来。在“美陶湾”建设的重要时期,“石湾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担当,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性活力助力城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增强陶瓷文化的认同感,弘扬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桂明作品《贤NO1》荣获三等奖 Hanna Miadzvedzeva作品《活的物质》荣获三等奖 杜喆瀚作品《痕》荣获三等奖 Lu Yong Jian Ken作品《方块方阵》荣获三等奖 邱威尔作品《我们应该保持微笑吧?》荣获三等奖 评委、领导与工作人员合影评审团(排名不分先后) 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国务院第四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 皮姆·苏迪坎是一位常驻泰国曼谷的陶瓷艺术家,拥有瑞典哥德堡大学陶瓷艺术硕士学位。她的作品形式多样,涵盖了陶器、艺术摆件、雕塑、装置艺术、场域特定的永久性艺术装置以及互动性公共艺术项目。Sudhikam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类展览、学术研讨会和艺术家驻地项目。她现任国际陶艺学会(IAC)副主席,并担任朱拉隆功大学设计学副教授。 詹姆斯·劳顿于1976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塔拉哈西分校(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获得构造设计学士学位,并于1980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巴吞鲁日分校(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获得陶艺硕士学位。劳顿于1998年加入马萨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rtmouth)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并于2021年退休,担任陶艺教授及工艺系前系主任。他曾于1992年至1998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任教,并担任终身教授和系主任。2000年至2015年间,劳顿担任缅因州纽卡斯尔陶瓷艺术家驻地项目——沃特谢德中心(Watershed Center for the Ceramic Arts)的理事会成员,并于2001年至2004年间在《陶艺家杂志》(Studio Potter Magazine)理事会任职。目前,劳顿在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New Bedford, MA)和南卡罗来纳州布拉夫顿(Bluffton, SC)拥有个人工作室。 魏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 曾鹏,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9年与曾力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与曾力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 欢迎大家亲临展览现场!展览信息主题: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时间:2024年10月13日——2025年2月28日展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12
2024-10
The 12th Shiwan Cup Final Award List
On October 12, the final evaluation of the "Vitality Clay -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co-hosted by the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and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ook place at the Meitao wan · Xingguanghui Art Museum. Wang Ronghui's artwork 《Breaking the Impasse》 has been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Mariya Alipieva's artwork 《Between Beauty Cannons》 has been awarded the first prize.Final Award ListAfter four rounds of voting by the judges, the award winners for the "Vitality Clay" —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are as follows: Congratulations to the award-winning young ceramic artists!PublicityPublic Notice PeriodOct. 12, 2024 - Oct. 14, 2024Contact PersonMs. ChenContact Phone0757-82701218Emailshiwanbei@126.com The "Shiwan Cup" competi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brand aimed at young artist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is year marks the 12th edi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key projects of the Ceramic Art Creative Week.Record Number of EntriesThe competition officially launched in January of this year, targeting young artists, students from art colleges, designers, and cross-disciplinary creators aged 45 and under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s. This year, the competition attracted participation from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receiving a total of 1,526 highly creative ceramic works.Moreover, the competition has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active responses domestically, with continuous contributions from various ceramic-producing regions. Artists from Jingdezhen in Jiangxi, Shiwan in Guangdong, Dehua in Fujian, Chaozhou in Guangdong, and Yixing in Jiangsu have submitted their works. Renowned art institutions, including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China Academy of Ar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singhua University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have all enthusiastic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event.Showcasing the International Purpose of the CompetitionThe competition adheres to the philosophy of "going global," actively inviting ceramic ar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xchanges as well as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continually accelerating,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global participation. This year, the enthusiastic involvement of international artists i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With strong support and promo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ceramic organizations, the "Shiwan Cup" competition received submissions from young artists in over 30 countries, including Australia, Poland, Germany,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Sweden, the United Kingdom, Thailand, Canad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 total of 242 international artists participated,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entries reaching 320 (sets), accounting for 21% of the total submissions, setting a new historical high. Jing Huang's artwork 《Loop #13》 has been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Chen Xi's artwork 《Eroded Elegy》 has been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Zhao Lin's artwork 《All Things Come From the Same Origin》 has been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the CompetitionThe "Shiwan Cup" competition's philosophy and practices have a wide and profound impact, with the annual event continually increasing the brand's prominence and establishing it as an outstanding cultural brand in the domestic ceramic art field.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competition has expanded in scale and reach, not only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ntries but also by broadening participation from domestic t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his year,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schools exceeded 150 globally.The competition was themed "Vitality Clay," focusing primarily on ceramics as the main medium. It encourages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mixed materials, the use of new materials, techniques, mediums, and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with diverse cultural influences, as well as the fusion of art and industry.At the final evaluation event, expert judge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 impartiality, and transparency while rigorously assessing the submitted works. Ultimately, from the 100 shortlisted entries, two First Prizes, three Second Prizes, five Third Prizes, ten Rising Star Awards, and twenty-six Excellence Awards were awarded. Notably, no Special Grand Prize was awarded this time. In the final stages of judging, the two works that received First Prizes exhibited a high level of artistic quality, each showcasing distinc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material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After thorough discussion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among the five judges, they recommended awarding both works as co-winners of the First Prize. This decision allows both pieces to coexist, enabling a broader audience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collision of different works and the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Judges' Review PhotosThe "Shiwan Cup" competition connects Foshan Shiwan with the world by planning and hosting an annual international ceramic competition and a series of academic activities. It brings together young ceramic artists and connects graduates from institutions with ceramic production regions. During this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ing "Meitao Bay," the "Shiwan Cu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imulating the creative vitality of young people, contributing to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d the ceramic industry, enhancing the sense of identity with ceramic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eramic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Gui Ming's artwork《VirtuousNO1》has been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Hanna Miadzvedzeva's artwork《Live Matter》 has been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Du Zhehan's artwork《Traces》 has been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Lu Yong Jian Ken's artwork《Cube Series》 has been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Qiu Weier's artwork《Should We Keep Smiling?》 has been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Group photo of judges, leading officials and museum staffs. Judging Panel(Names are in no particular order) Lv Pinchang Lv serves as the Deputy Party Secretary and Vice President (acting administrator) of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as well as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Advisor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AFA). He is a membe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a board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a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Major Art Theme Creation Committee. Lv serves as Deputy Director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Sculpture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holds a position on the Nat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Steering Committee for Arts Professional Degrees.Lv is also the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a City Sculpture Association,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Art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Urban Sculpture Steering Committee. He is recognized as a distinguished expert with a "State Council Government Special Allowance" and i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 Previously, Lv was Vice Dean of th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and Head of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AFA). Pim Sudhikam is a ceramic artist based in Bangkok, Thailand. She holds an MFA in Cera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Sweden. Her diverse body of work encompasses pottery, objets d'art, sculpture, installations, site-specific permanent installations, and interactive public art projects. Sudhikam has taken part in numerous exhibitions, symposiums, and artist residencies both within Thailand and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She is currently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NGO in official partnership with UNESCO)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sign at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James Lawton earned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Constructive Design from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in 1976, and an MFA in Ceramics from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 in 1980.Lawton joined the faculty of the College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rtmouth in 1998 and retired in 2021 as Professor of Ceramics and former Chair of the Artisanry Department. He taught at 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from 1992 to 1998, where he held the position of tenured Professor and Chair.From 2000 to 2015, Lawton served on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Watershed Center for the Ceramic Arts, an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 located in Newcastle, Maine, and was also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Studio Potter Magazine from 2001 to 2004.Currently, Lawton maintains studios in New Bedford, MA, and Bluffton, SC. WeiHua Wei graduated from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the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Environmental and Ceramic Art from Dankook University, South Korea. He has served as Vice Dean and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at the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s well as a Doctoral Advisor. He is currently the Chai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Ceramic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 ZengPeng Member of the Guangdong Artists Association, Guangdong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Zeng is also the Art Director of the Cunmo brand. He graduated from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in 1982. In 1989, he co-founded the “Wagong Kiln” brand with Zeng Li and others, follow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ugong Kiln” brand in 1993. In 2013, Zeng Peng and Zeng Li co-founded the “Cunmo” brand, where they focus on artistic creation in ceramics, ironwork, woodwork, and other crafts. Welcome to the Exhibition!Exhibition InformationTheme: Vitality Clay — 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ExhibitionDate: October 13, 2024 — February 28, 2025Location: Meitao Bay · Xingguanghui Art Museum, Intersection of Lujing West Road and Xingguang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12
2024-10
【公告】国庆假期与艺术邂逅!欣赏大湾区青年陶艺佳作!
尊敬的各位观众:根据有关安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国庆假期开放安排公告如下:2024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博物馆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20:00。咨询电话:0757-82701218、0757-82701839观展提醒:进入展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9月29日 01 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暨2024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 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暨2024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汇集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等)和汕头、韶关共84位代表性陶艺家、共85件(套)陶艺精品,包括广彩、柴烧、石湾陶艺等精品佳作。展览将至10月7日结束。 据了解,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地处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佛山美陶湾),本次展览之所以选择在此展出,是希望以此积极探索团结引领“文艺两新”的方式方法,加大对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的发现举荐力度,同时以石湾陶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秀陶塑创新作品为亮点,展现新一代陶艺匠人独有的艺术风采与无限潜力,持续在弘扬陶艺文化和发展湾区创新文化联动协同上取得突破。为提高佛山青年陶艺家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与挖掘现代陶艺创作人才,推动佛山青年陶艺家创作出具有创新观念的当代性陶艺作品,佛山市文联联手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举办了“2024 陶艺新力量”系列培训活动,通过融合“理论授课+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佛山青年陶艺家打造一个学习、交流、作品评比、展示的艺术盛会。 02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29
2024-9
在最具自身特点与主张的城市里,以国际视野探讨陶的更多可能性——专访第12届“石湾杯”策展人金文伟
“陶塑与建陶伴随着人类诞生之初而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们依旧是距离人类生活最近的两大类别。石湾陶塑与建陶两大类别能够蓬勃发展、比翼齐飞,这在整个中国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城市案例了。”“‘石湾杯’已经持续了十二届,在面向国际知名机构介绍这个赛事时,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为年轻人持续举办了十二届的展览,而且这场赛事是落在广东石湾---陶塑与建陶都非常有自身特点和主张的城市。”“‘石湾杯’顺应自身和时代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品牌赛事。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国际化要让不同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都能参与进来,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建立起相互的理解和链接,因为理解和链接之后才会有新的机会,延伸出新的可能性……传统的嬗变、产业的更新、年轻人的激情,这些都是这次‘石湾杯’国际化赛事的思考要素,也是可能性发生的基础。”…………当前,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本届赛事以“活力粘土”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参与面之广、影响力之强再度刷新记录。围绕本届“石湾杯”赛事的策划过程、主题内涵以及面向未来的建议等,“石湾杯”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知名陶艺家、策展人金文伟接受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专访,将他对赛事背后陶塑与建陶发展的思考、对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集聚区的观察以及对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寄语等等娓娓道来。 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策展人金文伟探讨对话的可能性石湾是陶的两大基本类别蓬勃发展的孤本案例问:今年石湾杯的主题是“活力粘土”,陶塑与建陶都是本次大赛的题中之义,这样的主题设计备受关注。尤其是征集函提到的粘土所生成的传统媒介如何在今天科技与数字时代有更多元的呈现、表达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在佛山石湾这样的产区聚焦“活力”二字,是否更关乎未来发展的韧性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路径? 金文伟:在国内外诸多陶瓷的展览和赛事里,“石湾杯”是我一直多年持续关注的赛事,因为它面向年轻人、面向未来,每一年我都有参与,通过这样的赛事,我不仅能感受到当下一种活力,也能对石湾陶的历史和佛山的产业形成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加上景德镇陶瓷大学有很多校友在佛山创办了许多知名企业,景德镇和佛山石湾两个城市之间,景德镇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往沟通也更加频繁和深入链接。今年的主题是“活力粘土”,把陶塑与建陶作为赛事的内容。缘于去年我在参加陶瓷设计周活动的时候,专程拜访了一些企业和大师工作室,从企业、产业、个体的角度来看自我的身份认同和对这个城市属性的理解,我认为,陶塑与建陶之间需要一种新的驱动力,城市也如此。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区位、资源,市场的竞逐为佛山建陶产业的勃兴带来了天时、地利、人才的优势。1984年,石湾利华陶瓷厂率先在全国全线引进第一条墙地砖先进生产线至今,诞生并得益于工业文明的石湾建陶,已经迎来整整四十年的发展节点;在后工业时期,我认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石湾陶塑依然是重要的纽带和自我认同的媒介,到今天,这种优势还在一直延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历史的丰富遗产与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之间,有没有一种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历史本身拥有的文化惯性与现代产业之间有没有一种直接对话的关系,甚至是融合的可能?从这个角度说,将佛山石湾文化和陶瓷产业的特点依托“石湾杯”的品牌价值进行呈现,并激发国内外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设置主题性的、专注于陶塑与建陶关系的竞赛展,恰逢其时。我特别想强调的是,陶塑与建陶本身就是佛山最有特征的两大类别。陶塑有着强烈的人类文化属性,陶塑讲述的是关于粘土的故事。而人类最初使用粘土来创造跟人类生活相关的,或者说传递某种精神寄托的最早的两大类,就是陶塑与建陶。两者之间看似没有关联,但骨子里是相通的,并且高度关联。它们伴随着人类诞生之初而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们依旧是距离人类生活最近的两大类别。石湾陶塑与建陶两大类别能够蓬勃发展、比翼齐飞,这在整个中国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城市案例了。因此把“活力粘土”作为本届“石湾杯”的关键词,把陶塑和建陶概括为本届“石湾杯”的重点内容,我们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突出关注点和兴趣点。石湾人物瓦脊 石湾中国陶瓷城有活力才有更多可能性艺术思维作为一种生产力亟待参与到产业迭代中来问:艺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产业的创新与迭代?石湾拥有很多知名陶瓷企业,在目前这种市场形势下,把陶塑和建陶都纳入“石湾杯”大赛的题中之义,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金文伟:我们再来谈谈“活力”这个关键词。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当我们重新面对陶塑与建陶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媒介之时,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可能性。比如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下,陶有没有一种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嬗变、再创造再设计、赋予新的时代需求的能力?这就是它的可能性之一、是它的活力所在。同样,对于建陶产业来说。佛山建陶是一个巨无霸的产业,有着像“航空母舰”一样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当市场的需求突然放缓后,势必会影响到建陶行业整体的系统性的更新。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此庞大的建陶产业,能否衍生出一些新的业态,这也就好比这艘“航空母舰”能否派生出新的战斗舰来?众所周知,广东区域的国际化和文创设计起步得很早,本身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到了今天,行业在不断地寻找新业态的生成机会,那么艺术设计等形而上的东西能否融入到今天的生活和产业的迭代中来,至关重要。需要明确的是,艺术参与产业,其实是艺术思维的参与,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表达,相当于1+1除了等于2,还可以等于多少?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凸显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力,参与到产业的更新迭代中来的。石湾持续提供这样一种跨文化、跨区域、跨行业平台,期待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美陶湾著名陶瓷设计公司:唯思创意最新案例《陶土》系列 喷墨印花机(图片来自《中国传统工艺集萃 石湾陶卷》) 自动压砖机(图片来自《中国传统工艺集萃 石湾陶卷》) 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让不同的文化参与并延伸出新的可能性问:延伸一些来讲,国际化作为城市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石湾这些建筑陶瓷企业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时间里,可谓已经早早实现产品辐射全球化和营销网络的全球化布局,在美陶湾致力于打造国际的美陶湾之时,可否理解为陶塑与建陶都要承担起新的使命与责任? 金文伟: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国际化让不同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都能参与进来,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建立起一种理解和链接,因为理解之后才会有新的机会,延伸出新的可能性。传统的嬗变、产业的更新、年轻人的激情,这些都是“石湾杯”国际化赛事的思考的要素,都是可能性发生的基础。应该说,“可能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在全社会流行“内卷”、“躺平”的大时代背景下,只有参与,才会让“可能性”发生。在2021年执行策划“瓷的精神”的时候,当时国内外有10多个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是做陶的,能否参加瓷的精神展览?”记得当时我还专门研究了一下《牛津词典》,《牛津词典》中关于什么是瓷器的解读呢?答案是“半透明状的陶器”。陶的本质是粘土,是非常开放包容的,只要是陶瓷艺术从业者,都可以参加进来。陶塑、建陶本身就是无障碍的国际化的媒介。前面我说的“放眼全世界,把人类最初的两种表达陶塑与建陶同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只有佛山石湾”。石湾如何建设和塑造更加开放的、包容的文化,并在今天这个时代,要赋予他们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我认为“石湾杯”就在践行! 深得国际机构认同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为年轻艺术家持续举办了12届的赛事问:“石湾杯”已经来到第十二届。您认为竞赛和展览对于石湾这样的产区来讲,能够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在目前这种市场形势下,石湾杯如何体现出对广大艺术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今年评委们从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的投稿作品中评选出百件(套),看到有评委提出,有不少作品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灵感和意向,您怎么评价今年的作品?有哪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值得关注? 金文伟:我认为“石湾杯”一直在践行“尊重、理解、认同、共享”的理念,已经持续了十二届。这也是我在和国内外院校、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介绍时强调的一句话“这个展览赛事是中国唯一一个为年轻人持续举办了十二届的展览,而且这场赛事是落在陶塑与建陶都非常有自身特点和主张的城市“。那些国际知名、非常有影响力的机构,非常认可和认同“石湾杯”十几年的坚持。在策展和发动、征集的过程中,也得到它们积极的配合和鼓励。同时,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团队也是边做边改善,在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参照国际化的做法,逐渐去建立一种有自身特色的国际竞赛展模式和体系,也获得国际机构、国际评委的理解和支持。比如“石湾杯”的赛事信息发布、评委结构、作品运输等等。我们邀请的评委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今年赛事征集到作品,在对工艺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上有突破,艺术家们对材料的理解、运用和表达特别的丰富,很有他们的个人特点与主张。“石湾杯”是面向年轻人的平台,除了国内外评委们的点评外,“石湾杯”优秀作品作者的观点陈述也是重要的内容。 美国陶艺家 Ryan Matthew Mitchell(煤球) 2023石湾杯 Ryan Matthew Mitchell《Considered》/虑 一等奖 2023石湾杯 姚文君作品《颠倒梦想》三等奖问:作为赛事主办方之一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最近成功升级为国家二级馆,博物馆一路走来在赛事和承办交流活动等方方面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认为石湾陶瓷博物馆在新的起点上承担何种新的使命? 金文伟:我也非常荣幸能做本届的策展人并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路共事至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博物馆,有许多国内优秀陶艺家的作品收藏,特别是“石湾杯”获奖作品均被收藏,这对青年陶艺家的人生成长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它的行政级别虽然不高,却能持之以恒推动、塑造“石湾杯”这样的赛事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非常了不起!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佛山正在着力推动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说,政府的认知非常有高度,不仅能够率先打出这张国际牌,而且一直坚持下来。这么多年来,我切身感受到参与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责任心和自豪感。从“石湾杯”的征集、推广来看,它的点击量、国际化参与程度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石湾陶瓷博物馆能够持续打造这样一个品牌,这在全世界都找不到这样的案例,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7
2024-9
感受陶艺带来的漫无边际的想象!“石湾杯”往届优秀作品回顾⑤
已成功举办11届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11年来优秀作品无数它们给观众带来或是美的感受,或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或是生命的启发……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吧 作品:对了(聊)作者:孟祥波奖项:2009陶雷青春·石湾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主要运用骨头契合(卯榫结构)的形式表现事物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而不同”。两个单独个体分开看是牙齿,利器,攻击,但合起来就有点像一个很具有权威性的符号——“对号”是吧?同时它也是耐克标志,一个年轻时尚的现代性标志。作品为了凸显它的视觉冲击力在制作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肌理痕迹,在釉色选择上也以彰显个性为主,体现出年轻无局限,喜欢就“对了”的思想。作品经1320℃的高温烧成后留下的非人为裂痕更是加强了作品本身的意义,阐述了作者的心声: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东西?谁没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留下过痕迹?道路艰辛,环境恶劣,盯着目标前进,走过去就“对了”。 作品:记忆片段——力士作者:王向阳奖项:2009陶雷青春·石湾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作品介绍:这组作品是我这两年“记忆片段”系列的延续,山西文物遗存丰富,直接影响了我的审美,我所在的地区遗留下大量造型生动、优美的砖雕作品,宋元砖雕中戏曲人物、佛道、力士、动物等形象中拙、朴的气质使我迷恋,尤其力士形象更是我特别关注的,以此作为我创作的素材。现代卡通“奥特曼”“变形金刚”等形象与古代力士形成了巨大反差,创作时我将卡通模制并进行反复叠压,来表现现代大生产下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与泛滥,将古老文明包围其中来暗示传统文明只剩下极少的,只能存在于我们记忆中而成为片段……通过整体满构图塑造出类似石窟造像的感觉。作品背部古老与现代的形象打散、重组,进行调侃并喻示我们能否为将来创造出新的、更好的文明。 作品:春夏秋冬作者:黄海莹奖项:2011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作品介绍:四季,永远是个谈不完的话题。女子对于四季,总有着说不清的情愫,剪不断,理还乱。亦或柳絮未若,清风拂面,是醒春;亦或飞花轻扬,眼眸过隙,是浅夏;亦或残叶飘零,零落成泥,是惊秋;亦或飘雪漫舞,指尖轻触,是忍冬。 作品:惬望作者:郭赛奖项:2011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品用瓷泥、大缸泥以泥片成型的方法制作,最后高温烧成。作品展示了人的一种内心感受,运用泥土自然的本色,不施任何釉彩,或许这也是人的本色流露。两个作品都是昂起的动态,一个聚精会神,嘴巴微微张开,好像是观看美丽景象,很惊叹;另一个用手捂住嘴巴,再结合表情,那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形态不一,却都是在惬望美丽的景象,人生也如此,换个方向同样是美好的。 作品:意识流作者:蓝玉军奖项:2011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作品介绍:每个人都有潜意识,而这些潜意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是点,是线,还是面。我常常想深入地去了解我自己,却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每时每刻,意识都在无序地流动,我不知道是我在控制它,还是它在控制着我。 作品:瓶“花”系列作者:张旭良奖项:2011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作品介绍:作为传统工艺品,在形式上更需要有所突破才能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才能更好的发展。作品以传统花瓶为造型基础,结合花瓶“花”之意,运用现代纤维材料作为装饰语言,对传统花瓶艺术作新的装饰形式,使传统艺术能更好与现代空间结合。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25
2024-9
展现新一代陶艺匠人独特风采!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暨2024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开幕!
9月21日下午,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暨2024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 “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汇集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等)和汕头、韶关共84位代表性陶艺家、共85件(套)陶艺精品,包括广彩、柴烧、石湾陶艺等精品佳作。展览将至10月7日结束。 “此次作品展旨在为佛山青年陶艺家打造一个学习、交流、艺术评比、作品展示的文化盛会。”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说,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鼓励更多年轻人走到石湾陶塑中,更好地传承创新陶艺文化,充分展现大湾区各具地域特色的陶艺,为年轻陶艺家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 据了解,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地处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佛山美陶湾),本次展览之所以选择在此展出,是希望以此积极探索团结引领“文艺两新”的方式方法,加大对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的发现举荐力度,同时以石湾陶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秀陶塑创新作品为亮点,展现新一代陶艺匠人独有的艺术风采与无限潜力,持续在弘扬陶艺文化和发展湾区创新文化联动协同上取得突破。 澳门 罗芝芝作品《鼓墩》 广州 翟惠玲作品《国色天资》 惠州 余小伦作品《大利图》 珠海 何建国作品《敦煌印象》 香港 李佩茵作品《为悦己容 》 香港 谢华建作品《钟馗》 韶关 姚硕泽作品《陶印》 澳门 刘桂炳作品《芭蕉罗汉》 东莞 杨晓光《东莞东江岸》 佛山 梅晓山作品《审时度势》 汕头 王芝文品《五言律诗》 深圳 高大庆作品 《三省图》 为提高佛山青年陶艺家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与挖掘现代陶艺创作人才,推动佛山青年陶艺家创作出具有创新观念的当代性陶艺作品,佛山市文联联手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举办了“2024 陶艺新力量”系列培训活动,通过融合“理论授课+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佛山青年陶艺家打造一个学习、交流、作品评比、展示的艺术盛会。 活动从参加培训的青年陶艺师中评选出16件获奖作品,其中,林轩的《河伯》获得一等推优作品,朱道愿的《张果老》、凌康强的《和平万岁》获得二等推优作品。本次“2024 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正是对“2024 陶艺新力量”系列培训活动成果的展示,共展出包括16件获奖作品在内的30余位青年陶艺家作品。 林轩作品《河伯》 朱道愿作品《张果老》 凌康强作品《和平万岁》展览开幕当天,主办方还邀请来自香港、澳门和珠海、惠州、广州、佛山等地约40位陶艺家齐聚美陶湾,对石湾陶艺的传承创新发展进行研讨。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览时间:2024年9月21日—10月7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21
2024-9
展讯丨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 暨2024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明日开幕!
为落实佛山市委提出的“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推动陶艺文化大放光彩”“激活十大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部署,提高佛山青年陶艺家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与挖掘现代陶艺创作人才,推动创作具有创新观念的、当代性的陶艺作品,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陶艺作品邀请展暨2024陶艺新力量·佛山青年陶艺作品展”将于9月21日正式开幕。展览以石湾陶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秀的陶塑创新作品为亮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佛山市青年陶艺家征集创新作品,并从中选出85件(套)作品进行展出,展现石湾陶艺新星的魅力。展览期间,还会邀请陶艺名家、专家教授担任主讲老师举办陶艺新锐培训,为青年陶艺家讲解陶艺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法,通过“理论授课+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的方式,促进青年陶艺新秀成长。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览时间:2024年9月21日—10月7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工作人员布置展厅 部分地区展品 岑琪韵《龙凤呈祥》 林轩《河伯》 何琦琪《江南映画》 翟惠玲《国色天姿》 叶子琦《舞狮女孩》 周承杰《童庆》 曹涵凯《黄与白》 李佩茵《为悦己容》 周嘉仪《一暂》 高大庆《三省图》 何建国《敦煌印象》 余小伦《大利图》一起来观展欣赏具有创新思维与当代视角的陶艺精品感受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的璀璨光芒吧!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丨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丨阮小珈
20
2024-9
金秋佳节,月圆人安,中秋节快乐!
17
2024-9
撤展公告丨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即将撤展
撤展公告各位观众: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将展出至2024年9月18日,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9月14日 展览展出了陶艺家邓榕深先生近10年来创作的各类柴烧陶艺作品约70件(套),带领观众探索石湾当代陶艺与柴烧技艺的发展之路。 邓榕深,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他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从事陶艺研究创作30余年,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曾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高级研修班学习雕塑,后成立美术陶瓷公司从事陶瓷柴烧艺术和摄影创作。 邓榕深先生在传统石湾陶塑向现代转型的征途上执着地追寻,创作了大量的陶艺实验作品,完成了陶塑作品向当代艺术的华丽转身,又不断地建构属于自己的陶塑语言体系。他的雕塑作品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力量感,处处透露出哲理与人生的感悟。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
14
2024-9
【公告】月圆中秋,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赏陶奇妙游!
尊敬的各位观众:根据有关安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中秋假期开放安排公告如下:2024年9月15日至9月17日博物馆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20:00。咨询电话:0757-82701218、0757-82701839观展提醒:进入展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9月13日 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展览展出了陶艺家邓榕深先生近10年来创作的各类柴烧陶艺作品约70件(套),带领观众探索石湾当代陶艺与柴烧技艺的发展之路。 邓榕深,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他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从事陶艺研究创作30余年,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曾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高级研修班学习雕塑,后成立美术陶瓷公司从事陶瓷柴烧艺术和摄影创作。 邓榕深先生在传统石湾陶塑向现代转型的征途上执着地追寻,创作了大量的陶艺实验作品,完成了陶塑作品向当代艺术的华丽转身,又不断地建构属于自己的陶塑语言体系。他的雕塑作品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力量感,处处透露出哲理与人生的感悟。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13
2024-9
评委寄语⑧|何善影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 01 评委介绍 何善影出生于中国香港,2001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加拿大温哥华艾米丽·卡尔艺术设计学院大学,卡尔加里的阿尔伯塔艺术设计学院和蒙特利尔的康科迪亚大学。现任美国纽约市立城市大学皇后学院陶瓷艺术副教授,中国景德镇陶溪川艺术中心高级顾问,美国分水岭陶瓷艺术中心董事会会员,美国纽约陶瓷博物馆董事会会员。02 评委点评这一次,我非常荣幸能够担任“石湾杯”第12届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的评委。这个享有盛誉的赛事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陶艺家们的非凡才华和创造力,彰显了陶瓷艺术在当代世界语境中的活力与韧性。本次比赛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全球影响力。今年,我们收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传统。比赛不仅是对艺术这一通用语言的认可,还加深了对民族和在地文化叙事的理解与欣赏。此次石湾杯的参赛作品正是展现了来自全球视野下的丰富多样性。年轻艺术家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令人倍感鼓舞。比赛的主题“活力粘土”赋予此多方位的诠释,展现了陶瓷艺术动态且不断发展的本质状态。许多年轻艺术家探索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创作出既包含历史文脉又展望未来的作品。这种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体现了陶瓷作为艺术形式的适应性与持久生命力。大量参赛作品深入探讨了与本地民族和文化叙事相关的主题。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与其文化遗产的深厚联系,也推动了关于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广泛对话。特别是那些来自中国石湾等传统陶瓷产区,受传统陶艺启发的作品,以其真实与深度脱颖而出。这些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中架起了桥梁,既致敬传统工艺,又突破了当代陶瓷艺术的边界。陶塑作品则展示了对形态和空间的深刻理解。许多作品通过复杂的设计和纹理表达了抽象概念和人类情感。建筑陶瓷作品则展示了陶瓷在提升建筑空间中的潜力,兼具功能性与美学吸引力。这些作品凸显了陶瓷作为一种媒介的多功能性,能够改变内外环境的面貌。陶瓷的实用性也是一个突出的主题,许多年轻艺术家创作出了既美观又实用的功能性作品。设计优雅的餐具展现了陶瓷如何优雅自如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实用性的强调表明了陶瓷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持久的相关性,也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终评的临近,我们的期待与兴奋感也在持续积聚。终评将是决定优胜者的关键环节。“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赛仍然是孵化与见证新一代优秀陶艺家的重要平台。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此次石湾杯的评选工作,见证来自全球年轻艺术家的非凡才华与无穷创造力。恭喜你们,恭喜你们在比赛中走到这一步。你的成就证明了你的奉献与热情。期待看到你在陶瓷艺术世界中的持续成长与贡献,祝愿你在终评及未来一切顺利!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2
2024-9
JUDGE'S REMARKS⑧|Ho Sin Ying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 Judge Introduction Ho Sin YingBorn in Hong Kong, China, Ho Sin Ying received her Master’s degree from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1. She once taught at Southea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 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in Vancouver, Albert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in Calgary, and Concordia University in Montreal. S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eramic Art at Queens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 Senior Advisor at Taoxichuan Art Center in Jingdezhen, China, a Board Member of the Watershed Center for Ceramic A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Board Member of the New York Ceramic Arts Museum. 02 Judge RemarksIt has been an honor to serve as a juror for the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Competition. This prestigious event continues to showcase the incredible talent and creativity of young ceramic artists from around the globe, highlighting the vitality and resilience of ceramic arts in our contemporary world.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this competition is its global reach. This year, we received submissions from a diverse array of countries, each bringing unique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artistic traditions to the forefront. The competition not only celebrates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art but also fost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ocal ethnicities and cultural narratives. The works submitted reflect a rich tapestry of global influences.The youthful energy and innovative spirit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truly inspiring. The competition theme, “Vitality Clay,” was interpreted in myriad ways, showcasing the dynamic and evolving nature of ceramic arts. Many young artists explored the intersec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modern technology, creating pieces that are both rooted in history and forward-looking. This blend of old and new,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s a testament to the adaptability and enduring relevance of ceramics as an art form.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ubmissions delved into themes related to local ethnicity and cultural narratives. These works not only highlight the artists’ personal connections to their heritage but also contribute to a broader dialogue about identity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In particular, the pieces inspired by the rich ceramic traditions of Shiwan and other regions in China stood out for their authenticity and depth. These works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honor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while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The Ceramic Sculpture entries demonstrate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form and space, with many pieces exploring abstract concepts and human emotions through intricate designs and textures. The Architectural Ceramic submissions showcased the potential of ceramics in enhancing architectural spaces, blending functionality with aesthetic appeal. These works highlighted the versatility of ceramics as a medium,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both interior and exterior environments.Utility in ceramics was another prominent theme, with many young artists creating functional pieces that are both beautiful and practical. Elegantly designed tableware exemplify how ceramics can seamlessly integrate into everyday life. The emphasis on utility underscores 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ceramics, not just as an art form but as a vital part of our daily experiences.As we approach the final round of jurying, the anticipation and excitement continue to build. The final round will be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winners. The Shiwan Cup’s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remains a vital platform for nurturing and celebr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eramic artists. It is a privilege to be part of this journey, witnessing the incredible talent and boundless creativity of young ar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Congratulations on making it this far in the competition. Your achievements are a testament to your dedication and passion.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how you continue to grow an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of ceramics. Best wishes for the final round and beyond!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2
2024-9
评委寄语⑦|金承澤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 01 评委介绍 金承澤 韩国人,韩国克雷阿奇金海美术馆策展人。2003年毕业于韩国首尔弘益大学,获得陶艺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韩国釜山大学,获得艺术管理硕士学位。曾担任韩国克雷阿奇金海美术馆多个大型展览的策展人,组织策划陶瓷工作坊,担任大型艺术项目策划。 02 评委点评 在这次评审中,我被年轻陶艺家们充满活力和独特风格的陶瓷作品深深打动。在评选过程中难分伯仲。然而,我最终评审出作品质量不错且有新尝试与大胆表达的作品。许多作品让我感受到形式与内核之间的美感,也有一些作品让我思考艺术家的本体表达。当然,通过此次评审,也存在一些年轻创作者暴露出对陶瓷材料技艺的不足。在此,我想说的是,即便你们未能通过评选,我也希望你们不要气馁,请继续并努力保持创作。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只差一步之遥。我不得不强调的是,此次石湾杯的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较为高超的作品质量。 这次大赛为年轻艺术家们提供了挑战自我的动力,同时也通过激发创作活力,为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希望能借助这次比赛,发掘出更多优秀的陶艺家,并且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比赛中来。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 审校|陈雪兰 审核|戎耀 审定|阮小珈
10
2024-9
JUDGE'S REMARKS⑦|Kim Seungtaek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 01 Judge Introduction Kim Seungtaek Kim Seungtaek is a South Korean curator at the Clayarch Gimhae Museum. He graduated from Hongik University in Seoul in 2003 with a Bachelor of Fine Arts degree in Ceramics and later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in Arts Management from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2011. Kim has served as a curator for several major exhibitions at the Clayarch Gimhae Museum, organized ceramic workshops, and planned large-scale art projects. 02 Judge Remarks It was very impressive to see the lively and unique ceramic works of young potters. It was difficult for m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during the screening. However, I selected the work by paying attention to high-quality works, new attempts, and free expression. There were many works that felt the beauty of the content and surface of the work. There were also works that made them wonder what they wanted to talk about through their works. There were some young friends who lacked ceramic skills. Even if you failed the screening, I ask you not to be discouraged and to work hard on your creative activities. That was because you had a little bit of luck.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ost of the works were very high quality. This contest gives young artists the will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I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art by invigorating creative activities. We hope that many great potters will be discovered using the contest as an opportunity, and we hope that more young people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contest.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 审校|陈雪兰 审核|戎耀 审定|阮小珈
10
2024-9
石湾陶艺家许英进个展即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开幕!
石湾陶艺家许英进的个展“不忘初心——许英进陶塑原作展”将于9月10日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开幕。此次展览以“不忘初心”为主题,深刻诠释了许英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展览共展出许英进近些年创作的陶塑原作孤品 60 多件和纪念此次原作展的限量藏品《喜获红利》1 件。 许英进先生是一位深具文化情怀的陶艺家,他的艺术之路始于对石湾陶塑那份纯粹而真挚的热爱,这份“初心如磐”的坚定信念,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方向,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笃行致远”是许英进先生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艺术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与构想,更是实践中的探索与创造,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热情。 送子济公 一锤定音“作为许英进的师父,我对他的陶塑原作展充满了期待与自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表示,许英进的作品保留了陶塑的古典韵味,在形态与釉彩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灵感精彩融合。从《一锤定音》中那位笑容可掬、春风满面的罗汉,到《回味无穷》中端坐树桩、威而不怒的钟馗,再到《沧海一粟》中高卧横眠、逍遥自在的达摩等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陶瓷艺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元素和民族特色,通过陶瓷艺术这一载体,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更夫 悠哉悠哉 回味无穷展览信息展览时间2024年9月10日-10月10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2519号) 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承办单位:许英进工艺美术创作工作室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6
2024-9
评委寄语⑥|克里斯汀·穆勒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01 评委介绍 克里斯汀·穆勒 出生于巴拿马,现为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校(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莱顿)的执行主任,拥有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陶艺学士学位、胡德学院的陶艺研究生证书以及马里兰州胡德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曾在美国诸多艺术与工艺的展览中担任专业评审。02 评委点评我非常荣幸能够担任此次第12届石湾杯国际青年陶瓷艺术大赛的评委。这次能够看见这么多来自全球各地年轻艺术家们的精彩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参赛者展现出的才华与艺术视野让我深受感动。其中,建筑类作品尤为出色,这些作品对环境和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与探索。此外,功能性作品也展现了艺术家们非凡的创造力与精湛技艺。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不仅在陶瓷材料的运用上表现出了娴熟的技艺,更体现了优秀的设计感和构图能力。陶瓷是一种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与专注才能达到完美。这些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并在装饰和烧制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奉献精神与才华。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创新理念与技术水准的美妙结合。在此,我向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尤其是那些作品将被展出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艺术家们。我非常期待看到最终的入选作品,并共同庆祝这些年青陶艺家们的卓越成就。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5
2024-9
JUDGE'S REMARKS⑥|Kristin Müller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 Judge Introduction Kristin MüllerBorn in Panama, Kristin Müller is currentl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Peters Valley School of Craft in Layton, New Jersey, USA. She hold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Ceramics from 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Ceramics from Hood College, and a Master of Fine Arts degree from Hood College in Maryland. Kristin has also served as a professional juror for numerous art and craft exhib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02 Judge RemarksI am deeply honored to have served as a juror for the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It was a privilege to review the stunning array of ceramic works submitted by young artists from across the globe. The level of talent and vision displayed was truly inspiring.The architectural pieces, with their thoughtful exploration of theme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and memory, were particularly sophisticated. Additionally, the functional work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blend of creativity and technical skill. These young artists have demonstrated an impressive mastery of ceramic materials, coupl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design and composition.Ceramics is a demanding medium that requires both practice and dedication to perfect. The ability to create and then skillfully decorate and fire these piec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artists' commitment and talent. The competition showcased a wonderful combin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advanced technical skills.Congratulations to all the participants, and especially to those whose works will be featured in the museum exhibition. I am excited to see the final selections and to celebrate the exceptional achievements of these emerging ceramic artists.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5
2024-9
评委寄语⑤ | 黄胜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01 评委介绍 黄胜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书法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省首届金牌教授、“黄胜名师工作室”称号,2019年被中国轻工业部授予“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02 评委点评“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赛奖已经举办十二届了,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赛已经成为陶瓷艺术界重要的一项活动。本次大赛初评收到1526件(套)作品,作品的类型非常丰富,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其中有不少活跃在当代陶瓷艺术界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从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艺术家们积极探索陶瓷艺术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艺术状态。作品的整体面貌多元丰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具有时代感。相对的是有些参赛作品过于注重工艺和技术的实验性,这会导致忽略了艺术品味的追求,尤其在对传统陶塑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略显不足。石湾陶塑和建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举办高水平的“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参与和助力石湾陶塑和建陶的创新发展。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3
2024-9
JUDGE'S REMARKS⑤ |HUANG SHENG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 Judge Introduction Huang Sheng Huang Sheng is the Dean of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at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a professor, and a doctoral advisor. He is a recipient of the State Council's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 and serves as a memb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Advisory Committee for College Arts Entrance Examinations (Calligraphy). Huang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Recognized as a provincial cultural leader and among the "Four Key Talents,"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title of "Gold Medal Professor" and "Huang Sheng Master Teacher Studio." In 2019, he received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eramic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Light Industry.02 Judge RemarksThe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now reached its 12th edition. After years of effort, i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world of ceramic art. This year, the preliminary review received 1,526 submissions, showcasing a wide variety of works with noticeably improved quality, including many from talented young artists active in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The entries reflect these young artists' exploration of new materials, techniques, and expressions in ceramics, offering a genuine glimpse into their lives and artistic pursuits. The overall diversity and vibrancy of the works are full of youthful energy and a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However, some entries focused too heavily on technical experimentation, which sometimes came at the expense of artistic taste, particularly in the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ceramic sculpture.Shiwan's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s boast a rich history and deep cultural heritage. Hosting a high-caliber competition like the "Shiwan Cu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e hope to see more and more young artists contribute to and suppor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hiwan ceramics.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3
2024-9
评委寄语④ | 李新良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 01 评委介绍 李新良《陶城报》社长、佛山潭洲陶瓷展总经理。 02 评委点评在2024活力黏土石湾杯陶艺大赛中,我们有幸见证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陶艺作品。每一件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参赛者对传统陶艺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在造型设计上风格多样,多数作品线条流畅和谐,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对传统陶艺美学的致敬。在色彩运用上,巧妙地利用了泥土的自然色泽和釉料的丰富变化,色彩搭配引人注目,展示了高超的色彩运用技巧。工艺技术方面,大赛作品无论是手工拉坯的精准控制,还是釉下彩绘的细致入微,都充分展示了陶艺家们的匠心独运。创意和主题表达上,展现了艺术家们对社会、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不仅是对传统陶艺的传承,更是对当代文化和价值观的反思和表达。总体而言,2024活力黏土石湾杯陶艺大赛的作品展现了陶艺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是艺术家们情感、思想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艺术、美学与实用的探索和贡献。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9
2024-8
JUDGE'S REMARKS④ | LI XINLIANG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01 Judge Introduction Li XinliangPresident of Ceramic Town Weekly and General Manager of the Foshan Tanzhou Ceramic Exhibition. 02 Judge RemarksIn the 2024 Shiwan Cup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we were privileged to witness an impressive array of ceramic works. Each piece showcased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the participants, reflecting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eramics and their innovative spirit.The designs exhibited a diverse range of styles, with most pieces featuring smooth, harmonious lines that were aesthetically pleasing, serving as a tribute to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ceramics.In terms of color, the artists skillfully utilized the natural hues of clay and the rich variations of glazes. The striking color combinations demonstrated a high level of mastery in color application.From a technical perspective, the competition entries displayed exceptional craftsmanship, whether it was the precise control in hand-thrown pottery or the meticulous detail in underglaze painting, fully revealing the artisans' dedication and creativity.The creativity and thematic expression in these works reflected the artists' deep contemplation of society, nature, and humanity. These pieces were not only a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eramic art but also a refle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values.Overall, the works in the 2024 Vitality Clay- Shiwan Cup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highlighted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ceramic art. They represented a perfect fusion of emotion, thought, and technique by the artists. Each piece was an explora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raft and art, aesthetics and functionality.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9
2024-8
评委寄语③ | 封伟民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 01 评委介绍 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佛山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佛山市陶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佛山市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佛山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02 评委点评十二届的“石湾杯”由初始的局限性走到现在的更宽广的包容性。让传统与创新在这里融合,本土陶艺家一直以来自在自为的创作态度有了更为积极的一面。由石湾一个弹丸之地到全国性的陶艺大赛,由一个传统手艺传承的地方到具有开拓性的现代陶艺视野,“石湾杯”已然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次的投稿作品更是精彩纷呈,各种风格手段技艺探求让我们看到了陶土的独特魅力与各种可能,更广泛的参与度让石湾在全国陶艺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石湾杯”产生了突破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规则和限制,是以新形式延续下来从而更有启发意义。石湾历来是陶瓷重镇,陶瓷设计与建筑设计巧妙相融,陈设陶艺的艺术性,瓦脊公仔的装饰性,去水管道的实用性,阳台围栏的多样化,陶质地漏的观赏性以及当代建筑陶瓷美学的体量,无不呈现出过往的匠心及引领时代的鼎盛。这是需要有吸收和容纳的气度,有守正与创新的能力,才能使其发展壮大的。祝“石湾杯”越办越好!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7
2024-8
JUDGE'S REMARKS③ |FENG WEIMIN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 01 Judge Introduction Feng Weimin Master of Chinese Ceramic Art, Senior Arts and Crafts Artist,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the Guangdong Ceramic Society, Vice Chairman of the Foshan Artists Associatio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Foshan CPPCC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stitute, Visiting Professor at Fo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Shiwan Ceramic Art Association. 02 Judge RemarksOver the past twelve years, the "Shiwan Cup" has evolved from its initial limitations to embrace a broader and more inclusive vision. This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 space wher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converge, fostering a more proactive and dynamic approach among local ceramic artists who have long pursued their craft with a sense of ease and independence. What began as a small, local event in Shiwan has grown into a national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transforming from a hub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to a platform for pioneering modern ceramic art. The "Shiwan Cup"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n important vehicle for cultural dissemination.This year’s submissions were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showcasing a variety of styles, techniques, and explorations that revealed the unique charm and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of clay. The broader participation has enhanced Shiwan's influence within the national ceramics community. The "Shiwan Cup" has successfully broken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rules and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art forms and concepts, continuing in new and inspiring ways.Shiwan has long been a major center for ceramics, where ceramic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 ingeniously integrated. The artistry of display ceramics, the decorative quality of roof ridge figurines, the practicality of drainage pipes, the diversity of balcony railings,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ceramic floor drains, and the grandeur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eramics all reflect the craftsmanship of the past and the peak of innovation in their time. This growth requires the capacity to absorb and embrace new idea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preserve tradition while fostering innovation. Only with these qualities can the "Shiwan Cup" continue to thrive and expand.I wish the "Shiwan Cup" continued success and prospe
27
2024-8
喜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8月2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中国博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全部名单。广东省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7家。其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镇街级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的行业博物馆。v 石湾制陶业闻名遐迩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制陶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作为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汇聚千年陶艺精髓的宝藏之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高庙路,建成于2004年,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4532平方米,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馆内藏品5000余件(套),包括从石湾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片,汉、唐、宋、元陶器,明、清、民国时期陶瓷,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陶瓷作品等,时间跨越5000年,不仅是石湾陶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3年佛山十大市民喜爱的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成功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2024年,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专家指导申报工作 我馆的申报材料一动一静展区多方位展示石湾陶艺静态展示区以陶瓷历史文化展览为主分为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塑五大展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陶源之旅定期举办丰富主题展览促进石湾陶文化的交流与影响让石湾陶文化的宣传力度更强、影响范围更广、氛围更浓 动态展示区内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柴烧古龙窑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窑”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高灶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旁边还有多间明清古建筑等岭南特色建筑 以数字赋能文化打造全省首个数字陶瓷博物馆利用5G、VR、全景技术等技术手段整合陶瓷文化博物馆及陶瓷专题民办博物馆资源我们打造了既传承厚重历史文化又能够吸引年轻人群体的数字博物馆给观众带来更新鲜的互动体验和观展效果 保护陶瓷艺术传承文化薪火我馆深入开展陶文化公益培训组织“育陶树”陶艺培训品牌活动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与各大中小学联动共建陶瓷教育基地培育青少年对石湾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发掘青少年陶艺人才 我馆与佛山市顺德区实验中学举行共建“石湾陶瓷教育基地”。 “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品牌项目开展了十年。 深耕“石湾杯”品牌不断擦亮“南国陶都”金字招牌“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成为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的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2023年“石湾杯”大赛收到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陶艺创作者的1500余件参赛作品 今年的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我们进一步突出“国际化”亮点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 陶艺家参观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 举办柴烧创作营,邀请国内外陶艺大师为青年陶艺家上课分享经验技术。 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石湾陶文博IP我馆文创产品主要有三大类:陶艺类、日用文具类和食品类还将本地陶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完美结合开发的中秋月饼、端午粽子等礼盒套装各类极具陶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新潮获得市场好评 陶艺类文创产品 “明星产品”石湾三牛杯 “有粽”系列端午节文创今年我馆还推出“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款印章图案为文博爱好者解锁逛博物馆文化新方式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接下来,我馆将继续提升陈列展览质量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持续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新品牌让更多市民感受石湾陶艺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让石湾陶文化薪火相传! END编辑|麦玮炘审校|张碧娟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3
2024-8
评委寄语② | 梁家豪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 01 评委介绍 现任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教授、陶瓷工作室主持人,国际陶艺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会员,2011年于莺歌陶瓷博物馆个展,2016年担任亚洲当代陶艺展策展人,2017年受邀前往景德镇JAEA驻村创作,并曾任多届法蓝瓷光点计划(FRANZ Rising Star Project)评审。02 评委点评观察当代陶艺的发展与现况,竞赛与展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仅提供创作者观摩交流的机会与发表作品的舞台,也引领观众进入当代陶艺发展的最新领域。综观这次的竞赛作品,雕塑类多于器皿类,抽象多于具象,感性多于理性。以下三点说明:一、由于黏土被视为一种长期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材质,文化环境总会激励创作者的灵感,乐见不少作品尝试从中国文化中提取灵感作为创作的元素,例如:文字、山水和地景等,不仅呈现出具有东方人文情怀的造形语汇,也表露艺术家对于生长环境的关心与情绪反应。二、持续挖掘材质的特色,包含黏土的个性、釉色特征的表现,充分显现材质本来的属性,在形象塑造和精神表现上以不改变材质特征为界线,尊重及肯定材质自身的价值,这些都是陶瓷有别于其他媒材的专属价值。三、跨域思维的呈现,尤其数位科技的渗透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新世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题材及表现形式,以求与科技、文化和艺术同步发展,呈现出多元形态的创作活力。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2
2024-8
JUDGE'S REMARKS② |LIANG JIAHAO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01 Judge Introduction Currently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raft Design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the Head of the Ceramics Studio.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 In 2011, he held a solo exhibition at the Yingge Ceramics Museum. In 2016, he served as the curator of the Asian Contemporary Ceramics Exhibition. In 2017, he was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residency at JAEA in Jingdezhen. He has also served as a judge for multiple editions of the FRANZ Rising Star Project.02 Judge RemarksIn the realm of contemporary ceramics, competitions and exhibitions play a pivotal role. They not only provide artists with a platform to exchange ideas and showcase their work but also introduce audiences to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Reviewing the entries in this competition, we see a dominance of sculptures over vessels, abstraction over realism, and a stronger emphasis on emotion rather than reason. Here are three key observations:1.Cultural Inspiration: Clay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material deeply connected to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which naturally inspires creators. It is heartening to see many works in this competition drawing from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such as calligraphy, landscapes, and terrain. These pieces not only demonstrate a form language steeped in Eastern humanistic values but also express the artists' concerns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to their surroundings.2.Exploration of Material: The ongoing exploration of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is evident, particularly in the expression of clay's inherent qualities and glaze characteristics. Many works highlight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setting boundaries by not alter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pursuit of form and spirit. This respect for and affirmation of the material's inherent value are what set ceramics apart from other media.3.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is also appar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filt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a forc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modern society. The new generation of artists continually explores and discovers new theme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striving to develop in tandem with technology, culture, and art. This results in a vibrant diversity of creative energy.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2
2024-8
十年回望,逐梦前行!“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品牌项目十岁啦!
“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品牌项目十年回顾 “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也是石湾镇街道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助力项目之一,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十年来,我馆招募了200多位中小学生,通过培训向青少年们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提高陶艺素养,讲好石湾故事,让他们成为石湾陶文化的宣传使者。十周年来临之际,我们邀请了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史荍木、陈柏佟,第八届小小讲解员何睿鸣、尹宣雅回馆讲解。一起来感受小小讲解员的成长蜕变吧!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 你不认识我站在博物馆的门前因Tao在这里结缘讲述着每一个角落命运的齿轮轻轻的转动 第一届小小讲解员陈柏佟 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史荍木 第八届小小讲解员何睿鸣 第八届小小讲解员尹宣雅十年之后我们已是老朋友为信念守候不论分别了多久对T的热情依旧共同守护着这份传承珍惜每一次重逢 种下陶树,花满石湾!十年来,“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不断升级让学员们沉浸式体验陶文化提升石湾文化小传播者的自豪感 参观博物馆 讲解教学 玩陶体验 参观艺术馆 参观石湾文物保护单位 研学活动 回首过往,未来可期!接下来,我馆将持续打响“小小讲解员”品牌开发更生动有趣的课程,为小讲解员们提供更多的讲解实践机会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助力石湾镇街道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
21
2024-8
评委寄语① | 王琪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阶段已结束,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初评阶段的参赛作品有哪些亮点?一起看看本期“评委寄语”! 01 评委介绍 1994-1998年 就读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获得本科学历。2001--2006年 留学德国,2006年毕业于科布伦茨陶瓷与玻璃艺术学院(Institut für Künstlerische Keramik und Glas)自由陶瓷艺术专业,获得FH Diplom。2006--2007年 德国哈勒艺术学院(Burg Giebichenstein Kunsthochschule Halle)陶瓷艺术系研修。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陶瓷艺术实验室主任、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 02 评委点评在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的初评中,我看到了无数充满创意和精湛工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创意、成型、表面处理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年轻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对陶艺的独特理解。从作品的气质来看,绝大部分都是过关的,真实、有朝气、清爽干净,作品中体现出的多样性,既包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对现代设计理念的独到诠释。在这些作品中,许多年轻的陶艺家敢于打破常规,用大胆的形式和新颖的材料,探索陶瓷艺术的边界。面对初评名额的限制,我也只能从众多优秀的作品中选出100件。这个过程充满了遗憾,因为有许多同样出色的作品未能入选。但这也同时证明了本次大赛的激烈竞争,以及青年陶艺家们的高水平创作。初评未入选的作品在投稿作品中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我想对这些年轻的陶瓷创作者说,在未来,我相信这些未被选择的作品和艺术家将继续在他们的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希望他们能从这次大赛中汲取灵感,继续探索陶瓷艺术的可能性,创作出更多令人惊艳的作品。对于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来说,未被选择并不代表他们的作品不够优秀,而是他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期待在未来的比赛中,能够再次见证他们的成长与突破。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0
2024-8
JUDGE'S REMARKS① | WANG QI
The preliminary review phase of the Vitality Clay—2024 12th "Shiwan Cup"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After a rigorous and fair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has shortlisted 100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worldwide. What were the standout features of the entrie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Let’s explore them in this edition of "Judge's Remarks"!01 01 Judge Introduction Wang Qi studied from 1994 to 1998 at the Ceramic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in Beijing, where he specialized in Ceramic Art and Design and earned his Bachelor's degree.From 2001 to 2006, he pursued further studies in Germany and graduated in 2006 from the Institute of Ceramic and Glass Art in Koblenz with a degree in Free Ceramic Art (FH Diplom). He continued his advanced studies from 2006 to 2007 at the Burg Giebichenstein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in Halle, Germany, focusing on Ceramic Art.He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at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Laboratory a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Wang Qi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02 02 Judge RemarksDuring the preliminary review of the Shiwan Cup Youth Ceramics Competition,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view countless works brimming with creativity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n my computer screen. These pieces showcased extraordinary talent and a deep passion for ceramic art, particularly in their creativity, form, and surface treatment. Each work conveyed the young artist's journey and their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ceramics.Overall, the majority of the works were impressive—they were genuine, vibrant, and refreshingly clean. The diversity displayed in these pieces included both a respect for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modern design concepts. Many young ceramic artists dared to break conventions, using bold forms and innovative materials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ceramic art.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I could only choose100 pieces from the many outstanding submissions. This process was tinged with regret, as many equally deserving works could not be selected. However, this also highlights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is year's event and the high level of creativity among the young ceramic artists.More than 90% of the submitted works did not make it past the preliminary review. To these young ceramic creators, I want to say that I believe these unselected works and artists will continue to forge ahead on their creative journeys. I hope they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is competition,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ceramic art, and create even more stunning works. For these young artists, not being selected does not mean their work is not excellent; rather, it means they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showcase their talents. I look forward to witnessing their growth and breakthroughs in future competitions.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0
2024-8
【喜讯】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公示结束,100件作品入围!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进入新阶段!本届大赛从全球1526件/套作品中评选出的100件/套入围作品,主办方已在官方公众号和网站等平台进行了公示,在公示期间无接到任何投诉,大赛终评将由组委会组织评委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请入围的参赛者关注作品包装寄送等后续事宜,具体安排如下:一、联系方式1、微信扫码入群恭喜各位入围的参赛者!请入围人员扫码进入作者联系群,入群后请将昵称改为:序号+姓名+报名表上手机号的四位数,组委会将在群内组织后续作品收件事宜。 2、邮箱国外的入围参赛者可以通过微信,或发送邮件的方式沟通寄件事宜,邮箱:shiwanbei@126.com 。二、终评通知大赛终评将由组委会组织评委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终评时间暂定为10月初,评审结果将同时公布。1、送件时间请初评入围参赛者于2024年9月30日前将入围作品寄送到组委会指定的地点: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 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为避免最后时间收件拥堵,请尽量提前邮寄作品(如有实际困难,请与组委会联系0757-82701218)。2、作品包装以气泡布或珍珠棉包装材料妥善包装作品(请勿使用易碎的泡沫板包装材料,具体要求见《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寄送作品须知》),固定作品于坚固的木箱中,并将《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寄送作品登记表》粘贴在包装箱外。3、关于送件及退件费用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结束后按寄送来时的地址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主办方负责。主办方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取回作品。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4、欢迎作者亲自送件至指定地点,请在工作日与收件人联系并协调送件时间。5、收件地址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西路与星光路交叉口 美陶湾·星光荟美术馆,邮编:528031。6、收件人陈女士、王女士86—133364742887、联系电话86—0757—82701218(9:00AM--5:00PM,周一至周五)邮编:528031 注: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寄件具体事宜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8月17日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7
2024-8
[EXCITING NEWS!] THE PRELIMINARY REVIEW OF THE 2024 12TH SHIWAN CUP COMPETITION HAS CONCLUDED
Out of 1,526 submiss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100 works have been shortlisted for this competition. These shortlisted works were publicly announced on the official platforms of the organizers, including the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and website. During the announcement period, no complaints were received. We are now very pleased to inform you about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next steps following your shortlisting in the competition: 1. Contact Information1.1 Join the Group via WeChat QR Code Congratulations to all the shortlisted participants!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join the contact group for authors. Once in the group, please change your nickname to: Serial Number + Name + the last four digits of the phone number on your registration form.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ill coordinate the subsequent work submission process within the group. 1.2 Email International shortlisted participants can communicate about shipping details either via WeChat or by sending an email to: shiwanbei@126.com.2. Final Evaluation NoticeThe final evaluation will be conducted by a panel of expert judges organized by the committee. The evaluation is tentatively scheduled for early October, with the results to be announced simultaneously. 2.1 Shipping DeadlineShortlisted participants must send their works to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by September 30, 2024. The shipping address is: Meitaowan·Xingguanghui Art Museum,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ujing West Road and Xingguang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China. Failure to deliver the works to the specified location by the deadline will be considered a forfeiture of participation. To avoid congestion at the last minute, please ship your works in advance (if you encounter difficulties, please contact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at 0757-82701218). 2.2 Packaging RequirementsPlease carefully package your work using bubble wrap or pearl cotton. Do not use fragile foam board as packaging material. Specific requirements can be found in The Guidelines for Shipping Works of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 Secure the work in a sturdy wooden crate and attach the Work Shipping Registration Form of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 to the outside of the packaging box. 2.3 Shipping and Return CostsThe cost of shipping (including shipping fees, insurance, customs duties, handling fees, etc.)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hortlisted participants. After the exhibition, works that have won the New Talent Award, Excellence Award, or have been shortlisted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participants via the same route to the address provided at the time of submission. The cost of return shipping will be covered by the organizers. The organizers will ensure safe and secure packaging but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incurred during transportation. Participants may also choose to collect their works in person from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The museum also welcomes donations from the authors and will issue a donation certificate. 2.4 Personal DeliveryArtists are welcome to deliver their works in person to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recipient on weekdays to coordinate the delivery time. 2.5 Shipping AddressMeitaowan·Xingguanghui Art Museum,Intersection of Lujing West Road and Xingguang Road,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China,Postal Code: 528031.2.6. Recipients and Contact NumberMs. Chen, Ms. WangPhone: +86-13336474288+86-0757-82701218 (9:00 AM - 5:00 PM, Monday to Friday) Note:For detailed shipping instructions, please scan this QRcode: The list of shortlisted entries for the competition is as follows:Congratulations!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August 17, 2024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7
2024-8
蛇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征集函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又开始征集作品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2025年蛇年石湾生肖陶艺巡回展览将继续进行。本次展览除在我馆展出外,将与珠海博物馆合作,蛇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一如既往支持我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展览,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共同努力!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二、展览时间和地点(一)石湾站展览时间:2024年11月28日——2025年2月12日(暂定)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或文创体验中心(二)珠海站展览时间:2025年1月1日——2025年3月上旬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三、征集内容征集“蛇”题材的生肖陶艺作品进行展览宣传,参展作品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示,还将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珠海博物馆展出。四、参展作品要求(参展不收取任何费用)(一)2024年创作的以“蛇”为题材的陶艺作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作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五、作品数量参展者可送多款参展作品,每款2件(套)。六、工作安排 (一)展览发动(2024年5月起)可亲临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二)作品征集(2024年5月20日——11月8日)将填写好的报名表连同作品一并递交到我馆(三)作品拍摄(2024年11月11-12日)入围作品拍摄整理(四)展览开幕(暂定2024年11月28日)(五)作品退件(2025年3月上旬,以电话通知为准)七、联系方式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 系 人:梁小姐、张小姐电话:0757—82783950电子邮箱:166361261@qq.com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5月20日点击下方链接下载报名表
16
2024-8
新鲜出炉!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初评结果来啦!
经国内外9位评审专家7天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1064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526件(套)报名竞赛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名单列表如下:祝贺入围选手! 公示信息公示时间:2024年8月14日-8月16日联系人:陈女士电话:0757-82701218邮箱:shiwanbei@126.com 评委介绍(排名不分先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设计工作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2000年洛克菲洛亚洲文化项目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2003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阿尔弗雷德大学,并获得美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任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州Knox大学,2004年回国创办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设计工作室并主持工作至今。目前担任联合国教科文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出生于巴拿马,现为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校(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莱顿)的执行主任,拥有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陶艺学士学位、胡德学院的陶艺研究生证书以及马里兰州胡德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曾在美国诸多艺术与工艺的展览中担任专业评审。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曾竹韶雕塑艺术教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会委员,江西省现代陶艺学会副会长。韩国人,韩国克雷阿奇金海美术馆策展人。2003年毕业于韩国首尔弘益大学,获得陶艺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韩国釜山大学,获得艺术管理硕士学位。曾担任韩国克雷阿奇金海美术馆多个大型展览的策展人,组织策划陶瓷工作坊,担任大型艺术项目策划。1998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06年毕业于德国科布伦茨陶瓷与玻璃艺术学院自由陶瓷艺术专业,获得FH Diplom。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实验教学中心陶瓷艺术实验室主任,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出生于中国香港,2001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加拿大温哥华艾米丽·卡尔艺术设计学院大学,卡尔加里的阿尔伯塔艺术设计学院和蒙特利尔的康科迪亚大学。现任美国纽约市立城市大学皇后学院陶瓷艺术副教授,中国景德镇陶溪川艺术中心高级顾问,美国分水岭陶瓷艺术中心董事会会员,美国纽约陶瓷博物馆董事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佛山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佛山市陶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佛山市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佛山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教授、陶瓷工作室主持人,也是国际陶艺学会 IAC会员,2011年于莺歌陶瓷博物馆个展,2016年担任亚洲当代陶艺展策展人,2017年受邀前往景德镇JAEA驻村创作,并曾任多届法蓝瓷光点计划(FRANZ Rising Star Project)评审。《陶城报》社长、佛山潭洲陶瓷展 总经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8月14日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4
2024-8
2024 12TH SHIWAN CUP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HERE!
After a fair and rigorous 7-day online evaluation by a panel of 9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the jury of the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 has selected 100 shortlisted works from 1,526 submissions by 1,064 young ar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list of shortlisted works is as follows:Congratulations! PublicityPublic Notice PeriodAugust 14, 2024 - August16, 2024Contact PersonMs. ChenContact Phone0757-82701218Emailshiwanbei@126.com Judge Introduction(In no particular order)Professor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Design Studio. Huang Chunmao graduated from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in 1996. In 2000,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Rockefeller Asian Cultural Program. He graduated from Alfred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tate in 2003 with a Master of Fine Arts degree. From 2003 to 2004, he taught at Knox College in Illinois, USA. In 2004,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established the Ceramic Design Studio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where he has been leading the studio ever since. He currently serves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Born in Panama, Kristin Müller is currentl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Peters Valley School of Craft in Layton, New Jersey, USA. She hold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Ceramics from 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Ceramics from Hood College, and a Master of Fine Arts degree from Hood College in Maryland. Kristin has also served as a professional juror for numerous art and craft exhib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Dean of the School of Ceramic Arts at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Huang Sh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a membe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He is also a standing council member of the Sculpture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National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a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Zeng Zhushao Sculpture Art Teaching Fund Review Committee, and a jury member of the China Youth Sculpture Competition. Additionally, he serves a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Jiangxi Province Modern Ceramics Society.Kim Seungtaek is a South Korean curator at the Clayarch Gimhae Museum. He graduated from Hongik University in Seoul in 2003 with a Bachelor of Fine Arts degree in Ceramics and later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in Arts Management from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2011. Kim has served as a curator for several major exhibitions at the Clayarch Gimhae Museum, organized ceramic workshops, and planned large-scale art projects.Wang Qi graduated in 1998 from the Ceramic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in Beijing, specializing in Ceramic Art and Design. In 2006, he graduated from the Institute of Ceramic and Glass Art in Koblenz, Germany, with a degree in Free Ceramic Art (FH Diplom). He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at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Laboratory a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Wang Qi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Born in Hong Kong, China, Ho Sin Ying received her Master’s degree from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1. She once taught at Southea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 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in Vancouver, Albert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in Calgary, and Concordia University in Montreal. S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eramic Art at Queens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 Senior Advisor at Taoxichuan Art Center in Jingdezhen, China, a Board Member of the Watershed Center for Ceramic A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Board Member of the New York Ceramic Arts Museum.Chinese Ceramic Art Master, Guangdong Province Arts and Crafts Master, Senior Arts and Crafts Artist. He currently serves as the part-time Vice Chairman of the Foshan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Foshan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Feng Weimin is also the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the Foshan Ceramic Artists Association, Vice President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e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Vice President of the Foshan Minjin Kaiming Art Academy, Vice President of the Foshan CPPCC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stitute, and Vice Chairman of the Foshan Artists Association.Currently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raft Design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the Head of the Ceramics Studio.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 In 2011, he held a solo exhibition at the Yingge Ceramics Museum. In 2016, he served as the curator of the Asian Contemporary Ceramics Exhibition. In 2017, he was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residency at JAEA in Jingdezhen. He has also served as a judge for multiple editions of the FRANZ Rising Star Project.President of Ceramic Town Weekly and General Manager of the Foshan Tanzhou Ceramic Exhibition.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August 14, 2024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4
2024-8
【征集函】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
雕塑和建筑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陶塑和建陶是粘土的最初呈现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一直贯穿着佛山石湾发展的历史,至今依然是这个区域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文脉,也彰显着傲骨、本色、生动、鲜明的区域性格。 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12届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正是体现了佛山石湾面向未来的活力和韧性。 活力韧性不仅是生物学和动力学里生长、能量的表述,同时也是追问粘土所生成传统媒介(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是否可以在新时代里有更多新的形态呈现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 2024第12届“石湾杯”展览及系列活动,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一、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学术主持:吕品昌策展人:金文伟展览协调:阮小珈、万里雅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学术支持: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院、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韩国金海美术馆二、 展览主题:活力粘土三、 参赛资格1、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四、作品要求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近三年内完成的原创作品且无版权转让。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六、获奖者福利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同时,享受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的奖补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3、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可获邀参加当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陶艺工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往返交通(经济舱、高铁二等座)、食宿、创作空间和材料费由博物馆承担。同时,可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推荐,赴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石湾)驻场、学习和交流。(驻场权在获奖2年内有效)。具体安排由博物馆另行通知。七、报名方法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后,登录 http://www.swcm.org.cn/Home/Index 获取报名表和进一步的报名指引。2、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命名格式: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命名文件夹,并以此为邮件主题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3690385233(陈小姐)/18138361140(王小姐)。八、无需申请费九、时间安排(一)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二)初评阶段:2024年8月6日——8月12日。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4年8月13日——15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4年8月16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至9月30日,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者、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阶段: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十、权责说明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修复,须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1月16日 附件: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艺术委员会 主任: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长)副主任:魏 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万里雅(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区代表)吉尔杰·雅各布斯 (荷兰欧洲陶艺中心主任 )詹妮弗·兹维林(美国费城陶艺中心主任)委员:刘 正(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 鹏(著名陶艺家)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陆 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何善影(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艺术系陶瓷教授)陈 君(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黄 胜(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春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著名陶艺家)李程 (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梁家豪(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黃丽贞(香港艺术学院高级讲师/学科统筹)布鲁斯·德纳特 (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陶瓷工作室总监)克里斯汀·穆勒 (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校执行主任)安比卡·贝里(印度阿特·伊科尔艺术基金会主席)김승택 金承澤 (著名策展人)点击下方链接下载报名表
7
2024-8
【Open Call】 Vitality Clay The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Vitality ClayThe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are both arts that deal with time and space.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Ceramic are som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clay art and are among the earliest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ceramic in Shiwan, Foshan has been ongoing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It is a symbol of the region’s culture, which contextualizes the uniqueness of the region. It also manifests and highlights the region’s prideful, authentic, vivid,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Toda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Foshan Meitaow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nvergence District is constructing an influx structure. The continuous launch of the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 truly creates a unique identity and reflects the vital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future.Vitality and resilience are not only the expression of growth and energy in biology and dynamics but also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traditional media generated by clay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ceramic) can be expressed and presented in multiple ways in today's technological and digital era. Whether there can be more new forms and iterations in the new era that participate in the shaping of the future with sustainable vitality.The exhibition and series of activities will bring together the latest creativ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t will share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and wonderful cases of outstanding artists,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eramic industry, provide innovative vital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alents,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onsciousness,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hiwan ceramics in Foshan, Guangdong.I. Structure of the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 CommitteeOrganizers: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Academic Director: Lyu PinchangCurator: Jin WenweiExhibition Coordinators: Ruan Xiaojia , Wan LiyaOverseas Assistant Curator: Sin-ying HoAssistant Curators: Rong Yao, Huang Ting, Zhu HaoranAcademic Advisors: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cademy of Arts and Crafts,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Craft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stitute of Ceramic Art Research,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Fine Arts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Academy of Literature and Arts of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 Lu 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Desig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xi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Design Academy,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Hong Kong Art School, The Clay Studio (USA), Peters Valley School of Cratf (USA), Sugar Maples Center for Creative Arts (USA), EKWC (Netherlands), Art Ichol (India), Gimhae Museum of Art (Republic of Korea)II. Exhibition Theme: Vitality ClayIII. Eligibility1.The competition is open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young ceramic artists, designers, teachers, student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ross-disciplinary creators.2.Participants must be between 18 and 45 years old, including those who are 45 years old.3.Each participant is allowed to submit 1 to 2 pieces (sets) of their work for jurying. IV. Requirements of the artwork1. The artwork uniquely leverages ceramics as the primary medium, creating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form and space. It is thoughtfully placed within the space, transforming it into an immersive artistic environment. We encourage applicants to embrace innovation and expression by flexibly applying mixed materials. We advocat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ew materials, techniques, processes, media, and technologies. Our aim is to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these elements in creating compelling and expressive art pieces. W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multiculturalism, and champion the collaboration of art and industry.2. Works submitted must be original, created with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free from any third-party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They should not have been entered in major art competi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or higher, published, or mass-produced. If these conditions are violated, the organiz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disqualify the work, withdraw it from the exhibition, and revoke any awards.3. As a rule, the dimensions of the works for the competition, whether they are on the ground or walls, should not exceed 4 square meters.V. Prizes (Cash Award is RMB before tax)For this competition, a total of 100 works (or sets) will be selected as shortlist. The prizes will be chosen from these selected entries.Grand Prize, one winner, RMB 18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First Prize, one winner, RMB 8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Second Prize, three winners, RMB 50,000 per person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Third Prize, five winners, RMB 30,000 per person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New Talent Prize, ten winners, RMB 3,000 per person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Excellence Award, twenty winners,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The rest of Shortlisted Award, Shortlist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catalogueVI. Winners' benefits1.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will provide individual or group publicity for the prize-winning works and their creators. It will hold an exhibition showcasing the finalists’ works and publish a catalogue for publicity and distribution.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popularity of both the winners and their works.2. Works that win third prize and above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and a collection certificate will be issued. These works will also benefit from the reward and subsidy policy of the Shiwan Township Street Ceramic Art Support Measures. The museum will actively connect outstanding creators with enterprise resources and assist in the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works, leveraging the robust supply chain resources of the Foshan ceramic industry.3. Winners who secure the third prize or higher are eligible for an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eramics Work Camp and Shiwan Cup Seminar, organiz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within the same year. The museum will cover round-trip transportation (economy class flight or second-class high-speed railway), accommodation, creative space, and material expenses. Additionally, these winners may receiv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for residencie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exchanges at renowned art institutions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cluding Shiwan. This residency right remains valid for 2 years following the award. The museum will provide specific arrangements in due course.VII. Submission Guidelines1. Obtain the Registration Form: Please enter the website http://www.swcm.org.cn/ read the open call carefully to the bottom and click the link.2. Submission Period: You can submit your registration form and entry materials from now until July 31. Bundle the registration form and competition materials, then send them to the email: shiwanbei@126.com3. File name format: When sending your documents, please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for the folder name: “Creator’s Name - Region - Country”.4.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lease reach out to the staff at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You can contact the office at (+0086) 0757-82701218 or Miss Chen directly at (+0086)13690385233 or Miss Wang directly at (+0086)18138361140.VIII. No entry feeIX. Timeline(1) Registration Stage: Now - July 31, 2024.(2) Preliminary Selection Stage: August 6 - August 12, 2024. Jurying process: the organizers will invite experts to form a review panel. This panel will conduct a preliminary selection of all entries and select 100 pieces (sets) of shortlisted works.(3)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results: August 13th - August 15th , 2024. The duration of the publicity period will be three days. In the event of a copyright dispute within this period, the participant may face disqualification.The roster of shortlist works, along with the names of their creators, will be made public on the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of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organizers will extend an invitation to the finalists to partake in the final selection and exhibition, via telephone or electronic mail. Please note that individuals not selected in the preliminary round will not receive any notification.(4) Delivery Stage :August 16 - September 30, 2024. Upon receipt of the shortlist notification, finalists are required to dispatch their shortlisted works to the designated jury and exhibition venues. (The specific location will be communicated at a later date.) The delivery can be accomplished either through logistics or by the finalists themselves. Please note that all delivery-related expenses, including (freight, insurance, customs duties, and handling fees,) are to be borne by the finalists. The entrants are obliged to ensure that their works reach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for the final jury process within the stipulated timeframe.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is requirement will be construed as a forfeiture of their rights. Please note: For foreign artis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ir works be transported via sea freight, ensuring compliance with the customs regul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home countries.Remark:Guidelines for Submitting Physical Artwork: The physical artwork for submission must correspond with the images initially provided during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Proper packaging and handling of the artwork are crucial. It should be safeguarded within a waterproof, moisture-proof, and shockproof wooden crate, designed to withstand the rigors of long-distance sea and air transportation. The crate should be robust yet manageable. For ease of identification by the organizer, please ensure the participant’s name, the title of the work, and an image of the work are clearly marked on the crate. This will streamline the receipt and processing of the work by the organizer.Maintaining Anonymity and Fairness: Exhibition materials, such as images, presentations, and videos of your work, must include the title “Shiwan Cup”. However, they should not contain any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This includes the name of your company, your name (including English or Pinyin abbreviations), or any symbols or graphics related to your identity. If such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the work will be deemed invalid. This ensures a fair and unbiased evaluation process.(5) Final Jury Stage:Specific time to be determined.1. On-Site Jury: The organizer will extend invitations to experts to constitute a jury panel. This panel will conduct an on-site jurying o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nd determine the recipients of all prizes.2. Announcement of Final Jurying Results: The results will be publicized for a period of three days. The specific timeframe for this publicity period will be communicated later.(6) Return of Works : Works that have received the New Talent Award, the Excellence Award, and those that were shortlisted will be returned to their creators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exhibition. The museum wi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return of these works. Creators also have the option to personally collect their works from a designated location. Furthermore, the museum graciously accepts donations from authors and will issue certificates of donation in recognition of such contributions.X. Rights and Liabilities1. All submitted works must be original and free from plagiarism. Shortlisted and prize-winning works will be published online for a period of 3 days. If a copyright dispute aris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ntry in question will be disqualified.2.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upon registration. While the organizers will not substantively review the authenticity of participants’ identities, any false information could impact their eligibility, rights to awards, and other related honors.3.The creator must hold the copyright to their own work, possessing an independent, complete, clear, and undisputed copyright. The work must comply with relevant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creator assumes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ortrait rights and copyright of the design. The creator also agrees to grant the organizer the license to use the creator’s portrait rights, the entry, and al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is includes the rights for research, photography, promotion, exhibition, public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work, without the requirement of any fees.4. If a participant fails to submit their work t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in time for the on-site jurying and exhibi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shortlisted notice, they will be considered to have withdrawn from the competition.5. The Grand prize of the competition, along with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s,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museum will collect all the works in their entirety, and these works cannot be split or replaced.6.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e damaged or lost before they arrive at the final jury site for acceptance, the responsibility lies with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damage incurred during transportation. If the outer packaging box of the shortlisted works is seriously damaged upon arrival at the final jurying site, the organiz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them. Furthermore,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e found to be damaged when they are unpacked,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7.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rive at the final jury site with minor damage, participants can ensur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l jurying by repairing the works at their own expense. If a participant requires the organizer’s assistance in repairing the work, they must provide a repair suggestion or a video of the work. The organizer can assist in the repair but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y issues that arise during the repair process.8. If the shortlisted works are combinations or installations, participants can go to the final jury site to set up and arrange their works at their own expense. Participants who need the organizer’s assistance for installation must provide detailed instructions. However,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to the work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or removal process.9. After the exhibition, the shortlisted works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creator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y were received. The organizer will cover the costs of packaging, transportation, and insurance incurred during the return process.10. By registering for the competition, participants are deemed to have agreed to and complied with the above regulations. Any matters not covered in these regulations will be revised and announced by the organizer as needed. The organiz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interpret the event.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January 16, 2024 AttachmentThe 2024 Shiwan Cup’s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Youth Ceramic Arts (Ceramic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 Competition and Exhibition Grand Prix Artistic Committee Artistic Committee Director:Lyu Pinchang (PR China)Artistic Committee Vice Director:Wei Hua (PR China)Wan Liya (PR China)Geertje Jacobs (Netherlands)Jennifer Zwilling (USA)Artistic Committee members:Liu Zheng (PR China)Luo Xiaoping (PR China)Pan Bolin (PR China)Zeng Peng (PR China)Zhu Legeng (PR China)Sin-ying Ho (USA)Chen Jun (PR China)Huang Sheng (PR China)Tan Hongyu (PR China)Chen Guanghui (PR China)Huang Chunmao (PR China)Lin Guolong (China Taiwan)Li Cheng (PR China)Liang Jiahao (China Taiwan)Wong Lai Ching Fiona (China Hong Kong) Bruce Dehnert (USA)Kristin Muller (USA)Ambica Beri (India)김승택 Kim Seungteak (Republic of Korea)Click on the link below to download the registration form
7
2024-8
立秋: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7
2024-8
当代陶艺与柴烧技艺的共舞!《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开幕!
8月6日,《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正式开幕。展览展出了陶艺家邓榕深先生近10年来创作的各类柴烧陶艺作品约70件(套),带领观众探索石湾当代陶艺与柴烧技艺的发展之路。展览展期将至9月18日结束。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佛山古镇艺术创作中心承办,佛山市政协书画院、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佛山市陶艺家协会、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佛山民进开明画院协办。邓榕深,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他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从事陶艺研究创作30余年,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曾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高级研修班学习雕塑,后成立美术陶瓷公司从事陶瓷柴烧艺术和摄影创作。 窑火不灭领略柴烧“意外之美”燃烧百年不灭的龙窑,烧筑古色古香的石湾,这是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文化底色。柴烧的工艺技术,追求让人、火、土自然和谐统一,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自然之美、意外之美。在佛山,龙窑柴烧就代表了陶瓷。从一掬泥,一捧土,到一件器。柴烧是一场极其注重用火的技艺,它的迷人之处,在于成器的过程。在如今陶瓷界普遍使用气窑和电窑的时代,坚守柴烧本身就是一件小众也难度极高的事业,柴烧烧成的掌握度极难,不易达到创作上所要求的准确度,其复杂性、专业性、劳动性非常之高,陶艺家时常为此吃尽苦头。 众多嘉宾出席开幕仪式邓榕深先生深耕柴烧多年,他的作品集合了各种雕塑观念、风格流派,多种的材质和手法,多样的语言形式的探索性成果。他将对柴烧技艺的深入研究融合在作品之中,在柴烧艺术的渲染下,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被赋予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感和生命的仪式感。本次展览展出邓榕深创作的柴烧作品约70件(套),包含雕塑和器皿两大类型,每一件都是别具一格的原作孤品,展现出石湾柴烧技艺斑驳与沧桑的艺术美。观众欣赏柴烧作品器以载道用陶泥映照世界本次展览以“器以载道”为主题,分为“寻器”“守心”“求道”三大部分。“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讲究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 展览现场一直以来,邓榕深先生坚持用陶泥去记录生活,他在觅器、守心、求道的过程中,彰显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完成对自我精神的诠释和呈现。他坚守不辍、深耕柴烧,作品往往集合了多种材质和手法,有着多样化的语言样式的探索,展现了他个人在柴烧领域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当枯木遇上陶”系列和“陶钢一家亲”系列,将枯木、钢与陶艺相互融合,恣情任性,自由洒脱,看似不经意却又能驭奇而执正,展现出创作者的超然智慧。将壶把交给天然的枯木,土与木的结合而生的灵气与禅意,呈现形态的美学价值,仿若原生于此。 《霓裳》 《破晓》作品《愤怒的河豚》通过将青花残片镶嵌在河豚的身体中间,四周凸出的刺象征着河豚的愤怒,作者想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愤怒的河豚》感悟人生彰显人文精神邓榕深先生在传统石湾陶塑向现代转型的征途上执着地追寻,创作了大量的陶艺实验作品,完成了陶塑作品向当代艺术的华丽转身,又不断地建构属于自己的陶塑语言体系。他的雕塑作品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力量感,处处透露出哲理与人生的感悟。他创作的人物雕塑作品《心之光》寓意深刻,作品中的他自蒙双目,“无视”世俗,无衣无发,象征剥离外界干扰,回归内心的纯粹,也显示出自我批评的精神。手执向日葵在胸,向世人展示了他对光明的追求,不用双眼只用一颗心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作品传达出一个理念:即使外界喧嚣,只要内心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心之光》作品《白犀牛苏丹》塑造的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白犀牛苏丹的形象,传达出对动物保护的迫切性。寓意着如果我们不爱护动物,物种灭绝的悲剧将不断上演。或许白犀牛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以此警示人类保护动物,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白犀牛苏丹》陶器被欣赏和使用的瞬间,观赏者和陶艺家即刻连接了彼此的世界观。这个夏天,让我们走进邓榕深的柴烧世界,一同感受这位土生土长的石湾人,如何将兴趣爱好转化为不懈追求的事业,如何在对柴烧艺术的钻研与探索中,挖掘出更多的艺术创作可能性,不断丰盈艺术生命。 《双耳窑变彩釉瓶》 《涅槃》开幕仪式结束后,多位陶艺家、学者参加了“探索——石湾柴烧陶器的艺术语言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展览信息一、展览时间:8月6日-9月18日二、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三、组织单位指导单位: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古镇艺术创作中心协办单位:佛山市政协书画院、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佛山市陶艺家协会、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佛山民进开明画院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6
2024-8
【展讯】“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即将开幕!
柴烧,是石湾陶艺古老而传统的烧制方式,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燃烧百年不灭的龙窑,烧筑古色古香的石湾,这是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文化底色。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新展“器以载道——邓榕深柴烧作品展”将于8月6日正式开幕!展览将展示石湾柴烧艺术家邓榕深,创作的柴烧作品约70件,一起来欣赏柴烧斑驳与沧桑的艺术之美,探索石湾当代陶艺与柴烧技艺的发展之路吧! 邓榕深艺术简介 邓榕深,佛山市石湾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民进佛山市委会文化工委副主任,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佛山市政协书画院艺术家,佛山古镇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师从中国工艺术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廖洪标大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高研班学习,其作品结合传统柴烧窑技艺,通过泥、釉、火的变化进行艺术创作,在陶艺创作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 主要艺术奖项:《包含》获得2023年“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四方提梁壶》获得2022年中国(广州)国际茶博会“2022中国精品茶具‘金羊奖’金奖《红红火火》获得2022年中国收藏家协会第四届“千杯万盏”柴烧茶盏文化收藏展第一名《极光》获得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银奖《秦风》获得2021年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岭南工匠杯”银奖《妃子笑》获得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银奖…… 展品欣赏《心之光》 《步步高》《极光》《包容》 《破晓》《涅槃》展览信息一、展览时间:8月6日-9月18日二、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三、组织单位指导单位: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古镇艺术创作中心协办单位:佛山市政协书画院、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佛山市陶艺家协会、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佛山民进开明画院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
2024-8
铁血铸军魂 !“八一”建军节,向中国军人致敬!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
2024-8
今晚24点截止!快来报名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 截稿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最后1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雕塑和建筑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陶塑和建陶是粘土的最初呈现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一直贯穿着佛山石湾发展的历史,至今依然是这个区域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文脉,也彰显着傲骨、本色、生动、鲜明的区域性格。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12届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正是体现了佛山石湾面向未来的活力和韧性。活力韧性不仅是生物学和动力学里生长、能量的表述,同时也是追问粘土所生成传统媒介(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是否可以在新时代里有更多新的形态呈现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学术主持:吕品昌策展人:金文伟展览协调:阮小珈、万里雅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学术支持: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院、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韩国金海美术馆二、展览主题:活力粘土三、参赛资格 1、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四、作品要求 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近三年内完成的原创作品且无版权转让。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五、奖项设定 (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六、获奖者福利 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同时,享受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的奖补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3、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可获邀参加当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陶艺工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往返交通(经济舱、高铁二等座)、食宿、创作空间和材料费由博物馆承担。同时,可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推荐,赴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石湾)驻场、学习和交流。(驻场权在获奖2年内有效)。具体安排由博物馆另行通知。七、报名方法 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后,可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网址http://www.swcm.org.cn/Home/Index ,获取报名表和进一步的报名指引。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2、即日起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命名格式: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命名文件夹,并以此为邮件主题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3690385233(陈小姐)/18138361140(王小姐)。 八、费用 无需申请费九、时间安排 (一)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二)初评阶段:2024年8月6日——8月12日。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4年8月13日——15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4年8月16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至9月30日,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者、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阶段: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十、权责说明 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修复,须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7月31日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31
2024-7
倒计时2天!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火热征集中!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 截稿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最后2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 雕塑和建筑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陶塑和建陶是粘土的最初呈现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一直贯穿着佛山石湾发展的历史,至今依然是这个区域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文脉,也彰显着傲骨、本色、生动、鲜明的区域性格。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12届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正是体现了佛山石湾面向未来的活力和韧性。活力韧性不仅是生物学和动力学里生长、能量的表述,同时也是追问粘土所生成传统媒介(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是否可以在新时代里有更多新的形态呈现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学术主持:吕品昌策展人:金文伟展览协调:阮小珈、万里雅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学术支持: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院、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韩国金海美术馆二、展览主题:活力粘土三、参赛资格 1、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四、作品要求 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近三年内完成的原创作品且无版权转让。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五、奖项设定 (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六、获奖者福利 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同时,享受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的奖补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3、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可获邀参加当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陶艺工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往返交通(经济舱、高铁二等座)、食宿、创作空间和材料费由博物馆承担。同时,可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推荐,赴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石湾)驻场、学习和交流。(驻场权在获奖2年内有效)。具体安排由博物馆另行通知。七、报名方法 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后,可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网址http://www.swcm.org.cn/Home/Index ,获取报名表和进一步的报名指引。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2、即日起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命名格式: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命名文件夹,并以此为邮件主题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3690385233(陈小姐)/18138361140(王小姐)。 八、费用 无需申请费九、时间安排 (一)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二)初评阶段:2024年8月6日——8月12日。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4年8月13日——15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4年8月16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至9月30日,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者、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阶段: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十、权责说明 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修复,须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7月30日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30
2024-7
倒计时3天!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火热征集中!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 截稿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最后3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 雕塑和建筑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陶塑和建陶是粘土的最初呈现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一直贯穿着佛山石湾发展的历史,至今依然是这个区域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文脉,也彰显着傲骨、本色、生动、鲜明的区域性格。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12届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正是体现了佛山石湾面向未来的活力和韧性。活力韧性不仅是生物学和动力学里生长、能量的表述,同时也是追问粘土所生成传统媒介(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是否可以在新时代里有更多新的形态呈现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学术主持:吕品昌策展人:金文伟展览协调:阮小珈、万里雅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学术支持: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院、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韩国金海美术馆二、展览主题:活力粘土三、参赛资格 1、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四、作品要求 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近三年内完成的原创作品且无版权转让。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五、奖项设定 (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六、获奖者福利 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同时,享受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的奖补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3、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可获邀参加当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陶艺工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往返交通(经济舱、高铁二等座)、食宿、创作空间和材料费由博物馆承担。同时,可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推荐,赴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石湾)驻场、学习和交流。(驻场权在获奖2年内有效)。具体安排由博物馆另行通知。七、报名方法 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后,可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网址http://www.swcm.org.cn/Home/Index ,获取报名表和进一步的报名指引。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2、即日起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命名格式: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命名文件夹,并以此为邮件主题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3690385233(陈小姐)/18138361140(王小姐)。 八、费用 无需申请费九、时间安排 (一)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二)初评阶段:2024年8月6日——8月12日。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4年8月13日——15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4年8月16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至9月30日,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者、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阶段: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十、权责说明 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修复,须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7月29日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9
2024-7
“陶”出奇思妙想!“石湾杯”往届优秀作品回顾④
已成功举办11届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11年来优秀作品无数它们给观众带来或是美的感受,或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或是生命的启发……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吧 作品:都市节奏作者:刘国英奖项: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二等奖作品介绍: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社会位置。作品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当下人们对生活的表现,运用抽象的方式,半圆形的形体表现出当代人们在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状态,每个人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相对应的形象和精神体现,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要努力适应社会,为祖国添砖加瓦。作品:不可说作者:张紫云奖项: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三等奖作品介绍:以本人小时候的经历为创作主线,运用羊毛、铁丝等综合材料制作的人脸陶瓷雕塑。 作品:生长痛作者:张睿奖项: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三等奖作品介绍:生长痛是指由于骨骼、与局部肌肉和筋腱的生长发育不协调等而导致的生理性疼痛。通过人体皮肤肌理的撕扯表现出个人成长的一个过程。成长是伴随对原先自我的不断否定以及外界干扰,不断破坏、重塑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成显现出一个新的自我。展现立体的现实物体和虚拟的场景融合,突出空间穿插和空间感的延伸。 作品:拥梦作者:赵淋奖项: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一等奖作品介绍:潜意识总是被理性压制,而梦是沟通潜意识和意识的桥梁,它往往通过各种情节、意向或者前段来传递潜意识的信息。在美梦和噩梦中“用心”感受身体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作品:云朵的形状作者:宋鹏飞奖项: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二等奖作品介绍:在陶艺立体创作中,云的形态以唯美、简约的形式来呈现,努力做到一种光滑与平直,保证其纯粹性。在器物口沿处,转折与舒缓,尖锐与圆滑,短促与冗长,张弛有度的线条仿佛笔尖略过,加以略微翘起的弧底,显得整个器物不死板,活跃了起来,也与口沿形成一种呼应。泥料与釉料的选择上采用难以把控的高白瓷泥与奶白釉色,制作方式上摆脱拉坯成型的正圆形制,变形后粘结,尽量保持一种细腻、润洁之感,使整组器物看起来比较舒缓放松。 作品:提盒系列——融作者:周莉奖项: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三等奖作品介绍:作品是采用中国极具特色的陶瓷与木头结合,既带有民族特色又迎合现代社会的审美,不同材质的两种语言对比加以强化和突出,体现了跨学界设计的理念,表现手法新颖,造型独特。“瓷木”系列以日常的陶瓷器皿为题材,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提炼,不但为现代陶艺注入了生机,也触发人们对当今陶瓷器皿创作的反思。 END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5
2024-7
倒计时8天!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火热征集中!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 截稿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最后8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 雕塑和建筑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陶塑和建陶是粘土的最初呈现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一直贯穿着佛山石湾发展的历史,至今依然是这个区域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文脉,也彰显着傲骨、本色、生动、鲜明的区域性格。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12届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正是体现了佛山石湾面向未来的活力和韧性。活力韧性不仅是生物学和动力学里生长、能量的表述,同时也是追问粘土所生成传统媒介(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是否可以在新时代里有更多新的形态呈现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学术主持:吕品昌策展人:金文伟展览协调:阮小珈、万里雅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学术支持: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院、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韩国金海美术馆二、展览主题:活力粘土三、参赛资格 1、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四、作品要求 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近三年内完成的原创作品且无版权转让。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五、奖项设定 (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六、获奖者福利 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同时,享受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的奖补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3、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可获邀参加当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陶艺工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往返交通(经济舱、高铁二等座)、食宿、创作空间和材料费由博物馆承担。同时,可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推荐,赴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石湾)驻场、学习和交流。(驻场权在获奖2年内有效)。具体安排由博物馆另行通知。七、报名方法 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后,可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网址http://www.swcm.org.cn/Home/Index ,获取报名表和进一步的报名指引。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2、即日起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命名格式: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命名文件夹,并以此为邮件主题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3690385233(陈小姐)/18138361140(王小姐)。 八、费用 无需申请费九、时间安排 (一)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二)初评阶段:2024年8月6日——8月12日。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4年8月13日——15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4年8月16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至9月30日,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者、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阶段: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十、权责说明 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修复,须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7月24日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4
2024-7
大暑:暑气至浓 万物盛极
END编辑| 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 陈雪兰审核| 戎耀审定| 阮小珈
22
2024-7
倒计时10天!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火热征集中!
活力粘土——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 截稿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最后10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 雕塑和建筑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陶塑和建陶是粘土的最初呈现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一直贯穿着佛山石湾发展的历史,至今依然是这个区域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文脉,也彰显着傲骨、本色、生动、鲜明的区域性格。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12届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正是体现了佛山石湾面向未来的活力和韧性。活力韧性不仅是生物学和动力学里生长、能量的表述,同时也是追问粘土所生成传统媒介(陶塑、建陶)如何在今天科技、数字时代有多元的表达和呈现,是否可以在新时代里有更多新的形态呈现和迭代,并以可持续的活力参与未来的塑造。2024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精彩个案。助力城市、陶瓷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性活力,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自觉,助力弘扬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学术主持:吕品昌策展人:金文伟展览协调:阮小珈、万里雅海外策展助理:何善影策展助理:戎耀、黄婷、朱浩然学术支持: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美国费城陶艺中心、美国彼得斯谷工艺学院、美国糖枫树创意艺术中心、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韩国金海美术馆二、展览主题:活力粘土三、参赛资格 1、国内外青年陶瓷艺术家、设计师、院校师生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2件(套)。四、作品要求 1、以陶瓷媒介为主,在空间里的艺术表达与呈现。鼓励综合材料的灵活应用,鼓励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和表达,提倡区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提倡艺术与产业的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近三年内完成的原创作品且无版权转让。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3、参赛的地面、墙面类作品尺寸,原则上要求不超过4平方米。五、奖项设定 (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六、获奖者福利 1、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单独或集中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2、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同时,享受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的奖补政策,并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3、获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可获邀参加当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陶艺工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往返交通(经济舱、高铁二等座)、食宿、创作空间和材料费由博物馆承担。同时,可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推荐,赴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石湾)驻场、学习和交流。(驻场权在获奖2年内有效)。具体安排由博物馆另行通知。七、报名方法 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后,可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网址http://www.swcm.org.cn/Home/Index ,获取报名表和进一步的报名指引。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2、即日起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命名格式:以“作者姓名+地区+国家”命名文件夹,并以此为邮件主题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01218(办公室),13690385233(陈小姐)/18138361140(王小姐)。 八、费用 无需申请费九、时间安排 (一)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31日期间。(二)初评阶段:2024年8月6日——8月12日。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4年8月13日——15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4年8月16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至9月30日,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国外艺术家作品建议海运,并符合本国出关要求)。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者、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阶段:新锐奖、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将会在展览后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工作及费用由博物馆负责,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博物馆亦接受作者捐赠,并出具捐赠证书。十、权责说明 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作者肖像权、参赛作品及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使用,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特别大奖及一二三等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修复,须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作品将会原路退回给作者,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保险费由主办方负责。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2024年7月22日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22
2024-7
撤展公告丨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即将撤展
撤展公告各位观众: 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将展出至2024年7月28日,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23年7月18日 《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在4月30日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吴维潮大师首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瓷塑展览。 展览围绕“诗性之美——仕女篇”、“天真活泼——孩童篇”、“善用媒材——仙佛文人篇”、“简约雅致——青花篇”四个部分展示,展出了他不同时期创作的瓷塑作品63件/套、国画作品15幅。 吴维潮在继承枫溪地道瓷塑手法的同时,潜心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创作程式,尤以手工捏塑结合斗彩装饰为个人特色,他吸收民间泥塑工艺,善用贴、塑、刻、划等多种技法塑造人物;他吸收民间青花艺术的精髓,融入瓷塑的创作,大胆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笔墨晕染自然,赋色浓淡相宜。他的作品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与时俱进却也风格独具,反映了潮州艺术陶瓷的新境界。 END 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8
2024-7
匠心陶韵⑤丨跨界的石湾陶艺名家——黄兰书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跨界的石湾陶艺名家——黄兰书。 黄兰书(1912年——1990年),佛山人,工艺美术师,石湾陶艺名家,同时又是一位资深的中医师。黄兰书5岁开始进入师塾读书。他天生聪敏,对先生教的知识很快就学会,读了7年师塾,先生没什么东西可再教他了。先生自己懂中医,于是就教他中医。母亲很支持他学中医,毕竟是一技之长,将来可以以此来谋生。 黄兰书在跟先生学医的同时,也帮先生教书,大家叫他“先生仔”,那时他才十二、三岁。因为年纪小,人也长得矮,学生很调皮,经常欺负他,他训斥学生,学生把他的手臂扭断了,母亲很难过,怕他再受罪,不让他再去师塾。 他闲在家里没事干,就跟着奶奶学做山公,他奶奶是山公艺人。山公又称为“山公微塑”,是石湾陶塑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在清代,为适应岭南园林盆景的需求,山公微塑应运而生。山公微塑的最大的特点是“微小”。陶艺家们利用陶土特有的可塑性,用搓、捏、贴、捺、塑等传统手工技法创作出人物、鸟兽、亭台楼阁等一些造型精微的作品,装饰点缀在盆景上。经过传承和发展,后来出现山公盆景,将自然景物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黄兰书从小耳濡目染,对这种艺术很熟悉,经奶奶手把手教导,很快就学会了,从此踏入石湾陶艺创作的大门。以往很多人在家里做山公,然后将泥坯交给寮场(生产工场)烧制销售,山公艺人攒的钱很少。黄兰书母亲还是希望他学医,1926年,送他去跟一位叫何若明的医师学医,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饱读医书,学习许多中医的理论知识,但当时他没有出来当中医师,他还是觉得做山公更有趣。1929年初,他拜石湾的何炳师傅为师,继续学做山公。此后一直到1943年,当时因为社会动荡,他在家里做山公,攒一点钱勉强糊口。1943至1945年12月,黄兰书去广州跟中医师黎翼钦实习医术,他的成绩良好,实习结束黎医师还为他开了一份实习证明。 1946年,抗战胜利后,社会秩序慢慢恢复,黄兰书回到了石湾,他在大桥头(即现石湾酒厂内)开了一间中医诊所。据梁沛星回忆,黄兰书的医术很高明,很多疑难杂症他都能治愈,所以有“银牌”医生的称号。他的医馆诊金较贵,而且当时人们很穷,没有很严重的病都不去看医生,于是他有很多空余时间做山公,技艺得到很大的进步。 苏联医学专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来佛山普君医院(后来改名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教本地的医生做白内障手术,黄兰书也去学习,所以他会做白内障手术。新中国刚建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和法令,石湾陶瓷生产逐渐恢复,不少陶瓷艺人重新归队。1952年,广州市政府派出文化局属下广州人民美术社在石湾设立了南方美术服务社石湾陶瓷组,后改名为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刻工场。黄兰书在大桥头开医馆,他做的山公远近闻名,1956年进入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刻工场当创作员,兼任医生,领导很欣赏他的才华,工资级别破格评为文艺九级,工资收入108元。他在那个时期主要作品有《东坡游赤壁》《春雨耕田》《中山纪念堂》等。 1958年,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刻工场与公私合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工艺生产合作社三家单位合并,并转为国营石湾美术陶瓷厂。黄兰书被安排到创作室工作,主要负责山公组。黄兰书工作认真,努力上进,创作出的作品颇受人民的称赞。他创作的山公人物十分细小,小的如米粒一般,而且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细节和动态;渔船做得细致而复杂,布局合理生动,是前人所不及;他创作的山公盆景组塑,在继承石湾山公缩龙成寸、形神兼备精髓的基础上,又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开拓题材。除山公外,人物、动物、器皿他都做得很好,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销,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当时主要作品有《龙舟竞渡》《渔樵耕读》等。1953年他获得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纪念奖;1959年获得广东工艺美术创作评选纪念奖。1980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在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刘传师傅受到冲击,大家对他敬而远之,没有人敢跟他说话,怕受牵连。在严冬的一个晚上,一个穿着厚厚棉衣的男子,帽子压得低低,敲开了刘传家的门,放下20元就离开了,这个人就是黄兰书。后来刘传说起这件事,心怀感激,在这么艰难的时期,黄兰书冒着风险,雪中送炭,使他感到很温暖。1969年,黄兰书从创作室调到医疗室当厂医,直至1974年退休。1990年黄兰书去世,终年78岁。美陶厂写的悼词是这样评价他的:黄兰书同志在美陶厂工作期间勤勤恳恳、团结同志,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受到工厂和同志们的好评,为我厂生产和陶艺的创作产业发展尽了自己的力量。(资料由刘孟涵、梁沛星提供) 代表作品 作品:三顾茅庐 尺寸:高9厘米 (图片来源:《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广东卷》) 作品:八仙过海 尺寸:长13.5厘米 年代:20世纪60年代(罗敬礼收藏)八仙过海(局部) 撰文|李燕娟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6
2024-7
【赏陶宝】石湾民国已生产卫生洁具——“石湾龙玉造”款瓷质面盆
我馆在2023年征集了一件民国时期“石湾龙玉造”款瓷质面盆。面盆浅蓝色,长52厘米,宽42厘米,高25厘米,造型规整,瓷质致密,制造水平较高。 卫生陶瓷产品主要有面盆、蹲便器、座便器这3类大宗产品,还有化验盆、小便器等配套产品。中国第一件现代卫生陶瓷1924年产自河北唐山启新瓷厂。该厂的前身是1914年由洋灰公司改建的瓷厂,聘请德国人为总工程师。1934年该厂生产的卫生瓷已有洗面盆12款,恭桶(坐便器)9款,蹲式恭桶(蹲便器)4款,平便池(小便器)2款,水槽3款,品种齐全,规格多样。 石湾民国时期也已开始生产现代卫生陶瓷。佛山工商业前辈麦大华撰写的《石湾瓦甲天下石湾陶业话今昔》提到:陈富在1919年开设上利亚工场,生产建筑陶器、工业陶器,试制土瓷洁具。当时洁具如浴缸、厕兜等都是外国输入的,所以卖洁具商店的招牌都是写“洋瓷洁具”。陈富就买了几件洋瓷洁具回来解剖分析,对其质地、器型、出水位等反复研究试制,结果制成品耐用耐酸、出水位比洋瓷洁具还好,虽然外观色泽、光滑度比不上洋瓷,但价格只有外国货的1/5,唐山货的1/2。随后石湾也有几家(店号)都做洁具了。 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下卷)油印本第74页有石湾花盆行的店号记载“龙玉”店与陈富的“上利亚”店均属于花盆行。花盆行在石湾陶业二十四行中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石湾瓦甲天下石湾陶业话今昔》提到石湾也有几家(店号)做洁具,应该有一家就是龙玉店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湾卫生洁具生产始于1957年成立的石湾建筑陶瓷厂,该厂主要生产琉璃建筑园林陶瓷、陶管和卫生洁具,以陶泥手工印制面盆、蹲便器和存水弯。1958年采用注浆成型方法生产卫生瓷,产品质量和数量比1957年都有很大提高。石湾建华陶瓷厂于1975年试制卫生洁具,1983年全面投产。建陶厂的“石湾牌”卫生陶瓷先后获省级、部级优质产品奖;建华厂生产卫生陶瓷,成为我市以产代进的企业之一,深受业界的好评。 (资料来源于刘孟涵《谈古论今话卫生瓷》,《佛山陶瓷文化研究》2017年刊,第33页。) 撰文|李燕娟编辑|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陈雪兰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1
2024-7
匠心陶韵④丨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开拓了石湾陶艺的新领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泽棉。刘泽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石湾人,1937年出生,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从事石湾陶艺创作近70年。1955年参加工艺合作社从事陶艺创作,1958年合作社合并入石湾美术陶瓷厂,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刘传等名家的影响,曾于1958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97年退休后,被石湾美术陶瓷厂返聘为该厂高级艺术顾问工作至今。作品入选参加国内和新、马、日、澳、美多国展览,应邀赴美国作客座教授及交流。刘泽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以表现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形成了自己圆润厚实、严谨雄健的风格。他的作品以人物为主,早期多塑现代人物,他注意从深入生活中提炼素材,造型生动精确,生活气息浓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开拓了石湾陶艺的新领域。1965年创作的《力量的源泉》被选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2年创作的《老愚公》曾参选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并在《人民日报》专题推介。他这段时期创作的《起来》、《三代民兵》(合作)、《苗寨喜丰收》、《中国医疗队在非洲》以及以革命样板戏为题材的《杨子荣》、《红灯记》组塑(合作)等作品,成为石湾陶艺“红色题材”的经典力作。刘泽棉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石湾陶艺创作,政府和社会给予他很高的荣誉。1985年他荣获全国总工会颁授“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中国轻工总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荣获世界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201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作品:孔子 年份:1993年作 尺寸:高47厘米作品:石上罗汉 年份:1982年 尺寸:高18厘米 作品:喜悦 年代: 1963年 尺寸:高28厘米 作品:达摩 年份:1978年 尺寸:高39厘米作品:张良进履 年份:1980年 尺寸:高33厘米作品:紫气东来 年份:2004年 尺寸:高54厘米作品:《过江罗汉》 (合作) 年份:1981年 尺寸:高43厘米END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9
2024-7
小暑:暑气未满,夏意已盛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6
2024-7
走进充满想象力的“陶瓷世界”!“石湾杯”往届优秀作品回顾③
已成功举办11届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11年来优秀作品无数它们给观众带来或是美的感受,或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或是生命的启发……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吧 作品:DELTA作者:李梦云获奖情况:2017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一等奖作品介绍:作品用一个三角的抽象符号概括种子的整体定义。种子是一个两种世界的真实连接——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在当下这个多元的块茎社会,我们可以随处生根发芽。此件作品就是通过极简化的几何形体作为主体加入综合材料表达当代社会我们的无家游离状态。 作品:神游作者:王燕获奖情况:2017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二等奖作品介绍:神游,神游,何求? 作品:战驹作者:阳明获奖情况:2017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三等奖作品介绍:此作品的塑造既是表达对马的赞誉以及对马精神的崇敬,同时作品呈现的是一组逐渐完善、崛起的马头的造型,反映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生不可或缺的积极奋发、不断完善自我的状态。 作品:思绪作者:刘佩洋获奖情况:2017年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三等奖作品介绍:当下社会,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开始渴望在精神生活上有更多的满足,但在生活中我们又面临着太多的选择,我们纠结、焦虑、复杂、敏感。通过一些细节的不合逻辑的编排,将复杂的人物与荒诞表现得富有文学色彩。人用泥土去塑造人,是尝试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作品:一纸人生作者:范安琪获奖情况:2018年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一等奖作品介绍:作品运用“纸”元素质感成器物之形,上面贴、捏泥塑戏曲人物,有如纸上说人生。釉色运用新研发的“纸釉”,以“白纸”“黑字”二色为主调,把纸的特性彰显出来,上面的人物在泥性中尽最大自由成形,让故事性的戏曲人生跃然纸上。 作品:壳变——时间作者:罗志华获奖情况:2018年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二等奖作品介绍:大地陶土本来是大自然的状态一部分,大地生命的运动导致地面起伏和自然状态的肌理的变化。肌理一块块是代表大地本来状态的体现,肌理的起伏变化是大地运动生命的现象。运动变化即是时间,时间的本来属性就是运动与静止的。在大地产生壳变过程中,在有规律的圆的状态下,去打破一种平静。 作品:折叠系列之六作者:许超奇 于洋获奖情况:2018年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二等奖作品介绍:作品以抽象几何形为基础,运用木炭混合泥土为材料,通过泥片成型的手法,使简洁的造型融入木炭的印迹,经过中高温的烧制,留下虚实相生的孔洞肌理,体现生动而奇特的艺术语言。 作品:“哈嘎”组合作者:赖冬醒获奖情况:2018年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三等奖作品介绍:对客家围龙屋“向心围合”基本建筑特征进行分析了解,通过包围、排列的形态进行陶瓷实用器创作。将方形与圆形两个最基本的围龙屋建筑形态抽象出来重新整合排列,尽可能给人更加纯粹的视觉体验,让持有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作品名取客家话“客家”的发音,直译为“哈嘎”(HAKKA),意指客家,客家人。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
2024-7
回顾“石湾杯”高光印记!象外撷英——历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作品展开幕!
6月28日,《象外撷英——历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作品展》在新石湾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展览展出历届“石湾杯”大赛获奖作品56件(套),深入挖掘和展现佛山禅城石湾这个传统陶瓷城市生长的脉络,探索陶瓷艺术如何为现代生活带来新的启示和活力。展览展期将至7月31日结束。56件作品串起时间轴回顾11届“石湾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已成功举办了11届,是一项针对青年陶艺工作者的国际性陶艺赛事,也是全国参与人数最多、普及面最广的现代陶艺大赛。当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简称“美陶湾”)建设加速中,“石湾杯”大赛和展览品牌的持续打造已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与区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不只强化了陶瓷媒介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更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和国际化的视野推动了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大赛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赛事,成为极具开放度、国际范儿的陶瓷艺术交流盛会,为优秀青年陶艺家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国际高水平陶艺圈的大门。许许多多立足中华文化传统意蕴、融入当代文化精神的作品脱颖而出,各种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新颖的题材形式、精湛的技法抓住了评委目光,也走进观众心里。这些作品带来的或是美的感受,或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或是生命的启发……本次展览以“象外撷英”为主题,从历届大赛的获奖作品中精选出了56件(套)优秀作品来进行展出,它们当中有现代陶瓷雕塑,有陶瓷器皿,还有陶瓷装置等。牵着时间的线,回顾历届“石湾杯”的精彩瞬间,为市民游客奉上高水平陶艺盛宴。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陶瓷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语言,特别是中国陶瓷创作有其独特的语言与路径。年轻的陶艺家们没有停留在这一既定的语言之上,他们更深入的挖掘、钻研传统文化,从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语言中吸纳更多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人的基因与气质的创作。“石湾杯”赛事中,也不乏具有中国写意特色的雕塑作品。如2021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一等奖《文化昆仑》,以我国当代国学家饶宗颐、季羡林、钱钟书作为创作对象,三人坐立于山峰之巅,代表的正是我国当代国学、文化的巅峰。作者希望通过塑造“南饶北季、南饶北钱”三位当代国学代表人物的陶塑,树立起年轻一辈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激情,保持高度的国学信心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引起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近几年,每年的“石湾杯”大赛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院校、陶瓷产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千余件的参赛作品,本次展出的这些获奖作品都是从它们当中经过层层选拨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青年陶艺家们有个性、有想法,更是引领潮流、锐意创新的一代,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当下青年的思维和审美,也表现出对国际当代陶艺的艺术走向和精神诉求的呼应与共鸣。“石湾杯”大赛同时也是青年陶艺家尽情释放想象力,肆意挥洒才华的大舞台。他们依托扎实的造型基础与丰富的形式语言创造了面貌各异、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带有思辨性的艺术作品。如2023年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一等奖作品《虑》以斑点豹为框架,反映了在立场、权力及其无常的背景下考虑的本质,提出“考虑”在考虑者、被考虑者和对话者之间呈现出模糊性的观点。走进展览,我们能感受到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一件件陶瓷作品用让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拓展的表达边界,带着观众一起探索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希望通过本次展览,通过陶瓷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探寻城市生长的脉搏,展现更新生活的愿景,指向基于历史的新发展,促进跨界融合,培养青年人才,为现代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和启示。展览时间2024年6月28日——7月31日展览地点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莱翔路1号)4号、5号展厅 组织架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承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END 编辑| 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 陈雪兰审核| 戎耀审定| 阮小珈
28
2024-6
【展讯】《象外撷英——历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作品展》本周五开幕!
象外撷英——历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作品展,由我馆承办的《象外撷英——历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作品展》将于6月28日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开幕,展览将从历届“石湾杯”大赛的获奖作品中精选出51件(套)优秀作品展出,它们当中有现代陶瓷雕塑,有陶瓷器皿,还有陶瓷装置等,我们将看到新生代青年陶艺家们的审美与创意。“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针对性青年陶艺工作者的国际性陶艺赛事,也是美陶湾每年持续举办的重要品牌活动,至今已走过11届,经过历年的丰富积淀,目前“石湾杯”已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与区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 展览时间2024年6月28日——7月31日展览地点 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莱翔路1号)4号、5号展厅组织架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承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4
2024-6
夏至 骄阳绿意浓,恰逢夏至时!
END编辑丨麦玮炘 黄桂玲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1
2024-6
深切缅怀石湾动物陶塑大家霍兰
2024年6月17日,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石湾动物陶塑大家霍兰与世长辞,享年89岁。 霍兰,1935年出生于石湾,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的妻子。1949年师从石湾陶塑艺人梁华甫学艺,1955年到广州人民美术社工作,并师承石湾动物陶塑名家区乾学艺,从艺几十年来,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工意结合的艺术风格,退休后在家仍坚持进行陶艺探索和创作。1988年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989年作品《雄鹰展翅》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二等奖,2016年被授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霍兰早期的作品,有很浓郁的传统特色,这是在深入生活实际熟悉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后,保持传统特点时的创新和研究。她着重考虑了一些好意头又有传统手法特征的各种不同形态、含有寓意美好的动物。 作品:慈爱·喂食 尺寸:长19.5cm 宽10cm 高20.5cm 作品:斗牛 年份:1984年 尺寸:长22.5cm 宽8.5cm 高12cm作品:红釉端狮 尺寸:长36cm 宽19cm 高23.5cm霍兰的陶塑创作,喜爱具有动感的构图,她并不爱四平八稳的呆板,而是强调在动感中塑造出活生生、有灵气的动物。这在从前的陶塑创作中,是极少有的。熟悉霍兰陶塑的朋友都知道,霍兰塑造的禽鸟,极少有光洁整齐规范的羽毛刻画。无论是《猫头鹰》《鹌鹑》还是《雄鸡》,羽毛的塑造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呈扁平状的、圆圆的、凸凸的、鼓鼓的,这是形于外,实则藏于内,可以理解她追寻的是强调一种生命力的突显,一种艺术张力的体现。 作品:猫头鹰 尺寸:长31cm 宽20cm 高39.5cm 作品:猫头鹰 年份:1988年 尺寸:长16cm 宽17cm 高35cm 作品:大啼鸡 年份:1982年 尺寸:长37cm 宽24cm 高57cm从霍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她对陶瓷材料和工艺的灵活驾驭,还能感受到她们付诸作品的深沉思考与辛勤劳作,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陶瓷泥与土的认识,作为艺术表达媒介,并通过特有的视角及多样的创作手法来表达对生活与艺术的感悟、对感情的宣泄、对事物的感怀,以及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情趣。作品:波斯猫 尺寸:长24cm 宽16cm 高15cm作品:小猫 年代:20世纪60年代 尺寸:长12cm 宽6.5cm 高15cm作品:素胎母子狮 尺寸:长27.5cm 宽18cm 高16.5cm霍兰12岁学艺,19岁成为区乾的学生,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勤奋创作,矢志不移,成为当代石湾动物陶塑最出色的传承人和领军者。霍兰在传承中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德高望重,却始终务实低调,不以大师自我标榜。作品:石榴雀 年代:20世纪80年代 尺寸:高26cm作品:双羊 年代:20世纪60年代 尺寸:长14cm 宽5.5cm 高13.5cm作品:英雄浴日 年代:1979年 尺寸:左长27cm 宽16cm 高31cm 右长:22.5cm 宽18cm 高18cm深切缅怀霍兰大师!END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9
2024-6
演练有方,应急不慌!我馆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综合演练
消防安全演练今年6月是全国第23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6月17日,我馆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综合演练,进一步增强全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紧急事件处置能力,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及演练。消防演练演练模拟有游客正在馆内参观,此时博物馆二楼冒出浓烟,且有游客混乱中受伤。发现火情后,工作人员马上关闭固定展馆电源,检查应急灯是否正常使用。中心控制室收到监控区火警信号、火警电话后,立即通知负责巡逻的安保值班人员赶赴现场,总指挥调动全馆人员启动灭火应急预案。灭火行动组以最快速度救人灭火,安全救护组携带紧急救治箱到现场查看,及时转移伤者,疏散引导组人员利用应急广播指挥人群, 按照规定的线路有秩序撤离,并搬走易燃易爆物品。演练期间,各组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职责分工,迅速到达指定位置,组织疏散观众、救护伤员、火灾扑救等工作,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演练结束后,安保部组织大家对整个演练情况进行复盘总结,分析了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安全培训安保部还围绕应对火灾的基本知识内容开展培训,结合案例重点讲解了火灾发生时应急、逃生、救援的相关技巧和要点,让消防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此外,当天还进行了防暴恐演练。 END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7
2024-6
匠心陶韵③丨著名石湾动物陶塑名家——曾良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良。 大师简介 曾良(1925——2002年),广东顺德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9年加入四野两纵文工团,1952年转业到广州人民美术社,1953年开始从事石湾陶艺工作,曾任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兼创作室主任、石湾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兼设计室主任。50年代初,曾良被分配师从区乾学习动物雕塑,在区乾的精心培育下,曾良专心刻苦,掌握了动物雕塑的技法,尤其是“胎毛”技法。这种技法是直接在不施釉的动物胎身上用特制的工具刻画出毛羽,疏密粗细富有装饰意味的线条优美生动。石湾陶泥烧制后特有的黄褐色和光洁润腻的胎质,加以精到的刀法功夫,使胎毛动物成为独具石湾特色的艺术品种。 60年代初,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曾良最终选择了壮伟刚健的雄鹰作为创作主题,自此开始了其观鹰、赏鹰、塑鹰的艺术历程。曾良在艺术实践中感到“创作动物时,人与动物如能达到共通共鸣,创作就会获得成果”,他为了寻求“共通共鸣”的相知境界,发挥古人“画马必以马为师”的精神,不放过一切观察鹰的机会,专心凝神地观察鹰的各种行为表现,记于耳目化潜心中,鹰的形、态、神、情已植根曾良的心中,各种鹰的形神在他的手中经泥的塑造、火的煅烧得以鲜活再现。曾良的鹰塑一般是首先采用石湾传统瓦脊公仔的速塑手法,根据形象构图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概括省略,只求大面,着意在神,然后在鹰的头、嘴、眼睛和爪的部位进行精雕细刻,部分羽毛则用手捏塑或用胎毛技法,羽翼翎翮若天然生就,因之颇具动像,用曾良的话来说,就是“要使它欲动而未动”,“动”即表现精神和生命,最能动人的瞬间把握并使之凝冻起来。 胎毛技法与中国画中的工笔翎毛相类,过去匠师们讲求逼真,一丝一毫都要与真无异,很容易就会刻板呆滞。曾良对这一份文化遗产采取的是“扬弃”的态度,他认为应扬其所长,弃其所短,长者因极尽刀笔之能事而“维肖”,短者因追求形似而难以“维妙”,艺术的生命也就不那么炽旺了。他主张要在写意传神,应该工意结合,意中求工,充分发挥点、线、面各自不同的表现功能,并通过其相互间的结合变化来传达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意象。这样的创作宗旨,使人们从曾良塑造的鹰那儿获得的审美享受绝非是山林野岭中真实的鹰所能给予的。在40多年的陶艺创作生涯中,曾良成为石湾动物陶塑名家,尤擅塑鹰,他的陶塑鹰有“曾良鹰”之称,被人们誉为“鹰王”。1986年曾良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代表作品 作品:现代石湾窑“曾良”款陶塑“双栖”1993年创作750px×500px×1200px 作品:现代石湾窑“曾良”款陶塑灵鹫 作品:现代石湾窑“曾良”款陶塑猫头鹰 作品:现代石湾窑“曾良”款陶塑鹰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4
2024-6
十年前作品,今日回看依然震撼!“石湾杯”往届优秀作品回顾②
已成功举办11届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11年来优秀作品无数它们给观众带来或是美的感受,或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或是生命的启发……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吧 作品:流年幻影作者:陈文苑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流年幻影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 作品:天•方作者:曾泉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青砖艺术不仅可装饰,可承传历史,同时也是品鉴把玩的艺术品,青灰色亦是成砖中最不可多得的极品,可见色则变:常抚之则吸其体之气、味、液而润之,足踏则光;以水养之自然变,质朴天成。 作品:进化作者:于丙坤获奖情况:2011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 作品介绍:进化,是从现代人到狗的进化过程。现代人为了私欲将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视为无物。这样,人与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能唤起人们对人性的重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作品:听得见的“有机造型”作者:姚文君获奖情况:2011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 作品介绍:作品受谭盾创作的有机音乐启发,萌生对于现代打击陶乐的有机造型探索的想法。希望这种新奇的造型语言与呈现方式能够打破我们以往对于现代打击陶乐器的认识,并以一种新的解读方式来展示多重感官作用下的现代打击陶乐器的有机造型所带来的感受——“曾经如此熟悉的东西,却是那样的新奇与陌生。” 作品:被组合的记忆作者:黄茹获奖情况:2011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二等奖 作品介绍:作品由陶瓷和木头组合而成,陶瓷的石纹肌理和木纹肌理形成对比。零碎的记忆被封存在组合的陶瓷中,存在于陶瓷的记忆里。作品采用泥板印坯成型,涂上白色的化妆土素烧900℃后,上黑釉烧到1180℃。 作品:水墨徽语作者:林则钦获奖情况:2011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一直以来对徽派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了解的深入,她给我的感觉越来越抽象。于是,在水墨韵味中加入了蒙德里安的元素,让水乡从原来的宁静走向欢快。本作品以色剂着色,房身以绞胎注浆成型,在1330℃中烧成。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1
2024-6
龙舟竞渡,粽子飘香,愿您端午安康!
10
2024-6
“石湾杯”往届优秀作品回顾,穿越10年与“泥”相遇!
已成功举办11届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11年来优秀作品无数它们给观众带来或是美的感受,或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或是生命的启发……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吧 作品:转.幻作者:郑芳获奖情况:2009陶雷青春.石湾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作品的设计思路来源于魔方,通过用不同色块变换和旋转的组合模式表达事物的变幻,中间下陷渐变造型展现空间的多维与变幻莫测,也暗示了世界的另一个隐性空间,我们无法预测与到达的另类世界。此作品表达世间万事万物无限变化和奇妙的造型,由无数个单一的色彩面,集合成立体强烈的物体,并寓意着无可延伸的空间与无可变换的形态,是这个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 作品:孵化作者:韩俊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 作品介绍:作品灵感来源于破裂的鸡蛋。在一个相对规整的形体中去破坏它的一个面积,然后在内部添加一些细节结构。大量地重复,每个个体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细节,多元化的呈现,和而不同。孵化出的东西带有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元素,是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社会的一种思考。 作品:深秋作者:徐龙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 作品介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植物由生到老的过程虽败犹荣,不老的理念,“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印记着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人性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利用陶土在质地与肌理上的丰富变化构造出形象的实体。朴实的人情,土地的智慧和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放射出生命与爱的光芒。万物滋长,有灵且美。 作品:缚1990作者:吴飞飞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作品表现的是年少的自己内心总是感到很深很深的孤独,却无奈地看着时间碎碎地从指缝间,从雾气中悄悄流逝。太深的流连促成的是一种羁绊,就像这件作品一样,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心灵。 作品:陶乐作者:高宇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安抚狂躁的心灵”这就是我创作此作品的原动力。我想捏泥巴的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之间的交流是有无限张力的,自然随意,随心情,没有约束的尽情感受泥性,借助模仿夸张乐器形态的方式,由视觉向听觉转换,寻找人们心底最纯净,最美好的声音。 作品:遗忘的哀伤作者:祁吉获奖情况:2010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 作品介绍:火车头的立意源于对传统文化艺术以后出路的思考。在制作这个火车头时,我故意将其做旧,摆放在一块石板上以体现其孤立感,正如同现在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大多数人所遗忘一样。但如果我们将他重新拾起稍作雕琢,便会发现他的魅力所在。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7
2024-6
【公告】端午假期邀您 “粽”享展览!看展指南快收好!
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 《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在4月30日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吴维潮大师首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瓷塑展览。 展览围绕“诗性之美——仕女篇”、“天真活泼——孩童篇”、“善用媒材——仙佛文人篇”、“简约雅致——青花篇”四个部分展示,展出了他不同时期创作的瓷塑作品63件/套、国画作品15幅。 吴维潮在继承枫溪地道瓷塑手法的同时,潜心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创作程式,尤以手工捏塑结合斗彩装饰为个人特色,他吸收民间泥塑工艺,善用贴、塑、刻、划等多种技法塑造人物;他吸收民间青花艺术的精髓,融入瓷塑的创作,大胆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笔墨晕染自然,赋色浓淡相宜。他的作品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与时俱进却也风格独具,反映了潮州艺术陶瓷的新境界。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 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7
2024-6
不忘童心,一如少年,六一儿童节快乐!
1
2024-6
匠心陶韵②丨师古却不泥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 大师简介 庄稼(1931-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普宁人,1931年生,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研究会副会长、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1948年普宁师范毕业后于1949年参加文工团担任舞台美术工作,1953年开始从事石湾陶艺创作工作,曾任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兼创作室主任。庄稼师承刘传,学习钻研石湾传统陶塑,并努力吸取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师古却不泥古,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古老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永葆青春。庄稼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创作,为石湾陶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庄稼的艺术成就,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评价甚高,他认为:“庄稼的艺术,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湾陶塑艺术光辉的一个里程碑。”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高永坚则表示:“庄稼的作品丰富多姿,意境迥异,再不能用什么‘栩栩如生’‘形神毕肖’去衡量了。”庄稼对石湾陶塑最大的艺术贡献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石湾陶塑的艺术化改造;二是拓展了石湾陶塑的创作题材;三是对石湾陶塑的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将石湾陶塑艺术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石湾陶塑”这一民间工艺向陶塑艺术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庄稼大师研思致妙,巧拟造化,他将精细做到了极致,对偏重写意的传统石湾陶塑,进行了工写结合的改造,达到了形神毕肖的境界。庄稼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多项大奖、中国民间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奖项“突出贡献奖”。庄稼大师始终心怀人民,他在总结自己的艺术道路时说:“我的艺术生命来源于人民,是人民大众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的作品根植于人民大众这片土壤。”1992年,庄稼离休后,与儿子庄阳创办“陶花源陶艺创作室”,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儿子。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为了让艺术回归人民,他向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陈家祠、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博物馆捐献作品超过200件,向我馆捐赠了作品26件(套)。代表作品 作品:石湾窑陶塑文姬归汉1997年 高1150px 作品:现代石湾窑红釉陶塑唐太宗像长25.5,宽33,高1650px 作品:石湾窑“石湾莊稼”款陶塑释迦牟尼坐像1994年 作品:石湾窑 “庄稼精制”款陶塑诗圣杜甫立像1999年 作品:现代石湾窑“莊稼”款陶塑汉武帝像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30
2024-5
喜讯!我馆获评基层方志文化场馆——禅城区特色地情主题馆
最新消息!我馆获评基层方志文化场馆——禅城区特色地情主题馆 5月28日,禅城区档案馆副馆长梁健鹰、办公室主任张群群、党史股股长蒋中平、方志股股长蔡婉静等领导嘉宾莅临我馆,为我馆授以“禅城区特色地情主题馆”牌匾。 方志文化场馆是宣传特色地情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宣传禅城地情和地方特色文化,禅城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开展 2024 年基层方志文化场馆申报工作,在各单位(场馆)申报的基础上,经过现场考察和审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入选2024年禅城区特色地情主题馆名单。 方志文化场馆作为地方志工作的前台和名片,是连接地方志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地方志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后,嘉宾们参观了我馆的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在“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艺”五大展厅深入了解石湾悠久的制陶历史文化和当今陶瓷艺术成就。 禅城区档案馆副馆长梁健鹰表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展陈内容丰富,生动展示石湾传统制陶流程及石湾陶瓷经典作品,还设置了智能导览平台和数字展厅丰富观众观展体验。希望我馆继续做好陶文化宣传工作,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良好的观展环境。接下来,我馆也将继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通过组织参观、联合开展地情教育研学、学术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让博物馆成为推动本土文化繁荣的重要平台,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8
2024-5
种下陶文化传承小种子!石湾陶瓷教育基地+1,馆校联动培育陶艺人才!
5月21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佛山市顺德区实验中学举行共建“石湾陶瓷教育基地”签约仪式,进一步培育青少年对石湾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发掘青少年陶艺人才。 仪式上,佛山市顺德区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周晖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戎耀共同签署共建石湾陶瓷教育基地协议书,双方将围绕青少年陶文化开展系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教学互动,让更多青少年在体验陶瓷文化的过程中唤起对传统陶瓷文化的兴趣,为学校的兴趣课程注入新活力。 佛山市顺德区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萍也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颁发聘书,邀请李燕娟副馆长担任该校的体艺教育高级顾问,指导学校开展陶艺教学,提升陶艺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签约仪式结束后,李燕娟副馆长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陶源之旅——石湾陶瓷历史文化”的精彩讲座,详细介绍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石湾陶业二十四行,赏析经典石湾陶塑作品。 上周三,李燕娟副馆长已为同学们上了一节“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陶塑技艺和龙窑技艺”主题课程,带领大家近距离欣赏了各种陶瓷作品,感受了佛山传承悠久的陶瓷文化。 同时,我馆也将著名陶艺家曾力师傅手绘的中国画《石湾窑》制作成知识展板,带到校园中展示,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石湾陶的制作过程,近距离感受石湾陶文化的熏陶,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佛山石湾具有近5000年的制陶史,“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传遍海内外。作为佛山的重要文化名片和独特城市标识,石湾陶浓缩着佛山发展的文脉根基,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文化需要在传承和传播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目前,我馆已与佛山多家中小学校共建石湾陶瓷教育基地,育“陶”树计划有序开展,在中小学生心中种下陶文化传承的种子。接下来,我馆将继续扎实做好陶瓷文化教育工作,培育优秀的文化传播“小使者”,促进“小陶树”在校园根深花繁!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2
2024-5
“5·18国际博物馆日”佛山主会场活动日启动,快来开启你的“寻宝”之旅吧!
5月17日上午,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佛山主会场活动日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推出了“4+2”活动,即1个启动仪式、1场公益鉴定、1个文博展示、1场名家讲座和2个专题展览,让公众尽享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日文博盛宴。 17日当天,“2023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颁奖仪式在祖庙博物馆双龙壁广场举行。其中,“全省首个数字陶瓷专题博物馆——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上线”该事件荣登文博“十件大事榜”。 本地微缩版“博博会”也在祖庙博物馆庆真楼前广场正式启动,16家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文保企业、博物馆工程企业现场展示亮点成果,让更多市民朋友了解、体验佛山文物保护、文创开发新成果,实现与文博事业的“零距离”接触。 不少市民驻足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摊位前,近距离了解石湾陶文化,欣赏各类极具陶元素的文创产品。 不少文博爱好者收集我馆推出的“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款印章图案,“解锁”博物馆文化新方式。 文创款式 地标款式 活动将持续至5月19日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啦! • 活动时间 •2024年5月17-19日• 活动地点 •祖庙博物馆庆真楼前广场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8
2024-5
陶火盛、公仔俏!这里藏着石湾陶的“前世今生”!
作者:李文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研究员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文商旅体娱场馆是文明传承的生动载体,也是激发灵感的重要源泉,在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推出“百馆出圈记”,将通过实地实景走进百家文商旅体娱的特色场馆和设施,带大家领略它们的魅力所在。探馆第二站选在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这个汇聚千年陶艺精髓的宝藏之地,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探索那些巧夺天工的陶艺作品背后的故事。全文5098字,阅读约13分钟题记作为华略智库旗下文商旅体方向的专业研究团队,我院注重发挥专业垂直优势,聚焦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事业产业高质量协同,深入研究文商旅体市场产品供需、消费提质扩容、业态转型创新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和新场景。工作的原因,我们经常行走多地开展调查研究,繁忙之余,“探馆”成为大家休憩身心、调整节奏的重要方式。于是,便有了“百馆出圈记”的起意和筹划。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访谈中,我们会持续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地实景走进百家文商旅体的特色场馆和设施,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以及各类体育运动场馆等,一个也不会少。通过深访“百馆”的执牛耳者、形象代言、“泡馆”达人、打卡者等,从发展理念、管理模式、运营策略、场景策划、活动组织、业态创新、团队打造、品牌形象等多个维度,抓取最鲜活生动的实践样本,建立一个“百馆”大拼的案例库,从而贯通跨界跨域跨业的馆际链接,持续输出关涉“投融建管营”全生命周期的有效信息、有质思考和有益经验。本站,我们来到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走进别具一格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对该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戎耀进行特别专访。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戎耀近影01 陶火盛、公仔俏,这里藏着石湾陶的“前世今生”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以下简称华略):请您和大家介绍一下“石湾陶”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戎耀副馆长: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塑技艺是佛山石湾一带民间传统制陶的技艺。石湾制陶业闻名遐迩,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制陶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高庙路,建成于2004年,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4532平方米,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馆内藏品5000余件(套),包括从石湾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片,汉、唐、宋、元陶器,明、清、民国时期陶瓷,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陶瓷作品等,时间跨越5000年,不仅是石湾陶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3年佛山十大市民喜爱的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镇街级行业博物馆,获评“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02 “静态+动态”“数字+场景”相得益彰,打造全省首个数字陶瓷博物馆华略:请谈谈博物馆在联动打造“动态”和“静态”展区,构建“数字”和“场景”展示方面的创新实践。戎耀副馆长:我馆共分为两个区域,即动态展示区和静态展示区。静态展示区以陶瓷历史文化展览为主,分为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塑五大展区。在陈列形式设计上,大胆运用木、石、竹、藤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们通过大量数字化展示,配置多个虚实场景,将石湾陶的古拙、质朴、厚重等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在展馆外墙及展厅内部,我们展出多组在南风古灶烧制的大型雕塑作品。巨型陶制手捏贴塑壁画《东平河图录》,全长46.2米,高2.6米,总面积约120平方米,共由539块陶板组成。壁画以明末清初时期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场面为题材,融入石湾古六景,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动态各异的人物造型,再现了当时石湾陶业生产鼎盛时期的场景。我馆正门上镶嵌陶塑浮雕门神《青龙白虎》,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陶瓷浮雕门神,高2.6米、宽1.3米,揉合了石湾陶塑的多种创作技法,大气威武别具特色。图:《青龙·白虎门神》,作者:钟汝荣、冼艳芬,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动态展示区内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柴烧古龙窑。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五百年来一直窑火不绝,生产不断,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窑”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被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在窑尾一侧的石壁之上,生长着一棵四百年的古榕树,蔚为壮观。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在龙窑旁边还有古制陶作坊、高庙、林家厅、明清古建筑群等岭南特色建筑。图:南风古灶,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我们以数字赋能文化,努力打造国内一流、行业顶尖的数字陶瓷博物馆。突出数字化、趣味性和科技感,利用5G、VR、全景技术等技术手段,整合陶瓷文化博物馆及陶瓷专题民办博物馆的资源,打造既传承厚重历史文化,又时尚新颖,能够吸引年轻人群体的数字博物馆,给观众带来更新鲜的互动体验和观展效果。03 巡回展,石湾杯,擦亮“南国陶都”金字招牌华略:请谈谈博物馆在举办特展、大展、联展、巡展,组织陶艺系列赛事等方面的探索尝试。戎耀副馆长:在陈列展览的策划上,我们注重展览的延续性,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展览品牌。比如,我馆设有专题展厅,近两年推出了“瓷塑心语-吴维潮瓷塑作品展”“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无形之形-罗小平陶塑作品展”等专题展览。图:“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宣传海报,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比如,2008年起,我馆开始举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通过展览将分散的作品集中展示,树立“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提升石湾陶艺影响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贺年生肖陶艺文化,并一直发展创新,延续至今。今年是农历生肖龙年,我馆向石湾陶艺家征集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130余件(套),以“云起龙骧”为主题,将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和生肖文化融入展陈中,展现了石湾龙年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展览广受好评。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用“陶瓷语言”讲述红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馆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以石湾陶塑作品为主要载体,塑造“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英模形象,生动演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制作《石湾陶“讲”党史》党史宣传视频,由权威党史专家讲述作品背后可歌可泣的党史故事。该展览入选佛山十大文博事件。陶塑作品:红船,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我们已成功举办11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成为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品牌赛事之一。2023年“石湾杯”大赛收到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陶艺创作者的1500余件参赛作品。今年的第12届“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大奖赛及系列活动,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国际化”亮点,汇集来自世界各国陶塑和建陶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04 用“爆款”讲中国故事,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华略:请谈谈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打造文博IP方面的做法经验。戎耀副馆长:我馆文创产品主要有三大类:陶艺类、日用文具类和食品类。多数文创产品为陶艺产品,比如,茶具、文房用品、花器、人物及动物摆件、石湾山公微塑等。日用文具类有笔记本、文件袋和鼠标垫。食品类有中秋月饼套装、春节大礼包、酱油礼盒套装等。特别是近年开发的中秋月饼、端午粽子,产品设计新潮、将本地陶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完美结合,获得市场好评。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文创印章等多款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受到市场追捧。去年,我馆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形成“美陶湾”文创产品外观设计合作,设计了几百款以石湾陶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包括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兼具创意和实用价值。05 保护陶瓷艺术,传承文化薪火华略:请谈谈在推动学术研讨、组织宣教活动、传承非遗技艺方面的特色做法。戎耀副馆长:强化陶瓷领域专业研究。我馆编辑馆刊《石湾陶》,创办至今已经15年,成为省级内部刊物,以季刊形式每年出版四期,每期印刷1500册,面对陶艺爱好者免费发送。每期刊物都进入图书馆,作为普及性读物供读者阅览,为推动佛山石湾的陶瓷文化发展服务起到宣传作用。接续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刘传》《石湾艺术陶瓷研究辑成》《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陶瓷雕塑精品集》《森罗万象-石湾民情民国陶艺名家珍品集》《兰台陶韵-石湾国家级陶艺大师档案辑录》等多部专著。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比如,举办“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学术交流研讨会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陶艺收藏家、资深陶艺家,共话石湾陶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当下石湾陶塑的面貌以及未来传承创新。深入开展陶文化公益培训。坚持组织“育陶树”陶艺培训等具有石湾特色的品牌活动,培育青少年对石湾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发掘青少年陶艺人才。面向公众招募志愿者,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我们还聘请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不定期举办龙窑知识培训。图:共育陶树 花满石湾-2023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陶文化社教活动启动仪式,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06 “多措并举”打造陶艺人才集聚高地华略:请谈谈在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吸引集聚陶瓷名家、大师和新秀,搭建引才、育才、留才平台方面的实践探索。戎耀副馆长:搭建陶艺家学习与交流平台。通过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陶瓷产区、国际陶艺机构合作,为“石湾杯”大赛中获得名次的艺术家,举办艺术家驻地项目,提供赴海外研修的机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石湾镇街道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度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专项资金备案工作的通知》,从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初创企业加速成长,激发重点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发展活力、文化赛事活动、研究和推广石湾陶艺文化等五个方面予以扶持,有力推动了美陶湾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艺术家栖息地计划。今年石湾镇街道启动艺术家栖息地计划,首期共有14位艺术家进驻。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集创作、展示、交流与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更为石湾的文化创新与城市更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07 推进博物馆升级工程,提升文化服务品质华略:请谈谈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平衡发展方面的特色做法。戎耀副馆长: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我馆有一支优秀的讲解员和辅导员队伍,全部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能开展讲解、讲解培训、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训、举办各类讲座及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陶艺知识培训计划的实施等各项活动。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以博物馆IP为主线开发旅游产品。我馆与多家旅行社保持联系,共同设计与周边景点的“一日游”“两日游”等旅游线路,与中国国旅、南湖国旅、携程旅行等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开拓陶文化特色旅游,包括研学团、亲子游、企业团建等,吸引了各地的众多游客。“线上+线下”提升博物馆影响力。我们在地铁站、公交站、大型商务酒店、城市客栈、民宿以及石湾周边的美术馆、大师艺术馆等摆放我馆宣传资料。开设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渠道,为观众提供立体多维的陶艺知识普及平台。同时,与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佛山电视台、佛山电台、佛山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保持联系。积极参加“5.18国际博物馆日”、科普教育主题日、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多维展示石湾陶瓷艺术文化。08 坚持守正创新,谱写文博华章华略:请谈谈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计划。戎耀副馆长:抓好二级馆申报工作。积极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是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过去三年我馆对标国家二级博物馆标准,在基础设施、藏品管理等方面进行提质创优。今年3月已完成相关申报工作,下阶段继续密切跟进。提升陈列展览质量。计划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配合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览,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持续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新品牌。推动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线上展示。加速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推动博物馆资源管理信息化、展览传播网络化、社会服务智能化,构建综合感知、信息互联、智能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大力发展“云展览”,推动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END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审校|张碧娟审核|戎耀审定|阮小珈
17
2024-5
专家评鉴丨洗练于形,丰饶于韵!一起欣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的潮州瓷塑仕女系列作品
《醉春》此潮州瓷塑仕女系列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维潮的得意之作。 吴维潮1956年生于潮州枫溪,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50载,系当代潮州陶瓷艺术的代表人物,现为国家级“非遗”枫溪瓷代表性传承人、潮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潮州市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花妹子》 《花影》 其1972年进入广东陶瓷研究所学习与工作,1975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潮州瓷都沃土长期的滋养,又承广州美术学院的系统教育,加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钟鸣的扶掖,令其既有较高的审美眼界和美学思考,又具扎实的学院造型与装饰功力。 《贵妃醉酒》 《丽日和风》 其雕塑、彩瓷、绘画皆工;擅长塑造历史人物、文人墨客,也擅儿童题材;尤擅瓷塑仕女。其擅长以雕塑和装饰艺术手法表现瓷塑人物,作品出类拔萃,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广州美术学院胡博教授称其作:“即见性情,卓然独立,自有胜人一筹处”。 《春进茶山》 《香满荷塘》 其瓷塑仕女,遑论古今,“以简驭繁”,“洗练于形,丰饶于韵”,既注入凝练、婉约的现代陶艺语言,又以诗意营造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其多件作品获国家级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红叶题诗》 《疏影横斜》 吴维潮的瓷塑仕女系列既秉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变形、夸张,其造型线条概括、简练、流畅、飘逸,静中见动。作者注重把握人物形神的同时,尤注重人物神韵的表现,所塑仕女既轻盈灵动、绰约多姿,又温婉娴静、含蓄内敛;人物悠然自得及柔美与散淡的形神动态中凸显一种优雅、高逸的气质与风韵。 《花儿》 此瓷塑仕女系列以潮州的高岭土塑型,再以1320度高温烧成,作者在白胎或“色土”造型上轻描淡彩,或在素胎上以青花彩绘装饰,配以淡然若素的透明釉或影青釉,以突出枫溪瓷洁白莹润、清雅脱俗的瓷质美感。而其活泼、简约、随意的青花点染、装饰,淳朴、雅致,别具一格,既有民间味,又有现代感, 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韵味与美感,观后令人寻味。 “艺精近于道” ,艺术家如养了大气,必将绚烂之极归于简淡。正如胡博教授对吴维潮瓷塑人物的评价:“唯取清新,唯取约略,唯取本色,其品近逸矣”。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4月30日——7月2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 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吴维潮大师工作室支持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 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END 来源丨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5
2024-5
集章啦!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款印章长什么样?
印一个章,藏一处景在博物馆集章已然成为了不少文博爱好者的新玩法为文史之旅增添乐趣的同时也“解锁”博物馆文化、对话历史的新方式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款印章现已上线快收藏这份“盖章攻略”吧! 印章款式博·物·馆·印·章 博物馆LOGO印章 博物馆门神印章 知足常乐印章 雄霸天下印章 观沧海印章 陆羽品茶印章 还有美陶湾地标印章你能认出是哪些地方吗? 我们还设计了一款“石湾陶”印章册将璀璨的石湾陶文化与现代潮流完美交融让您在集章的过程中感受石湾陶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哪里可以盖章?博·物·馆·印·章 5月17日起爱集章的朋友们可以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打卡盖章啦! • 活动时间 •长期有效• 活动地点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厅前台 此外,5月17日-19日“国际博物馆日”佛山主会场活动将在祖庙博物馆举行届时将举行本地微缩版“博博会”我们在现场等着大家集章打卡石湾陶文化一起感受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日文博盛宴! • 活动时间 •2024年5月17-19日• 活动地点 •祖庙博物馆庆真楼前广场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4
2024-5
匠心陶韵①丨柔柔丹心,永镌陶艺史诗!石湾陶塑的一代宗师——刘传
石湾陶艺既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取材丰富多样,展现世间百态,极具神韵的造型,千变万化的釉色,无不呈现出陶艺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背后也饱含着陶艺大师们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匠心陶韵”栏目,为大家介绍多位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一起感受石湾工匠精神。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石湾陶塑的一代宗师——刘传。 大师简介刘传(1917年-2000年),男,又名刘永传,别署湾溪刘传,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生前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陶瓷学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筹委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他的艺术理论深邃、工艺精湛,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专家定为珍贵文物,被国家定为国宝,是石湾陶塑的一代宗师。刘传早在民国时期就享有盛名,其作品曾在英国伦敦博览会上获得好评。抗日战争后,刘传刻意创新,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港澳、东南亚以至美、英、日诸国渐享盛誉。解放初期,创办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场(石湾美术陶瓷厂前身),为恢复发展石湾陶艺作出重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以历史人物为主,陶艺创作达到新的旺盛期。“文革”后焕发艺术创作青春,作品艺术风格更臻成熟。1979年全国一共有34名技艺人员获得“工艺美术家”称号,包含12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其中陶瓷类的当时全国就只有两人,一个是石湾的刘传,一个是景德镇的王锡良,此称号后来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传的陶艺佳作数以千计,其中不少被海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知名鉴赏家收藏。他的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连环画报》等刊载介绍,且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饮誉海内外。刘传脍炙人口的佳作很多。20世纪30年代,他的《铁拐李》《瘦骨仙》《芭蕉罗汉》等就被选送到伦敦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弃官寻母》《东坡赏砚》《行吟泽畔》《关汉卿》以及《鲁迅》等都是民间广为传颂的佳作。刘传还为石湾陶塑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196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后发表《论传神》等论文,成为石湾陶艺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20世纪60年代,刘传归纳总结出富有创见的陶艺理论,提出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露”“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原则。1992年,佛山市结合刘传从艺63周年举办了“刘传陶塑艺术研讨会”刘传丰富的创作经验,直接引导着新一代陶塑艺人的进步。受其影响较大的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后来都成为艺术成就卓著、各领风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弘扬石湾传统陶艺大力开拓,为陶塑艺坛不断增辉。2000年刘传逝世后,人们为他写的挽联是:“铮铮铁骨,历尽世间风雨;柔柔丹心,永镌陶艺史诗。”代表作品 作品:弃官寻母1938年 高475px 佛山市博物馆藏 作品:托钵罗汉坐石像1941年 佛山市博物馆藏 作品:“湾溪刘传”款红变釉达摩立像 作品:素胎“刘传”款《虬髯公》《孟浩然》《东坡爱砚》塑像 作品:行吟泽畔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0
2024-5
石湾陶器在英国的流传(三)
2023年10月23日,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佛山禅城召开。这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其中一个重磅活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齐聚石湾,针对“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探讨石湾陶的学术进阶之路。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刘明倩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她表示,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都藏有石湾陶瓷,其中有数十件在19世纪时便已入藏,它们造工精致,入藏年份明晰,是中英两国贸易往来的历史证物。本期开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与你一起,欣赏这些在英国的石湾陶器精品!资料来源 |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 刘明倩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9
2024-5
致敬劳动,致敬匠心,五一劳动节快乐!
1
2024-5
诗意之美,烟火人间!五一来博物馆赏吴维潮大师瓷塑佳作!
4月30日,《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活动。现场还进行了作品捐赠仪式,吴维潮向石湾陶瓷博物馆捐赠了《花儿》《月色朦胧》《清影》三件瓷塑精品。本次展览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吴维潮大师工作室承办。 “石湾陶塑”与“潮州瓷塑”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两块瑰宝,“石湾陶塑技艺”和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者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展览的举办将促进石湾与潮州两个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区的技艺交流和学习。 吴维潮,潮州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枫溪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潮州工艺美术行业的杰出代表。他师从潮州知名瓷塑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钟鸣,又接受陶瓷雕塑专业的系统训练,熟练掌握枫溪瓷烧制技艺的选料、塑制、施釉、烧制、彩绘、烤花等全套工艺。 吴维潮从事瓷塑创作50余载。本次展览展出他不同时期创作的瓷塑作品63件/套,国画作品15幅。展览围绕“诗性之美——仕女篇”、“天真活泼——孩童篇”、“善用媒材——仙佛文人篇”、“简约雅致——青花篇”四个部分展示,让观众可以欣赏到吴维潮大师的代表作品,深入感受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次展览是吴维潮首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瓷塑展览。"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石湾有众多大师都是我的学习榜样,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促进两地的艺术家交流互动,也让我得到更多启发和力量,一起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努力。"吴维潮说。 《海风轻轻吹》《温暖的阳光》《红叶题诗》《竹影禅音》《举杯邀明月》……展览现场,一件件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生活气息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他将民间青花艺术的精髓融入到瓷塑创作种,大胆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笔墨晕染自然,赋色浓淡相宜。 一直以来,吴维潮在继承枫溪地道瓷塑手法的同时,潜心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创作程式,尤以手工捏塑结合斗彩装饰为个人特色。他吸收民间泥塑工艺,善用贴、塑、刻、划等多种技法塑造人物,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与时俱进却也风格独具,反映了潮州艺术陶瓷的新境界。 丽日和风 红叶题诗 疏影横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点赞吴维潮的作品极富感染力与影响力,凝聚着吴维潮的创新精神与艺术情怀,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看看,从中汲取更多的艺术养分。 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两地艺术家有更多的交流互动,石湾鼓励艺术家“走出去”同时,也引进更多文化活动在美陶湾落地,助力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4月30日——7月2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 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吴维潮大师工作室支持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 佛山市刘传纪念馆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30
2024-4
【公告】五一小长假,这些展览等你来看!
展览信息01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 《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在4月30日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吴维潮大师首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瓷塑展览。 展览围绕“诗性之美——仕女篇”、“天真活泼——孩童篇”、“善用媒材——仙佛文人篇”、“简约雅致——青花篇”四个部分展示,展出了他不同时期创作的瓷塑作品63件/套、国画作品15幅。 吴维潮在继承枫溪地道瓷塑手法的同时,潜心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创作程式,尤以手工捏塑结合斗彩装饰为个人特色,他吸收民间泥塑工艺,善用贴、塑、刻、划等多种技法塑造人物;他吸收民间青花艺术的精髓,融入瓷塑的创作,大胆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笔墨晕染自然,赋色浓淡相宜。他的作品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与时俱进却也风格独具,反映了潮州艺术陶瓷的新境界。 02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 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9
2024-4
【展讯】《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下周开幕!
当我粤藏家誉石湾的艺术陶器似苏东坡挟铁琵琶弹唱大江东去豪迈又洒脱,我谓潮州瓷塑似潮乐中掺“二弦”拉奏平沙落雁细腻又文静。——著名陶瓷艺术家高永坚 “石湾陶塑”与“潮州瓷塑”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两块瑰宝,“石湾陶塑技艺”和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者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将于4月30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展,届时将展出瓷塑作品63件(套),国画作品15幅,一起来欣赏潮州瓷塑细腻温婉、清新脱俗的艺术韵味吧! 潮州瓷塑历史与吴维潮大师创作 ·潮州瓷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中晚期,笔架山潮州窑以周明为主的匠人便捏制释迦牟尼佛座像、观音菩萨像、罗汉像、抱壶胡姬像以及狮、马、狗、猴等,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瓷塑门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是潮州工艺美术行业的杰出代表,师从潮州知名瓷塑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钟鸣,又接受陶瓷雕塑专业的系统训练,从事瓷塑设计创作研究50余载。他在早期的艺术探索阶段,就曾来到石湾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向他虚心求教。他熟练掌握枫溪瓷烧制技艺的选料、塑制、施釉、烧制、彩绘、烤花等全套工艺。在继承枫溪地道瓷塑手法的同时,潜心探索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创作程式,尤以手工捏塑结合斗彩装饰为个人特色,他吸收民间泥塑工艺,善用贴、塑、刻、划等多种技法塑造人物;他吸收民间青花艺术的精髓,融入瓷塑的创作,大胆结合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笔墨晕染自然,赋色浓淡相宜。吴维潮大师所创作的仕女,线条简练,气质典雅,独具高洁的诗性之美;孩童作品,欢闹喜庆,极富生活气息;文人墨客,温润儒雅,富有文人情怀。他的作品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与时俱进却也风格独具,反映了潮州艺术陶瓷的新境界。 展品欣赏 蝶梦 花妹 丽日和风 红叶题诗 疏影横斜 蕉林清趣 童心协力 塘边清趣、蕉荫下、老鹰捉小鸡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4月30日——7月2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 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吴维潮大师工作室支持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 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5
2024-4
喜讯!“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上线”荣登2023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榜
4月16日,经过专家综合评审,2023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与非遗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出炉,其中“全省首个数字陶瓷专题博物馆——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上线”该事件荣登文博“十件大事榜”。据悉,2023年12月14日,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佛山市博物馆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经向社会公开征集,共收到文博大事42件、非遗大事40件。4月15日举行的专家评选会上,由佛山文博、非遗专家,媒体代表组成活动评选专家组进行决选。活动旨在展示2023年度佛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提升文博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打造永不落幕的佛山陶瓷文化展厅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 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由市文广旅体局牵头,禅城区文广旅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三方推进共同搭建。数字博物馆以陶瓷为主题,分为资讯动态、数字体验馆、馆藏珍品、展览活动、陶艺名家、学术研究等板块,通过5G、VR等信息化手段,带来更新鲜的互动体验和观看效果。 博物馆以佛山艺术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突出佛山陶瓷的非凡成就,展示佛山陶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石湾陶瓷的内涵,讲好石湾陶艺故事、传播好佛山陶艺声音。数字陶瓷博物馆还收录了《石湾陶》电子杂志,市民可以线上免费畅读,让阅读零距离,让陶文化理论知识“触”手可及,一屏阅万卷,刷新阅读体验。 作为全省首个数字陶瓷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佛山各大博物馆的陶瓷珍品、展览、研究成果、文创,更把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陶瓷产区、博物馆、院校的陶瓷相关的资讯纳入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内,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国内一流、行业顶尖的数字陶瓷博物馆。 下一步,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还将不断创新和完善,持续注入更多新的数字文化内容,如进一步加入“数字人”智能导赏,带给游客更智慧的游览体验;为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开启文创大门,带动文创宣传推广,甚至进行文创交易。 END 资料来源丨佛山+、佛山石湾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7
2024-4
【展讯】《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即将开幕!
石湾陶塑与潮州瓷塑是广东陶瓷艺术的两块瑰宝,二者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月底,我馆将举办专题展览《瓷塑心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瓷塑作品展》,展出潮州瓷塑大师吴维潮先生历年创作的作品60余件(套),敬请期待! 作者介绍 吴维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1956年生于潮州。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瓷塑专修班。原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总工艺美术设计师、副所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中青年技艺人员,中国陶瓷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民协陶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高级艺术设计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枫溪瓷烧制技艺非遗国级传承人。 作品获国家级创新奖项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6项,省级金奖10项,银奖30项等。在广州先后举办过2次个人作品展。出版《吴维潮瓷塑作品集》。《儿时的回忆》6件原作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性收藏,并有30多件作品被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多件被法国利摩尔陶瓷材料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艺术学院永久收藏。应邀多次出访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参加艺术交流及讲座。 展品欣赏 蝶梦 花妹 丽日和风 红叶题诗 疏影横斜 蕉林清趣 童心协力 塘边清趣、蕉荫下、老鹰捉小鸡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4月30日——7月2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 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吴维潮大师工作室支持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7
2024-4
赏陶艺,鉴古今!“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学术交流研讨会顺利举办
4月13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联袂举办“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学术交流研讨会,50多名大湾区石湾陶艺收藏家和多位石湾本土陶艺家应邀出席活动。 01参观“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收藏家和陶艺家们首先来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嘉宾们导赏这些陶塑作品,朴拙传神、精雕细琢的陶塑藏品,深深吸引了众多嘉宾,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现场还展示了青年陶艺家们对名家作品临摹20多件作品。临摹活动激发了青年陶艺家对石湾传统陶塑艺术的学习创作,推动石湾陶塑技艺薪火传承,参观者们纷纷表示这些陶艺作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2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会 随后,嘉宾们来到柏林艺术馆参观,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会,围绕当下石湾陶塑的面貌以及未来传承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嘉宾踊跃发言,积极献言,大家一起畅谈石湾陶塑如何突破困境谋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提到,当前提高石湾陶瓷核心价值是关键一步,要不断擦亮“千年陶都佛山石湾”的亮眼名片,通过举办高端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资深陶艺家研讨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让石湾陶以多层次的方式走进国际公众的视野。收藏家林绍辉也表示,石湾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质,政府需全力支持推动石湾陶“走出去”,树立其行业标杆地位。“目前,佛山正在全力推进美陶湾建设,美陶湾正在以‘陶’为媒,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艺术以及设计类的企业在这里聚集、扎根。”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罗韬表示,美陶湾正在逐步形成更完善、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文化艺术产业生态圈。嘉宾们畅所欲言,对石湾陶塑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等提出了诸多极富见地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石湾陶艺大放光彩,坚定石湾陶文化发展的自信心。 数读展览“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自开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包括佛山电视台、南方日报、佛山日报、羊城晚报、佛山+等十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开幕当天举办的“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主题研讨会隆重热烈,为石湾传统陶塑传承与发展丰富了理论指导。配合展览举办的两次临摹活动,吸引优秀青年陶艺家热情参与,创作临摹作品20余件。据统计,本次展览观展人数近6万人次,是喜爱石湾陶塑艺术品的观众和收藏家们的文化盛宴。展览将于4月18日结束,有兴趣的市民朋友抓紧时间来看展吧!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6
2024-4
石湾陶器在英国的流传(二)
2023年10月23日,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佛山禅城召开。这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其中一个重磅活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齐聚石湾,针对“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探讨石湾陶的学术进阶之路。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刘明倩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她表示,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都藏有石湾陶瓷,其中有数十件在19世纪时便已入藏,它们造工精致,入藏年份明晰,是中英两国贸易往来的历史证物。本期开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与你一起,欣赏这些在英国的石湾陶器精品!资料来源 |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 刘明倩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0
2024-4
清明:一缕清风 遥寄相思
4
2024-4
【公告】清明假期正常开放!一起来看展吧!
公 告 尊敬的各位观众:根据有关安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清明假期开放安排公告如下:2024年4月4日至2024年4月6日博物馆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20:00。咨询电话:0757-82701218观展提醒:进入展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4月3日 展览资讯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围绕石湾陶塑的四个重点特质,即“朴拙传神”“流光溢彩”“线条赋格”“森罗万象”,分章节展示,展出了从石湾陶瓷博物馆和社会藏家精选而来的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汇聚了石湾陶塑历代名师的代表作,包括陈渭岩、潘玉书、霍津、刘传、庄稼、曾良、廖洪标、刘泽棉、刘藕生、潘柏林等等,每一件都极具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本次展览展出了石湾历代经典陶塑,展示石湾陶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沉浸在展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境中,感受到石湾陶所传递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 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3
2024-4
研讨回顾(十一)丨魏华:石湾陶塑讲究气韵传神,文人性是它很重要的特色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魏华:我想从石湾的角度去谈一下石湾陶艺。第一,说一下石湾陶艺的来源和基因。第二,简单说一下石湾陶跟中国雕塑的一个渊源和关系。首先,通过考古,河宕贝丘遗址证明了石湾制陶历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应该是一个本土的来源和基因。第二,佛山文头岭奇石窑的挖掘,也很好印证了石湾窑的来源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现在比较常见清代的舒窑样式其实跟中原辽代的陶塑塑造方法、造型、题材都非常接近。明清以后,石湾的造像才得以完善,它的样式跟中国北方、中原是非常接近的。河宕贝丘遗址考察石湾陶塑,应该从它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来讲,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去考量、去思考。广东为什么会出现石湾公仔,跟它的整个大的社会背景是有关联的。在上个世纪,大部分的东南亚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是欧美的殖民地,文化语境跟殖民地文化是有关系的。像石湾的潘玉书都有跟意大利雕塑家学习的经历。其实潘鹤在澳门期间,初中的时候就跟意大利雕塑家学习,他很多雕塑的技艺和方法都受到了比较纯正的西方雕塑影响。所以,我再观察石湾的陶塑,像潘玉书、到刘传,到今天封伟民大师等艺术家,他们在塑造形体的时候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色,不是以线条,而是用面和面的塑造来构建线条,这一点我觉得跟中原民间雕塑又有很大的不一样。这只是一个点,我觉得可以以后再去深入研究。在今天的语境里面,现代艺术教育对石湾陶塑艺术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不能搞虚无主义,石湾陶艺大师怎么出来的,我做过一个列表,我们石湾的比较有名的陶艺大师们,基本上都是有90%都有学院教育的背景,这个跟学院教育有着非常大的一个关系,所以它的一些技法演变演进跟现代艺术关联度,我觉得是分不开的。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第二个是探究石湾陶塑与中国雕塑的概念。前些年提到一个石湾陶塑定义,说石湾陶塑是中国原生态雕塑的一个原本,在今天继续活跃,继续用艺术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很活跃的一个原本。我的理解是,宋代以后中国纪实性大型雕塑逐渐衰弱,宋以后的文化对石湾陶塑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广东地区,商贸发达,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收藏生态。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石湾陶塑已经成为比较时尚的艺术方式,有很大的收藏群体,再加上海外华侨增加了收藏的参与度,这个跟北方很不一样。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第三个是审美系统,包括它里面建构和趣味。石湾陶塑作为一种民间雕塑和其他的民间雕塑有很大的不一样,它所对标、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包括传情写意等章法,按照这种审美的系统去构建它的审美趣味,这个跟泥人张雕塑有很大不一样,它很重文人雕塑的气息。到后面的刘传,对标宋代的梁楷的绘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石湾陶塑具有文人雕塑的趋向和趣味,讲究气韵、传神、传情写意,以写意为主,文人性是它很重要的特色。“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4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
2024-4
石湾陶器在英国的流传(一)
2023年10月23日,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佛山禅城召开。这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其中一个重磅活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齐聚石湾,针对“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探讨石湾陶的学术进阶之路。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刘明倩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她表示,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都藏有石湾陶瓷,其中有数十件在19世纪时便已入藏,它们造工精致,入藏年份明晰,是中英两国贸易往来的历史证物。本期开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与你一起,欣赏这些在英国的石湾陶器精品!资料来源 |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部原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 刘明倩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9
2024-3
研讨回顾(十)丨邹科:石湾陶塑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以下内容来源于云南建水县紫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邹科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邹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界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受邀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此次活动,通过上午参观的展览,谈一下我的认识。我认为石湾陶瓷中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出了石湾陶塑技艺中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瓦脊陶塑五大类别的作品。石湾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了各种文化的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具有很高的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石湾陶塑的构思创作、练泥、成型、上釉、龙窑煅烧等各个环节,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各个陶瓷产区都有所区别。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建国初期,建水也尝试过陶塑的路子,但由于建水紫陶主体艺术特点是以突出传统书画装饰,而石湾这种细致入的微陶塑是我们建水紫陶难以企及的。所以,石湾陶塑是一种非常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这是我个人一些见解,谢谢大家。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4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6
2024-3
新展开幕!一次看够历届“石湾杯”优秀作品!
3月15日起,青春如歌——历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作品展在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长期展出! 本展览精选出历届“石湾杯”优秀获奖作品35件/套这些作品极具创意和个性化特征有很强的国际化表现力能引发欣赏者共鸣一起来观展吧! “石湾杯”源于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持续12年的品牌耕耘,越来越多年轻陶艺家从这个平台走向更高的国际视野,可以说“石湾杯”已覆盖国内所有艺术类高校,是全国参与人数最多、普及面最广的现代陶艺大赛。在过去的日子里,“石湾杯”已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与区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不只强化了陶瓷媒介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更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和国际化的视野推动了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一个标志性的成就是,历届“石湾杯”大奖赛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已然成为中国当代陶艺创作与教学领域里的生力军。大赛的丰富积淀为本届“石湾杯”开启新征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本展览精选出历届“石湾杯”部分优秀获奖作品35件/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创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探索,呈现出独特的公共性、观念性与思辨性,带给欣赏者不一样的感知和感悟。最令人鼓舞的是,展览中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能够自然地运用各种适合的材料,努力探索陶瓷材料和技术的更多可能性,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合了当代艺术的思维与语言方式,创造出新的陶艺语言,不断探索陶瓷能够表达的边界,让这些蕴含浓烈的中国特色作品,也具备了很强的国际化表现力。作品欣赏 作品:虑/Considered2023年一等奖 作品:生命镜像2022年全场特别大奖 作品:面相学研究——像系列2017年二等奖 作品:here with me2019年二等奖 作品:壶·道2009年一等奖 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刘传纪念馆 展览时间2024年3月15日起长期展出 展览地点石湾公园 陶·创客会馆 青春如歌,如歌青春愿您从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优秀作品中感受到现代陶艺的美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2
2024-3
祝贺!2023“石湾杯”获奖者岳立志被邀请成为国际陶艺学会新成员
喜讯踏春至3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正式向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二等奖获奖者岳立志发出IAC候选人邀请正式新会员消息将于2024年9月公布 “石湾杯”赛事打造国际陶艺交流的文化桥梁 2023年10月,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名单出炉。大赛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以下简称IAC)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Torbj·rn Kvasb·)、陆斌、谭红宇、林国隆、罗小平担任评委,其中4名评委为IAC会员。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终评现场评委与工作人员合影。 比赛结束后,托比恩·科瓦思博先生发来了祝贺邮件,高度评价了本届“石湾杯”大赛的组织工作和参赛作品的专业水平,并同时提到,由于本次大赛五名终评中四名是IAC会员,因此符合IAC内部管理规则中关于国际竞赛的第2C2条,前两名优胜者可以破格入选为IAC会员,免于申请。随即主办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就以书面形式向IAC秘书处提交石湾杯大赛的总体情况报告及获奖名单。由于2023“石湾杯”的一等奖获奖者已经是IAC的成员,因此作为主办方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向IAC理事会推荐了二等奖获奖者岳立志成为IAC成员,并提交了申请资料。2024年2月,IAC理事会通过了我馆的申请,正式向获奖人岳立志发出IAC会员邀请。新会员消息将于2024年9月在国际陶艺大会葡萄牙大会期间公布。 岳立志作品《构筑》荣获2023“石湾杯”二等奖。 据悉,2023年“石湾杯”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世界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收到来自美国、韩国、爱沙尼亚、丹麦、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的青年陶艺家报名,参赛作品共计100余件(套)。大赛释放出强烈的国际化信号,强化了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如今,“石湾杯”走过了十一届,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赛事,也愈发成为极具开放度、国际范儿的陶瓷艺术交流盛会,为业界和市民游客奉上了高水平陶艺盛宴,更为优秀的青年陶艺家们打造了与国际陶艺交流平台的文化桥梁 。 2024年“石湾杯”国际化程度再提升 2024年“石湾杯”,国际化程度再提升!目前赛事已邀请了国内国际多个艺术机构担任学术支持单位,并在国际艺术平台发布征集函,包括IAC官网、官方社交平台,欧洲艺术杂志《Ceramics Now》,西班牙陶艺网络杂志《infoceramica》,美国费城陶艺中心,印度伊科尔艺术中心联合宣发。 陶艺家介绍岳立志青年陶艺家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二等奖获奖者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类)大赛一等奖获奖者 岳立志,陶艺家,高校教师。201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本科学士学位,专业方向陶瓷与玻璃工艺。2022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方向手工艺设计与理论研究。2015 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实验室,中级实验师职称。 岳立志热衷于材料与工艺的实验与探索,其创作主要围绕黏土材料展开,尝试在自由开放,无不可为的概念里展开创作实践,并认为作品应具有趣味性,建立互动链接,找寻动态可能。近期的创作材料以免烧黏土为主,在陶艺创作中高温烧制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以创作出发点来看,黏土材料拥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即可满足大部分的创作需求,所以他进行了低温、免烧、 废弃材料循环使用的实验与探索,将黏土与其它固化材料的结合,并加入废弃瓷片、贝壳、植物纤维等材料,也许会在创作与能源消耗问题中,找到一种方向。 重要获奖:2023 作品《构筑》获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赛 二等奖2022 作品《溯源》获 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类)大赛 一等奖2022 作品《溯源》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作品大赛 铜奖2021 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0 作品《成器》获“2020 广东省高校陶艺作品学院展” 二等奖2016 作品《时间旅行者》获得“2016 广东省高校陶艺作品学院展” 二等奖2014 作品《南海一号》获“紫金奖 2014 首届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铜奖 作品欣赏 作品名称:构筑创作年份:2023材料及烧成:免烧黏土、木、瓷泥浆、布、金属作品尺寸:1500px*1500px*5250px、3500px*250px*3750px(长宽高)获奖情况: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 二等奖作品收藏: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中国作品介绍:本组作品尝试将黏土视为旧时常见的夯墙建筑材料,通过构造、夯筑、堆叠等建筑营造工作方式进行创作,将免烧黏土、瓷泥浆及现成物等材料借助部分空间,将泉、夯土墙、窗等日常碎片构筑记忆中的生活场景。作者童年生活的村子里有很多夯土墙,这种墙是用泥土、石砂、砖瓦块等夯实做出来的,由于墙体结构强度不高,在若干年后墙会倒塌或被拆掉然后重新夯实,循环往复之后,自然就会有一些日常生活的碎片被混进泥土夯入墙中,这种场景和片段经常在我的记忆里反复出现。这段记忆其实是作者近期创作的根源,将夯土筑墙,从材料到工艺做了尝试和探讨,这有点像一个人在考古,将一段被凝固压缩的时间徐徐展开。作品名称:溯源创作年份:2023材料及烧成:高白瓷,电窑氧化烧成1250℃作品尺寸:1500px*1500px*1075px(长宽高)作品介绍:本系列作品是作者对此前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总结,其中涉及到很多材料和成型方式,既有免烧黏土,也有高温瓷土,还有现成物的再加工,其制作过程繁杂。溯源即溯求人类文明之源,而人类文明的构筑恰巧来源于脚下的土地。陶艺创作的本身即是黏土的表达,我希望通过本组作品对黏土材料探源回溯,因此在形式上使用的文字、纸张、瓷片、金字塔、夯建等语言。作品名称:溯源创作年份:2022材料及烧成:免烧黏土、瓷片、石膏、植物纤维、磁悬浮装置作品尺寸:1500px*1500px*1125px(长宽高)获奖情况: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作品大赛铜奖作品收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作品名称:器之演变——裂纹陶器创作年份:2014材料及烧成:白陶泥、木,电窑氧化烧成 1250℃,熏烧作品尺寸:9000px*3000px*1375px(长宽高)作品介绍:本组作品以新石器时代彩陶为原型制作,其造型为一组裂纹陶器(未烧成)。展览时,将陶罐泥坯注满水,清水使陶罐在展览过程中缓慢溶解开裂。泥土与水的动态变化展览过程改变了传统陶艺作品静默存在的固有形式,使作品能在动态变化的展览过程中讲述其内在的文化与材料的意义——不断坍塌的陶罐试图隐晦地描述工业污染、植被破坏与资源无度开采给地球带来的生态困扰问题。 END 部分图片来源丨岳立志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9
2024-3
研讨回顾(九)丨陆景平:石湾陶塑在全国陶瓷行业独树一帜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广西钦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景平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陆景平:大家好,很荣幸受邀参加窑火传奇千年陶都产品展活动。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大师们对石湾陶塑点评概括,我觉得都挺全面。 广西钦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景平 在此我想点赞一下南风古灶景区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柴烧古龙窑从明代至今500年薪火相传、窑火不断,印象最深刻的是扎根于古窑之上的生态奇观——古灶神榕,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以基本陈列讲述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示陶的形成、窑的演变以及石湾陶塑等知识,各道工序都有实物和工具还原制作场景,还有数字动态展示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这也证实了我们非遗活态传承所具备的条件,这种陶瓷博物馆在全国陶瓷行业不多见。石湾陶塑有个性、有特点,艺术品类丰富,这也说明了南风古灶、石湾公仔这样的品牌,策划和宣传很到位。 石湾陶塑在全国陶瓷行业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其实景德镇早年也有雕塑陶厂,那边是高岭土,够细密,可以描绘得丰富多彩。但我个人认为石湾陶塑在品相和神韵上更突出,尤其是人物雕塑更能体现这一点。所以艺术家如何去表现语言很重要,石湾陶塑这种粗细对比恰到好处,又是接近大自然的色彩,尤其是人物表情的刻画和反映生活场景作品等细致入微,将“朴拙传神”发挥到极致。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4
2024-3
游馆藏丨过去家家必备,既实用又有艺术美感!你知道这是哪行产品吗?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面盆行吧! 面盆行堂名叫“虞镜堂”。与大盆行生产的盆类相比,外形较小,产品以洗脸盆为主,故称为面盆行。清代已经成行。从业人员有70多人,生产场店分布在中窑。 仿民国石湾窑内酱釉外素胎陶盆石湾窑面盆的设计精巧,既注重实用性又追求艺术美感。其胎壁厚重,大多外不上釉盆内施酱釉,胎质疏松,烧成火候不高,有种古朴的质感。除了常规日用的面盆外,还有一些面盆的外部采用了堆塑、捏塑的手法,使得面盆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日常用品,更是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陶瓷艺术品。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糕盆石湾窑糕盆的设计往往既实用又美观。其形状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盆壁厚实,既能保持糕点的温度,又显得稳重而大气。糕盆大多内部施酱釉外不上釉。在材质上,石湾窑糕盆选用优质的陶土,经过精细的制作和烧制过程,使得盆体坚固耐用,同时又不失细腻的手感。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2
2024-3
卓然而立,芬芳自在,妇女节快乐
8
2024-3
研讨回顾(八)丨吴维潮:石湾陶塑是领头羊、排头兵,也是中国陶塑界的标杆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中国陶瓷协会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吴维潮:很感谢活动给我发言的机会,其实我对石湾公仔早就很熟悉,因为我的前辈也跟石湾有一定的渊源。我爸爸原来是在广州美术室跟刘传、庄稼这批艺术家一起干过恢复石湾公仔的工作,后来我在潮州也学了雕塑,我是做瓷塑,应该说跟石湾陶塑有一定的渊源。 会议现场后来我见过刘传大师一次,那是在广州,当时他在教育部旁边的一个旅馆住,是庄稼老师引荐的。刘传大师牵着我的手,知道我学雕塑就鼓励我一句话:“好好学”。我对石湾陶塑一直很崇拜,特别是潘玉书、刘传、庄稼以及其他大师,以及还健在的刘泽棉老师、潘柏林、封伟民大师,他们都为石湾陶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到石湾陶塑就会想到,20年前,我在陈家祠跟我的老师陈钟鸣老师,办过师徒二人的联展,广州美院高永坚院长为我们两个人作品展览写了一个前沿,他里面提到一句说:“潮州的陶瓷雕塑就像潮州音乐的二弦拉奏平沙落雁,优美而又优雅。石湾的陶塑就像苏东坡抱着琵琶弹奏大江东去,豪迈又洒脱。”我觉得高老师的概括很到位,所以石湾陶塑一直是我崇拜的一个艺术类别。现在中国讲到陶塑雕塑应该想到石湾,德化这几年也发展得很快,而我们潮州瓷塑也一直在坚持和发展。所以,石湾陶塑是领头羊、排头兵,也是整个中国陶塑界的一个标杆。今天研讨会好多专家、学者都对石湾陶塑给予了肯定和建议,对石湾陶塑有了一个定位,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石湾陶塑有这么辉煌的过去和未来。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合影。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7
2024-3
研讨回顾(七)丨梅国建:明确石湾陶塑发展定位,加紧培养新一代陶艺人才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鲁山陶创始人梅国建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梅国建:刚才各位嘉宾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介绍了关于陶瓷和非遗传承的有关问题,这是大的概念。我说一下我自己的见解,在我的印象中,佛山的建筑卫生陶瓷和陶瓷雕塑在全国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2010年我们开始编写《中国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全集》十二卷,书里面直接收录的陶瓷雕塑品种最多就是石湾这里。石湾的陶塑分类最全,每一个类型分的很清楚,这是其他陶区里少见的。在陶瓷雕塑这一块,石湾陶塑的刻画、形与色的结合非常到位,色彩也非常丰富。另外,它也结合了我们钧釉和鲁山花陶釉的特点,在这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变化。 会议现场未来石湾发展的方向,我想谈几点:第一是定位。目前石湾陶塑在全国的定位,还不太明确。目前石湾还需要做什么呢?一是政府要大力支持,要从教育上、博物馆建设上、文化保护上、科研项目上给立项来研究,挖掘文化历史,传承石湾陶塑,使其权威发展;二是要利用现在的媒体渠道,多种媒体来宣传佛山陶瓷文化历史。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第二是如何传承的问题。我感觉到石湾陶塑传承得很足,但是创新方面有一点弱。传承确实做得非常好,现在潘柏林老师在全国范围内不遗余力宣传石湾陶塑文化,但后面的培养是个问题,要加紧培养新一代陶艺人才。第三是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刚刚的嘉宾都提到,中国对文化产业现在支持力度是最大的,但是下面好像启动不是太明显。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研究创新、销售、生产、材料工艺,我觉得这是要彻底解决的问题,谢谢。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
2024-3
游馆藏丨欣赏石湾陶塑艺术,来“古玩行”逛一逛!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古玩行吧! 古玩行堂名叫“同庆堂”。主要生产美术陶瓷类的各款人物、动物、器皿、山公盆景等产品。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所以古玩行又称为“公仔行”。石湾公仔的形成和制作,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明代已出现了陶塑艺人和名店,至清代正式成行,逐步从小行发展成大行。生产场店多为家庭式手工作坊,比较有名的有数十家,从业人员初为600人左右,至抗战后增至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中、下窑。 古玩行同庆陶陶堂工艺执业证 民国三十七年 古玩行同庆陶陶堂工艺执业证 民国三十七年 古玩行案头艺术陶塑,盛于清末民初,由明清时期的造像阶段及花脊人物阶段逐渐发展起来,是石湾陶塑艺术进入相当成熟阶段的表现。此时期的艺术陶塑,有意识地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同时,随着艺术创作的一度繁荣,名师辈出,涌现了一批如陈渭岩、潘玉书等一代名师,使石湾陶塑艺术升华到新的高度。 古玩行部分作品赏析 民国石湾窑陶塑“布袋佛”布袋佛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唐末的一布袋和尚,常背以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无定语,随处寝卧,型似疯癫,他自称弥勒化身。后人常常塑造布袋佛的形象为大肚弥勒笑口常开的样子,此件作品另辟蹊径,表现了布袋佛低首沉思的瞬间。 “潘玉书制”款白釉陆羽品茗早期石湾陶塑,可以登堂入室的多是宗教人像,放置于神案供奉。到了清末,石湾陶器进入家居陈设,也出现了"读书人"的题材,作品亦受到文人雅士赏识,所以名家如潘玉书丶霍津等都留下不少文人塑像作品。这件潘玉书创作的陆羽品茶,应是供家居摆设的文人类题材中的翘楚,作品全身施白釉,表示文人的高洁,陆羽右腿搭在左腿上,显示出人物饮茶的悠闲自在。柔软的衣纹也随着腿部动作表示出精确的结构关系。 “冠华窑制”款白釉李靖自弈冠华窑是石湾民国时期的重要店号,由潘格创立,潘玉书、霍津、温颂龄、潘雨生等人曾受雇于此。花盆、人物、动物作品都有兼营。这件《李靖自弈》讲述了唐初名将李靖从弈棋中悟得兵法,认为布阵与布局情理相通的故事。 清石湾窑仿舒窑小鸟石榴水仙盆清石湾窑彩釉树木房屋陶水仙盆水仙盆是石湾窑的日用陶瓷器皿,生活气息浓厚。艺人塑造了对棋的情景。人物头冠、眼眉、衣襟、鞋子等部分着赭黑色釉,其余部分用大量的彩色釉描绘,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彩绘风格。 民国石湾窑彩釉孔雀牡丹挂壁 民国石湾窑绿釉竹形挂壁 石湾窑挂壁是石湾陶瓷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石湾窑挂壁通常采用低温釉烧制而成,色彩丰富亮丽,形象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美好。这些题材的选择,不仅丰富了挂壁的艺术形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除了题材多样外,石湾窑挂壁在制作工艺上也十分精湛。工匠们采用仿竹节的器形、施绿釉等手法,让挂壁看起来更加自然、生动。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石湾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小知识-艺术陶塑一般适用家庭案头摆设欣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 题材内容的广泛性。着重于写实,既不同于造像阶段,亦摆脱了花脊人物戏剧造型的局限性,更多地接触和反映现实生活各种题材及形象。2.创作手法的概括性,往往将需要刻画和表现的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更典型更集中地浓缩到一、二个人物身上。3.艺术造型的写意性。重神似而不过分追求形似,大胆地运用夸张手法,以及传统的“写意”艺术表现手法,以“传神”为目的,着重刻划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8
2024-2
正月十五:万家团圆,元宵喜乐!
24
2024-2
撤展公告丨 “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即将撤展
撤展公告 各位观众: “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将于2023年2月26日撤展,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2月20日 “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石湾,独特的贺年生肖文化由来已久。每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石湾的陶艺家都会根据来年的生肖制作贺年陶艺品,寄寓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2008年起,我馆开始举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通过展览将分散的作品集中展示,树立“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提升石湾陶艺影响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贺年生肖陶艺文化,并一直发展、繁荣,延续至今。 本次展览由广东陶瓷协会、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珠海博物馆承办。石湾站展览于2023年12月26日至2024年2月25日在我馆文创体验中心向公众开放。珠海站的展览将于2024年1月1日至2月25日在珠海博物馆展出。 年度生肖陶艺大阅兵 2024年是农历生肖龙年,我馆向石湾陶艺家征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130余件(套)。展览以“云起龙骧”为主题,将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和生肖文化融入展陈中,表现石湾龙年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传播中国传统生肖文化。 本次参展的不少作品是出自石湾陶艺大师之手,73位参展作者中有16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5位省级陶艺大师。同时,在大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中青年陶艺家加入到生肖陶艺创作的队伍来,他们锐意创新,为生肖陶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丰富生肖陶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带动了生肖陶艺呈多元化发展。 作品:《双龙戏珠》作者:潘柏林 作品:《龙腾四海》作品:杨锐华 作品:《青云》作品:周炳基 作品:《鸿呈万里》作者:范安琪 作品:《巨龙腾飞》作者:霍然均 霍嘉俊 作品:《腾飞》作者:封伟民陶艺大师和陶艺青年精心塑造的一款款陶塑龙生肖,将龙所代表的高贵、威严、智慧、勇敢、祥瑞等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本次展览还展示了小学生作品,20余件来自禅城区6所小学学生的龙生肖作品成为展览的一抹亮色,让人们看到了石湾陶艺薪火相传的力量。 创新生肖陶艺蔚然成风 随着人们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创新的风气在石湾陶艺圈内传递开来,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不再满足传统手法和技艺,在传统生肖陶塑中融入文创理念和现当代陶艺的创作手法,为今年的龙生肖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本次展出的龙生肖作品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抽象的,造型或繁复、或简洁,色彩或拙朴、或斑斓,无论从题材、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多元化、个性化。130余件(套)的龙年生肖陶塑力作,代表了当代石湾生肖陶艺的创作水平,向外界展示出了新时期石湾陶艺的集体力量。造型各异、风格多变、创意十足的石湾龙年生肖陶塑作品,展示了石湾陶塑艺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饱含着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愿望。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下,石湾生肖陶艺必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作品:《肥龙》作者:黄炜 作品:《九龙吐珠》作者:陈发明 作品:《宝瓶》作者:陈发明 观展指南【石湾站】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6日——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珠海站】展览时间:2024年1月1日——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0
2024-2
大年初二:瑞龙迎春,万事大吉!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1
2024-2
大年初一:龙行大运,心想事成!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0
2024-2
大年三十:除夕团圆,幸福满家!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9
2024-2
【公告】春节不打烊!精彩展览“龙”重登场!
展览信息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围绕石湾陶塑的四个重点特质,即“朴拙传神”“流光溢彩”“线条赋格”“森罗万象”,分章节展示,展出了从石湾陶瓷博物馆和社会藏家精选而来的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汇聚了石湾陶塑历代名师的代表作,包括陈渭岩、潘玉书、霍津、刘传、庄稼、曾良、廖洪标、刘泽棉、刘藕生、潘柏林等等,每一件都极具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本次展览展出了石湾历代经典陶塑,展示石湾陶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沉浸在展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境中,感受到石湾陶所传递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2024年是农历生肖龙年,我馆向石湾陶艺家征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130余件(套)。展览以“云起龙骧”为主题,将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和生肖文化融入展陈中,表现石湾龙年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传播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本次参展的不少作品是出自石湾陶艺大师之手,73位参展作者中有16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5位省级陶艺大师。同时,在大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中青年陶艺家加入到生肖陶艺创作的队伍来,他们锐意创新,为生肖陶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丰富生肖陶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带动了生肖陶艺呈多元化发展。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 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新春佳节将至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祝您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 END -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8
2024-2
石湾陶在故宫丨珍宝欣赏(五)
明清时期是石湾陶业发展的繁荣鼎盛期,当时石湾窑大量生产日用和建筑园林用陶外,还盛产艺术釉陶。各种日用、陈设、祭祀或文房用陶和具有朴拙写实艺术风格的人物、动物陶塑等最具盛名。因而有“石湾瓦,甲天下”、“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等美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囿于资料所限,研究者一般认为明清石湾窑产品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等地,而在我国北方发现的传世品较少且不太重视研究,以至民间有“石湾窑不过长江”的说法。故宫博物馆器物部研究员黄卫文认为,对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清石湾窑藏品所做的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石湾窑产品广布岭南、畅销东南亚地区的同时,其艺术釉陶中的部分精致之作,更得到了明清两代皇家的赏识,其应以地方特产“贡陶”的形式进入皇宫,成为宫廷内的陈设与珍藏,显然“石湾窑不过长江”之说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资料来源 |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黄卫文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
2024-2
研讨回顾(六)丨宁钢:石湾陶塑艺术是神和意的完美结合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原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宁钢: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大家好!很有幸参加“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与大家相聚一堂,很多老朋友很久没见了。这次见到了,非常高兴,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原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石湾公仔是石湾非常有特色的传统陶塑,石湾公仔的制作技艺,既有中国传统,又秉持了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充分地诉了说国画写意手法的精髓,强调夸张和概括。陶塑题材广泛,有的体现乡土气息、生活气息,有的取材于神话故事,主要表现手法为写实和夸张两种手法,而且作品显得率真、质朴。这些年我多次来佛山,也很关注石湾的艺术状态。今天的石湾雕塑艺术,又一次获得空前的发展,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得益于几代艺术家不懈努力。在以刘传、潘柏林为代表的许多本土艺术家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试图打破原有的传统语言和一般意义的“雕”与“塑”的概念,把作品变成一种用陶瓷这种古老的材料所带来的当代文化,来表达现代意涵。这里面有观念的创意,也有传统工艺、传统手法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宁钢参观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今天上午,在博物馆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让我对这些作品在传承传统雕塑技艺和当代创新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展出的石湾陶塑作品解释了什么是思想观念、材料和表现手法之间的融合与表现。确实,石湾历代陶艺工作者对材料的有机应用,让我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雕塑、造型和斑斓的釉色变化,而这种形态和釉面斑斓,体现了传统陶瓷的特征。比如说有一些是用抽象方法,有一些是用写意手法,有一些用写实手法,有的是写意和写实结合的手法。这些形式形成了石湾陶塑艺术的魅力。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石湾陶塑选材传统文人题材中的山水、人物及动物,人物中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以及历史人物和名家伟人,比如今天看到的民国的霍津、潘玉书、刘传,刘泽棉的张飞,清代的李白醉仙、清代彩釉日月神、潘柏林大师的英雄出少年等等,都是通过中国原始朴实意象,刻画了中国雕塑的精神特征、神韵。作品写意、写真、夸张、朴实,即精神、心性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感悟,对雕塑的体量、空间、张力有较深的理解,使作品栩栩如生。有的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斑斓,神似而造型生动,这种传统装饰词汇、彩绘结合具有了自己的本体语言。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在塑形方面,石湾陶塑不是简单用雕塑,而是先抓人格再到面的处理到立体形态处理,用概括的方式对形态的神韵进行渲染。有一些作品甚至摆脱传统雕塑中硬雕、硬塑,更多是通过材料变化独特的特性,因材而为所形成的一种既单纯、又丰富,既写韵又厚重的虚实结合的效果。这种单纯、丰富、厚重的体感,毫无疑问是熟悉材料的结果,是神和意的完美结合。很多作品让我们享受到了装饰构成、大写意以及中西方哲学的碰撞,这些共同营造了一种奇幻的变化。众多作品全面地反映了石湾陶塑艺术由传统到当代的状态,通过点睛之笔的巧妙处理,把丰富的体块导向到更和谐的统一。对各种元素的综合处理也有极为细致的考虑。每一种元素的选择都有虚实、比重的考虑。石湾雕塑创造到非常的高度,为中国雕塑艺术领域拓展出巨大的空间。我认为石湾雕塑作品在传统技术上有拓展性、创新性、思想性、综合性、概括性的几个特点。我相信石湾陶塑的未来将更加辉煌。以上是我的一点观展后心得,不妥处请批评指正,祝大家身体健康,艺术常青,谢谢! 往期回顾◆研讨回顾(五)丨郑宁:石湾陶塑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研讨回顾(四)丨李遊宇:石湾陶塑把中国艺术的精髓抓得很准◆研讨回顾(三)丨曹春生: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抓住发展的最好时机◆研讨回顾(二) | 张雅芳:石湾陶塑要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关键在创新◆研讨回顾(一) | 周和平:石湾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30
2024-1
展品故事(三)丨一件小陶塑,敲开石湾陶塑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正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进行,展览展出了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每一件都极具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展览上,一组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的素胎“刘传”款《虬髯公》《孟浩然》《东坡爱砚》塑像尤为引人注意。这是刘传大师在上世纪50年代末年创作的一套小件陶塑,作品线条极为优美,且神态俱佳,是刘传的得意之作。这种大小的石湾陶塑是放置在案头把玩的极佳作品。 素胎“刘传”款《虬髯公》《孟浩然》《东坡爱砚》塑像1961年,《美术》选登了这件《东坡爱砚》放在当年第4期第55页上。《美术》杂志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机关刊物,是面向全国美术界的学术刊物,也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美术杂志封面当时《美术》杂志上刊登的《东坡爱砚》引起了北京雕塑家群体的广泛兴趣。很多人认为,这件陶塑虽小,而气魄宏大,但一时竟不知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查来查去才知道,作者是来自广东石湾的刘传。 《美术》杂志上刊登了《东坡爱砚》作品为此,中央美术学院派了一位教授跟着刘传一起工作,随后又请刘传到学校讲学。刘传在课上这样讲述:“搞陶塑工作,不是忠实于物象的抄摹,而是面对着物象的提取,只有丰富的人物形象积累,加上有满腔的创作情感融化在所塑造的作品中去,才能产生深厚的共鸣。感情越丰富,艺术形象越传神,作品就越有生命力。”讲学获得了中央美院师生的热情关注,当时院长吴作人及各系师生都踊跃前来听课,现场被挤得满满当当。在讲学现场,刘传还结合自己的心得理论速塑了两件作品《虬髯公》《张良》。 作品《虬髯公》在2023年12月举行的、主题为“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的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几次谈及刘传讲学的情景,他说道:“当时刘传先生、庄稼先生在我们中央美术学院上课,他们做的东西,衣纹处理、人物表情、动作的转动、造型空间的利用不是那么简单。头往这边,身子往那边,这么一拧,就活了,他们有这种本事,老教授们都服,包括曾竹韶先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造者之一,在老雕塑家里是鼻祖了,都被深深折服。所以我们石湾艺术家们应该自信,应该做得更好。”完成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学后,徒弟庄稼将刘传的授课内容浓缩整理成一篇题为《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介绍刘传陶艺创作经验》的文章,发表于《美术》1962年第3期,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崇,进一步打响了石湾陶塑艺术在中国雕塑界的影响力。 文章《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介绍刘传陶艺创作经验》1981年,刘传在“广东省工艺美术产品评比暨学术交流大会”上作了题为《论传神》的学术报告,把50多年艺术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到美术理论予以集中论述。刘传的陶塑理论总结,开创了石湾陶艺理论研究的先河,也将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石湾陶塑技艺从民间工艺、地方手艺提升到雕塑艺术范畴,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雕塑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刘传作学术报告 《东坡爱砚》这件高仅十余厘米的小陶塑,偶然地被刊登、被关注,敲开了石湾陶塑通向雕塑艺术殿堂的大门,引领石湾陶塑的大飞跃。它的故事是传奇的,但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似乎又是必然的。石湾陶塑经数百年打磨,熠熠生辉,只是等待一个时代。在那时那刻,石湾陶塑终于被世界看见,由此开启了石湾陶塑的新里程。 作品《东坡爱砚》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5
2024-1
研讨回顾(五)丨郑宁:石湾陶塑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宁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郑宁: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石湾我来了很多次,我们之前在这儿烧过窑,带着广州美院、清华美院和东京艺术大学的同学去南风古灶烧,烧得很有感觉。大家都认为,石湾陶塑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活的传统。在这里窑是鲜活的,在这方面石湾做得非常好,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宁今天研讨会的题目叫“塑源”。我觉得一次不够,要持续溯源,才能够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让共识深入人心,应该考虑长期化。如果只有这一次,我们今天谈得再激动、再轰轰烈烈,有很多的思想表达,但是十年后,随着在座的人生活状态发生变化,影响力就会变弱。今天的主题“塑源”非常好,塑是形象的塑造,传承的塑造,规划的塑造。源是来源、根源,我们的传统,传统应该是鲜活的,我们研究古代,不是钻到故纸堆里去研究,而是把精神挖掘出来、发展下去。结合今天的探讨,我觉得要不断推出展览,通过传统雕塑和陶塑为主题的展览,让后代知道如何往前走。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我们都是在传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成长起来的,石湾的陶塑艺术家对学院派有深刻的影响。石湾不光在雕塑塑造的能力很强,传统的技艺也是我们的学院做不到的。古代石湾窑有二十四个行会,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传统。我每次我到博物馆看,都对石湾二十四行是非常有感觉。二十四行一个是行业的区别,实际上也是技术传承的区别。在当今,非遗的传承是很多是有形的传承,无形的又如何传承?还有就是如何保护的问题,保护不是被动的,保护要使他再生,在现在的土壤里发展起来,要让传统融入当代生活里去。日本的传统文化保护做得比较好,他们的传统工艺展每年举办一次,到现在已经办了七八十届了。中国有那么好的传统工艺,但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国家级的传统工艺展。我们看到中国的陶塑传统工艺也非常强,希望我们能推出一个好的展览以及宣传,给年轻一代生活上的制高点,让他们看到希望点,知道怎么去努力,这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3
2024-1
石湾陶在故宫丨珍宝欣赏(四)
故宫博物院院藏现有石湾陶240余件,其中81件为清宫旧藏。它们从民间流入宫廷,又历经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一段不凡的故事。图三的明石湾窑仿钧釉云纹水丞,附有宫中后配之小玉勺,此器为清光绪十年(1885年)在宫中摔碎后又粘补修复而成。原包装纸记有:“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二日,太监闫佟福摔碎水盛,总管刘福清请旨将闫佟福板责六十,出了帐了,特存收库,二位首领罚钱粮两个月”。图四至图六为“颐和园”的旧藏明清石湾窑器。颐和园是清代皇家苑囿之一,位于京城西郊,乾隆十五年(1750)建,初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复建,更其名曰“颐和”。园中陈设收藏的文物大多为复建后自紫禁城内移来的,许多还是慈禧太后亲自点名要去陈设的,这在光绪朝陈设档中多有记载。资料来源 |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黄卫文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8
2024-1
大年初九:开工大吉,鹏程万里!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8
2024-1
研讨回顾(四)丨李遊宇:石湾陶塑把中国艺术的精髓抓得很准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汉光瓷的创造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遊宇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李遊宇: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讲得非常好,非常专业。每一个人发言的角度都很特别。我在想中国的陶瓷最近一百多年以来,对世界几乎是没什么贡献的,贡献大多在一百多年以前,但是唯一有贡献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湖南的醴陵,一个就是广东石湾。湖南醴陵把釉下五彩发挥得独树一帜,在世界陶瓷史上是没有的;而石湾的陶瓷雕塑,从民间、从建筑把它变成一个陶瓷的门类,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 汉光瓷的创造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遊宇石湾把陶瓷雕塑系统化了,而且形成了很突出的一种风格,并且影响到世界。我们知道世界有一个知名雕塑品牌叫“雅致”,西班牙的品牌。它的创始人就是跑到石湾来学公仔,学完之后回去搞工作室,然后慢慢搞成世界知名的品牌,在中国和世界各大城市都有。这也是我们石湾陶瓷对世界陶瓷的贡献。之所以石湾的陶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觉得它突出表现的是中国的艺术、东方的审美。我们美术学院的现代雕塑都是从西方学习的,唯独石湾从民间把中国雕塑的特点牢牢抓住了。刚才曹老师讲到中央美院请石湾的老专家去上课,这个很超前。当代讲文化自信的时候,才讲到怎么重视传统。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其实东方和西方以前都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研究文化和艺术,恰恰石湾把中国艺术的精髓、精神抓得很准。中国东方艺术主要的审美是强调了神韵。刚才几位老师都讲,石湾的陶瓷很传神,传神是一种“气”,这是当代艺术或者西方搬过来的东西恰恰所缺少的。当然我们不排斥东西方的结合。在当下,总书记讲到文化自信。我们要重新认识东方艺术的特点,这点尤其重要。其实中国陶瓷在文化领域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经常讲中国陶瓷是世界语言,走在哪里都认识、都理解。我们的书法也是我们的国粹,但还是地方语言。今天传统文化有所式微,我们圈内人更应该自强不息,当然还要政府部门重视,把陶瓷文化真正推动起来。“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7
2024-1
研讨回顾(三)丨曹春生: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抓住发展的最好时机
2023年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我来佛山多次,每次确实都代表一种朝圣的心情来的,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石湾陶艺,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辉煌的成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湾获得了新生。那时候陶瓷艺术在全国是很有影响的,我记得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在50年代初,曾经请过三位民间最有名的艺人到我们中央美术学院来讲学,来为当时的学生们上课,其中两位是石湾的刘传先生、庄稼先生,都在我们中央美术学院上课,而且上了很长的时间,带了很多学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另外就是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我们请了张景祜先生,当时泥人张彩塑的第三代传人。这三位老师非常有成就,吸引了当时留法的一些专家们——王临乙先生、滑田友先生和曾竹韶先生,他们从法国回来,从这些民间艺人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让我们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所以请了这些专家到中央美院进行教学。我们石湾是有非常好的艺术成就、有非常杰出的艺术人士,杰出的艺术家。当时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影响的。改革开放以后,潘柏林这一代,他们又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学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他们在这两所学校开阔了眼界,对西方传统雕塑有比较多的认识和感悟。2018年,潘柏林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大展,当时对雕塑界还是有震动的。在石湾还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我仍然十分感动。我们中央美院原来有几件刘传的作品,我感觉我们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关键日后怎么做,人才有了,关键怎么发展,这种发展不是他们个人所能决定的。 曹春生参观“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现在最好的时机,国家倡导提倡民族文化自信,特别习近平主席这些年,关于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很多论述,也积极影响着我们石湾艺术今后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天时地利人和都非常好,所以你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石湾雕塑艺术前景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我本身是搞雕塑,我也很重视中国传统的雕塑。刚才我也讲到我们中国传统就从陶瓷艺术来讲,我们有那么辉煌的成就。兵马俑全世界震撼,不光它的规模,它的艺术成就很了不起,那么多马、车、人,各种将军、各种士兵,现在发掘的越来越多,而且当时还都是彩色的。这种辉煌是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先民的才华,我们要超越他们,要继续有新的辉煌。 曹春生(左4)与陶艺家们合影。中国的陶瓷文化有四大基地,景德镇、泉州,还有醴陵。从陶瓷艺术雕塑人物来讲,石湾是有悠久历史而且到现在一直坚持不渝,在衣纹处理,人物表情、动作的转动、造型空间等方面都让人折服。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自信,我们石湾艺术家们应该自信,我们应该做得更好。“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0
2024-1
展品故事(二)丨从日月神塑像看古今石湾陶塑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正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进行,展览展出了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每一件都极具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细细品味《彩釉日神月神塑像》 沿着展览的动线,首先映入我们眼帘是一套《彩釉日神月神塑像》,他们静静地陈列于独立展柜中,灯光照着他们的华服,也照着他们满身的岁月斑驳。 细细端详日月神像,日神神态豪放,举手投足间动势强烈,展现一种阳刚之美。月神则神态安祥、面容柔嫩、眉清目秀、俏丽妩媚,展现一种阴柔之美。两者虽然都是“神”,但形貌、装束都已完全世俗化,月神盛装华服如当时的贵族女子,日神则如粤剧戏台上常见的人物形象。从这件日月神像我们可以看到,石湾窑的仙佛形象十分世俗化、人性化。他们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群众产生共鸣的人的形象。石湾重要的艺术作品如超然的罗汉、威武的战士、刚正的钟馗、日月神等,简略粗犷、质朴自然。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的《彩釉日神月神塑像》创作于清代,底座处有孔洞,说明他们原来是大型瓦脊上的部件之一。他们是如何从一条完整的瓦脊中独立出来的,已无法考证。而以此为脉络,我们可以一探石湾陶塑瓦脊和现代艺术陶塑之间的深厚渊源。 石湾瓦脊与艺术陶塑之渊源 石湾的制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石湾已逐步发展为制陶生产基地,出土的唐宋窑址说明这一带存在大规模的日用陶生产体系,品类有碗、碟、盏、壶、杯、罐、埕、盆等。明代,石湾窑制陶业进入繁荣时期,技术日益成熟,产量大增,并形成了日用陶器的种类分行。到清代,石湾窑的园林建筑陶和艺术陶异军突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在晚清,石湾的陶塑瓦脊是珠三角、东南亚一带庙宇宗祠的时尚高档装饰品,最突出的是脊上的陶塑组群人物及大型神像,多出自名师之手,深受人们喜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陈列的“意新造”款瓦脊(正面)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陈列的“意新造”款瓦脊(背面) 民国时期,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石湾陶塑人物瓦脊也逐渐走向衰落,被万字线脊、织锦脊及其他臂脊取代。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小微型的人物、鸟兽艺术陶塑生产日益普遍,古玩行中的艺术陶塑又陆续吸收了花盆行瓦脊名师巧匠,壮大了创作队伍。民国初期,艺术陶业进入全盛时期,社会影响与日俱增。 瓦脊上的日月神 可以说,清代石湾窑瓦脊的繁荣,为单个陶塑人物及组合作品的创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陶塑人物瓦脊可谓是现代石湾陶塑人物艺术的开山鼻祖。 不朽的日月神像石湾陶塑日月神是源自粤剧《玉皇登殿》中的“日月架”,它与反清复明思想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剧中演员扮演的日、月神在台上的结束动作是将日、月牌并在一起。在台下观众看来,便是合成了一个“明”字,此“明”乃大明王朝之“明”。清代起,日月神就是石湾瓦脊的常用题材,百年来深受民众喜爱,也让一代代石湾陶塑人争相临摹和再创作,他们用新的技法和语言再现日月神,创作出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名作。例如佛山市博物馆所藏的日月神像,是黄古珍晚年人物作品中的扛鼎之作,高85厘米,形体高大,造型、釉色均臻完美。 这件日月神像为瓦脊人物,两神的造型均为粤剧舞台功架姿势,日神被塑造成白绺长须的老者形象,他头戴博冠,身着绘有祥云和腾龙的长袍,披甲衣,蹬长靴。右足抬起,右手向后撩开飘起的战衣,左手高擎象征太阳的铜镜,似在把灿烂的阳光照向大地。月神则被塑造成一个妩媚温柔的女子,她身穿五彩羽衣,身形窈窕,神情动人,似乎能使人感到她那轻柔的笑声和如兰的呼吸。她左手叉在腰间,右手擎举象征太阴的银镜,似将宁静的皓月清晖洒向人间。再例如澳门美术馆的日月神像,创作于清初,其命名为“周公”和“桃花女”,是因为日月神取材于小说《桃花女斗周公》。男为周公,即日神;女为桃花女,即月神。他们原来是玉皇大帝身旁的金童玉女,因争吵不休而遭贬人间。澳门美术馆的日月神,十分具有戏剧人物的情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周公》 《桃花女》 而当代著名陶艺家曾鹏,也根据古代日月神塑像创作了《知足》和《常乐》。作品摈弃了以往精细写实的表现手法和繁复的纹样变化,用现代雕塑的手法,以简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物动作和情感。经典题材的当代演绎,鹏师傅二度创作的日月神十分耐人寻味。 《知足》 《常乐》 感谢藏家借展这套《彩釉日神月神塑像》,让我们得以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到清代石湾窑瓦脊人物的经典塑像,也让我们可以循着这条脉络,窥见石湾陶塑艺术历史之一隅。部分资料来源:陈志杰《石湾制陶史略》和《石湾陶塑人物技艺的演进与拓展》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4
2024-1
研讨回顾(二) | 张雅芳:石湾陶塑要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关键在创新
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国家文化部人事司司长张雅芳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感谢邀请方的热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到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陶艺之乡佛山,参加弘扬发展石湾陶塑艺术的相关活动。根据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我谈两点想法。一、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优秀文化瑰宝。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随着朝代不断更迭而不断变化、演进、发展。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被称为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种类主要有陶雕、木雕、骨雕、牙雕、玉雕、石雕和青铜雕等等。通过各种雕刻技法,可以塑造出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审美取向的艺术形象。雕塑大致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这些都记载了每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与审美认识,都像教科书一样书写着丰富的人文与典故,并以各自的特殊功能展示在社会生活中或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充分发挥了它们对人们的思想教化、精神启迪、审美修养培育和美化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雕塑充分彰显了历史各个时期艺人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朝历代都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创新。特别是在当代,从中央到普通民众都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在仅仅十大类、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各种雕、刻、塑技艺类的独立项目就达近200项,还有大量融合在各种古建、木作、漆艺、金属锻造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是集思想、精神、艺术和技艺于一体的珍贵的文化瑰宝,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保护。陶塑可谓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用性强、造型丰富、纹饰多样的陶塑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远古人类对于自身需求的认知以及艺术再现的能力,有了陶塑,才有了后来雕塑艺术的发展。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等等,特别是大型陶兵马俑,雕塑形象逼真、气势恢宏、技艺精湛,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也实证了陶塑对雕塑的深刻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国家文化部人事司司长张雅芳参观南风古灶。 张雅芳参观“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二、石湾陶塑在新时代发展前景广阔。石湾陶艺开始出现于唐代。经过几代传承,石湾陶工吸取河南钧窑窑变釉技术的经验,利用当地陶土资源,研发出出窑万彩的窑变釉,并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创造出丰富多彩、高雅生动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其在陶瓷界的坚实地位。我多次看过潘柏林老师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品类多样,形象生动、情趣浓厚,色彩丰富,可以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石湾陶塑的特质所在,也是石湾陶塑独有的魅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湾陶塑的各级传承人和从业人员应该抓住大好时机,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勇创石湾陶塑新时代的辉煌。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上展出的潘柏林老师作品《素胎达摩面壁坐像》。我所说的大好时机,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空前地被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吸引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2005年周部长在启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以来,从国家层面,非遗保护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积极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积极推动各地区域性、专题性活动的开展,让人们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时尚生活。下一步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构建非遗保护工作大格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还将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等。就在昨天,中央专门召开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这一切对于非遗项目和非遗工作者来说,无疑是绝佳的发展良机。石湾陶塑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可见其重要地位。代代石湾陶塑人以其独有的地方资源和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的艺术特点以及特殊的技艺技法,创作出各种或古朴厚重或流光溢彩的艺术作品,历代都受到赞誉和追捧。在文化需求旺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时代,石湾陶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当然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石湾陶塑要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我认为关键是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一方面是功能创新。石湾陶早期以生产百姓喜闻乐见的日用品为主,受到民众喜爱;而到了明清时期,石湾陶适应市场需要,调整方向,创作出大量的艺术陶塑,备受青睐;后来又有了花窗、影壁、花脊等产品的出现,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良。这就是石湾陶得以发展、达到鼎盛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一定要把准时代脉搏,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其功能,开发出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多种功能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石湾陶塑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釉色上仿钧釉及仿历代名窑的产品,兼容并蓄,因此,历史上无论是产品的造型、釉色以及装饰技法等在审美上都得到了全面升华,达到完美的效果,甚至能如同官窑作品入住清宫。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石湾陶塑人要认真研发新技术,在不失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创新材质、器型、色彩、形态等等,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求购欲望。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再一方面是经营方式创新。任何一个非遗项目,都只有经营得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因此,石湾陶塑要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多举办展览、展示和推介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石湾陶塑、欣赏石湾陶塑、享用石湾陶塑;要加强国际国内的广泛交流,讲好石湾陶塑的故事,讲清石湾陶塑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和独有特质,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直播带货等当代便捷、流行的方式,推介和销售产品。只有创造了财富,才会吸引更多人来关注石湾陶塑,才能够推动陶塑的发展,特别是能够吸引青年人来加入其中,是我们的石湾陶塑后继有人,这是我提的三点建议。我相信石湾陶塑会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谢谢各位!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燕雯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3
2024-1
观“龙”展 过“龙”年!“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珠海站开幕啦!
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珠海站正式开幕啦! 01展览简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同时又是至尊至贵之神物。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巨龙腾空飞舞、龙须迎风向上、龙爪托天擎地……龙的形象牢牢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脑海之中,龙年也自然被赋予了国运昌隆,成功、幸福和快乐。 龙年来临,石湾的陶艺家们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精心塑造的一款款陶塑龙生肖,将龙所代表的高贵、威严、智慧、勇敢、祥瑞等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展出的这些造型美观又灵气活现的陶塑生肖龙作品,不仅展现了石湾陶塑的独特个性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也饱含着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深厚情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 02部分展品欣赏 《龙吐珠》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华夏龙腾》杨锐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龙腾万里》霍冠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智康 《大运龙——风生水起》范安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龙》杨英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03展览信息exhibition information展览日期:2024.1.1 - 2024.2.25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后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二楼、三楼公共区域 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布展·现场▲展品点交中▲布展人员在珠海博物馆布展 观“龙”展 过“龙”年一起来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欣赏传神石湾陶塑吧! 观展指南【石湾站】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6日——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珠海站】展览时间:2024年1月1日——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
2024-1
新岁序开,万象更新!祝大家元旦快乐!
1
2024-1
【公告】元旦倒计时!这些精彩展览等你打卡!
开放公告 尊敬的各位观众: 根据有关安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4年元旦假期开放安排公告如下: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博物馆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20:00。咨询电话:0757-82701218观展提醒:进入展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12月29日 展览信息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12月20日,“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围绕石湾陶塑的四个重点特质,即“朴拙传神”“流光溢彩”“线条赋格”“森罗万象”,分章节展示,展出了从石湾陶瓷博物馆和社会藏家精选而来的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汇聚了石湾陶塑历代名师的代表作,包括陈渭岩、潘玉书、霍津、刘传、庄稼、曾良、廖洪标、刘泽棉、刘藕生、潘柏林等等,每一件都极具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本次展览展出了石湾历代经典陶塑,展示石湾陶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沉浸在展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境中,感受到石湾陶所传递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2024年是农历生肖龙年,我馆向石湾陶艺家征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130余件(套)。展览以“云起龙骧”为主题,将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和生肖文化融入展陈中,表现石湾龙年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传播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本次参展的不少作品是出自石湾陶艺大师之手,73位参展作者中有16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5位省级陶艺大师。同时,在大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中青年陶艺家加入到生肖陶艺创作的队伍来,他们锐意创新,为生肖陶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丰富生肖陶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带动了生肖陶艺呈多元化发展。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 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9
2023-12
展品故事 | 辗转海内外,他们终回石湾故土展出
12月20日,“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了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作品从藏家和我馆馆藏中精心筛选而来,每一件都极具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其中,刘传大师创作的《红变釉达摩立像》和《蓝釉拍蚊公》在本次展览上备受瞩目。 《蓝釉拍蚊公》 作品取材现实生活的拍蚊场景,此拍蚊公神情动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到“奇而不怪,丑而不陋”,这是刘传处理人像的典型手法。在情节处理上,取法“宜起不宜止”,人物的手部正停在空中,等待最佳时机,而停在小腿上的蚊子却好像浑然不知自己的宿命。 《红变釉达摩立像》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龙窑烧制的上乘精品,通体施石湾红釉,上半身出现泛黄色的窑变釉现象,这是烧造时龙窑还原不足的气氛造成的,体现了石湾釉色变化多端、多姿多彩,更具有艺术魅力。人物形象昂首凝视、目光坚定,表达出达摩祖师丰富的精神世界。据了解,《红变釉达摩立像》和《蓝釉拍蚊公》分别创作于民国和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被香港陶艺收藏家吴志明收藏。吴志明,香港人,石湾陶艺收藏协会首任荣誉理事长,收藏现代名家力作数百件,后来他的藏品随家人辗转香港、加拿大。相去万余里,山海相阻隔,这批作品离石湾故土越来越远,漂泊在外数十年,归途遥遥无期。2021年,他们迎来命运的转折点。包括《红变釉达摩立像》和《蓝釉拍蚊公》在内的、原吴志明收藏的一批石湾陶塑作品,漂洋过海回到祖国怀抱,来到广东藏家黄思爽手中。黄思爽先生是广东汕尾的一位企业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石湾陶塑,从此便为此着迷,陆续收藏了不少石湾陶塑名家的作品。在得知吴志明家族的收藏后,黄先生兴奋不已,斥巨资将这批藏品收入囊中。之后,黄先生又邀请石湾陶塑专家团队到汕尾鉴赏,并为收藏的作品出藏品集。 藏家黄思爽先生赠送我馆陶瓷版画。 在得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和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计划开展石湾陶塑藏品展后,黄先生慷慨借出15件作品展览,其中不少作品是首次曝光和展出,为此社会大众才能一睹这批顶级石湾陶塑珍品的风采,近距离细细品味石湾陶塑朴拙传神、流光溢彩、线条赋格、森罗万象的艺术魅力。 藏家黄思爽先生(右四)与一众石湾陶艺家参观展览。这就是《红变釉达摩立像》和《蓝釉拍蚊公》的故事,也是许许多多为石湾陶塑着迷的追随者和藏家的故事,正是他们的热爱和执着,石湾陶塑作品才能在岁月中愈流转、愈珍贵,愈发熠熠生辉。在此,感谢诸位藏家对“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慷慨借展,成就了这场石湾陶塑的顶级艺术盛宴。 相关知识链接 刘传是二十世纪石湾陶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18岁时他以处女作《张飞》崭露头角。解放初期,他与高永坚、尹积昌等著名艺术家一起创办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场(新美陶公司前身),为恢复发展石湾陶艺做出重大贡献。1961年,他受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给学生讲学、演示,之后发表《论传神》等论文,成为石湾陶艺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他总结了石湾陶塑传承百年的技艺,又融入西方雕塑的理念,对石湾陶塑的理论构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革”后,刘传大师焕发艺术创作青春,作品艺术风格更臻成熟,迎来创作的高潮。他的艺术理论深邃、作品工艺精湛,其众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专家定为珍贵文物,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标杆式人物。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12
龙龙龍龍龘龘!“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开幕啦!
12月26日,“云起龙骧——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开幕,这是我馆第十六年举办生肖陶艺展览。 在石湾,独特的贺年生肖文化由来已久。每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石湾的陶艺家都会根据来年的生肖制作贺年陶艺品,寄寓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2008年起,我馆开始举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通过展览将分散的作品集中展示,树立“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提升石湾陶艺影响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贺年生肖陶艺文化,并一直发展、繁荣,延续至今。本次展览由广东陶瓷协会、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珠海博物馆承办。石湾站展览于2023年12月26日至2024年2月25日在我馆文创体验中心向公众开放。珠海站的展览将于2024年1月1日至2月25日在珠海博物馆展出。 年度生肖陶艺大阅兵 2024年是农历生肖龙年,我馆向石湾陶艺家征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130余件(套)。展览以“云起龙骧”为主题,将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和生肖文化融入展陈中,表现石湾龙年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传播中国传统生肖文化。 本次参展的不少作品是出自石湾陶艺大师之手,73位参展作者中有16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和15位省级陶艺大师。同时,在大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中青年陶艺家加入到生肖陶艺创作的队伍来,他们锐意创新,为生肖陶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丰富生肖陶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带动了生肖陶艺呈多元化发展。 作品:《双龙戏珠》作者:潘柏林 作品:《龙腾四海》作品:杨锐华 作品:《青云》作品:周炳基 作品:《鸿呈万里》作者:范安琪 作品:《巨龙腾飞》作者:霍然均 霍嘉俊 作品:《腾飞》作者:封伟民陶艺大师和陶艺青年精心塑造的一款款陶塑龙生肖,将龙所代表的高贵、威严、智慧、勇敢、祥瑞等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本次展览还展示了小学生作品,20余件来自禅城区6所小学学生的龙生肖作品成为展览的一抹亮色,让人们看到了石湾陶艺薪火相传的力量。 创新生肖陶艺蔚然成风 随着人们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创新的风气在石湾陶艺圈内传递开来,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不再满足传统手法和技艺,在传统生肖陶塑中融入文创理念和现当代陶艺的创作手法,为今年的龙生肖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本次展出的龙生肖作品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抽象的,造型或繁复、或简洁,色彩或拙朴、或斑斓,无论从题材、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多元化、个性化。130余件(套)的龙年生肖陶塑力作,代表了当代石湾生肖陶艺的创作水平,向外界展示出了新时期石湾陶艺的集体力量。造型各异、风格多变、创意十足的石湾龙年生肖陶塑作品,展示了石湾陶塑艺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饱含着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愿望。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下,石湾生肖陶艺必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作品:《肥龙》作者:黄炜 作品:《九龙吐珠》作者:陈发明 作品:《宝瓶》作者:陈发明 观展指南【石湾站】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6日——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珠海站】展览时间:2024年1月1日——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7
2023-12
研讨回顾(一) | 周和平:石湾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12月20日,以“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原国家文化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在“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研讨会的讲话(略有删减)。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和曹教授认识20多年,在座都是雕塑领域的大家,有的是耳熟能详,但是没有见过面,有的在业界有很重要的影响。石湾我来过多次,对石湾的陶艺有一定了解。今天上午看完展览,又看完南风古灶,有的是文物,有的是非遗作品,有古人的作品,也有当代作品,我感受很深,对石湾陶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石湾陶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 周和平先生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陶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陶瓷是非常重要的。石湾陶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有影响的项目。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一共5058项。其中上等级的文物数亿计,这5058项的文物中,很多古遗址、考古的挖掘,在特别早期都发现“陶”,发现“陶”以后发现了“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甚至有的八千年,有的上万年,它都用“陶”记忆着民族的历史,这一点非常清晰。像兵马俑,这是震撼世界的,工艺水平如此之高,让世界人们所惊讶,都实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证明我们五千年文明是有文物作为实证的,其中陶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刚才邹华会长讲到南海一号的发掘,甚至国外博物馆有石湾陶的身影,说明石湾陶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现在国务院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古迹保护单位13026部。一共13026部古迹入选了国家珍贵古迹名录。这些在古籍中,关于“陶”的记载是大量的,大家熟知像《天工开物》《陶雅》这些典籍,有的对制陶技艺讲得非常详细,包括釉色,配釉的一些方法。中华民族有非常好的传统,就是用文字记载历史。一个家族有谱系,一个地方有方志,一个国家有历史,而且每个方面的文化现象,在古迹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周和平先生参观“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我参与《广州大典》早期的编制策划工作,在《广州大典》中关于佛山陶的记载是大量的,这一套书已经出版了。这套书收录广府地区的文献,是一个广府人在外游历的文献和外地人在广府时期留下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这里面关于佛山陶的记录很多,包括它的制作到它的影响力、器型记载得都很详细。第三,我们国家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没有非遗的概念,什么叫非遗?由人们创造并世代相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分为十类,里面大量记载了陶瓷文化。目前,国务院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共1557项,省级项目达到15777项,非遗以保护人为重点。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传承人,工艺美术叫大师,非遗强调传承或者传承人,截至目前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共是3068位。截至目前,我看到的资料已经有799位传承人已经去世,传承人年事已高,实际健在2000多人。省级传承人达到16420人,传承人什么概念呢?他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最集中性的代表人物。其中与雕塑相关的项目有200多项,分为四大类,但是这四类还有若干小类,陶雕也算一个,雕塑的量和面也很广,涉及各个领域,陶瓷类的项目也是不少的。它记载着非遗活态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技艺世代相传,是活在当代的文化,所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有文物做实证,有文献古籍做记载,有非遗活态传承至今。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家都知道在汉代就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四大发明等很多文明形式至今在影响着世界。其中陶瓷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国家的陶瓷贸易,从2000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大量的陶瓷器从广州走向世界各地。刚才说南海一号上有大量陶器,从南海一号的陶器生产地判断,才知道南海一号停靠过广州,从广州出发,佛山陶瓷的量也不会少。我到德国德累斯顿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他们从早期就仿制中国的陶瓷,然后也逐步形成多个品牌。当时在法国很多中产阶级家庭都有一个中国角,中国角中摆一个中国的陶瓷,这样一个家庭才算时髦、才算有文化品质。所以,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和平先生参观南风古灶。 这里面少不了石湾陶瓷的贡献,石湾陶瓷的历史很悠久,而且它的技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定位,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所以,当代传承应该说责任很重大。虽然我们是陶瓷大国,但是称不上陶瓷强国。有几个现象,比如德国的汉森、法国的爱马仕做马具、皮具、箱包、做奢侈品,现在陶瓷也做,不光做皮具了。像日本一些陶器,有的在世界上也有知名度。但是,到景德镇去,中国哪一个品牌是有世界影响力的,说不出来。如果景德镇还没有影响力,那么中国其他窑口的情况可想而知,这些值得我们深思。石湾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一个是地处岭南,它是珠三角的腹地,又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区域,广府文化从它的工艺、文化形式各个方面,应该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是属于高地。石湾陶跟随着广州、佛山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就是陶瓷和商业文化的交融地,所以,石湾陶的历史发展在我们国家陶瓷发展中非常重要。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展品《红变釉达摩立像》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展品《五虎将》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展品《素胎达摩面壁坐像》 石湾陶是从日用陶进入艺术陶,它基础还是日用陶,它有这么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当前石湾陶瓷业的发展,我提几点建议:第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应该把石湾陶处于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地位梳理清楚,到底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需要加大力度。在非遗保护中,有文化生产保护区。国家公布了16个文化生态区,政策文化内涵梳理之后,可以考虑把石湾陶的保护纳入广府保护区之内。另外,文物保护申报方面,也可以提升整个石湾陶瓷的地位,这是提升知名度非常重要的方法。第二,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很多非遗类的形式,生于人间,死于庙堂。石湾陶艺的生产体现了陶艺的水平,陶瓷烧造水平是引领行业的。如果都是艺术陶的生产,只能走向收藏。怎么样从民间到艺术品,从艺术品到再到民间,这里面有很多思路。艺术可以有器物的创新,让它进入当代,进入生活,能够引领时尚。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特别非遗,它是生长的有机体,它和其他有机体一样,有基本的规律。所以,这方面创新值得大家研究。创新是在意识形态上,不断从造型、从各种方式方法创新。再一方面从器物使用价值上要创新。它能够让它回归到民众之中,回归到一个时代中,石湾陶才能够发展。要融入国家大的产业,陶瓷发展要融合到国家战略之中,和我们中央提出的一些重大战略高度融合度,比如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以及大湾区的建设等等。我认为陶瓷业仍然潜力很大,只要我们融入大的产业规划之中,产业也会随着时代而发展。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6
2023-12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盛大开幕!重量级嘉宾齐聚美陶湾
12月20日,“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盛大开幕。当天还进行了“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主题研讨会,众多学术专家、学者和陶艺家出席活动,共同探讨石湾陶塑的文化溯源和时代传承等议题。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禅城区委书记严冰,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精华,佛山市文联党组书记孙向阳,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树凯等各级领导,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陶瓷协会会长陈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遊宇,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宁钢,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宁,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雕塑头条网主编、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伍,中国陶瓷协会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广西钦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景平,云南建水县紫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邹科,云南建水县紫陶协会常务理事蔡建波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和陶艺家出席了活动。 石湾陶塑艺术传承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华,从艺术风格来看,石湾陶塑与中国传统雕塑的脐带一直没有被割断过,它一直在吸吮着中国雕塑艺术的养分成长壮大。本次展览展出了石湾历代经典陶塑,展示石湾陶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沉浸在展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境中,感受到石湾陶所传递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精心策划年度大展生动呈现名师佳作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围绕石湾陶塑的四个重点特质,即“朴拙传神”“流光溢彩”“线条赋格”“森罗万象”,分章节展示,展出了从石湾陶瓷博物馆和社会藏家精选而来的近80件(套)清代、民国及现当代的顶级石湾陶塑精品,汇聚了石湾陶塑历代名师的代表作,包括陈渭岩、潘玉书、霍津、刘传、庄稼、曾良、廖洪标、刘泽棉、刘藕生、潘柏林等等,展品珍贵程度难得一见。 据介绍,本次展览筹备了半年之久,能有如此阵容十分不易。不少作品之前从未曝光,还有一些作品漂泊海外多年,几经易主,例如刘传大师的《蓝釉拍蚊公》和《红变釉达摩立像》,辗转香港、加拿大等地,今天才得以回到石湾故土展出。而廖洪标大师的《五虎将》则时隔多年再次合体,由藏家出2件,廖大师出3件,我们才得以看见石湾陶塑“五虎将”的勇武身姿和气韵。 《红变釉达摩立像》 《蓝釉拍蚊公》 《五虎将》佛山拥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陶瓷文化是佛山一张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本次展览不仅是向石湾一代代匠人致敬,更是亮出了石湾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扩大佛山陶文化影响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潘柏林表示,本次展览展示了石湾历史上很多有有影响力的作品,展现了石湾过去的辉煌实力,希望通过展览,让年轻人看见传统的“根”,也让石湾陶艺人不忘初心、坚持守正创新。 研讨会大咖云集“塑源”石湾陶塑 随着“美陶湾”建设驶入快车道,石湾陶塑的文化溯源和时代传承等问题的探讨在当下尤为重要。为了深挖石湾陶塑的文化底蕴,讲好石湾陶的故事,本次展览还特别策划了“塑源——中国传统雕塑与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讨会。 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东潮州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陶艺家代表,包括石湾本地陶艺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出席了研讨会。会上,20多位重量级嘉宾就石湾陶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当下石湾陶塑的面貌以及未来传承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嘉宾发言踊跃,积极献言,为石湾陶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围绕非遗文化保护、陶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分享,他强调了石湾陶塑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地位,提出做好传承保护工作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吸收时代新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认为,石湾陶塑以其独有的地方资源、特殊的技艺技法,创造出极具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的艺术作品,受到了广泛赞誉和追捧。在文化需求旺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时代,石湾陶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表示,石湾陶塑的技艺手法独特,其对釉色、脱胎的处理都与景德镇有所不同,石湾陶塑擅长运用自然的材质美,形成自然肌理和独特的本体语言,很有韵味。“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保留和传承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和提倡。”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表示,石湾的陶瓷艺术今后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看到石湾陶艺家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研讨会结束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还举办了一场轻松愉悦的艺术沙龙,研讨会的一众嘉宾以及相关领导出席了活动,围绕陶瓷艺术的话题展开进一步交流。 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在致辞中表示,在千年陶都佛山禅城,石湾陶塑技艺既是传统手艺的象征,也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展览的举办将不断激活石湾陶瓷陶塑发展的新思路,也将为大家展现更多元、更包容的美陶湾。本次“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由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指导,由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承办。展览时间为即日起至2024年3月18日,期待给社会大众带来丰富充盈的艺术体验,带来艺术与生活的启发。“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石湾窑和石湾陶塑历史“知多点” 考古资料证明:石湾窑自唐代就初显出陶瓷制造业的规模。唐宋时期石湾窑以生产日用器皿生产为主。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国(五代时期)皇宫遗址,出土了石湾器皿和宫殿建筑陶瓷构件。石湾与海上丝绸之路:随着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发掘,现场出水了大量石湾窑陶器产品。越南南部海域出水的清代广州金瓯沉船,则出水了石湾“祖唐居”款的彩绘盘子等陶制物品。在广州十三行,东印度公司设立了买办,采购了不少石湾陶塑艺术品回西欧。石湾与故宫: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明清两代的宫廷也有收藏石湾艺术陶器,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石湾陶器八十多件。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0
2023-12
【展讯】年底压轴大展来了!“'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即将隆重开幕!
从清代、民国到现当代汇聚陈渭岩、潘玉书、霍津、刘传等大家之名作有海外回流、藏家珍藏、馆藏珍品……这就是我馆即将重磅推出的年底压轴大展“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经过半年的筹备展览将于下周三隆重开幕啦! 本次展览从全国各地的收藏家手中征集了近80件石湾窑经典陶塑作品,作品创作年代从清代、民国到现当代,生动刻画了石湾陶塑的百年时代印记。作品全部出自陈渭岩、潘玉书、霍津、刘传、庄稼、廖洪标、刘泽棉、潘柏林等石湾顶级陶艺大师之手,展品阵容十分庞大。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部分作品是从海外回流而来,也有一些是藏家珍藏,之前从未曝光,可谓是看点多多,值得期待。据介绍,本次展览分四个章节“朴拙传神”“流光溢彩”“线条赋格”“森罗万象”,集中展示石湾陶塑的四个重点特质。今天,我们先一起来了解石湾窑的四个重点特质欣赏石湾陶塑艺术的多样化表现形式领略石湾陶塑的独特魅力吧!石湾陶塑以表情和眼神来反映人物的神态和内心世界。它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把“师造化”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造型追求形神兼备,形态服从神态。在石湾陶塑的品评标准中,“传神”无疑是最高的欣赏原则,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即使再精确的表情、再到位的衣纹都不认为是上乘之作。石湾陶塑具有鲜明的个性,加以适度的夸张,焕发出神采魅力,让观赏者感觉到形象肌体内的血脉在搏动和流淌的生命力。石湾艺人塑造的人物有着豪放姿态和逼真表情,造型较少受限制,表现出浑厚凝重、朴拙传神的艺术魅力。 “南海湾溪刘传”款蓝釉拍蚊公 作者:刘传年代:民国 刘传是20世纪石湾陶塑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这件作品取材现实生活的拍蚊场景,此拍蚊公神情动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到“奇而不怪,丑而不陋”,这是刘传处理人像的典型手法。在情节处理上,取法“宜起不宜止”,人物的手部正停在空中,等待最佳时机,而停在小腿上的蚊子却好像浑然不知自己的宿命。 石湾釉色艳而不娇、华而不俗、变幻无穷、动感奔放、斑驳陆离。它对古代各名窑的釉色能兼蓄并用、不断创新,有“钧窑以紫胜,广钧以蓝胜”的评价。宋代河南钧器为两次烧成,先素烧,再施釉复烧。石湾窑仿钧则是一次烧成,坯胎中的小气孔,减少了坯体对面釉的吸收,待稍干后再施一层含硅酸的面釉,高温下两种釉相互渗透融熔,间或因温度和气氛的差异产生窑变,色彩更丰富。石湾窑变釉是石湾釉中之冠,呈现五彩缤纷的变化,光洁流畅,有浓有淡,或聚或散,如飞流千尺,万马奔腾般淋漓尽致。如翠鸟羽毛般艳丽的翠毛釉、在青蓝中带芝麻点的紫红色的三稔花釉等,都是石湾釉色中的珍品。这些浑厚凝重、多姿多彩的釉彩,使石湾陶塑在粗犷中深藏韵秀,浓郁中显露古拙。 “湾溪刘传”款红变釉达摩立像 石湾陶塑的釉色是可以单独欣赏的艺术,石湾窑有“泥釉火缺一不可”的说法,三者平衡合一。《湾溪刘传款红釉达摩立像》形象昂首凝视、目光坚定。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龙窑烧制的上乘精品,通体施石湾红釉,上半身出现泛黄色的窑变釉现象,这是烧造时龙窑还原不足的气氛造成的,体现出石湾釉色变化多端、多姿多彩,更具有艺术魅力,表达出达摩祖师丰富的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条不仅仅是衣纹或者物体边缘轮廓线,而且是艺术家对于形象的感性反映和主观表现。在石湾陶塑作品中,用线条赋予对象性格,灵活地赋予陶塑作品的线条和衣纹,是石湾陶塑沿袭中国传统雕塑的非常重要的方面。石湾陶塑擅长借人物衣纹折叠、线条流动去表达对象的情感和个性。刘传大师曾经总结到:“衣纹除了阴阳聚散有一定规律外,首先必须服从人物的“内格”(解剖),还有因动作而引起的力的牵引,从而产生了有起有伏、有聚有散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衣纹要起到服从主题内容的要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勾画好一条线条,一是要理解对象,从对象的内在本质研究他的性格特征;二是从外在的表象研究年龄身份、特定环境、人物气质等等,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对线条做出不同的处理。比如,有的线条要柔软,有的要刚强,有的要平滑,有的要粗糙,有的要轻快,有的要凝重。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形式中历代相沿,最终形成以“线条赋格”的特点。 “湾溪刘传”款白釉吕洞宾 作者:刘传年代:民国 石湾陶塑线条的节奏感非常注意变化,线和线的变化,长短的交替,整体之中有节奏、有韵律,使作品丰富、生动传神。《吕洞宾》身长八尺,头戴仙风道骨、凤眼朝天、额阔身圆,在整体的人物塑造中采用了长而扁的线条,而且大多为垂直状,有行走中的动感,使人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石湾陶塑的题材范围非常丰富,反映出中国传统雕塑在题材内容方面的丰富程度。在石湾窑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题材内容:有被称为“翎毛胎兽”的珍珠鹰、独角狮、双尾狮、单尾熊;有颂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如岳母刺字、文天祥、屈原等;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如武松打虎、弃官寻母、风尘三侠、和合二仙以及寿星、神仙等;有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如拍蚊、街头卖艺、卖菜等;还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工农兵题材。这些丰富的题材、故事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源泉。 “云渔氏”款素胎鹰、熊 作者:区大年代:民国 作品寓意“英雄屹立”。以“胎骨出毛法”塑造熊和鹰。鹰站立,头稍向左侧,双眼注视前方,眼睛用黑釉填珠,双目锐利。全身羽毛为素胎加珍珠白点,点下一晕褐色衬底;爪、颈背部用白釉圆点及褐彩点缀装饰,羽毛技法功力深厚。捏塑的熊身躯肥壮,仰首张口,双目圆睁,尾巴上翘,尾端分支为二反卷至脊上。牙齿、爪甲均施白釉,轮廓凸起长毛处用白釉圆点有规律的排列作装饰,胎毛以精细刻画的线条表示。鹰爪、喙和熊四肢、脊梁、眉毛等有卷毛的部位以石墨着色,使作品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窑火传奇'千年陶都藏品展”将于12月20日隆重开幕! 让我们一同沉浸在展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语境中,感受到石湾陶塑所传递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吧!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0日-2024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12
青春炙热·创艺石湾!佛山青年公园公共艺术策划规划专题展开幕啦!
12月13日,“青春炙热·创艺石湾”——佛山青年公园公共艺术策划规划专题展开幕仪式在陶创客会馆举行。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刘燕平、院长陈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张健教授致辞。据悉,今年7月起,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同学们以“公共艺术引领城市更新”为导向,来到美陶湾做公共艺术策划专题研究,为正在建设中及未来发展的佛山青年公园的公共艺术落地实施提供专业的策略、创意的设想与现实的可能性。 当前,佛山正着力于打造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美陶湾的佛山青年公园,是东平河水轴线十大滨江亮点“星耀石湾”的重点建设项目。据了解,今年7月,“高校-政府”(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共建的横向课题《佛山青年公园公共艺术策划与规划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正式启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策划》课程以此为研究依托,展开了以“公共艺术引领城市更新”导向的实践型公共艺术策划专题教学及专业研究。本次策划以特色的佛山地域文化为主题,结合佛山青年公园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空间功能属性,力求将陶元素、青年精神、地域文化、时代性等有机地融入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课程中,23位同学在《佛山青年公共艺术总体规划与策划》的研究基础上,分为6组展开了更为系统、深入的公共艺术策划。同学们结合实地调研、网络调研形成数据分析,完成了6套系列化的公共艺术策划成果,其中具备了项目分析、主题调研、空间规划、主题策划、设计构思、执行计划、项目推广、集成管理等详尽板块的公共艺术策划文本,以及公共艺术策划汇报图册及公共艺术方案设计等内容。 学生参观展览。 历时6个月,“青春炙热·创艺石湾”——佛山青年公园公共艺术策划规划专题展终于在陶创客会馆展出。活动现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王浩老师详细介绍了课题研究与课程教学情况,每一组的学生代表介绍策划规划及设计概念。仔细观展可发现,同学们提供了多类型的公共艺术孵化空间功能与提升空间当代活力的方案,也加入了策划各类艺术展览和社会活动等新构思,旨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来。 嘉宾参观展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教授表示,艺术不但要影响这个地方的审美,带动这个地方文化的提升,同时它也要具备一定的功能。石湾是很有艺术氛围的一片热土,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以及后续的交流合作,能进一步提升美陶湾城市文化品牌的艺术辨识度,为美陶湾后续的总体城市公共艺术策划与规划,提供艺术服务新思路。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表示,本次课题展进一步打造美陶湾政校共建的典范,接下来期待与广州美术学院继续紧密合作,推动政府与高校合作再迈入新阶段,同时也期待更多青年艺术家为正在建造中佛山美陶湾文化产业集聚区提供专业策略、创意的设想,瞄准文化创意新赛道共同谱写文化创意故事。 展览时间2023.12.13——2024.01.05 展览地点陶·创客会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和平路6号)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3
2023-12
石湾陶在故宫丨珍宝欣赏(三)
这36尊清代石湾窑罗汉坐像高度在11.5至17.5厘米之间,姿态、神态各异,釉色亦有差别,脸、手多露胎不施釉。釉色特点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以蓝釉为基调,间以白、绿、紫等其他色釉。二是以红、黄两种釉色为主,杂以蓝、绿、白等色釉,与明清以来石湾窑的釉色特点十分吻合。 资料来源 |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黄卫文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2
2023-12
游馆藏丨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行首”——花盆行!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花盆行吧! 花盆行,是二十四行中产品种类最多的行会,因此被称为行首,是现代石湾园林琉璃、陶瓷的先导。 花盆行,堂名“陶艺堂”,明清已有生产,清代乾隆六年正式成行。主要产品:园林建筑用的琉璃瓦类、装饰配件类、陈设类以及各类花脊、大型陶塑人物等,以及大型盆缸类的花盆、大花塔、龙鸡缸等,后期有卫生洁具、沙漏芯、耐酸陶瓷等300多种。生产场店分布在上中下三窑,以中下窑为主,从业人员近1000人。 《陶艺花盆行规》与《花盆行历例工价列》正式订立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修订重刻。 石湾花盆在清代、民国都是石湾陶业的龙头产品,在二十四行中规模最大,品类最多,发展最快。时至今日,花盆行的许多产品依然深受民众喜爱,尤其是石湾花盆,至今广泛应用于岭南园林和庭院中。 花盆行之花盆 石湾花盆一直是岭南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盆景的主要配盆,岭南古语云:“一树二盆三几架”,其中的盆指的就是石湾花盆。广东四大岭南名园里就遍布石湾花盆。石湾花盆不仅深受岭南人家喜爱,它还一直远销海外,至今仍在东南亚,日本有广泛知名度。 石湾花盆花纹非常丰富。有束带、鼓钉、铺首、弦纹、如意头、花卉植物、瑞兽水族、花鸟人物、博古纹饰、诗词文字、吉祥物与吉祥图案,还有山水楼阁、时事和历史事件等。 石湾花盆型制极为多样,造型变化多端,有倭角(俗称“铲槽角”)、撇角、多角、三角形、正方形(俗称“方斗盆”)、长方形(俗称“烧猪盆”)、菱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鼓形、椭圆形(俗称“鹅蛋盆”或“猪腰盆”)、挂壁半圆形、肖形、异形等。 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2023年入选佛山市禅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盆行部分作品赏析 民国石湾窑酱黄釉花鸟纹缸 用于贮水或养金鱼,此缸为民国时期花盆行龙盛号产品底有小金钱印记,缸外有用手捺成的燕子、柳树等图案工艺别致,是该行的佳品。 清石湾窑绿釉凤凰纹花窗 花盆行在石湾早期已有生产建筑用陶,例如花窗,是石湾早期典型的石湾建陶产品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历史研究价值。 清石湾窑绿釉镂空开光花卉花几 石湾几座,多是意象模仿的典范。俗称“达摩座”的几座,因轮廓酷似中国禅宗祖师达摩传统画像的造型,故俗称“达摩座”。这种造型优美,富于想象力的石湾瓦器,被广府人家所喜爱。因为岭南人家有种植盆景的习俗,将四季绿植栽种在石湾花盆中,然后放置在这种绿釉几座之上,便于人们观赏绿植,又为庭院增加了生机盎然的注脚。所以,石湾几座广泛地运用到岭南地区大户庭院中。 民国石湾窑蓝釉鹿纹长方盆该方盆通体施蓝釉,两面开光饰以鹿纹纹饰细腻流畅,立体感强。 民国石湾窑绿釉龙纹花盆 民国石湾窑蓝釉龙纹花盆 该盆盆体呈椭圆“鹅蛋”形,平底,下嵌四矮足。此盆的蓝釉为宝石蓝,又称“鬼面蓝”,是石湾比较独特的釉色,釉彩下模印纹饰工整、立体感强。壁间贴塑龙纹,在蓝釉的冷峻间平添一股霸气。 花盆行之药樽、酱缸 民国石湾窑绿釉万应药酒梅枝耳壶 民国石湾窑绿釉“滋补药酒”款铺首纹龙嘴壶这些药酒樽是民国时期石湾花盆行的产品。明清时期佛山武风盛行,训练时经常会有跌伤、扭伤的意外发生,在各地的武术名家云集佛山切磋交流的同时,带来了精湛的跌打医术和丰富的跌打药学知识,中医药也逐渐成为了当时佛山的四大产业之一。这种樽就是专门用来盛载跌打药酒的,樽的肩部有梅、竹的贴塑装饰。 民国石湾窑蓝釉“酱”字缸 民国石湾窑蓝釉酱油缸这是装酱油的瓦缸,是石湾花盆行民国时期的产品。以前的酱料是装进这种瓦缸里散卖的。这个酱油缸上有“96老抽油”的字样,是酱料行业生产商专门订造的,用于区分所产酱料的类别、规格和品质的标识。 花盆行之瓦脊 花盆行有一种非常突出且能代表行业工艺水平的产品,那就是陶塑瓦脊。石湾陶塑瓦脊又称“花脊”,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中晚期,专门装饰在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屋顶上。它内容丰富、场景宏大,形式奇伟瑰丽,清中期之后迅速在岭南地区流行,并随着华侨传播到海外,成为石湾陶瓷重要的外销产品之一。陶塑瓦脊又分人物瓦脊和花鸟陶塑瓦脊。人物陶塑瓦脊,以粵剧故事和历史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入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瓦脊人物脸部、手部均不施釉,其它部位则施蓝、绿、褐等色釉,经高温煅烧成型后在屋顶拼装起来,整体艺术效果古拙、和谐、隽永。在石湾历史上,制作瓦脊的名店有文如璧、奇玉、宝玉、均玉、英玉、宝玉荣、美玉成等。陶塑人物瓦脊,可以说是舞台戏剧的再现,其制作有以下特点:1. 单面表现形式:以面向观众的正面处理和刻划为主。2. 取远效果:大多制作稍粗,着重整体和仰视效果,但部分看脊类则例外。3. 人物形象塑造:大多为群组舞台形象。4. 着重于群组人物动态造型的刻划,人体结构准确,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陈列的“意新造”款瓦脊(正面)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陈列的“意新造”款瓦脊(背面) 清石湾窑陶塑瓦脊珠 资料来源: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刘孟涵编著的《石湾陶卷》、胡照晖编著的《石湾古盘遗珍》、《石湾陶》期刊总第55期、51期。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8
2023-12
陶海拾珍丨首届“美陶湾杯”金奖作品:踏雪寻梅
作品取材于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携童子雪天寻梅的典故,表现诗人的浪漫情怀。人物大小呼应。釉色古朴,无光白釉经南风古灶高温柴烧,似大雪覆盖,与题材相得彰益。技法上,用雕塑体积块面转折,和石湾公仔写意精神相结合,突现古朴、典雅、传神的东方雕塑精神。在首届“美陶湾杯”大赛终评会的现场,评委纷纷盛赞该作品创新之大胆,认为作者采用石湾陶塑中的经典题材,创作上大胆使用粗陶泥表现人物的细微表情,作品既有传统的根,又富有创新性,这十分考验作者的创作能力。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7
2023-12
石湾陶在故宫丨珍宝欣赏(二)
据研究,故宫博物院院藏石湾陶有240余件,其中81件为清宫旧藏。“古董房”是清宫旧藏石湾陶数量最多的库房,它建于明初,清代是专司收贮古玩器皿、图书典籍的处所之一,原藏明清石湾陶13件。清宫档案中也有少量涉及石湾陶的记载。《内务府活计档》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木作”记:“初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宜兴挂釉瓜棱罐一件,……传旨,……其瓜棱罐并英雄觥俱各认看。钦此。于本月十一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宜兴挂釉瓜棱罐,系广东石浣女子成作……讫”。此档案提到,太监拿来一件“宜兴挂釉”罐,乾隆皇帝下旨要求“认看”,即辨别生产的窑口,一天后被认定是广东石湾的罐子,可见这件石湾窑器应早至乾隆朝前就已为宫廷收藏。在今年10月举行的“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河北大学跨文化交流中心客座研究员金立言表示,内务府请专家鉴定藏品这件事本身就十分有趣,但为何能判断此器出自女子陶工之手呢?这一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资料来源 |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黄卫文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5
2023-12
石湾陶在故宫丨珍宝欣赏(一)
作为广东地区著名的民窑,明清时期石湾窑生产的陶瓷器物已经进入宫廷。据统计,故宫博物院院藏现有石湾陶240余件,藏品来源包括:清宫旧藏(明清皇宫“紫禁城”宫殿)与建院后的入藏,藏品断代有明、清、近代、当代。故宫博物院藏石湾陶造型丰富多样,釉色装饰典型,制作工艺精湛,代表了明清至近当代石湾窑的生产水平。特别是81件清宫旧藏,无疑是国内外公私收藏石湾陶中,最具历史传承性和研究价值的一批传世品,世所罕见。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黄卫文认为,可能早至明代,石湾陶就以地方特产贡品的方式进入宫廷。 资料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黄卫文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30
2023-11
第六届中国四大名陶(4+N)钦州展上“石湾陶”夺3银1铜,占N产区奖项的三分之一!
11月18日,主题为“展示名陶文化 共享发展机遇”的第六届中国四大名陶(4+N)钦州展开幕式在钦州坭兴陶博物馆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杜同和、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钦州市长王雄昌分别致辞。钦州市委书记钟畅姿宣布第六届中国四大名陶(4+N)钦州展开幕。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及众多石湾陶艺家受邀出席活动,并与各大窑区陶艺家进行沟通交流。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参观四大名陶(4+N)展览作品,了解参展产地陶瓷传承发展情况,感受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各级领导及陶艺大师参观石湾陶。 本次活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钦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佛山陶都工艺美术馆等九个单位协办,共展出陶艺作品302件(套),包括广西钦州坭兴陶、广东石湾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贵州牙舟陶、山东及黑龙江黑陶、四川荣县土陶等国内重要陶艺产区,其中广东“石湾陶”参展作品有24件(套)。“石湾陶”以泥塑手法、精湛工艺、独特造型等,赢得参展陶艺专家、大师和爱好者高度评价。经严格评选,何洁梅的《鸿福齐天》,宁传娇的《醉活佛》,吴植华《快乐家园》获得银奖;刘显明《双龙戏珠》获得铜奖,占N产区奖项的三分之一。 参展作品 何洁梅《鸿福齐天》银奖 宁传娇《醉活佛》银奖 吴植华《快乐家园》银奖 刘显明《双龙戏珠》铜奖 李刚《大勝》 刘雷《星云法师像》 庞玉贞《花样年华》 殷小平《王者归来》 闭献具《九龙壶》 李松阳《和谐之声》 殷小平《知足常乐》 闭献具《君临天下》 宁传娇《渔公》 苏美颜《山林静雅》 陈冬阳《五虎上将茶仓》 李松阳《君子有节》 何洁梅《一带一路》 陈极阳《泥条茶器》 刘和平《一团和气》 陶都工艺美术馆《祥龙献瑞》 刘显明《爷爷那时候》 陈极阳《彩陶方砖》 刘和平《家合万事兴》 吴植华《虎虎生威》钦州交流之行 开幕式活动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及石湾陶艺家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坭兴陶交流学习之行,参观了钦州坭兴陶博物馆,并拜访当地陶艺家,探讨传统陶艺的当代发展问题,两地相互学习借鉴,相互碰撞启发。 参观坭兴陶艺术馆,了解坭兴陶制作流程。 参观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 参观钦州市品艺堂坭兴陶有限公司。 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帲交流。 与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兆儒交流。 与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利宏交流。 与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元、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景富交流。 第六届中国四大名陶(4+N)钦州展还举办坭兴陶+对接会。 第六届中国四大名陶(4+N)钦州展还举办大风江古灶开窑仪式。 日后,我馆将继续组织区域陶艺工作者、陶艺作品‘走出去’,在以陶会友、以陶共研、互学互鉴中,进一步传承好陶瓷文化,寻求壮大石湾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3
2023-11
石湾龙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征集作品啦!
各位陶艺工作者: 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又开始征集作品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2024年龙年石湾生肖陶艺展览将继续开展,参展作品仅作巡回展览。外地展与珠海博物馆合作,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一如既往支持我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展览,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共同努力!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11月22日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省陶瓷协会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参展作品要求(参展不收取任何费用) (一)2023年创作的以“龙”为题材的陶艺作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作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作品数量参展者可送多款参展作品,每款2件(套)。展览时间和地点 我馆将对征集而来的生肖陶艺作品进行展览和宣传。作品将率先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后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珠海博物馆展出。(一)佛山展览时间:2023年12月中下旬——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或文创体验中心(二)外地展览时间:2024年1月中旬——2024年3月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 工作安排 (一)展览发动(2023年11月起)可亲临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龙年生肖展报名表.docx (二)作品征集(2023年11月6日—12月8日)将填写好的报名表连同作品一并递交到我馆(三)作品拍摄(2023年12月11日—12月12日)入围作品拍摄(四)展览开幕(2023年12月中下旬)(五)作品退件(时间待定,以电话通知为准) 联系方式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系人:梁小姐、张小姐电话:0757—82783950电子邮箱:166361261@qq.com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2
2023-11
千年陶都——石湾陶塑藏品展展品征集函
石湾,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陶都,一个举世闻名的陶艺之乡。石湾窑,是岭南地区著名民窑。始兴于唐宋,繁盛于明清。明清鼎盛时期,产品畅销岭南,旁及南亚诸国。石湾陶在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有极大的知名度,世界重要的博物馆都收藏了数量不菲的石湾陶。石湾艺术陶瓷自清代以来,渐渐成为石湾陶瓷产区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多被社会认知和赞誉。中国其他的陶瓷产区大多数以器皿生产为主,生产陶瓷雕塑的产区极少。地处南中国的石湾窑以生产陶瓷雕塑闻名。“石湾公仔”作为一种地方性的雕塑形态,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形成自身最具有本土特性的一种美学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湾陶瓷是全国恢复最快的陶瓷窑口之一,也获得诸多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被称为北张南刘(张指天津泥人张),石湾美术陶瓷厂也是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指定参观地点。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为弘扬发展石湾陶塑艺术,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千年陶都——石湾陶塑藏品展”,希望通过不断的宣传和研究,共同推动石湾陶塑的弘扬,促进石湾陶塑以更新的面貌和活力立足于世界的陶艺之林。征集信息展品征集范围国内外藏家收藏的石湾人物陶塑和动物陶塑的经典作品。展览安排(一)展品征集阶段(即日起——2023年12月5日)1、有意参展者请于2023年11月20日前将参展的作品图片及附件表格发送至石湾陶瓷博物馆邮箱tcbwg@163.com。参展图片要求:每件参展作品要求1张高清作品整体图片(如作品有款识的可另附款识的图片)。2、2023年11月30日前,我馆将电话通知符合要求参展者送展。3、2023年12月5日前,参展者将展品亲自送至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二)展品筛选阶段(2023年12月6日——7日)组织专家对参展作品进行审核,入选展览的作品将颁发《入选展览证书》,不入选的作品将退回参展者。(三)展览阶段(2023年12月中下旬——2024年3月17日)展览时间:2023年12月中下旬——2024年3月17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四)作品退件(时间待定,以电话通知为准)联系方式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系人:梁女士、卢先生电话:0757—82701839电子邮箱:tcbwg@163.com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2023年11月4日点击下方下载附件(登记表)
20
2023-11
公告丨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展期延长!
公 告 各位观众: 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将展期延长至2023年11月26日,欢迎大家来打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11月17日 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 石湾陶塑朴拙传神,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美陶湾杯”是打造石湾陶艺“对话世界”的又一璀璨窗口,大赛首次举办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院高校学子和艺术家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共征集作品548件/套,推动了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展览展出了2023“美陶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作品生动传神,极具石湾陶“朴拙”特色。 展览时间10月20日-11月26日展览地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7
2023-11
撤展公告丨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即将撤展
通 知 各位观众: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更有外地游客慕名前来观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现因展厅场地改造升级,原定于2023年12月18日结束的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将提前于2023年11月20日结束,请有意参观此展的观众留意并提前安排好观展时间,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11月16日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 “石湾杯”赛事已连续举办11届,成为国内最有号召力的陶瓷赛事之一。今年更是强化国际化的办赛宗旨,向全世界邀约,共征得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1519件/套,参赛人数1242人,参赛作品和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本届大赛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主题,展览展出了2023“石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 在不断触摸深厚中华传统文化深意之时,敏感体会当代生活的青年陶艺家们敏锐地捕捉到当代生活中涌现的新鲜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陶艺创作中来。他们以陶泥等综合材质为媒介,传达出时代的思考,发出了中国陶瓷的声音。这些作品,不断拓展着陶瓷能够表达的边界,呈现出独特的公共性、观念性与思辨性,为业界和市民游客奉上了极具锐度与开放度的高水平陶艺盛宴。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6
2023-11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走进石湾,多方位再现当代世界陶瓷艺术的新面貌!
精心选出来自16个国家的100件(套)优秀作品多方位再现当代世界陶瓷艺术的新面貌……“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佛山站”正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展出一场器皿、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多形式艺术盛宴正在上演!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是去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立项的国际文化传播项目,体现了国家对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重视。2022年2月,“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在景德镇成功举办,获得了广泛好评。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佛山站”作品共100件(套),分别来自16个国家,涵盖了陶瓷器皿、雕塑、装置、绘画、影像等艺术形式。通过不同技法、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多方位再现当代世界陶瓷艺术的新面貌,展示中外艺术家在陶瓷艺术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展览开幕仪式上,“双年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项目负责人、景德镇陶瓷大学主持工作副校长吕品昌表示,巡展到石湾,有着重要的历史和实现意义。巡展既是表达对佛山石湾在陶瓷发展史上取得过非凡成就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工匠们以及企业的敬意,也是希望以陶瓷创意周为契机,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视野中,通过高质量、国际化的展览促进与石湾陶瓷产业、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合作以及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共同打造院校与石湾陶瓷产区合作共建的典范! 展览时间10月18日-12月18日展览地址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5
2023-11
文创爱好者紧急集合!来看“旧物新生”美陶湾文创设计作品展,每一件都好想拥有!
文创产品被誉为“带得走的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物新生”——美陶湾文创设计作品展正在我馆文创中心展出此次展览以“旧物新生”为主题展出150件(套)文创精品与观众共享创意成果启发未来思维 “旧物新生”——美陶湾文创设计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10.20-2023.12.189:00-17:00 【展览地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中心 本次文创展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创作。师生们以石湾陶文化为基源,从石湾传统陶业二十四行汲取设计灵感,围绕传统民间艺术、广府文化生活形态,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智慧与当代设计等话题展开创作。项目从5月启动,共发动400余名学生参与,设计了近千件文创作品,最后展出150件(套)文创精品。 衣服、包包、挂壁首饰、钥匙扣……展品琳琅满目,设计风格“脑洞大开”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文创吧! 『砂煲罂鐣』布艺文创 该系列提取二十四行的『砂煲罂鐣』外形和线条等元素,加上“最最怕日日要煲靓汤”、“桌桌有鱼”等趣味语言形成有趣的风格~ 创意文具该系列提取了二十四行、陶瓷人物等图案和线条元素加上吉祥的寓意或有趣的文案进行搭配设计 “打仔人”鼠标垫 文创笔袋 便利贴 “小陶人”笔记本 『杯杯照饮』水杯 现场还有十二生肖珐琅胸针窗花系列徽章挂壁系列首饰煲仔系列钥匙扣个性手机壳等等有趣文创产品等你来欣赏!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11
以练备战,筑牢“防火墙”!我馆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综合演练
为确保参观游客及文物安全,11月13日,我馆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综合演练,进一步增强全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紧急事件处置能力,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及演练。 安全知识培训培训围绕安全隐患检查、快速应对初期火灾、日常工作必须掌握的消防安全常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并结合案例重点讲解了火灾发生时应急、逃生、救援的相关技巧和要点,还详细讲解了面对失窃、袭击、拥挤、防暴等公共安全事件以及破坏性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的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消防演练消防演练模拟博物馆发生火情启动应急处置程序。演练期间,各组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职责分工,迅速到达指定位置,组织疏散观众、救护伤员、火灾扑救等工作,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 讲解消防器材现场还进行了消防灭火器和防毒面具使用技巧实操培训,让大家知晓根据不同类型的火灾选择相应的灭火器材,掌握正确报警和在火灾中自救及逃生的应急处理方法。 此外,当天还进行了防暴演练。 演练结束后,现场对本次演练活动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了大家的消防安全和应急疏散能力,也更好地积累了应急灭火的实战经验,夯实了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基础,为博物馆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3
2023-11
全景视角,随心观展!2023“石湾杯”和“美陶湾杯”VR展览上线啦!
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期间美陶湾五展连开,陶瓷艺术吸引力拉满!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观赏!现场看完还意犹未尽?别急!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和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 VR展览上线啦!一起动动指尖,云上看展吧!720°全景视角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720°全景视角还原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和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将展品、图文介绍、路线规划等置入VR展厅,为观众提供沉浸式全景观展体验。 自由切换场景 进入线上展厅,观众可跟随屏幕指示,点击“场景选择”一键切换想看的展览区域,近距离欣赏精美展品。 点击“场景选择”切换展览区域。“走近”展品,点击展品的小白点,还可近距离欣赏作品、查看图文详情,享受一场身临其境的陶艺观赏之旅。 点击展品了解作品详细信息。线上观展指南 方法一:点击关注我馆微信公众号,在底部下拉菜单栏选择“逛陶博-数字博物馆”,点击即可选择喜爱的展览观看。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负责文物保护,重要文献、陶瓷作品和美术珍品的征集收藏,对石湾历史文化和陶瓷艺术史的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等。搭建信息交流、交流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服务等平台,为陶艺家、收藏家、文博专家学者及市民群众做好陶艺文化服务。2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方法二: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VR展览页面。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 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 “石湾杯”赛事已连续举办11届,成为国内最有号召力的陶瓷赛事之一。今年更是强化国际化的办赛宗旨,向全世界邀约,共征得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1519件/套,参赛人数1242人,参赛作品和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本届大赛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主题,展览展出了2023“石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 在不断触摸深厚中华传统文化深意之时,敏感体会当代生活的青年陶艺家们敏锐地捕捉到当代生活中涌现的新鲜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陶艺创作中来。他们以陶泥等综合材质为媒介,传达出时代的思考,发出了中国陶瓷的声音。这些作品,不断拓展着陶瓷能够表达的边界,呈现出独特的公共性、观念性与思辨性,为业界和市民游客奉上了极具锐度与开放度的高水平陶艺盛宴。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 石湾陶塑朴拙传神,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美陶湾杯”是打造石湾陶艺“对话世界”的又一璀璨窗口,大赛首次举办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院高校学子和艺术家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共征集作品548件/套,推动了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展览展出了2023“美陶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作品生动传神,极具石湾陶“朴拙”特色。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10
2023-11
“象外”之境——在世界坐标中开创陶瓷城市新样本
编者按:为期七天的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为业界和市民朋友奉献了5场精彩的陶瓷艺术展览、多场高规格论坛、多个特色场景体验活动。正如今年“石湾杯”的主题——“象外”所寄予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探索,禅城石湾正致力于不断拓展“制器尚象”的新气象、新语境,探索跨界融合的新路径,一幅文化、产业与城市相互交融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陶创周带来的思想与智慧还在激荡,陶创周带来的系列反响还在持续发酵。我们将分两期带您一起总结、回味这场盛事。“本次大赛的作品水平非常高,我们的一二等奖获奖者达到了进入国际陶艺学会会员的水平。”刚刚离开佛山的“石湾杯”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先生,发来了这样一封邮件。这既是对本届“石湾杯”大赛的高度肯定,亦有可能为赛事优胜者打开了一扇从“石湾杯”起航、通往世界高水平陶艺圈子的大门。另一位评委、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红宇,在朋友圈分享“石湾杯”时,则用了“开放、包容、勇气和锐度”这几个词。她说,自己从小在石湾这片土壤上成长,但只有今天,学生们才有了在距离广美这么近的地方参与国际陶艺赛事的交流。当“国际”、“融合”等成为陶创周上的高频词,“石湾杯”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赛事,以陶为媒,美陶湾、禅城面对世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立体推介。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多个传统产区的陶瓷大国,禅城石湾被给予厚望。在跨界融合创新中,美陶湾要做引领传统产区面向世界、进行开放交流的排头兵,开创一个以陶瓷文化为核心动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发出中国陶瓷的声音更寻找世界坐标中的美陶湾 “日出到月落,兴尽而归,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进行了一场泥火中的青春交融。”10月24日,结束了2023年柴烧创作营的活动后,佛山本土青年陶艺家李松阳提笔写下。在他看来,今年的陶创周,是一场极具开放度、国际范儿的交流盛会。本次“石湾杯”大赛的五位评委中,有四位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会员。而在“石湾杯”面向全球发出邀约的过程中,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乌干达等十多个国家的创作者纷纷参赛报名,他们的作品占征集到的作品总量的7%。在初评中,来自美国、丹麦、韩国、加拿大、挪威、日本、乌干达等中国境外共计7个国家9人入围。大赛释放出强烈的国际化信号,强化了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守在南风古灶高灶旁,历经1300多度高温烧制后的陶瓷作品正一一出窑。柴烧创作营的陶艺家们小心翼翼捧起刚出窑的“新”作,像抱着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一些作品更是引得围观者连连称赞。 柴烧营出窑仪式现场,陶艺家们手捧作品合影留念。 从高灶中取出柴烧新作《侍女》和三个飞天盘后,李松阳正细细端详和揣摩:“这里的釉还生了一些,可以做一些后续处理。”他刚刚斩获了今年首届“美陶湾杯”最高奖——金奖。“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金奖作品《踏雪寻梅》,以唐朝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为主题,将中国文人最传统的意象呈现出来。在人物形体上,他将传统手法与现代雕塑相结合,尤其是传统技法中的团块感与现代雕塑大块面的转折与节奏的把握上,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金奖作品《踏雪寻梅》。在柴烧营创作的李松阳。 “沉浸陶艺创作13年,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石湾陶的独一无二。石湾陶不只有五百年窑火不息的龙窑。它的写意精神与国画气质一脉相承,它的传统陶塑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石湾陶的纯真、质朴让我深深地觉得它很中国,很东方。”这是李松阳的感慨。“石湾杯”获奖者、来自乌干达的小伙子罗伯特。他将三件以海马为主题的柴烧作品一一摆好。学习中文五年时间,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佛山创作作品,第一次尝试柴烧,效果很出乎意料。能够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产区的创作者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分享,非常棒。” 罗伯特与佛山陶艺家合影。 他创作的海马,造型抽象、色彩简洁,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布纹肌理感。“蓝色代表我的家乡乌干达的湖泊,黄色是太阳的色彩,原色代表着纯净。我特别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的家乡的文化融合起来,进行一种新的表达。陶创周、石湾杯、古窑就是触发点。” 2023“石湾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Ryan Matthew Mitchell在柴烧营创作。 著名陶艺家曾鹏在柴烧营创作示范。 策展人皮道坚教授说,陶瓷作为一种距离人类生活最近的材料,亦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媒介,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承载着东方的哲学思考。“石湾是中国南方非常传统的陶瓷之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它的价值在于,传统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再向前演进、自我革新的。它以一种我们以往没有见过的面貌不断出现。”评委托比恩说,保持传统的价值就在于,没有传统的知识作为基础,就没有未来。而本届大赛中,这些蕴含中国传统、中国语言、中国特色中国雕塑,呈现出空前的融合性、个性化,也具备了很强的国际化表现力。以各方都提到的“东方”、“国际”、“融合”等高频词为表征,美陶湾从来都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石湾陶瓷更不会深陷于非遗的话语体系当中,相反,“石湾杯”和陶创周一定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在陶创周一场场具体的活动中,不论是“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为佛山作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城市之一来提供更丰富的实证,还是引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借助陶创周这样的国际交流平台,美陶湾开启了从更广阔视角来审视和自身,从国际视野定位自身,并深度激发陶瓷生命力与带动力的旅程。也恰如皮道坚教授所强调的,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美陶湾正带动中国陶瓷参与到世界当代文化建设中来。因为它所承载的东方性与价值观,注定了它的未来应该是普世性的。 “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开幕现场。 开放链接 迸发跨界融合新动能 “艺术赋能建筑陶瓷,是一个大课题。”陶创周期间的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上,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说。在张旗康看来,陶瓷代表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现代建筑陶瓷只有40多年。中国建筑陶瓷能够从小做到大、能够“走出去”,靠的是产品过硬的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建陶也曾错失了品牌“走出去”的机会,巩固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品牌话语权,艺术赋能必不可少。 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 广东新石湾美术馆创办人范绍辉说,陶瓷不只是建筑半成品,陶瓷更不只是实用功能,陶瓷的赛道需要拓宽,它更应该担起审美的、艺术的时代功能。接过这个话题,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余剑峰教授认为,在每年的潭州展上,大家会发现,以岩板为代表的建陶产品在持续突破。“但我想,岩板为代表的新产品的创新,其实不应该只是从1.6米到3.2米的突破,不应该只是石材的纹理与肌理的创新。”这其中,艺术的介入与赋能非常重要,而石湾陶瓷艺术恰恰是可以符号化提炼的宝贵“资源库”,点、线、面的创新形式其实可以更加艺术符号化,艺术赋能新产品同样有着产业化的空间。他相信,在艺术的赋能与产业化的跨界整合上,佛山陶瓷企业将会在工业大生产与价值创新上找到新的平衡。与此同时,在陶创周期间的多场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陶瓷故事叙事、艺术教育与产业发展、陶瓷产业的“艺术因子”等等关键词,都成为来自国内外跨行业、跨领域专家们“头脑风暴”关注的焦点。 “联系——艺术教育与产业”学术研讨会。 事实上,这又是陶创周的另一个实验场域。艺术赋能,文化与产业、城市能产生何种碰撞;陶瓷为媒,如何让陶瓷这块“金字招牌”继续焕发新生,引领中国陶瓷城市回到城市发展的本来命题。这绝不是佛山人的自嗨。一方面,佛山陶以清晰的传承脉络和紧密服务生活的姿态,葆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时至今日,美陶湾的向心力正不断链接青年、链接世界、链接未来,传统的土壤不断生发出新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年轻的佛山建陶业勇闯全球,搭建起了以陶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的全球商业版图。从“石湾瓦甲天下”到“佛山陶闯全球”,佛山成为国内以陶瓷为文化标签的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强、产业版图最广、传统积淀深厚的城市。禅城、美陶湾能否成为陶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各界寄予厚望。“中国陶瓷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艺术创意和艺术的双爆发力,破题的利器就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看到,广美佛山校区陶瓷试验工作室的部分课程,就是紧扣产学研深度融合而展开,孕育人才、艺术、产业的良好生态。” 美陶湾新IP“TAO"。 “越来越多的城市呼唤艺术,呼唤产学研深度融合。而高水平的赛事与展览,能够激发起城市与城市、行业与行业、年轻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多维互动。”“期待佛山石湾能够创造出有先锋性、前沿性的陶瓷艺术双年展,嫁接起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陶创周落下帷幕,但“象外”之音依然回荡在城市上空。展望未来,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中心构建起的美陶湾,将不断迸发出开放链接、跨界融合的能量。未来的它,将不仅仅属于佛山,它更属于大湾区,更属于世界。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7
2023-11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安琪作品《宣纸的表情·褶:NO-001》获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评委提名奖!
近日,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作品名单出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来自佛山石湾的著名陶艺家范安琪作品《宣纸的表情·褶:NO-001》获得了评委提名奖 《宣纸的表情•褶皱:No-001》 《宣纸的表情•褶皱》这个系列作品创作的灵感是一张被肆意揉捏成团的宣纸,它没有因书法失败被丢弃而气馁,反而凭借全身气力让自己尽可能的舒展开来。看着小纸团如花一样绽放,那种随性蔓延的褶皱痕迹、虚虚实实的空灵妙境、疏密有致的无常形态,陡然升起一种独特的生命样式,激发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激情。这组作品的创作,需要捏住纸的两端往里一折,让纸本身的骨力在突然外力作用下产生凹凸折褶,一气呵成的当下感极强,再一次次去调整形态与线条。也正因此嵌入理性思考却不留痕迹。在造型上将雕塑的“空间感”融入其间,达到了用新的方式在褶皱中寻找新的语境的目的,表现了“褶”的空间、精神、哲理的空灵美感,再加上特制的褶皱感极强的釉色一黑一白,进一步表达东方当代的语境。 范安琪老师介绍,这件作品延续了她的“一纸人生”系列作品的表达和叙述方式,且更具有雕塑感、空间感,同时创作的时候也带入了她的“戏曲人物”题材的情绪表达,融入戏曲人物脸谱的表情的元素,虽然这一层表达得相对隐晦,但用另一种视觉演绎戏曲的元素,对她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纸人生》系列作品。《戏曲人物》系列作品。她表示,每一次参加艺术交流或比赛,都是艺术家提升自我、开阔眼界的机会。本次“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有众多国内外陶艺家参加,给予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多面,是一次难得的思想观念交流契机。 赛事背景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组委会选取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和极高艺术识别度的“Blanc de Chine·中国白”作为主题,汇聚全球艺术家进行创作。大奖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推动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推动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参赛艺术家无国籍、年龄、性别限制,参赛作品材料须保证烧制原料中至少50%为白瓷材料,鼓励跨界作品参赛;以艺术家们的视野、创造力和艺术手法延展陶瓷艺术的维度及深度。目前,“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已成为世界顶级陶瓷艺术公益赛事之一,将起源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再次带到了世界舞台。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主题为“无界”(Boundless),旨在用艺术打破边界,通过陶艺的创作促进各国间的文化创新与交流。大赛自2020年8月18日启动全球征集起,共收到来自五大洲50个国家747名艺术家的943件/组参赛作品,经评委会初评和复评后,165位艺术家的作品进入现场终评环节,最后有15位中外艺术家获奖。2023年10月,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大奖赛获奖作品终评、结果公布、获奖及入围作品展览在亚运之城杭州当代艺术的新地标——英蓝中心举办、揭晓、启幕。 艺术家介绍 范安琪,1972年12月出生,大唐陶业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广东东软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6
2023-11
“象外”之象——一场极具锐度、开放度的陶艺盛宴
编者按:为期七天的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为业界和市民朋友奉献了5场精彩的陶瓷艺术展览、多场高规格论坛、多个特色场景体验活动。正如今年“石湾杯”的主题——“象外”所寄予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探索,禅城石湾正致力于不断拓展“制器尚象”的新气象、新语境,探索跨界融合的新路径,一幅文化、产业与城市相互交融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陶创周带来的思想与智慧还在激荡,陶创周带来的系列反响还在持续发酵。我们将分两期带您一起总结、回味这场盛事。大雾岗森林公园一侧的石湾星光工业园,红色砖墙之上,本届“石湾杯”“象外”的巨幅画报首先进入视线。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此时正与满满工业风的展示空间相得益彰,接受广大市民游客的检阅与欣赏。 这些作品,是禅城石湾面向全世界陶艺家发出邀约后,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美国、丹麦、韩国、加拿大、挪威、日本等1242位参赛者的1519件(套)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在不断触摸深厚中华传统文化深意之时,这些敏感体会当代生活的青年陶艺家,敏锐地捕捉到当代生活中涌现的新鲜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陶艺创作中来。他们以陶泥等综合材质为媒介,传达出时代的思考,发出了中国陶瓷的声音。这些作品,不断拓展着陶瓷能够表达的边界,呈现出独特的公共性、观念性与思辨性,为业界和市民游客奉上了极具锐度与开放度的高水平陶艺盛宴。 01不断拓展陶瓷表达边界 不难发现,经历了疫情后的艺术家们,在以“象外”为主题的“石湾杯”大赛平台上,肆意挥洒自己的才华、表达着自己最想表达的观念与思考。通过手中的泥巴,他们更加关注时代、关注心灵、关注环境、关注当下,他们不单纯讲求作品第一视觉的愉悦感,而是在材料的极致应用、技法的极致探索中,不断拓展陶瓷能够表达的边界。获得第一名的作品,是来自美国作者Ryan Mattew Mitchell的《虑》。作者是一位职业创作人。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煤球”。他将创作主题聚焦到人们最为熟悉的中国意象,但又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的审美与表达之间游走,实现“粘土的转化”。因此在“石湾杯”的匿名评审中,“煤球”的作品《虑》毫无意外地赢得了评委们手中的选票。 Ryan Matthew Mitchell作品《虑》荣获一等奖。 他的另一件作品《镇化》,则以中国人常见的门神为主题形象,此时也正置于不远处的广东新石湾美术馆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上。而在上周的柴烧创作营期间,“煤球”的分享、一直勤奋创作的身影以及他钟情于中国元素的创作,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煤球”与2023“石湾杯”三等奖获得者梁洪合影。 陶艺家Ryan Matthew Mitchell“煤球” 星光园展厅里,来自广州美院的作者岳立志,凭借作品《构筑》斩获大赛二等奖。混入了瓷碗、沙砾、夯土等多种材质的柱子,正滴滴答答地滴水下来,仿佛为观众展开了一段被凝固压缩的时间记忆。这根柱子,有时候也会让守在展厅的保安担心它的牢固性。但事实上,作品背后,正是作者对儿时生活场景片段的深刻记忆。 岳立志作品《构筑》荣获二等奖。 林沛玲作品《破晓》荣获二等奖。 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农村里,这样的土墙就是用泥土、石砂、砖瓦块等夯实做出来的。由于这种土墙的墙体结构强度不高,在若干年后会倒塌或者拆掉,人们不得不重新夯实,如此循环往复之后,自然就会多很多日常生活的碎片被混入其中。这样的柱子加上陶瓷还原的颇有时代感的窗帘,关于儿时的记忆,立体式徐徐展开。 新锐奖作品《往复》。 另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是斩获此次大赛新锐奖的作品《往复》。作者梁碧琪说,“往复”意为“往日复现”。这个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基质的综合材料装置中,老式时钟在滴滴答答循环往复,而墙面上最“bingbing”的就是作者在儿时家中的电脑铺子里,常常出现的五颜六色的电子零件。这些电子零件在作者手中重新组合,极简的意象融合成三个承载着童年时光的旧屋。梁碧琪说,希望把这份“家”的温暖记忆分享给年幼的妹妹,更希望带欣赏者穿越时光的隧道。大赛三等奖作品《我的童年》,入围作品《家》、《当孩子的第二十五年》、《归思》等,作者都采用极其个人化的手法,讲述着家庭这样一个社会最基础细胞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不论是通过手部动作的变化来呈现家庭、亲子关系的思考,还是通过不规则造型展示的家庭成员的心与个性,抑或是展示泥巴土墙、日月星云、客家服饰等等,在时间剥离掉斑斓的色彩之后,陶艺家们用泥巴的多样性,表达着对家乡与故土的思念,对家庭与情感的思考。 梁洪作品《我的童年》荣获三等奖。 在展厅走上一圈,很多人都会感慨,“石湾杯”作品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刻,它的酣畅淋漓、它的表情达意,都让人耳目一新。的确,“石湾杯”已经走过十届,今年第十一届“石湾杯”将主题定为“象外”,大赛一向国内外陶艺家发出邀约,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不从人物或器皿等主题上做任何限制,相反,“象外”这个主题本身就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器尚象”。“象外”承载的就是中国人丰富的精神内涵,要传递的正是石湾陶通过大赛表达的普世性价值。从最终的作品来看,青年陶艺家们的“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已然是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02思辨仍在持续 本届“石湾杯”赛事策展人皮道坚教授一直强调,“石湾杯”的优秀作品要做进一步的展览和广泛的宣传,对这些作品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对作品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让更多人接触它们,进一步彰显这些作品的公共性。因为,这些优秀作品的精神内涵,不只是在“象牙塔”内的,它们表达的是时代的观念,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与诉求,是可以引起全社会更多人、更广泛的共鸣的。 来自重庆的作者吴茜的参赛作品《爱情、死亡与疯狂的故事》,将这一主题投射到死亡的鸟类形态上,这组作品强烈冲击视觉的同时,更震撼心灵。入围作品《有“机”物》,以机械零件代替了水果果肉,作者要表达的,正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对地球的深度影响,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本来是大自然的馈赠,但人类在不断侵害着自然并吞噬这种恶果。来自景德镇谭丹武的作品《生活研究系列之桌子》,则凸显出点线面的思考。如果将他的这一作品与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上作品联系起来看,作者的个人风格与作品表达,会更让人心领神会。 作品《爱情、死亡与疯狂的故事》。 此外,在本届大赛征集到的作品中,3D打印进入了大家的视线。一组工作流水线上的蓝色饮料瓶,被变形、扭曲,这是本届大赛入围作品《现实故障》塑造的场景。作者有意将观念和反思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出数字技术的全面到来,数字故障也会带来新的审美趣味和灵感,从而触发对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之于陶艺乃至日常生活影响的深思。 另一件入围作品《均势》,循序渐进的条状结构立于瓷石之上,形成一种新的静态平衡关系。作者康富杰尝试采用陶瓷粉末3D打印。康富杰希望,依托作品传递出的对陶瓷与技术的思辨。他说,尽管技术在不断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陶艺又总能浴火重生,展示出新的形态和生机。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直接带来了与传统手工技法的碰撞,它们究竟是作为陶艺创作的新的辅助手段?它能够在何种层面上应用于当代陶艺?大赛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抛出了这样的观点,无论是AI还是3D打印技术,都只是作为工具为艺术家使用,尽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惊叹,或许最无可取代的是作为永恒的媒介的人本身。这也是“石湾杯”这场前沿国际陶艺赛事中,引发的思辨和讨论之一。 “象,不只是表面的形象,更不只是表象的美。”正如皮道坚教授所说,通过“象外”的主题,石湾强调的是优秀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强调优秀作品的观念性与引领性。与历史上所有时代的陶瓷艺术都不同,今天,“石湾杯”的优秀作品更强调艺术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对当代生活方式相当敏感的年轻人,正敏锐地捕捉当代生活的更多新鲜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了陶艺创作中来,从这个角度说,“石湾杯”和它所代表的禅城石湾,已然站到了新的起点,正开启新的征程。 “象外”之音 本届赛事策展人皮道坚教授:“陶瓷作为一种距离人类生活最近的材料,亦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媒介,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承载着东方的哲学思考。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又在不断变化。尽管现在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有了数字媒介,但在讲好中国故事中,陶瓷的精神内涵、陶瓷的意义与价值,都值得我们重视,用陶瓷媒介来传达当代人的思考与声音,非常有意义。” 赛事评委谭红宇教授:“参赛者在作品的开放性、语言的丰富性、概念的创新性、思维的活跃度、手法的新鲜度上,都可圈可点。尤其让人兴奋的是,这些作品有着多方面的亮点和新意。” 赛事评委罗小平教授:“这届作品让我觉得焕然一新,大家在陶瓷材料的运用上更加多样化,形式上更加多变,呈现出来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参赛者们将作品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张碧娟审核丨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
2023-11
龙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征集函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又开始征集作品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2024年龙年石湾生肖陶艺展览将继续开展,参展作品仅作巡回展览。外地展与珠海博物馆合作,将龙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一如既往支持我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展览,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共同努力!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省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二、展览时间和地点(一)佛山展览时间:2023年12月中下旬——2024年2月2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或文创体验中心(二)外地展览时间:2024年1月中旬——2024年3月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三、征集内容征集陶艺家的生肖陶艺作品进行展览宣传,参展作品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示,还将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珠海博物馆展出。四、参展作品要求(参展不收取任何费用)(一)2023年创作的以“龙”为题材的陶艺作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作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五、作品数量参展者可送多款参展作品,每款2件(套)。六、工作安排 (一)展览发动(2023年11月起)可亲临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二)作品征集(2023年11月6日——17日)将填写好的报名表连同作品一并递交到我馆(三)作品拍摄(2023年11月20日——21日)入围作品拍摄(四)展览开幕(2023年12月中下旬)(五)作品退件(时间待定,以电话通知为准)七、联系方式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 系 人:梁小姐、张小姐电话:0757—82783950电子邮箱:166361261@qq.com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23年10月31日点击下方下载附件(报名表)
1
2023-11
泥火中的青春不散场!中国陶瓷创意周柴烧创作营结营
醒狮助兴、礼祭窑神、添柴加薪、鸣锣开窑……10月24日,2023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柴烧创作营开窑仪式在南风古灶举行,随着一声洪亮的号令,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高灶开启窑门,一件件历经窑火淬炼的陶器出窑。 在高灶窑门前,窑工师傅轻轻一撬,将沉重的封砖一一抬出,窑内场景逐渐显露出来,带着龙窑余温的陶器精品惊艳亮相。窑工师傅小心翼翼地取出陶器,在场学员迫不及待接过各自的作品,仔细观察作品的烧制效果。 柴烧是石湾陶艺古老而传统的烧制方式,对土、火、柴、窑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同一窑柴烧器物,其形、态、色、质变化万千,妙不可言。随着窑门打开,一件件创意新颖、造型多变、色彩丰富的陶瓷作品被逐一捧出。艺术家们纷纷手捧着自己的作品,合照留念。 作为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柴烧创作营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交流创作、共同提高的平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40余名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聚集美陶湾。一连11天,各地陶艺家们通过技术的交流与探究,挖掘柴烧文化的当代可能性。一堆柴、一把火、一个窑、一捧土,成就了“土与火的艺术”。一起来回顾本届柴烧营的精彩瞬间吧!开营仪式 10月14日,柴烧创作营在柒号仓艺术馆举行开营仪式。为其11天的活动正式开启。当天下午,柴烧创作营的学员们来到广州,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的展览,并参加艺术交流会。 嘉宾创作示范 本次柴烧创作营期间,邀请了众多大师、嘉宾为学员们做讲座与创作示范,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韩国檀国大学陶瓷艺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赫洙,著名陶艺家曾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 (IAC)会员、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一等奖获奖者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等,大家互相交流,共享陶艺魅力。 入窑仪式10月19日,柴烧创作营作品入窑仪式在南风古灶举行。4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在窑工的协助下,将一件件作品放入400多年历史的高灶中准备烧制。 当天,石湾龙窑烧制技艺传承人梁沛星之子梁裕章还向中外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南风古灶和高灶的历史。 开窑仪式10月24日,柴烧创作营百年龙窑开窑仪式在南风古灶举行。氛围感满满的开窑仪式,瞬间感染现场的柴烧营学员及游客。伴随着一声锣声响起,激动人心的开窑时刻来临。 参观展览参加学术研讨 在本届陶瓷创意周期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组织还执行开展了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联系——艺术教育与产业”学术研讨会、“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三大学术会议,还有“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作品展、“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粤港澳大湾区学校设计作品展、旧物新生文创作品展五大展览。柴烧营学员们参加了多场学术研讨活动,参观各大展览,交流陶艺创作。 结营仪式 10月24日晚,柴烧创作营迎来结营仪式,远道而来参加“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一同见证柴烧创作营的收官。 未来,石湾将继续举办国际柴烧创作营,与世界融合交流,共享柴烧魅力!END 文字来源:佛山+、南方+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6
2023-10
探寻文化赋能佛山陶瓷出海路径!“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金句来了!
10月21日,中国陶瓷创意周的子活动“文化赋能·陶瓷出海”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在佛山石湾召开。大会上,行业专家、艺术家、产业带头人等精英云集,分析前沿思路,碰撞智慧火花,共探新时代陶瓷文化、陶瓷品牌出海的“新航道”。一起回顾嘉宾们的发言金句吧!
24
2023-10
专业盛宴!国内外学者聚焦石湾窑外销史,探寻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
10月23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 “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正式举行,十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一连两日深入研究探讨石湾窑的外销史,追寻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为佛山作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城市之一搜集更丰富的实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佛山毗邻广州,佛山石湾的陶瓷大量经广州出口。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写到:“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佛山石湾窑的陶器,在千年不断地烧造和外销中,诠释了石湾窑的地域特征。在近年的考古研究中,发现多处古代沉船上就有石湾陶器的存在。同时,在古代文献里都有石湾窑产品远销海外的记载。但从前人们偏重于对于石湾陶塑技艺及作品的研究,而石湾窑的外销史研究却长期被忽视。2022年12月,佛山市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的34个城市之一。石湾陶器作为佛山历史上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其产地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 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期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来自英国、日本、越南等国外专家,及国内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专业等学者,共同对石湾窑的外销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专家学者们一连两日,围绕《古代沉船考古发现佛山产陶瓷及相关问题思考》《日本进口的石湾窑和奇石窑陶瓷》《石湾陶瓷在英国的流传》《清末以来外销石湾陶上的“CHINA”和“MADEINCHINA”》《从中国石湾陶到越南梅山陶——石湾工匠海外创业的案例》等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 “期望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畅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火花,给我们带来一场闪烁智慧光芒的文化盛宴,期待石湾窑的历史文化研究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应如军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挖掘石湾窑的历史文化价值,强化“南国陶都”金字招牌的理论支撑,共同推动传统陶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石湾陶器是佛山历史上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密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专家组专家李庆新表示,石湾窑在整个南方窑的生产、出口、销售具有重要性、典型性等特点,在中国陶瓷外销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相信本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扩大石湾窑在学术上的影响,对提升大众对石湾窑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助力。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活动,探究石湾陶瓷外销方面的史迹,追寻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补充石湾窑海外贸易方面研究的不足,进一步理顺石湾陶瓷史的脉络,为佛山作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城市之一搜集更丰富的实证。 本次活动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 研讨会嘉宾 冯小琦: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李庆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专家组专家。森达也: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刘明倩: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主任。黄海妍:历史学博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刘金钟:越南华裔学者,近年与其他学者合作编著出版了《梅树陶瓷》《那条陶瓷》《西贡陶瓷》等专著。黄慧怡: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专业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黄卫文: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组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金立言:河北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黄静: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邹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专业,并留校任教。目前任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黎丽明:历史系、哲学系博士,现任职于广州艺术博物院。黄晓蕙:佛山市博物馆文物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冯素阁:曾任广东省博物馆工作副研究馆员,将为本次研讨会做学术总结。 专家学者齐聚佛山石湾每一位都是理论研究方面的资深学者期待石湾窑的历史文化研究结出更丰硕的成果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3
2023-10
在美陶湾讲述“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今日开幕
10月22日,“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落地广东省佛山,在新石湾美术馆举办。活动共分为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讲座和艺术家创作表演四大版块,通过高质量、国际化的展览,促进与石湾陶瓷产业、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合作以及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 瓷器,源自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经过火的洗礼,泥土发生质的变化。这种探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篇章。诞生于土与火的艺术,“瓷的精神”饱含着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这与窑火千年不断的美陶湾产生了共鸣。2022年,在大湾区框架下,应佛山市委市政府要求,禅城区及石湾镇街道开始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这片土地的故事从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中的一块陶片开启,历经5000年,光阴倏忽而逝,人们繁衍生息,到2023年,“美陶湾”惊艳亮相,向国内外展现了中国陶瓷的故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佛山人的开放、包容与奋进的精神力量融入其中。 "希望巡展能进一步加深两座城市间的合作,共同推动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致辞中提到,作为具有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城市,景德镇和佛山在陶瓷艺术领域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更加深入挖掘陶瓷文化的发展潜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优势,共同勾勒文化地图,实现人与城市双向奔赴。 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陶瓷协会会长陈环表示,景德镇是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试验区,本次巡展走进佛山,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国际级的陶瓷艺术精品,领略世界各地汇聚在中国的陶瓷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希望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中国陶瓷文化的守正创新,也为推动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带来新的观念和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表示,景德镇国家级陶瓷传统文化试验区的建设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取得了巨大影响力,佛山在陶瓷文化系统研究和梳理、陶瓷产业领域创新探索等方面可向景德镇取经学习,相信随着广州美院佛山校区的落地和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加深交流,会为佛山未来陶瓷产业发展持续输送动力。 “作为石湾的手艺人,我们应该更具开放性,与好的产区学习、碰撞,学习其观念、处理方法、视觉效果等。”广东著名陶艺家曾鹏表示,景德镇陶瓷展览落地石湾,为石湾这个产区带来了很多新观念、新思维,包括新的工艺、材料、艺术观念等。“巡展既是表达对佛山石湾在陶瓷发展史上取得过非凡成就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工匠们以及企业的敬意,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和佛山石湾政府合作的具体行动体现。”对于巡展到石湾的历史和实现意义,双年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项目负责人、景德镇陶瓷大学主持工作副校长吕品昌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他表示,以巡展和陶瓷创意周为契机,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视野中,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合作以及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期待共同打造院校与石湾陶瓷产区合作共建的典范。 “瓷的精神”百件精品在美陶湾亮相“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是去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立项的国际文化传播项目,体现了国家对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重视。作为面向世界的高质量的国际展,双年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项目的引入,展示出“美陶湾”与世界的分享与交流。 据悉,本次巡展作品共100件(套),分别来自16个国家,涵盖了器皿、雕塑、装置、绘画、影像等不同技法、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通过不同技法、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多方位再现当代世界瓷画艺术的新面貌,展示中外艺术家在陶瓷绘画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当代陶瓷前沿艺术成果在新石湾进行展示和交流,以促进和赋能国内陶瓷艺术创作、陶瓷教育及陶瓷行业的繁荣与发展,把“美陶湾”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搭建起陶瓷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新平台,传播优秀陶瓷文化,营造出陶瓷艺术“百家争鸣”的新氛围。 以“瓷的精神”推动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千年瓷都”景德镇和“南国陶都”佛山石湾都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区,在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两地在文化引领、产业创新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交流联系十分紧密。活动当天还进行了“联系——艺术教育与产业”展开学术研讨会。 此次学术研讨会,特邀多位来自国内知名学者以及加拿大、意大利的学者与行业企业家,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领导与学者代表,以及佛山市本地的部门负责人、大师、院校师生等面对面交流。 研讨会的主题围绕“陶瓷文化”,议题涉及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创新、智库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探索推动艺术教育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当天下午,景德镇陶瓷大学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吕品昌以“活态的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展开精彩演讲,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陶艺工作室主任,副教授何善影以“我&景德镇”为主题分享故事。 现场还进行了艺术家展演,现场示范陶艺制作工艺,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参观。 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 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在10月20日拉开帷幕,正式开启为期7天的精彩活动。本届陶瓷创意周包含一场开幕式、一场国际柴烧创作营、三场学术会议、五大陶瓷艺术展、一场陶瓷博览会等主体活动,以及南风集、马槽音乐会、南风乐府、美陶湾音乐剧、招商推介等配套活动,涵盖赛事、论坛、研讨、会展、产销、市集、音乐等各类活动,搭建一个岭南味、年轻态、时尚感、文艺派、国际范的文化对话平台,展现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瓷文化创意盛宴,打造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样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滋养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以城市发展点亮美好生活。一起期待后面的精彩活动吧!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2
2023-10
五展连开,陶瓷艺术吸引力拉满!来美陶湾欣赏陶瓷文化创意盛宴吧!
10月20日,在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拉开帷幕,正式开启为期7天的精彩活动。本届陶瓷创意周将带来1+1+3+5+1场主体活动,其中就包括了5场精彩陶瓷艺术展览。各大展览已经开幕,均免费参观,一起来欣赏这场别开生面的陶瓷文化创意盛宴吧!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 “石湾杯”赛事已连续举办11届,成为国内最有号召力的陶瓷赛事之一。今年更是强化国际化的办赛宗旨,向全世界邀约,共征得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1519件/套,参赛人数1242人,参赛作品和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石湾杯大赛正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和国际化的视野推动了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本届大赛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主题,展览展出了2023“石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展览时间10月20日-12月18日展览地址禅城区石湾星光工业园 2023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 石湾陶塑朴拙传神,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美陶湾杯”是打造石湾陶艺“对话世界”的又一璀璨窗口,大赛首次举办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院高校学子和艺术家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共征集作品548件/套,推动了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展览展出了2023“美陶湾杯”入围终评的100件/套作品,作品生动传神,极具石湾陶“朴拙”特色。 展览时间10月20日-11月18日展览地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设计作品展·第八届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学院奖双年展 “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设计作品展·第八届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学院奖双年展”是广东省教育厅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作品双年展,2018年开始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参与进来,经过多年的持续举办与深耕,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学校美育的品牌活动。省内有125所高校、港澳8所参与本次展览,展示涵盖20多个设计专业,参与人数高达3千余人,共收到近4000件作品参与评选,最终评出500件设计作品展出。展览时间10月20日-11月18日展览地址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佛山市禅城区弘汉陶展馆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 本次活动主题展览规格高端,艺术作品丰富多元,推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果,助力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是加强学术交流、激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需要。“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佛山站”选了100件(套)优秀作品,分别来自16个国家,涵盖器皿、雕塑、陶瓷绘画与装饰、装置、影像五大板块,不同技法、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多方位再现当代世界瓷画艺术的新面貌,展示中外艺术家在陶瓷绘画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展览时间10月18日-12月18日展览地址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旧物新生”——美陶湾文创设计作品展 本次文创展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创作,以石湾地区文化为基源,围绕传统民艺振兴与传承、广府文化生活形态,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智慧与当代设计等话题展开。项目从5月启动,共发动400余名学生参与,设计了近千件文创作品,最后展出150件(套)文创精品。 展览时间10月20日-12月18日展览地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馆 所有展览均免费参观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美陶湾欣赏吧!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1
2023-10
业内大咖相聚美陶湾,共话陶瓷文化出海的新策略、新思路!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顺利举行!
10月21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市人民政府、禅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文化赋能,陶瓷出海”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在佛山希尔顿酒店举行。 本次大会以“文化赋能,陶瓷出海”为主题,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系列活动之一。大会云集专家学者、建陶大咖、产业带头人、国际传播资深媒体人,以国际传播视角,探索陶瓷文化与艺术、产业联动出海的思路和方式,助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佛山美陶湾城市文化创造力话语权。 “在国家‘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指引下,陶瓷作为国粹文化、国家文化的艺术名片,担当着国家新文艺复兴的重任,发挥着衔接国际间交流、文化亲善的作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文全致辞中表示,佛山陶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呈现出了5000年的历史积淀和沉稳气息,无论是传统的手工技艺,还是现代的自动化生产,佛山陶瓷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文化与科技结合,不断推动陶瓷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希望通过2023中国佛山陶瓷创新发展大会,搭建国内外陶艺交流平台,进一步传播陶瓷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解中国的陶瓷文化和艺术水平,使陶瓷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和飞跃。 新华社中国搜索副总裁葛素表在致辞中谈到,弘扬陶瓷文化,做陶瓷界专业搜索类的媒体是中国搜索的匠心、创新和使命所在,国搜将发挥技术和平台的优势,秉承开放、互利、共赢的理念,与各级政府、行业机构、传媒、学界等深化合作,讲好中国陶瓷的品牌故事,展示中国陶瓷品牌风采,增强中国陶瓷产业创新的锐气、出海的底气、品牌的贵气以及文化的大气! 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表示,陶瓷文化是“最佛山”的代表,陶瓷文化构筑了佛山的灵魂,陶瓷产业构建了佛山的筋骨。一年来,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果,打开了在全球视野下传统陶瓷文化“对话世界”的窗口。他表示,本次大会精英云集,期待各位嘉宾广开思路,剖析先进案例,分享前沿思路,碰撞智慧火花,共同开辟新时代陶瓷文化“出海”的新航道,同时希望嘉宾们继续关注和研究美陶湾,为美陶湾提出更多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中国陶瓷品牌成长计划”美陶湾展示基地正式揭牌 大会现场,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新华网首任总裁周锡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侯文全、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副社长周健伟、新华通讯社中国搜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葛素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共同为“中国陶瓷品牌成长计划”美陶湾展示基地揭牌。 据悉,“中国陶瓷品牌成长计划”面向国内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和生活陶瓷的设计生产机构和艺术家,围绕“中国陶瓷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动海内外,将参与计划的陶瓷故事以纪录片、图文、短视频、直播以及AI+VR虚拟展示等方式,根据推广国家和地区的受众习惯定制传播计划。该计划将与佛山石湾形成联动合作,将品质与故事相结合,联动出海。 大咖云集共论中国陶瓷创新发展“出海”之路活动现场,多位陶瓷领域研究专家、教授,文创领域价值转化及商业模式策划专家等,围绕“陶瓷文化出海”“陶瓷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商业价值”“陶瓷作品的国际交流”“陶瓷文创产业发展前沿思路”做主题演讲。表达各自的观点。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谭红宇提到,国际交流不只是单方面的自弹自唱,而是双向的输出。在向西方展示我们眼中看到的他们的文化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讲述自己故事的最好机会。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专职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表示,陶瓷工业作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非常典型的工业体系,在今天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和未来数字中国的远景下有着非常独特的存在性。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从建筑与陶瓷、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释了他的观点,希望传统陶瓷工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以创新适应未来的发展。三品城市发展(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竞男以“品牌价值增厚”为主线,带来“陶瓷+”新的解读方式观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朱乐耕表示,过去的佛山陶瓷艺术是过去的生活样式,今天我们的陶瓷艺术是根据当代人的审美和艺术欣赏来进行的,它体现了一种现代艺术精神,能够带动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新的生活样式的产生。 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产业联动运营 国际知名陶瓷品牌之道”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前任主席雅克·考夫曼,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张旗康,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梁盛平,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剑峰,广东石湾酒厂集团董事长范绍辉共同从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化陶瓷品牌塑造、区域特色传播、艺术设计展示等方面共同探讨并发表个人观点。系列微纪录片《陶瓷的活化石 世界的美陶湾》举行首映式活动现场还进行了系列微纪录片《陶瓷的活化石 世界的美陶湾》举行首映式。该纪录片共分为三集,深挖石湾陶瓷艺术的历史、工艺、创作思想,形象展示三者与佛山陶瓷行业的内在联系。首映后,该微纪录片将在海外媒体投放,助力佛山陶瓷行业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中国陶瓷作品、产品强大竞争力。 大会最后发布《陶瓷行业品牌传播优秀案例》,并为陶瓷产区、陶瓷工作室、陶瓷艺术家征集品牌传播优秀案例代表颁发证书。 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在10月20日拉开帷幕,正式开启为期7天的精彩活动。本届陶瓷创意周包含一场开幕式、一场国际柴烧创作营、三场学术会议、五大陶瓷艺术展、一场陶瓷博览会等主体活动,以及南风集、马槽音乐会、南风乐府、美陶湾音乐剧、招商推介等配套活动,涵盖赛事、论坛、研讨、会展、产销、市集、音乐等各类活动,搭建一个岭南味、年轻态、时尚感、文艺派、国际范的文化对话平台,展现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瓷文化创意盛宴,打造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样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滋养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以城市发展点亮美好生活。一起期待后面的精彩活动吧!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1
2023-10
专家学者共研石湾窑的外销史!“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即将举行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佛山毗邻广州,佛山石湾的陶瓷大量经广州出口。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写到:“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佛山石湾窑的陶器,在千年不断地烧造和外销中,诠释了石湾窑的地域特征。在近年的考古研究中,发现多处古代沉船上就有石湾陶器的存在。同时,在古代文献里都有石湾窑产品远销海外的记载。但从前人们偏重于对于石湾陶塑技艺及作品的研究,而石湾窑的外销史研究却长期被忽视。2022年12月,佛山市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石湾陶器作为佛山历史上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其产地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于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期间,举办“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石湾窑的外销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通过此次研讨活动,探究石湾陶瓷外销方面的史迹,追寻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补充石湾窑海外贸易方面研究的不足,进一步理顺石湾陶瓷史的脉络。并为佛山作为“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城市之一搜集更丰富的实证。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研讨会时间2023年10月23日全天、24日上午 研讨会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希尔顿酒店 研讨会主题石湾窑与海上丝绸之路:(一)石湾窑陶器的生产及外销(二)石湾窑的外销与广东陶瓷外销史的关系(三)石湾窑的外销线路及相关问题(四)石湾窑的产品种类及海外影响力 邀请嘉宾冯小琦: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李庆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专家组专家。森达也: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刘明倩: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主任。黄海妍:历史学博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刘金钟:越南华裔学者,近年与其他学者合作编著出版了《梅树陶瓷》《那条陶瓷》《西贡陶瓷》等专著。黄慧怡: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专业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黄卫文: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组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金立言:河北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黄静: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邹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专业,并留校任教。目前任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黎丽明:历史系、哲学系博士,现任职于广州艺术博物院。黄晓蕙:佛山市博物馆文物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冯素阁:曾任广东省博物馆工作副研究馆员,将为本次研讨会做学术总结。 专家学者齐聚佛山石湾每一位都是理论研究方面的资深学者期待石湾窑的历史文化研究可以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0
2023-10
柴烧营讲座预告丨煤球:粘土的转化
活动预告:讲座分享特邀导师: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讲座主题:粘土的转化主持:魏华时间:10月21日19:30地点: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艺术家简介: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 (IAC)会员,居住于景德镇的美国独立艺术家。今年以作品《虑》赢得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19
2023-10
柴烧营活动预告丨曾鹏导师示范
活动预告:导师示范特邀导师:著名陶艺家 曾鹏主持:魏华时间:10月20日14:30地点: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艺术家简介:曾鹏,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9年与曾力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与曾力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
19
2023-10
大咖云集!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嘉宾(第二轮)
10月21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市人民政府、禅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将在广东佛山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文化赋能,陶瓷出海”,也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系列活动之一。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陶瓷领域研究专家、教授,文创领域价值转化及商业模式策划专家等,将围绕“陶瓷文化出海”“陶瓷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商业价值”“陶瓷作品的国际交流”“陶瓷文创产业发展前沿思路”做主题演讲。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产业联动运营 国际知名陶瓷品牌之道”的主题,陶瓷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为陶瓷行业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提供前沿思考。在行业深度研讨会环节,大会还邀请了知名学者和企业人士,免费为美陶湾、佛山陶瓷产业的从业者和艺术家一对一进行品牌梳理,从“品、效、销”三个角度,梳理互联网运营和品牌增厚的策略,挖掘品牌的国际传播价值。
19
2023-10
预告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资助项目“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佛山展即将启幕
前言Foreword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2022年2月在景德镇成功举办,获得了广泛好评。展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江西时提出的“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具体行动,从而以高水平、国际化、可持续的高端展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陶瓷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陶瓷的创新思想和理念宏杨文化精神和价值。“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是去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立项的国际文化传播项目,体现了国家对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重视。时值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时期,在石湾陶瓷博物馆努力下,巡展到石湾,目的是弘扬中国陶瓷的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来自世界各地汇集在中国的陶瓷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个案、加强学术交流,推动陶瓷文化艺术、产业以及陶瓷教育的发展,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式,激发创新的活力。同时,也填补我国作为陶瓷大国没有面向世界的高质量的国际展的空白。巡展作品从“2021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中甄选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0件(套)优秀作品,涵盖了器皿、雕塑、装置、绘画、影像等不同技法、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同时,我们安排了国内外院校知名教授、学者的学术讲座、对话与研讨以及学院工作室艺术家创作展演,多角度地分享陶瓷艺术创新发展的思考和可能性。毫无疑问,石湾是国内外最重要活跃的陶瓷产区之一,从在上世纪初至今,一系列的国际展览竞赛活动积极地促进了国内陶瓷工业产业、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建设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年轻人搭建的“石湾杯”陶艺竞赛展依然是国内重要的活动之一。窑火不断的千年古灶,石湾陶塑和一代代从事陶塑的艺术家、工作者依然像火赤色的缸钵一样;依然像石湾瓦脊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塑一样:傲骨、本色、生动、鲜明。因此,巡展到石湾,有着重要的历史和实现意义。巡展既是表达对佛山石湾在陶瓷发展史上取得过非凡成就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工匠们以及企业的敬意,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和佛山石湾政府合作的具体行动体现。以巡展和陶瓷创意周为契机,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视野中,通过高质量、国际化的展览促进与石湾陶瓷产业、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合作以及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共同打造院校与石湾陶瓷产区合作共建的典范!我相信美好的石湾可以预见!让我们携手同行! 吕品昌 “双年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项目负责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2023.10.01 The Spirit of Ceramics: 2021 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Biennale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February 2022 in Jingdezhen and received wide acclaim. The exhibition is a concrete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Jingdezhen National Ceramic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ilot Zone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during his visit to Jiangxi Province in 2019, so as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and ceramics, spread the voice of China with high-level, internationalized and sustainable high-end exhibitions and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al spirit and values with the innovative ideas and concepts of ceramics.The "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Biennale Excellent Works Touring Exhibi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Art Fund last year, reflecting the importance the state attach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eramic culture. Taking place during the perio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Foshan Meitao Ba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and with the dedicated efforts of the Shiwan Ceramic Museum, this exhibition toured to Shiwan. Its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Chinese ceramics,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howcase the latest creative achievements from the field of ceramic art gathered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China, share the creative experiences and case studies of outstanding artists, enhance academic exchanges,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culture, art,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xpand talent development approaches, and ignite innovative energy. At the same time, it fills the void of China, as a major ceramic-producing nation, in hosting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with a global orientation.The touring exhibition features 100 outstanding artworks (sets) carefully selected from the " 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Biennale 2021." These artworks come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showcasing a wide range of ceramic pieces in terms of techniques, forms, and styles, including vessels, sculptures, installations, paintings, and visual art.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arranged academic lectures, dialogues and seminars by renowned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creative demonstrations by artists in academy studios, sharing the thinking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re is no doubt that Shiw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ctive ceramic production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competitions have a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ceramic industr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eramic craftsmanship, and the advancement of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and achieving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Shiwan Cup"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designed for young artists, remains one of the important events in China.The ancient kilns that have been continuously fir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Shiwan ceramic sculptures, and the generations of artists and craftsmen engaged in ceramic sculpture are still as vibrant as the fiery red ceramic vessels. They are still as vivid as the lifelike figures sculpted on the roof ridges of Shiwan: resilient, genuine, lively, and distinctive.Therefore, bringing the touring exhibition to Shiwan holds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exhibition is not only a gesture of respect towards the craftsmen and businesses in Foshan Shiwan who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era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represents a concrete action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and the Foshan Shiwan government. Using the touring exhibition and the Ceramic Creative Week as a cataly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integration, we aim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to foster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eramic industry in Shiwan. This collaboration extends to academic exchanges,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We seek to engage in comprehensiv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ivers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exchanges. Together, we aspire to create 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the Shiwan ceramic production area, setting an ex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field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I believe in the promising future of Shiwan!Let's walk hand in hand together!Lyu PinchangProject Leader of the "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Biennale Excellent Works National Touring Exhibition"Vice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Vice President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work) of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2023.10.01开幕式系列活动Opening Ceremony Series Events 时间 Date: 2023/10/22 地点 Location : 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活动安排 Activity Schedule #01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佛山站)开幕式Opening Ceremony of the "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Biennale Excellent Works Touring Exhibition" (Foshan) 时间Date:2023/10/22 09:00-09:45 #02 《联系——艺术教育与产业》学术研讨会"Connection: Art Education and Industry" Academic Symposium 主持人Host:皮道坚Pi Daojian研讨会嘉宾Seminar Guests:吕品昌 曾鹏 魏华 汪晓曙 谭红宇 冯原 邵长宗 庞伟 韦世归 李新良 李家玉 Sin-ying Ho Danilo Trevisan 金文伟 Lyu Pinchang 、Ceng Peng、Wei Hua、Wang Xiaoshu 、Tan Hongyu、FengYuan 、Shao Changzong 、Pang Wei 、Wei Shigui 、 Li Xinliang 、 Li Jiayu、Sin-ying Ho、Danilo Trevisan、Jin Wenwei时间Date:2023/10/22 10:20-12:10 #03 艺术家系列讲座Artist Lecture Series 讲座嘉宾Lecture Guests:吕品昌Lyu Pinchang何善影Sin-ying-ho(CAN) 时间Date:2023/10/22 14:00-17:30 #04 《分享——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展演"Sharing: Artist Studio" Artists Demonstration 展演嘉宾Guests Artists:高扬 万晓惠 陈敏 胡晓静 苏美颜 Gao Yang、 Wan Xiaohui、Chen Min、 Hu Xiaojing、Sun Meiyan时间Date:2023/10/22 14:00-17:30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Biennale Excellent Works Touring Exhibition展期|Exhibition Dates2023.10.18 - 12.18地点|Venue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New Shiwan Art Museum, Guangdong Province 展览地址 Location:佛山市禅城区莱翔路1号(大雾岗森林公园南门)No. 1 Laixiang Road, Chan 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South Gate of Dawugang Forest Park)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周二-周日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Tuesday to Sunday: 9:00AM - 12:00AM ,2:30 PM – 6:00 PM (Last entry at 5:30 PM)Closed on Mondays (Open on statutory holidays) END
19
2023-10
大咖云集!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嘉宾(第一轮)
10月21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市人民政府、禅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将在广东佛山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文化赋能,陶瓷出海”,也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系列活动之一。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陶瓷领域研究专家、教授,文创领域价值转化及商业模式策划专家等,将围绕“陶瓷文化出海”“陶瓷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商业价值”“陶瓷作品的国际交流”“陶瓷文创产业发展前沿思路”做主题演讲。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产业联动运营 国际知名陶瓷品牌之道”的主题,陶瓷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为陶瓷行业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提供前沿思考。在行业深度研讨会环节,大会还邀请了知名学者和企业人士,免费为美陶湾、佛山陶瓷产业的从业者和艺术家一对一进行品牌梳理,从“品、效、销”三个角度,梳理互联网运营和品牌增厚的策略,挖掘品牌的国际传播价值。
18
2023-10
“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即将举行,4大亮点抢先看!
10月21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市人民政府、禅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将在广东佛山举行,新华社中国搜索受邀为本次大会的媒体支持单位。本次大会以“文化赋能,陶瓷出海”为主题,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系列活动之一。 陶瓷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素有“南国陶都”之称的佛山石湾,有着数千年的制陶历史,500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 面对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海外纷繁变化的国际趋势,佛山有责任、有能力从绵延数千年的陶瓷文化中,为陶瓷“出海”、艺术家创作、企业设计生产、人民提升艺术审美体验提供创新的中国陶瓷解决方案。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人士等共聚一堂、交流讨论,以国际传播视角展现佛山石湾的文化力量。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这场盛会落地佛山石湾将有怎样的亮点?一起来看! 亮点一:大咖云集,共论中国陶瓷创新发展“出海”之路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陶瓷领域研究专家、教授,文创领域价值转化及商业模式策划专家等,将围绕“陶瓷文化出海”“陶瓷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商业价值”“陶瓷作品的国际交流”“陶瓷文创产业发展前沿思路”做主题演讲。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产业联动运营 国际知名陶瓷品牌之道”的主题,陶瓷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为陶瓷行业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提供前沿思考。在行业深度研讨会环节,大会还邀请了知名学者和企业人士,免费为美陶湾、佛山陶瓷产业的从业者和艺术家一对一进行品牌梳理,从“品、效、销”三个角度,梳理互联网运营和品牌增厚的策略,挖掘品牌的国际传播价值。 亮点二:“中国陶瓷品牌成长计划”美陶湾展示基地正式揭牌 “中国陶瓷品牌成长计划”面向国内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和生活陶瓷的设计生产机构和艺术家,围绕“中国陶瓷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动海内外,将参与计划的陶瓷故事以纪录片、图文、短视频、直播以及AI+VR虚拟展示等方式,根据推广国家和地区的受众习惯定制传播计划。 在大会现场,“中国陶瓷品牌成长计划”美陶湾展示基地将正式揭牌,意味着该计划与佛山石湾形成联动合作,将品质与故事相结合,联动出海。 亮点三:系列微纪录片《陶瓷的活化石 世界的美陶湾》举行首映式《陶瓷的活化石 世界的美陶湾》系列中英双语微纪录片共分为三集,深挖石湾陶瓷艺术的历史、工艺、创作思想,形象展示三者与佛山陶瓷行业的内在联系。首映后,该微纪录片将在海外媒体投放,助力佛山陶瓷行业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中国陶瓷作品、产品强大竞争力。亮点四:发布《陶瓷行业品牌传播优秀案例》并颁发证书该活动由新华社中国搜索主办,提前面向陶瓷产区、陶瓷工作室、陶瓷艺术家征集品牌传播优秀案例。经活动主办方审评,评选出的优秀案例将于大会现场发布推介,并颁发获奖证书。 还想知道大会现场有哪些“干货”、惊喜吗?10月21日,“2023中国(佛山)陶瓷创新发展大会”将为您献上更多精彩!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8
2023-10
泥火中的青春交融!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柴烧创作营正式开营
柴烧创作营10月14日上午,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柴烧创作营在广东省佛山市柒号仓艺术馆举行开营仪式。本次活动以“泥火中的青春交融”为主题,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大庸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从即日起将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共11天。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202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宣布打造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世界陶艺文化之都、岭南文脉之城建设。今年,佛山市禅城区举办的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汇集全国艺术界的高端人才,为石湾出谋献策,在创作、学术和文化上推动石湾陶瓷文化的发展及在世界的影响力。 本次柴烧创作营是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交流创作、共同提高的平台,吸引4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青年艺术家齐聚陶都。他们中有来自美国、乌干达、日本等的国际面孔,也有全国赶来的“美陶湾杯”和“石湾杯”大奖赛获奖者代表,还有佛山本地陶艺家。柴烧创作营将全国乃至世界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聚集美陶湾,通过各地陶艺家共同创作,碰撞产生出思想的火花,提升艺术创作水平,以当代陶瓷文化与教育为突破口,构架新型的文化形态,通过技术的交流与探究,挖掘柴烧文化的当代可能性。为美陶湾与世界对话搭建一个物理性的平台,建构新时代的美陶湾陶艺文化样本。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柴烧创作营不仅加强了国内、国际之间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使佛山传统的陶瓷艺术与现代新的思维理念得到新的碰撞,也提升了佛山陶文化的传播广度,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后劲”。希望大家可以在创作营里近距离体验石湾陶塑艺术的魅力,领略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这场陶艺盛会的精彩,感受一个开放包容、务实奋进的岭南文脉之城。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表示,今年的柴烧营是国际化元素更足、学术氛围更浓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作艺术创作专题讲座,进行教学示范,促进本土和国际艺术家融合交流。同时柴烧营创作的作品将在有500年历史的南风古灶龙窑进行烧制,通过这种“仪式感”把石湾陶艺的创造力和精神价值带给学员们。 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金奖获得者李松阳表示,非常开心能够参加柴烧创作营获得了跟各地陶艺家学习的机会,期待在技术创新、创作理念及思路、风格定位等方面与大家有更好的碰撞交流。 “粘土既是唱片,又是录音机,是交流和实用的媒介或载体,也是触摸的载体,每件作品都是发现和理解过程的表达……”艺术家Ryan Matthew Mitchell以作品《虑》赢得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的一等奖,开营仪式上,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及对大赛主题的思考。他表示很高兴能够再次回到石湾,参加这次活动和展览。 本次柴烧创作营期间,主办方还安排了艺术创作、大师讲座、艺术交流会、大师工作室参观等丰富的活动。创作营的开营,标志着2023第七届中国陶瓷创意周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接下来,众多艺术家将汇聚在佛山,一起领略中国陶瓷艺术的无限创意和独特魅力,回鉴过往、展望未来,与世界融合交流,共享柴烧魅力。 当天,柴烧创作营的学员们来到广州,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的展览,并参加艺术交流会。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10
走向国际化,“石湾杯”未来可期!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名单出炉!
10月8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指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终评在石湾公园内陶创客会馆举行。Ryan Matthew Mitchell以作品《虑》赢得本次大奖赛的一等奖。 Ryan Matthew Mitchell作品《虑》荣获一等奖 获奖名单 大赛选手和作品数量均创新高本届大奖赛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创作主题,面向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参与创作。从2021年石湾杯共征集参赛作品675件(套),参赛者有472人,再到2022年石湾杯共收到871位参赛者投稿,征集作品995件(套)。本次大赛共征得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数量1519件(套),参赛作者1242人。对于这三年的报名数据,每年的报名情况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今年的报名情况与去年同比,参赛作品增加了53%,参赛作者增加了43%。今年大赛的国内报名情况也空前踊跃,参赛作品覆盖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 展现国际化办赛宗旨本届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世界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据统计,除了国内,大赛收到来自美国、韩国、爱沙尼亚、丹麦、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的青年陶艺家报名,参赛作品共计100余件(套),占总体作品数量的7%,其中关于本届“石湾杯”初评国外作品入围情况,中国境外共有7个国家9人入围,分别是美国3人、丹麦、韩国、加拿大、挪威、日本、乌干达各1人,大赛总体呈现出“国际化”特点。 持续积累汇聚力量 岳立志作品《构筑》荣获二等奖 林沛玲作品《破晓》荣获二等奖“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球性赛事,今年举办第十一届。本次大赛“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主题是对石湾陶传承与发展这一永恒时代主题的具体回答,更是广大青年陶艺家在不断触摸和传承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的同时,又不断融入当代文化精神的一次次探索。在大赛终评现场,专家评审小组围绕造型效果、釉色效果、工艺成熟度、文化内涵、表现手法等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分。 最终,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共计6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0名,其中一等奖1名,奖金18万元,相对上届有了大幅提升。青年陶艺家参加石湾杯除了有丰厚的奖金,更看重的是作品能在“石湾杯”参展,能通过作品与行业专家、陶瓷爱好者沟通情感,以陶瓷会友。可以预见在未来,共同参加本届大赛的作者、作品或将以另一种机缘再次相遇,谈及如今的经历又是一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佳话。 姚文君作品《颠倒梦想》荣获三等奖 刘士才作品《提》荣获三等奖梁洪作品《我的童年》荣获三等奖 评委与工作人员合影 大赛寄语此次赛事策展人皮道坚表示,石湾杯已举办到第十一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境界,比以往更有亮点。新一届“石湾杯”广泛征集了十几个国家地区的青年陶艺家报名,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入选作品水平也有质的提升,全面展示了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主席托比恩表示,石湾是中国南方非常传统的陶瓷之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它的价值在于,传统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向前演进,自我革新,不断地出现我们以往从来没见过的知识,而保持传统的价值就在于,没有传统的知识作为基础就没有未来,这是非常简单且重要的。通过这次大赛的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的时候是自然地运用各种适合的材料,既从历史中借鉴也充分运用现代、当代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这些蕴含中国传统、中国语言、中国特色的中国雕塑体现出融合性、个性化,也具备了很强的国际化表现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说:“这届比赛的作品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呈现出了更高水准,展现了当代青年陶艺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本次参赛作品在陶瓷材料的运用上更加多样化,形式上更加多变,所呈现出现来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同时将作品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石湾杯’还是‘美陶湾杯’,这些大赛活动为青年陶艺家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举办赛事,美陶湾也在不断搭建丰富载体,积极引进青年创客、设计师、艺术工作者、陶艺大师和国内外的游客五大类人群,努力建设成未来大湾区文化创意经济生长的沃土。评审团 (排名不分先后) 托比恩·卡瓦斯博托比恩·卡瓦斯博是挪威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之一。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主席,在推动北欧陶瓷艺术发展乃至国际当代陶瓷艺术界的相互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在中国、韩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多次举办个展和参加联展,并在国际重要陶瓷艺术展览或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还经常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他的作品被挪威的大多数艺术博物馆以及其他多国的重要艺术机构收藏。陆斌1961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硕导,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梅萨公共学院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广东省高等教育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访问学者、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访问学者、2017墨西哥“中国文化年”文化使者、2018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负责人。林国隆中国台湾省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第三代传人,台湾工艺之家协会荣誉理事长。1958年出生于南投陶瓷世家,1983年承袭水里蛇窑第三代,投入古窑振兴。1994年至2015年,获邀海内外大专院校、小区、学会共演讲150场次。1995年至2014年,共主办8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协办台湾岛内陶艺相关活动62场次。1998年,担任南投县陶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2009年,任台湾工艺之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0
2023-10
The Winners List of the 2023 "Shiwan Cup" has been Released!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Shiwan Cup" is Promising! The Winners List of the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has been Released!On October 8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y Committee of the Ceramic Production Area of the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organized by the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final evaluation of the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was held at the Ceramic Entrepreneurs Club in Shiwan Park. Ryan Matthew Mitchell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in this competition with his work "Considered". Ryan Matthew Mitchell's work titled "Considered"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Winner List A new record is made in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 and artworksWith the theme of "Beyond the Image - Interpreting Clay Nature and Multi-dimensional Generation", this competition encourages the young ceramic artis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art schools, ceramic artists, artists, designers, and cross-border creators from homeland and abroa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reation.From the 2021 Shiwan Cup, a total of 675 pieces(sets) entries were collected from 472 participants, to the 2022 Shiwan Cup, a total of 995 pieces(sets) entries and 871 participants. This competition received a total of 1519 pieces(sets) entr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1242 participants. For the registration data of these three years, the number of applicants has achieved rapid growth every year. Especially in this year, the entries compared to last year’s increased by 53% and participants increasing by 43%. The domestic registration for this year's competition is also unprecedentedly enthusiastic, setting a new record for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covering 23 provinces, 4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Achieved the Purpos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This competition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Being Globalized" and invites ceramic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actively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xchange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addition to China, the competition has received applications of the young ceramic artists from more than ten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Estonia, Denmark, Japan, Norway, and Canada. Its total number of entries is over 100 pieces/sets, accounting for 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works. As far as the current "Shiwan Cup"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foreign works shortlisted are mentioned, there are 9 people from 7 countries shortlisted , respectively, three 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ne person each from Denmark, South Korea, Canada, Norway, Japan, Uganda,which make the competition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tionalization".Continuously Accumulating and Gathering Strength The work titled "Construction" by Yue Lizhi was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The work titled "Breaking Dawn"by Lin Peiling's was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The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originated from National University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2009 which is a 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young ceramic artists. It is the eleventh session this year. As 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itled "Beyond the Image - Interpreting Clay Nature and Multi-dimensional Generation", these theme is actually a concrete answer to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iwan pottery.The artworks are also the continuous touch and inheritance of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e by young ceramic artists, with continuously exploring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At the final evaluation site of the competition, the experts comprehensively rated the works based on the dimensions such as style, glaze, process maturit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 In the end, a total of 6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s, 10 new talent awards and 20 excellent awards were selected. Among them, 1 first prize was awarded with a prize of 180000 yuan, which is significant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ones. Besides generous bonuses, young ceramic art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works being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hiwan Cup" exhibition, communicate their concepts and emotions with the experts and ceramic enthusiasts through their works, and become friends in ceramic creation. It can be foreseen that in the future, the contestants and works of this competition may meet again through another opportunity. Talking about the current experience is another beautiful story of "Soulmates do not care of being separated by the distance". The work titled "Inverting Dreams" by Yao Wenjun's was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The work titled "Carry"by Liu Shicai was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The work titled "My Childhood" by Liang Hong's was awarded the Third Prize. Group photo of judges and staff. Messages from the competitionThe curator of this event, Pi Daojian , said that Shiwan Cup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has been held for eleven sessions.This session has become distinctive than ever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new journey, and new realm. The new session of ‘Shiwan Cup’ has extensively recruited young ceramic artists from more than ten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register, with a record high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d a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in the level of selected works. It comprehensively showcases the achievements of young ceramic creation 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field of young ceramic art.Th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of UNESCO, Tobian, said that Shiwan is a very traditional ceramic capital in southern China. When its ceramics comes to competing internationally, its value lies in the fact that what is considered as traditional art expressions are not really static, but are always evolving forward, re-innovating themselves. They are constantly coming up with what we've never seen before. The value of maintaining tradition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It is very simple and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rough the works of this competition, it is clear that the artists apply naturally all kinds of suitable materials in their creations, by ways of borrowing from history as well as making full us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istic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artworks. These Chinese sculptures, which are embedd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s, Chinese art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integra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also possess strong international expressive power.Luo Xiaoping,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at Shanghai University, stated that“The works of this competition gave me a refreshing feeling, presenting a higher level and showcasing the overall strength and level of contemporary young ceramic artists.The divers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ceramic materials in this competition and in form presents an aesthetic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while expressing the vitality of the work to its utmost.”“Whether it’s the ‘Shiwan Cup’ or the ‘Meitaowan Cup’, these competitions provide a display platform for young ceramic artists, promoting and stimulating their creative enthusiasm.” The chief of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 Museum stated that in addition to ceramics competitions, Meitaowan is also constantly building a rich carrier to actively attract five categories of people such as young entrepreneurs, designers, artists, ceramic masters and tour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striving to make it a fertile land for the fu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Judges(Ranked in no particular order) Torbjørn Kvasbø Torbjørn Kvasbø is one of most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rtists in Norway.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eramic Society (IAC) of UNESCO, h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rdic ceramic art and even promoting mutual ex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community. He has held multiple solo and joint exhibitions in China, South Korea, Italy, France,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s won important awards in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exhibitions or competitions. He is also frequently invited to hold lectures and workshops around the world. His works are collected by most art museums in Norway and important art institutions in other countries.Lu Bin Lu Bin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61 and graduated from Nanjing Academy of Arts in 1988. He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Nanjing Academy of Arts, a member of the UNESCO Ceramic Association (IAC), a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Jiangsu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Luo Xiaoping Luo Xiaoping is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at Shanghai University, as well as Professor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Member of the National Urban Sculpture Art Committe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a Urban Sculptor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the China Sculpture Society, Master of Chinese Ceramic Art, Executive Vice Chairman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hina Ceramic Masters Alliance. He has served as the Director and Master's Supervi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rt at the Shanghai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Professor at the Meisa Public College in Phoenix, Arizona, USA.Tan Hngyu Tan Hngyu is a Professor and graduate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at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She also serves as the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eramic Society (IAC) of UNESCO, as well as 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Ceramic Art Committee, Visiting Schola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National Ceramic Museum of Spain, Cultural Envoy of the 2017 Mexico “Chinese Culture Year”, and Director of the 2018 National Art Found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Project “Swiss Finn Spanish Tour of Chinese Ceramic Art”.Lin Guolong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successor of Shuili Snake Kiln Ceramic Culture Park in Taiwan, China, Lin Guolong serves as the honorary chairman of Taiwan Arts and Crafts Home Association. Born in a ceramic family in Nantou in 1958, he inherited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Shuili Snake Kiln and invested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ancient kilns in 1983. From 1994 to 2015, he was invited to give 150 speeches at colleges,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rom 1995 to 2014, he hosted a total of 8 international ceramic seminars and coorganized 62 ceramic related activities in Taiwan. In 1998, he served as the second chairman of the Nantou County Ceramic Art Society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irman of the Taiwan Craft Home Association in 2009.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0
2023-10
【喜讯】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终评结果出炉!
10月8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指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终评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公园内的陶·创客会馆举行。Ryan Matthew Mitchell以作品《虑》赢得本次大奖赛的一等奖。 Ryan Matthew Mitchell作品《虑》荣获一等奖 获奖名单 大赛选手和作品数量均创新高本届大奖赛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创作”为主题,面向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参与创作。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可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相比以往,本届大奖赛突破了对作品形式的限制,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本次大赛共征得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数量1519件/套,参赛作者1242人,参赛人数和参赛作品数量为历届最高。 展现国际化办赛宗旨本届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世界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据统计,除了国内,大赛收到来自美国、韩国、爱沙尼亚、丹麦、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的青年陶艺家报名,参赛作品共计100余件/套,占总体作品数量的7%,大赛总体呈现出“国际化”特点。 持续积累汇聚力量 岳立志作品《构筑》荣获二等奖 林沛玲作品《破晓》荣获二等奖“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球性赛事,今年举办第十一届。作为一项面向最有创作力的青年群体的全球性赛事,石湾杯的征集主题其实充满了主办方的思考,沉淀了满满的时代性。从2018年的青年陶塑器皿、到2019年的人物主题,到2021年的“青春如歌”,到2022的“美美与共”,再到今年的“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主题的变迁其实是对石湾陶传承与发展这一永恒时代主题的具体回答,更是广大青年陶艺家在不断触摸和传承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的同时,又不断融入当代文化精神的一次次探索。在大赛终评现场,专家评审小组围绕造型效果、釉色效果、工艺成熟度、文化内涵、表现手法等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分。 最终,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共计6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0名,其中一等奖1名,奖金18万元,相对上届有了大幅提升。青年陶艺家参加石湾杯除了有丰厚的奖金,更看重的是作品能在“石湾杯”参展,能通过作品与行业专家、陶瓷爱好者沟通情感,以陶瓷会友。可以预见在未来,共同参加本届大赛的作者、作品或将以另一种机缘再次相遇,谈及如今的经历又是一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佳话。 姚文君作品《颠倒梦想》荣获三等奖 刘士才作品《提》荣获三等奖梁洪作品《我的童年》荣获三等奖 评委与工作人员合影 “‘石湾杯’已举办到第十一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境界,比以往更有亮点。”此次赛事策展人皮道坚表示,新一届“石湾杯”广泛征集了十几个国家地区的青年陶艺家报名,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入选作品水平也有质的提升,全面展示了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届比赛的作品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呈现出了更高水准,展现了当代青年陶艺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罗小平表示,本次参赛作品在陶瓷材料的运用上更加多样化,形式上更加多变,所呈现出现来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同时将作品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石湾杯’还是‘美陶湾杯’,这些大赛活动为青年陶艺家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举办赛事,美陶湾也在不断搭建丰富载体,积极引进青年创客、设计师、艺术工作者、陶艺大师和国内外的游客五大类人群,努力建设成未来大湾区文化创意经济生长的沃土。评审团 (排名不分先后) 托比恩·卡瓦斯博托比恩·卡瓦斯博是挪威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之一。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主席,在推动北欧陶瓷艺术发展乃至国际当代陶瓷艺术界的相互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在中国、韩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多次举办个展和参加联展,并在国际重要陶瓷艺术展览或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还经常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他的作品被挪威的大多数艺术博物馆以及其他多国的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陆斌1961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硕导,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梅萨公共学院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广东省高等教育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访问学者、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访问学者、2017墨西哥“中国文化年”文化使者、2018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负责人。林国隆中国台湾省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第三代传人,台湾工艺之家协会荣誉理事长。1958年出生于南投陶瓷世家,1983年承袭水里蛇窑第三代,投入古窑振兴。1994年至2015年,获邀海内外大专院校、小区、学会共演讲150场次。1995年至2014年,共主办8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协办台湾岛内陶艺相关活动62场次。1998年,担任南投县陶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2009年,任台湾工艺之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8
2023-10
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到访我馆
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国际著名陶艺家托比恩·卡瓦斯博(Torbjørn Kvasbø)在广州美术学院谭红宇教授的陪同下到访我馆,参观了正在我馆专题展厅展出的“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 谭红宇教授向托比恩主席介绍了谭畅先生的创作经历、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以及各时期作品的风格演变等。托比恩主席对谭畅先生的作品和展陈效果大为赞赏,与谭教授深入交流讨论了作品的材料技法与表现手法,并与在场观众一同观看了集结谭畅先生艺术人生的影像档案。整个参观过程,托比恩主席还用手机逐一拍摄记录了每件展品的细节。 托比恩·卡瓦斯博托比恩·卡瓦斯博是挪威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之一。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主席,在推动北欧陶瓷艺术发展乃至国际当代陶瓷艺术界的相互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在中国、韩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多次举办个展和参加联展,并在国际重要陶瓷艺术展览或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还经常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他的作品被挪威的大多数艺术博物馆以及其他多国的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
2023-10
举国欢庆,七十四载砥砺辉煌,祝国泰民安!
1
2023-10
秋风挽月,朝朝暮暮尽团圆,祝阖家欢乐!
29
2023-9
让社会科学走近百姓身边!2023年佛山市社科普及周启动
2023年佛山社科普及周 9月25日,2023年佛山市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暨主题日活动在禅城区东方广场中庭举行。活动现场,主办方举办了健康咨询、书法家免费为市民挥毫、佛山非遗展示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踊跃参与。 启动仪式现场 佛山市社科普及周活动是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全市范围的群众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组织了十九届。今年活动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力量”,本次活动由佛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社科联主办,各区委宣传部(社科联)、市直有关单位、各高校、各社科类社会组织及各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共20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心理辅导、卫生健康保健、佛山非遗展示、预防诈骗、家庭教育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摊位前,有不少市民前来咨询,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 活动精彩剪影 据悉,今年市社科联组织、协调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市区联动,举办社科普及讲座、基层宣讲巡讲、社科文化展演、社科成果展示等社科普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各类活动达700余场。佛山现有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25家,省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达78家,已完成了社科普及基地在佛山五区的全覆盖,社科普及阵地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一直以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支持社会科普事业,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2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获得了获得“禅城区第一批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称号;3月上榜了省科协、省科技厅公布的关于2023-2027年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命名名单!此前,我馆还获得了“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多年来,我馆通过培训小讲解员、邀请陶艺家走进校园开展的陶文化公益授课活动等形式,为少年学员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石湾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将石湾陶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接下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和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儿童友好”氛围,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扩大社科普及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佛山推进现代化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END部分资料来源丨“佛山发布”、“佛山社科”微信公众号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9
游馆藏丨壁灯、烛台……一起了解二十四行里的红釉行!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红釉行吧! 红釉行 红釉行又称为甄釉行,堂名叫“卿云堂”。明清时期已有生产,清代成行。生产场店分布在下窑,主要店号有陶兴、永昌、陶昌、宝兴、照源、顺栈、苏应记、均记等,从业人员约400人。主要产品为丧葬器具和祭祀用具,如室炉、高灯、双烟灯、单烟灯、大尾灯、小尾灯、顶尾灯、大狮(或大二、中、三狮)、朴满、大八卦、小八卦、壁灯、烛台、壁炉等。主要成型方式是印制成型。 民国石湾窑红釉油灯挂壁施红釉,挂于墙壁上,作祭祀之用的陶制油灯壁挂。 民国石湾窑红釉香烛挂壁施红釉,挂于墙壁上,用于祭祀插香烛之用的陶制壁挂。 清石湾窑莲子形罐本地称为莲子罂,常施红釉或绿釉,此罐为莲子造型,用于办喜事时装载寓意吉祥的物品。 清石湾窑酱釉铺首炉祭祀用品,供奉祭拜使用的香炉。 清石湾窑陶塑瓦面鸡以前专门安放在屋顶瓦面之上,用于辟邪。 民国石湾窑黄釉盅刨花是用一种有胶质的木材刨成的薄片。以前将刨花用盅盛着加水,发出粘液,供妇女梳头使用。 民国石湾窑黄釉金钱纹饼印(左)民国石湾窑绿釉双鱼纹饼印(右)用来做饼食的印模。萱荽饼是民间家庭食品,多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时候食用。 资料来源:纪文瑾编著的《石湾窑研究》、张维持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周彝馨 吕唐军著的《石湾窑文化研究》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7
2023-9
官宣!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终评结果出炉!
9月15日上午,“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迎来了终评的时刻。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著名陶艺家曾鹏,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安琪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入围的100件(套)作品进行了终评,现场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20名。 终评获奖名单 赛事介绍 千年陶都石湾,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艺术地位。石湾陶塑朴拙传神、风格多变、技艺精湛、釉色丰富,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使其富有生活趣味,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推动我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陶艺文化事业繁荣,推动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发现和培养陶瓷雕塑领域的优秀人才,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今年3月,石湾启动了“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面向全国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征集作品。历经5个月,大赛完成了所有报名及初评工作,共收到396位艺术家投稿,征集作品共548件/套,从中选出100件(套)入围终评环节。 在大赛终评现场,专家评审小组围绕造型效果、釉色效果、工艺成熟度、文化内涵、表现手法等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分。 最终,《踏雪寻梅》凭借大胆用料和细腻创作手法在一众佳作中脱颖而出成为金奖作品。 银奖作品为《浮生若戏——缘起、缘聚、缘散》《星云法师像》。 铜奖作品为《新仕女·春》《水浒系列》《魅影》。 此外,《和平万岁》等20件作品获得优秀奖。 值得一提的是,“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作品展将于10月中旬开幕,届时大家可欣赏这些生动传神的陶塑作品。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5
2023-9
【喜讯】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初评公示结束,100件作品入围!
历经5个月,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完成了所有报名及初评工作,本届大赛从来自全球的1519件/套作品中评选出了入围作品100件,名单列表如下: 十一年时光打造中国陶瓷艺术界标志性赛事,助力青年陶艺家共同成长——石湾杯评委寄语罗小平:今年的“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再次证明了其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界标志性赛事的地位。参赛作品数量之多、多样性和深度都让人印象深刻。从参赛青年艺术家展现出的观念、创意到对陶瓷材料的深度理解和巧妙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跃然眼前的青春活力和真情融合的结晶。这些作品有的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下的创新,有的注入了国际化的语汇,更融入了当代的文化精神,展现了年轻一代陶瓷艺术家的胆识与勇气。毫无疑问,本届“石湾杯”赛事汇聚了众多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作品,从而预示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光明未来。陆斌:前几天为刚进工作室的大二学生准备介绍历届优秀学生作品的时候发现,如今已经是专业作者或在高校执教陶艺的这些优秀毕业生,他们早期的作品都曾在2009和2010年举办的“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上获过奖。虽然,我们无法量化这些奖项对他们选择陶艺创作、教学作为终身职业时起到的作用,但无疑的是一个权威性的奖励对青年人的成长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当年的一个奖项就好像贴在幼儿园孩子额头上的小红花一样,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信心和期待。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由魏华老师策划发起的全国大学生陶艺竞赛展已演变成为了“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它的变化不仅仅是参展人数成倍地增长,今年还拓展为一个国际性的赛事。在让我们倍感欣慰的同时,期待这个展览成为成一个更熟规范的、让青年人展翅高飞的助力平台。 魏华:石湾杯已是经历了11年,已成为全国年轻陶艺工作者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今天院校年轻陶艺家都以能入选石湾杯的展览为荣。我参与了多年石湾杯的评审工作,从最初我们会为个别参赛选手的优秀才华而惊喜,到今天我们要在高水准的参赛作品中甄选。石湾杯见证并推动着中国陶艺的进步。黄胜:这次“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参赛的作品质量非常好,创作形式多样,材质丰富,艺术表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反映了青年艺术家关注时代、关注生活,积极而鲜活的创作面貌。2023石湾杯初评评委简介(排名不分先后)周武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陶瓷艺术、工艺美术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专家,德国“D A A D”MUTHESIUS HOCHSCHULE访问学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奖3项,两届全国美展铜奖。负责一批国家级纵向与社会横向科研项目,创建“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重点实验室。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C会员、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陆斌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 魏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 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硕导,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梅萨公共学院教授。 黄胜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曾竹韶雕塑艺术教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会委员,江西省现代陶艺学会副会长。 终评通知 作品终评将由组委会邀请评委专家组于展览现场评审出最终获奖作品,评审时间暂定为10月初,获奖结果将同时公布。 1、送件时间请初评入围参赛者于2023年9月21日前将原作寄送到组委会指定的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和平路6号(石湾公园内)陶·创客会馆。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为避免最后时间收件拥堵,请尽量提前邮寄作品(如有实际困难请与组委会联系0757-82786975)。 2、作品包装以气泡布或珍珠棉包装材料妥善包装作品(请勿使用易碎的泡沫板包装材料,具体要求见《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寄送作品须知》),固定作品于坚固的木箱中,并将《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寄送作品登记表》粘贴在包装箱上。 3、送件费用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费用由主办方负责。邮寄期间的保险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主办方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 4、欢迎作者亲自送件至指定地点,请在工作日与收件人联系并协调送件时间。 5、收件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和平路6号(石湾公园内)陶·创客会馆,邮编:528031。 6、收件人张小姐13266381023冯小姐 13336474288 7、联系电话0757-82786975(9:00AM--5:00PM,周一至周五)邮编:528031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4
2023-9
100 Works Shortlisted in the 2023 "Shiwan Cup"
After 5 months, the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has completed all application and preliminary selection works. This competition selected 100 shortlisted works from 1,519 pieces/set of work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detailed list i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to the Judges from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Committee of the 2023 Shiwan Cup(Ranked in no particular order)Zhou Wu As a level-II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who is currently serving as the director of 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Zhou Wu has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eramic art and arts and crafts and been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s and top-ranking courses. Selected as a renowned teacher in the national “Ten Thousand Talents Plan” teaching, a special level expert inZhejiangProvince, and a visiting scholar inGermany’s “DA A D” MUTHESIUS HOCHSCHULE. He received the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three items of provinci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and two times of bronze awards at the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He was responsible for a number of national level vertical and social horizo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creating a key laboratory for “Traditional Thermoforming Handicraft and Digital Design”. He has also served as a member of UNESCO I.A.C, a member of the Arts and Crafts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Education Work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Ceramic Branch of the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ssociation.Lu Bin Lu Bin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t theSchoolofDesignat Nanjing Academy of Arts, a member of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 a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Jiangsu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Wei Hua Graduated from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Environment and Ceramics from Dankook University in South Korea, Wei Hua is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at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director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Ceramic Academic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 Luo Xiaoping As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at Shanghai University, a professor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Urban Sculpture Art Committee, 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a Urban Sculptors Association, a director of the China Sculpture Society, Master of Chinese Ceramic Art, an executive vice chairman and a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hina Ceramic Masters Alliance, Luo Xiaoping has served as the Director and Master’s Supervi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rt at the Shanghai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Professor at the Meisa Public College in Phoenix, Arizona, USA. Huang Sheng Huang Sheng is a dean, a professor, a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Ceramic Arts,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and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Ceramic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culpture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China Sculpture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Zeng Zhushao Sculpture Art Teaching Gold selection Committee, a member of the China Youth Sculpture Competition selection Committee and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Jiangxi Modern Ceramic Art Society. Final selection NoticeThe final selection of the work will be invited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to a panel of judges and experts at the exhibition site to determine the final award-winning work. The selection time is tentatively set for early October, and the award results will be announced at the same time. 1. Delivery Time: Please send the original work to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Ceramics·Maker Hall, No. 6, Heping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ithin Shiwan Park) before September 21, 2023. Failure to deliver to the designated final selection location at the designated time shall be deemed as automatic waiver. To avoid last-minute delivery congestion, please try to mail your work in advance (If you hav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please contact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at 0757-82786975).2. Work Packaging:The works shall be properly packaged with bubble cloth or pearl cotton packaging materials (Please do not use fragile foam board packaging materials. See the Instructions for Sending Works of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for specific requirements), the works shall be fixed in a solid wooden box, and the Registration Form for Sending Works of The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shall be pasted on the packaging box. 3. Cost of Delivery: The cost of delivery (Including shipping, insurance, customs duties, handling fees, etc.) shall be borne by the shortlisted party. After the exhibition of the shortlisted works, the packaging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incurred by returning the works shall be borne by the organizer. The insurance cost during the mailing period shall be borne by the participants themselves. The organizer will provide safe and reliable packaging, but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that may occur during transportation. 4. The author is welcome to personally deliver the package to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recipient on weekdays and coordinate the delivery time. 5. Receiving address: Ceramics·Maker Club, No. 6 Heping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ithin Shiwan Park), Zip code: 528031. 6. Attention: Ms. Zhang 13266381023;Ms. Feng 133364742887. Contact Number:0757-82786975 (9:00AM -5:00PM, Monday to Friday) Postal Code: 528031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9
新鲜出炉!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初评结果来啦!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是佛山石湾重点打造的陶艺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大奖赛致力于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已于8月31日24点圆满结束报名。自今年4月启动征集以来受到了全世界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本届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本次比赛共征得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数量1519件/套参赛作者1242人经初评5位评审专家线上公正、公平的严格评审,共评选出了入围作品100件!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初评入围名单 公示时间公示时间:2023年9月9日-11日电话:0757-82701839 扫码入群恭喜各位入围者,请入围人员扫码入收件群,入群后请把昵称改为:序号+姓名+作品名称,组委会将在群内组织后续作品收件事宜。 评委介绍(排名不分先后)周武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陶瓷艺术、工艺美术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专家,德国“D A A D”MUTHESIUS HOCHSCHULE访问学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奖3项,两届全国美展铜奖。负责一批国家级纵向与社会横向科研项目,创建“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重点实验室。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C会员、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 陆斌1961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 魏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 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硕导,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梅萨公共学院教授。 黄胜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曾竹韶雕塑艺术教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会委员,江西省现代陶艺学会副会长。 后续工作安排终评阶段(2023年9月下旬)大赛组委会将于9月下旬组织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最终评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0名。一、二、三等奖、新锐奖的获奖者除得到丰厚奖金外,大赛组委会还将组织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的学术、艺术投资、拍卖市场大咖交流、研讨、互动。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9
2023-9
超10个国家陶艺家踊跃报名!石湾杯报名人数和作品数再创新高!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是佛山石湾重点打造的陶艺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大奖赛致力于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已于8月31日24点圆满结束报名。自今年4月启动征集以来受到了全世界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本届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截至8月31日24时,共征得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数量1519件/套参赛作者1242人目前征集时间已结束,赛事进入初评阶段! 赛事背景“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是第十一届,大赛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致力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作为一项面向最有创作力的青年群体的全国性赛事,石湾杯的征集主题其实充满了主办方的思考,沉淀了满满的时代性。从2018年的青年陶塑器皿、到2019年的人物主题,到2021年的“青春如歌”,到2022的“美美与共”,再到今年的“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主题的变迁其实是对石湾陶传承与发展这一永恒时代主题的具体回答,更是广大青年作者在不断触摸和传承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的同时,又不断融入当代文化精神的一次次探索。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赛事数据通过对赛事报名信息的数据分析,本次大赛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展现国际化办赛宗旨。本届大赛坚持“走出去”的办赛理念,向全世界陶艺家发出邀约,积极强化国际、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交融。据统计,除了国内,大赛收到来自美国、韩国、爱沙尼亚、丹麦、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的青年陶艺家报名,参赛作品共计100余件/套,占总体作品数量的7%,大赛总体呈现出“国际化”特点。二、参赛作品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本届大奖赛参与人员空前踊跃。作品数量持续升高,影响力持续扩大。自今年4月开始接受报名以来,来自全国23个省(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以及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青年陶艺家踊跃报名。参加总人数突破达到1242人。三、参赛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历届“石湾杯”非常重视展现陶瓷艺术的精神内涵,强调艺术与当代社会的结合。从本次大赛的作品来看,作品主题非常丰富,体现了全世界陶瓷艺术家广阔的视野与胸怀,并充分地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四、参赛作品贴合大赛主题,符合现代陶艺理念。本次大赛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主题,征集的作品以陶艺为媒材,立足陶瓷语言,将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与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进行充分演绎。在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的同时,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后续工作安排初评阶段(2023年9月4日——9月8日)大赛组委会将邀请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共同组成专家评委小组,对参展作品隐去作者信息,完全参考送展作品照片的方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对初评结果进行公示。终评阶段(2023年9月下旬)大赛组委会将于9月下旬组织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最终评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20名。一、二、三等奖、新锐奖的获奖者除得到丰厚奖金外,大赛组委会还将组织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的学术、艺术投资、拍卖市场大咖交流、研讨、互动。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4
2023-9
今晚24点截止!把握最后时间,快报名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吧!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截稿时间为:2023年8月31日24:00最后1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报名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点击附件下载报名表。注意:1、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参赛者获取报名表后按照征集函要求填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2、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 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 石 湾 杯 ” 赛事信息 一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二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三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 四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1、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2、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六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七“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 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31
2023-8
倒数2天!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等您来报名!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截稿时间为:2023年8月31日24:00最后2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报名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点击附件下载报名表。注意:1、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参赛者获取报名表后按照征集函要求填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2、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 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 石 湾 杯 ” 赛事信息 一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二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三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 四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1、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2、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六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七“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 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30
2023-8
【喜讯】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初评公示结束,100件作品入围!
历经5个月,2023年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完成了所有报名及初评工作,本届大赛向全社会征集陶瓷艺术作品总计共收到396位艺术家投稿,征集作品共548件/套。 初评评审团 (排名不分先后) 曾鹏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9年与曾力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与曾力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张吟玲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十届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省陶瓷行业技能人才评委,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就职于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师从父亲张育贤先生学艺,曾任艺术中心主任,擅长陶瓷雕塑、陶瓷釉上工笔绘画及综合装饰,技法比较全面。代表作品《白菜与七星瓢虫》瓷雕入藏于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姓名荣登故宫景仁榜。陈明良生于瓷都德化,陶瓷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貼,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德化县收藏家协会会长,德化县明玉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从艺近四十年多来潜心于收藏德化窑古瓷研究与艺术创作, 编著《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明清德化白瓷》书藉。多次受邀赴国内外作品展览,并获得金奖25枚。研制作品作为国礼分别赠送多国元首收藏,入选金砖国礼。60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王潇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及罗小平、褚立之,是江苏省文化艺术名人库入库艺术家。2020年12月晋升“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与“正高级乡村振兴师”。2022年8月获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获颁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2023年5月担任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评审委员。2023年7月担任第十一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范安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任职大唐陶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南粤巾帼十杰"荣誉称号,高级工艺美术师。2017年,作品《戏曲人物》荣获中国文艺界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19年12月,《戏曲-形形色色》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等。入围名单 经过紧张的初评环节之后,评委团评选出100件入围作品,现将名单公示如下: 公示时间 公示时间:2023年8月25日-27日电话:0757-82701839 扫码入群恭喜各位入围者,请入围人员扫码入收件群,入群后请把昵称改为:序号+姓名+作品名称,组委会将在群内组织后续作品收件事宜。 END编辑|张桂芝审校|戎耀审核|李燕娟审定|阮小珈
29
2023-8
倒计时3天!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等您来报名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截稿时间为:2023年8月31日24:00最后3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报名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点击附件下载报名表。注意:1、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参赛者获取报名表后按照征集函要求填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2、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 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 石 湾 杯 ” 赛事信息 一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二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三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 四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1、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2、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六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七“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 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编辑 |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 |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9
2023-8
在东莞古村落发现石湾瓦脊
近日,笔者去了东莞市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参观,发现了几条石湾瓦脊。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是南社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宋朝,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2005年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村四周绿树成荫、地理位置很好。全村面积6.9平方公里,现籍人口3000多人。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进士8人,贡生、举人16人,秀才29人,是茶山一带乃至东莞的一大村庄。 村落环绕长形水塘而建,祠堂、民居、庙宇错落有序,里巷、古井围墙布局有道,现存古宅二百多间。建筑物融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笔者在参观期间,发现多处有散落的石湾埕、壶之外,更令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五座石湾制作的瓦脊,其中有三座是清代瓦脊,两座是石湾美术陶瓷厂新做的瓦脊。壹“文如璧造”款瓦脊两条,两条均安装在“家庙”的屋脊上,家庙为谢遇奇家族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遇奇是清同治四年的武进士,曾随左宗棠平定甘肃和新疆的叛乱,被封为建威将军(正一品武官),为表彰谢遇奇功绩,清光绪皇帝御赐其建祠立庙,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家庙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谢遇奇家族祠堂第一进屋脊上有“文如璧造”款人物脊,但人物已多被损坏,只剩下亭台楼阁等场景,脊端的博古龙仍完整。在年代匾额仍留有蓝釉陶“绪”字和另一字的小部分,可断定为光绪年间所建。 细节欣赏 在第二进的屋脊上,也有一条“文如璧造”瓦脊,这是一条花鸟主题的瓦脊,脊上有荷花、牡丹、石榴、小鸟等,两边有装饰方框塑有蝙蝠,年款是“光绪辛丑”(即公元1901年)。文如璧为广东顺德人,清代康熙年间石湾陶艺名家,以店主之名为店号,早期精制日常用具,后期精制各式的瓦脊。民国初年分为两店,一为如璧生记,一为如璧。贰“意新造”款瓦脊一条,安装在社田公祠二进屋脊上。社田公祠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历经光绪十年(1884年)、民国六年(1917年)、1999年重修,是村中百岁寿星谢社田(号彦庆)之子将居所改建为祠堂,又称为“百岁翁祠”。 社田公祠 “意新造”款瓦脊在社田公祠二进的屋脊上。公祠座南向北、三间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面积237.5平方米。瓦脊上有人物和花鸟,这种型制较为奇怪,中间为人物,两侧为花鸟,再到人物,再到店名匾额和年代匾额,制作年代为“光绪甲申”(1844年)。人物部分和花鸟部分看似不同时期制作,新旧及装饰有点差别,不像完整的、同一时期制作的瓦脊,有可能是不同时期重修时安装上去。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也有一条“意新造”款双面瓦脊,制作于清庚午年(公元1870年),瓦脊的正面为《杨家将》故事,两边为《竹林七贤》故事,背面为花鸟。 细节欣赏叁石湾美术陶瓷厂制作的瓦脊2条,一条“石湾美术陶瓷厂造”款瓦脊安装在“谢氏大宗祠”第一进的屋脊上,制作年代为“公元1996年,丙子年”;另一条“石湾美陶厂造”款瓦脊在云野公祠第一进屋脊上,制作时间为“公元辛巳仲秋造”(推断为公元2001年) 南社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是东莞一个热门景点,石湾瓦脊在村落的重要建筑屋顶上,增添了不少古色古香的韵味。 小知识 气度恢宏 奇伟瑰丽的石湾陶塑瓦脊石湾陶塑瓦脊又称“花脊”, 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中晚期,专门装饰在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屋顶上。它内容丰富、场景宏大,形式奇伟瑰丽,清中期之后迅速在岭南地区流行,并随着华侨传播到海外,成为石湾陶瓷重要的外销产品之一。陶塑瓦脊又分人物瓦脊和花鸟陶塑瓦脊。人物陶塑瓦脊以粵剧故事和历史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入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瓦脊人物脸部、手部均不施釉,其它部位则施蓝、绿、褐等色釉,经高温煅烧成型后在屋顶拼装起来,整体艺术效果古拙、和谐、隽永。在石湾历史上,制作瓦脊的名店有文如璧、奇玉、宝玉、均玉、英玉、宝玉荣、美玉成等。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陈列的“意新造”款瓦脊(正面)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陈列的“意新造”款瓦脊(背面)END撰稿丨李燕娟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定 |阮小珈
29
2023-8
倒计时4天!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报名即将截止!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截稿时间为:2023年8月31日24:00最后4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报名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点击附件下载报名表。注意:1.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参赛者获取报名表后按照征集函要求填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2.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 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 石 湾 杯 ” 赛事信息 一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二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三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 四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1、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2、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六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七“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 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8
最后7天!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等您来报名!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截稿时间为:2023年8月31日24:00最后7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报名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点击附件下载报名表。注意:1、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参赛者获取报名表后按照征集函要求填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2、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 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 石 湾 杯 ” 赛事信息 一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二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三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 四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1、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2、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六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七“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 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5
2023-8
月满美陶湾,此物最相思!美陶湾文创月饼让团圆加点甜!
山河远阔,烟火人间又一年,千里婵娟立秋已过,中秋如“月”而至以月寄情,以味达意今年,美陶湾继续推出文创月饼礼盒一起来看看这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节日礼物吧 ▼PART·壹·趣味手作玉兔花灯 今年的文创月饼礼盒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好玩” 竖起兔耳朵,露出小尾巴放置灯饰礼盒秒变小玉兔花灯 俏皮可爱又梦幻月下提灯中秋节仪式感满满 ▼PART·贰·新味新意味蕾享受 “一年一遇”的月饼自然不能辜负这份美味今年美陶湾文创月饼口味进行了大胆创新 一盒之内包含4种不同口味多重搭配组成丰富口感余味悠长,老少咸宜 ▼摩卡咖啡流心月饼——浓郁微苦,咖啡控必备淡雅莲蓉香与醇厚咖啡相互交织带来丰富层次口感“跨界融合”新鲜感满满 ▼抹茶流心月饼——与其说它是月饼更像精致的点心切开即可闻到沁人心脾的茶香味淡淡的抹茶香中和月饼的甜腻 ▼芝士流心月饼——饼皮被烤制得焦黄诱人用手轻轻掰开柔软绵密的芝士流心馅料慢慢滑出细腻醇香,入口绵润丝滑让人不自觉上瘾 ▼陈皮豆沙月饼——淡淡陈皮香与豆沙味相得益彰陈香自然、香甜柔润稳稳拿捏住老广们的味蕾方寸间道出中秋佳节之意让团圆再加点甜▼值得一提的是礼盒中还附赠一块艺术感满满的陶瓷碟子小兔两耳竖起,似在草丛间奔跑跳跃自然生动,美感十足摆上月饼,再添一杯清茗开始享受轻松惬意的下午茶吧 ▼月满美陶湾,此物最相思 南风古灶千年窑火美陶湾里对月当歌星光汇聚青年才俊佛山左岸清风拂面 中秋佳节一饼一碟良辰美景同送祝福但愿年年岁岁,悦在心头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4
2023-8
北大陈平原、夏晓虹教授到石湾感受非凡的陶文化魅力
今年八月是佛山市第三届全民阅读月,也是南国书香节和首届佛山悦读节,在此期间,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特邀中国知名学者、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夏晓虹做客佛山,参加系列座谈活动,与市民分享读书心得。8月23日,陈平原教授和夏晓虹教授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巫小黎的陪同下,来到南风古灶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感受“南国陶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陶瓷艺术魅力。 在南风古灶景区,我馆副馆长李燕娟带领嘉宾们参观了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柴烧古龙窑,详细讲解石湾陶瓷历史及龙窑烧制技艺,分享柴烧作品的魅力以及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的石湾故事。 参观南风古灶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嘉宾们走进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览,参观“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等展厅,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石湾陶历史文化,欣赏珍贵藏品,感受精湛的陶塑技艺,聆听“石湾公仔”走过的古今岁月,了解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建设成果。 参观陶瓷博物馆嘉宾们表示,佛山石湾有着深厚的陶文化积淀,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行走其中让人“陶醉”,期待今后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蓬勃发展,有机会再来沉浸式体验“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的非凡魅力。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3
2023-8
倒计时10天!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火热征集中!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正在火热征集中截稿时间为:2023年8月31日24:00最后10天!大家快抓紧时间报名吧!报名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网,点击附件下载报名表。注意:1、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参赛者获取报名表后按照征集函要求填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2、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3、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 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 石 湾 杯 ” 赛事信息 一 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二 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三 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 四 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五 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1、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2、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六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七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 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2
2023-8
赛讯丨全国征集!首届“美陶湾杯”报名数据亮眼,将进入初评阶段!
南国陶都石湾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 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征集以来受到了全国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大赛以“朴拙传神”为主题征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陶瓷雕塑类作品截至8月15日共征得来自全国参赛作品548件/套参赛作者396人 目前征集时间已结束赛事进入初评阶段! /赛事背景/南国陶都石湾,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艺术地位。石湾陶塑朴拙传神、风格多变、技艺精湛、釉色丰富,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使其富有生活趣味,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不仅对岭南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推动我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促进陶艺文化事业繁荣,推动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发现和培养陶瓷雕塑领域的优秀人才,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与国内陶艺家及广大民众广泛交流的平台,展示行业最新的创作成果,石湾特举办“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赛事数据/ 通过对赛事报名信息的数据分析,本次大赛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参赛范围广。本次大赛的覆盖范围区域遍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佛山、景德镇、潮州、德化、宜兴等传统陶瓷产区参与热情高涨。本次大赛也吸引了19位台湾陶艺家报名参赛。二是参与院校多。本次共有全国各地57所院校参赛,其中如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国内著名艺术院校均有师生参与,学院参加总人数135人。三是参赛年龄范围跨度大。本次大赛未设年龄限制,报名参赛人员老、中、青均有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2岁,参赛者主要集中在18~45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参赛者占全部参赛者近八成。四是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本次大赛以“朴拙传神”为主题,征集的作品题材涉及人物、动物和日常物品,大多数参展作品能够把握陶瓷材料的自然属性,并在丰富陶瓷艺术的表达语言、展示陶瓷艺术魅力上有较大的进步,既体现了蓬勃向上的传统艺术气质,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后续工作安排/ ▶ 作品初评阶段大赛组委会将邀请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共同组成专家评委小组,对548件/套参展作品隐去作者信息,完全参考送展作品照片的方式进行严肃认真的评定,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并对初评结果进行公示。 ▶ 入选作品终评及作品展览阶段大赛组委会将于9月组织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最终评审,评出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20名。金、银、铜奖的获奖者除得到丰厚奖金外,大赛组委会还将组织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的学术、艺术投资、拍卖市场大咖交流、研讨、互动。本次大赛为全国陶瓷艺术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艺术实践、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平台,鼓励大家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繁荣新生代陶艺家的陶艺创作 一起来期待首届“美陶湾杯”的佳作“出炉”吧!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3-8
领略陶艺魅力,探索创新可能性!广工“拾遗”团队到石湾调研
日前,广东工业大学“拾遗”团队来到石湾调研,参观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和柏林艺术馆,近距离感受石湾陶魅力,探索石湾陶艺在当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调研成果和感受吧! 俗话说:“石湾瓦,甲天下。”佛山石湾镇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区之一,在陶瓷制作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佛山石湾陶瓷在此基础上一路发展,演变成当地乃至全国独特的文化,其陶塑技艺更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9日,机电工程学院“拾遗”团队赶赴广东佛山石湾镇,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石湾陶塑技艺,并深入探索其在当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为陶瓷制造业的转型提供新的活力。在此次赴石湾镇的第一段旅程中,我们除了参观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外,还在柏林艺术馆感受到了石湾陶塑技艺的文化魅力,也有幸能与当代国家级陶艺大师潘柏林以及佛山工艺美术大师欧锦江进行访谈交流,深入了解石湾陶塑技艺对于其制造业的文化价值。 图 | 团队出发前合影 “赏”陶第一站,我们踏入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受到了李燕娟副馆长的热情款待。她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为我们详细介绍石湾陶瓷的历史与文化。 图 | 李燕娟副馆长带领“拾遗”团队参观陶瓷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我们领略到了制作陶器外纹的精湛工艺。李副馆长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传统陶塑技艺,包括捏塑、雕刻和刷彩等环节,加深了我们对石湾陶瓷的制作过程的了解。她还向我们介绍了石湾陶瓷特有的施釉和窑变技法,这些技法使得每一件陶器都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和纹理。 图 |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所陈列的陶器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石湾陶瓷生产所形成的二十四个陶业行会。李副馆长向我们介绍了花盆行、茶煲行、黑釉行等陶业行会的由来和发展,这些陶业行会不仅是商贸活动的记录,更是石湾陶瓷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通过观赏陈列的陶器作品,我们感受到了石湾陶瓷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和曾经商贸繁荣的历史痕迹。 图 |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所陈列的“黑釉行”陶器 通过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我们对石湾陶塑的多样性和石湾陶艺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石湾陶塑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传承着古老智慧,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被展示的每一件陶器深深吸引,它们是艺术与技艺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图 | “拾遗”团队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合影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柏林艺术馆,在柏林艺术馆的展区,我们得到了相关单位负责人的协助和带领,深入探究了展区内丰富多样的石湾陶塑作品,感受到了石湾陶塑的独特魅力。首先,在展区中,我们欣赏到了《回娘家》《八仙》《童趣》等作品,它们以平民百姓真实日常生活为题材,展现了石湾陶塑艺术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表现方面的重要性。这些作品具有平易近人的独特风格,刻画细致入微,展现出独特的手法和奇拙新颖的形态。通过观看这些作品,我们深刻领略到了石湾陶塑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图 | 潘柏林大师代表陶塑作品《回娘家》 除了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柏林艺术馆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石湾陶塑作品。有的作品展现了传统的神话传说,如《仙山游客》和《龙腾虎跃》等,它们以寓意深远的方式描绘了中华文化中的神奇与魔幻。而另一些作品则呈现了人们童年的记忆与乐趣,如《星空下的童年》和《乐园之夜》等,让人回味起幼时的温馨愉悦。 图 | 潘柏林大师陶塑作品《陶师》 通过参观柏林艺术馆的石湾陶塑展区,我们不仅对石湾陶塑的广泛题材、独特手法、多变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享受了一次艺术灵感的盛宴。这些作品展现了石湾陶塑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创造力。 图 | 潘柏林大师引领“拾遗”团队参观柏林艺术馆展区 “谈”陶谈到石湾陶艺的现状时,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潘柏林大师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和珍惜民族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在如今快速变迁的时代,一些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流失的危险。与此同时,石湾当地的陶瓷企业发展迅速,对传统手工陶瓷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针对这一问题,潘大师表示:“我会尽可能地培养传承人,将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下去。”同时,潘大师还表示:“其实,很多陶瓷企业有在支持我们,石湾陶瓷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目前还在磨合阶段,未来可能会有突破。我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石湾陶艺的创作、创新和传承。” 图 | 实践队员与传承人潘柏林交流 紧接着,我们还采访到了享誉佛山的工艺美术大师欧锦江,以及佛山石湾陶艺研究生吴睿伦。二位都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石湾陶塑技艺的独特见解。在采访中,欧大师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将传统手艺与当代设计完美结合,不断探索创新的可能性,为石湾陶瓷注入新的生命力。”他们追求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破传统束缚,开拓出全新的艺术空间。通过引入当代设计元素,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作品,展现了石湾陶塑技艺的现代魅力。 图 | 实践队员与佛山工艺美术大师欧锦江交流 图 | 实践队员采访研究生吴睿伦 “玩”陶在“赏”陶和“谈”陶之后,我们已经对石湾陶塑技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迫不及待想要亲身体验陶瓷的基本制作过程。在欧锦江大师及研究生吴睿伦的指导下,我们亲手塑造陶艺作品。我们体会到陶塑制造与随意捏泥巴不同,捏泥巴可以随心所欲,但陶艺作品在造型之后要放在烈火中经受考验,会因作品破裂、接缝处出现裂纹等问题而功亏一篑,但这也是陶塑技艺的精髓所在。经此体验之后,我们也对打造石湾陶瓷的匠心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图 | 实践队员亲手体验陶瓷制作 在第一段旅程中,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陶瓷艺术文化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当前陶瓷行业制造业转型所遇到的阻碍,为下一步调研活动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也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与采访交流,感受到了石湾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潘大师的呼吁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陶源陶愿,不负韶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秉持敬畏之心,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根深叶茂,为制造业发展,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根深叶茂,为制造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 | 实践队员与潘柏林大师合影留念 来源丨“青听机电”微信公众号
11
2023-8
居佛山 念贵县——谭畅自传《山边随笔》节选
居佛山 念贵县——谭畅自传《山边随笔》节选文/谭畅 佛山是我第二故乡,在那里呆过二十多年。童年时代也接近佛山人,仿唱粤语儿歌,充满粤地风情。又用贵县土语唱本地儿歌,在儿歌中送走童年。 1953年我到佛山做民间艺术调查,心中重新响起这些儿歌,看到光绪年间编修的《佛山忠义乡志》,从中知道佛山当年的盛况,还有地图。当时汾江边有一条贵县街,对出的一带(注明:“专泊西江船”)知道长期以来,佛山和我乡有特别的商贸关系。(编著注:作者家乡系广西贵县,现更名为贵港市)1953年,曾良兄也是调查组成员,和我是老友,他是我单位一名创作员,后来创作以鹰见长,人称“鹰王”。一个盛夏的晴天,我和他一起找消遣去处,来到中山桥。隔河那边,两水隔开处就是文昌沙,沙洲尖端,屹立一间雄伟的古庙,屋顶镶嵌瓦脊,一组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层层叠加上去,极其恢弘华丽。这里是四通八达之所,古人选择这样的好位置,可见非常重视。两江分流还有一条江水相隔远望,借此距离先感受庙宇的魁伟,让人凭吊古代的壮丽。我两人随意步入民政桥登上文昌沙,靠近古庙,尽览戏剧中人物。这庙叫关帝庙。所谓关帝即关羽,受历代帝皇御旨敕封。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就是关羽,两圣人同等重视。海内城市圩镇,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建这个庙。佛山是神道兴旺的地方,而且是专门为神道服务的名城,建的更比别人讲究。地点当在风水眼上,游人汇集之所。庙宇虽然轩昂,到底是建在一个尖沙咀,沙土流失,年久产生地基下陷,那天正好涨潮,不但地基那几层石级全被泡在水里,而且河水还漫过大门的门槛,使全庙一片水汪汪,平时来往船只很多,地基下陷太深,水手靠这建筑狠狠用力撑持,甚至必须在瓦脊处使劲,难免把一些瓦脊弄坏。船工大都迷信,恭恭敬敬地把弄破的瓦脊移靠庙门妥善安置,等待有朝一日有人来修理。就近来看,瓦脊人物都做得精彩,动态生猛,我曾企图带一组回去玩赏作参考,但每座百来斤,太重没法搬。我们来不及一一品味,只粗粗看个大面目。天气太热,汾江河水有诱人感。我们双双跳入河里,求清净的河水,痛快的洗去臭汗。想不到我们这一泳,竟变成和古庙的永别。(编者注:关帝庙位于汾江河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于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2016年复建落成) 事后只见利用这个庙办一间小学,不久庙也拆了。庙虽没了,但庙的形象还不时在脑子里出现。像一个巨大的魔影,伸出讨债的两手。庙宇虽然不是我们的调查范围,但到底是属于美术的范围。在无神论占优势的年代,我们尽管很喜欢庙里的艺术品,不敢明说,阻止拆庙更万万不敢,连保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敢提出,任偌大一群艺术拆得粉碎,不留痕迹。我是一个民间艺术调查者,有责任上报领导机关,可我一言不发,忍受破坏,内疚得很。 清道光年间的佛山总图(局部)在另一介寻幽探胜的星期日,我和高永坚兄来到“铁行会馆”。它在福贤路一条小街入口处。大概太妨碍交通,已开始动手拆。只见屋的入口处已被拆去一段,向街一面已经无墙,室内便敞开外露,一目了然。满墙都是壁画。据说是黄古珍一手绘制的陶瓷壁画。我看恰是他的作风,从画面造型结构到工艺处理,无疑都显出他的特色。他是石湾清代一大名家,在“仿舒”一行,他是发现者、力行者,是这一行最成熟的代表。在深红泥、浅红泥胎上画化装土,画黑线。用笔是粗糙的舔笔或水笔,朴素无华。他是当时石湾名家中的异军。当别人注意力集中于高温颜色釉,他却在低温陶器上下功夫,独树旗帜!因低温烧成,温差常出现“过火”,即烧成的陶瓷灰里偏黑。他做的单件人物器物都有这种现象,壁画同样也有这种现象,我认为不成毛病,合理拼合,倒觉得有特殊魅力。色彩对比跌荡,有力感。在雕塑和器物上面加进绘画,使这古老的艺术跨进一大步。平添许多新品种。他的路子,给现代陶艺家很大启发。工艺上有某点突破,往往为你开创一个全新局面。在他之前的石湾,不见“仿舒窰”的影子,是黄古珍从外引进的结果。从外引进化装土的壁画已经不可再见,如果还保存,希望借此辩证一下。说明一条石湾新路,一个革新派怎样出现。那些年像关帝庙和铁行会馆的遭遇还有不少。我孤陋寡闻,一无所知。至于莲花路上的古董杂货市场,最吸引人,我是常去,记得也买过几件喜欢的陶艺。其中高低两截竹筒的陶艺品,竹筒上长一株小竹技,小竹枝上停着一只蝉,这个形象很快把我带入盛夏的大自然。因为崩了蝉翼,我只花两角五分买到手,谁也想不到它居然代表石湾。前几年见《中国陶瓷全集》新版大画册,赫然将这件作品选入《石湾篇》,成为石湾窑的代表作。它是当年由我代公家收购的实物资料,藏于石湾美术陶瓷厂,是最富于石湾情趣的好作品。 名称:竹插年代:清代尺寸:高25厘米,底长14厘米原收藏于石湾美术陶瓷厂资料室 目前,“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正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陶艺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展览将展出至10月。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0
2023-8
陶海拾珍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玳瑁釉叶形笔掭
尺寸:高7.5厘米,长23.5厘米,宽19厘米介绍:该作品仿树叶造型,叶边微上卷,叶柄上附有两片新叶,造型别致,底有三足,内外施玳瑁釉,釉水鲜亮润泽。
8
2023-8
谭畅:现代、原始、民间三大艺术,是我的营养库
现代、原始、民间三大艺术,是我的营养库文/谭畅过去都说上帝造人,我倒相信人能自造。学者致力于组织知识网,艺术家讲究审美营养,两者都属人的自造行为。我自幼爱好艺术。初中三年在校寄宿,有大量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海阔天空无书不看。对介绍艺术的书报更是贪婪地看,可说如痴如醉。入学没两年,丰盛的艺术书刊被我全翻遍。阅读力和理解力有限,就用强读法,不管懂与不懂,读了再说。慢慢的对所有门类的艺术都发生兴趣。丰子恺、朱光潜的著作像是有意迁就我的年龄,合胃口,有新鲜感,特别爱读。时值30年代中,出版物还蓬蓬勃勃。在五花八门的艺术倾向里,我对现代派绘画很敏感,对其中某些倾向很感兴趣。谭畅作品:双牛图·壁画(陶砖刻画)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记得当时《中学生》杂志登出夏加尔《我的故乡》,大人头和大牛头占据全画面,穿插出现俄罗斯农家景色。不到10厘米的黑白画面,别致的造型,激起我无边奇想,为画家的幻想特色惊讶不已!越是不平常的画越爱看。丰子恺有一本《谷诃的生活》,谷诃今译凡高,我喜欢他的画。读了这本小书,了解他悲剧的一生,对他更崇敬了。读后我心潮汹涌,激动之余,为自己起了“谷尚”的别号,表示用谷诃和塞尚的现代精神开拓道路。这是我对现代造型艺术的感性阶段,是天真,是幼稚。谭畅作品:黄釉苗族女像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谭畅作品:人物方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过了几年,在那抗日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吴琬老师把我带入理性阶段。物质条件极差,他克服重重困难,由他自选自译自讲《现代绘画概论》,连讲稿都自刻自校。同学们对着清晰无误的课本,认真听了他一个多学期的课,对西洋现代绘画诸流派才有深入的认识,为日后选择道路提供借鉴。现代艺术家回归原始的呼声甚高。现代艺术和原始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引发我走向原始。从原始艺术得到更多的兴奋或激动,更有启发性,像对号锁匙容易打开构思之门。原始艺术像一大磁铁,把我牢牢吸住。初中毕业,我进了一间艺术师范性质的学校,培养我做中学教师。县城只有一间中学,实际要求学员能单独担任全校的艺术课。即图画、手工,音乐都得精通,三科都有共同课。音美分班,以利各自侧重发展。开头我三科都感兴趣,恨不得一口气全吞下。实际上三科都受到较好训练,使我终生受用。谭畅作品:酱釉刻花鸭形朴满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沈士庄老师负责手工课,课时比例不大。但印象深刻。他善于在制作中提高我们的审美质素。记得有一次布置做弹簧小鸭,就地锯落石栗树,同学们各取所需,截取枝丫,凑成各具创意的形状,用细铁线卷成弹簧把头身连结起来,弹簧变成脖子,成了摇头摆脑的“活”鸭子!加上各人不同的设色、造型,摆成色彩绚丽的满摊子。这一情景常在记忆中出现,这一课使我认识到审美意识的作用,对日后的艺术实践都有所影响。新中国诞生,提倡民间艺术,而我对民间艺术有更多接触的机会。我曾被派到佛山南海作木版年画和剪纸调查,很快就爱上它,至今还可见到我的作品里民间的痕迹。由于早年我有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对民间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有浓厚的爱,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从事的艺术属于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可是音乐似乎把我引入不可见的第四第五空间,其领域宽广无比。音乐虽不可见,但能起润泽作用。 谭畅手稿展示现代、原始、民间三大艺术,是我的营养库。三大艺术都有单纯、稚拙、明确、自然的特点,形式感强、装饰性浓。我的陶艺为装饰而作,我得以从中吮吸养料。好的装饰陶器,能使平淡环境生色,增添意趣。我喜欢在陶艺创作上寻求多种质材和技法。除了工艺上配合,还必须提高审美水准,不断充实自己的审美营养。文字来源:第56期《石湾陶》 “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展览现场。【展讯】目前,“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正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陶艺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展览将展出至10月。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3
2023-8
【通知】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报名截止时间延期!
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原定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31日24时由于大赛展览时间调整经主办方研究决定延长作品征集时间最新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15日24时还未报名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 / 赛事介绍 /石湾陶塑朴拙传神、风格多变、技艺精湛、釉色丰富,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使其富有生活趣味,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促进陶艺文化事业繁荣,推动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发现和培养陶瓷雕塑领域的优秀人才,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与国内陶艺家及广大民众广泛交流的平台,展示行业最新的创作成果,特举办“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 / 报名链接 /扫描下方二维码以获取报名表,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报名表格。作品图片+作者形象照+报名表打包发送至邮箱:meitaowanbei@163.com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敬请联络主办方。联系电话:0757-82783950张女士13266381023 张女士13928644650 /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
2023-8
“八一”建军节丨峥嵘岁月,不忘初心
1
2023-8
朴拙传神 ——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征集函
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千年陶都石湾,其陶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实乃一脉相承,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亮丽符号,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艺术地位。石湾陶塑朴拙传神、风格多变、技艺精湛、釉色丰富,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使其富有生活趣味,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推动我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陶艺文化事业繁荣,推动陶瓷雕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发现和培养陶瓷雕塑领域的优秀人才,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与国内陶艺家及广大民众广泛交流的平台,展示行业最新的创作成果,特举办“朴拙传神——首届‘美陶湾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 二、创作主题大赛以“朴拙传神”为主题,征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陶瓷雕塑类作品。 三、参赛资格1、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等。以个人身份参赛。2、年龄不限,地域不限。3、参赛作品每人1—3件(套)。 四、作品要求(一)参赛作品须是参赛者三年内(2020年至今)完成的陶瓷雕塑作品。(二)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三)作品具有传统东方美学的审美基调,文脉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联接点,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在传承中进行创新探索。(四)雕塑技法的运用和艺术表达要求:1、造型效果:符合东方审美标准,设计构思具有独创性,主题表达清晰;2、釉色效果:在继承传统釉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的独创性釉色,釉色与造型和谐统一;3、工艺成熟度:陶瓷雕塑技艺精湛,熟练把握材料的运用和技艺的表现;4、文化内涵:富有人文情怀、深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立意新颖。5、表现手法:可写实也可写意。(五)参赛作品须确保为参赛者原创,未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的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评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 金奖 1名,奖金 10万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银奖 2名,奖金 5万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铜奖 3名,奖金3万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作品,入围证书+展览图册。(一)主办方将根据所获奖项等级,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集中或单独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大赛图册进行宣传派发,提升优秀作品和参赛者的知名度。(二)金、银、铜奖获奖者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活动和“美陶湾杯”大赛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家共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三)金、银、铜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四)主办方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开拓产品营销思路,并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实现作品落地,直接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 六、报名方法2023年3月至8月15日期间,点击下方链接以获取报名表,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报名表格。作品图片+作者形象照+报名表打包发送至邮箱:meitaowanbei@163.com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敬请联络主办方。联系电话:0757-82783950 张女士13266381023 张女士 13928644650 七、报名具体要求(一)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一米)、重量(kg)、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二)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展示作品整体效果、说明安装需求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三)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可循环使用。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美陶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企业名称、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八、时间安排(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2023年3月——8月15日)(二)初评阶段(2023年8月16日之后)初评时间:2023年8月16日之后评委根据提交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初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主办方将通过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通知入围者寄送作品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三)作品寄送阶段(具体日期待定)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在规定期间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四)终评阶段(具体日期待定)评审方式:以作品实体原件进行现场审核终评结果公示期3天(五)作品退件(另行通知)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寄回作者(回寄作品包装及寄运费用由主办方承担),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 九、权责说明(一)评审及展示期间不得要求返还、移动或替换入选作品;参赛作品于评审结果公布前不得参与其他竞赛或展览。 (二)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三)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四)参赛作品不得抄袭,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并追回奖金,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并赔偿由此给大赛和主办方造成的损失。(五)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主办方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六)大赛金、银、铜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七)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八)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承办方协助进行修复,须向主办方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九)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十)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如需寄回的,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费用由主办方负责。邮寄期间的保险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主办方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十一)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大赛主办方有变更、修正、停止、补充本函及本大赛一部分或全部之权利。本函如有未尽事宜,大赛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大赛主办方所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7月31日
31
2023-7
【公示】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 · 石湾城市雕塑大赛终评公示名单“出炉”!
公 示7月28日上午,“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石湾城市雕塑大赛专家评委团终评会在陶创客会馆举行,来自天津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5位专家对20件入围作品小稿模型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作品14名。最终评审结果于今日起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7月28日至7月31日。评审结果如下: 再次感谢所有参赛者对本次“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石湾城市雕塑大赛的参与和支持,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广! 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23年7月28日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7
游馆藏丨生活要有光!一起欣赏陶瓷灯具,了解尾灯行和电具行的故事!
游馆藏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尾灯行和电具行吧! 尾灯行堂名叫“明艺堂”。成行于清代,主要有香炉、烛台、灯盏等产品,多为低温烧制,生产场店分布在下窑,主要店号有陶兴、保兴、应记、湛记、同生、陶昌、瑞利等,从业人员约300人。 清石湾窑白釉灯盏 清石湾窑白釉灯盏(石湾俗称大尾),放在油灯座上用来装载灯油,外形像小碟子,边沿贴塑上一撮小泥条,像小尾巴,用以隔热拿捏,灯盏一般内里上釉。 电具行主要产品是电器安装用的各种瓷具,如瓦管、瓦子、瓦夹、司令等,现代称之为“电瓷”。这类产品在石湾生产起步较迟,1921年开始正式成行,没有堂名。生产场店分布在下窑,主要店号有谦益、利源及佛山业兴公司等,从业人员约100人。传统石湾窑以生产陶器为主,直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电灯的普及,石湾出现了电具行专门生产电瓷器,产品包括街马辘、吉勾、司令、瓦夹等,销往附近各县及港、澳、东南亚等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电瓷厂、人民瓷厂、石湾瓷厂以及石湾日用陶瓷一厂,都生产瓷器。 民国白釉瓷吊锤,该锤名为“平行锤”,吊在钢丝上,防止风吹电线左右摇摆,起到平行作用。 民国白釉瓷吉勾,用于连接保险丝的部件。 民国白釉瓷司令,电灯的灯头。 民国素胎瓷瓦夹,固定电缆的瓷夹。 民国白釉街马瓷辘,在大街上挂电缆的部件。 民国白釉瓷街马辘组合,穿街马辘拉电缆的陶瓷支架。 民国白釉瓷话樽,用来阻隔电话线。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5
2023-7
导赏“山边随笔”,谭红宇教授追忆父亲谭畅先生的艺术人生……
“专注和纯粹,是我父亲身上最感人的地方……”7月18日,“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策展人,谭畅先生女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红宇现场带领观众导赏展览,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追忆父亲艺术人生,带领大家用另一种视角走进谭畅先生的“山边随笔”世界。“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6月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陶艺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 谭畅先生与石湾有着跨越半个世纪漫长而深切的关系,他的的个人陶艺创作有着和石湾美陶、建陶、园林企业共同呼吸的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已届退休年龄的谭畅重回石湾,得到了时任石湾建筑陶瓷厂厂长刘孟涵的支持,随后园林陶瓷厂也伸出援手,企业合力创造条件,承载了谭畅晚年创作的爆发期,也成就了1985-1994年间连续举办5回《谭畅陶艺展》的创作盛况。“这个挂盘,是我父亲送给他的的学生何绍光的结婚礼物……”导赏现场,谭红宇老师带领大家欣赏谭畅先生的作品,详细介绍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背后的创作故事和意义。 谭畅先生毕生创作陶艺精品逾千件,包括陶塑、壁画、挂饰、挂盘、器皿等,本次展览中,展出了既有巧妙采用瓦片、瓦筒塑造的《彝族女像》,也有灵活运用彩釉砖刻画创作的《双牛图•壁画》。 回望谭畅教授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仍然能看到很多形式语言上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他利用石湾建陶的彩釉砖进行壁画创作,利用园林的瓦片瓦筒成型,对工业材料局限性的理解和运用形成了独特个人语言。“他在有限的材料条件下,用不同的手法,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艺术效果。”现场观众纷纷感叹道。 “虽然他的作品不是行内所见石湾公仔的面貌,但实际上可以说它是石湾陶瓷文化里面重要的分支,既包含了石湾传统建陶的特点,也包含了现代建陶的风貌,能从其中看到石湾建陶不同时期材料发展的特点。”谭红宇老师表示,这些作品反映了谭畅先生在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现代艺术三者融合的艺术观念和手法,体现了石湾陶瓷艺术在近现代发展中的探索和思考。 “当年我看到谭老师做这件作品的时候,突然开了窍,感叹原来雕塑可以这样做!用两个面就巧妙说明了四个面的内容,使得雕塑语言独特性更强,这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很深。”站在作品《女像》前,著名陶艺家曾鹏老师回忆起年青时看谭畅先生创作的情景,并表示在谭畅先生身上受到的启发终生受用。 “我相信,通过这个展览,市民能够看到我们艺术家的经历,以及他们为这些艺术贡献了什么,这个展览有历史的见证、艺术的见证、人格的见证,有地方文化的见证。”谭畅先生的学生何绍光老师说道。 本次“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回到石湾,实在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专注和纯粹,我觉得这是谭畅先生最感人的地方,我们经常用‘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去形容他。”谭畅老师是一位心灵纯洁、干净的艺术家,真正的不忘初心,用生命去创作,谭红宇老师说,希望来看展的观众能感受到他对待创作的这一份纯粹的信念。 对谭畅先生的评价“在我接触的人里,谭畅老师是一个少有的、几乎纯洁到透明的人。事实上,那个时候我对艺术并不太理解,是被谭畅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纯粹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全部放在艺术上,毫无杂念,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必须要有人去支持他,让如此让人崇敬的艺术家有生存的空间。”——刘孟涵“谭畅先生和石湾建陶、园林行业是一种双向启发的关系,既受产业启示,也为产业赋能。艺术家得到了利用工业材料特性开展创作的机会,同时这种赋予建陶材料以艺术创造的过程对企业也带来启发,两者是互动的。”——魏华“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谭畅老师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他几十年来一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图形设计和陶瓷材料结合的实践。即使在沉重的时代背景下,也能够坚持数十年的默默创作,充满自信地去建构每一个造型。在极其有限的工艺条件、材料条件、场地条件、甚而生存条件下,创作出如此丰盛的作品,反映了谭畅老师充盈的内心和强烈的生命感受力,以及对艺术探索的丰富经历。在局限性中创造了无限的精神财富,这对我们是最有价值的启示。”——曾鹏“在学校甚而艺术届里,谭畅老师都是一个超脱和另类的存在,淡然、潇洒、深厚。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孤立的,但能够坚守住这份孤立,用一生的孤独去守护自己的艺术理想,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孤傲!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整理谭畅老师留下的艺术遗产,这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学明谭畅先生介绍谭畅(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谭畅。1921年农历10月25出生于广西贵县,即现贵港市。1940年毕业于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学习图工音。194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院本科,全面接触包括音乐、戏剧、美术在内的现代艺术范畴,受教于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美术教育奠基者胡根天老师及提倡现代派的主将吴琬大师,对现代派艺术有系统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艺术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加入华南文工团任美术队队长,负责舞台美术设计。1951年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任美术设计,并被委派组一个小组,深入佛山、南海调查曾极兴旺的民间刻纸和木版印刷年画等民间艺术。1954年起,谭畅教授积极从事恢复抗战而一度衰落的石湾陶瓷艺术。从此几十年离不开陶瓷,其坚持了40多年的陶艺创作也从中诞生。1963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系专业,有机会到各产区进行创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谭畅教授晚年,集中深入石湾,逾十年,身体力行地进行陶艺创作,生前共举办五回个人陶艺展。1986年第三回个展后将全部230件作品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这批作品是他多年来的精锐之作,其中可见谭畅教授的创作全貌。1994年个人作品集《谭畅陶艺》出版,该书载入了谭畅教授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期举行 “谭畅陶艺第五回展”。1997年,手稿集《山边随笔》出版。2006年,谭畅教授的夫人谢洁平女士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谭畅遗作106 件。为纪念谭畅教授逝世8周年,“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同期新版画册《谭畅陶艺》出版。谭畅教授的陶艺作品类型包括:陶塑、壁画、挂饰、挂盘、器皿、捏塑 等,其中不乏大型户外装饰作品。谭畅先生的代表作有大型陶塑《大角飞天》 《侗族女像》《大花鸡》等,壁画《池塘里》《鹿回头》《春天里》等,挂饰 《回头牛》《羊》等,动物挂盘、器皿等一大批。谭畅教授毕生创作陶艺精品逾千件。作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锋者,谭畅教授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这样的阐述:“我的审美观来自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现代艺术,是三者的大融合。感觉上洋中有土,土中有洋,有本民族风貌,有浓厚的混血因素。向原始学习质朴和粗豪,但也流露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陶艺善于流露性灵,我的作品有我的真性情。”谭畅教授的创作实践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之后几辈陶艺家,对推动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第一线的贡献。谭畅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并于1986年11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艺)”称号。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1
2023-7
预告丨谭红宇教授导赏新展,换一种视角走进“山边随笔”!
6月29日,“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陶艺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7月17日,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谭红宇将导赏“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畅谈艺术感悟。导赏活动 时间7月17日上午10时 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 导赏嘉宾谭红宇,谭畅之女,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导赏内容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作品欣赏 双牛图·壁画(陶砖刻画)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 大角母子·壁画(陶砖刻画) 黄釉苗族女像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人物方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酱釉刻花鸭形朴满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作者介绍 谭畅(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谭畅。1921年农历10月25出生于广西贵县,即现贵港市。1940年毕业于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学习图工音。194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院本科,全面接触包括音乐、戏剧、美术在内的现代艺术范畴,受教于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美术教育奠基者胡根天老师及提倡现代派的主将吴琬大师,对现代派艺术有系统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艺术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加入华南文工团任美术队队长,负责舞台美术设计。1951年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任美术设计,并被委派组合一个小组,深入佛山、南海调查曾极兴旺的民间刻纸和木版印刷年画等民间艺术。1954年起,谭畅教授积极从事恢复抗战而一度衰落的石湾陶瓷艺术。从此几十年离不开陶瓷,其坚持了40多年的陶艺创作也从中诞生。1963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系专业,有机会到各产区进行创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谭畅教授晚年,集中深入石湾,逾十年,身体力行地进行陶艺创作,生前共举办五回个人陶艺展。1986年第三回个展后将全部230件作品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这批作品是他多年来的精锐之作,其中可见谭畅教授的创作全貌。1994年个人作品集《谭畅陶艺》出版,该书载入了谭畅教授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期举行 “谭畅陶艺第五回展”。1997年,手稿集《山边随笔》出版。2006年,谭畅教授的夫人谢洁平女士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谭畅遗作106 件。为纪念谭畅教授逝世8周年,“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同期新版画册《谭畅陶艺》出版。谭畅教授的陶艺作品类型包括:陶塑、壁画、挂饰、挂盘、器皿、捏塑 等,其中不乏大型户外装饰作品。谭畅先生的代表作有大型陶塑《大角飞天》 《侗族女像》《大花鸡》等,壁画《池塘里》《鹿回头》《春天里》等,挂饰 《回头牛》《羊》等,动物挂盘、器皿等一大批。谭畅教授毕生创作陶艺精品逾千件。作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锋者,谭畅教授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这样的阐述:“我的审美观来自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现代艺术,是三者的大融合。感觉上洋中有土,土中有洋,有本民族风貌,有浓厚的混血因素。向原始学习质朴和粗豪,但也流露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陶艺善于流露性灵,我的作品有我的真性情。”谭畅教授的创作实践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之后几辈陶艺家,对推动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第一线的贡献。谭畅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并于1986年11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艺)”称号。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3-7
【公益培训】走读石湾古镇,感受非遗文化!新一批萌新讲解员毕业啦!
第九届小小讲解员结业典礼毕业合照 7月14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圆满结束,“小小讲解员”们经过为期5天的学习后全部通过考核,顺利结业!一起来看看他们丰富多彩的“研学之旅”吧!参观南风古灶 7月11日,“小小讲解员”队伍到南风古灶参观。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蒙文德、苏乃灌现场讲解“石湾龙窑”知识。学员们认真听讲,用心感受“石湾龙窑”的深厚文化底蕴。 学习龙窑 DIY玩陶体验 在陶艺家宁传娇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指尖,创造出一件件充满童趣的陶艺作品,沉浸式感受到了陶瓷制作魅力。 趣味玩陶 参观石湾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头村霍氏古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家族祠堂;黎冲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拥有状元井、绿瓦茶亭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月12日,小小讲解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聆听石湾往事,感受浓厚的家风乡愁。 参观艺术馆 7月13日,小小讲解员们来到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和柏林艺术馆参观,了解拥有近200年历史的陈太吉酒庄的繁荣历程,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先生的艺术品,感受到匠心传承的精神。 感受艺术 毕业考核 7月14日,活动最后一天迎来了考核。经过几天的研学学习和在家刻苦用用功,孩子们熟练地将演讲技能与解说词完美结合。他们自信讲解、落落大方,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石湾陶的热爱。经过点评学员们全部顺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新一届“小小讲解员”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博物馆也将为小讲解员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希望大家继续学习争取早日“上岗”成为优秀的石湾陶文化传播小使者! 项目背景“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也是石湾镇街道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助力项目之一,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我馆希望通过培训,向当地中小学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成为石湾陶文化的宣传使者,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助力石湾镇街道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妇女联合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三友社区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7
【公益培训】开班啦!沉浸式研学之旅开启,一起成为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吧!
— 第九届 —小小讲解员开班仪式带着希望,带着憧憬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正式开班啦! 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拥抱我们的小小讲解员们 开班时间:2023年7月10日 开班仪式 7月10日上午,大家精神抖擞早早到达博物馆参加开班仪式。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戎耀为小讲解员们做开班动员讲话,他鼓励学员们专注学习、勤加练习,祝愿大家培训后都能成为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博物馆也将为小讲解员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大家真正成为助力石湾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 讲解技巧和礼仪培训随后,博物馆讲解员张桂芝带领学员们进行自我介绍,并为小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讲解技巧和礼仪培训课程,教导孩子们如何克服紧张心理,保持自信的讲解状态。 参观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小学员们还参观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深入学习石湾陶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提前了解讲解内容,熟悉讲解环境。 丰富研学活动“参加研学希望能学习更多石湾陶文化知识和讲解技巧,非常期待接下来的研学课程。”小学员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道。接下来,研学活动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行程,包括参观南风古灶、DIY玩陶体验、参观石头村霍氏大宗祠和黎冲村状元文化建筑、参观岭南酒文化博物馆、柏林艺术馆等,让小小讲解员们沉浸式了解石湾历史文化,爱上石湾陶。 项目背景“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也是石湾镇街道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助力项目之一,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我馆希望通过培训,向当地中小学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成为石湾陶文化的宣传使者,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助力石湾镇街道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妇女联合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三友社区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0
2023-7
陶海拾珍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舒釉宝鸭穿莲壁挂
7
2023-7
【公益培训】学员名单出炉!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下周一启动!
小小讲解员下周一开班啦!来啦!来啦! 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学员名单正式出炉! 本次研学活动持续一周以下信息家长和学员们请留意! 开班时间和地点时间:7月10日(周一)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高庙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6号南风古灶内开班流程9:00-9:30签到(签接送协议、领培训和接送证、交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2张)9:30-10:00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仪式、老师、家长和学员合影10:00-10:30讲解员服务礼仪及讲解技巧培训10:35-11:30参观《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厅 课程安排 (点击大图了解) 联系方式 请学员家长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方便沟通了解详情 咨询电话:0757—82701218(周一~周五9:00—17:00) 项目背景“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也是石湾镇街道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助力项目之一,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我馆希望通过培训,向当地中小学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成为石湾陶文化的宣传使者,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助力石湾镇街道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学员们下周一上课不见不散噢!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5
2023-7
为记忆留声!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记录工作正在我馆进行!
近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来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展2023佛山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的记录工作,邀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蒙文德和苏乃灌进行面对面访谈,将弥足珍贵的非遗记忆、陶匠故事记录下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蒙文德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乃灌 佛山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明代佛山石湾就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又进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面访谈中,我馆副馆长李燕娟作为采访人与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蒙文德和苏乃灌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个人学艺成长经历,让老师傅分享他们对石湾龙窑营造和烧制技艺项目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技艺要领,以及对传业授徒、项目保护发展等见解。此外,工作组将跟着传承人苏乃灌的步伐,对进窑、烧制等步骤进行实践记录。 “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不能止步于成功申报,更要抓住时机将非遗项目的核心记忆保存下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雪莲表示,除了采访两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接下来工作组还采访对龙窑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傅和研究学者多人,全面系统记录这项非遗技艺。 今年,佛山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共围绕两项非遗项目展开,分别是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和盐步老龙礼俗。张雪莲表示,希望通过数字化影像等手段,在保护非遗记忆的同时,鼓励更多年轻一代传承和弘扬非遗项目。 据悉,今年6月10日,2023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在南风古灶景区举行,《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当天正式施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划分和工作机制,同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通过图片、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记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并将进一步加强本市非遗资源数据整合共享,建立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非遗展示数字化系统。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4
2023-7
游馆藏丨得闲饮茶!一起了解茶壶行和茶煲行的故事!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茶壶行和茶煲行吧! 壹茶壶行 茶壶行堂名叫 “陶本堂”。产品以各类茶壶为主,包括白身茶壶、青花茶壶、红泥茶壶,以及一些茶杯、水盅等,清代已有生产,民国年间成行。古代没有暖瓶,人们使用茶壶的时候,把茶壶放在棉花和布制成的“茶箩”内保温。茶壶行的生产场店分布在下窑,主要店号有新利、利昌、离记、洪生、明发、祥兴、祥发、永合等,从业人员100多人。 民国石湾窑花卉纹茶壶 民国石湾窑白釉蓝花茶壶 茶壶行产品为居室类用陶,茶壶产品多以白釉作为底釉,上面绘蓝彩花草装饰,外观看似青花瓷,实际是以陶作胎的产品,既实用又可美化居室,观赏与实用并重,有学者将其归入美术陶瓷类。 贰茶煲行 茶煲行堂名叫“陶裕堂”。主要产品是大小各式茶煲。茶煲,实际为药煲,由于广东地区环境湿热,广东人经常以中草药煲水喝以去湿驱暑,但忌讳说喝中药,所以喜欢称中药为“茶”,广东凉茶就是中药。以前家庭烧开水也有使用茶煲。茶煲用于熬药时,一侧的流咀可排出蒸汽,避免药液流溢,轻巧实用,为家庭所必备。生产场店分布在中、下窑,中窑的主要店号有崇源、潘成记、和合、祥利、荣安、张成合等,下窑的主要店号有天合、瑞源、厚德、良德、和生、文安等共三十多家,从业人员近1000名。印制茶煲的主要是女工,她们有“煲婆”之称。 清石湾窑素胎茶 清石湾窑“永昌”款素胎茶煲(石湾称为大急)石湾茶煲有一类称为“急”,据说是用来煮小孩的药,尺寸比正常的茶煲小,份量刚好够一个小孩喝的量。因为小孩起病都是比较快比较急,所以这种茶煲被称为“大急”、“小急”。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30
2023-6
【展讯】“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开幕!来欣赏“泥土诗人”的精锐之作!
6月29日,“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陶艺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展览将展出至10月。 /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锋者/“泥土诗人”与石湾渊源颇深谭畅(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陶艺先锋者,与石湾有着跨越半个世纪漫长而深切的关系。 1953年,谭畅教授和高永坚、尹积昌、曾良等专家受广州市市长朱光派驻石湾,开设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为恢复和发展石湾陶艺付出了诸多努力。调查民间工艺、挖掘民间智慧、引入现代制模和注浆技术、建立创作室和科研机制,并和刘传、区乾等本地大师一起,以“专家+师傅”的模式,培养本地艺人的成长,可谓是推动石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开荒牛和功臣,对佛山陶瓷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谭畅教授的个人陶艺创作有着和石湾美陶、建陶、园林企业共同呼吸的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已届退休年龄的谭畅教授重回石湾。正在苦于没有创作条件的他,得到了时任石湾建筑陶瓷厂厂长兼书记刘孟涵的支持,随后园林陶瓷厂也伸出援手,企业合力创造条件,承载了谭畅教授晚年创作的爆发期,也成就了1985-1994年间连续举办5回《谭畅陶艺展》的创作盛况。期间,谭畅教授将这个时期创作的230件精锐之作无偿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对于谭畅教授的陶艺成就,美术界一直给予高度评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迟轲称赞谭畅陶艺是“泥土铸诗”,赞扬他30余年来无论在什么境遇下,从未停息过对这门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谭畅教授的创作实践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之后几辈陶艺家,其中就包括了八十年代轰动全国的“石湾现代陶艺展”中三位陶艺家梅文鼎、曾力、曾鹏。“谭畅老师在极其有限的工艺、材料、场地甚至生存条件下,创作出丰盛的作品,反映了谭畅老师充盈的内心和强烈的生命感受力,以及对艺术探索的丰富经历。在局限性中创造了无限的精神财富,这对我们是最有价值的启示。”著名陶艺家曾鹏说道。 / 近百件作品 /展现谭畅教授毕生创作精华 谭畅教授毕生创作陶艺精品逾千件,包括陶塑、壁画、挂饰、挂盘、器皿、捏塑等,其中不乏大型户外装饰作品。谭畅教授的代表作有大型陶塑《大角飞天》《侗族女像》《大花鸡》等,壁画《池塘里》《鹿回头》《春天里》等,挂饰《回头牛》《羊》等。 回望谭畅教授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仍然能看到很多形式语言上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他利用石湾建陶的彩釉砖进行壁画创作,利用园林的瓦片瓦筒成型,对半工业材料局限性的理解和运用形成了谭畅教授的独特个人语言。 此外,谭畅教授对中西绘画艺术和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兼收并蓄以及对质材和技法有着深入的探讨研究。不同的陶土与瓷泥,不同的釉彩和层次,不同的温度或时间,不同的制绘手法,在谭畅教授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奔驰的想象力的统一推动下,或手捏、或翻模、或刀刻、或压印、或复盖剪纸、或贴以纱布,再加上釉色的流动与凝聚、透明与复盖、堆积与喷洒……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艺术效果。 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谭畅教授有这样的阐述:“我的审美观来自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现代艺术,是三者的大融合。感觉上洋中有土,土中有洋,有本民族风貌,有浓厚的混血因素。向原始学习质朴和粗豪,但也流露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陶艺善于流露性灵,我的作品有我的真性情。” 本次展览展出了谭畅教授的近百件创作精华作品,其中包括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阳光里·壁画》《彝族女像》《黄釉苗族女像》《绿釉龙舟挂盘》等佳作。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谭畅先生诞辰102年的今天,他的作品从不同的博物馆和私人机构汇聚一堂,重回石湾这个作品的出生地展出,实在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这次展览的近百件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展览筹备了愈两年,同时开启了对谭畅先生艺术人生的回顾与再研究工作,这是由展览延伸出来的历史意义。 本次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办,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并获得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支持。 谭畅先生介绍谭畅(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谭畅。1921年农历10月25出生于广西贵县,即现贵港市。谭畅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并于1986年11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陶艺)”称号。■194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院本科,受教于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美术教育奠基者胡根天老师及提倡现代派的主将吴琬大师,曾任华南文工团任美术队队长。■1954年起,谭畅教授积极从事恢复抗战而一度衰落的石湾陶瓷艺术。1963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系专业,有机会到各产区进行创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谭畅教授晚年,集中深入石湾,逾十年身体力行地进行陶艺创作,生前共举办五回个人陶艺展。■1994年个人作品集《谭畅陶艺》出版,该书载入了谭畅教授各时期的代表作品。■1997年,手稿集《山边随笔》出版。■2006年,谭畅教授的夫人谢洁平女士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谭畅遗作106件。为纪念谭畅教授逝世8周年,“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同期新版画册《谭畅陶艺》出版。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9
2023-6
明早8点15分锁定FM94.6!一起听听石湾陶业“威水史”!
陶窑“南风古灶”为何突出“南风”呢?古代石湾窑陶瓷去过宫廷吗?石湾窑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关联?……明天上午8点15分锁定FM94.6《博物馆长说》系列访谈节目我馆专家一一为您解答!“石湾现存两座明代龙窑,其中一座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陶窑,窑体依山而建,炉口正向南方,窑腔似遂道,以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犹如一条龙从天而降,故称‘龙窑’……”6月27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和理论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纪文瑾上线《博物馆长说》系列访谈节目,与听众朋友分享了南国陶都的发展历程和石湾陶业“威水史”。据悉,为深入推进佛山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和《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合作策划推出《博物馆长说》系列访谈节目和《博物馆说》系列知识性短音频。其中,系列访谈《博物馆长说》邀请佛山市各博物馆馆长和专家介绍一系列文化惠民和主题宣传活动,分享博物馆建设的成果,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博物馆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博物馆的潜力及影响力。《博物馆说》则是一档知识性短音频节目,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馆藏文物宝贝背后有什么故事,通过节目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明天上午(6月28日)8点15分-9点锁定FM94.6《博物馆长说》系列访谈节目一起来涨知识啦!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7
2023-6
【展讯】新展来了!“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即将开幕!
“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将于6月29日在我馆专题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陶艺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展览将展出至10月。作品欣赏 双牛图·壁画(陶砖刻画)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 大角母子·壁画(陶砖刻画) 黄釉苗族女像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人物方瓶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酱釉刻花鸭形朴满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作者介绍谭畅(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谭畅。1921年农历10月25出生于广西贵县,即现贵港市。1940年毕业于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学习图工音。194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院本科,全面接触包括音乐、戏剧、美术在内的现代艺术范畴,受教于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美术教育奠基者胡根天老师及提倡现代派的主将吴琬大师,对现代派艺术有系统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艺术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加入华南文工团任美术队队长,负责舞台美术设计。1951年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任美术设计,并被委派组合一个小组,深入佛山、南海调查曾极兴旺的民间刻纸和木版印刷年画等民间艺术。1954年起,谭畅教授积极从事恢复抗战而一度衰落的石湾陶瓷艺术。从此几十年离不开陶瓷,其坚持了40多年的陶艺创作也从中诞生。1963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系专业,有机会到各产区进行创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谭畅教授晚年,集中深入石湾,逾十年,身体力行地进行陶艺创作,生前共举办五回个人陶艺展。1986年第三回个展后将全部230件作品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这批作品是他多年来的精锐之作,其中可见谭畅教授的创作全貌。1994年个人作品集《谭畅陶艺》出版,该书载入了谭畅教授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期举行 “谭畅陶艺第五回展”。1997年,手稿集《山边随笔》出版。2006年,谭畅教授的夫人谢洁平女士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谭畅遗作106 件。为纪念谭畅教授逝世8周年,“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同期新版画册《谭畅陶艺》出版。谭畅教授的陶艺作品类型包括:陶塑、壁画、挂饰、挂盘、器皿、捏塑 等,其中不乏大型户外装饰作品。谭畅先生的代表作有大型陶塑《大角飞天》 《侗族女像》《大花鸡》等,壁画《池塘里》《鹿回头》《春天里》等,挂饰 《回头牛》《羊》等,动物挂盘、器皿等一大批。谭畅教授毕生创作陶艺精品逾千件。作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锋者,谭畅教授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这样的阐述:“我的审美观来自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现代艺术,是三者的大融合。感觉上洋中有土,土中有洋,有本民族风貌,有浓厚的混血因素。向原始学习质朴和粗豪,但也流露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陶艺善于流露性灵,我的作品有我的真性情。”谭畅教授的创作实践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之后几辈陶艺家,对推动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第一线的贡献。谭畅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并于1986年11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艺)”称号。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7
2023-6
【公益培训】想成为石湾陶文化小使者?快报名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 “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也是石湾镇街道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助力项目之一,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我馆将于7月开展第九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培训,向当地中小学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成为石湾陶文化的宣传使者,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助力石湾镇街道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活动信息-小小讲解员-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佛山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妇女联合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三友社区 培训时间2023年7月10日—7月14日 培训研学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南风古灶、黎冲村、石头村、岭南酒文化博物馆、柏林艺术馆。 招募人数预计招生15人,仅限佛山市内8—13岁在校学生,报满即止。 培训内容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展览相关知识等。 招募条件(一)五官端正、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记忆力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勇气;(二)热爱文博事业,对历史、文化、石湾陶瓷等有浓厚兴趣;(三)服从统一安排,有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热情。 活动安排第一阶段:报名阶段(即日起——7月3日)通过媒体及我馆官网、公众号等对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发动报名。 第二阶段:培训研学阶段(7月10日——7月14日)由经验丰富的讲解员老师进行授课,内容包括形体礼仪、展览(景点)相关知识等。 第三阶段:汇报展示阶段(7月14日)1、学员进行讲解汇报展示。2、学员将获得由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报名方式1、网上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小小讲解员报名表,填写后发送至邮箱:371100170@qq.com 2、现场报名:有意者请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二楼办公室宣教部咨询、报名。咨询电话:0757—82701218(周一—周五9:00—17:00) 名单公布与培训 1、名单公布时间:7月5日——6日将在我馆微信平台公布培训人员名单2、培训时间:工作日选5个半天培训。特别提示:为保障孩子安全,培训期间,请家长自行接送。-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5
2023-6
陶海拾珍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绿釉秋叶形笔掭
21
2023-6
刷亮状元名片,讲好石湾故事!我馆到黎冲村开展讲解员培训
黎冲村作为状元文化的典型代表,素有“一井双状元”的美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纪工委邀请了我馆的专业讲解员对黎冲村的讲解员开展系统培训,讲解技巧礼仪以及状元文化知识,以实地讲解操练等形式,提高讲解员的业务能力水平。 黎冲村位于石湾镇街道中部,素有“一井二状元”美称,南汉简文会、明代伦文叙由此走出,是名副其实的状元村。黎冲村,因村内有九曲水而得名,分为上村、下村,有状元井、陈氏大宗祠、绿瓦茶亭、“义行可风”牌坊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传统民宅192栋,传统祠堂11座,古庙3座,鱼塘15个。每年黎冲村都会举行多场开笔礼、走状元桥、洗状元井水、吃状元及第粥……黎冲人将状元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延续。 黎冲村。/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近年来黎冲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状元文化振兴项目,人居环境和文化氛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领导、游客、学生前来参观。除此之外,黎冲村正在创建3A级景区和申报佛山市廉洁文化示范村,为此黎冲村需要打造一支高品质、专业化的乡村讲解员队伍。乡村讲解员是黎冲村参观景点第一线工作人员,她们的气质形象、工作态度、讲解质量、服务水平都代表着黎冲村的形象。 黎冲村陈氏大宗祠。/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培训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博物馆讲解员老师面对面授课,详细分享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等讲解要点,并带领乡村讲解员到黎冲村村史馆展厅进行实地讲解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传承状元文化,讲好石湾故事。我馆将努力为黎冲村培养一批形象佳、讲解能力强的高素质乡村讲解员,让状元故事和崇文文化为更多人知晓,助力推进黎冲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0
2023-6
“美陶湾,文艺范!”这个大学生创意市集火出圈!
创意手工美物非遗元素文创精致石湾公仔……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位于铁桶先锋广场的人才市集热闹非凡,你去现场感受这份“人间烟火气”了吗? 6月17-18日,“才聚美陶湾·筑梦向未来”美陶湾人才招聘服务夜市活动顺利举办。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大湾区高校毕业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各色有趣有爱的创意作品,让市集火热“出圈”! 原创手作、古作美物、陶塑绘画、生活杂货……霓虹星光下,20多个摊位结队“开市”。 在一处国画作品摊位前,几位小朋友被画风清新、秀丽的作品深深吸引。“摊主”是一群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国画专业的学生。为了准备此次“出摊”,她们提前一周制作了一批国画元素的团扇、折扇、卷轴,以及一些装好框的国画工笔花鸟画等作品,还准备了空白的折扇和卡宣,满足市民定制图案和文字。“感觉现场氛围很好,大家对我们准备的国画元素作品都非常感兴趣的,第一天准备的量不是很多,基本上都卖完了,两天下来营收超过千元。”摊位负责人杨媚表示,这次摆摊“初体验”效果拉满,也为她们的文创小团队打响了“招牌”,很多市民留下联系方式后续定制手工绘画。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有更多年轻人了解、爱上国画,这也是我们摆摊的初衷。”杨媚表示,非常荣幸能参加美陶湾人才市集,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也让他们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经商体验”,通过作品销售收获市场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肯定,为大学生活画下一个特别的句号。值得一提的是,杨媚的毕业作品《昏·时》也在“回归·绽放——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精品展”上展出,并收到藏家的青睐,以6888元成功出售。她表示,美陶湾是一处人文韵味深厚、艺术氛围浓厚、能助青年人才成长的“圆梦空间”,“文艺范儿”十足,有机会会常来交流学习。 艺术与烟火气的碰撞,不光售卖商品,还能收获美好。据悉,本次活动是美陶湾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动合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学生的好创意、好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售卖场景。从设计构思到产品制作再到市场销售,看到创意成果转化落地,获得买家认同,学生们都表示非常有成就感。 “今天的美陶湾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表示,希望各位青年才俊通过这次活动喜欢美陶湾、常来美陶湾、留在美陶湾。石湾将全力为青年人才打造一个在湾区里链接资源、在古镇里汲取灵感、在景区里成就梦想的美陶湾!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单位: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石湾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石湾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镇街道团工委石湾派出所宏宇文创园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9
2023-6
用夜市的“烟火气”,为人才服务“聚人气”!美陶湾人才“磁场”太强啦!
当“夜间经济”与“人才经济”碰撞,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6月17日下午,“才聚美陶湾 筑梦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优秀毕业生设计作品展暨美陶湾人才招聘服务夜市活动开幕式在陶.创客会馆成功举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凌靖波携两百名师生参加活动,禅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叶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礼锋,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周吕,区人社局副局长陈书勤,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等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01 创意人才夜市激活00后就业密码解锁美陶湾“职动力”霓虹星光下,露营帐篷边,听着轻松的音乐,一边欣赏富有创意的毕业设计作品,一边手捧奶茶物色各种“笋工”……6月17日晚上,洋溢着青春氛围的美陶湾人才夜市在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正式开场,用夜市的“烟火气”,为人才服务“聚人气”,以“接地气”风格激活00后就业密码。 据悉,在获悉美陶湾要举行人才招聘服务夜市活动后,包括佛山碧桂园酒店有限公司希尔顿酒店管理分公司、广东石湾酒厂集团有限公司等近50家本土企业第一时间报名“抢夺”名额,参与到人才夜市“摆摊”招揽青年人才。现场看到,企业们带来的优质岗位中,包含了设计师、程序开发员、运营、主播等,学历要求多在大专以上,囊括电子商务、美术设计、市场营销、新闻传媒等多个专业。此外,石湾镇街道公服办、经济办、总工会等人才服务部门到现场“摆摊”,为企业、人才零距离答疑解惑。“我们这次主要招聘平面视觉设计、新媒体运营、业务推广等岗位。相比起以往参加招聘会,在人才夜市氛围更轻松环境更舒适。”佛山市慕瓷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婉云表示,慕瓷是一个专注设计和生产哑光砖的瓷砖美学品牌,当天招聘氛围相当好,很多设计专业的对口人才过来了解。轻松的求职氛围得到了毕业生们的一致好评。“这个招聘活动让我很放松,很喜欢现场时尚、青春洋溢的的氛围感。”毕业生小李说道。吸引人才,要诚意,更要新意。本次人才夜市另一大亮点,是引入了大湾区高校毕业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生的好创意、好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售卖场景,让学生通过创意作品市集实现商品化,让创意顺利“变现”。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本次活动为企业提供新的招聘平台的同时,也为美陶湾夜经济引入新流量,实现招聘服务与夜间经济的“双向奔赴”。 02美陶湾与艺术院校联动合作助力打造“美陶湾”人才“引力场”山海经文化教育桌游设计、音乐可视化体验舱、以非遗鱼灯为灵感的民宿设计、带有粤剧元素的空间设计、遇热可变色的新型材料服装、各色全国大学生广告比赛的获奖作品……6月17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回归·绽放——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精品展”在陶·创客会馆正式展出。 本次展览是美陶湾自去年陶瓷创意周跟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以来,第一个落地美陶湾的高校设计展览,意义非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刘子川介绍,展览名为“回归·绽放”,精选了美术学院美术学、工艺美术、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7个专业共100件毕业设计作品。这些稚气未尽的作品呈现出同学们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对世界新的认知,也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绽放”充满信心与期望。 美陶湾陶·创客会馆为毕业生提供作品展示空间,实现美陶湾与艺术院校的联动合作,展示艺术院校的教育成果的同时,也方便用人单位直观了解学生的设计水平,更快结合学生的意向和能力,提高人岗匹配度,为美陶湾的建设聚才纳贤。“我是学工艺美术专业的,非常喜欢美陶湾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创作氛围,毕业后也想到这边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学生胡国敏带来了以陶土为材料的毕业设计作品《朝花月夕》。她表示人才夜市和毕业展览,让学生们获得了大方展示作品和接触更多优秀企业的机会,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展览充分地向社会各界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让更多企业看到我们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就业舞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静敏表示,美陶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非常期待学校在产、学、研方面与美陶湾有更广泛深入和多层次的合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博物馆将进一步深化高校合作,除了联合举办展览外,在课程开发、实践互动、大师互聘等方面也将与各高校有进一步的合作探讨,鼓励高校学生们开展以美陶湾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扩大美陶湾品牌辐射范围,助力打造“美陶湾”人才“引力场”。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表示,当前,石湾正以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定位建设美陶湾,构建起一个“文化+创意+跨界+时尚+体验”的产业生态圈,全面铺开了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350亿,并提供了“拎包入住式”的创业空间和生活配套服务,希望各位青年才俊通过这次活动喜欢上美陶湾、常来美陶湾、留在美陶湾!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单位: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石湾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石湾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镇街道团工委石湾派出所宏宇文创园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7
2023-6
倒数一天!!边吃边逛边“揾工”,才聚美陶湾,千万别错过!
明天!明天! "才聚美陶湾·筑梦向未来” ——大湾区高校优秀毕业生设计作品展暨美陶湾人才招聘服务夜市活动就在明天启动!三大活动打造“美陶湾”人才“引力场”快来看看有哪些亮点! 01 美陶湾人才夜市【时间】6月17日18:00-21:00 【地点】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 【介绍】“美陶湾人才夜市”紧贴年轻人的喜好,营造霓虹星光、青春洋溢的氛围,为大湾区刚毕业的大学生搭建不一样的引才、育才、留才平台,为美陶湾人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夜市还将联动街道各商圈、企业资源、行业协会等“组团出战”。街道公共服务办、经济发展办等人才服务部门到现场“摆摊”,为企业、人才零距离答疑解惑。 【招聘岗位预览】(上下滑动浏览) 02 高校学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时间】6月17日-18日17:00-21:00【地点】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介绍】大湾区高校毕业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生的好创意、好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售卖场景,让学生通过创意作品市集实现商品化,让创意顺利“变现”。 03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精品展 6月17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回归·绽放——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精品展”将在陶·创客会馆正式展出。 本次展览是我街道自去年陶瓷创意周跟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以来,第一个落地美陶湾的高校设计展览,意义非凡。展览精选了美术学院美术学、工艺美术、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7个专业共100件毕业设计作品,实现美陶湾与艺术院校的联动合作。 停车指引南风古灶停车场 南风古灶露天停车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71号附近(石湾地铁站D口步行400米) 南风古灶1号停车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6号南风古灶(石湾地铁站D口步行170米)和平路停车场停车场(和平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忠信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北40米凤凰路停车场停车场(凤凰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凤凰路63号人才公寓停车场青年创客人才公寓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凤凰路与新村大街六巷交叉口东南方向178米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佛山市禅城区委人才办佛山市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单位: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石湾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石湾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镇街道团工委石湾派出所宏宇文创园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6
2023-6
真 · 视 觉 盛 宴 !一场特别的毕业展,即将在美陶湾“绽放”!
本周六陶·创客会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精品展即将开展!展览有哪些好看好玩的元素? 6月17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回归·绽放——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设计精品展”将在陶·创客会馆正式展出。 本次展览是我馆自去年陶意周跟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以来,第一个落地美陶湾的高校设计展览,意义非凡。展览精选了美术学院美术学、工艺美术、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7个专业共100件毕业设计作品在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展出,实现美陶湾与艺术院校的联动合作,展示艺术院校的教育成果,为美陶湾的建设聚才纳贤。 本届毕业展览名为“回归·绽放”,其含义是同学们在经历了疫情相伴的特殊时期,AI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后,探索人类社会“回”到哪里,“归”向何处。这些稚气未尽的作品呈现出同学们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对世界新的认知,也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绽放”充满信心与期望。 展览将持续至9月。期待您来欣赏,看毕业生们如何用线条和色彩,纸张与笔触,创意和灵感,去点燃未来的烟火,表达对未来的美好寄托! 逛完展览还可以参加两场精彩活动 1美陶湾人才夜市【时间】6月17日18:00-21:00【地点】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介绍】“美陶湾人才夜市”紧贴年轻人的喜好,营造霓虹星光、青春洋溢的氛围,为大湾区刚毕业的大学生搭建不一样的引才、育才、留才平台,为美陶湾人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夜市还将联动街道各商圈、企业资源、行业协会等“组团出战”。街道公共服务办、经济发展办等人才服务部门到现场“摆摊”,为企业、人才零距离答疑解惑。【招聘岗位预览】(上下滑动浏览) 2高校学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 【时间】6月17日-18日17:00-21:00 【地点】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 【介绍】大湾区高校毕业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生的好创意、好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售卖场景,让学生通过创意作品市集实现商品化,让创意顺利“变现”。 停车指引南风古灶停车场南风古灶露天停车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71号附近(石湾地铁站D口步行400米)南风古灶1号停车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6号南风古灶(石湾地铁站D口步行170米)和平路停车场停车场(和平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忠信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北40米凤凰路停车场停车场(凤凰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凤凰路63号人才公寓停车场青年创客人才公寓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凤凰路与新村大街六巷交叉口东南方向178米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禅城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佛山市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承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石湾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石湾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派出所石湾镇街道团工委宏宇文创园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5
2023-6
【公益培训】讲好石湾故事!石湾萌娃自信讲解石湾陶貌和佛山秋色壁画
共育陶树花满石湾2023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陶文化社教活动 近日,2023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陶文化社教活动内容“佛山儿童友好嘉年华系列主题活动‘细路益晒你’主题活动——陶艺壁画讲解培训”正式结束。活动围绕《石湾陶貌》《佛山秋色》这两幅壁画展开讲解培训,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为学员们授课,培育青少年对石湾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石湾第三小学20位学员全部通过考核,顺利结业! 石湾有五千年殷实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监制的《石湾陶貌》《佛山秋色》以陶艺壁画的形式把本地这一特色活动记录下来。本次陶艺壁画讲解培训内容包括了解石湾陶瓷历史文化、讲解员讲解服务礼仪及讲解技巧培训、《石湾陶貌》和《佛山秋色》壁画的讲解培训及个人操练。让学员们深入学习陶瓷文化,讲好石湾故事。“《石湾陶貌》展现了石湾古镇旧日的制陶景象。壁画的开头,大缸行的师傅在缸的坯体上进行拍打……”结业考核上,学员们仪态自然大方,讲解动情投入,自信满满的表现获得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李燕娟副馆长表示,“共育陶树 花满石湾”是我馆送课进校园的公益品牌活动,已连续开展两年,希望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能将石湾陶文化根植于心,让身边同学、家长和市民对石湾陶文化知识有更多了解,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接下来,我馆将继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社教活动,进一步推广和宣传石湾陶文化,提高石湾青少年的陶艺素养,培育石湾陶传承人,促进“小陶树”在石湾里根深花繁。 [ END ]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4
2023-6
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好消息!好消息! 我馆正努力保护的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被列入佛山市禅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月10日,禅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牌匾及证书颁发仪式在梁园的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举行。我馆馆长助理、陈列部主任陈雪兰出席活动并代表领奖。 当天,活动还在梁园举办了沉浸式非遗项目体验——非遗文创集市,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亮相,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石湾陶业有千年历史,有众多技艺传承下来,其中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是自明代出现,清中期达到鼎盛,形成专业行会经营,后因战乱传承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发展一直以岭南文化为根,保存至今的广东四大岭南名园里就遍布石湾花盆,古语云:“一树二盆三几架”中的盆指的就是石湾花盆。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工艺门类涵盖范围广,从造型设计、泥料配制、成型方式、釉料搭配、陶塑技法、煅烧方式均发展出独特的技艺,这些技艺是研究石湾陶瓷历史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花盆的款式由圆形发展到正方、长方、六角、八角形和异型;规格大小从30厘米到2米;装饰技法从勾画线条到人物花鸟贴塑;釉色从黄黑白发展至石榴红、雨淋墙、翠毛釉等。清中后期花盆行成为石湾陶业行会中品种款式最多、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会。时至今日,岭南园林文化仍盛行,保护及传承该技艺对于石湾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岭南园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石湾园林陶器制作技艺(花盆)现为禅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4
2023-6
左手奶茶,右手offer!美陶湾人才夜市本周六开场!
左手捧奶茶,右手握“靓岗位”!6月17日18:00-21:00美陶湾人才夜市将在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开场!现场有哪些“笋工”?快来了解吧! 美陶湾人才夜市【时间】6月17日(星期六)18:00-21:00 【地点】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 【介绍】“美陶湾人才夜市”紧贴年轻人的喜好,营造霓虹星光、青春洋溢的氛围,为大湾区刚毕业的大学生搭建不一样的引才、育才、留才平台,为美陶湾人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夜市还将联动街道各商圈、企业资源、行业协会等“组团出战”。街道公共服务办、经济发展办等人才服务部门到现场“摆摊”,为企业、人才零距离答疑解惑。 招聘单位 除了人才招聘夜市还有两场精彩活动也值得参加 01高校学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抢人才,要诚意,更要创新。大湾区高校毕业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生的好创意、好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售卖场景,让学生通过创意作品市集实现商品化,让创意顺利“变现”。时间:6月17日-18日,17:00-21:00地点: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 0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设计作品展览美陶湾陶·创客会馆为大湾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提供公共展示空间,学生和有设计类用人需求的单位接洽时,用人单位可在展览上直观了解学生的设计水平。用人单位现场看到满意的作品时,也能直接结合学生的意向和能力,推荐合适的岗位,提高人岗匹配度。时间:6月17日——9月06日地点:石湾公园 陶·创客会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佛山市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石湾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石湾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派出所 石湾镇街道团工委宏宇文创园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3
2023-6
游馆藏丨二十四行里的“迷你”行会!一起了解高博行和盏碟行→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高博行和盏碟行吧! 高博行 堂名叫“陶义堂”。清代已经成行,后来渐渐衰落。生产场店分布在中窑,主要店号有广合、和合,从业人员约30人。主要产品为日用陶类产品,如云勾、大东、三东、四东、大牛、七牛、七酒等。与“扁博”相比,其产品的肩膊位置较高,所以将这类产品称为“高博”。 高博行除了生产烧炼化工和农用的大小容器外,还生产有一种尺寸较小的,当地叫阿婆(音“阿波”)宝炉,阿婆是旧时供奉在大床床底,专门保佑小孩的神。该宝炉是拜“阿婆”的专用香炉。 清石湾窑素胎小罐(石湾称为“阿婆”宝炉) 盏碟行 堂名叫“联庆堂”。明代已有生产,清代成行。产品主要有各类埕的封口盖、油盏、小坛、小水坛、灯盏、油坛、酒坛、中纹坛、大青、小青、顶青等,行头较窄,从业人员约20人。生产场店分布在中窑,主要店号有藏记、旋记、商记、杨炎记、雄记、联庆等。 盏,浅而小的杯子;碟,敞口浅腹平底的盛器。石湾盏碟,顾名思议是口大底小、浅腹平底的碟子,碟内上黑釉或不上釉,大多用作各类埕、坛的盖子。 黑釉盏碟(民国)侧面 黑釉盏碟(民国)上面 资料来源:纪文瑾编著的《石湾窑研究》、张维持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周彝馨 吕唐军著的《石湾窑文化研究》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戎耀审核|李燕娟审定|阮小珈
9
2023-6
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 · 石湾城市雕塑征集初评入围名单公示
“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石湾城市雕塑征集大赛经过2个月的推进,目前已完成了作品征集和专家评审(初评)环节。本次征集于3月31日发布,5月31日24:00截止投稿,期间共收到106位艺术家的投稿,征集到作品218件,其中包括19件海外艺术家的作品。根据大赛规则,评委团评选出20件作品进入复评。初评入围作者名单如下:姓名备注Gleb Dusavitskiy(格列布·杜萨维茨基)Denmark(丹麦)Sodong Choe(崔召东)South Korea(韩国)陈克陈晓惠、刘豫程志勇范彦兵黄善武黄伟李思桦、陈伊玲、卢果梁洪刘宇航卢致冰路为东施美魏华许翰清姚军章文豪郑剑斌朱缘注:排名不分先后以上为入围作品的作者名单,初评结果公示至6月11日。恭喜各位入围者,后续组委会将联系各入围者告知复评事宜。再次感谢大家参与和关注“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石湾城市雕塑征集活动。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23年6月8日--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8
2023-6
创意市集+人才夜市!@大湾区人才,快来美陶湾“双向奔赴”吧!
为积极响应“魅力陶都,活力石湾”的工作战略部署,深度融合美陶湾发展战略、产业特色、人才需求,不断开放畅通引才渠道、擦亮人才服务品牌,石湾以“才聚美陶湾 筑梦向未来”为主题,在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开展大湾区高校毕业生创意作品市集暨美陶湾人才招聘服务夜市专场活动,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夜生活场景与求职招聘服务相融合,为各类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搭建引才、育才、留才平台,打造美陶湾人才夜市品牌。 “让年轻人爱上赶集” 抢人才,要诚意,更要创新。大湾区高校毕业生设计创意作品市集,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生的好创意、好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售卖场景,让学生能通过创意作品市集实现商品化,让创意顺利“变现”。活动时间 6月17日-18日,17:00-21:00 活动地点 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 参加人员 大湾区各高校学生 活动内容 组织市集摊位,售卖大学生的文化创意产品 南风古灶铁桶先锋广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号-66号铺 “你求职 我来帮” “美陶湾人才夜市”紧贴年轻人的喜好,营造霓虹星光、青春洋溢的氛围,为大湾区刚毕业的大学生解锁不一样的招聘模式,为美陶湾人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夜市还将联动街道各商圈、企业资源、行业协会等“组团出战”。街道公共服务办、经济发展办等人才服务部门到现场“摆摊”,为企业、人才零距离答疑解惑。活动时间 6月17日18:00-21:00 活动地点 石湾公园铁桶先锋广场 参加人员 石湾镇街道人才办成员单位、大湾区各企业、各高校应届毕业生 报名方式 诚挚邀请大湾区各企业参加,有人才招聘需求和产品需求的单位,按照下图指引报名,报送招聘信息。(参加费用免费) 经济发展办:83317390,邮箱936692912@qq.com 公共服务办:83139869,邮箱swrsjjy@chancheng.gov.cn 南风古灶铁桶先锋广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号-66号铺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设计作品展览 在陶·创客会馆为大湾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提供公共展示空间,学生和有设计类用人需求的单位接洽时,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美陶湾陶·创客会馆展出,用人单位可在展览上直观地了解学生的设计水平。用人单位现场看到满意的作品时,也能直接结合学生的意向和能力,推荐合适的岗位,提高人岗匹配度。展览作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3年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展览地点 石湾公园 陶·创客会馆 展览时间 6月17日——9月06日 陶·创客会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和平路6号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佛山市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承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石湾镇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石湾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派出所宏宇文创园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8
2023-6
专业赛事“圈粉” 节日文创“出圈”丨美陶湾的文创生产力②
2023年,正在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的石湾,首次推出面向全国作者进行“美陶湾杯”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和“城市雕塑大赛”,同时,“石湾杯”大赛在已经举办十届的基础上再出发,跨越了传统与当代,案头与城市的三大赛事,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院高校学子和艺术家的关注与参与; 另一边,继2022年首推中秋文创月饼备受追捧后,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美陶湾应时应节的端午系列“爆款”正在上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石湾文化文投公司推出的创意端午粽系列,正接受预定。以陶这种最质朴、最古老、最通用的语言为媒介,美陶湾有温度的创意设计正服务当代生活、抚慰人们心灵,美陶湾的文创生产力在引领生活美学、构建城市美学上彰显出新的价值与意义。 赛事里的价值传递石湾陶要从地域概念上升为文化形态首届“美陶湾杯”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已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作品征集,除了石湾本地作者外,还有多位来自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著名传统陶瓷产区的实力选手已报名参赛。他们的作品,在创作题材和形态上将中国传统雕塑的风格与多元化的地方技术工艺体现得淋漓尽致,系统诠释出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今年,石湾首次面向全国作者推出“美陶湾杯”传统陶瓷雕塑大赛。这项大赛的主题是“朴拙传神”。在主办方看来,一提到传统石湾人物陶塑,“朴拙传神”这四个字无疑最能概括石湾陶的基本特征。在外界的印象中,肌肉、血管、眼睛、衣纹等具象化的线条都是石湾陶尤其是石湾人物陶塑生动传神的典型表征。但事实上,考虑到首次推出的“美陶湾杯”大赛,是作为一项面向全国的赛事,每个产区、每位陶艺家势必对“朴拙传神”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何跨越地域特色的限制,准确地传递出赛事要倡导的理念与价值,这是在设计和推出“美湾陶杯”大赛系列宣传海报、视频时,重点考量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正如胡博教授在《石湾陶塑——中国雕塑的最后标本》中所提到的,石湾陶延续到今天,成为传统中国雕塑生命力最强的一脉。石湾陶是广大群众真心喜爱、是深入民间生活、共同成长起来的,是有着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根植于社会群众生活与人文中的。它的价值观念、语言表达方式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地方文化特色。它是原生态的艺术。而美陶湾杯所倡导的石湾传统人物陶塑,应该是中国陶瓷雕塑的象征。在多次的碰撞和研讨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从创意的源头开始,更加坚定了赛事要重点传递和强调包容、开放、传承与创新的内涵。尤其是一开始就要通过海报的设计和视频的展示,将石湾陶塑这个传统的地域概念,上升为中国传统雕塑文化形态的表达、东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递,更要高调传递出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张开臂膀,欢迎国内其他产区创作者都积极加入进来的强劲信号。这样一张海报选择哪个经典形象最出彩?不可否认,一代一代的石湾人中塑造出了很多经典的形象,但最终,石湾陶瓷博物馆把创意的目光锁定在了刘佐潮的“拍蚊公”上。 这个很生活化、充满趣味的形象,把石湾陶塑以人物造型为代表,又吸收了中国文人绘画艺术精华的独特艺术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拍蚊公”的随情、随意、随性,高度契合“朴拙传神”这个关键词。在意向化地描摹这个作品时,博物馆在设计手法上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比如,作品线条的重构,以及以三种颜色寓意以石湾陶塑为代表的中国雕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递出美陶湾杯要跳出石湾,拥抱湾区、拥抱全国的胸怀与定位。另一边,“石湾杯”大赛已经走过十届。“象外”是今年第十一届“石湾杯”大赛的主题,同时,本届“石湾杯”的关键词是“演绎泥性 多维生成”。截至目前,本届“石湾杯”报名人数已达60余人,作品数量70余件(套)。参赛者以国内各大艺术、美术学院在校学生为主,他们来自石湾、宜兴、景德镇等地,还有来自台湾、澳门的参赛者。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认为,“石湾杯”海报的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当代陶艺形态多变、陶器器型之美,要将当代陶艺的创作精神与它所承载的内涵,准确而生动地融入进海报和宣传视频中。最终,海报以相对立体的器物造型,并辅之以粉色渐变色这种年轻人喜爱的色彩。为美陶湾当代陶艺赛事“代言”的海报和视频一出,颇为吸引全国乃至国际陶艺家的关注和参与。这也正如美陶湾所倡导的,石湾陶塑不仅是一种地域的概念,更应该包括抽象具象的表达,是对生活方式的关注,是对精神世界与价值表达的彰显,当越来越多艺术家以多元化的创作参与进来时,中国陶塑的边界与内涵都将不断拓展。文创嵌入生活的力量从传统佳节切入系列文创要火“出圈” 去年中秋节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首次推出的美陶湾山公月饼、美陶湾灯笼月饼,备受追捧,供不应求的程度远远超出预想。那两款文创月饼,有着寓意美好而深远的名字《暮云春树》、《明月怀远》。其中,山公月饼的主色调源自国画“绿松石”,嫦娥奔月的传说与微雕技艺完美结合,尤其是灯笼月饼的包装还可变身成为增添节日气氛的小灯笼,氛围感浓浓。在设计中,石湾瓦脊人物日神月神的经典形象,更向外界传递出与日月同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来自“美陶湾”的美好祝福。 两款“陶”味十足的月饼凝聚了满满的心意与创意。正是希望客人在开盒体验中得到氛围感十足的情景,而石湾山公通过搓捏贴塑等手法创作出的人物、鸟兽、亭台楼阁,恰恰可以将这样的情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回应当代人在精神层面个性化、体验性、参与感的需求,作为地方行业博物馆,文创设计的资源库可谓非常丰富,成功的尝试也让人们看到了博物馆文创的无限可能性。继大热的文创月饼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今年还联合石湾文投公司早早面向市场,联合推出创意系列端午节粽。在赛龙夺锦、创优争先的时代主题下,相应时代召唤的“挂帅出粽”、“赛龙夺粽”两款粽子可谓创意十足、富含深意。“赛龙夺粽”以插画形式展示端午龙舟文化,包装盒还可以变身为两艘龙舟,边吃边玩、趣味无穷,“挂帅出粽”以左右开合的书扇令为造型创意基础,开盒即是邀请,广邀天下英才揭榜挂帅出战,英雄豪气十足,“粽情粽意”催人奋进。 同时,美陶湾粽子型创意茶具也应运而生,这款旅行茶具造型精美,别具一格。打开小巧的“粽绳”,盖碗、公道杯、茶杯相互嵌套,层层叠叠,苍翠的绿色凸显勃勃生机,趣味与节日气氛十足。让人们在传统佳节品粽、品茗、品陶中,脚步慢下来,心灵静下来。 承载着城市的精神与价值追求,有温度的文化创意正深度嵌入生活、服务生活,这既是美陶湾在传统佳节为你我传递出的真诚祝福,更是当下石湾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中的精气神,亦是美陶湾向大家发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盛情邀请。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6
2023-6
石湾名店丨“走进”这家明代晚期石湾陶瓷名店,看看“挖”出哪些宝藏!
名人名店,是探寻一方历史重要的追溯内容之一。石湾窑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已经自成体系。其包括了众多的店号、作坊、陶塑艺人、研究者,其中更不乏出众的代表。明代以前石湾窑的名家与店号少有记载于文献的,其作品亦少有铭刻其名号的,因此难以研究统计。自明清开始,石湾窑名店辈出,留有众多详实的记录可供研究参考。古代著名的陶艺店号是不是当时的龙头大哥?没错,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明代晚期石湾陶瓷名店之一的——祖唐居!资料来源:周彝馨 吕唐军著的《石湾窑文化研究》 、刘孟涵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集萃·石湾陶卷》--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5
2023-6
游馆藏丨这两个名字都难读的行会,制品深受百姓青睐!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水铫(diào)行和大冚(kǎn)行吧! 水铫行 堂名叫“陶宝堂”。主要产品为日用类产品,包括盛酱料、装水用的大小容器,如大铫、小铫、番铫等,产品销路主要的珠三角一带和东南亚。从业人员100人左右,生产场店分布在中窑,主要店号有来源、海记、瑞成、祥源、英记等。在清代末期已开始衰落,部分产品由其他行会兼营。清代石湾窑黑釉壶(石湾称水铫)水铫是打水用的容器。打水时用一根竹篙,竹篙下端连接一根可以活动的小木条,把有木条的一端放进水铫口稍微往上提,小木条就能横着卡住水铫的口部,这样就能把水铫提起来放进水井里打水了。 清代石湾窑黑釉壶(石湾称酒铫)酒铫,用于装酒,一般内外都上釉,配有流(嘴),器身上有耳,用于穿麻绳,方便用扁担挑。 大冚行 堂名叫“陶庆堂”。清代成行,这个“冚”字,广州话是“盖”的意思。大冚行的主要产品有大小瓦樽、饭唛、无釉瓦盆等,其主导产品是瓦樽,用匣钵装烧,石湾人称匣钵为皮冚,本来是窑具的皮冚用作瓦盆,作为产品出售,故该行称大冚行。生产场店分布在下窑,主要店号有满记、荣和、伍成栈、伍永栈、同兴、行记、伍成利、赞记等,从业人员约150人。 清代石湾窑酱黄釉壶 (石湾称七斤樽) 日用陶瓷类产品,一般有五斤、七斤、十斤、十五斤樽等,产品多上酱黑釉,形状与埕相似,带有流(嘴),用于装油。 清代石湾窑黑釉四系壶 (石湾称五斤樽)日用陶瓷类产品,产品多上酱黑釉,配有流(嘴),用于装油。 民国石湾窑黑釉双耳盅(石湾称饭唛)内外都有上釉,圆鼓的形状,配有盅盖,器身两边有耳,常用于盛米饭之用。 清代石湾窑素胎花盆(石湾称窿光盆)用于栽植花草的一种素烧花盆。 资料来源: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纪文瑾编著的《石湾窑研究》、张维持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
2023-6
不忘童心 保持好奇
1
2023-6
情怀与市场兼具 陶艺与设计共舞|美陶湾的文创生产力①
石湾杯参赛者吴俊文团队的文创新能量 从佛山走出去、在广州设计领域创业的吴俊文,这两年与故乡佛山发生了更深度的联系。这种联系源于参加2022年“石湾杯”大赛。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毕业后,吴俊文曾任锐步Reebok、安踏功能鞋类设计部门主管,后来在广州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加啲添Gaa Di Team”,并抱着以设计验证商业的目标,创立了生活品牌美妙乐事Marmiulous。十多年来,他一边潜心钻研艺术与设计,一边面向当代人生活探讨设计与市场的结合,持续至今。吴俊文说,一路走来,石湾给了他别样的营养。在闯荡市场多年以后,深藏于心底的岭南本土文化情怀始终未变,以陶艺之美为底蕴,以设计为触发点,他的团队正尝试激发出别具特色的文创新能量。从他的创业之路也可管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尝试深挖美陶湾这座岭南广府文化富矿,岭南文化+制造、本土文化+设计的深入融合与相互赋能,正在路上。 情怀创业用设计点燃文化遗产之光 2022石湾杯获奖作品《仙乐飘飘》 吴俊文参加2022“石湾杯”的创作名为《仙乐飘飘》。作品以陶泥为介质,运用泥板成型技巧,吸收了三星堆和玛雅的雕塑语言,结合现代陶塑的变现手法,施以自己调配的釉料,并加上贴金和金工的装饰工艺,三位坐在大鹏金翅鸟上的仙人喜悦合奏,表达出作者对当下生活的喜悦、对未来的期盼。这件作品一举荣获二等奖。以陶泥为语言,将不同艺术形式和手法融会贯通加以呈现,这既源自于岭南文化的熏陶,也来自在设计领域闯荡多年的扎实积累,更来自于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种种体验与感悟。广彩镂雕果篮 受广州博物馆的委托,吴俊文团队曾与广州博物馆展开合作,秉持“将藏品融于生活”、要让这些岭南风物的美重新流行于城市的角角落落、重新回归到人们生活的理念,他们尝试通过设计将原本放置于博物馆展览柜里的经典藏品,用新的设计语言,以雅俗共赏的形式,重新归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出它们在这个时代的新能量。经过反复的比较与研讨,最后,在众多藏品中,他们选择的设计对象是广彩、通草画与象牙雕——这三样彼此不同、但又颇具代表性的种类。从贵族定制的广彩镂雕果篮,延伸出《广彩粤饰》时尚配饰,从牙雕套球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去凡尘”手工皂、从通草画创意设计出的“粤然纸上”纸雕微塑……这些博物馆馆藏珍品,通过当代设计师的设计,延伸成为新时代文物的“奇妙狂想曲”。这组作品也在广州一举斩获文创设计大奖,这是他们始终葆有对本土文化的热忱,追求情怀创业的缩影,也诠释了粤语“加啲添““加多一点”的寓意。”积极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想法多一点、探索多一点“,娴熟地跨越和运用不同的材料语言,他以先锋的设计理念、新颖的设计手法,将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再发掘与再呈现。在敦煌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绚烂、奔放、充满神秘感的敦煌文化成为他们的灵感之源,吴俊文团队从“形”与“色”切入,撕开了创意脑洞。洞窟就像大自然之手雕琢的柜子,再将制陶工艺与金属加工工艺相融合,再利用石湾特有的陶瓷釉色与敦煌壁画颜色相碰撞,从观念到手法、再到着色,于不同材料、不同维度的混搭中,《金土穴居柜》由此诞生。 加啲添成員合照 在吴俊文的回忆中,小时候,石湾生活的记忆片段总是绕不开陶泥。每天中午,他都要步行从石湾三小放学走到奶奶家吃午饭,穿过石湾公园当时的大片荒地后,奶奶的家就在东平河边那条长长的巷子里,他还清晰地记得巷子名叫水巷。而水巷两边都是陶瓷类手工作坊,仅山公就是三四家,注浆的作坊就更多了,作坊里热火朝天的忙碌,那些被摆在巷子里晾晒成品、半成品的瓶瓶罐罐、山公人物,空气中泥巴的味道,都可谓是石湾陶给吴俊文留下的最初印象。上大学认识了太太阿招后,重新激起了吴俊文对陶艺的兴趣与热爱,也因此有了他后来一边创业,一边进行专业陶艺学习的经历,而故乡石湾那条长长巷子里生动温暖的记忆一路相伴,不经意间成为他从事陶艺与文创设计的情感底色。 直面市场以设计点亮当代生活之美 在坚持情怀创业的同时,吴俊文团队直面市场需求,站在时尚与实用的前沿与企业展开合作、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类型。正如他所创办的生活品牌美妙乐事Marmiulous一样,用设计赋予生活之美,用设计点亮生活之乐。 佛山一家小家电企业找到了他,希望能够合作研发一款手持型蒸汽挂烫机。在手持挂烫机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之际,企业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这款小家电需要能够满足出行和家庭使用。 吴俊文团队分析认为,这款产品需要突破的难点在于,从功能角度看,出行需要的是尽可能的小体积和轻量化,而家用则需要的是足够的使用时效,并且家用和出行使用要应对的衣服数量也不相同。 在不断地切磋与碰撞后,吴俊文团队将设计重点瞄准了水箱。最终决定将水箱与手把合二为一,一款外观小巧、色彩可爱、水箱和手把可变更的手持型挂烫机应运而生,真正实现了一种设计、两种形态。 2009年创意市集练摊 以精准温控科技为主打的Flexwarm,希望设计初面向年轻人的发热护理smart heating产品线,基于目标客户的分析,吴俊文团队勇敢地打破人们对发热护理产品老龄化、医疗用品的固有认知,将产品更新“促进活力、为身体增值”的,在功能设计上,做出了将电源“外置”等创新设计,目前,整套的smart heating护具包含了护颈、护腰带和护膝。同样,在为全球最大的卫生巾制造商之一Ontex设计新品牌NAT种,充满甜味的色调、反其道而行之的产品包装设计,都意在辅助激活中国市场卫生棉条需求;在为知名婴幼品牌Pampers帮宝适设计智能纸尿片储存机时,吴俊文团队提供了全自动化、自动+手动交替、便携化等多种方案,在不断修正完善后,以相对圆满的方案,满足了用户对于婴儿纸尿片既要保持干净卫生又要取用方便的需求……像这样,吴俊文团队以敏锐的市场嗅觉、独特的创意设计和执行力,围绕当代人生活方式中的需求点,拓展出新的产品类别空间。帮宝适智能纸尿片储存机 “在实现最基本的功能之外,设计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在直面市场中,吴俊文对“艺术当随时代”有着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回到陶艺,陶艺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也正在经历着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从守护经典到融入生活的巨大转变,东方美学精神在新语境中不断传承与发展,这其中的变与不变,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与追求的永恒话题。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31
2023-5
游馆藏丨二十四行中的“重量担当”,非它们莫属!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缸行和塔行吧! 缸行 缸类在清代已有生产,属于“缸行”主要产品之一,产量占该行各类产品之首。该行原与花盆行为同一行,后在清乾隆年间分离独立成行,堂名“陶明”。主要分布于中、下窑,以下窑为主。清代乾隆六年由东西家双方订立行规以及产品成型工价。 清末民初时,全行业大小店铺约30家以上,陶工总数近300人。主要店铺有中窑的有顺、义成昌、昌隆等,下窑以德丰、陈善记、广成信三家规模最大,均有专用陶窑,雇工60人左右。 该行的成型方式为印制,采用计件工资,每一成型工人一张“泥凳”(工作桌),分上下两截印制而后合为一缸,一般每人日产量为糖缸20多个。此时行内主要产品有:糖缸系列等六种;粥缸系列等四种;以及沙塔、萝卜塔、双釉二缸等。多施黑釉,单单外部有釉的称为单釉,内外都施釉的称为双釉。其中以糖缸和萝卜塔销量最大,萝卜塔每年需求量达数十万件,各类产品多销往省内及香港等地。 该行产品的煅烧以陶窑的上半部最合适,故一般店铺多租窑搭烧,如中窑的高英灶、黎灶、何灶以及下窑的塔灶、岗边灶、埋边苏灶、埕灶等。而拥有陶窑的店铺,为充分利用窑位,还兼营别行。 民国石湾窑双耳粥缸粥缸是由缸行的陶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有别于横耳行的粥煲。横耳行粥煲的煲身是鼓形的,而缸行的粥缸是直筒形的。 据老一辈的陶工讲,粥缸的起源是因某日天气炎热,一班缸工(石湾俗称造缸的陶工)想煲粥消暑充饥,一位缸工师傅灵机一动,便用自己刚出窑的糖缸作粥煲,用刀在缸盖中间凿出一个圆孔用于排气,煲好的粥与用传统煲煲出来的粥一样美味。 缸行的师傅根据这个原理,将三号(三号表示尺寸)糖缸加高,并装上放煲盖的唇,煲内上釉,在缸身与唇的接合处两边各安上耳,粥缸盖比粥煲盖厚重一点,排气孔直径也大一点,一个好看又好用的粥缸就成了。 民国石湾窑黑釉缸糖缸是明清时期省内制糖业常用的容器,也是“缸行”的主要产品之一。通高45厘米,口径33厘米,腹径39厘米,底径36厘米。该产品专为盛糖而设计,可装白糖或片糖100斤。过去石湾有些家庭用糖缸来放置衣物,既防潮又防虫,也有用作装粮食。 塔行塔类在清代已有生产,属于“塔行”的重要产品之一,该行多由钵行兼营,故又称钵塔行,堂名“翠贤”。生产场店主要分布于中、下窑,从业人员有100多人。主要店铺有龙发、开记、怡合、怡利、正合等。日用陶类产品,如大小塔类,为底宽而平的坛子,包括内外不上釉的文塔、粉塔、糖塔,以及盛豆腐乳的乳塔等。 民国石湾窑酱釉“王炳记”款陶罐(石湾称乳塔)乳塔内外上黄釉,塔身常印有生产店号名称。尺寸分为:大、中、小乳塔。 民国石湾窑素胎罐(石湾称为粉塔) 粉塔为装粉类的罐,内外不上釉,种类有:大文塔、中文塔、小文塔等,大多用拉坯成型方法制作。 资料来源: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纪文瑾编著的《石湾窑研究》、张维持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周彝馨 吕唐军著的《石湾窑文化研究》、陈巨编著的《石湾七星岗》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6
2023-5
【通知】石湾花盆珍品展延期啦!想近距离了解石湾花盆文化遗产的朋友不要错过!
通知 “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开幕以来,受到观众的欢迎。现将展览延期至6月11日。欢迎大家来打卡! 走近展览 花园里的美陶湾 岭南古语有云:“一树二盆三几架”,其中的“盆”指的就是石湾花盆。石湾花盆是岭南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盆景的主要配盆,保存至今的广东岭南四大名园里就遍布石湾花盆。 本次展览搜集和展示了明清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湾花盆100多件(套),展示了石湾园林陶瓷的发展变迁历程,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感受“花园里的美陶湾”。 不同时期的石湾花盆也具有不同的工艺特征,如清代“白釉开光蓝地贴塑花卉纹八角盆”,其呈八角形、短颈、八足的造型显得有点与众不同。盆内壁钤有“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印记,说明石湾陶早已销往海外,它见证了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源远流长。 又如民国时期的“绿釉蓝彩博古花鸟纹方胜盆”,“岭南画派”和“海派”的绘画作品被移植到陶瓷艺术作品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装饰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转变,由于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整体上提升了石湾花盆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为了配合展览,突出和提升展览的主题,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还摆放了“你好.美陶湾”艺术装置,主要由风帆、莲缸、树木、鹅卵石等组成,占地约80平方米。风帆上印有“你好.美陶湾”“石湾花盆”的字样,寓意石湾陶瓷历史上蜚声中外,远近畅销,现在和将来都将一直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这件园林艺术装置也成为本次展览活动的一大亮点,为博物馆参观游客提供打卡拍照点。 【温馨提示】 进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祝您有愉快的逛展之旅!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6
2023-5
游馆藏丨釉面变化丰富多彩,它是二十四行中的“小清新”——白釉行!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白釉行吧! 白釉行白釉行成立于明代,是制陶业的大行会,堂名“浚明堂”。该行会大部分器型较小、底釉施白釉。 其产品生产历史悠久,属于明末规定行规的八个行会之一。该行会店号分布在下窑,清末民初时,较大的有龙昌(后改名和玉)、新义合、永日记、荣茂昌等约三十多家、全行业陶工数近三百人,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多达240种以上,多数为日用类陶及器皿。陈设类产品,如痰盂系列十四种;枕头系列九种;灯柱系列五种;香炉系列七种;茶壶系列八种;花瓶系列七种;灯盏类和香案类各两种;文房用品类有水洗、水注、笔架等多种;还有少量单个人物造像等。该行虽名为白釉行,仅是底釉为白釉,实际上釉面的变化丰富多彩。 清石湾窑绿白釉镂空乳钉纹脉枕 清石湾窑绿釉长方枕 清石湾窑绿白釉斜枕 民国石湾窑绿釉方枕 民国石湾窑白绿釉马鞍枕白釉行种类丰富,其中枕头类多种,如长方枕、方枕,大多上绿釉为主,当作睡眠用品使用。另外有上白绿釉的圆鼓形枕、斜形枕、马鞍形枕等,圆鼓形枕又称为脉枕,用作听诊或坐靠时,搀扶手部之用。左图:清石湾窑绿釉蕉叶纹觚右图:清石湾窑绿釉回纹觚 白釉中香案类产品,大多仿青铜造型纹饰,生产有方觚、圆觚类型花瓶多种,配以蕉叶纹、回纹等常用纹饰,釉色以绿釉为主。 左图:民国石湾窑“隆昌”款绿釉茶壶 右图:民国石湾窑酱釉茶壶白釉行中茶壶类产品,用作冲茶之用,釉色以绿釉、黄釉多见。据父老相传,行内的釉色是石湾传统釉色的始祖,如单色釉的水白釉、绿釉、黄釉、白釉、仿哥窑釉;窑变釉色的钧红、醉红、翠毛蓝、无锡釉以及三彩等,可视为石湾窑釉色的代表。此时的釉色以荣茂昌店为最佳,醉红釉以永日记店最好。产品除畅销两广各地外,还通过港澳转销海外。该行的成型方式为印制,采用计件工资制,因大多为小件产品,所以成型工作妇孺可以胜任,但是不可以入行,工资只有男工的一半。产品的煅烧技术要求比较高,分为素烧和釉烧两个阶段,凡是釉烧都需要用皮冚盖住。窑内上三截温度稍低,多用于素烧,下五截温度较高,多用于釉烧。清末民初时,行内店号龙昌店有专用窑外,其它大多一几家组合共租一窑,窑内产品摆放位置轮流使用,主要煅烧窑灶有龙昌灶、霍灶、梁灶、陈灶、公庙灶、桥灶、大灶、五仁灶、新赤灶、冯灶等。 上图:清石湾窑蟮鱼黄釉油壶左图:清石湾窑绿釉油壶 右图:民国石湾窑绿釉油壶白釉行中油壶、酒瓶类产品,釉色有绿、黄、白多种。油壶用作日常烹饪时装载食用油类。酒壶用作装酒,温酒之用。 清石湾窑蓝釉“福禄寿”镂空金钱花卉纹茶盘 白釉行釉色并非仅有白釉一种,一些日用类器皿也会施用上多种色彩,此茶盘釉色丰富,配有镂空金钱纹图案,有花卉纹、福禄寿仙鹤贴塑作装饰,是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产品。民国石湾窑绿釉“福禄寿全、百子千孙”款双格筷子筒 白釉行日用类常规产品,绿釉双格筷子筒,常贴塑上赋有寓意的句子和图案,既实用又好意头。民国石湾窑绿釉风灯 白釉行灯盏类产品,内有灯盏,可放上灯油,配上灯盖以防被风吹灭,放在案头摆设,即实用又美观。民国石湾窑绿釉龙鸡纹盖罐(石湾称为饭鼓) 民国石湾窑黄釉松树鹿纹陶盖罐(石湾称为饭鼓) 白釉行饭盂类产品,用于盛米饭、糖果类食品,常贴塑龙凤、动物、花鸟等吉祥的装饰图案,表达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寓意。现代石湾窑绿釉陶濑粉钵 白釉行比较有特色的陶制用品,用来制作广东其中一种特色美食“濑粉”,把粉浆倒入这种专用的濑粉钵里,浆液通过小孔流到热水中,遇热就会制成粗细均一的粉条。 清石湾窑彩釉花口陶高足碟 白釉行文房用品类产品,荷叶形的香碟,施上独有的白釉,配上四环高足底,简单又实用。明石湾窑绿釉“花木四时香”款陶方瓶 白釉行240个产品中,艺术陶器皿类占大多数,不论日用类或文房用品类产品,或多或少在器型或装饰上找到一些艺术的元素,此方瓶造型简约,配上“花木四时香”的诗句纹饰,素雅中显出一种浓厚的陶文化气息。民国石湾窑绿釉六角桶形茶壶 白釉行茶塔类产品,造型特别,六角形提筒状,配有圆形小盖,用以装茶水,常上绿色釉。 资料来源: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纪文瑾编著的《石湾窑研究》、张维持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9
2023-5
5•18国际博物馆日丨一眼千年,听馆藏背后的石湾故事!
518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如果周末不知道去哪里可以带着家人或者约上朋友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和奇妙的石湾陶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吧! 壹 “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 我馆专题展厅正在展出“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本次展览搜集和展示了明清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湾花盆100多件(套),展示了石湾园林陶瓷的发展变迁历程,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感受“花园里的美陶湾”。 贰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 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18
2023-5
逛展全攻略,收藏不迷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两大展,等您来赏!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佛山游,除了探寻当地特色美食外,闻名于世的陶瓷文化当然也不可错过!石湾作为旧时的南国陶都,陶瓷制造业历史悠久,工艺传承至今,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举办“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和“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两个展览,对陶瓷工艺及其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沉浸式逛展吧!‍✨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本次展览展出了从清代至今的石湾花盆及相关园林陶瓷作品约100件/套,展示了石湾园林陶瓷的发展变迁历程。✨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以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展览免费参观⏰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咨询电话: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工作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
16
2023-5
游馆藏丨民国时期年需求量就达上千万件!一起了解这个...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黑釉行吧! 黑釉行 黑釉行历史悠久,其产品之生产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当属明代八行之一。堂名“允贤”,属制陶业大行。主要分布于中下窑,以下窑为主。 清代时由东西家双方拟定行规以及产品成型工价,清末民初时产品达到两百多种,主要有:企盅系列六种、平盅系列十二种、樽类系列六种、麦芽糖盅系列五种,除此之外还有大黑水、二黑水、大油壶、二油壶等。 黑釉筷子筒 清石湾窑黑釉盖罐 民国石湾窑黑釉瓶 产品多施黑釉,内有黄、绿、白釉,是当时酒庄、酱园等常用,其中平盅需求量最大,“大平盅”民国时期香港每年需求量达几百万至上千万件。 民国石湾窑黑釉盖罐(二平盅) 民国石湾窑黑釉三系油壶 此时黑釉行全行业陶工达到三百多人,大小店号40家以上,且大多为家庭式作坊,大店主要有下窑:同福泰、章利、爽利、罗吉合等。 民国石湾窑“天津香港永利威”款酒瓶。永利威酒业有限公司在1905年在香港成立,生产的酒类早於1923年远销欧美,向国际市场迈进,主要经营驰名的商标产品永利威五加皮、永利威玫瑰露及其他系列酒类。 民国石湾窑黑釉“广合腐乳厂”款腐乳盅。广合腐乳,始创于1893年(清光绪年间),历经百年传承,已成为广式腐乳的典范代表。 民国石湾窑黑釉“维丰隆”款方罐。佛山老字号地方名吃,维丰隆送礼南乳,在佛山大基尾东胜街开张,是大基尾商贸昌盛时期的见证。 黑釉行采用成型方式有印制成型和轮制成型两种,一般男工轮制成型,女工印制成型,行内个店号都采用行会规定的计件工资制度。一般女工每日生产永利威酒樽三百个,该产品放置在龙窑下半截烧制。黑釉行内除了章利、爽利店铺有专门的陶窑之外,其他多数是租窑搭烧,如下窑的观音山灶、伦地灶、马鞍灶、合义灶、同德灶和王灶等。(资料来源于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 民国石湾窑白釉“杏如楼”六角罐 民国石湾窑白釉蓝彩“一品升”款盖罐(平盅) 民国石湾窑黑釉盖罐(平盅)社会需求量最大产品,民国时香港每年的需求量达几百万以至上千万件,是当时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产品。 陶制墨盒 陶制的墨盒是圆柱形,盒面有圆孔,用个小木塞或胶塞封口,里外都是黑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山广州都有墨汁厂,那时没有塑料制品,玻璃制品也很少,故工厂生产的墨汁就用陶制墨盒装载,既方便运输,也方便学生带去学校使用。 民国石湾窑黑釉墨汁罂当时小学的学生和读私塾(现叫学前班或幼儿园)的学生开学就要学写毛笔字,所以墨盒是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墨盒原来是黑釉行生产的,一般用注浆成型或印模印制也可以,由于墨盒较薄,故里外都要上釉,以防渗漏。直到1961年日用二厂仍有小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玻璃、塑料代替,现在墨盒也成文物了。(资料来源于陈巨编著的《石湾七星岗》)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纪文瑾编著的《石湾窑研究》、张维持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1
2023-5
陶海拾珍丨故宫博物院藏:清石湾窑月白釉牛式花插
陶海拾珍丨故宫博物院藏:清石湾窑月白釉牛式花插尺寸:高7.5厘米,长17.6厘米,足径6.5厘米。
6
2023-5
盆景专家又来啦!科普演示岭南盆景制作,干货满满!
五一假期,我馆迎来了客流高峰,客流量最大的一天高达3000余人次,展厅每天都人流如潮。为了配合正在我馆举行的“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让更多观众了解到岭南盆景与配盆技巧,5月3日上午我馆举行了花盆展的第二场社教活动——“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讲座邀请到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盆景协会副会长、专家组成员、南沙盆景协会会长杜耀东先生讲解和演示岭南盆景的培育和配盆等知识,讲座现场还开设了直播,宣传普及石湾花盆与岭南盆景艺术。 讲座地点设在我馆的专题展厅,杜会长首先向大家介绍展厅内展示的各类盆景以及它们的特性和风格。据介绍,展厅展示的盆景都是适合在家里自行制作与养护的小微型盆景组合,可以很好地配合当代家居陈设、会客等。例如菖蒲,它的品种很多,养护比较容易,用小号盆养植后可以长时间摆放在居家室内,平时少量喷淋就可以正常生存。黑骨香(又名黑骨茶、“黑檀”等)苍劲古朴,可长期摆放在客厅、花园并保持通风透光和适当浇水施肥,便可生长良好。 素仁格盆景 小微型盆景组合罗汉松盆景其可塑性很强,易于嫁接,往往可随个人爱好变换不同亚种彩叶,很讨人喜欢,它喜肥喜湿,适合摆放在花园、走廊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之处。博兰是我国海南岛特有的品种,是制作小型盆景的良好材料,喜阳也耐阴耐旱,适合家居摆放和花园的衬托。以前制作盆景都使用野生资源,随着盆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种植业的盛行,现在已不再使用野生资源了。“素仁格”盆景是岭南盆景一代宗师素仁和尚当年创新的一种风格,造型简朴、内涵丰富、不多不少,往往通过盆景来传达对人生的虚幻和得失的感悟。 罗汉松盆景 博兰盆景 杜会长现场展示了制作盆景的整套专业工具,并介绍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情况。课程开始,以红果盆景为例向观众现场演示整个修改创作过程:首先要摘叶,看清枝的分布走向,删繁就简,删除多余的枝条,通过改弯、短截、咬口、包扎、伤口处理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再经去土、换盆等一番操作后,普普通通的植物马上变成了一盆造型独特、精美别致的盆景。杜会长娴熟的演示手法、风趣的授课风格、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会长讲解了许多岭南盆景相关的养护知识和修剪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盆景种植和修剪要尽量避开寒冬,换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扩大底部的排水孔,避免盆内积水导致植物烂根等等,还演示了黄杨盆景等的造型方法和配盆的技巧。最后,杜会长还与学员们分享了创作成果,交流心得体会,建立起沟通互动的桥梁。 点击我馆公众号名片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负责文物保护,重要文献、陶瓷作品和美术珍品的征集收藏,对石湾历史文化和陶瓷艺术史的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等。搭建信息交流、交流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服务等平台,为陶艺家、收藏家、文博专家学者及市民群众做好陶艺文化服务。2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根据图片指引可观看当天直播回放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5
2023-5
五月是初夏的温柔,博物馆人气满满的五一小长假!
热闹非凡的五一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5月的中国那么美,当然不能宅在家! 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五一假期期间,我馆迎来较大客流,参观人数破万人次。为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我馆从去年开始,节假日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的20时。入夜,流光溢彩的博物馆内,观众熙熙攘攘,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我馆除了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外,还有专题展览《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琳琅满目的石湾花盆作品和生机勃勃的盆景让大家感受初夏的温柔。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4
2023-5
初心不忘,劳动光荣!向劳动者致敬!
作品:《妈妈炼钢》作者:刘泽棉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编《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集(1949-1976年)》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
2023-5
游馆藏丨“猪煲”和“横耳”……石湾人对“煲”的起名有点意思!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扁博行和横耳行吧!扁博行 扁博行俗称猪煲行,堂名叫“陶庆堂”。主要产品是盛潲水用的各类大小容器,俗称“猪煲”。大店多兼营别行产品,如秀源、永源、潘成记等。产品多为日用陶类产品:大双顶、云双顶、中顶、番牛、大猪煲、二猪煲、大中煲、小中煲、单猪煲,这种“猪煲”与“高博”相比,产品的肩博位置较为扁平,所以称为“扁博”。 明代的时候成立了行会,清代由东西家双方拟定行规以及产品成型定额工价。该行主要分布在中窑,从业人员60多人。二猪煲横耳行 主要产品是熬粥用的大小粥煲。因粥煲的煲耳(把手)在煲身横出,所以称为“横耳”。制作粥煲的陶瓷工人在石湾叫“横耳公”。该行主要分布在中下窑,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属于制陶业的大行,堂名叫“陶熙堂”,明代的时候成立了行会,清代由东西家双方拟定行规以及产品成型定额工价。 清代时产品有:顶横系列的双顶横、中顶横、顶横、大横、云横等;扁顶系列的扁云、扁顶、扁中顶等。器皿内部多是施黑釉。产品除了销售到省内各地外,还销往港澳以及东南亚一带,销量十分可观。清末时生产规模相当大,此时的大店号大部分兼营茶煲、高博、钵、塔等行产品,剩下小部分为家庭式作坊店号。较大的有祥利、崇源、广合、和合、宜昌、麦二合、义隆等。其中祥利、崇源、广合店均有一座或者多座陶窑。横耳行成型需要“作”师傅、修坯师傅、蹬车师傅三人组成,行内采用定额工资制,按照成型单位以“度”(如顶横200个)计算工资。主要的煅烧陶窑有秋风灶、海口灶、凤安灶、凤鸣灶、辛灶、旧灶及大江灶等。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石湾陶瓷的生产很少使用机械,制作横耳,不论大小,一直沿用手工,旋、捏、作、抹,通用的工具是旋转圆盘(俗称作车,我馆有实物展示)。操作时由学徒用脚蹬转圆盘,师傅用双手旋捏出煲身、提耳、盖子的基本形状,风干到软硬适度时,捏抹矫形,上釉后再用竹笏修刮定型。虽然整个过程都没有用模具,但同一种粥煲规格的大小完全一致。由此可见石湾陶工制陶工艺的娴熟。 到60年代初,为提高产量,开始使用石膏印模,用辘轳机旋坯生产。但粥煲身上横出的提耳,仍用手工旋坯拉出,不过已经用电机带动转盘代替人力蹬转,这样比用印模快,而且节约原材料。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少电器化的炊具已逐步替代传统的粥煲,但讲究饮食质量的人们仍有不少在使用陶粥煲。粥煲(石湾称为横耳,顶横系列按尺寸分为双顶横、中顶横、顶横、大横、云横,一般是南方人用来熬汤、煲粥之用,特别是熬制甜酸食品,一般金属炊具难以替代。) 粥煲(石湾称为横耳,扁顶系列按尺寸分为:扁云、扁顶、扁中顶等,用于煲粥、煲汤等)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6
2023-4
“有粽”——来个赛龙夺锦吧!冲冲冲!!!
每逢五月,江阔水满,龙舟竞渡人们在江畔吃着粽子、吹着江风、看着龙舟,好不逍遥快活 今年端午,美陶湾推出端午节粽子文创一为“赛龙夺粽”,二为“挂帅出粽”以粽为媒,以粽为令,发出城市之声在此,邀您共品美陶湾之粽共建共享美陶湾之美~~ 赛龙夺粽美陶湾,邀您共建,六“最”赛道,赛龙夺锦。 “赛龙夺粽”源自2023年禅城区政府展开的“赛龙夺锦”行动。禅城将搭建“最中心”“最佛山”“最便捷”“最活力”“最平安”“最幸福”六大赛道,紧锣密鼓全力奔赴“六最”现代化禅城。美陶湾以此为源,推出端午节粽子文创,意在以粽为媒,让市民在品味端午节粽子的同时,畅想共建“六最”之城。 “赛龙夺粽”礼盒,以插画的形式展示了岭南赛龙舟文化,礼盒内有裹蒸粽、豆沙粽、枧水粽三款共6只粽子再打开,还有彩蛋哦包装盒竟然还能拼装成两条龙舟好寓意、好吃又好玩的“宝藏”粽子你怎能错过! 挂帅出粽今昔美陶湾,求贤共图业,只要你有“粽”,尽到“湾”里来。 “挂帅出粽”源自美陶湾的“揭榜挂帅令”,它意在招贤纳士,攻克城市重点发展项目,共建美陶湾。为此,美陶湾“以粽为令”,广泛向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激情的人才发出招募,邀请优秀人才大胆揭榜挂帅,在美陶湾展示出个人出“粽”的能力。时代正在召唤,英雄不论出处,只要你有“粽”,尽到“湾”里来。 “挂帅出粽”礼盒,同样是有裹蒸粽、豆沙粽、枧水粽三款共6只粽子它以左右开合的书扇令为造型开盒即是邀请令邀请天下英才揭榜、挂帅、出战英雄豪气十足“粽情粽意”催人奋进! “赛龙夺粽”和“挂帅出粽”,不仅是美陶湾推出的一个应节礼品,而且是这座城市向你我发出的同行共建的邀请。DUANWU端午节,一起打开这份宝藏粽子礼盒。食过粽,品清茶。浓浓的粽香,轻新的茶香,带您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此款粽型茶具,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十分适合端午佳节的节日氛围。 这套茶具外形酷似岭南“三角粽”细致地拉开“粽绳”内中有盖碗1只,公道杯1只,茶杯2只相互嵌套,层层叠叠趣味与“粽意”十足这个端午,品粽、品茶、品陶把粽子节进行到底 注:图片为文创茶具,可单独选购。 扫描旁边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即可预定我们的端午节粽子文创,“赛龙夺粽”和“挂帅出粽”。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5
2023-4
如何鉴赏石湾古盆器?5招练就“火眼金睛”!
带你入门鉴赏石湾古盆器“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正在我馆展出形形色色的花盆珍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打 不少朋友看展时也提出了疑问:应该从哪些方面鉴赏石湾古盆器?哪些一看就有收藏价值?……本期内容我们一一为您解说! 年代 石湾釉陶古盆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其使用的有机植物灰釉在雨水、紫外线、酸碱性物质及昼夜温差等在长期作用下会形成一种“发白”的现象,酷似冬瓜皮上的白霜,故称:“冬瓜白。”有经验的鉴定者可以通过观察盆钵表面的釉层,凭“冬瓜白”的发色程度大致判定其年份。 文物市场上有新盆做旧发白的仿古盆,其发色浮于釉表,生涩、僵硬,缺乏层次。古盆的发色则是从釉底发散出来的感觉,生动自然,层次感强,且常常具有“阴阳面”之现象。即朝阳的一面发白程度较大,背阴的一面发白较弱甚至没有发白。自然状态下呈现的“冬瓜白”遇水后有“消退”的现象,能还原出釉层本来的色泽。 绿釉长方盆 除此之外,许多古代石湾彩釉的表面会呈现出“彩虹光”,类似古瓷器彩釉表面的“蛤蜊光”。其成因是古代釉陶器长年暴露在阳光雨水中,釉层中所含的金属元素从釉表缓慢析出并沉积在表面,经过漫长的岁月,新沉积层又覆盖了旧沉积层。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的作用之下,这些沉积层与它们之间存在的空气薄层使光线产生干涉作用,从下层反射的光与上层反射的光相互叠加,让本来无色的沉积层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谱色。 如果从20倍放大镜观察下可以见到,釉面满布冰片纹开裂状的“彩虹光”沉积层。层状结构明显,随着光线角度的转换,呈色亦变幻莫测、绚丽多姿。这种自然形成的“彩虹光”在人工条件下难以被复制。凡是依靠技术手段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来的东西,因其制造环境、技术条件的单一性,以致成品也带有“僵化”“呆滞”的感觉。不像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古陶,釉表颜色丰富、过渡自然,并具有层次感。找到这些现象形成的规律并加以研究是古陶瓷鉴定中一项十分有用且必要的专门学问。 除去上述对陶盆釉表的观察,还可根据盆面上装饰的人物、花鸟、果蔬、书法、几何线条等纹饰来辅助判定生产的时代。 年代的断定还有一项参考指标,就是重量,俗称“手头”。年份较早的明末清初制品,其重量相对来说较轻;清末民国制品则稍重。这是因为不同时期练泥精细度、烧制温度有别,导致泥胎厚薄不同,故重量也有所差异。明末清初制盆的陶泥原料首先须经过数年的陈腐期,以增加其黏度和可塑性,并减少干燥成型与烧制过程中容易形成的开裂。泥料的筛选细腻,且反复精炼,故可耐受高温烧制,烧结程度较高;清中期则规整厚重,工艺精良;至晚清以后每况愈下,沙质感重。因追求产量及提高成品合格率,加厚胎壁以低温烧制,以至整体重量增加,坚硬度亦随之下降。每个年代的盆器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造型特征,这为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掌握各时代盆器造型发展的总体趋势,再针对个体细节特征找出规律与差别。 明代制品线条简约、素雅,以单色釉为主;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制品注重装饰手法,工艺严谨规范、精工细作;清末以后因国力衰退,制品浮躁花哨且气势流于纤弱涣散。这种现象在其他造型艺术范畴亦大抵如此,如家具、紫砂壶等,造型艺术的巅峰都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其品位格调远非清末民国可以比拟。“删尽繁华,才能见其精神,达到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当然,无可否认,由于得益于近现代烧造技术的不断改良,清末民国还是出现了一批在釉彩、绘画等各方面均为上乘的创新之作。 盆形 石湾古盆的样式繁多,从盆形上划分大概有以下几种:三角形盆、四方形盆(俗称“方斗盆”,其形似过去量米的方斗)、长方形盆(俗称“烧猪盆”)、菱形盆、榄形盆、六角形盆、八角形盆、圆形盆、鼓形盆、椭圆形盆(俗称“鹅蛋盆”或“猪腰盆”)、菱花形盆、荷叶形盆、花瓣形盆、海棠形盆、签筒形盆、花瓤形盆、扇形盆、挂壁半圆形盆、肖形盆、异形盆等。除此之外,还有各式为特定植物定制的专用盆,如兰盆、葵盆、水仙盆等。八角盆 蓝釉扇形盆 蓝釉贴塑花卉纹海棠式盆 葵口盆 盆足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共计有:三足、四足、六足、转角方足、圈足、波浪足、桥梁足等。足端造型有:虎爪、猪鼻、象鼻、钩形、圆珠形、梯级形、半圆形、回纹形、卷云形、如意形、竹节形等。 卷云形 如意形 装饰工艺有:倭角(俗称“铲槽坑”)、撇角、肩骨(盆肩突出的线条)、底骨(底边突出的线条)、腰带、鼓钉、铺首、唇边、镂花、花鸟人物装饰、博古纹饰、诗词文字装饰等。绿釉梅花钉圆盆 黄釉鼓钉回纹铺首衔环方盆 制作工艺有手制、模印、捏塑、贴塑、印花等。从盆体成型难度而言:大胜于小,薄胜于厚,方胜于圆,繁胜于简。因陶土胚在烧制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收缩率,在烧结冷却后体积会缩小一些,故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花盆的唇边(口沿)是加工好盆体后手工贴上去的,在其与盆体衔接处多有一排或数排贯穿的气孔,这是为了防止较厚的泥胚在窑内高温下干燥爆裂而用签子插上去的,从盆内很容易观察到。现代多用机制成型,故建国后烧制的花盆就少见这种做法了。 釉彩 石湾窑以善仿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著称,其中又以仿钧窑见长,故有“广钧”一说。然而在钧窑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具创新,所谓“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石湾窑曾有一件仿钧窑红釉碗被英国伦敦的大收藏家猷莫科波拉司作为宋代钧窑器收录在《猷氏搜集古陶图谱》中,虽然最后经过鉴定确认此物为石湾仿制,但石湾仿钧之惟妙惟肖,由此可见一斑。丹麦国立美术馆馆长夏华意鲁搜集了许多标本,足以证明在南宋时代佛山窑已有仿造钧窑的美术品。此外,石湾窑制品还包括仿唐三彩、越窑、龙泉窑、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窑、建阳窑,等等。如《广东通志》记载:“石湾‘百圾碎’在江西窑之上。”石湾陶瓷用于盆器装饰的釉色大致分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色系又因其浓淡演变出各种色釉,传统釉色有近八十种之多。如青色中有冬青、梅子青、天青、粉青、翠青、豆青、蟹青、瓜皮绿、湖水绿、葱绿及宝石蓝、天蓝、乳蓝等各色蓝釉;红釉中有祭红、宝石红、石榴红、钧红、枣红、橘红、粉红及紫色、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红等;白釉中有粉白、葱白、月白、牙白等;黄釉中有正黄、鳝鱼黄、茶叶末、古铜釉等;黑釉中有乌金、黑褐、铁棕、紫金、玳瑁等。窑变釉由多种颜色釉交汇变化而成,尤以艳丽的窑变蓝釉为长。其色彩绚丽多姿,变化无穷;质如凝脂,厚重古朴。“三稔花”“雨洒蓝”“翠毛蓝”“虎皮斑”等都是其中的名贵品种,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翠毛蓝釉药配料基本就是以植物灰(桑枝、杧桔、松柴、稻草、谷壳等)为基础材料,称为“石灰釉”(植物灰釉);加入玻璃粉即成“玻璃釉”(料釉);还有加入玉石、玛瑙、石英粉、长石粉、石灰、贝壳等研磨后和混合铜、锡、钴、铬等金属粉末而成的“宝石釉”(矿物釉)。利用以上几种简单原料,因配方不同、比例不一、窑温差异,烧成绚丽多彩、各不相同的釉色。用于盆器上的装饰手法有:釉面加彩、彩绘和各种书体的文字装饰等。彩绘又分青花和釉上五彩,如色地加彩、锦地开光加彩、五彩加金等。一件盆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釉色。因古代的陶艺匠人在釉药的配制过程中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此种现象好比传统中医师的药方,技术不外传,经验不推广,以至于许多历代师承下来的艺术釉色配制技艺已濒临失传。再者,古代陶器入窑以柴火烧制,因放置的位置不同,窑温有所差异,以致烧成老嫩不同、釉色差异的作品。其精劣和窑变都和装窑的技术有重大关系,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龙窑烧制器物前后需时约三十小时,冷却十多小时。现代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提高成品率及降低成本,大多以电、气、油窑批量烧制,由于升温迅速,急火快烧,釉面光强而胎死,从前那种松柴烧制出来滋润疏松、生动自然之感今已不复存在。由于这些不可复制的特性,现存的古代釉盆已成为珍稀的艺术收藏品。 文化内涵收藏花盆的同时也收藏了一段故事,其中蕴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一些自身带有确切纪年款的盆器,还有一些带有店号、名款的盆器,如“有兴隆”“宝玉造”“源栈”“瑞源”“振兴”“裕华”“冠华”等,我们可以通过找寻与它形制、釉色、胎土、包浆、纹饰风格相近似的其他盆器,运用类比法推测其大致年代。 再有就是定制款。过去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商贾富豪讲究礼节,喜爱专门定烧一些花盆作为礼品在特殊的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赠予友人。一般来说,这些花盆样式都较为精美,用料考究,故颇具代表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石湾花盆发展研究史料。 蓝釉“有兴隆”款倭角长方盆蓝釉开光贴塑花果诗文盆“宝玉造”款 品相 人们乐于收藏古盆器,因其可作陈列欣赏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故而,古盆器的完美程度极大地左右着其交易价格。部分带有残缺的盆器被重新修补,若修复技术高明,就算有经验的行家也不容易凭肉眼立刻辨识出来。除了仔细观察釉面,还可以辅助以手指敲击的声音频率来判断其是否有残损。完整器发音响亮持久,残缺器发音沉闷短促。此种鉴定法稍加学习便能上手。 一件古代艺术品,即使有残缺,也不会失去它内在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价格”不等于“价值”。文物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不应该因为表面的一点残缺而忽略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对古盆的断代、鉴赏、收藏,不能仅凭某项指标草率做结论,应结合其他各项指标综合考量。我们需要的专业知识不仅源于书本,还须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专项收藏达到一定的量,必然令眼力和审美水平大大提高。还可以运用比较法,借用一些有铭款的标准器,按年代的先后排序,建立一个断代标尺。 为求能达到拓宽视野、提高鉴赏水平的目的,我们还应该多涉猎一些其他门类的艺术。如:书法、绘画、园林、戏曲等,学习和体会不同艺术门类独特的表现风格,在各种艺术的“关联”中获得相通的艺术语言感知和理解。 资料来源于胡照晖著的《石湾古盘遗珍》 END
21
2023-4
陶海拾珍丨明石湾窑灰蓝釉楸叶式洗
陶海拾珍丨明石湾窑灰蓝釉楸叶式洗尺寸:高6.5厘米,口径32.5厘米。
20
2023-4
一年推三大赛事,美陶湾为什么可以?
近期,来自佛山石湾的三场大赛征集帖,正密集发出。跨越了传统与当代、案头与城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主办的“美陶湾杯”、“石湾杯”、“城市雕塑大赛”三大赛事,将贯穿全年。其中,“美陶湾杯”,是一场面向全国的传统陶瓷雕塑大赛;品牌赛事“石湾杯”以“象外”为主题,面向18——45岁之间的海内外青年陶艺家发出“英雄帖”;石湾公园北门广场虚位以待,吸引全国参赛者在石湾城市核心区域,进行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创作大赛。石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2023年,石湾为何可以一口气推出三场面向国内外艺术家创作者的赛事?从赛事出发,以活动为先导、艺术先行,美陶湾将要链接什么?跨越与激荡如果说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所在,那石湾无疑是一个有独特气质、有自己灵魂的地方。陶艺家曾力、曾鹏至今仍保存着父辈拍摄的一张老照片。斑驳的画面将历史的一瞬间凝固,南风古灶千年窑火出产的花盆、大缸、公仔等“石湾造”,从东平河边登上舢板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飘洋过海……从内河到外海,南海之上往来千里的风帆中,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让“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一路传扬。 图片由曾力、曾鹏提供。 在石湾资深摄影师潘炳森的镜头里,上世纪八九十代大工业生产时期,石湾建陶企业陆续引入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等技术迭代的瞬间,同样被一一定格,成为改革开放后,石湾陶瓷再燃薪火、蓬勃发展的写照。千百年来,陶泥可塑、可拉、可平面、可空间,“南国陶都”稳坐中国建陶业的头把交椅,以陶为媒,石湾一边改变着现代中国人的人居品质,与全球市场交流交融,另一边,石湾又葆有众多国家级、省市级工美大师,以艺术陶瓷为语言,在传承国人审美的同时,开拓创新高扬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既有着走过千年的时光积淀,又有着扎实厚重的土壤,更有着雄厚的产业支撑力,石湾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在一年之内一口气推出三大赛事。当然,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打上了“石湾”与“美陶湾”标识的赛事,可谓自带流量、独具品牌“辨识度”。3月中旬启动征集的“美陶湾杯”,为首次举行。这项赛事以“朴拙传神”为主题,这四个字,可谓是总结石湾传统陶塑雕塑艺术特点的核心关键词。“美陶湾杯”的后缀是中国传统陶瓷雕塑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陶瓷雕塑类作品。如果说传统石湾陶塑是从案头艺术发展而来,3月27日启动的品牌赛事“石湾杯”,瞄准的则是青春的面孔、新锐的创作和先锋的力量。 “石湾杯”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正如今年的主题“象外”一样,这项赛事高扬国际视野与当代艺术精神,面向18——45岁之间的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进行征集。参赛者既可以是国内外高端美术学院的师生,也可以在石湾生根生长的陶艺工作者、甚至同样欢迎设计师和跨界创作者的参与。 2022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3月30日,城市雕塑大赛也正式启动,石湾拿出了颇具地标性的区位——石湾公园北门广场,欢迎参赛者进行城市雕塑的在地化创作。大赛以“石湾该是美陶湾”为主题,鼓励创作者发挥石湾独特的陶瓷艺术资源优势,并可适当延展主题,围绕石湾人开拓拼搏、踏实勤奋和崇文尚武的人文精神进行创作。显而易见,三场赛事各有所侧重、相互错位。三大赛事带来的,将不仅是创作理念、创作工艺与手法的碰撞,更是城市美学、人文精神与价值的激荡。在更高层面上,以活动先导艺术先行,赛事更将带来创新人才、活力产业的集聚,带来城市空间的再造与城市美学的重构。 成长与链接接到“美陶湾杯”的赛事征集后,扎根石湾的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曹锋明,在带着中小学生们感受石湾陶非遗魅力之余,也正忙着构思“美陶湾杯”的参赛作品。石湾本身有国家级陶艺大师27位,省市级陶瓷大师超百位。从百年前的《贵妃醉酒》、到《春夏秋冬》,从文人高士到儒释道佛,一直以来,石湾对融入国人血液中的东方意蕴和中式美学有着独特理解和表达。如何在前人的标杆之上,呈现出自己的表达与思考,考验着每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参加“美陶湾杯”大赛的陶艺家们。 2022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另一边,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岑琪韵也正忙于“石湾杯”的创作构思。岑琪韵曾一路跟随潘柏林大师学艺,她说,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希望能从大赛中学到更多东西,拓宽创作视野。像她一样,在“石湾杯”的历年参赛者中,既有来自全国八大美院的“学院派”,也有国内各大陶瓷产区的个人工作室、创作者,当然还有来自国际上的青年参赛者。同样,“石湾杯”既是石湾的盛事,也是全国陶艺盛会,每届大赛的专家评委小组和柴烧创作营,每年都是高朋满座、熠熠生辉。而他们都是通过赛事,与石湾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链接的人。已经晋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范安琪,曾在“石湾杯”的参赛作品匿名评选中,因为作品《一纸人生》,让外界看到了低调务实的陶艺家孜孜以求的新方向。范安琪既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昨天的包袱而进入新的创作高峰,又能够成功创办“大丰唐”现代陶艺品牌,在石湾生肖陶塑市场的轮回中,坚守、创新,跑出“奔跑兔”的姿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安琪作品《奔跑兔》。2022年,凭借《生命镜像》在“石湾杯”上一举夺魁,陶艺家赵淋在脚下的泥土、虫子的呢喃、万物的性灵意趣中,持续表达着生长于乡间的青年的自然主义态度。一头扎进自己的领域、连续参赛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实现着人生的进阶,成为既可以在产区展露头角,又可以登上全国美展的青年艺术家。 赵淋作品《生命镜像》获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全场特别大奖。 当然并不只是扎根石湾的艺术家。以陶泥这种人类最质朴、最古老、最通用的语言为媒介,在石湾赛事的平台上,陶泥的巨大链接力和号召力还在于,来自全国乃至国际的参与者。以陶为媒,年轻人深情地讲述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关注、他们的呐喊。张开臂膀与胸怀的美陶湾,也将因为他们的到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光芒、时代光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石湾或将以赛事为纽带,以石湾青年公园等为载体,为优胜者提供在地化创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意与思想“写在大地上”,提升人才、赛事与创意的“能见度”。同样,在地化的创作与场景化的呈现,也是石湾谋变求新,凝聚人才智慧、提升城市辨识度与格调气质的绝佳途径。在这样一场真正以文化赋能产业、以文化赋能城市的实验场域中,人们将看到文化与产业、城市紧密互动中的无限可塑性和无限可能性。 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中国陶瓷城市高峰论坛。 魅力与活力如果总结历年来“石湾杯”专家评委们的声音,你会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用两种视角来观察石湾的赛事。对外来看,石湾打造的是开阔眼界、触摸未来的赛事平台,让大家一览国内其他产区乃至国际上的陶文化产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将陶在中国以及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传递给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对内来看,石湾从来都不是一个把目光与视野拘泥于一隅的传统产区。恰恰相反,石湾有独特的经济的优势、产业的优势、信息的优势,石湾能够以陶瓷为媒介,汇聚十届之力,链接全国八大美院、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是欧美等高校的陶艺家、专家学者,并通过赛事吸引年轻人来到石湾、了解石湾,石湾可以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机会,引导和帮助年轻人抓住机会。 青年陶艺家参加2022年柴烧创作营活动。 从专家们的观点出发,在“石湾杯”的基础上,2023年石湾重磅推出三场赛事,重拳打造陶艺盛事,将是“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朋友圈”的直接体现,是美陶湾辐射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半径的生动写照,更凸显出美陶湾在探索城产人文融合发展中,引导性、根本性的精神能量与创新基数,为世界呈现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年轻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美陶湾。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赛事并不只是一场场艺术家的party,也不只是一种特色文化现象,它将与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人发生联系。当文化、创意与产业、城市有机结合、紧密互动,美陶湾的魅力活力、文脉商脉与城市价值,将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写在大地的每一处空间,融入每一个人的身上。 著名陶艺家曾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小平参与2022“石湾杯”大赛终评。每一位市民都有机会参与到陶文化产业链条中,每一位来到美陶湾的客人,都能够以陶为媒,参与和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实现对自身生命体验的更新,城市的发展将会迎来真正的源头活水,魅力与活力将真正激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而这也将孵化和激发出美陶湾的城市唯一性价值,在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处空间、每一种服务方式,都在静静地诉说着美陶湾的历史,展示着美陶湾的风貌,凝聚着美陶湾的品格。在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思想内涵、有城市活力的美陶湾,自然是中国气派、岭南特色与城市美学的生动样本。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8
2023-4
游馆藏丨“煲仔饭”只煲有得讲,一起了解“边钵行”!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边钵行吧!二十四行之边钵行边钵即是大大小小饭煲(瓦撑)的统称。因其产品口内有沿边,煲的形状似钵,所以叫做“边钵”。边钵行属于制陶业的大行会,堂名“保业”,相传明代开始成行,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有东西家行会并订立行规及产品成型工价。 该行主要集中于下窑,清代时主要产品有:顶边系列之双顶、云顶、顶边、双边、小边和四边;官边系列之大官边、二官边和小官边等。器内多施黑釉。产品大多销往省内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还有广西、湖南、湖北及港澳、东南亚一带,由于陶器煮饭清香可口,加上石湾产品廉价耐用,历来深受人们欢迎,故其销量甚大。清末民初生产规模较大,全行业陶工四百多人,大小店号近七十家,大多为家庭式作坊,既产又销。较大的店号有:协泰、霍成安、招良盛、合源、刘大吉等。一般雇工三十多人,日产饭煲类产品达一千担(每担顶边约50个)。清代时,该行已采用计件工资制,饭煲成型方式为印模,此类工作全都是雇佣男工,主要煅烧的窑灶有:同德灶、担杆灶和塔灶等。(资料来源于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主要产品 石湾窑素胎饭煲(石湾称为“双顶边”,图片产品尺寸为口径30,底径18,高18厘米,共六个尺寸,此作品为品类中最大的尺寸。其次为云顶边、顶边、双边、小边、四边。) 石湾窑素胎饭煲(石湾称为“小边”,图片产品尺寸为口径19.5,底径12.5,高8厘米。为常用尺寸,一般用来煮米饭,可加上菜和肉,形成广东本地特色的美食“煲仔饭”。)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四行的许多产品已式微,但三煲一钵(即饭煲、粥煲、茶煲和钵)仍有生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饭煲的品种跟以前有了不同,1958年开始,饭煲便有了三个品种,即窄底饭煲有6个规格;宽底双耳饭煲4个规格;宽底单耳饭煲4个规格。同一器型不同容量的饭煲,为了使用方便,灵活安装耳和手柄,如最大的大双耳饭煲容量最大,单手是拿不动的,只能安两只对称的n型耳,这种大双耳饭煲原来是七八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四五个人的家庭使用二双耳煲。这些饭煲到现在一般家庭已经很少使用,而高档的宾馆、酒楼还有使用大双耳煲,专门用来煮大煲饭。双耳煲现在仍有生产,并在煲的外侧施釉并绘上花纹图案,看起来更显高档。(资料来源于陈巨编著的《石湾七星岗》) 石湾窑素胎饭煲(石湾称为“双耳饭煲”,图片产品尺寸为口径26,底径16,高10.5厘米。) 石湾窑素胎饭煲(石湾称为“单耳饭煲”,图片产品尺寸为口径15,底径8.6,高6.5厘米。)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饭煲的烧成用龙窑,故各种规格的饭煲其外表都是没有施釉的,只有窄底饭煲的盖有部分内外上釉,盖上圆心边有两只小耳,用来穿绳子或者铁丝,以方便拿放。(资料来源于陈巨编著的《石湾七星岗》) 图片说明丨梁君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3
2023-4
游馆藏丨广东人的童年回忆“钵仔糕”,你知道“钵”​背后的行业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钵行吧!钵行介绍 钵行产品较为粗糙,但却是制陶业的主要行业,堂名“永照”,明代已成行,清代乾隆年间由东西家双方订定行规及产品成型定额工价。主要分布于中、下窑,中窑店号以生产大钵为主,下窑以小钵为主。 清代时主要产品有:双顶罗、云罗、顶罗、云大钵、加大钵、云福钵;大坑、云坑钵;大细厚耳;大细周边;大细三钵;大、中、小糕。皮类有大坑皮等五种;大、中、小白沙等,均施黑釉。 清末民初时全行业工人高达一千多人,大小店号五十家以上,可见其规模之大。外销产品通过香港转口外贸数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在当时中窑较大的店号,多有兼营,如祜源、招江记,潘成记、崇源、双成合、均栈等,多雇工人十多人不等,其他则多为家庭式作坊店号;下窑则以专营为主,较大的店号有龙发、同源、和昌、秋记、茂合、季栈、和茂等,也是多雇工人十多人不等。 该行的成型方式为轮制,基本成型单位由“作”师傅、修坯师傅及蹬车工三人组成,行内常用定额工资制,按成型单位以“度”(如顶罗240个)计算工资,一成型单位日产量约一千个,大店号一般日产六、七千个。行内主要煅烧窑灶有:七星岗一带的文新灶、高身灶、顺兴灶、祖堂灶、秋风灶及水部一带的文大灶、细灶、新灶、塔灶、五仁灶和松园灶等。各种大小钵是省内城乡人民及外销所必不可少的日用陶器,常用作食具和盛具。(资料来源于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 主要产品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钵(石湾称为小糕钵,用于制作钵仔糕。糕钵是钵行产品中较小的一类,按尺寸分为:大糕、中糕和小糕钵。)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钵(这是钵行中最大尺寸的钵:双顶罗钵。)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钵(石湾称为顶福钵。福钵比罗钵小,按尺寸分为:顶福、大福、云福钵)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钵(石湾称为顶罗钵。罗钵是钵行产品中较大的一类,按尺寸分为:双顶罗、顶罗、云罗钵。此顶罗钵通高9 .3 、口经2 7 .5 厘米,外半截及内施黑釉。明代已有大量生产。) -END-
7
2023-4
最美人间四月天!“花园里的美陶湾”时装秀2.0来啦!
花园里的美陶湾时装秀2.0 “花园里的美陶湾”时装秀2.0比赛来啦!这些“花盆新衣”你最喜欢哪一件呢? 绿釉方盆 白釉蓝彩花卉纹圆盆 白釉蓝彩开光花卉纹方盆 钧釉开光彩绘花卉诗文方盆 蓝釉彩绘梅花纹开口圆盆 “花园里的美陶湾” 展览详情 目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省盆景协会合作举办的“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正在展出,展览搜集和展示了明清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湾花盆100多件(套),展示了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7
2023-4
盆景专家来开课,教你做出“有生命的艺术品”!
花盆珍品展 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盆景,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同时以景抒情,表现深远的意境,达到缩景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又被称为“有生命的艺术品”。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适合种树栽花的季节,我馆举办了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邀请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盆景协会副会长杜耀东先生讲解盆景培育知识。活动吸引了20位市民参加。 目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省盆景协会合作举办的“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正在展出,展览搜集和展示了明清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湾花盆100多件(套),展示了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今天,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就在展览展厅中举行。“这是一个微型盆景组合,很适合在家里摆放,放一些石头或是石湾公仔点缀就会非常好看。”“这个盆景用了‘脱衣换锦’的技法,为了观赏枝托的枝爪美态,故意摘去叶片,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效果。”“岭南盆景讲究用盆比例恰当,刚刚好即可。”“异形盆适合搭配造型怪异的树,这样艺术欣赏度更高。”……课堂上,杜耀东老师首先逐一介绍了摆放在展览中展示的盆景,并从中延伸讲解岭南盆景的制作技法技巧和植物培育知识。 “罗汉松可塑性很强,可以锯开小口改变树枝弯曲度,再人工做一些‘疤痕’,愈合后可以增加树枝的‘沧桑感’,更显年功。”杜耀东老师还带来了制作盆景的一整套工具,现场示范制作三角梅、紫檀、罗汉松等盆景。课堂尾声,观众与专家老师交流盆景绿植的养护和修剪问题。 接下来,博物馆也将继续结合展览开展园林导赏主题宣教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对石湾传统花盆和园艺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让大家一起感受“花园里的美陶湾”。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4
2023-4
岭南盆景怎么栽培和配盆?专家教你创作“立体的画”!
花园里的美陶湾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 无盆不成景,好树配好盆。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省盆景协会合作举办的“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正式开幕,展览搜集和展示了明清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湾花盆100多件(套)。为了更好发掘岭南文脉,生动展现石湾花盆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和弘扬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我馆将举办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邀请盆景专家杜耀东先生为大家讲解盆景培育知识,诚邀您参加!岭南古语有云:“一树二盆三几架”,其中的“盆”指的就是石湾花盆,它是岭南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30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 01 活动信息及报名方式一、活动主题花园里的美陶湾一一盆景制作与配盆技巧讲座二、活动时间2023年4月4日(星期二)上午9:30三、活动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四、组织机构指导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省盆景协会协办单位:佛山市刘传纪念馆陶一峰 五、报名方式方法一: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链接,填写姓名、电话、身份证信息。 方法二:致电0757-82701218报名,提供姓名、电话、身份证信息。 六、注意事项1、活动仅限20人报名,满员后链接将会失效。2、每人仅可报一个名额。3、报名成功后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详细活动信息将在群内发布。 02 盆景专家介绍 杜耀东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盆景协会副会长、专家组成员。1973年出生于广州南沙,自小勤奋好学,二十多岁便成了人称“老辣"的年轻园林设计建造者,喜欢古怪的老树兜结合怪石园林造景,创意深受欢迎。多年来致力创作岭南盆景技法、研究和利用,钟情于直杆高位出枝,苍松傲雪、动感飘逸的风格。盆景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奖项,如2019年第三届国际盆景协会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金奖;2020年获第十届全国盆景展金奖等。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
2023-4
记住美陶湾,从城市雕塑开始!南国陶都·石湾城市雕塑征集启动!
征集概述: 佛山市正着力于打造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深挖“千年陶都”文化资源,建设一个古今融合,吸引青年创客、设计师、艺术工作者、陶艺大师就业创业的美陶湾,提升美陶湾的整体形象,激活美陶湾多元的文化内涵,营造陶瓷艺术之乡的陶文化氛围,现拟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公园北门广场建造标志性的大型雕塑作品(下称为作品)。现通过社会征稿的方式,向全社会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广泛征集作品的设计稿和设计方案,经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社会反馈良好的作品,可制作并安装在石湾公园北门广场。 征集具体信息如下: 一、创作主题▶▶▶主题:“石湾该是美陶湾”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这句诗形容的是石湾陶艺之妙。其中所谓“美”者,不仅是石湾陶千百年传承积淀的物质形态之美,其次是美陶湾重塑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之美;所谓“陶”者,是石湾乃至佛山的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文化标签所在;所谓“湾”者,是历史的传承,石湾陶在东平河湾的码头上船,驶往世界各地,更是现实的写照。石湾名中有湾,彰显地利之便,是未来的展望。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美陶湾,一定能为中心城区以文化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的石湾贡献,打造新时代的石湾样本。 如今,“美陶湾”是石湾发展的题眼,也是国内中心城区以文化产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创作者应以佛山“石湾该是美陶湾”为主线,发挥石湾独特的陶瓷艺术资源优势,展现佛山石湾作为“南国陶都”的艺术魅力,体现时代精神。同时创作者可以适当延展主题,展现新的时代背景下“石湾该是美陶湾”的当代表达,反映石湾人所展现的开拓拼搏、踏实勤奋和崇文尚武的人文精神。 二、组织机构▶▶▶(一)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 ▶▶▶(二)承办单位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三)协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公用事业服务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三、佛山石湾简介石湾历史文化殷实,被称为“南国陶都”,享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有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拥有河宕贝丘遗址、南风古灶、高灶、丰宁寺、莲峰书院、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公仔街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世界上唯一的五百年薪火不断的南风古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湾有国家级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27位、省市级陶瓷大师超百位。近两年,石湾连续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征集点位 征集点位于佛山市石湾公园北门广场区域,现拟于广场内建设安放一座大型雕塑作品,该雕塑作品将可供360度全方位观赏。石湾公园不仅与著名旅游景区南风古灶相邻,同时该公园北门广场位于佛山东西大动脉的季华路边,是美陶湾形象的重要窗口。创作者可自行前往现场踏勘。 五、征集细则▶▶▶(一)征集对象:本次征稿面向国内外具有大型户外雕塑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及各高校师生、艺术与设计机构创作者等。其中拥有中国城市雕塑资格证或有过创作大型雕塑作品经历者为佳。▶▶▶(二)征集要求:1、作品需内容健康,符合社会主旋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要求;2、作品的风格、形式、材质不限,应具有时代气息并符合当下艺术审美,凸显地标性特质及适合民众观赏与打卡。作品同时应考虑公园的地形地貌、石湾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3、作品优先推荐使用陶瓷材料,也可采用其他材料和技术手段与陶瓷材料相结合。作品必须考虑制作安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以及不易损坏等因素;4、作品应确保为作者(个人、团队或机构)原创,且未曾被用作为其他城市的雕塑景观;5、创作者应具备将所设计方案实施和制作安装落地的对应能力和经验。六、征集和评审流程▶▶▶(一)初评阶段:应征人请于2023年5月31日前将应征材料报送至指定邮箱swgsmtw@163.com,应征材料含A3尺寸多页文本与《报名登记表》。应征人可同时提交多套创意方案,报送材料逾期不予受理。A3尺寸文本要求:1、作品的创作主题与设计理念,艺术构思;2、多角度的作品立体设计稿和平面图(如配有3D效果环境图片/视频更佳);3、作品名称、尺寸、重量(如有雕塑的基座设计需含雕塑基座的大约重量);4、作品材料以及制作的主要工艺加工技术说明等;5、以往完成实施过的公共艺术或城市雕塑案例。6月1日至6月5日,由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团对作品设计稿进行初评,在所有应征作品中评选出20件入围作品。▶▶▶(二)复评阶段:6月6日至7月20日,20位入围作品的作者需提供如下材料参加复评:(1)作品的小稿模型(如配有3D效果环境图片/视频更佳);(2)制作、安装该大型作品的预算、制作工艺说明及工期计划;(3)《石湾城市雕塑征集应征作品知识产权转让承诺书》;7月20日至7月25日,将模型及相关材料寄送到指定地点参加复评;7月28日至7月29日,专家组对入围作品进行复评。按分数排名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4名。复评公示:2023年7月29日至7月31日复评收件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高庙路5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张女士 13266381023七、知识产权说明1、作者必须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主办方对作品有宣传、展览等相应权利。入围作品的著作权归主办方所有,作者享有署名权,主办方或其指定单位将与作者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协议。3、应征作品如涉及抄袭或其他侵权行为,取消获奖资格,追回奖金,并由作者自行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八、奖项设置:(税前)一等奖1名,奖人民币10万元二等奖2名,奖人民币5万元三等奖3名,奖人民币2万元优秀奖14名,奖人民币1万元经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社会反馈良好的作品,可制作并安装在石湾公园北门广场(雕塑制作安装工程合同另行签定)。所有应征作品设计稿及作品小稿概不退还,应征人或单位请自留底稿。 九、通讯联络方式初评收件邮箱:swgsmtw@163.com复评收件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高庙路5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张女士 13266381023 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23年3月30日 “石湾该是美陶湾”——南国陶都·石湾城市雕塑征集(含报名登记表、应征作品知识产权转让承诺书、雕塑点位CAD图及PDF)下载 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申请表 百度网盘下载申请表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2BtvT_7olHu_ku0Q074XQ?pwd=7890 提取码:7890雕塑点位视频:https://yueliu.link/1j22SU
1
2023-4
赏花赏盆赏春光!“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正式开幕
石湾花盆珍品展 花园里的美陶湾3月30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省盆景协会合作举办的“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正式开幕。广东盆景协会的相关领导和收藏家出席了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搜集和展示了明清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湾花盆100多件(套),展示了石湾园林陶瓷的发展变迁历程,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感受“花园里的美陶湾”。展览将持续至6月4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花园里的美陶湾 “花盆行”里的颜值担当 石湾花盆在清代、民国就是石湾陶业的龙头产品,花盆行更是石湾陶业行会中规模最大、品类最多、发展最快的一行,被称为“石湾陶业二十四行之首”,石湾花盆、花脊以及许多园林建筑装饰用品都是花盆行的大宗产品。 岭南古语有云:“一树二盆三几架”,其中的“盆”指的就是石湾花盆。石湾花盆是岭南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盆景的主要配盆,保存至今的广东岭南四大名园里就遍布石湾花盆。岭 南 盆 景因其在整体风格上给人厚重而不失活泼、古朴而不失雅气的感觉,因此石湾花盆产品一直远销海外,至今在东南亚、日本仍有广泛知名度,也是当时国家的外汇来源之一。 花园里的美陶湾 展示100件(套)花盆珍品 花盆、景盆、山盆、莲盆……本次展览展出了从清代至今的石湾花盆及相关园林陶瓷作品约100件/套。 不同时期的石湾花盆也具有不同的工艺特征,如清代“白釉开光蓝地贴塑花卉纹八角盆”,其呈八角形、短颈、八足的造型显得有点与众不同。盆内壁钤有“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印记,说明石湾陶早已销往海外,它见证了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源远流长。 清代白釉开光蓝地贴塑花卉纹八角盆又如民国时期的“绿釉蓝彩博古花鸟纹方胜盆”,“岭南画派”和“海派”的绘画作品被移植到陶瓷艺术作品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装饰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转变,由于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整体上提升了石湾花盆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民国绿釉蓝彩博古花鸟纹方胜盆 为了配合展览,突出和提升展览的主题,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还特别制作了“你好.美陶湾”艺术装置,主要由风帆、莲缸、树木、鹅卵石等组成,占地约80平方米。 风帆上还印有“你好.美陶湾”“石湾花盆”的字样,寓意石湾陶瓷历史上蜚声中外,远近畅销,现在和将来都将一直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这件园林艺术装置也成为本次展览活动的一大亮点,为博物馆参观游客提供打卡拍照点。 花园里的美陶湾 展现珍贵岭南文化遗产 一直以来,石湾花盆都与岭南园林互相成就,相互依存,岭南盆景艺术特别钟情于石湾盆的配用,甚至可以说石湾盆是岭南盆景最理想的载体。石湾花盆实际已不仅仅作为配盆,而是当之无愧成为岭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盆景协会会长黄远颖表示,千年陶瓷之光,浪花万朵,而陶盆则是其中漂亮耀眼的一朵奇葩,古朴的器型、多姿的釉彩,加上透水透气隔热的特点,石湾陶盆与岭南盆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希望通过展览,大家能感受到真实的珍贵的岭南石湾花盆文化,同时也期待石湾陶盆的发展薪火相传,焕发新的活力。” 去年,石湾镇街道召开“魅力陶都、活力石湾”三年行动誓师大会,重点发布石湾文化复兴行动,打造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深挖“千年陶都”文化资源,构建完整的陶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推动陶瓷文化焕发异彩。本次展览希望通过展览和研究,更好地梳理石湾花盆的历史资料,在来自于千年窑火不绝的美陶湾土地上,让这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石湾陶瓷史的辉煌。 同时,博物馆也将配合展览开展园林导赏主题的宣教活动,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对石湾传统花盆和园艺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为观众提供一个学习园艺知识和交流的机会。 本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和广东省盆景协会联合主办,佛山市刘传纪念馆和陶一峰协办。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30
2023-3
“花园里的美陶湾”时装秀来啦!你pick哪套装扮?
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即将开幕敬请期待 无盆不成景,好树配好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广东省盆景协会合作举办的“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将于3月30日开幕。展览将展出100件(套)石湾花盆,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弥足珍贵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感受“花园里的美陶湾”。盆景被誉为"立体的画"石湾花盆样式繁多,釉彩绚丽如果把这幅“画”穿在身上会产生怎样的奇妙碰撞?小编大胆做一次“裁缝”邀您欣赏“花园里的美陶湾”时装秀!蓝釉彩绘菊花纹圆盆 蓝釉彩绘开光山水石榴缸 绿地彩绘花卉纹倭角方盆 蓝釉彩绘花卉纹方胜盆 春分已过,清明将至,温暖和煦的春天里,最适合赏花赏盆赏春光!3月30日,我们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你来! 【END】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3
游馆藏丨产品远销至美国!一起了解石湾陶业大行——埕行的“威水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埕行吧! 二十四行埕行 埕行堂名叫“五社埕行”。“社”是地名,原来埕行分散在石湾五个社(守纪社、有德社、黎兴社、龙侯社、忠勇社),后来集中成行,故名五社埕行。宋代已有生产,明代正式成行。清末民初时主要产品有:石边、钱子、顶尖塔;蒜头埕、东九类四种;醋铫类的云铫等四种;酒埕类有24斤、26斤、28斤、30斤、40斤、50斤100斤装;油埕类的云饭等三种;沙埕类有80至100斤装;还有冯了性酒埕,汾酒埕等。生产场店有近100家,分布在石湾中、下窑,是石湾拥有店号最多的行会。中窑以龙号最大,其他有均栈、可记、希栈;下窑以接龙、刘延禾最大,其余有区昆记、有源、利源、联和、冠德、旋记、宏利、江记、发记、敬源、林成记、祥栈、祥盛、顺记、和源、正源、龙记等。一般雇工二、三十人,其中接龙店雇工一百多人,寮场七座(每座可容纳两个成型单位),并有一座陶窑专用。该行成型方式为轮制,民国后期改为印制。成型单位由“作”师傅、大师傅(修坯)、炼泥工(包荡釉)及蹬车工四人组成。行规规定,用定额工资制,按成型单位每天完成一“度”(如30斤装酒埕100个)计算工资。行内除接龙店有专用窑外,其他均要租窑以煅烧。埕行全行从业人员超过700人,是石湾陶业大行,产品除销往省内各地外,并通过港澳转销海外,甚至远销至美国。(资料来源于佛山市博物馆编的《佛山文物志》油印本和张维持的《广东石湾陶器》) 埕行主要产品——酒埕 民国石湾窑素胎陶罐酒埕是明清时期省内酿酒业用的容器,也是“埕行”的主要产品之一。40斤装酒埕通高32厘米,腹径30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1厘米。内外均施黑釉。口沿处略分二层,以便加盖小碟。该产品专为盛酒而设计,造型特别,小口便于封盖,大腹以增大容量,底虽小但器能立稳,又便于口对底叠层堆放。 埕行其他产品介绍民国石湾窑黑釉四系罐(石湾称为大口九埕,用于装水。) 民国石湾窑酱釉四系罐(石湾称为“云东九埕”,用于从井内汲水。) 民国石湾窑素胎四系陶罐(四耳酒埕) 民国石湾窑素胎陶罐(石湾称为“云尖塔”,此类塔内外无釉,一般用来装谷米、酸菜、大头菜、萝卜干䓁干货。) 清石湾窑酱釉带流陶罐(石湾称为“醋埕”,用于装醋。)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4
2023-3
陶海拾珍丨故宫博物院藏:明石湾窑灰蓝釉云纹水丞
陶海拾珍丨故宫博物院藏:明石湾窑灰蓝釉云纹水丞尺寸:高3.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1.5厘米。
21
2023-3
游馆藏丨一个盆能“激死蚁”?探秘大盆行有趣的产品→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本期“游馆藏”,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行中的大盆行吧! 大盆行大盆行,堂名叫“陶艺堂”。唐宋时期已有生产,明代正式成行。所谓“大盆”,是体型较大的各种盆类,包括有上黑釉的、黄釉的各种款式的盛载食品调料或洗濯用盆,还有砂盆(划纹陶盆)、黄埕(黄釉壶)等品种。生产场店分布在上、中窑,即海口、水巷一带,从业人员700多人。南风(古)灶在新中国成立前为水巷大盆行的专用窑炉,专门烧制大盆行的产品。 民国石湾窑酱黄釉双唇罐本地称为延塔、又称“激死蚁”,用于装载食品,在“双唇”之间放水,以防止蚂蚁爬进罐内。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壶本地称为黄樽,用于装油,按大小分为大黄樽、二黄樽、三黄樽。 民国石湾窑酱釉陶盆本地称为黄盆,多用于洗菜、洗碗等,按大小分为缸黄盆、单黄盆、大册黄盆、云册黄盆、云刀黄盆,糕黄盆。 民国石湾窑内酱釉外素胎陶盆此类盆用于装载食物或调料,也有用于洗涮,按不同的尺寸分为底缸盆、油盆、单烧盆、松盆、福光盆等。 民国石湾窑内酱釉外素胎陶盆本地称为月盆,多于用洗脸等,按大小分为番月盆、双月盆、大月盆、云月盆、小月盆。 民国石湾窑素胎划纹陶盆此类盆内有很粗的划纹,用于研磨食物,如芝麻糊、花生糊。分为顶尖、大尖、双尖、三尖、四尖等尺寸。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3-3
邀请专家来鉴宝!“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即将开展
我馆的新展——“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即将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3月16日,我馆邀请了原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陈玲玲,原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正副主任、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李小青、黄卫红3位专家到馆开展展品鉴定会,筛选出100件(套)从清代至今的石湾花盆及相关园林陶瓷作品,为展览的顺利举办迈出了关键一步。 当天,专家们对广东省盆景协会征集到的130多件(套)花盆作品逐一进行鉴别,从中筛选出100件(套)精美古朴的花盆珍品,并对作品年代溯源进行专业判断和作品定名。 值得一提的是,“花园里的美陶湾——石湾花盆珍品展”将于3月底与观众见面。除了展示珍贵的古旧精品花盆,展览还将详细介绍明、清、民国时期花盆的历史变迁、现代花盆的制作与使用等知识内容。我馆希望通过本次石湾花盆珍品展览,大家能了解到真实的岭南石湾花盆文化,有力地保护好少量的、硕果仅存的古旧花盆文化遗产。 ▶知多D花盆行是石湾陶业二十四行之一,明代末从大盆行分离出来,是二十四行当中品种最多的行会,主要制作花盆、花窗、花垌等园林类产品,其中的主打产品花盆类包括有兰盆、八角盆、六角盆、海棠盆、狮头盆、龙鸡盆、缸盆、斗盆、圆线盆、腊盆等。民国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工业,广东陶业公司、广州裕华陶业公司、冠华陶窑、广东振兴陶瓷工厂、上利亚陶瓷厂等新型的陶瓷企业建立起来,公司实行了股份制,聘请陶艺名家为他们设计制作花盆等艺术器皿。新中国成立后,原花盆行的从业人员加入了联营组,后来又加入国营陶瓷厂,花盆主要在园林陶瓷厂或者一些厂内的园林车间生产。开放后,一些生产园林的厂转产建筑陶瓷,部分私人建立起工作室,制作艺术花盆,花盆的种类、装饰等愈加丰富多彩。END部分资料来源丨岭南盆景网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3-3
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 征集函
“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瓷艺术工作者所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是持续关注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的优秀文化赛事之一。大赛致力于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突出国际视野,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陶瓷从业者立足陶瓷语言,勇于探索,创作既有深厚中华文化传统意蕴,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人类文明的启蒙时代,陶就出现了。陶瓷作为泥火相生的艺术,承载了人类原始文明的记忆,也与人们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中国地大物博,各个陶瓷产区有不同的泥料属性,也造就了不同的工艺技法,形成了多元的陶瓷文化。石湾是中国的陶都,以传统陶瓷雕塑闻名遐迩。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从陶瓷的物性出发,以“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为大赛主题,选拔优秀青年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陶瓷媒介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精神。2023“石湾杯”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将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陶瓷产区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策展人:皮道坚学术支持:拟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二、创作主题:象外——演绎泥性,多维生成 三、参赛资格1、海内外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跨界创作者;2、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3、参评作品每人1-3件(套)。 四、作品要求1、以陶瓷雕塑为创作范围,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鼓励具有当代视野的创作者进行陶瓷艺术探索,提倡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张作品与多元文化相结合。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作品为三年内所完成。参赛作品须没有参加过省级以上重大艺术类赛事,未发表,未批量生产,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如有违反,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 五、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8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8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新锐奖10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奖2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为入围奖,入围证书+展览图册;1、主办方将根据所获奖项等级,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集中或单独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优秀作品和参赛者的知名度。2、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石湾杯研讨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具体安排由主办方另行通知。3、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4、获奖作者可根据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享受奖补政策。5、主办方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开拓产品营销思路,并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实现作品落地,直接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 六、报名方法1、仔细阅读本征集函,并获取报名表。(中英文报名表选取其中任意一份填写即可)2、即日起至8月31日期间,打包报名表和参赛资料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3、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4、欲进一步了解详细安排,请联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工作人员。电话:0757-82786975(办公室)13247573884(冯小姐)13266381023(张小姐)。 七、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装置和新媒体作品应包含作品整体效果图、展示需求和安装说明书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 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企业名称、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八、时间安排(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2023年4月——8月31日)(二)初评阶段(2023年9月4日——9月8日)评审方式: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三)初评结果公示:2023年9月9日——11日,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主办方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四)寄送阶段(2023年9月12日——9月30日)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在9月12日至9月30日期间,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五)终评阶段(具体时间待定)1、现场评审:主办方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2、终评结果公示: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六)作品退件(另行通知)优秀奖及入围作品寄回作者,作者也可前往指定地点自行领取。九、权责说明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5、大赛一二三等、新锐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不得更换。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承办方协助进行修复,须向主办方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如需寄回的,回寄作品产生的包装运输费用由主办方负责。邮寄期间的保险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主办方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3月15日 附件: “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专家委员会名单(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负责人,著名陶艺家)Marc Leuthold (马克·路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Velimir Vukicevic(韦利米尔·乌克塞维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陶瓷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5
2023-3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The“Shiwan Cup”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2009 National Student Ceramic Art Competition, is a national event for young ceramic art practitioners, and will be held for the eleventh session in this year. It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events that continues to focus on young ceramic art creators.The competition is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culture, highlighting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inspiring more young artists and ceramic practitioners to explore and create ceramic art works with deep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spirit using the language of ceramics.Pottery emerged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an art depending on clay and fire, ceramics carries the memory of the original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as an inseparable bond with people. China is a vast country, and each ceramic region has its own unique clay properties and different techniques - resulting in a diverse ceramic culture. Shiwan is the pottery capital of China and is famous for its traditional ceramic sculptures. In this year, the“Shiwan Cup”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starts from the physical nature of ceramics with the theme of: “Beyond the Image - Interpreting Clay Nature, Multi-dimensional Generation.” The jury will select outstanding young ceramic art creators who explore and interpret the beauty of clay, explor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ceramic medium, and explain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ceramic art. The 2023 “Shiwan Cup”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will set up a new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ceramic culture as the carrier, strengthen the role of ceramics i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cultures, and face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of ceramic art development with an inclusive mind.I. OrganizationDirector: Creative Industry Committee of Ceramic Production Area of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AssociationOrganizer: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Co-organizer: Foshan Shiwan Culture Industry Investment Co., Ltd.Curator: Daojian PiAcademic Support.It is proposed to invite the professors and experts from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Ar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hina Academy of Art,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Shanxi University, Guangxi Art University,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o be the judges of the Competition II. Creation Theme: Beyond the Image - Interpreting Clay Nature and Multi-dimensional GenerationIII. Qualification for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1. Young pott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eramic art workers, artists, designers, and cross-border creators at home and abroad.2. Age: 18-45 years old (including 45 years old).3. 1-3 pieces (sets) of works per person for evaluation.IV. Work Requirements:1. Ceramic sculpture should be the scope of creation, works must be made of pottery or porcelain as the main material, but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other materials.Creators with a contemporary vision are encouraged to explore ceramic art, advoca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eramic skills, and advocate the combination of works with multiple cultures.2. Entries must be original and completed by the participant during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 participant must guarantee that all entries are original and have not been exhibited at major art event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or above, have not been published, have not been mass-produced, and are unencumbered by any third-party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If there is any violation, the organizer has the right to disqualify works for participation, exhibitionany and consideration of an award.V. Prize Setting ( Prize money is in RMB, including tax)A total of 100 pieces (sets) of works of finalists will be selected for the competition. The following awards distributed to finalists:One first prize: prize money of RMB 18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portfolio.Two second prizes: prize money of RMB 8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portfolio.Three third prizes: prize money of RMB 5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portfolio.Ten new talent awards: prize money of RMB 10,000 +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portfolio.Twenty outstanding awards: award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portfolio.The remainder are finalist awards, finalist certificate + exhibition portfolio.1. The organizer will provide centralized or individual publicity for the winning works and artist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the awards. The organizer will mount an exhibition of the contest works for the finalists and publish a catalog for publicity and distribution to enhance the visibility and reput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works and applicants.2. The winners of the New Talent Award and higher (including the New Talent Award) will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od Fire Creation Camp and Shiwan Cup Seminar held by the organizer in the same year to work amongst famous pottery masters at home and abroad. Specific arrangements will be made by the organizer.3. The works winning the New Talent Award and higher (including the New Talent Award)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Museum will issue a collection certificate to each artist. 4. The winner(s) can enjoy the award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s for Street Pottery Support Method of Shiwan Town.5. The organizer will actively promote the artists and their work using all possible enterprise resources. The organizer may develop product marketing ideas and may suggest possibl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oshan ceramic industry. The goal is to assist artists and the industry while developing possible marketing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VI. Method of Application:1.Read the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carefully and obtain an application form.2.Email your entries to: shiwanbei@126.com from today until August 31,2023.3.File name format: 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 to the designated email address with your name and region listed in the subject line of your message.VII.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tion:1.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of the work should include the title of the work and dimensions - length * width * height. (The size of the work should not exceed two meters in length, width or height nor should the work weigh more than 100 kg). You can identify the theme of the work and provide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 and the design concept.2. Pictures of the work, electronic photos of the work from all angles (including front, side and local close-ups); for installations and new media works,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work, display requirements and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etc. must also be included.Fill in the application form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Send the files titled “Author’s name + region” to the designated email address, and the electronic photo should be in JPG format, not less than 1MB, and not more than 5MB, and the resolution of the electronic photo should be 300dpi.3. cv of the applicant, including personal experienc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 current professional posi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mportant works and exhibitions and relevant honors, etc.Additional instructions:Requirements for shipping work for finalist consideration: The actual artwork must match the photos submitted in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and the works must be properly wrapped and protected by a wooden crate or box that is waterproof, moisture-proof, shockproof and suitable for long-distance sea and air transportation. The crate must be strong and easy to carry. Clearly indicate the name of the applicant, the name of the work, and a picture of the artwork on the outer package - to facilitate the receipt of work by the organizer.Pictures, presentations, video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be evaluated must include the title of “Shiwan Cup”, but the competition is anonymous. As such, the name of the applicant, application company, the applicant’s organization and name (including English or phonetic abbreviation) or any icons or graphics related to the identity of the participant must not be visible. Otherwise, the works will be disqualified.VIII. Timetable (no fees will be charged during participation)(I) Application phase (April - August 31, 2023)(II) Preliminary Evaluation Stage (September 4 - September 8, 2023)Evaluation method: Experts will be invited to serve as preliminary judges. These judges will make 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of 100 finalist pieces (or sets). (III) Publicity of Results of Preliminary Evaluation: September 9-September 11,2023,the publicity period should be 3 days, during which if there is a copyright dispute, the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 will be disqualified.The preliminary selection results of the 100 finalist pieces will be announced through the WeChat public account of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ill notify the finalists by phone or e-mail that they may participate in the final awards evaluation and the exhibition. The applicants failing to pass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will not be notified separately.(IV) Sending Stage (September 12 - September 30, 2023)Finalists should send their works to the judging and exhibition venue (specific location to be determined) from September 12 to September 30 via logistics or on their own from the date of receiving the notification of finalists, with shipping costs (including the freight, fees for insurance, customs, and service charges, etc.) to be borne by the finalists. Entrants who do not send their works to the designated final evaluation location by the specified time will automatically forfeit their rights.(V) Final Evaluation Stage (specific time to be determined)1. Evaluation method: Experts will be invited to constitute the jury of the competition. These experts will conduct the on-site evaluation of the finalist works, and select all the awards.2. The public period for the final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is 3 days (specific time to be determined)(VI) Return of Works (specific time to be determined) The works of the outstanding awards and finalists will be sent back to the authors.Authors can also go to the designated location to collect their own works. IX. Description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1. All works must be original, no plagiarism will be allowed, the works of finalists and winners will be made public on the web for 3 days - in the case there are any finalist or winner copyright disputes. Such finalists or winners will be disqualified.2. Applicants must provide true information when making an application, the organizer will not make a substantive review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dentity of the applicants, but inaccurate or false information will affect their eligibility for participation, award rights and other relevant honors.3. The author must own the copyright of his or her work (enjoy independent, complete, clear and non-controversial copyright of the work, the work should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vant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portrait rights, copyright and othe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design must be assumed by the author), and agree to grant the organizer a license to the entry and all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including the work of research, photography, promotion, exhibition, public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entry without any payment.4. If an applicant fails to send the work t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n time for on-site evaluation and exhibi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finalist notification, he/she will be regarded as withdrawing from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organizer will not issue the finalist certificate to him/her.5. The works winning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 awards and the New Talent award will be collected by the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 The work collected must be the entire actual exhibited work; works cannot be split or replaced.6. The applicant is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or loss of the works before the selected works arrive to the final evaluation site. The organize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during transportation; the organizer has the right to refuse to accept works of finalists if the outer box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upon arrival. The organize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that is discovered when the works of finalists are unpacked.7. If the works of finalists arrive at the final evaluation site with slight damag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nal evaluation, the applicants can come to the final evaluation site to repair works at their own expense. If an applicant needs assistance from the organizer for repairs, they must provide the organizer with suggestions or videos for repairing the works. In such a case, the organizer can possibly assist in repairing the works, but the organize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repairing the works.8. If the works of finalists are combinations or installations, the applicants can come to the final evaluation site to install and display their works at their own expense; if an applicant needs assistance from the organizer to install their works, they must provide the organizer with installation guidelines, and the organizer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to the works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process.9. The organizer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any works of finalists that need to be returned after the exhibition. The cost of insurance during the mailing period shall be borne by the participants themselves.The organizer will provide safe and secure packaging but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that occurs during transportation.10. Apply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Shiwan competition constitutes agreement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above provisions.For any matter not covered herein, the organizer will revise the announcement at any time, and the right to explain the event is reserved by the organizer.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 Guangdong Shiwan Ceramics MuseumMarch 23, 2023 Attachment. 2023 "Shiwan Cup" Emerging Artist Ceramic Sculpture Competition Expert Committee (List in alphabetical order by last name)Ming Bai (Professor and Dean of Ceramic Art Department, Academy of Fine Arts, Tsinghua University)Wenwei Jin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Pinchang Lyv (Vice President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Xiaoping Luo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Zheng Liu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China Academy of Art)Bin Lu (Professor, School of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Marc Leuthold (Professor of Art;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a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famous potter) Guolong Lin (Head of the Shuili Snake Kiln Pottery Culture Park, Taiwan, a famous potter)Hongyu Tan (Professor,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Velimir Vukicevic (retired Professor of Ceramics, Faculty of Applied Arts, Belgrade University of Arts, Serbia, famous Serbian potter)Hua Wei (Vice Dean,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Legeng Zhu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rt Creation, China Academy of Art)2023 Shiwan Cup Youth Ceramics Competition Application FormDownload the application form
15
2023-3
芳华自在,笑面如花!妇女节快乐!
作品:《石湾窑彩釉陶塑彝家女像》作者:林乃河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8
2023-3
【公告】《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即将撤展,别错过大师
各位观众: 《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将于2023年3月8日结束,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2年2月17日 熟谙泥的艺术 风格独树一帜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 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罗小平教授在美国游历八年,曾到美国上百所大学进行教学相关的工作,因此他的眼界、艺术创作实践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非常突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表示,本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有幸邀请到罗小平教授前来办展,展出中国当代最顶级的艺术家之一的作品,实属难得。 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这些多年累积下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现着罗小平教授独特而具有个性的艺术面貌、艺术技巧、创作体系,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独树一帜的个人案例和范本。 文化缔下缘分 交融擦亮火花早在2000年,石湾举办“千年之烧”时,罗小平教授就到过石湾。青年时期的他学习过石湾多位陶艺大师的经典作品,对潘玉书、刘传、曾良、梅文鼎、曾鹏等大师的作品非常欣赏,后来也多次受邀担任“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评奖嘉宾。近年来,罗小平深入研究泥片成型技艺,将泥片成型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手段,运用到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中。在罗小平教授看来,石湾陶塑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注重人物神态,重在表现人物状态和韵味,并拥有的可堆、可塑、可捏、可卷、可拼的传统技法,可以与自己目前的研究共融共生。 因此,他希望通过作品进行“交流”和“碰撞”,与古老的石湾陶瓷进行“对话”,使观众对雕塑的艺术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在不同于传统石湾陶艺的新艺术中为青年人带来艺术新体验,让陶艺之美被更多人看见。2021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向罗小平老师发出邀请,希望能邀请他于2022年在石湾举办个展,为石湾传统文化带来良性转化发展。2022年9月,在各方努力下,该展览得以呈现在石湾人的面前。 用心用情精密策划 文化魅力尽情绽放本次展品以陶塑作品为主,还包含琉璃、树脂等材料,大部分是易碎品且部分展品体量较大。而展品要从上海运到石湾,运输路程较长。为了保护展品的安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罗教授协商后,找到了上海的一家专业的展览服务公司承接展品运输,并用一台7.6米长的展品运输车专门运送这批展品。 而罗小平教授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想要让作品更好地呈现,还需要一个好的氛围衬托。为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展厅布置、空间设计、灯光搭配做足功夫,使得整个展厅现代气息浓厚,也让观众能够聚焦到作品以及细节上去。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意,罗教授还特地为每件展品写了详细的作品介绍,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读懂作品,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等信息。 “在策展、布置的过程中,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现出来的真诚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在尽他们所能去做他们能做的,细致地了解我的需求和想法。”罗小平教授说道。通过本次展览合作,他深深地感受到佛山的开放与包容,感受到佛山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作为传统陶瓷产区的石湾,一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通过举办全国性的陶瓷大赛和各种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眼界,提高素养,擦亮“美陶湾”的品牌。作品欣赏 《微光万相》《薪火》《夫妻》《燃烧我的卡路里》 《影》《琴》《影子》《David》《Jimmy's smile》《Alone Alone》目前,我馆推出线上观展平台,点击这份观展攻略,即可身临其境沉浸式观赏展览!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7
2023-3
【喜讯】我馆荣获“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好消息来啦!3月2日省科协、省科技厅公布了关于2023-2027年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命名名单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榜上有名! 一直以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支持社会科普事业,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丰富展览看不停举办展览活动是博物馆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馆举办多场展览和活动,进一步促进石湾陶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打造了品牌活动,使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石湾陶文化的宣传力度更强、影响范围更广、氛围更浓。我馆举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在我馆举办雕塑作品展。陶园硕果——2022年石湾育“陶”树培训成果展。 观众参观2022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举办各类科普教育活动 作为以陶瓷文化为主题行业博物馆,观众通过我馆可以认识陶瓷产生的历史、陶瓷的制作过程、石湾陶业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特别对于青少年,博物馆是了解石湾陶瓷历史很好的途径。我馆积极与学校联合,鼓励在校的学生到我们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也以少年儿童为着力点,通过培训小讲解员,切身体验讲解服务的方式,为少年学员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石湾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将石湾陶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 1月18日,由市文广旅体局牵头,区文广旅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三方推进,共同搭建的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正式上线。观众可以足不出户逛展览,更全面地感受和了解佛山陶瓷文化发展。 举办学术研究会我馆利用专业博物馆的优势,“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本馆特色,面向社会举办陶艺学术研讨会。2022我馆举办了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国内陶艺雕塑界大咖和青年艺术家同台交流碰撞,进一步激发佛山陶瓷产区的浓厚学术氛围。 精心编撰馆刊《石湾陶》我馆馆刊《石湾陶》创办至今已经14年,《石湾陶》已是省级内部刊物,以季刊形式每年出版四期,每期印刷1500册,面对陶艺爱好者免费发送。每期刊物都进入图书馆,作为普及性读物供读者阅览,起到更好地宣传石湾,为推动佛山石湾的陶瓷文化发展服务。 荣誉墙2016年6月,我馆被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命名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6年10月,我馆被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10月,我馆被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认定为“佛山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19年5月,我馆被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禅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020年7月,我馆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纳入“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佛山陶醉古镇之旅”;2020年12月,我馆被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12月,我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获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21年3月,我馆宣教陈列部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2021年9月,我馆被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3年2月,我馆获得“禅城区第一批儿童友好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接下来我馆将继续再接再厉致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大步向前积极投身“美陶湾”建设进一步擦亮“南国陶都”金字招牌! END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3
2023-3
【游馆藏】古镇陶业二十四行,行行有故事!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逐步成为了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技艺的不断发展,石湾出现了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业行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行会基本按产品类别、工种类别和地域界限来划分,是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组织形式,各自定有行规。“内而厘定行例,以杜内部之哄争;外以树立团体, 以杜外界之滥入。”行会之间不准互相模仿和侵越。最初只分有八行,至清末民初增至三十多行。除了其它辅助工种如制釉、砌窑、搬运、杂工之外,以产品类别划分的主要有二十四行,各行会都冠以堂名。行会的出现,证明了石湾明清时期陶瓷生产已经逐步进入规范化的经营。从二十四行中,可以看到石湾陶瓷产品的丰富多彩。 01 行会数量 石湾陶业行会始创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是石湾陶业兴盛的时期,而订立行例的,传自天启年间(1621——1628年)。最初只分为八行,到清代有22行,至民国发展36行,到新中国成立后行会自然消亡。在明代最早成行的有:大盆行、埕行、边钵行、横耳行、钵行、白釉行、黑釉行、扁博行。民国期间36行,除了主要的“二十四行”之外,还有从大盆行之中分列出来的海口大盆和水巷大盆、洋瓦行(又叫鬼瓦行,后归入花盆行)、瓦镬行(行业很窄,产品形状似铁镬,后消失)、金釉行(产品以炉为多,后无存),以上是生产产品的行会,还有8个行会属陶瓷业工种的:陶釉行(制造釉料)、砌窑行、开满行(横耳行灶上工人组织)、跛篱行(负责搬运产品上落窑灶及开装灶和清理工作)、担泥行(陶泥运输)、落货行(搬运产品落船及装叠)、车面作坊(制作车面)、木柴行(加工木柴燃料)。 古玩行同庆陶陶堂工艺执业证 民国三十七年。 02 入行规定 入行要交纳一定的行金,行金多少各行会有不同价目,也根据市道的好坏变动。入行者如是“父传子”“兄教弟”或“叔教侄”的,入行金不多,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其他入行者属投师学艺,入行金要数百元或千多元不等。在抗战胜利后,金融波动,很多经济往来以谷米为单位计算,如钵行入行金要两担米,如边钵、花盆、缸、横耳、大盆等比较贵,要十多担米。而古玩行,为了扩大经营,增加从业人员,实行“卖平行”,入行 只需50斤谷即可。入行后,发给证书,俗称为“行簿”。 03 行会管理 行会的领导班子是主会,主会由六至八人组成。行会全体会友大会是在每年二月和八月与陶师春秋二祭的饮行聚会同时举行。主会每一班(届)任期两到三年,任期届满,在饮行会议时推举产生。主会的人员当中,由他们开会分工,为首的是“管箱”,即掌管行箱。 行箱是行会的办公柜,行会内的全部文件资料,包括财务帐簿、行友名册等都在里面。管箱者实际是掌握行会的全面工作,其他主会各有分工,如负责抽捐(征集经费)、负责入行工作、负责财务、负责行规的监督执行等。主会的人员由东、西家组成,都是有一定威望的老板、技工师傅、热心为集体办事的人。主会不是专职受薪,都是义务工作。 04 行会经费 行会的经费来源有如下几方面:一是认捐。即行友自愿贡献,但多数是老板或富有者。 二是抽捐。抽捐形式有多种办法,如按各店号工场内每部作车(拉坯 车)或每张泥凳抽取,有的在开窑时按每一下火抽取一定数量的成品,集中到行会,由行会销售。三是筹办神功征收炮金。二、八月神功席金,每名由东家代支,不入 工价内,使西家行友同时参加饮行。四是行友入行时交纳的行银。行会还规定对行友的周济,给予去世行友“寿板金”(赙金)。如塔 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规定对去世行友给予200只塔(以最大的计算)的成品价格为寿板金标准。 “陶艺花盆行规”拓印底版。该底版为木刻印版,长57.5厘米,宽48.5厘米,厚2厘米,版内文字为楷书阳文反刻。现藏于佛山市博物馆。 “花盆行历例工价列”拓印底版。该底版为木刻印版,长60厘米,宽58.3厘米,厚1.5厘米。版内文字为楷书阳文反刻。现藏于佛山市博物馆。 有关二十四行的详细介绍请关注下期推送敬请期待!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3
2023-3
【喜讯】我馆获得“禅城区第一批儿童友好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2月27日下午,禅城区召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对获得禅城区第一批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称号的单位进行授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光荣上榜! 儿童友好是城市最大的善意和美好,也是禅城“最中心”“最活力”“最幸福”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支持社会科普事业,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设有5个儿童活动区域 我馆设有5个儿童活动区域。一是《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厅,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塑”等五部分,主要介绍陶瓷发展历史、陶瓷的制作过程以及当今陶瓷艺术成就。 作为以陶瓷文化为主题行业的博物馆,儿童通过我馆可以学习陶瓷产生的历史,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进而了解石湾陶业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儿童来讲,博物馆是了解石湾陶瓷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馆积极与学校联动,邀请在校的学生到我馆参观《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和专题展馆举行的文化展览,讲解服务。 二是地铁站展厅,厅内设有自助中英双语讲解,可以通过影视播放系统让儿童通过数字互动体验了解石湾传统制陶过程和场景,并可以不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展览,结合展览举办儿童科普活动。三是文创体验中心,现场有文创产品展销,还有陶坯上色及书法练习虚拟体验项目,增加儿童参观互动性和趣味性。四是博物馆陶吧,场地环境优美休闲,阅览书籍可供阅览,可以举办儿童陶艺体验活动。五是南风古灶景区,该区域可以供儿童现场观看南风古灶和高灶两条龙窑及不定期举行的装窑、烧窑、开窑活动。儿童服务项目丰富多彩 我馆每年举办各类陶艺专题展览4—5个,以展览为主体展开讲解和科普活动,着力打造品牌活动“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育陶树培训等具有石湾特色的品牌活动。 博物馆通过培训小讲解员、邀请陶艺家走进校园开展的陶文化公益授课活动等形式,为少年学员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石湾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将石湾陶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禅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表示,今年街道将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把“创建儿童友好示范镇街”纳入街道“赛龙夺锦”重点项目清单,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全民行动”的创建局面,全力打造儿童友好示范镇街。 接下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和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儿童友好”氛围,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助力石湾镇街道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 END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2
禅城区委副书记王树斌到我馆调研考察
2月24日,禅城区委副书记王树斌带队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调研,指导数字博物馆建设和陶文化宣传工作。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梅玉、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主任叶文亮、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陪同调研。当天,调研组参观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和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深入了解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建设,现场体验了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设施。“数字博物馆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加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王树斌表示,以数字化形式延长陶艺展览的“生命力”,这种探索非常好,今后要继续丰富数字化的运用手段,深度挖掘展览展品所蕴含的背景、故事等内容,将所要展示的信息更高效地传达给观众,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收获感,提高其观赏、探索的兴趣。王树斌还表示,“石湾陶”是禅城、也是佛山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和一个独特的城市标识,它浓缩着禅城发展的文脉根基,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石湾要紧抓“陶”这一主线,加快打造陶艺文化交流、文产融合发展阵地,推动“石湾陶”走出国门,高质量建设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END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 | 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4
2023-2
【游馆藏】博物馆的大型陶塑双龙壁,背后有这些寓意……
前言 自建馆以来,我馆不仅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还在博物馆建筑中融入了别具特色的“陶宝”。陶塑浮雕门神、东平河图录壁画……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细细驻足欣赏。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中国天文学中的日月星辰运行图,火珠是由月亮演化来的。从西汉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双龙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源于民间的二龙戏珠,有着喜庆丰收、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一词出自《辛氏三秦记》,传说黄河的河津之处,水流非常险阻,鱼鳖之类都无法通过,但是一旦跃过这个地方的鱼,即可变身为龙,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龙门。很多鱼类都在这龙门前打道而回,却有一只红色的鲤鱼不畏艰险,一次次跃向龙门,最终跃过龙门化身为龙。因此,鲤鱼跃龙门便有了吉祥的寓意,预示着人们终于跨过险阻,获得成功。尤其是对学业而言,鲤鱼跃龙门意味着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命运从此改变,因为龙在古代本来就有文采奕奕的寓意。END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张桂芝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3
2023-2
组团外出“取经”,寻“他山之石”拓宽博物馆发展新思路!
随着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推进,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在加快推动陶艺文化宣传及文创产品开发等的相关工作。2月21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副馆长李燕娟、办公室主任及馆长助理庞荣、理论部主任纪文瑾组成交流学习队伍,到广东省技术师范大学、皮道坚工作室、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单位开展交流工作,“取经”学习,拓思路,促发展,成合作!与广东省技术师范大学洽谈教育共建和文创产品开发当天,我馆交流组首先来到广东省技术师范大学,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工坊”,与校方沟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意向及建立教育共建关系。 据悉,广东省技术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其文化产业学院,通过聚焦艺术与科技,实现教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孵化,IP打造和产业升级。广师大的非遗传承大师工坊秉承科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远文脉,聘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定期举办各类中国传统手工艺专业课程、讲座、研讨、参访等活动,坚持传递生活美学,让传统手工艺进入生活,让生活浸入艺术。 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的合作有助于促进石湾陶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有助于多元文化艺术人才的交流与成长,推动石湾陶文化城市IP走向世界舞台。接下来我馆将协助学生来石湾开展研学创作,学习石湾陶塑传统技艺。参观皮道坚工作室随后,我馆交流组来到了我馆的“博物馆之友”组织会员之一——皮道坚工作室参观学习,与皮道坚老师交流与探讨今后石湾现代陶艺发展。皮道坚老师是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美国纽约)学术委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2022年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举办期间作为中国陶瓷城市高峰论坛的学术主持。 与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交流合作活动尾声,我馆交流组来到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参观交流,并洽谈战略合作。双方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协作,实现地方产业与技术人才的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地方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模式。 END审校 | 张桂芝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2
2023-2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才大颖等嘉宾到我馆参观
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执行秘书长陈敬、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孔昭明、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封伟民等嘉宾到我馆参观交流,为传承弘扬石湾陶文化提出宝贵建议。 当天,嘉宾们参观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深入了解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参观了石湾陶业二十四行陈列和石湾陶塑馆藏作品,点赞该展览陈列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出来。 嘉宾还参观了正在我馆展出的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欣赏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教授的各类雕塑作品,赏析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 当天,参观团一行还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安琪的工作室——大丰唐参观,与现场的艺术家们一起交流陶瓷产品设计与产业发展。 END审校 | 张桂芝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2
2023-2
【游馆藏】长卷壁画带你感受400年前东平河畔的人间烟火气!
前言自建馆以来,我馆不仅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还在博物馆建筑中融入了别具特色的“陶宝”。陶塑浮雕门神、东平河图录壁画……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细细驻足欣赏。东平河图录明清两代,石湾的制陶业非常繁盛,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生活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祖祖辈辈都在从事制陶的行业,以陶为生,当时的制陶业有多兴旺,陶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外墙的这幅《东平河图录》壁画中找到答案。《东平河图录》分为上、下图两部分,全长46.2米,高2.6米,总面积约120平方米,共由539块陶板组成。在制作手法上,采用了手捏贴塑的技法,作者还考虑到了视觉上的透视效果,从下往上,自近而远,使整体更具立体感。壁画反映的是明末清初时期,以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的一天为题材,融入石湾古六景,其中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动态各异的人物造型。假如你置身于画中,在东平河畔当一天石湾陶工,会遇到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东平河图录》内容参考了石湾清代六景;“隔水柴歌”“莲峰昼市”“陶窑烟火”“塔峰夕照”“万简朝宗”“九龙出洞”的内容,整幅画面以代表岭南水乡陶都特色的东平河运输繁忙场景和被大榕树,木棉花树,香蕉林层层掩映的具有本土风格锅耳屋式的民居等画面做背景,还加入了结婚、洗衣、捕鱼、放牛、品茶、吃饭、抬轿、清兵巡逻、洋人逛街、印制陶坯、制作公仔、买卖交易等生动场景,每个情节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展现了世世代代以陶业为生,安居乐业在东平河畔的石湾陶人的多彩生活。 旋转手机至横屏点击下方图片一起欣赏《东平河图录》上图《东平河图录》下图 想要近距离欣赏《东平河图录》快来我馆打卡吧! END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张桂芝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6
2023-2
我馆两项目上榜!
2022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与非遗十件大事入选名单揭晓啦! 石湾镇街道几件大事在一众候选名单中表现突出,入选2022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与非遗十件大事。 其中,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入选“2022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共育陶树 花满石湾”非遗活动入选“2022年度佛山非遗十件大事” 专家评审现场。据了解,2022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市博物馆学会主办,市博物馆、佛山日报社承办,于2022年12月正式启动,共有文博大事22件、非遗大事24件候选项目入围初选。经过网络投票与专家综合评审,2022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与非遗十件大事评选结果于2月9日揭晓。 “入选项目对2022年佛山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博物馆学会会长曹学群表示,评选活动受到市民广泛关注、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入选项目对佛山文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意义深远,在提升佛山城市影响力方面上也发挥着积极影响。 评选活动既是市民参与度高的文化盛事,也是2022年度佛山文博、非遗保护工作成果和成绩的整理。未来,石湾镇街道将不遗余力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发展。 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大赛、柴烧营、研讨会、作品展……作为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全面展示了全国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全国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使石湾与全国各高校、陶瓷产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搭建起全国陶瓷艺术交流平台。 “共育陶树 花满石湾”非遗活动“共育陶树·花满石湾”——2022年育“陶”树培训活动是2022年度佛山市禅城区科普特色项目。在佛山市禅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馆组织师资力量开展了七期培训活动,300多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创作作品近400件(套),可谓硕果累累。 部分资料来源丨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石湾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2
【游馆藏】国内最大的陶塑浮雕门神,原来就在这里!
前言 自建馆以来,我馆不仅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还在博物馆建筑中融入了别具特色的“陶宝”。陶塑浮雕门神、东平河图录壁画……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细细驻足欣赏。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4
2023-2
【公告】石湾兔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下周撤展,周末就来看福兔吧
各位观众: 《石湾兔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将于2023年2月15日结束,请有意观展的观众留意时间,不要错过精彩的展览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2年2月10日 目前,石湾站兔年生肖展览正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展出,诚邀大家一起来欣赏! 石湾站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1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展览内容:展出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与农历兔年相关的生肖文化、节日文化和吉祥文化。珠海站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日~3月19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展览内容:以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展为主,结合当地的农历新年风俗进行展示。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支持单位:存墨手艺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0
2023-2
【展讯】叮咚!您有一份逛展攻略请查收!
展览信息 石湾站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1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展览内容:展出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与农历兔年相关的生肖文化、节日文化和吉祥文化。珠海站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日~3月19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珠海市香洲区香湾街道海虹路88号)展览内容:以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展为主,结合当地的农历新年风俗进行展示。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支持单位:存墨手艺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7
2023-2
正月十五:灯火映月,喜乐元宵
作品:《生机勃勃》作者:霍家荣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5
2023-2
【数字博物馆】一屏阅万卷,陶文化“触”手可及!
1月18日,由市文广旅体局牵头,区文广旅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三方推进,共同搭建的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正式上线,这也是全省首个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 这里云集了上百位佛山陶瓷艺术大师,名人大咖如繁星汇聚; 这里各种陶瓷珍藏品琳琅满目,指尖一点就能三维全景赏宝物; 这里可以免费畅读《石湾陶》电子杂志,让陶文化理论知识“触”手可及,一屏阅万卷,刷新阅读体验! 快跟随小编一起探索这个好玩、好看的网站吧!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PC版网站节选中国画作品《石湾窑》动态版为引导,再现石湾古镇昔日的陶瓷制作场景,别出心裁地将石湾陶古老辉煌的历史娓娓道来。 进入网站首页,第一部分以百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入眼,辅以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及东平河图录陶瓷画卷,突出佛山陶文化的千年底蕴,薪火不息。 Part 1【三维精品】栏目本栏目通过精选的藏品图片轮播向观众推荐佛山各馆的数字化藏品,点击藏品图片进入详情页面,观众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或语音讲解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利用三维技术与观众进行线上体验互动,通过拖动旋转,缩放等操作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件陶瓷藏品的细节,领略佛山陶瓷文化的魅力。 Part 2【陶艺大师】栏目本栏目通过陶艺大师作品的动态展示和大师的基本信息向观众介绍佛山陶艺的传承,可以通过滚动展示的大师照片领略更多佛山陶艺名家的风采。 Part 3【视频精选】栏目本栏目整合了佛山市各区举办的陶瓷文化活动相关视频,和观众一起回顾和感受佛山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Part 4【展馆推介】栏目本栏目引导观众探寻佛山各区与陶瓷相关的主题博物馆或展厅,进入馆厅详情页面,通过全景技术,使观众足不出户也可浏览博物馆,也可通过导航地图引导观众亲临馆厅参观。 Part 5【展览活动】栏目本栏目接入了佛山市各大博物馆陶瓷相关的展览信息,通过展览概况、展览图片和数字全景,使观众可以在线进行观展,吸引游客到馆参观。 Part 6【学术期刊】栏目本栏目通过陶瓷相关的期刊帮助观众深入了解佛山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导航菜单可以进入更多的栏目,更全面地感受和了解佛山陶瓷文化发展,如【资讯动态】栏目是了解各馆重要公告及陶瓷相关资讯的渠道,【宣传教育】则是了解各馆陶瓷专题培训活动等信息的平台。 点击导航菜单右侧的【搜索】图标,可以在展开的窗口中输入关键字,快速地查找网站中相关的资讯、藏品、展览和名家等信息。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网站足不出户逛展览! -END-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3
2023-2
【学术】《石湾陶》2022年第4期导览
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2022年11月17-23日,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以“一场开幕式、一场论坛、一场柴烧营活动、一场闭幕式、五大展览”为主体活动,以“本来与未来——让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预见·美陶湾”为主题。活动融入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时尚、体验等六大元素,为佛山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 打造一场“交流、跨界、融合、创新”的盛会。本届陶瓷创意周是一次智慧的云集,一次魅力的释放,展现了本来,千年的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看到了未来,以文化软实力赋能产业新发展。搭建起美陶湾与全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展现了一个“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的自信。作为“国”字号品牌活动,本届陶瓷创意周高规格、高水平举办“9+N”活动,让传统与现代碰撞,传承与创新融合,本来与未来链接。陶瓷创意周通过举办九大主题活动以及多场社会展览,线下活动联动线上传播,让美陶湾在全网“火出圈”。开幕式 11月17日晚,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开幕式在南风古灶景区龙窑广场举行。开幕式重磅发布了多个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见证南国陶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再一次焕发新力量。 佛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涛指出,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而文化盛。佛山将大力推动陶瓷等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建设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文化赋能、创意兴业的良好生态,推动陶瓷产业和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 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盘石表示:“禅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模式优化的关键节点,而文化的沉淀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接下来,禅城将全力以赴谋划好美陶湾的发展,建设岭南文脉之城,让文化的创新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指出,作为“南国陶都”历史名城,佛山拥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佛山提出建设美陶湾、举办陶瓷创意周,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陶瓷城市高峰论坛主旨演讲 本次中国陶瓷城市高峰论坛以“中国陶瓷城市的魅力与机遇”为主题,邀请了中国陶瓷教育、人类学、城市规划、乡村建设、陶瓷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共同深入探讨文化与产业、文化与城市等方方面面的议题,为美陶湾的建设出谋划策。市、区、镇街相关领导,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主旨演讲人魏华、方李莉、冯原、雅克·考夫曼、庞伟、李见深、刘岩以及众多国内知名陶艺家参与本次论坛活动。中国陶瓷城市高峰论坛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朱乐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新闻时事评论员龙建刚,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文伟,著名陶艺家、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的精彩发言,深化地阐释了2022年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 “本来与未来——让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的主题,为未来建设美陶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念。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是佛山陶艺创意周的重要项目,也是石湾持续举办的重要品牌活动。“石湾杯”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今年的“石湾杯”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青年陶艺工作者征集参赛作品。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 11月19日上午,2022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在新石湾美术馆举行,国内陶艺雕塑界大咖和青年艺术家同台交流碰撞,进一步激发佛山陶瓷产区的浓厚学术氛围。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艺术沙龙 作为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的重要内容之一,“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艺术沙龙于11月16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顺利举行。沙龙邀请了来自全国艺术院校、陶艺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柴烧营的陶艺家约100人参加,大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艺术分享。本次活动也奏响了17日晚陶瓷创意周开幕式的前奏。柴烧创作营 11月14日,作为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重要环节的柴烧创作营,在佛山柒号仓艺术馆开营。此次活动汇集了全国艺术界共40余位陶艺高端人才,他们有来自全国各个陶瓷产区的非遗传承人,也有美术学院青年陶艺带头人,还有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获奖人员。创作营从11月14日持续至11月23日,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创作、艺术交流会、名家讲座以及参观陶艺家工作室等。闭幕式 11月23日晚,为期七天的2022第六届中国(佛 山)陶瓷创意周在美陶湾星光园随着婉转动听的《Time to Say Goodbye》暂时落下帷幕。 禅城区委副书记王树斌表示,本次陶瓷创意周有三大特色:一是主题好,意义大。这次创意周打文化牌,做发展事,成功推动了一批工艺美术精品佳作集中公开展示,成功搭建起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二是特色浓,内容新。这次活动涵盖了赛事、论坛、研学、会展、产销、沙龙等多个项目,内容精彩绝伦、惊喜不断。三是创意好,影响深。全国各地的陶艺青年人才纷纷云集,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热烈响应,社会各界好评不断,真正成为一场艺术的巡礼、文化的盛宴、百姓的节日。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表示,石湾将砥砺奋进,紧跟市委“争当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和区委建设“岭南文 脉之城”要求,以高标准的产业载体、充沛的创作空间、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品牌活动集聚更多青年创意人才,引进更多文创企业和高校院所,进一步擦亮陶瓷这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相关活动陶瓷资讯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
2023-2
春节期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热闹非凡
2023年1月22日至27日春节假期期间,我馆迎来较大客流,参观人数近万人次,已恢复到2019年春节假期的八成。为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我馆从去年开始,节假日开放时间延长至20:30分。入夜,流光溢彩的博物馆内,观众仍熙熙攘攘,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随着新冠疫情的缓和,许多人趁着春节假期和亲友一起出行,我馆除了翻新提升的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外,还有专题展览《无形之形——罗小平陶塑作品展》和春节特别展览《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琳琅满目的贺年生肖兔作品可供观众观赏。愿新的一年,欢愉且胜意!万事皆可期! 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9
2023-1
大年初七:万事大吉,前“兔”似锦!
作品:《玉兔迎春》作者:刘泽棉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8
2023-1
大年初二:好事连连,春满人间!
作品:《春满人间》作者:黄松坚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3
2023-1
大年初一:五福临门,兔年大吉!
作品:《丰盛人生》作者:杨庆焜、欧锭鸾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2
2023-1
除夕:辞旧迎新,新年可期!
作品:《宏图大展》作者:范安琪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定 | 阮小珈
21
2023-1
【公告】兔年大吉!初一至初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你来!
兔年大吉202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祝您兔年行好运,万事遂心愿!开放通知 尊敬的各位观众: 根据有关安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春节假期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为提升游客体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节假日期间我馆开放时间将延长至晚上,具体时间为9:00-20:30(20:00后停止进馆)。 咨询电话: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工作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观展提醒:1.观展期间需全程佩戴口罩。2.进入展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1月20日 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2023年的农历新年是癸卯兔年,在新春兔年来临之际,石湾兔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展出。石湾陶艺家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以独特的创意、灵巧的双手、丰富的釉彩,塑造出一只只或恬静闲适、或活力充沛,或俏皮可爱的福兔,将石湾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前给大家带来浓浓的年味和真挚的问候。 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 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 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 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本次展览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 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END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0
2023-1
【展讯】兔年陶艺生肖展有哪些看点?一起来看看吧→
【展讯】兔年陶艺生肖展有哪些看点?一起来看看吧→ 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你想好去哪里玩了吗? 不如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欣赏陶瓷萌兔福兔迎春,幸福美满! 2023年的农历新年是癸卯兔年,在新春兔年来临之际,石湾陶艺家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以独特的创意、灵巧的双手、丰富的釉彩,塑造出一只只或恬静闲适、或活力充沛,或俏皮可爱的福兔,将石湾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前给大家带来浓浓的年味和真挚的问候。 本次生肖陶艺展,我馆与珠海博物馆合作举办巡回展,将石湾兔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继续擦亮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 展览信息 石湾站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1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展览内容:展出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与农历兔年相关的生肖文化、节日文化和吉祥文化。珠海站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日~3月19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珠海市香洲区香湾街道海虹路88号)展览内容:以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展为主,结合当地的农历新年风俗进行展示。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支持单位:存墨手艺 -END-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3-1
选TA 选TA 选TA!“棋”遇美陶湾礼盒正式上线!
选TA 选TA 选TA!“棋”遇美陶湾礼盒正式上线! 选好礼•贺新年美陶湾兔年新春贺年大礼盒掰掰手指,还有10天就是除夕了,“兔兔”来了,过年年货怎么可以少了TA!锵锵~各位街坊,小编为你揭晓2023美陶湾兔年新春贺年大礼盒——“棋”遇美陶湾礼盒!哇塞!这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和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真是好醒啊,他们共同开发的贺年大礼盒,好潮、好看、好吃又好玩! 接下来跟小编一起先睹为快吧 美陶湾记忆 美陶湾六景 开篇“美陶湾记忆”,为你送上美陶湾立体画。采用了POP UP BOOK立体技术展现美陶湾六景的立体场景,一打开大礼包,石湾公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莲峰书院、陶师祖庙、宝峰塔、南风古灶,你熟悉的场景就立体展现在你面前,是不是创意满满? 美陶湾印象第二部分“美陶湾印象”,精美的礼盒国潮风扑面而来,内容丰富!既有让人食指大动的食品——牛轧糖、雪花酥、曲奇;也有过年刚需品——门神、春联、利是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又得意又文艺的门神、春联、利是封都是陶艺大师曾鹏创作的哦~这份心意,怎么可以错过! 美陶湾共享 第三部分是“美陶湾共享”,美陶湾游乐棋带你重回童年!“大富翁”这款游戏相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玩过,美陶湾游乐棋便是参照其游戏规则,结合了美陶湾的美景加以创新。 过年跟亲朋好友一起聚会时,拿出这款好玩又好看的游乐棋,瞬间成为聚会焦点,不论男女、老少,一起玩它就对了!快去比比谁先赢吧~ 悄咪咪告诉大家一个彩蛋本次大礼盒外包装上还创新了“粤语三字经”把它变成好玩、顺口的祝福语如果街坊们发现了可以用粤语读一下喔! 由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开设的“陶湾故事”文创店也于今天同步上线!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进入 南国陶都,石湾该是美陶湾!在“陶湾故事”文创店里,你可以get更多美陶湾文创和周边,聆听陶湾故事,绵延陶都雅意。领略不一样的石湾风景,不一样的美陶湾~ 来源丨佛山石湾
11
2023-1
深切缅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顾问何炽垣、何汝文先生!
深切缅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顾问何炽垣、何汝文先生!近日,石湾文化界两位知名老前辈何炽垣和何汝文老师相继驾鹤西去,令人痛惜。两位何老师均为南风古灶旅游公司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学术顾问,参与南风古灶旅游区的开发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建设,为石湾的发展贡献良多、功不可没。 何炽垣老师 何汝文老师1998年底,石湾镇政府拟围绕南风古灶和高灶开发南风古灶旅游区,何炽垣和何汝文老师被聘为顾问,与筹建办的工作人员一起筹建南风古灶旅游区,主要工作是为景区的建设建言献策、编写整理陶瓷历史文献、发掘景点故事、撰写讲解词、培训讲解员等。 2001年,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成立,两位老师参与筹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何炽垣老师主要负责藏品的征集及鉴定,因基本陈列展示的重点是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历史久远、产品种类繁多,何炽垣老师不厌其烦,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搜集了大量的行会制品及相关资料,使陈列有丰富的实物及清晰的脉络;何汝文老师主要负责撰写展览陈列文字、写脚本,还到古窑场协助拍摄制作展览视频。他们为博物馆的建设不辞劳苦、孜孜不倦,做了大量的工作。 何炽垣:1934年出生于石湾,号咏陶轩主。1988年主编《佛山市陶瓷工业志》。著有《咏陶轩诗文集》《咏陶轩诗文续辑》,写有多篇石湾研究文章,如《石湾窑的陶塑艺术》《石湾盆与匠心独运的石湾釉彩》等。曾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佛山市楹联学会会员、佛山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岭南诗社社员,佛山诗社社委,石湾文化艺术协会会员,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广东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员,佛山市文物鉴藏家协会会员,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会员,佛山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2003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石湾窑釉彩展》,何炽垣老师接受媒体采访 2003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石湾窑釉彩展》,何炽垣老师在开幕式上致辞 何炽垣老师撰写的《古灶榕风》介绍何汝文:1940年出生于佛山石湾,字梦章,号殊石斋主。他自幼酷爱中国书法和旧体诗词,以浓厚的兴趣刻苦自学,在诗、书、印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成就。曾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岭南诗社社员、佛山楹联学会副会长、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石湾书画协会副会长、佛山禅城诗词学会顾问、民间书法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说唱”传人。其诗作语言朴实、字句清新,格律严谨。他熟写隶、楷、行、草、篆多体,书法作品集隶、楷、行等诸体融会,创作个性鲜明。著有《石湾百咏诗书印》《何汝文印选》《百花诗书印》《石梁楹联集(书法)》《粤菜百咏诗书集》《石湾故事》《神仙百咏诗书集》《粤菜百咏诗书集》等。 2005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百姓根源——族谱陶艺文化展》,何汝文老师即席挥毫 2007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薪火传承 窑宝见证——南风古灶五百华诞展》,何汝文老师在开幕式上表演龙舟说唱 2007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薪火传承 窑宝见证——南风古灶五百华诞展》,何炽垣老师(左2)和何汝文老师(右1)在展厅参观 何汝文老师写的《南风古灶铭》两位何老师一生默默耕耘,退休后又发挥余热,为石湾陶瓷文化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全体同仁对何炽垣、何汝文老师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编辑丨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9
2023-1
【展讯】生肖“萌兔”迎新春!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珠海展出
【展讯】生肖“萌兔”迎新春!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珠海展出!大展宏兔 在新春兔年来临之际,石湾兔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上线啦!本次生肖陶艺展,我馆与珠海博物馆合作举办巡回展,将石湾兔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继续擦亮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 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珠海站石湾陶艺家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以独特的创意、灵巧的双手、丰富的釉彩,塑造出一只只或恬静闲适、或活力充沛,或俏皮可爱的福兔,将石湾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前给大家带来浓浓的年味和真挚的问候。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珠海博物馆(新馆)参观欣赏! 工作人员布展。 展览现场。 珠海站部分作品欣赏黄志伟《运财兔》何惠娟《幸福时光》冯志伟《兔纳百财》曹锋明《甜到腬》霍家荣《玉兔迎春》刘雪玲《吉祥如意》潘超安《密师白兔》苏锦伦《神采飞扬》谭燕华《兔皛皛》温俊峰《玉米兔》张乐美《飞兔迎春》 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展览信息石湾站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1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展览内容:展出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与农历兔年相关的生肖文化、节日文化和吉祥文化。珠海站展览时间:2023年1月1日~3月19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珠海市香洲区香湾街道海虹路88号)展览内容:以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展为主,结合当地的农历新年风俗进行展示。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支持单位:存墨手艺-END-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5
2023-1
福启新岁 大境呈祥
福启新岁 大境呈祥 作品名称:《唯有读书高》作者:封伟民尺寸:长17,宽12,高33厘米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朝暮与岁月共往祝大家元旦快乐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丨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丨阮小珈
1
2023-1
【公告】元旦打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三场展览邀您赴艺术之约!
【公告】元旦打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三场展览邀您赴艺术之约! 开放通知元旦尊敬的各位观众:根据有关安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元旦假期开放安排公告如下: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博物馆正常开放。为提升游客体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节假日期间我馆开放时间将延长至晚上,具体时间为9:00-20:30(20:00后停止进馆)。咨询电话: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工作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观展提醒:1.观展期间需全程佩戴口罩。2.进入展馆需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2年12月30日 01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2023年的农历新年是癸卯兔年,在新春兔年来临之际,石湾兔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展出。石湾陶艺家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以独特的创意、灵巧的双手、丰富的釉彩,塑造出一只只或恬静闲适、或活力充沛,或俏皮可爱的福兔,将石湾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前给大家带来浓浓的年味和真挚的问候。 02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 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 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本次展览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 03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年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30
2022-12
【艺术之约】以泥书写,笔墨淋漓!与“无形之形”来一场年末邂逅
【艺术之约】以泥书写,笔墨淋漓!与“无形之形”来一场年末邂逅吧! 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本次展览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8
2022-12
【识陶匠】范安琪:以陶塑语言演绎传奇“大戏”
【识陶匠】范安琪:以陶塑语言演绎传奇“大戏”让戏曲中的各色人物跃然于“捏贴雕塑”,写意传神;研发“大唐红”釉色、创作别致“生肖陶”、塑造生活美器,广受市场青睐……今年8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公布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来自佛山石湾的著名陶艺家范安琪赫然在列,是本届佛山唯一入选的艺术家。她的陶塑作品既古典又现代,清雅、自然、质朴、简约。 “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唤醒人们内心对美好的追求,要触发观众对美的感知和探索。”“70后”范安琪,少女时代就从福建来到佛山,此后便一直与“泥火釉”打交道。三十多年来,从陶瓷厂车间工人成长为陶艺大师的她,受益于石湾这片传统陶艺沃土而又自成一派风格。 范安琪 NO.1人生最灿烂的时光都融进了陶艺 “我特别享受和泥巴独处的时间,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工作室,听着工具刮泥巴的沙沙声,思绪跟着指尖游走。”夏末秋初的午后,位于五峰山下的范安琪工作室,窗外青山映照、窗内光阴斑驳,讲起自己的陶艺人生,她娓娓道来。1989年,福建女孩范安琪来到佛山一家陶艺厂。“那时候,我做过拉坯、修坯、印制、注浆、上釉等很多个工种。”范安琪说,虽然一开始做的工作比较基础,但正是通过这样的磨练,她才对石湾陶艺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奠定了在这个行业走下去的信念。三年后,范安琪将工作换到了另外一家校办陶艺企业。“那时候,新单位上下班时间很标准,我就利用下班时间看书、学画画,不断充实自己。同时,也有机会接触一些美术院校的老师,看着他们的作品,触发了自己的创作欲望。” 范安琪《戏曲人物》系列作品。1994年,机缘巧合之下,范安琪认识了陶艺大师钟汝荣,并拜其为师。没有在院校系统学习过但悟性很好的她,紧抓跟随钟老师学习的机会,勤奋练习、刻苦钻研。1995年,她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2002年,她和丈夫创立了自己的陶艺品牌“大丰唐”。在最初约十年的创作中,范安琪专注的陶艺题材主要是生活美器,比如花瓶、碗碟等。她回忆道,“那时候,业界流行双龙瓶、梅瓶等,而我用清朝女士的服饰元素去做花器。”2010年,其陶艺器物作品《日月同辉》《禅衣系列》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永久珍藏。 范安琪《戏曲人物》系列作品。 NO.2在“捏贴雕塑”间诉说“悲欢离合” 唐代仕女《春夏秋冬》,是范安琪人物题材创作进程中的第一件作品,创作于2005年。之后,她又创作了《花季》《二八年华》《依风》《待月》《风雅颂》等一系列的女性人物,从小就爱看中国传统戏曲的她,在人物造型上初步尝试植入戏曲元素。“中国传统戏曲,集合舞蹈、美术、声乐精粹,极具视觉之美,演绎世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蕴藏叙事魅力。如果将戏曲和陶艺结合,就是两种美的结合。而且,追根溯源的话,佛山的瓦脊公仔大部分也是取材于传统戏剧。”之后,范安琪在“戏曲人物”题材上潜心钻研,不断精进,并且正式开启了《戏曲人物》系列的创作。才子佳人,花前月下,或卿卿我我,或哀怨婉转;英朗武生,双目如矩,脚下生风……在范安琪的手中,生旦净末丑的“唱念做打”在陶泥的“捏贴雕塑”之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手法新颖,写意传神。“既要深入戏中,表达好传统的精髓;同时又要破出戏外,以符合当下的语境,联结当代人的情感。”范安琪介绍,在创作戏曲人物时,在塑造手法上,她在衣饰上多处使用泥条泥片,凸显泥土的本质属性,并且保留手和工具与泥土接触的痕迹;在釉色的表达上,摒弃了戏曲舞台装扮的原色,大胆运用自己独有的色彩语言,或整体一色,或稍加点缀,看似简洁,但却不失华美气韵。范安琪《形形色色》系列作品。经过漫长地探索及塑造,戏曲人物成了范安琪鲜明的艺术符号,其中的代表作还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之后,她还创作了融入戏曲人物元素的《形形色色》系列作品,人物的形象、衣饰、动作都更加抽象写意,釉色更加纯净简洁,但却丝毫不减情绪的表达和传递,人物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情流淌。揉陶泥作“纸”,纸上说人生。在纸张般古朴、铜铁般热烈或清冷的陶泥“袋子”上,大块留白中若隐若现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戏曲人物。2018年,范安琪的作品《一纸人生》在当年的“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她更为抽象的表达,在手法上也更加大胆创新,以石湾陶艺传统审美标准来说,釉面发泡、起皱是“不可接受的”,但她反而从此汲取灵感,并运用到作品上。 范安琪《一纸人生》系列作品。 NO.3研制“大唐红”开创别致“生肖陶” 纵观范安琪的作品,有一抹靓丽的红色,十分引人注目。2008年,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大唐红”釉色横空出世,时尚大气、耀眼夺目。“大唐红”既非传统石湾的石榴红,也有别于传统中国红,但和前两者一样,拥有纯正、喜悦的质感,而且颇具时尚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其研发灵感来自范安琪家中摆放的一张红漆老家具,这件家具通体为红,但在年代的浸润下显得有些斑驳,边角露黑,韵味十足。这让范安琪产生了调制同款釉色的想法。经过约半年时间的摸索研究,在范安琪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大唐红”终于面世。很快,她便将“大唐红”用到了生肖陶上,全身红色的牛、兔子、猴子、老虎等都备受市场欢迎。范安琪的生肖陶不仅色彩独特,在造型上也匠心独运。比如,蛇年时,市场上的石湾生肖陶普遍以写实的蛇为主,范安琪却做了一个传统的中国福字,将一条小蛇做了萌态稚趣化处理,盘转于福字中间,取名《宏舍吉祥》。范安琪生肖陶。“陶艺作品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是范安琪始终遵从的创作理念。为此,陶艺文创,也是她近年来努力的方向之一,并且不断尝试创新。“在石湾陶艺界,做生肖陶很普遍,但做中秋节礼品陶的还不多,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做中秋陶,希望以陶艺器物之美,点缀人们的生活。”近期,范安琪带领团队创作了一系列中秋礼品陶,包括莲蓬盒、秋收如意碟、金桂飘香茶叶罐、一壶明月茶具、步步莲花碗等,清新别致、典雅大方。 范安琪及其团队创作的中秋陶。 -- END -- 来源丨羊城晚报·羊城派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3
2022-12
【展讯】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来啦!
【展讯】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来啦!大展宏兔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2023年的农历新年是癸卯兔年,在新春兔年来临之际,石湾兔年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已上线!石湾陶艺家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梦想,以独特的创意、灵巧的双手、丰富的釉彩,塑造出一只只或恬静闲适、或活力充沛,或俏皮可爱的福兔,将石湾生肖陶塑生动传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前给大家带来浓浓的年味和真挚的问候。 本次生肖陶艺展,我馆与珠海博物馆合作举办巡回展,将石湾兔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继续擦亮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 展览信息石湾站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1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展览内容:展出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与农历兔年相关的生肖文化、节日文化和吉祥文化。珠海站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日~3月19日展览地点:珠海博物馆展览内容:以石湾贺年生肖的兔年作品展为主,结合当地的农历新年风俗进行展示。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支持单位:存墨手艺 石湾站展览 目前,石湾站兔年生肖展览正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展出,诚邀大家一起来欣赏! 部分作品欣赏 作品:《宁静致远》作者: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欢天喜地》作者:刘泽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金玉满堂》作者: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灵珑》作者:周炳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作品:《称心如意》作者:范安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幸福时光》作者:何惠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作品:《紫金廓玉如意吉祥》作者:刘藕生(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区桂婵 作品:《了了爰爰》作者:潘超安(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梦绾》作者:何琦琪(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黎淑君 作品:《芳华》作者:伍蔚蔚(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陈雪兰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2
2022-12
精彩不落幕!一起期待2023年“石湾杯”!
精彩不落幕!一起期待2023年“石湾杯”!2022SHIWANBEI“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美美与共回顾前行 柴烧营、研讨会、作品展……随着2022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的撤展,第十届“石湾杯”正式落下帷幕。作为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本届大赛全面展示了全国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全国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使石湾与全国各高校、陶瓷产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搭建起全国陶瓷艺术交流平台。01【回顾】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新高今年“石湾杯”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国内外高校师生、陶艺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陶企创作人员等征集陶瓷作品。历经近5个月征集,大赛共收到871位参赛者投稿,征集作品995件,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新高,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参赛作品从设计的形式感、所用材质和制作工艺上都有全方位创新,实现质的飞跃。2022石湾杯回顾015月23日 启动征集随着第一封【征集函】的发布,专属青年陶艺家们的一年一度的陶艺创作盛会正式拉开帷幕。025-9月 赛事预热预热阶段,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进行访谈,围绕石湾杯大赛的前世今生、当“石湾杯”遇上“美陶湾”战略机遇等议题展开探讨,还做了石湾陶的沿革变迁、近代石湾陶的历史缩影等科普文章。并以文图、视频形式带大家一起回顾2018-2021年石湾杯大赛。 039月30日 报名截止本次大赛引起全国各艺术院校和陶瓷产区的热烈反响,共收到参赛作品995件,其中艺术类作品495件,生活类作品500件。 0410月8日-14日 初评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IAC)会员陆斌,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陶瓷艺术系副主任吴昊,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文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谭红宇组建专家评审团,对大赛作品进行初评。 0510月15-18日 公示、公布结果专家评审团选出100件入围作品,经过11月15-17日三天名单公示,18日正式公布入围结果。 0611月14日 终评大赛组委会邀请陶瓷业界大咖组成评委团,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兰涛,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吴昊等。最终产生全场特别大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新锐奖12名,优秀奖30名。 0711月14日-12月4日 展览大赛入围作品展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展出,吸引不少市民到现场观赏打卡。 0811月19日 石湾杯研讨会2022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在新石湾美术馆举行,国内陶艺雕塑界大咖和青年艺术家同台交流碰撞,进一步激发佛山陶瓷产区的浓厚学术氛围。 0911月14-23日 柴烧创作营柴烧创作营活动汇集了全国艺术界共40余位陶艺高端人才,本届“石湾杯”获奖的优秀青年陶艺家参加其中。活动还邀请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兰涛老师做专题讲座和演示。 02[声音]大赛激发青年陶艺家创作 “这届比赛的作品让我十分惊喜,整体水平较高,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评委罗小平表示,本次参赛作品在材料运用上更加多样,形式上更加多变,呈现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融入当代的观念,气息、表现手法。 评委魏华表示,本届参赛者运用的技巧手法成熟,在展现效果和艺术表达方面更加丰富,很好地体现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和情感表达。“大赛的主旨是展现年轻人的创造力与活力,通过大赛也吸引了更多青年人才了解美陶湾、参与美陶湾建设,集聚更多创意设计。” 评委曾鹏表示,从第一届石湾杯做评委到现在,他看到石湾杯的成长,也看到年轻艺术家对于陶瓷手段和材料的运用上的进步,艺术上的成熟度达到一定高度,这种进步是让人惊讶,更让人欣喜。 “通过大赛能看到我们全国的陶瓷设计、陶瓷创作都在努力朝一个艺术的新趋势发展。”评委李遊宇表示,比赛更重要的是交流,中国的陶瓷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陶艺家也是很大的群体,佛山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只有不断加强借鉴交流,才能推动佛山陶瓷艺术与产业不断发展。 今年“石湾杯”特别大奖《生命镜像》以一人一猴为主体,头顶着头互为镜像,充满哲思。作者赵淋表示,通过参加“石湾杯”和柴烧创作营,了解到其他陶艺家独到的创作方式和对新材料的运用,大家相互学习、促进,这对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十分有帮助。 “这组作品是我的毕业设计作品,能获得石湾杯艺术类作品一等奖这份殊荣,是对我学生期间艺术创作的一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青年陶艺家岳立志凭借作品《溯源》获得艺术类作品一等奖。 “获奖后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创作信心倍增,也结识了不少专业水平高的同行小伙伴,很有归属感。”第一次参加“石湾杯”的王冬梅,凭借作品《“她”——5》获得新锐奖。她表示,除了信心的增进,她的创作思路也得到进一步拓宽。“我之前使用的是景德镇的高白泥,来到石湾后,发现石湾这边的泥巴太好用了,可塑性非常好,所以我在石湾创作时,作品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把我的创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03【展望】期待石湾杯走向国际化本届大赛全面展示了全国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全国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引领作用。 对于未来的石湾杯赛事,专家学者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罗小平表示,石湾杯大赛是国内面向青年陶艺人才的优秀赛事之一,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期待未来更多青年陶艺人才参与进来,拿出更优秀作品展示创意与想法;魏华表示,石湾杯完全有信心和底气与国内最好的展览甚至国际展览相论,也能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作品。期待接下来对石湾杯十年赛事做好梳理,同时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承载赛事成果,将石湾杯打造得更具国际化。 期待通过石湾杯大赛,集中展示全国优秀陶艺青年人才的作品,同时发掘全国各地优秀青年陶艺家,提升和发展石湾地域文化,为美陶湾的产业链条提供人才储备,同时使美陶湾与全国各高校、陶瓷产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搭建起全国陶瓷艺术交流平台。希望更多青年人才能在美陶湾创作和生活,一起遇见美好,预见美陶湾。---虽然本届石湾杯线下展览已经撤展但我们仍然能在线上欣赏本届大赛的优秀陶艺作品 快收好这份线上观展攻略吧! 01点击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页面,点击下方菜单栏“数字博物馆”。 02点击进入“2022石湾杯”,按照箭头指示进入展厅。 03选择生活类或艺术类展厅,欣赏到获奖作品。点击作品名字即可了解作品详情。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纪文瑾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4
2022-12
【线上观展】指尖看展,带你沉浸式观赏《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
【线上观展】指尖看展,带你沉浸式观赏《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罗小平老师以泥书写,笔墨淋漓,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盛宴! “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展以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展热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目前,我馆推出线上观展平台,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即可身临其境沉浸式观赏展览。快收下这份线上观展攻略吧!线上观展攻略 01点击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点击下方菜单栏“数字博物馆”。 02点击进入“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按照箭头指示进入展厅。 03选择不同的视点欣赏作品。点击作品名字即可了解作品详情。 目前,“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线下展览的展期也延长至2023年2月5日,欢迎大家来打卡!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3
2022-12
【线上观展】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线上观展攻略
【线上观展】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线上观展攻略看这里→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 2022年11月17日~12月4日,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在广东新石湾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本届“石湾杯”多件获奖作品,吸引了众多学者、陶艺家、市民前来欣赏观看。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已成功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本次大赛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倡导将审美融入生活,鼓励各位青年陶艺家通过创新从生活中探索身边的美。 今年“石湾杯”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国内外高校师生、陶艺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陶企创作人员等征集陶瓷作品。历经近5个月征集,大赛共收到871位参赛者投稿,征集作品995件,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新高,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参赛作品从设计的形式感、所用材质和制作工艺上都有全方位创新,实现质的飞跃。最终产生全场特别大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新锐奖12名,优秀奖30名。 12月4日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结束我馆工作人员进行撤展工作 虽然线下展览已经撤展但我们仍然能在线上欣赏本届大赛的优秀陶艺作品 快收好这份线上观展攻略吧! 01点击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页面,点击下方菜单栏“数字博物馆”。 02点击进入“2022石湾杯”,按照箭头指示进入展厅。 03选择生活类或艺术类展厅,欣赏到获奖作品。点击作品名字即可了解作品详情。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8
2022-12
李刚: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入行二十年,他用热爱付匠心
李刚: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入行二十年,他用热爱付匠心17岁远离家乡到石湾追梦,先后师从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冯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学习陶艺,年近而立之年,他被评为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后来还获得了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他是青年陶艺家,李刚。 17岁到石湾学艺“勤奋+天赋”获大师青睐李刚的家乡在重庆,重庆的荣昌窑是清朝时期著名陶窑之一。“我们那边有不少依山而建的阶梯窑,小时候就在那里打工。”小小少年早当家,15岁的时候李刚就在家乡的土陶厂打工,协助老师傅制作酒缸、碗、泡菜坛子等生活器具,从那时开始,他就与泥巴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年,机缘巧合下,17岁的李刚来到石湾谋生。当他走进公仔街,见到形形色色的石湾陶瓷工艺品,他直呼“大开眼界”,而亲眼看到同乡大哥亲手捏出了观音纤纤玉手,更是难掩震撼,“原来泥巴还可以这么玩!”那些朴拙传神的人物陶塑和栩栩如生的动物陶塑,无不让他着迷。少年李刚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这片经历千年窑火不绝的土地上,潜心做石湾陶工艺品,用泥巴捏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从朋友的小工作坊,到冯志伟大师的工作室,从简单的杯子到复杂的工艺品,从复制作品到自己设计创新,李刚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磨练心性,在年复一年的沉淀中练就泥、形、饰、釉、火的过硬基本功。因为此前从未接触过艺术传作,他勤补功课提高艺术修养,从国画、水墨画,油画,雕塑等书籍中研究其中的肌理的变化层次和渐进的感觉,获得一些色彩的明暗搭配启发。 他的勤奋和对掌握泥巴的悟性,先后得到了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冯志伟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的赏识,决定收他为徒。“听到大师说要收我为徒,真的是受宠若惊!”恩师们的耐心指导,李刚一直铭记在心。老师们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结构比例、布局、色彩搭配等方面给予专业意见。“比方做一条鱼,老师会提出鱼翅哪里需要硬一点,或者鱼鳃哪个地方需要做得比较柔软,在细节之处给到宝贵的修改意见。”经指点的李刚豁然开朗。名师指点下,李刚迅速成长,很快独当一面。2010年,25岁的李刚开设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旋转在指间的陶艺梦,开始有了真实的触感。 心心在一艺为泥土赋予生命美韵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从古到今,但凡“艺工”者,都具有凝神专注、深钻细研的“工匠精神”,对技艺的追索甚至达到“痴”“醉”的程度。在两位大师身上,李刚不仅学到了他们高超的塑造技艺,更是从他们身上传承工匠精神。 有一次,李刚制作一件鹦鹉作品,一心沉醉在如何将鹦鹉的羽毛雕刻得更加逼真的他,不自觉地一连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结束后手肘都抬不起来,最后被强制休息了一个月。即便如此,身体恢复后他又如往常一样投入到创作中,作品不如意的就推倒重来,如此反复数十遍、数百遍,直至自己满意。 动物作品 “要么在创作,要么在创作的路上,”开工作室以来,李刚一直保持这种高浓度的创作状态。十多年的执著、专注、心无旁骛,换来一双巧手,也换来了市场的认可。 李刚回忆,他出来成立工作室后第一件作品卖出的是一个小弥勒佛。“200多块卖出的,终于有买家欣赏自己的东西,当时非常非常兴奋。”后来,他的作品题材更加广泛,宗教、人文、飞禽走兽、花果鱼虫等均有涉猎,其中大多都加入了富含美好寓意的元素。“广东人都喜欢加入元宝、如意、生菜等,我也希望别人看到我的作品是欢欣喜悦的。”因为创作紧贴着市场的脚步,造型讨喜细腻,釉彩丰富悦目,他的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 目前,李刚做得较多的作品是龙鱼,在他的工作室内,陈列桌上摆放了一排活灵活现的金龙鱼。“很喜欢这种鱼类,感觉很朝气喜庆,很有生命力。”对于鱼的表情设计、尾巴肌理的处理、身体颜色的变化、搭配元素等李刚都花费了心思。 “像这条鱼的尾巴就设计成水流中流动的自然散开的飘逸的状态,也有点孔雀开屏那意思,看起来就很美,上釉的时候用了几种颜色叠加一起,使得成色更自然有层次。”李刚喜欢捕捉鱼在水中自然舒展的动感状态,同时用夸张的手法来捏出鱼的“胖嘟嘟”的脸,呈现出一个个可爱的,萌萌的龙鱼形象。 工作室内,一件鹦鹉叼着一枝木棉花的作品也非常吸睛。鹦鹉眼神灵动有神,身体洁白如雪,羽毛雕刻得非常细腻。李刚介绍,这件作品用了石湾、景德镇等产区的泥融合制作而成,景德镇的泥巴更白更细腻,但烧制起来容易脆难度更大。“融合泥巴对工艺的要求更高,烧制温度是不一样的,就要想办法协调起来。”迎接高难度挑战,然后一个个攻克,让李刚的手艺愈发炉火纯青。 李刚说,他的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他还试过将小时候长辈在过年杀猪的场景用陶泥“重现”出来。为泥土赋予生命美韵,质朴冰凉的泥土变成蕴含生命热情的艺术品,是陶艺人浪漫而特别的叙事方式。 岁月漫长心怀热爱感恩陶艺为自己带来的蜕变 从意气风发的离乡逐梦少年,到沉稳笃行的陶艺手艺人兼工作室老板,入行二十年,李刚说陶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非常感恩陶给自己带来的蜕变。“做陶和生活很像,有时候随性而为,不必按部就班,反而有惊喜效果。”出窑,出色,享受惊喜袭来的感觉,但若烧制失败,不达预期,也不必灰心。 李刚说,自己不太适合做生意,对于工作室也是佛系宣传。有朋友建议他加入近年来火热的直播赛道,但他坚定地说,要把时间留给创作。“目前当然要为三餐温饱而追逐,希望有一天自己不必想着做‘爆款’,更纯粹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岁月漫长,心怀热爱,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立行。“对于陶艺,我会一直做到做不动那天为止。”手艺人李刚,如是说。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
2022-12
【赏“陶”宝】石湾陶塑瓦脊欣赏
【赏“陶”宝】石湾陶塑瓦脊欣赏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 石湾陶塑瓦脊 石湾陶塑瓦脊又称“花脊”,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中晚期,主要装饰在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屋顶上。它内容丰富、场景宏大,形式奇伟瑰丽,清中期之后迅速在岭南地区流行,并随着华侨传播到海外成为石湾陶瓷重要的外销产品之一。陶塑瓦脊又分人物陶塑瓦脊和花鸟陶塑瓦脊。人物陶塑瓦脊多以戏剧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入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装饰点缀。瓦脊人物脸部、手部均不施釉,其它部位则施蓝、绿、褐等釉色,经高温煅烧后在屋顶拼装起来,整体艺术效果古拙、和谐、隽永。石湾陶塑瓦脊艺人在制作瓦脊过程中练就了非常娴熟的艺术造型技巧与成熟的形式设计能力,深刻地影响石湾陶塑技艺的进步。 “庚午年意新造”款人物花鸟瓦脊(清代) “庚午年意新造”款人物花鸟瓦脊的正面为《杨家将》故事,两边为《竹贤七贤》故事。《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宋代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竹贤七贤》以魏晋名士“竹贤七贤”的活动场面为主题。(本瓦脊由石湾瓦脊研究学者马素梅博士解读) 《竹林七贤》(开头位置) 《杨宗保登台拜将》 《杨六郎诉冤》《审潘仁美》《两狼山(陈家谷)》《穆桂英招亲》《竹林七贤》(结尾部分)瓦脊背面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张桂芝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30
2022-11
【识陶匠】杨伟东:让石湾釉彩散发出更加动人的风韵
【识陶匠】杨伟东:让石湾釉彩散发出更加动人的风韵“你们看这些釉色像什么,像紫樱绽放,像云蒸霞蔚,像漫天星光……”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是一位“80后”青年陶艺家,他出生陶艺世家,跟着父辈研习陶艺,对釉色研究更是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利用现代化手法,对传统釉料进行改良,研发出独具特色的“杨家釉”,重现陶艺釉色里的“旧石湾”及“够玉”之美。 01将大自然千变万化之美“搬进”陶艺釉色中 “水晶、玛瑙、绢云母石、绿莹石、翡翠,大家看,这就是我们配釉的原材料”“这个釉是我很喜欢的,我给它命名‘满天金星釉’,朵朵繁星绽放”“你们见过大海一样的花瓶吗?我手上这个就是,用的是海天钧釉,釉色像波涛汹涌”……今年5月起,杨伟东每晚都要在社交平台做直播,向粉丝介绍石湾陶艺之美,特别是自家研发的窑变釉。仿佛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之美都“搬进”了陶艺釉色里,引得网友连连惊叹。 杨伟东的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艺名家杨锐华。从记事起,他就跟着父亲玩陶泥,高中毕业后,他又去广美雕塑系进修了四年半。20岁起,他正式从事陶艺创作。“真正踏入这个行业后,我发现石湾陶艺在塑形上的工艺都很厉害,但和其他陶瓷产区相比,在釉色方面却有所欠缺。”作为新生代的陶艺手艺人,杨伟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努力方向,传统的釉色已不能满足其工作室的要求,他决心寻求突破。02重现陶艺釉色里的“旧石湾”之美 “我伯父以前是佛陶集团的技术标兵,在釉色研究上颇有心得。他给了我很多以前的书本,也给我传授了自己的毕生经验。”尽管有父辈的引路,但釉色研发的难度依然很大。杨伟东坦言,最开始,失败是正常的,成功是偶然的。 “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改良和研制釉彩,对釉色进行调试、比对,经常摆弄到三更半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杨伟东及其团队在釉彩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配制出华红釉、绿银丝釉、溶洞釉、兽绒釉、天目釉、虹彩釉等丰富多彩的釉色,并改良了一系列传统石湾窑变釉,如钧红釉、蓝钧釉、紫钧釉等。 “老一辈石湾陶艺人通常用一个‘玉’字来评价陶釉,釉面厚润、色泽明亮内敛,眼观手抚有美玉质感者,即为‘够玉’,这往往要在古窑中的特别区间才能烧出来,偶然性很大。如今,我们使用电窑,也能烧制出多种可以媲美前人杰作的高温颜色釉器来。”杨伟东表示。 在和父亲合作的《大酉作为》鸡年生肖陶艺作品上,他们自主研发的釉色得到了“集大成”式的应用,15种釉色互相交融,在公鸡脚下的山石上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大气磅礴、姿彩万千。 好看的釉彩离不开“窑变”,杨伟东及其团队将配制出的釉色加以窑变,呈现出五彩缤纷、光洁流畅、变幻无穷、佳趣天成的效果,进一步拓展了石湾釉彩的美妙维度。 来源丨羊城晚报·羊城派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8
2022-11
“石湾杯”进行时丨带你走进一等奖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石湾杯”进行时丨带你走进一等奖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已成功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本次大赛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倡导将审美融入生活,鼓励各位青年陶艺家通过创新从生活中探索身边的美。今年“石湾杯”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国内外高校师生、陶艺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陶企创作人员等征集陶瓷作品。历经近5个月征集,大赛共收到871位参赛者投稿,征集作品995件,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新高,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参赛作品从设计的形式感、所用材质和制作工艺上都有全方位创新,实现质的飞跃。最终产生全场特别大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新锐奖12名,优秀奖30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位一等奖作者的创作故事吧! 艺术类 一等奖《溯源》作者:岳立志 磁悬浮技术、藏在陶泥中的青花瓷碗、金字塔元素……走进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这组将新技术、新理念、新的展现形式融入传统陶艺技法中,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震撼视觉冲击的作品,正是本届大赛艺术类作品的一等奖——《溯源》。作品《溯源》。作者岳立志,是一位年轻的老师,目前正在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实验室负责教辅工作。本次参赛作品《溯源》是他的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对自己十年学陶经历做的一份总结。《溯源》其中一部分。这组作品由免烧粘土、瓷、石膏、水泥、纤维等材料组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陶艺作品,这组作品尝试用免烧粘土作为主材料,中间的柱形青花瓷碗作品外面的泥就是“生土”,引用了北方做“夯土”的方式,通过加入植物纤维和贝壳类等材料增强结构强度;左边的锥形作品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调整还具备了防水的功能;右边的方形作品,引用了“瓷”元素,做出纸张的感觉……作品的主体没有经过“烧”这一制陶的“必要”程序,展现出开放性材料工艺手段和独特的视觉呈现,无疑为观赏者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艺术色彩。 正在创作的岳立志。 “粘土这种材料有很多的可能性,想通过这件作品退回到陶艺创作的本源——对粘土的表达。”岳立志介绍,他目前主要做工艺技法的创新和材料实验的研究应用。他认为,陶瓷创作本身主要依托于陶瓷材料,但材料不应只是通识中的某一种面貌,而应不断地对粘土的语言和成型的方法进行突破和探索,才能释放更大的创作魅力。 观众正在欣赏《溯源》作品。 回到作品本身,岳立志介绍,这组作品还引入了金字塔、活字印刷术、青花瓷、磁悬浮技术等人类文明元素,而陶这项工艺文化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体现,因此这个作品也是自己对材料和人类文明关系、材料和时代关系的一个思考。 创作中的岳立志。 “这组作品是我的毕业设计作品,能获得石湾杯艺术类作品一等奖这份殊荣,是对我学生期间艺术创作的一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岳立志说,接下来自己会继续在探索黏土语言和成型手法上继续深耕创作,目前也在做陶瓷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的研究,期待产出一些互动性更强的作品。 生活类 一等奖《变幻的花瓶》作者:金楠稀 "形态"是陶艺家情感意识的传达物与载体,要是把形态各异的器皿“拼接”组合在一起会是怎么样的感觉?来看看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生活类一等奖作品《变幻的花瓶》,这种尝新组合肯定会让你眼前一亮。 作品《变幻的花瓶》。 作者金楠稀介绍,这件作品是2019年她在制作的。当时她在景德镇租了一间工作室,每天都需要穿过一个很大的公共空间才能进入自己的房间。期间有一位艺术家买了很多大坯瓶子摆放在架子上,高高低低、重重叠叠的大瓶子在她看来非常壮观。“每天经过从每个角度观看都不一样,而且随着时间流逝、光影的变幻,看瓶子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就像在欣赏一幅流动的画一样。”灵感的小火花瞬间在金楠稀的头脑中跳跃,怎么不做一个意象的花瓶呢? 《变幻的花瓶》创作来源。 恰好那时候她正在参加一个工作营,一位美国老师教授一门名为“个性花瓶”的课程,教导学生如何重组器皿结构。于是,金楠稀开始对不同器皿类型的探索和组合,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不同花瓶的横切面拼接在一块黏土上,通过重复的笔触和技巧达到质与美的平衡,就像折叠不同形状的纸一样,板块看起来软硬适中。 不同角度下的《变幻的花瓶》。 从正面欣赏,重复的图案使作品看起来平坦,但黑色的边缘线却强调了它的空间和立体感,给观赏者一种从而产生的错落有致的感觉,打破大家对普遍花瓶的刻板印象。金楠稀还提到,当一个花瓶摆放在桌子上的时候,人们会围绕着它360度观察,而普遍的花瓶多为圆形底座,她特意将作品的底座设计得扁长,无意中改变了观赏者的行动轨迹,不自觉间加深对这个“花瓶”的主观印象,也是一点有意思的改变。 观众正在欣赏《变幻的花瓶》。 现代器皿陶艺除了保留部分嚣皿"容纳"与"实用"的特征之外,更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情感和创作语言的对象,器皿陶艺形态是有生命力的造型形态。“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放大器皿‘观赏性’的特点,打破人们心中对常规功能性物品的刻板印象。”金楠稀说道。 创作中的金楠稀。 “能够获得一等奖,作品还被收藏实在是意想不到的!”金楠稀正在美国求学,身处异国他乡的她得知了这个惊喜的消息十分开心。她表示,石湾杯是国内一项含金量很高的大赛,一直鼓励年轻艺术家们创作,获得评委和同行们的认同和肯定,也使她在未来的创作路上充满信心。 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览 目前,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览正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的2、4号展厅展出,展览将展出至12月4日,市民可免费入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5
2022-11
柴烧营作品出窑!这群青年在美陶湾碰撞切磋,擦出新火花
柴烧营作品出窑!这群青年在美陶湾碰撞切磋,擦出新火花五百年窑火生生不息,石湾古老的柴烧技艺迷人而神秘。11月23日下午,在万众期待中,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柴烧创作营顺利开窑! 窑门前,柴烧创作营学员翘首以盼。当窑门处的红砖被一块块搬开,各式陶器精品带着余温惊艳亮相。师傅小心翼翼地从匣钵中取出陶器,这些作品釉彩浑厚古朴,粗犷中深藏韵秀,完美诠释了“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的神奇。 本次柴烧创作营的学员们突破传统界限,在理念、造型、表达手法上锐意创新,创作出穿着古代服饰的兔子、现代抽象风格的小人、略带“暗黑”风的动物陶等作品,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柴烧创作营赵淋作品。 柴烧创作营王冬梅作品。 自2016年柴烧营首次举办以来,就吸引了不少全国优秀陶艺家齐聚在美陶湾这个古老的窑口。前辈大咖与青年“后浪”相互切磋,擦出更亮的火花,让陶文化“火”出圈。 本届柴烧创作营活动更是汇集了全国艺术界共40余位陶艺高端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著名陶艺家、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等作为导师,与学员们一同参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柴烧创作营邀请了“石湾杯”获奖的优秀青年陶艺家参加。“让年轻陶艺家在碰撞切磋中产生火花,得到成长”,魏华说。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为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陶艺赛事,同样是陶瓷创意周的重要项目。今年“石湾杯”大赛是第十届,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共收到871位参赛者投稿,征集作品995件,参赛人数和作品数均创新高,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也为各地陶艺家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赵淋《生命镜像》。赵淋的作品《生命镜像》以一人一猴为主体,头顶着头互为镜像,充满哲思,摘得今年“石湾杯”特别大奖。赵淋表示,通过参加“石湾杯”和柴烧创作营,了解到其他陶艺家独到的创作方式和对新材料的运用,大家相互学习、促进,这对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十分有帮助。而第二次参加“石湾杯”的陈明英在今年凭借《华开镜像》获得新锐奖。“看到其他选手的参赛作品,和当地热情的艺术家交流,让我的创作动力更加充沛了”,陈明英说。 陈明英《华开镜像》。“获奖后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创作信心倍增,也结识了不少专业水平高的同行小伙伴,很有归属感。”第一次参加“石湾杯”的王冬梅,凭借作品《“她”——5》获得新锐奖。她表示,除了信心的增进,她的创作思路也得到进一步拓宽。“我之前使用的是景德镇的高白泥,来到石湾后,发现石湾这边的泥巴太好用了,可塑性非常好,所以我在石湾创作时,作品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把我的创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冬梅《“她”——5》。“石湾杯”获奖的优秀青年陶艺家对美陶湾的创作氛围都情有独钟。早在2010年,赵淋就在南风古灶附近开设工作室,从美陶湾深厚的陶文化资源中汲取创作的养分。王冬梅则用“软软的”一词来形容美陶湾,“我来了之后也没有经历适应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进来了”。在王冬梅心中,美陶湾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方,让人感觉很舒服,未来希望在美陶湾开设工作室,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陶瓷作品。而作为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陈明英也十分喜欢美陶湾的创作氛围,她表示会鼓励学生来美陶湾挥洒才华,创新创业。相信以陶瓷创意周为媒,通过举办“石湾杯”、柴烧创作营等一系列活动,在青年人才的加持下,美陶湾未来的发展故事,定会更精彩!来源丨佛山石湾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4
2022-11
【公告】《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展期延长!
【公告】《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展期延长! “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展览开幕以来,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现将展期延长至2023年2月5日,欢迎大家来打卡! 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本次展览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3
2022-11
“前浪”与“后浪”的碰撞!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举行
“前浪”与“后浪”的碰撞!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举行 11月19日上午,2022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在新石湾美术馆举行,国内陶艺雕塑界大咖和青年艺术家同台交流碰撞,进一步激发佛山陶瓷产区的浓厚学术氛围。前辈与后浪的交流碰撞本次研讨会由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金文伟以及本届石湾杯获奖人员和柴烧创作营成员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与会人员进行热烈讨论。/佛山日报记者冯栋摄研讨会围绕“对话罗小平”和“对话石湾杯”两个主题展开,同时交流陶瓷教育、当代陶瓷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技法、材料等话题。与会嘉宾都拥有多年从事陶瓷领域创作、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从各自经验出发,围绕时代性、陶瓷教育等议题畅所欲言,交流具有价值的观点。 研讨会现场。/佛山日报记者冯栋摄“国内写实主义训练输出许多具象创作的艺术家,我们的具象主义表达和西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罗老师作品《万象》是在疫情背景下,对当下和现实的表达,这种题材和现实主义作品区别在哪里?”……研讨会上,多位艺术家向罗小平抛出问题,共同探讨陶艺雕塑艺术。罗小平也结合自己的三十多年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国外学习经历,分享自己在当代雕塑艺术表达形式的心得体会。 罗小平表示,创作要有当代性,反映当下人的思想、情感、状态和审美,创作者在初始阶段模仿别人技巧风格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要注重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艺术作品要有自身的辨识度,即使拿走作品的标签,也要让人看到作品仍然可以看到作品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在大众审美和市场导向中坚守艺术、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如何把握自己艺术风格的成长,寻找独特、创新的点?”“在大时代语境下如何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研讨会气氛热烈,青年陶艺工作者提出各自在平时创作中遇到的想法、困惑,与会的艺术家从个人经验、成长历程出发,分享在创作技法上的体会和对现代陶瓷领域的思考,与青年陶艺工作者进行交流。 “对于艺术家而言自律很重要,不能贪婪,更不能好高骛远,要将收入当作自己的人生投资,和自己人生道路结合起来,这才是有价值的赚钱。”曾鹏分享自己创作的心得,并给年轻陶艺家关心的如何权衡市场性和艺术追求提出建议。 “几位老师分享他们的艺术成长经历和个人感悟,对于我接下来的创作之路很有启发意义。”青年陶艺家、本届石湾杯全场特别大奖获得者赵淋直言此次参与研讨会受益匪浅,不仅解答自身在艺术创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也为今后的创作打开新的思路。推动石湾杯走向世界舞台“石湾杯”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今年大赛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共收到871位艺术家投稿,征集作品共995件,参与人数创历史新高,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并且吸引海外留学生积极参赛,呈现出地区覆盖面广、作品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 市民在“石湾杯”陶瓷展参观。/佛山日报记者刘乙丁摄此次研讨会通过现场与罗小平对话,进一步加深罗小平当代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石湾陶瓷产区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与石湾青年陶艺家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从生活中探索身边的美,实现“美美与共”。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还针对石湾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罗小平表示,石湾杯大赛是国内面向青年陶艺人才的优秀赛事之一,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期待未来更多青年陶艺人才参与进来,拿出更优秀作品展示创意与想法。曾鹏表示,从第一届石湾杯做评委到现在,他看到石湾杯的成长,也看到年轻艺术家对于陶瓷手段和材料的运用上的进步,艺术上的成熟度达到一定高度,这种进步是让人惊讶,更让人欣喜。魏华也表示,石湾杯完全有信心和底气与国内最好的展览甚至国际展览相论,也能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作品。期待接下来对石湾杯十年赛事做好梳理,同时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承载赛事成果,将石湾杯打造得更具国际化。 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全场特别大奖作品《生命镜像》,作者赵淋。/佛山日报记者刘乙丁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梅玉表示,美陶湾建设如火如荼,石湾杯必将越办越好,走向世界舞台,希望更多青年人才能在美陶湾创作和生活,一起遇见美好,预见美陶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石湾杯大赛,集中展示全国优秀陶艺青年人才的作品,同时发掘全国各地优秀青年陶艺家,提升和发展石湾地域文化,为美陶湾的产业链条提供人才储备,同时使美陶湾与全国各高校、陶瓷产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搭建起全国陶瓷艺术交流平台。来源丨佛山日报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阮小珈
22
2022-11
以陶作画,墙上生“花”!小小讲解员带你赏佛山秋色壁画,8大主
以陶作画,墙上生“花”!小小讲解员带你赏佛山秋色壁画,8大主题“亲临”巡游现场!以陶作画,墙上生“花”!近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携手存墨手艺工作室制作的陶瓷壁画在石湾公园亮相!今天就由我馆的小小讲解员带大家一起欣赏其中的佛山秋色壁画感受秋色巡游八大主题的魅力! 佛山秋色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秋色”意为佛山金秋的景色,因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故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 秋色内容分为民间工艺品和文艺表演两大类。民间工艺有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等五种,文艺表演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五类。秋色巡游的表现形态又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等七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结合石湾五千年殷实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用陶艺壁画的形式把秋色这一本地特色活动记录下来。壁画总长190米 这副壁画总长为190米,高约2.5米至6米。壁画由8个主题组成,分别是十二生肖独轮车队伍、踩高跷队伍、吹喇叭的仪仗队、舞龙、机器人队伍、舞狮、花灯和花轿仪仗队。整体呈现一个街区的景色,秋色游行队伍在此穿街走巷,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连年丰收的景象。独特的创作手法 传统的陶瓷壁画一般先做底板,再在底板上处理形象,这样做除了成本大,耗时多,表现方式还很单一,而存墨团队创作的这两幅壁画无需做底,艺术家以泥板为纸,以刀代笔,在泥板上切出各种形状,再像拼七巧板一般组合成图像,一次成形,灵活巧妙,变化丰富。 一起跟随小小讲解员的镜头欣赏其中独具特色的4个队伍吧!十二生肖独轮车队伍0112个小朋友欢天喜地推着色彩斑斓的十二生肖的独轮车走在巡游队伍的最前面。走近看,能看到每一个人物、每一只动物都有不一样的表情和心情,呆萌的小兔,闭眼陶醉飞起来的猪,温顺乖巧的羊,机灵活泼的猴……每一个推车的小朋友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叽叽喳喳讨论着谁的生肖车最有趣,谁的车颜色最漂亮,谁的轮子最顺溜。小鸟在他们头上飞舞鸣叫,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踩高跷队伍02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佛山是粤剧之乡,民间“私伙局”甚多,平日里巷弄间经常传出吹拉弹唱之声。这一组高跷人物便取材自戏剧人物的造型。 舞龙队伍03 “龙”是中国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佛山秋色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所以整幅壁画的中部是视觉中心,设计者特意安排了一组儿童舞龙图。孩童天真活泼,左顾右盼,领头的小孩子两手紧握,全身用力,要牢牢把握住方向努力向前,中部的孩童就多了些自由,随着龙形舞动,时而高举时而俯冲,色彩斑斓的龙在人群中翻腾游动,生机勃勃。 机器人队伍04巡游也需要推陈出新,除了有经典的戏剧人物,还加入了一些新元素,新面孔,比如这一组充满稚趣的机器人。有的是方块头,有的是球形身,有的头上有接收信号的天线,有的脚踩轱辘,还有的伸着长长的锯齿臂……各种奇思妙想汇集在一起。 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22
2022-11
兔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征集函
兔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征集函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又开始征集作品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2023年兔年生肖陶艺展览将继续开展,参展作品仅作巡回展览。外地展与珠海市博物馆合作,将兔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珠海市展出,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一如既往支持我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展览,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共同努力!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省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珠海市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二、展览时间和地点(一)佛山展览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体验中心(二)外地展览时间:(待定)展览地点:珠海市博物馆三、征集内容征集陶艺家的生肖陶艺作品进行展览宣传,参展作品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示,还将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珠海市博物馆展出。四、参展作品要求(参展不收取任何费用)(一)2022年创作的以“兔”为题材的陶艺作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作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五、作品数量参展者可送多款参展作品,每款1件(套)。六、工作安排 (一)展览发动(2022年8月起)可亲临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 (二)作品征集(2022年11月7日——18日)将填写好的报名表连同作品一并递交到我馆(三)作品拍摄(2022年11月21日——22日)入围作品拍摄(四)展览开幕(2022年12月1日) (五)退作品时间(待定,以电话通知为准)七、联系方式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 系 人:梁小姐、陈小姐电话:0757—82783950电子邮箱:166361261@qq.com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2年8月1日
20
2022-11
2022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顺利举行!
11月19日上午,2022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在新石湾美术馆举行,国内陶艺雕塑界大咖和青年艺术家们同台交流,传道解惑,共话艺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担任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著名陶艺家、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金文伟,以及本届石湾杯获奖人员和柴烧创作营成员40多人参加研讨会。本次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围绕“对话罗小平”和“对话石湾杯”两个主题展开,同时还谈及陶瓷教育、当代陶瓷的时代性和前沿性,艺术技法、艺术材料等话题。“国内的写实主义训练输出了多位具象创作的艺术家,那我们的具象主义表达和西方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罗老师的《万象》作品是疫情背景下,作者对当下和现实表达,那这种题材和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区别在哪里?”……研讨会上,多位艺术家向罗小平老师抛出问题,共同探讨陶艺雕塑艺术。罗小平老师也结合自己的三十多年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国外学习经历,分享自己在当代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心得体会。“如何在大众审美和市场导向中坚守艺术、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如何把握自己艺术风格的成长,寻找独特、创新的点?”……研讨会气氛非常热烈,大家各抒己见,青年陶艺家们提出了自己平时创作中遇到的想法、问题,老师们从个人经验、成长历程出发,分享在创作技法上的体会和对现代陶瓷领域的思考,与青年陶艺家们进行充分交流。“艺术家不能贪婪,更不能好高骛远,把收入当作自己的人生投资,要和自己人生道路结合起来,这才是有价值的赚钱。”曾鹏老师表示,从第一届石湾杯做评委到现在,他看到石湾杯的成长,也看到年轻艺术家们对于陶瓷手段和材料的运用上的进步,艺术上的成熟度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种进步是让人惊讶,更让人欣喜的。研讨会上,大家也针对石湾杯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罗小平老师表示,石湾杯大赛是国内最优秀的展览之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放到国际的展览里也不逊色,期待更多青年陶艺家拿出优秀作品参加比赛。魏华老师也表示,现在石湾杯完全有信心和底气与国内最好的展览甚至国际展览相论,我们也能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作品。期待接下来对石湾杯十年赛事做好梳理,同时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承载赛事成果,把石湾杯打造得更具国际化。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览今年的“石湾杯”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青年陶艺工作者征集参赛作品。参加本次“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报名人数总共为871人,作品数约995件。艺术类495件,器皿类500件。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目前,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览正在广东省新石湾陶瓷美术馆的2、4号展厅展出,展览将展出至12月4日,市民可免费入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9
2022-11
预告丨2022美美与共•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研讨会将于明日举行
INFORMATION OF SEMINAR研讨会信息主题:美美与共Theme: Sharing Beauty时间:2022/11/18 9:30Time地点: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Venue: New Shi Wan Art Museum of Guang Dong到场嘉宾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鹏(著名陶艺家、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石湾杯获奖人员、柴烧创作营成员研讨会流程9:30—10:20对话罗小平10:20—11:10对话石湾杯“石湾杯”研讨会多年来已经形成品牌学术活动,研讨会嘉宾都拥有多年从事陶瓷领域的创作、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经验,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围绕时代性、陶瓷教育等议题积极地研讨,分享具有价值的观点。研讨会将通过现场与罗小平老师对话,进一步加深罗小平教授当代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石湾陶瓷产区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与石湾青年陶艺家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从生活中探索身边的美,实现“美美与共”。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是佛山陶艺创意周的重要项目,也是石湾持续举办的重要品牌活动。“石湾杯”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今年的“石湾杯”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青年陶艺工作者征集参赛作品。参加本次“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报名人数总共为871人,作品数约995件。艺术类495件,器皿类500件。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大赛及作品展的顺利举行,全面展示了全国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全国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了引领作用,通过全国优秀陶艺人才的作品集中展示,发掘全国各地优秀青年陶艺家,提升和发展石湾地域文化,为石湾的产业链条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使石湾与全国各高校、陶瓷产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搭建起全国陶瓷艺术交流平台。来源丨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8
2022-11
回顾丨多位陶艺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昨晚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熠
作为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的重要内容之一,“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艺术沙龙于11月16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顺利举行。沙龙邀请了来自全国艺术院校、陶艺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柴烧营的陶艺家约100人参加,大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艺术分享。本次活动也奏响了17日晚陶瓷创意周开幕式的前奏。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芳,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超,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梅玉等领导出席了活动。活动现场。罗小平老师与嘉宾们合影。罗小平老师与石湾青年陶艺家们合影。“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是罗小平教授首次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展览,展览作品展示了其独特而具有个性的艺术面貌、艺术技巧、创作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嘉宾参观展览在沙龙活动上,嘉宾们参观了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览,也对陶瓷艺术创作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通过当代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石湾陶瓷产区的交流与碰撞,为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带来国际化视野和思路,丰富石湾陶艺的表现形式,激发行业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魏华表示,罗小平老师的新书《雕塑·泥片塑造艺术》把他的雕塑陶艺技法和多年来的实践成果做了一个逻辑化、系统化梳理,塑造了一种可教授、可传递、可传承的体系,对陶艺创作者们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罗小平老师这个展览把技术高度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体会结合起来,所以我们看到了如此让人感动、振奋的优秀陶艺作品,他把陶瓷媒介特性做了充分的发挥和演绎,对中国陶瓷艺术未来发展有很好的借鉴。”著名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先生给予了展览高度评价,认为该展是一个代表或显现中国现当代艺术水准的展览。他还称赞罗小平老师不仅是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更是一位优秀的传道授业者。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张景辉先生表示,罗小平老师多年来投身陶艺创作,他在用敏锐的艺术家视角,阐述对泥土的理解。在《雕塑·泥片塑造艺术》一书中,他不仅把艺术、探索精神传递给大家,还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大家,感谢罗小平老师对陶瓷艺术做出的贡献。“石湾在我从艺和创作初期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我把展览放在石湾,也是想向石湾陶的传统和历史致敬,同时表达对这方土地、人民的感激。”罗小平说道。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芳表示,今年佛山市委推进高质量建设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岭南文脉之城、世界陶艺文化之都建设,禅城区以“本来与未来——让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国活起来预见·美陶湾”为主题,举办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汇集全国艺术界的高端人才,期待大家为美陶湾的发展出谋献策,为美陶湾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梅玉表示,感谢陶艺界的专家学者和青年陶艺家们来到石湾参加陶瓷创意周活动,期待大家在柴烧营、沙龙等系列活动中,体验佛山传统的陶瓷艺术与现代新的思维理念碰撞,擦出陶艺创作新火花,共同擦亮“石湾陶”文化名片。END编辑丨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2-11
柴烧创作营正式开营!全国40余位陶艺高端人才齐聚美陶湾共同创
11月14日,作为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重要环节的柴烧创作营,在佛山柒号仓艺术馆开营。此次活动汇集了全国艺术界共40余位陶艺高端人才,他们有来自全国各个陶瓷产区的非遗传承人,也有美术学院青年陶艺带头人,还有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获奖人员。开营仪式现场。创作营将从11月14日持续至11月23日,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创作、艺术交流会、名家讲座以及参观陶艺家工作室等。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终评的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著名陶艺家、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兰涛,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吴昊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开营仪式,并为参加创作营的青年陶艺家寄语。专家学者们寄语。“柴烧创作营是陶瓷创意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期待陶艺专家学者带领青年陶艺家们共同探讨,为美陶湾建言献策。希望大家通过创作交流、思想碰撞,擦出更新更亮的火花,也为美陶湾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能,让我们在未来预见更好的美陶湾。”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梅玉表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梅玉致辞。“这次机会非常难得,创作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老师参加,我希望自己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拓宽创作视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岑琪韵表示。佛山青年陶艺家潘超安也参加了此次创作营,他表示,“参加此次创作营的陶艺家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有传统的有现代的,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在此次活动中,潘超安已经创作了一件名为《愚公》的作品。接下来他还计划以石湾陶艺先辈刘佐潮的经典作品《拍蚊公》为原型,深入研究学习,并且用现代比较抽象的手法翻新创作。陶艺人才现场创作此次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柴烧创作营的举办,将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汇集在石湾这个古老的窑口,将古老柴烧文化与现代陶艺创作相结合。希望通过各地陶艺家共同创作,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增进彼此的友谊,为美陶湾搭建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文字来源丨羊城晚报审校 | 戎耀审核丨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5
2022-11
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SHIWAN CUP YOUTH CERAMICS COMPETITION EXHIBOTION 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名单公示经过评委老师们三轮投票评选,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获奖最终结果如下:恭喜获奖的青年陶艺家们!Selection Time评选现场评委老师们正在进行评选讨论。工作人员进行最后的统计工作。欢迎大家亲临展览现场!展览信息主题:美美与共Theme: Sharing Beauty时间:2022/11/17——12/4Time:2022/11/17——12/4展览地点:2、4号展厅Venue:Exhibition Hall 2 and 4地址: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Adress: New Shi Wan Art Museum of Guang Dong
14
2022-11
“石湾杯”进行时丨2022“石湾杯”陶瓷大赛作品展即将开幕!
SHIWAN CUP YOUTH CERAMICS COMPETITION EXHIBOTION WILL BE OPENED“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即将开幕INFORMATION OF EXHIBITION展览信息主题:美美与共Theme: Sharing Beauty时间:2022/11/17——12/4Time展览地点:2、4号展厅Venue地址: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Venue: New Shi Wan Art Museum of Guang Dong盛会将至距离“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开幕还有6天!相信一直关注本次展览的朋友们已经同小编一样迫不及待了!在期待开幕之前我们一起先简单地回顾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基本情况吧!2022 SHIWAN CUP YOUTH CERAMICS COMPETITION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是佛山陶艺创意周的重要项目,也是石湾持续举办的重要品牌活动。“石湾杯”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今年的“石湾杯”以“美美与共”为主题,分为“艺术类”与“生活类”两个组别,面向全国18—45岁的青年陶艺工作者征集参赛作品。 参加本次“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报名人数总共为871人,作品数约995件。艺术类495件,器皿类500件。参赛人员地域分布全国21个省、直辖市。ARRANGE EXHIBITION NOW布展现场这段时间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布置现场 今年大赛的参与人数创历史最高,呈现出地区覆盖面广、作品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大赛及作品展的顺利举行,全面展示了全国青年陶瓷创作的成果,在全国青年陶瓷艺术范畴中起到了引领作用,通过全国优秀陶艺人才的作品集中展示,发掘全国各地优秀青年陶艺家,提升和发展石湾地域文化,为石湾的产业链条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使石湾与全国各高校、陶瓷产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搭建起全国陶瓷艺术交流平台。计划11月14日上午现场终评,下午公示比赛结果。将邀请在陶瓷业界富有经验和声望的教授组成评委团,届时将产生全场特别大奖1名,艺术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奖6名,优秀奖15名,生活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奖6名,优秀奖15名。WORKSHOP OF CERAMICS 柴烧工作营 届时展览开幕后,陶艺创意周还承办“柴烧工作营”活动。本届艺术创作营活动汇集了全国艺术界共40余位陶艺高端人才,他们有来自全国各个陶瓷产区的非遗传承人,也有美术学院青年陶艺带头人,还有获得本届“石湾杯”的获奖人员。 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交流会、名家讲座、参观陶艺家工作室等等。通过“柴烧工作营”的举办,将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们汇集于石湾的古老窑口,将传统柴烧文化与现代陶艺创作相结合,通过各地陶艺家共同创作,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增进彼此的友谊,为石湾与世界搭建优良的对话平台。创作营为期十天,从11月14日到11月23日在石湾柒号艺术仓举行。“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单位广州存氧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11
2022-11
【识陶匠】潘超安:用陶塑语言表达“人生百态”
“优秀的陶塑作品应超越‘工艺’属性,具备精神内涵。”文人雅士题材,在佛山石湾陶艺中并非新题材,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青年陶艺家潘超安的手中,却呈现出借古开新、别具一格的新境界。潘超安喜爱绘画、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并能将其精髓融入石湾陶塑创作中,经他手塑造出来的陶艺,每一件都意境深远、饱含感情、引人深思。NO.1从“博采众长”到“自成一家”出生于1982年的潘超安,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自小痴迷绘画的他,15岁起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钟汝荣为师。“一开始我主要是跟老师学画画,当时看到老师做石湾公仔,便产生兴趣。2002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化的陶塑学习。”他说。在潘超安看来,自己的学艺之路是幸运的,钟汝荣老师带他走进石湾陶塑,并手把手传授技艺。此后,国画大师戴敦邦、画家朱涛两位老师,也对他产生深远影响。鲁智深浓密的眉毛跃起、怒目圆睁、鼻梁紧皱,整体造型夸张诙谐、栩栩如生……2005年,潘超安创作的第一件陶艺作品《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就融汇了钟汝荣传授的陶塑技艺,吸收了戴敦邦的国画艺术手法,并加入自己喜欢的动漫元素。兼采老师们之长但又不囿于“模仿”,潘超安的陶艺作品别出心裁、自成气象。首件作品一经问世,便获得全国“金凤凰原创旅游品、工艺品设计大奖赛”金奖、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此后,他还创作了《黑旋风斗浪里白条》《武松景阳冈星雨打虎》等多件水浒系列作品。对于将自己“生命历程”和“创作历程”融为一体的潘超安而言,这也是其“少年尚武、洒脱率性”人生阶段的生动体现,该系列作品极具观赏性、趣味性、动作性、场景化。NO.2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融入陶艺中柳如是“千峰翠色入云鬓”,汤显祖“春光如线袅晴丝”,张岱“春庭落影转惠风”,李渔“携琴野外投知己”,文徵明“此身丘壑是前缘”……潘超安生性敏感细腻,随着学识和阅历的增加,更加注重陶艺人物的精神内涵。从2014年起,他潜心文人系列作品的创作,其中以明代人物为最,塑造了多件经典人物陶艺作品。为了体现陶塑人物的精神内涵,潘超安深入研究所创造人物的生平、思想,尽可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至于每完成一件人物作品,他都要花很长时间去“抽离”。“作品越是具象,其精神内涵就越一览无余,缺乏丰富性和层次感”。为此,在文人系列作品的创作中,潘超安适度吸收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简约、凝练、抽象的手法,“给观者留出想象空间,让观者与作品人物穿越时空交流”。除了古代文人,近几年,潘超安还创作了一系列近现代文人系列作品,如以钱钟书、季羡林、饶宗颐为题材创作的《文化昆仑》。此外,他还创作了《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报得三春晖》等一系列体现人生百态的佳品。“人性的乖讹、人情的冷温、人生的无奈”,潘超安极力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融入创作中,在他看来,“杰出的艺术家应该具备悲天悯人、心系苍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气度”。
7
2022-11
2022年卷《“佛山韵律”文学艺术丛书》《民间工艺卷》作品征
2022年卷《“佛山韵律”文学艺术丛书》《民间工艺卷》作品征稿一、征集对象和范围佛山籍及在佛山五区生活、工作的艺术家,在2021年度创作的作品。二、作品征集条件(1)当年入选省市级展览会、博览会等的获奖作品;(2)当年在省市级报刊杂志等刊登报道的作品;(3)当年被省市级博物馆、艺术馆等收藏的作品;(4)各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技艺大师等在当年创作的代表作品;(5)其他艺术家当年创作,反映佛山地方特色及创作水平的作品。三、征集作品种类陶艺、木版年画、狮头、彩灯、木雕、剪纸、藤编、竹编、纸编、刺绣、玉雕、砖雕、石雕、烙画、纸朴、金箔、漆艺、铁艺、灰塑、古琴、龙舟、饼印、香云纱、广式家具、岭南盆景等民间工艺。四、资料格式要求符合条件的作品请提供:(1)名称、尺寸、奖项(如无不填)、作者简介(以主要的3个头衔为宜);(2)作品高清图片需在2M以上(如无条件拍摄,可与工作人员联系)。因图片质量、资料等达不到印刷要求将不予采用。(附提供文字的参考格式)名称:张骞通西域 尺寸:48×26×53cm奖项:入选上海“一带一路名品展”作者: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五、收稿时间为保证按时编辑出版,截稿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六、稿件入选审核(一)征稿截止后,主办方对所收作品进行初选,初选稿件经分卷评审专家二审及丛书编委会终审后确定最终入选。(二)来稿文责自负,编辑有权对入选稿件进行修饰美化,如不同意,请在材料中注明。(三)入选稿件向作者赠送书籍,不另付稿酬。七、联系人刘东,手机:15919000584 邮箱:1351419458@qq.com;微信号:liudogg(同手机号)
3
2022-11
【识陶匠】黄维珊:用妙笔与窑变演绎釉色新风尚
说起陶瓷文化,江西景德镇和佛山石湾是两处绕不开的高地。对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维珊而言,这两座城市恰是她的故乡和“第二故乡”,她将两地极具代表的“瓷”文化与“陶”文化巧妙结合,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既让青花釉里红和石湾柴烧文化发生美妙碰撞,又让景德镇青花的装饰技法应用到了石湾陶器上。01 将“瓷”文化与“陶”文化巧妙结合“70后”的黄维珊,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父母都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简称“陶院”)的教授,她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后来,又考入了陶院,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黄维珊来到了佛山,在佛山市技师学院当老师。但她终究没放下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并于2013年起重新拾起。虽然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陶瓷没有直接关联,但由于之前在陶瓷艺术方面的学习和积累,黄维珊很快就选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青花釉里红及当代石湾陶器柴烧文化,并且应用到陶瓷作品上来。尤其特别钟情于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即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她的作品多以气烧和柴烧二次叠加烧成,釉色变化丰富。将景德镇的“瓷”文化与石湾的“陶”文化结合,是黄维珊在创作之路上始终秉持的美好心愿,也是努力方向。02 让“青花釉里红”和“石湾柴烧”发生美妙碰撞晓烟生绿树,花影浮动,一筐欢喜一筐春……黄维珊的柴烧青花釉里红陶瓷系列作品,极具绘画和窑变之美。她笔下的花鸟和人物,都以极简线条勾勒而出,写意灵动,生趣盎然,稚拙可爱。“我很喜欢带有弧度、稚拙的造型。图案创作和线条勾画上,我本能地偏向于那种自由欢快、一笔到底、一气呵成的流畅笔法。同时,我也喜欢柴烧时的窑变,喜欢窑变的不确定性,变化非常丰富,会带来很多人工所不能达到的渲染之美。”黄维珊说。为了研究青花釉里红的窑变之美,黄维珊一开始烧坏的作品不在少数。但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积累中,她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心得,开创了青花釉里红现代美的新格局。让“青花”与“石湾陶”发生美妙碰撞,是黄维珊的又一创新尝试,她将景德镇青花的装饰技法应用到了石湾陶器上。比如,其作品《斑斓》,就是选用石湾陶土,手工拉坯成型,运用石湾红釉和景德镇青花料上釉,然后用柴火烧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金属质感的柴烧颜色釉陶器,表面看上去像陶器,但其实已达到了瓷化的质地。而且,在窑变之后呈现出钧窑的釉面效果,熠熠生辉、典雅大气。作品《斑斓》2018年获得“国匠杯”金奖;《璀璨》2018年被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流光溢彩》201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凭借不断突破和创新的精神,黄维珊铸就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2
2022-11
氛围“拉满”!石湾公园新壁画带你感受千年陶都魅力!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摄人心魄,陶瓷更是石湾人展示文化自信的一种特别“语言”!近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携手存墨手艺工作室制作的陶瓷壁画在石湾公园亮相!壁画采用泥板制作成浅浮雕的形式,重现了石湾古镇昔日制陶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秋色”的场景!石湾窑SHI WAN YAO制陶寮场鳞次栉比,窑灶烟火昼夜燃烧……此为石湾窑旧貌。明清时期大盆行、缸行等著名行会林立。明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至今仍薪火不绝,见证了“南国陶都”的荣耀,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石湾窑》壁画再现了石湾古镇昔日的陶瓷制作场景,从原材料开采、釉料制备、拉坯印坯成型、陶塑创作到龙窑烧成的传统手工技艺,还原了一段流逝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水部口”、“伍地街”等等这些石湾老街,勾起人们久远的记忆,呈现出一派石湾陶业兴盛繁荣的景象。壁画采用泥板制作成浅浮雕的形式,造型简洁洗练,富有装饰趣味。既阐述了石湾传统,又让人们领略了当代陶塑魅力。佛山秋色FO SHAN QIU SE壁画结合石湾五千年殷实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用陶艺的形式把秋色这一本地特色活动记录下来。壁画总长为190米,高2.5米至6米。佛山秋色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秋色”意为佛山金秋的景色,因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故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秋色内容分为民间工艺品和文艺表演两大类。民间工艺有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等五种,文艺表演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五类。秋色巡游的表现形态又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等七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在壁画创作构思上,使用红砖分划长达190米的墙体,整体呈现一个街区的景色,秋色游行队伍在此穿街走巷,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连年丰收的景象。
26
2022-10
【识陶匠】岳青俊:让石湾陶制茶具姿彩万千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走进南风古灶公仔街“金陶源”工作室,游客很快会被这里清新润目、釉色独具一格的陶艺品所吸引。从事陶塑创作26年来,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岳青俊潜心钻研河南钧瓷窑变釉及广钧窑变釉。通过无数次实验,将柴烧原矿釉运用到石湾陶制茶具上,并用改良后的柴烧技法烧制,烧成的作品釉厚光润,色彩丰富瑰丽,极具古朴清雅之风韵。0120多年前来佛山游玩对陶艺一往情深出生于1971年的岳青俊,原是河南人。他和陶艺之间的邂逅,缘于一次偶然。1995年,他从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毕业,入职了当时一家全国知名零售业企业。该企业要在广州开设分店,岳青俊被派往负责美工策划工作。1996年,有次周末休假,他到佛山游玩,顺便看望一位在南江陶瓷工艺厂工作的老乡。“当时,看到他们做得惟妙惟肖的陶艺,就觉得好惊奇,而且发现我自己很感兴趣,于是很快就从原来公司辞职转而踏上陶艺之路。当时我原公司待遇很好,转行到陶艺厂时工资落差很大,但我真心喜欢,所以还是毅然决然转行了。”说起进入陶艺行业的缘由,岳青俊感慨万千。“我们决定做一些比较现代的陶瓷产品,重点是在釉色上开拓独特风格。”岳青俊在陶艺厂的从业时间并不长,几个月后,就和老乡一起另起炉灶,联手创业。2005年,岳青俊和之前的合伙人分了家,开始二次创业,主攻陶瓷小饰品,市场反应不错。2012年,凭着自己敏感的市场洞察力,他又开始转做陶瓷茶具,依然是以釉色研究为突破口。 02无数次“烧钱”实验终获成功古时候,河南禹州钧窑创造出来的一种釉料釉层较厚,拥有多种颜色、纹路、开片、乳光、图画等,被称为钧釉,也称钧瓷釉。石湾窑仿钧釉做出来的釉色被称为广钧釉,又称“泥钧釉”。钧瓷窑变釉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岳青俊,在研究初期,他走访了多位钧瓷老艺人及钧瓷文化博物馆等,系统学习钧釉的窑变古法配釉及烧成技法。之后,他把钧釉古法配方的原矿材料玛瑙石等加入到石湾广钧釉古配方中,改良为原生态环保窑变釉,应用在茶具上,然后用柴火来烧制。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配合,在现代窑炉上用古老柴烧技法,难度很大。“刚开始连续烧坏了好多,用我家人的话来说,我不是在烧陶,是在‘烧钱’。”面对一窑窑失败的作品,“釉痴”岳青俊没有退缩,他反复对比烧窑记录并且总结经验,也向多位石湾民间陶瓷老艺人请教。仿若绚烂烟霞、奇幻星空坠落杯中,美妙绝伦……历经约一年的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岳青俊独具石湾特色的柴烧广钧窑变釉茶杯终于烧制成功。自此,他相继烧制出色彩多变的蓝色花纹蓝钧釉、红中透紫的钧红紫釉,以及石湾红釉石榴红。多年来,岳青俊的陶艺作品广受好评,其中,《源》《花语》《红釉茶具》等多件作品先后被广东工艺美术珍宝馆及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2019年,柴烧原矿釉茶器《蓝韵》《紫气东来》《紫韵》入编《中华茶器具通鉴》。-END-来源丨羊城晚报·羊城派
25
2022-10
【识陶匠】陈沛津:用陶艺语言“讲述”民间生活故事
“在我的认知之中,泥土是最朴实的东西,石湾陶是对民间生活的最朴素拙雅的雕塑倒影。”自上世纪90年代接触石湾陶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以来,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陈沛津就精研石湾传统陶塑技艺,并不断开拓创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结构巧妙、意境深远、技法细腻、饱含温情……陈沛津擅长用陶艺语言讲述民间生活故事,并将设计美学融入陶艺创作中:通过情景化的“生肖陶”,讲述旧时光里的乡村故事;通过“陶塑挂画”,在石湾陶塑设计中开拓了一种新思路;通过“异材同构”,为陶艺衬出新境界。肯下笨功夫的“醒目少年”“有一技傍身才能过上好日子。”三十年前从家乡清远来到佛山打工时,少年陈沛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学到一门手艺。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在其他行业漂泊太久。1993年,经人介绍进入石湾陶艺行业,到南江陶瓷工艺厂工作,并有幸跟随其恩师学艺。“当时师父说,这小子看起来比较醒目,就直接跟我学吧。”陈沛津回忆道。石湾陶塑多是人物和动物题材,对结构的要求很高。学艺期间,陈沛津勤学苦练,下足“笨功夫”。学艺初期,他白天临摹师父的作品,揣摩其工艺、手法、构图、结构等,晚上自学素描、画画。后来,他白天完成厂里分派的订单,晚上还在宿舍里继续“玩”陶泥。踏入陶艺行业的第十个年头,陈沛津成立了个人工作室“陶醉坊”。在“情景陶艺”“陶塑挂画”等方面成绩斐然乡间小路上,一头壮硕的黄牛拉着满载稻穗的木架车,结实锋利的犄角向后弯曲,明亮的双眸望向前方。赶车的男人手搭牛背,坐车的男孩则调皮地扬起手中修长的树枝,两人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陈沛津创作的牛年生肖陶艺《春华秋实》,写实生动、栩栩如生,是其情景陶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生肖类系列作品,都以生动活泼的情景化组雕场景,讲述着旧时光里的乡村故事。艺术探索永无止境,将设计美学融入陶塑创作,是陈沛津形成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入口。着一袭白衣醉卧船头,酒瓶倾倒,弯月伴眠……这是陈沛津的创新形式的“陶塑挂画”代表作——《醉太白》中的场景。将石湾陶塑与古色古香的挂板相结合,以石湾陶塑为整个作品的核心,且区别于一般的浮雕壁画,既可作壁上装饰,又可作桌面摆件。此类手法,在石湾陶塑设计中开拓了一种新思路。同时,受师父作品的启发,陈沛津还不断进行“异材同构”作品的创作完善。比如,以造型美观的木材作为底座,去衬托观音、罗汉等,这使得整体效果变得更有体积感和份量感。“创新不能是怪诞的创新,而是在传承好石湾陶塑精髓的基础上,做出符合现代生活和审美的创新。”陈沛津说。来源丨羊城晚报·羊城派
21
2022-10
2022年石湾杯初评结束,100件入围作品名单新鲜出炉!!!
历经5个月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完成了所有报名及初评工作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分为“艺术类”和“生活类”两个组别向全社会征集陶瓷艺术作品总计共收到871位艺术家投稿征集作品共995件(艺术类495件、生活类500件)初评评审团魏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现任职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陆斌1961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吴昊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陶瓷艺术系副主任;2002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大学院/美术研究科/工艺(陶瓷)专业/修士课程(硕士)。199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金文伟金文伟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至今任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2011-2019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谭红宇1971年生于广东佛山。1995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学士学位;1998年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省高等教育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访问学者;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访问学者。01入围名单经过紧张的初评环节之后评委团评选出100件入围作品(艺术类50件,生活类50件)现将名单公示如下艺术类生活类02公示时间2022年10月15日-17日03扫码入群恭喜各位入围者请入围人员扫码进入收件群组委会将在群内组织后续作品收件事宜编辑 | 麦玮炘审校 | 纪文瑾审核 | 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7
2022-10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3年展览预告抢先看→
2023年展览预告2023年展览预告01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时间:2022年12月16日-2023年3月31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02兔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5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文创中心03石湾园林花盆展时间:2023年4月-6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04收藏家藏品展时间:2023年7月-9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05陈沛津陶塑作品展时间:2023年9月—12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END-
17
2022-10
石湾杯征集已经结束 , 后续安排如何?进来了解一下
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报名阶段已于2022年9月30日结束。本次大赛引起全国各艺术院校和陶瓷产区的热烈反响。截止报名,共收到参赛作品995件,其中艺术类作品495件,生活类作品500件。感谢大家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目前大赛正处于初评阶段,请参赛人员耐心等候初评结果,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众号上公示。后续工作安排时间工作10月8日-14日组织初评10月15日-17日初评结果网上公示10月18日公布入围名单10月18日-28日接收寄送作品11月14日开展终评11月14日-16日公示获奖名单11月17日公布获奖名单、颁奖11月17日-12月1日“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览11月19日石湾杯研讨会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纪文瑾审核 | 李燕娟审定 | 阮小珈
10
2022-10
九九重阳 相伴在旁
馆藏作品 | 天伦乐(潘柏林)尺寸 | 长13,宽16,高22厘米逐梦前行别忘了身边的那份关怀不止九九重阳,更要时时陪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祝长者们福寿安康!
4
2022-10
盛世华诞 国泰民安
馆藏作品 | 彝寨乡音(刘炳)尺寸丨长15厘米,宽16厘米,高40厘米万里山河同庆贺赞祖国华诞 国 庆 节 快 乐 !
1
2022-10
【赏“陶”宝】石湾山公陶塑欣赏(二)
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01/现代石湾窑 微塑“南国水乡”作者:罗雪薇尺寸:长60,宽33,高44厘米介绍罗雪薇,佛山人。随山公微塑名家廖坚学艺。20世纪70年代始在盆景上用色泥代替釉彩。开创性地利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创作大型陶塑山石盆景。02/现代石湾窑微塑“千年胡杨”作者:冼艳芬尺寸:长35,宽22,高31厘米介绍冼艳芬,石湾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发了多种矿物质色泥材料代替釉彩在微塑盆景中应用,作品奇特夸张、生意盎然。03/现代石湾窑微塑“小园春色”作者:霍培英尺寸:长26,宽13,高22厘米介绍作品以石湾微塑特有的捏、贴、捺手法,将春天里一位傣族姑娘放羊归家的情景微缩于巴掌大的一座陶塑盘景中,作品手法细腻,即使是芭蕉树的叶纹,野花的花瓣,人物的表情也刻划得栩栩如生。作品名字中的“春色”一语双关:小园繁花似锦,春色满园,掩映着如花的傣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相互衬托更显意境和谐统一。作品巧妙运用石湾现代有色坭料,塑造出的人物,小羊等更显春色多彩迷人。现代石湾窑素胎微塑“八仙过海”尺寸:长13.5,宽6.5,高7.2厘米介绍作品分别表现了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祝寿大会渡海的情景。八位神仙各持法器,造型生动,服饰精美,个性鲜明,栩栩如生。-END-
22
2022-9
以演筑防,以练为战!我馆开展消防和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
为确保参观游客及文物安全,9月19日下午,我馆开展了消防和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进一步增强全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紧急事件处置能力。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及演练。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培训课由我馆安全保卫部主任赵大志主讲,详细讲解了火灾及消防的相关知识,还讲解了面对失窃、袭击、拥挤、防暴等公共安全事件以及破坏性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的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消防演练本次演练,模拟博物馆展馆二层发现火情,由博物馆应急指挥组紧急启动应急处置程序,组织游客紧急疏散、自救、及时报警,对火灾初期进行灭早灭小。博物馆各部门按照分工部署开展应对,按照应急预案具体实施操作,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 防暴演练 讲解消防器材演练结束后,赵主任讲解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我馆人员上手实操,掌握消防设备使用技巧。经过此次培训和演练,全体员工学习了消防及公共安全的相关知识及处理办法,正确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了火灾发生后的人员疏散及灭火程序,为最大限度预防和降低火灾事故发生提供了有力保证。END
20
2022-9
【识陶匠】黄志棠:在“贴塑”技法的传承和创新上颇有建树
在石湾,陶艺世家众多。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黄志棠,是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之子。专职从事陶艺已有二十余年的他,涉猎题材广泛,在他的手中,人物、动物、瓜果皆可入陶。在创作技法上,他对前辈们传下来的“贴塑”手法传承拓展、创新应用,并且颇有建树。01历史名人、仕女等题材均有涉猎1968年,黄志棠出生于东莞。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在佛山工作了,在他幼年时,全家跟随父亲一起搬到了佛山定居。他说:“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后就直接去陶瓷厂找爸爸,做完作业后就会拿着陶泥捏着玩,从那时起就对陶艺很感兴趣。读中学时,我还在佛山十四中读了陶瓷班。”大学期间学理工科的黄志棠,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石湾一家陶瓷厂,做建筑陶瓷,后来也从事过其他行业工作,但始终没放下“捏公仔”。1996年,他正式成立工作室,专注陶艺创作。在多年的学习和创作中,黄志棠一步步跟着父亲的指导提升自己,也曾两度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打下了扎实的陶瓷雕塑理论和实践基础。从事陶艺创作二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石湾陶塑技艺,涉猎题材广泛,仙家道佛、历史名人、仕女等均有尝试,尤喜文人雅士题材。“做陶塑人物,不但外形要做得好看,人的神态也很重要,要理解透彻人物的状态,是开心还是忧愁,要在作品上生动地体现出来。同时,还要借衣饰纹路、线条等来衬托人物的气度和情感。”黄志棠认为。02在“贴塑”技法上颇有建树石湾陶塑有刀塑、按塑、捏塑、贴塑等手法,黄松坚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他用贴塑手法创作的仕女玲珑精妙、优雅灵秀,开创了石湾陶艺一大流派。说起创作经历,黄志棠颇有心得,尤其是在“贴塑”技法的传承和拓展上,他多有尝试且取得成绩。他说:“贴塑技法是石湾的前辈大师们,一代代积累、改良和传承下来的,它凸显了石湾陶艺精湛的工艺,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下去的。贴塑通常应用于人物作品的衣饰上,塑造出精美细致的纹路图案,做好贴塑,需要拥有扎实的美学功底以及精湛细腻的技艺。”黄志棠在父亲黄松坚的“贴塑仕女”题材作品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和试制,开拓了男性贴塑人物题材,创作出了《羲之爱鹅》《梅妻鹤子》等作品,获得广泛好评。多年来,黄志棠佳作频出,并且屡获各级奖项,部分作品更为多家文博机构所珍藏。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公益教学,为石湾陶艺行业培养新生力量。—END—
20
2022-9
【赏“陶”宝】石湾山公陶塑欣赏(一)
赏“陶”宝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山公篇山公微塑是一门具有岭南特色的艺术陶塑种类。在清代,为适应岭南园林盆景的需求,山公微塑应运而生。山公微塑的最大的特点是“微小”。陶艺家们利用陶土特有的可塑性,用搓、捏、贴、捺、塑等传统手工技法创作出人物、鸟兽、亭台楼阁等一些造型精微的作品,装饰点缀在盆景上。经过传承和发展,后来出现整体的微塑盆景造型,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花鸟等均由陶泥塑制,将自然景物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石湾山公微塑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我国陶塑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01现代石湾窑陶塑“故园”作者:霍秀兰尺寸:长23.5,宽19,高1.5厘米作品运用微塑手法,构成一幅立体化的画面,以街角小巷为素材,经过提炼、概括、集中,重新组织加工而成,在微缩的建筑街景里,配以文人老者作点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寓情于景,不失为佳作。022005年石湾窑素胎微塑“渔樵耕读”作者:黎五妹尺寸:长5.5,宽2.2,高1厘米石湾山公微塑,在技法上讲求“微、巧、精、速”的高度统一,手法多以意笔手法把握描写对象的动态,刀法力求简练、概括、明朗。渔樵耕读为石湾常见的微塑题材,很好地反映了以往石湾人民生活劳作的情景。032008年石湾窑彩釉微塑“家住高山绿水中”作者:杨庆焜尺寸:长50,宽30,高82厘米作者以大自然为师,将中国山水画的诗情画意融入石湾陶塑之中,以画入陶,将自然山水与陶艺相结合,让陶塑散发独特的魅力。作者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中国山水画功夫,融合到石湾传统微塑技艺上,此作构图独特、题材创新,做工色彩精细,鲜明的艺术风格,为石湾立体山水陶塑的先河。042013年石湾窑“廖娟”款陶塑“童趣”作者:廖娟尺寸:长20,宽10,高13厘米此作品塑造了几头牛在山岗上,牧童们在牛背上相互追逐嬉戏。整个场景栩栩如生,犹如一幅岭南风情画卷,充满了田园乐趣。作品将微塑的诸般精妙、雅趣囊括其中,给予观赏者不同层次的艺术韵味与美感。
16
2022-9
一场双向奔赴的高规格个展!罗小平“无形之形”掀起美陶湾赏陶热
“罗小平老师以泥书写,笔墨淋漓,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盛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红宇提笔写道:一场场陶瓷文化大餐,石湾最近让人激动。这位出生于佛山、从幼年时就跟随父亲谭畅教授来往于广佛之间的研究者,深切地感受到,致力于打造世界美陶湾的石湾,正掀起一场罗小平“冲击波”,石湾陶塑圈正涌动着面向未来的希望和悸动。“无形之形”罗小平个展于9月8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展。中秋假期,来自广州、中山等各地的观众纷至沓来。罗小平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三十多年来游走于学院与民间,并在东方美与“国际范儿”之间的跨文化碰撞中孜孜以求的罗小平,带着多年积累下的艺术作品,来到佛山石湾。这场将无形化作有形,将有形融入无形,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实现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个展,以陶泥为媒介,既致敬石湾传统,又向石湾陶艺家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陶泥、思考陶艺的窗,更成为美陶湾提升自身开放度与包容度的试金石。致敬传统仰望它并重建自己的山峰左:《微光万象》之一右:《薪火》之一当7米多长的大货车载着51套作品一路从上海到达佛山石湾,当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门将展示陈列柜的暖光换成了白光,当作品铭牌再次重新制作、一一对应摆放,这些都是为了9月8日“无形之形”罗小平个展,能以最圆满的方式与市民游客见面。罗小平将岭南首场面向公众的个展选择落地佛山、落地石湾,而这也是石湾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征程中,举行的首场高规格展览。这样一场双向奔赴的高规格展览背后,自然有其深意。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写道,纵观罗小平教授数十年来创作的系列作品,因其独特的泥性体验和敏锐的生活感知以及卓越超群的艺术表现力,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度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石湾陶瓷博物馆罗小平个展,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而具个性的艺术面貌、艺术技巧、创作体系。可以说,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独树一帜的个人案例和范本。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无形之形”展区,作品《斜阳》塑造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独步斜阳的形象。不同于石湾传统技法对人物陶塑细节的处理,作品在塑造手法上采用泥片成型,人物衣袖纹理采用折弯挤压处理,整体造型呈现出旷远的意境与顺应泥性的动感。作品:《斜阳》归去来兮、云淡风轻的古代高士《广成子》,简洁大写意手法的《达摩》,意趣韵味十足的《竹林七贤之嵇康》,清冷湖石树影斑驳中的老者形象《秋意浓》,以及立于天地之间、张开胸怀问天问大地更追问自己内心的高士形象《天问》……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传统题材,其实是罗小平创作于不同年代的作品。系列作品中的东方意蕴与东方美学,让石湾看到了石湾陶塑似曾相识的主题,但似乎又有别于产区程式化的表达。作品:《天问》作品:《秋意浓》当然,除了传统题材,《夫妻》、《雀斑女孩》、《浩子》等都是观照现实的陶塑作品。泥片成型大型作品《微光万象》,则创作于疫情期间作者隔离于自己的工作室时。作品:《雀斑》作品:《夫妻》罗小平说,当时自己唯一能做并且想做的就是用泥塑手记的方式,一日一塑,记录当下。泥片本是柔软的,但他选择用废弃的干裂的泥片进行这组人物的塑造。泪水和汗水仿佛在干裂的泥块中渗出,于各种挣扎、无助与无奈中,每个人物却又散发出微弱而不可忽视的光亮。“如果说万物皆有缝隙,那一定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正如作品名《微光万象》,于“微光”之中,透过干裂的泥片,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与对生命的渴望,直抵人心。作品《微光万象》“希望以这场展览,向石湾传统致敬!”事实上,罗小平对于石湾这个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不仅不陌生,相反还有着来自骨子里的亲近和熟悉。上世纪80年代,罗小平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毕业,通过当时仅有的几本读物,他第一次接触到南国石湾的陶塑作品。“潘玉书等前辈的经典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他说。试想,对于一位刚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毕业生而言,这样的作品图片在当时是怎样的星火启蒙之作。时隔三十多年,《贵妃醉酒》这样的经典作品仍旧深深镌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这场双向奔赴的个展背后,在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下积学深远,又躬身学习产区的优秀经验,深谙东方美学意蕴,从国际化视野出发、又对中国文化有了更透彻的感悟的罗小平,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艺术积淀,以对泥巴更至臻的感悟和更精妙的理解,回到石湾开展。此时,不论传统,还是现代题材,基于对陶土颗粒、手感、肌理、延展性的精准理解,他在瞬息万变的泥性中融入荡气回肠的中国韵味,在深切观照现时中透露出的时代气息,都让观者印象深刻。正如他所说,“我从石湾陶塑中学到的,是石湾陶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果说石湾陶塑一座山峰,我们所能做的是仰望它的同时,重建自己的山峰。”突围之路无声的作品发出震耳发聩之声民国先驱尽管罗小平的石湾之行比较匆忙,但趁着布展的间隙,多位石湾中青年陶艺家络绎不绝来到现场,当面请教。面对石湾陶艺家,罗小平强调最多的是,既要尽量挣脱“学院派”某些僵化的固有模式,又要注意从民间产区中汲取养分的同时,摆脱某些程式化的条条框框。一直以来,佛山人物陶塑多青睐文人高士、神仙佛道的形象,一代又一代的石湾陶艺家不断探索重神韵、重意境的禅意作品。在众多陶瓷产区中,石湾也当仁不让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担当”。但另一方面,石湾传统文人高士主题的创作与发展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颈。业界也意识到,传统题材审美大多仍旧停留在明清时期,重仿其形而忽视其神,缺乏对不同时代人物精神风貌的研究,创作者知识沉淀、人文素养已然不相匹配等等。同样,从市场端来看,佛山陶塑吸引年轻收藏者的新内容相对缺少,石湾陶塑文人高士的传统题材亟需迭代,佛山陶塑“文人范儿”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格局必须重新打开。幸运的是,更多从学院俯身石湾的新一代中青年陶艺家,正有意识地探寻瓶颈和困境中突围的道路,不断寻找中国文人亘古至今共通的审美情趣,探寻文人高士主题在当下的主旨意味。面对这些困惑与瓶颈,此时,美陶湾“第一展”“无形之形”对于石湾陶艺界的冲击,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位石湾陶艺家和研究者表示,展览对各方的触动和启发是空前的。作品:《大梦先觉》“石湾是一个传统积淀深厚的产区,辨证来看,历史越悠久,无形的包袱也会越来越沉重。”面对交流者,罗小平直言。“当代陶艺家不能再把一百前石湾前辈所建构的审美,直接移植到现代。对于今天美陶湾的陶艺家来说,亟需以当代的艺术思维、当下的审美观,挣脱传统,观照现实。”石湾陶研究者指出,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气韵生动是评价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不论是人物陶塑、动物陶塑,气韵生动都是石湾陶塑的独特标签,是石湾陶塑承载的无与伦比的荣耀。作者和观者都会着眼于石湾陶主题形象的姿态、表情中的精神气质、情味和气度韵致,来评判作品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在石湾的语境中,更多时候,气韵生动也常被演绎成人们口中的“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等词汇。更多陶艺家反馈说,“无形之形”以无声的作品发出了震耳发聩之声,掀起石湾重新理解气韵生动的热潮,激发石湾陶艺家内观的力量,引发反思与内省的冲击波。作品《影子》作品:丽娘寻梦——致敬《牡丹亭》在罗小平这里,艺术语言应该是创作者表示自我、本我的载体。在西方经历大工业革命出现了照相术后,绘画记录历史、承载历史的角色功能已然退出历史舞台,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体语言时,绘画的价值定位才得以重构。问题来了,时代发展到今天,诸如3D打印等高科技后,作为产区的陶塑艺术家能做什么?石湾陶塑作品是否还满足于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陶塑家的空间又在哪里?雕塑作为一瞬间的、凝固的艺术,是通过空间造型来打动观者的艺术,如果栩栩如生是石湾陶塑一百年前的最高标准,那这个标准放在现在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或者说,在今天,气韵生动可以有更多维度、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显然,罗小平用“无形之形”这场个展做出了回答,而答案无疑直抵人心。引领未来开放包容度决定美陶湾的未来高度陶泥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普及、最为大众的材料,距离人类生活最接近、最贴切、最朴实的语言为媒介,更是南国陶都佛山石湾的文化之根。罗小平一直强调,今天的陶艺家以泥巴为材料,陶塑所承载和传递的人的精神与情感的功能,更为凸显。石湾陶塑家不妨舍弃故事化的讲述,以陶为媒,大胆追求内心的表达。而回归到人本身的真实表达,恰恰是最打动人的。从这个角度说,石湾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更加当代的观念,用今天的审美来观照当下。他常说,没有独立于思想、情感之外的所谓技术。技术与技巧,永远是服务于艺术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所有的艺术作品,凝聚的是艺术家当下的情感,艺术家的作品凝聚和呈现的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是不同阶段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打破仅仅注重技法层面的传承,以更多元化、更具生命力的表达,推动石湾陶塑从工艺美术向艺术的跃迁,这是石湾传统陶塑在传承创新中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之一。即使是今天的人再来塑造传统题材,也不应仅仅简单的复古。正如罗小平展览给予我们的启发,人生的经验容易固化,陶艺家亟需抛开以前的知识框架和艺术观念,今天的陶塑家以刀为笔,不妨以古为今用的审视态度和以史为鉴的观照意识,抒发那些与古人相通的精神风骨,那些得失看淡、顿悟生命、滋养当代人的人生真谛。从这个角度说,推动石湾陶在传承创新中重新思辨术与艺的辩证命题,这对于传统积淀深厚、以技艺技巧见长的石湾陶塑来说,可谓另一种层面的冲击与反思。也正如曾成钢在展览前言中那句话“从泥片之术到雕塑之艺,这是罗小平意欲奉献给观者的核心旨归和追求。”同样,在外界看来,石湾打造世界美陶湾的征途中的“第一展”,更释放出美陶湾面向未来的胸襟和积极提高开放包容度的强烈信号。因为,美陶湾的开放度与包容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面向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回到泥巴本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深刻认识到陶泥在今天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无限的发挥空间,作为一众传统材料,陶泥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表达方式依旧可以紧贴时代。尤其是陶泥在浴火涅槃后的变化无常,常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超越生命的感悟。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充满好奇心、充满激情地面向未来、拥抱新生,美陶湾将释放出越发蓬勃的创作力,美陶湾也将爆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能量。END
14
2022-9
【中秋赏陶】云间玉兔,朗月清风
馆藏作品 | 宏图大业(范安琪)尺寸 | 长 33.5厘米 宽 14.5厘米 高 15厘米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10
2022-9
识陶匠丨刘雷:抱朴守拙,寻一抹文人雅致的陶艺之美
掌上方寸间,用陶泥绘出千变万化。他的一双巧手,既能捏出传神有趣的石湾公仔,也能做出温润如美玉的紫砂茶壶,他的作品曾被大师们称赞继承了石湾陶艺的“魂”,他是青年陶艺家刘雷。青年陶艺家刘雷“半路出家”与陶结缘1997年,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刘雷来到石湾就业,偶然间他看到了货架上栩栩如生的石湾公仔,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那时候的他已经和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刘雷的设计工作进入了倦怠期,产生了逃离枯燥日子的冲动。因为喜欢篆刻艺术,他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举办的书法篆刻进修班,在这里遇见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陈国斌先生,开启了一段愉快的求学之旅。偶然一天,他跟随大师制作印章,做完后用剩余的泥巴捏着玩,试着做出了一把茶壶,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成品感觉还不错,就是有一种朴拙平淡的、返璞归真的美感。”刘雷和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陈国斌先生。泥巴在指尖流淌、塑型,不知不觉间,刘雷对做陶着了迷上了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自学做茶壶。后来,他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学科带头人吴鸣先生的网站看到了“紫砂陶艺的传承和创新”项目提高班的招生启事,他大胆毛遂自荐,将自己的日常作品图片发送给吴鸣先生。吴鸣先生也一眼相中了这位有天赋的小伙子,邀请他加入团队。刘雷说,当时宜兴当地的陶艺技术多以家族传承为主,能够跟随大师学习系统的陶艺创作知识,真的是“天赐良机”。背起行囊,陶艺小白远赴他乡,幸运地进入“大师班”学习。刘雷的紫砂壶作品。“紫砂壶讲究口盖吻合严密,转动起来要顺畅平滑,这其中要精准掌握泥的干湿程度,考验捏制功夫等等。”刘雷说,之前都是看书看视频自学,创作思路、技术有限,在“大师班”老师面对面讲造型,师兄师姐手把手教技巧,收获良多。创作中的刘雷。2010年,在紫砂壶造诣上小有所成的刘雷回到石湾,在南风古灶开设了陶艺工作室,做紫砂壶之余,还探索着做石湾公仔。他还曾参加广州大学、潘柏林艺术馆、石湾陶艺协会联合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期间与广大陶艺爱好者交流,一起向陶艺大师们讨教石湾公仔雕刻的技巧。紫砂壶草稿。虽然半道入行,但路上努力和幸运常伴,名师指点,加上自身不凡的领悟力和学习能力,刘雷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将一个个大赛奖状收入囊中,作品《逍遥游》获江苏省2010陶瓷创新评比三等奖、全国第十届陶瓷创新评比优秀奖;作品《消夏》获得2017“石湾杯”全国青年陶塑大赛三等奖;作品《远古回音》紫砂作品参加恭王府博物馆吴鸣师生作品展并被收藏;作品《行方》组壶获2019宜兴首届世界壶艺大赛优秀奖……“石湾杯”夺冠一战成名身着白褂手执纸扇,小肚子微微隆起,服饰纹路自然,眉毛高耸,眼窝深陷,眼睛斜视,脸部纹理细腻逼真……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这个有趣的“小老头”是刘雷创作的作品《吴昌硕立像》。2019年“石湾杯”全国青年陶瓷大赛,《吴昌硕立像》在400多件国内外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其“人物形象极度传神”的特点获得评委一致青睐,被评为一等奖。作品《吴昌硕立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邱耿钰称赞体量不大但却做得很“传神”,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气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魏华评论此作很好地诠释了石湾陶艺的精髓和“针尖上的价值”——神韵,作品自带文人精神、文化气息,整个人物雕塑传神写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点评这件作品非常有神,继承了石湾陶艺的“魂”。刘雷向嘉宾介绍作品《吴昌硕立像》。“我是偶然在朋友圈看到吴昌硕的图片,图中他的气质神态、着装体态都很有趣,极具大师范儿,灵光一闪便决定以他为创作原型。”刘雷介绍,吴昌硕是海派绘画的创立者,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己创作这幅作品时,用本土特有的艺术形式“石湾公仔”去表现一位中国近代书画篆刻艺术大师,注重人物形象神态的刻画,希望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时代特征,观众通过这尊立像,可以领略这位艺术大师的风范气度。作品《齐白石》作品《伏虎仙人》作品《郑板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吴昌硕立像》之前,刘雷创作的人物作品屈指可数,但每一件都用匠心雕琢出独特神韵。受到国画的启示,刘雷创作的人物大多都是身穿白褂便服的古代文人立像,衣着简洁,素雅含蓄,书卷气息浓郁,呈现出隐逸闲散、无拘无束的状态。在对衣服的处理上,他受到中国线描影响特别大,用立体的造型把中国线的起伏转折加以组合表现。而脸部神情细节雕琢则极为细腻,大到肌肉塑型、小到细纹走向都把握精准,其中眼神的雕刻的尤为传神逼真,似乎与之对视即可从眼神中“读懂”人物的性格。越是纯粹越能打动人心。没有炫技,没有过多的雕琢和纹饰,立足传统,形神兼具。《吴昌硕立像》的夺冠,为刘雷打开了知名度,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石湾陶艺界这位冉冉新星。方寸陋室潜心创作刘雷陶艺工作室南风古灶十字巷53号是刘雷的陶艺工作室,空间不大,但“五脏俱全”,进门右手边的小隔间,摆放着一台小电窑,室内三张大木桌各有其用,分别是制作紫砂壶、篆刻印章和联系书法绘画的工作台,工作室还有一间小而精致的茶室。刘雷的工作桌。印章工具。小电窑。陈列架上,身穿白褂的石湾人物公仔、造型各异的篆刻印章、一个个古朴温润的紫砂壶错落有致摆放。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一种拙朴之美,没有过多的雕琢和纹饰,在枯朽处着眼,在粗简中意蕴深刻,一如他的生活本色,简单、纯粹、随性、逍遥。平时,刘雷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做陶,回到家也写字画画找灵感,别人看起来挺乏味,自己却乐在其中。当爱好成为工作,就变成一种美好的修行。印章作品。紫砂壶作品。刘雷说,这一行,入门容易,达到一定高度很难,自己也在不断求变求新,向年轻人学习,开阔眼界,不拘成法,在基础创作上一步步自我突破,尝试出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他也会坚持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将古代文人的宁静雅致之美淋漓展现。一人一室一茶间,静坐茶炉旁,静心专注指尖艺术,慢慢创作长途,相信皆有回甘。
9
2022-9
【展览开幕】“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今日开展!
9月8日“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正式开幕!逛展指南01展览时间:2022年9月8日至12月1日02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01观展提醒:1.观展期间需全程佩戴口罩。2.进入展馆需扫场所打卡码,出示粤康码、行程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粤康码需绿码、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入馆)3.体温<37.3度,方可入馆,如出现发热症状,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处理。4.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限制入馆人数,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人,达到限制人数,需要排队等候。建议参观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密闭空间人员聚集。作品欣赏《微光万相》作品介绍:《微光万相》是由作者创作于不同时间的《时代广场》系列和《隔离期手记》系列浮雕融汇成的一组个人风格鲜明的力作。2007年回国后,作者忙于工作生活,时间都是零碎化,便在零碎化的时间里运用泥片塑造快速地完成浮雕人物,于是便有了关注当下百姓的《时代广场》浮雕系列作品。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当下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那些开怀的少年,怅惘的女性,掩面的青年,低眉的老者,无一不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与代表。在技术上,作者不同于传统雕塑以泥的叠加堆塑来完成人物形象,而是在一块泥片上用手挤压从而塑造人物肖像,这不啻于一大创新。艺术家将视角转向普通民众,体现了丰富的包容性与强烈的平民意识,不知名的人物成了主角,为一般民众“立传”。《薪火》作品介绍:作品真实表现了老中青三代矿工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作品粗犷、硬朗,饱含岩石般的力量感,作者塑造时辅以泥片成型手段,彰显出独特的个人风格。诗人曾这样写道:破晓时分,雷声阵阵。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即使黑暗围绕,矿工们依然将点燃希望之光的薪火。作品以超大的人物头像来呈现,这种尺寸的作品倘若用常规手法来塑造会显得中规中矩。作者在保证造型结构与人物形象相对合理的前提下,作者则是采用泥片塑造的技术手段,巧妙地利用“残缺”的视觉语言。这种轻松写意的表现手法很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作品表现的是矿工题材,与泥片塑造的手法十分契合。作品通过支离破碎的泥片表现出人物面部黝黑、粗糙的皮肤质感,表现出矿工长期处于辛劳艰苦的工作状态。《夫妻》作品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作者从传统题材逐步转换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观察生活,不仅是从生活中取材,更是去感受和把握当下生活的气息。作品《夫妻》是从男性的视角对中年夫妻生活中微妙的情感关系的凝视:妻子眼神斜视,嘴巴微微噘起,流露出对丈夫始终不如意的情绪,丈夫耷拉躲闪的眼神又仿佛是无可奈何。通过夫妻微妙与细腻的表情和神态,表现夫妻世界的生命状态。 《燃烧我的卡路里》作品介绍:这件作品创作于2018年中国“流动的塑造”西安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工作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十数位艺术家受邀在现场对人体进行写生和再创作,作者便是其中艺术家之一。作者以个性化雕塑语言简练写意地塑造了一位处于运动瞬间的少女形体。创作过程中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对事物的写实还原,而在于捕捉人物形象的神韵。通过加泥法塑造雕塑基本大型,运用泥片塑造深化其细节。女孩双臂环腿,强化出生命的力度与气息,她的目光与动态似乎带有一丝敏感的特质,隐现当代人们特有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困境,以及当代都市社会的快速和无序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议题。《影》作品介绍:作品塑造的是长衫大袖、行走江湖的浪子般的游侠形象,表现了游侠的尊严和义气以及行走天涯的担当。作者将中国古代传统人物造型和形式语言融入雕塑创作中,作品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气质上,都与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侠客内心中那种匡扶正义的理想人格,体现了背后所潜藏的文化精神。游侠的行为做派以及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惯常的功利拘束,足以启发人从内心深处引导出良知,在生活中发展自己高于一般道德水平的人格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而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正契合于中国人的哲学传统与伦理崇尚。此作品所具有纯粹的灵魂和气魄,那是潜藏在人们身体里 “义” 的化身,如影随形。《琴》作品介绍:古树之下,高士抚琴。清风吹过,万缕青丝飘扬,三两轻音,诉尽世间万种苍凉,澄怀味象,一切皆在指尖下流淌成过往。2019年,作者在德化的研修班上以一件宋代木雕造型为创作蓝本为学员做示范,运用泥片塑造的方式对这件宋代木雕进行了重新的创作和演绎,并赋予了作品以当代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品质。作品呈现的此情此景正是作者对古代士人们儒雅高洁的生活方式、不事随俗的生命品格和天地人哲学思想在当下个体生命语境的理解和诠释。《影子》作品介绍:作者欣赏歌手科恩的歌和其中传递的深沉力量和伤感、阴郁气息,在雕塑中将科恩诗歌所浅唱低吟的意境相结合,这也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泥片塑造出人物身后的影子,在微微光亮中,影子巧妙地与人物相融合,同时影子也构成雕塑整体造型的支撑。作品虚化表情,减弱细节,强化孤独的氛围,最后呈现的效果与其说是人影,不如说是一个在城市角落徘徊、孤独寂寞的灵魂。《David》作品介绍:作者在2000年初美国生活期间,受邀在国外近百所大学、艺术中心、美术馆授课,课堂示范的模特儿均来自现场的观众、师生和收藏家,现场的氛围使人与人的交流变得亲密无间,他们的人物形象是如此鲜活,生活的印记在脸上展现得真实而深刻,他们是构成当下社会的主体,直接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作者从这些普通人的形象中,深刻感受到真实而有代表性的情绪,在完成许多人物写生作品的同时,又将部分作品进行了放大再创作。再创作不同于人物写生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是在创作中将普通人进行了提炼、概括乃至夸张的主观处理,抽离并突出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主观心理感受。作品中的大卫是西方普通人的姓氏,作者通过表现平常普通人着力传递一种属于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气息。《Jimmy's smile》作品介绍:杰米是西方普通人的姓氏,他的笑容透露出生活的一种情绪和状态,那是一种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这种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朋友以及观者,作者通过表现平常普通人着力传递一种属于当代人的精神面貌、时代气息。作品通过挤压敲打泥片塑造出人物面部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在制作过程中刻意将鼻头拍扁,作品的完整性因此被打破。在挤压变形的状态下,雕塑结构拥有着自身的逻辑,它不再以常规的形式存在,但是仍然与生活所见息息相关。《Alone Alone》作品介绍:作者塑造出一位眼神冷艳、个性独特的都市女性形象。主人公作为都市的一道风景线,在看似光鲜、时髦、冷艳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敏感、孤独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状态背后人情的淡漠和丧失。作品使用泥片塑造的方式,通过对人物形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并充分发挥出泥片的语言特性,以形写神,共同强化出人物所蕴含的形象特质和情感维度。本次展览罗小平大师带来的51件(套)各类雕塑作品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8
2022-9
【艺术之约】9月8日重磅开幕!美陶湾“第一展”邀你来赏→
文化碰撞、交融擦出石湾陶文化新“火花”美陶湾迎来“第一展”!9月8日“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罗小平大师带来的51件(套)各类雕塑作品让你大饱眼福!熟谙泥的艺术 风格独树一帜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罗小平教授在美国游历八年,曾到美国上百所大学进行教学相关的工作,因此他的眼界、艺术创作实践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非常突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表示,本次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有幸邀请到罗小平教授前来办展,展出中国当代最顶级的艺术家之一的作品,实属难得。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这些多年累积下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现着罗小平教授独特而具有个性的艺术面貌、艺术技巧、创作体系,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独树一帜的个人案例和范本。文化缔下缘分 交融擦亮火花早在2000年,石湾举办“千年之烧”时,罗小平教授就到过石湾。青年时期的他学习过石湾多位陶艺大师的经典作品,对潘玉书、刘传、曾良、梅文鼎、曾鹏等大师的作品非常欣赏,后来也多次受邀担任“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评奖嘉宾。近年来,罗小平深入研究泥片成型技艺,将泥片成型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手段,运用到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中。在罗小平教授看来,石湾陶塑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注重人物神态,重在表现人物状态和韵味,并拥有的可堆、可塑、可捏、可卷、可拼的传统技法,可以与自己目前的研究共融共生。因此,他希望通过作品进行“交流”和“碰撞”,与古老的石湾陶瓷进行“对话”,使观众对雕塑的艺术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在不同于传统石湾陶艺的新艺术中为青年人带来艺术新体验,让陶艺之美被更多人看见。2021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向罗小平老师发出邀请,希望能邀请他于2022年在石湾举办个展,为石湾传统文化带来良性转化发展。2022年9月,在各方努力下,该展览得以呈现在石湾人的面前。用心用情精密策划 文化魅力尽情绽放本次展品以陶塑作品为主,还包含琉璃、树脂等材料,大部分是易碎品且部分展品体量较大。而展品要从上海运到石湾,运输路程较长。为了保护展品的安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罗教授协商后,找到了上海的一家专业的展览服务公司承接展品运输,并用一台7.6米长的展品运输车专门运送这批展品。而罗小平教授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想要让作品更好地呈现,还需要一个好的氛围衬托。为此,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展厅布置、空间设计、灯光搭配做足功夫,使得整个展厅现代气息浓厚,也让观众能够聚焦到作品以及细节上去。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意,罗教授还特地为每件展品写了详细的作品介绍,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读懂作品,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等信息。“在策展、布置的过程中,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现出来的真诚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在尽他们所能去做他们能做的,细致地了解我的需求和想法。”罗小平教授说道。通过本次展览合作,他深深地感受到佛山的开放与包容,感受到佛山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作为传统陶瓷产区的石湾,一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通过举办全国性的陶瓷大赛和各种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眼界,提高素养,擦亮“美陶湾”的品牌。当前,石湾镇街道正以“显山露水”城市建设理念,全力推动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成。本次展览是石湾陶艺在不断自我革新,是包容、多元和自信的重要展示,为石湾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你还在等什么?不能错过的大师经典之作等你来赏~这份逛展指南请查收!
7
2022-9
【艺术之约】不能错过的大师经典之作!“无形之形——罗小平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又迎来新展览啦!“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将于9月8日在我馆开幕。展览展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本次展览由中国陶瓷大师联盟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协办。展览时间为2022年9月8日——12月1日。本次展览展出了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51件(套),其中一套作品数量多达63件。罗小平教授将他多年累积下的艺术作品带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让我们感受到罗小平教授独特而具有个性的艺术面貌、艺术技巧、创作体系,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独树一帜的个人案例和范本。展览期间,我馆还将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和系列宣教活动,进一步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David》《夫妻》独特的材料与艺术语言罗小平带来的这51件(套)作品中,可看到各色各样的材料展示出不同的“艺术语言”。《燃烧我的卡路里》采用了玻璃钢材质,以个性化雕塑语言并且简练写意地塑造了一位处于运动瞬间的少女形体。女孩双臂环腿,强化出生命的力度与气息,她的目光与动态似乎带有一丝敏感的特质,隐现当代人们特有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困境,以及当代都市社会的快速和无序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议题。《山外有山》用陶瓷这一种传统材料做多元的表现属性探索,运用德化白泥与宜兴紫砂黑泥两种不同泥料,前白后黑,前低后高,前实后虚,有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效果,表现了“山外有山”深邃高远的意境。▼分别用琉璃和陶泥材料做出的作品《问石》(左)、《听蕉》(右)▼用琉璃材料制作的作品《佛手》▼用玻璃钢和铝网制作的作品 丽娘寻梦——致敬《牡丹亭》敏锐的生活感和艺术表现力《微光•万相》一套作品共63件,作品通过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气韵的陶瓷材料塑造了我们身边最为寻常的人物形象,娴熟自由的艺术状态和艺术家的情绪都已融入到人之本体、生之状态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思考中。泥片本是柔软的,作者却用废弃的干裂泥块进行人物塑造,与其说《微光▪万相》是创作,更不如说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作品中这些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神态散发出微弱而不可忽视的光亮,观之令人触情,思之令人叹微。整体作品神跃形上,深邃悠远,自由幻化,透射出超越躯体自在的精神境界。-其他作品欣赏-◀《薪火》左:《影子》右上:《民国先驱》右下:《躺平》左:《Alone Alone》右:《天问》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罗小平教授从事雕塑、陶艺多年,既有着传统功力和多年积累,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技术。罗小平教授分享创作心得。他擅长对人物特征细致入微的刻画,并用泥片材质塑造出单纯质朴的艺术气质,再顺应泥片的趋向,淡化人体结构,突出人物特征。传统雕塑与当代雕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连续性也有对立的一面。石湾陶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陶塑风格,主张艺术造型的叙述性,更加注重凸显形体美感。展览希望借由罗小平教授的当代雕塑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石湾陶瓷产区进行交流与碰撞,使观众对雕塑的艺术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左:《皓子》右:《Jimmy'smile》作/者/简/介About the author罗小平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全国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年度大奖等重要奖项。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本次展览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展览时间】2022年9月8日~12月1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观展须知】1、在馆期间需要全程佩戴口罩。2、扫场所打卡码,出示粤康码、行程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粤康码需绿色码、行程码不带*才能入馆)3、体温<37.3度,方可入馆,如出现发热症状,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处理。4、我馆限制入馆人数,我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人,达到限制人数,需要排队等候,建议参观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以避免密闭空间人员聚集。END
3
2022-9
【艺术之约】“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即将在我馆开展!
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雕塑•泥片塑造技艺多维探索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为了促进石湾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加强石湾与全国陶艺院校产区的交流合作,我馆将举办“无形之形——罗小平雕塑作品展”,展示罗小平教授创作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各类雕塑作品。罗教授在国内雕塑艺术领域成就卓越,尤其是他运用雕塑泥片塑造技艺进行的陶塑创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多维探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本次展览可拓宽石湾现代陶艺的创作思路。SubtleAllusions展览信息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陶瓷大师联盟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刘传纪念馆展览时间2022年9月8日~12月1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厅展览内容展览主题:无形之形策展人:魏华展览内容:展出罗小平教授创作的雕塑作品约51件(套),展品以陶瓷雕塑为主,还包括少数琉璃和铜雕作品等,体现罗教授不同时期的雕塑水平。作者介绍∨-罗小平艺术简介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暨“雕塑院”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市普陀区十三、十四届政协常委,上海市民革文化专委会副主任,“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分策展执行人,《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策划人,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硕导,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梅萨公共学院教授。 《微光万相》之一'作品欣赏左:《薪火》之一右:《竹林七贤之嵇康》《Phoenix》【完】
2
2022-9
【征集函】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面向年轻陶艺工作者举办的全国性赛事,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领域中以持续关注青年创作者为主要任务的优秀文化品牌之一。大赛致力于弘扬传统陶瓷工艺文化,旨在激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与陶瓷从业者能够立足传统,勇于探索,创作出既有深厚传统意蕴,又有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大赛以“倡导工匠精神,传递创造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为核心精神内涵,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本次以“美美与共”作为大赛主题,是为了展现当代青年陶艺家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表达,为石湾陶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而以陶瓷生产、创作历史而闻名的地区——石湾,在这片岭南土地上存在着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看到承载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基础在于文化习俗,无论生活事件的具体内容抑或表达的形式,每一位艺术家以习俗为灵感,将作品创作化为勾连生活与艺术的审美之桥。期待新一届“石湾杯”能够收获更多的关联传统与当代,具有深厚文化基础与创新实践的作品,希望参赛者们能够将新思想与传统艺术交融碰撞,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分享自己的匠人之美,让这一切都“美美与共”,将当代陶瓷艺术之美深入人心。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单位:广州存氧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二、创作主题本次大赛以“美美与共”为创作主题。 三、参赛要求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广大师生、陶瓷艺术工作者、陶瓷设计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非陶瓷领域跨界实际是和艺术家、陶瓷企业创作人员,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个人参赛,参赛作品每人上限3件(套)。 四、作品要求1、作品须以陶瓷作为主创材料(不少于50%),艺术风格、形式、表现手法和技法等不限,鼓励作品与多元文化结合,打造陶瓷故事,传播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2、参赛作品需确保为参赛者原创,未曾参加任何展览或比赛、未发表、未批量生产、未获公开奖励,且无任何第三方契约关系的原创成果。如有违反上述情况,主办方有权取消该作品参赛、参展和获奖资格。 五、评比原则本次大赛分“生活类”和“艺术类”两个组别:(一)生活类1、作品须结合现代生活化场景应用进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餐具、酒具、茶具、杯具、花器、香器、文房用具、家居摆件、陶瓷装饰、陶艺作品、园林雕塑等,应在功能、造型、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符合产品理念并具有形式美感,能与消费者生活或空间相联系,具有合理的可用性,功能协调融合;2、评审标准:遵照“产业性、创新性、社会性、美学性”评价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审。(1)产业性:作品具有广阔市场潜在价值与空间,能够适用现有加工手段,较好的落地转化为实体产品,并且能够实现批量生产,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2)创新性:作品体现创意创新的设计理念,创意新颖、独特,融时尚、工艺于一体,传统工艺推陈出新,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具有超前意识,引领产品设计发展新趋势。(3)社会性:作品符合当下社会价值及消费趋势,在使用功能以及配套方面具有合理性,满足人性情感与使用心理需求。(4)美学性:作品制作精良,无明显瑕疵,釉色造型效果好,工艺技术成熟,结构合理,细节处理到位,具备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能满足市场的审美要求。(二)艺术类1、作品与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岭南广府文化)相契合,结合地区特色文化,人文风情、民俗非遗、文博珍藏、自然景观、标志性建筑和知名旅游景区(景点)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各类陶瓷雕塑造型展开创作,要求表现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艺术个性,用陶瓷打造文化IP新名片,讲好文化故事。2、评审标准:遵照“技术性、思想性、艺术性、美学性”评价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审。(1)技术性:对作品背景有详细考察和分析,能运用高超的陶塑技艺和手法完整、准确、形象、和谐且合理地描绘表达作品,创意独特,表达形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2)思想性:作品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健康,与时代主题相呼应,弘扬正能量,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精神;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能充分体现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作品有独特的思想,蕴含充沛的情感,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能够让人民从中体会到人间真情。(3)艺术性: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能正确运用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美术语言,体现鲜明个性、民族特色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艺术感召力,反映作者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4)美学性:作品具备审美的洞察力,遵循和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去表现美的内容,给人予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六、奖项设定(奖金为税前人民币)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其中“生活类”作品50件(套),“艺术类”作品50件(套)。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以下奖项:(一)全场特别大奖1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生活类:1、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2、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5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3、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6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4、新锐奖:6名,奖金人民币2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5、优秀奖:15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艺术类:1、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30000元+获奖证书+展览图册;2、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5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3、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6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4、新锐奖:6名,奖金人民币2000元/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5、优秀奖:15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四)其余入围作品将颁发入围证书,赠送展览图册;(五)主办方将根据所获奖项等级为获奖作品和获奖者提供集中或单独宣传,并为入围作品举办大赛作品展览,出版画册进行宣传派发,以提升优秀作品和参赛者的知名度。(六)新锐奖以上获奖者(含新锐奖)将获邀参加当年由主办方举办的柴烧创作营和柴烧研讨会(具体举办根据届时疫情防控情况待定),与国内外知名陶艺大师进行创作交流。(七)获新锐奖以上作品(含新锐奖)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收藏证书,知识产权归主办方所有,创作者可保有作品的署名权及宣传权。(八)获奖作者可根据石湾镇街道陶艺扶持办法享受奖补政策。(九)主办方将积极为优秀作者链接企业资源,开拓产品营销思路,并借助佛山陶瓷产业强大供应链资源实现作品落地,直接助力作品的市场转化和发展。 七、报名方法2022年5月至9月30日期间,点击下方链接以获取报名表,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报名表格。作品图片+作者形象照+报名表打包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文件名格式: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 八、参赛报名具体要求1、作品文字说明,包括作品名称、制作年份、尺寸(长*宽*高)(原则上作品尺寸长宽高不超过两米)、重量(kg)、材料、作品主题、作品内涵描述及设计理念;2、作品图片,作品各个角度的电子版照片(包括正面、侧面、局部特写),不少于4张,不多于8张,展示应包含作品主题、作品整体和关键细节效果图、结构示意图等。填写报名表参加初评,要求以“作者姓名+地区”为文件夹发送至指定邮箱,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图片不小于1MB,不大于5MB,分辨率300dpi。3、参赛者简历,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现职业职务描述、教育经历、重要作品和展览及相关荣誉等。4、作品视频(参赛者可选择提供,提供给评委参考),视频文件最长60秒,100MB以内,格式限MOVWMVAVISWFMPEGMPG 备注:实物提交要求:实物应与初评提交照片相符,作品须妥善包裹处理,并使用防水、防潮、防震且适用于长途海运和空运运输的木制材料箱作为外包装予以保护,要求坚固,便于搬运。外包装上请明确表示参赛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图片,以方便主办方接收。展示图片、演示文稿、作品视频等参评材料内容应包括“石湾杯”的标题,但不得出现参赛企业名称、参赛者所在单位和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九、时间安排(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2022年5月——9月30日)(二)初评阶段(2022年10月8日——10月15日)(暂定)初评时间:2022年10月8日——10月15日评审方式: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邀请5人担任初评评委,评委根据提交参赛作品资料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生活类和艺术类各50名)。初评结果公示时间:2022年10月16日——18日(暂定),公示期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组委会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的方式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初评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三)寄送阶段(2022年10月19日——10月25日)(暂定)入围者应自收到入围通知之日起,在10月19日至10月25日期间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评审及展览场所(具体地点待定),寄送费用(含运费、保险、关税、手续费等)由入围者自理,作品寄送截止日期以邮戳日期为准(参赛者须按指定时间将作品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未按指定时间寄送至指定终评地点的视为自动弃权。(四)终评阶段(2022年11月1日)(暂定)1、终评时间:2022年11月1日(暂定)2、评审方式: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选取5人组成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3、现场评审:评审小组成员到达石湾,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所有奖项。终评结果公示期3天(具体时间待定)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大赛初评和终评的评委及参与座谈会嘉宾将从以下学术委员会名单中产生: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耿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张燕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万里雅(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中国区代表、理事)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昊(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凌云(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纪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春茂(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金生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 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鹏(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十、权责说明1、所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2、参赛者报名时需提供真实信息,主办方对参赛者身份真实性不作实质性审查,但信息不实将会影响其参赛资格、获奖权益等相关荣誉。3、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对作品享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并同意授予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包括对作品进行研究、摄影、推介、展览、出版及其他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4、若参赛者收到入围通知后,未按时将作品寄送至组委会参加现场评审和展览的,将视为退赛,主办方将不对其颁发入围证书。5、大赛特别大奖、一二三等奖及新锐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6、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前,如出现破损或遗失情况,由参赛者自行负责,主办方不承担运输中出现的任何损坏责任;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验收之时,如外包装箱已出现严重破损,主办方有权拒收;入围作品开箱时发现作品破损,主办方不承担责任。7、入围作品在运抵终评地点出现轻微损伤,为保证参与终评的效果,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修复作品,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承办方协助进行修复,须向主办方提供作品修复建议或视频,主办方可协助修复作品,但不负责修复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入围作品为组合或装置作品的,参赛者可自行前往终评地点进行作品安装布展,费用自理;参赛者如需主办方协助进行作品安装,须向主办方提供安装指引,作品在安装和撤装过程中出现任何损坏,主办方不承担责任。9、入围作品展览结束后,如需寄回的,由主办方负责。主办方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出现的损坏责任。10、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其他未尽事宜,主办方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22年9月01日
1
2022-9
【识陶匠】周永锵:巧手妙思赋予陶泥新生命
“用寻常的材料,陶泥、釉色等,做出承载着美好寓意的陶瓷艺术品,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对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周永锵而言,他用心守护着陶塑手艺,这门手艺也深度滋养着他的人生。从艺三十多年来,周永锵在作品题材上涉足甚广,尤其擅长人物塑造,其黄飞鸿及醒狮题材作品更是广受好评。既有大师启蒙又有科班训练今年54岁的周永锵,是土生土长的石湾本地人。“我小时候住在何岗,父亲就在附近的陶瓷厂工作,他是化工陶瓷厂工人。”周永锵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就是陶泥,经常拿着泥巴玩耍,也喜欢涂涂画画。上学后,在学校里做黑板报、墙报,他都是主力人员。高中时期,周永锵在佛山十四中读了陶瓷技术职业班。1986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石湾湾江艺术陶瓷厂,开始学习并从事陶塑。“那时候潘柏林老师是我们的部门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我入了门。后来,厂里还请了刘传等大师来做顾问,帮我们做创作上的指引。人物、动物、器皿等题材都学习过。”周永锵说。回顾起成长经历,周永锵表示,在刚工作那几年,他学习的劲头很足。“那时候我白天上班,晚上去读华南师范大学在佛山开的函授班。后来厂里还把十多个年轻人派去广州美院进修,我就是其中之一。”将“黄飞鸿、醒狮”题材做到极致1997年,周永锵从厂里出来,自己创立工作室。三十多年来,周永锵在陶艺创作上涉猎的题材甚广,尤其擅长人物创作。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石湾公仔古雅朴拙、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传统特点,并且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人物题材,既有福禄寿、八仙过海、五虎将等神话及历史人物,也有极具岭南特色的近代人物黄飞鸿。“很喜欢黄飞鸿这个人物,于是,就把他和醒狮结合起来,用陶泥塑造出来。我从1998年就开始创作这个题材了,直到目前做了很多款文创产品。”对于黄飞鸿舞狮题材的作品,周永锵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通过反复观看黄飞鸿题材电影研究人物形象、动作、神态,并通过参观民间艺人的狮头扎作技艺研究醒狮造型。目前,周永锵的黄飞鸿舞狮文创产品,已是石湾著名的旅游手信。周永锵近年最经典的一款黄飞鸿舞狮作品《少年黄飞鸿》,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动漫的设计构思,作品中的黄飞鸿也是以少年形象呈现,整个作品富含岭南文化韵味,同时生机勃勃,在市场上反应热烈,获得多项殊荣。在釉色研究上,周永锵也积累了独到心得,他用素色哑光手法创作出的作品,带有泥土本身的淳厚质朴,尤其是人物作品,哑光釉色会使得肌理更清晰、线条更分明,尽显温润典雅。而且,在室内展示时,能够减少反光对作品视觉美感的影响。end
1
2022-9
关于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报名截止时间延期的通知
“关于美美与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报名截止时间延期的通知各参赛人员: 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报名截止时间是8月31日(星期三)。现因大赛展览时间调整,为更好完成本次报名工作,确保大赛质量,经研究,决定延长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报名时间至9月30日,评选和展览时间相应后延。 特此通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22年8月31日壹 / 石湾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面向年轻陶艺工作者举办的全国性赛事,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领域中以持续关注青年创作者为主要任务的优秀文化品牌之一。目前,2022年“石湾杯”现正在火热报名中。贰 / 报名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QXVWktmU2ZCOJpNrBAGMg(请复制报名链接在浏览器中打开)扫一扫下载报名表进行报名叁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单位广州存氧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编辑 | 冯晓雯审校 | 纪文瑾审定 | 李燕娟 THE END
31
2022-8
【识陶匠】吴植华:陶艺家中的塑鱼及作画高手
在石湾高庙路,有一家名为古雅斋的工作室,其主人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吴植华。潜心陶艺创作二十余年来,吴植华的作品取材广泛,人物、动物、器皿皆有涉及,近年来更是以鱼类为深耕题材,他的鱼类陶塑传神灵动,屡出佳品。同时,他还是陶艺家中的作画高手,高超的画技让他的陶艺作品在业界独树一帜。他是陶艺家中的作画高手出生于1969年的吴植华,原是潮州人。其父亲吴长德及两位兄长是潮州彩绘艺术家,吴植华自幼就深受熏陶,酷爱美术。1988年,他到广东省陶瓷美术学校装饰专业学习。“1992年毕业后,我们同一届有十几个同学都来到了佛山。当时佛山的陶瓷企业需要大量设计人员,我们被分配到一家陶瓷厂做设计工作。后来,我就开始转向陶艺创作。”吴植华告诉记者,工作几年后,他于1999年从公司出来,自己创办工作室,从事陶艺创作至今。石湾陶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里面包括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所以,吴植华虽然一开始没有从事陶塑创作,但他前面学习及工作的经历,都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铺垫。踏上陶艺创作道路后,吴植华的成长和进步非常快,短短数年就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后来,为了得到更大提升,他还于2011年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钟汝荣为师。“在漫长的石湾陶塑史中,诸多名家都在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融入陶艺创作。我近几年也尝试将国画大写意手法融合石湾釉,在陶碟等载体上创作。”吴植华表示。山水、花木、鸟禽,在吴植华的笔下,尽显清新淡远、生动秀逸,他将绘画与陶艺结合起来,更是熠熠生辉。其此类作品《鸟语花香》《细雨横塘》等都是深受好评,并且收获了多项荣誉。鱼类陶塑是其独特的艺术符号鱼类陶塑,是吴植华的另一独特艺术符号,他创作的鱼类作品灵动鲜活、神形兼备。早期创作时,人物、器皿等题材他都研究过,后来选择了鱼类题材钻研开拓。2006年,他以塘虱鱼为题材创作的《盆满钵满》受到业界好评,获第二届全国传统陶瓷艺术创新大赛银奖。此后,他还创作出了《鳜鱼肥》《鱼市》等代表作。吴植华选择鱼作为主攻题材,跟其童年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他说:“幼年时代,没那么多娱乐活动,我就在大自然中玩耍,经常去池塘里抓鱼,鱼儿灵动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的创作中,我也经常去观察、捕捉鱼的神态。”在吴植华看来,鱼是一种美味,也有着年年有余(鱼)的吉祥寓意,因此用陶塑鱼,不仅仅是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岭南乡土情怀的一种表达。-END-
27
2022-8
【赏“陶”宝】石湾动物陶塑欣赏(四)
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现代石湾窑陶塑珍珠猴作者:潘超安尺寸:长20,宽19,高22厘米作者潘超安,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此作品作者在塑造“猴”的技法上独树一帜,不仅将石湾传统的胎毛技法进一步发扬光大,还发掘出一些失传的技法——刻毛技法,就是用自制的竹筒(工具),在泥坯上一点一点盖上去,一件作品单是做胎毛就要10天的时间。作品塑造的猴子素胎不上色,身体的毛发纤毫毕现,生动逼真。现代石湾窑陶塑“雄视四方”作者:梅文鼎尺寸:长23,宽16,高37厘米作者梅文鼎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80年代初,梅文鼎率先以大胆的艺术实践大力倡导现代陶艺,是石湾现代陶艺的先驱。作品塑造了一只肌肉结实的老虎蹲坐于方石上,威风凛凛,目视远方。虎身的毛发纹理用刻陶的手法呈现,并以红褐色凸显粗犷的肌理,表现老虎的雄风。现代石湾窑陶塑“猎风”作者:周炳基尺寸:长53,宽12,高65厘米作者周炳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在雕塑界和陶艺界均享有盛名,其以开放的视野,致力于以雕塑入陶艺的思维与创新,将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现代艺术元素融入传统的石湾陶艺之中,赋予“石湾公仔”以时代性、现代感和新的审美情趣。作品塑造的猎犬身体强壮,背线水平,肋骨深且长,向后延伸,逐渐变细,并轻微上提,表现出猎犬反应敏捷的姿势,整体感觉非常有力。现代石湾窑陶塑“猴来居上”作者:赵淋尺寸:长18,宽23,高40厘米作者赵淋,中级工艺美术师、石湾陶艺学会会长,在继承石湾公仔生动传神的优点外,注入了现代社会新鲜的元素,将当下的审美、自己的情感都融合进了作品创作中。此作塑造了三只体形圆润、表情逗趣的猴子,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的状态。看到这款萌味十足的贺岁公仔,使人感受到了新年将至的欢乐祥和气氛,祈愿大家新年都能积极向上,实现自己的愿望。现代石湾窑陶塑“母子情”作者:林丽芳尺寸:长42,宽40,高47厘米作者林丽芳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其作品以动物为主要题材,将现代审美理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突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创作手法抽象、夸张、粗犷,整体风格大胆泼辣。此作品运用石湾传统手捏贴塑的手法制作鸡的羽毛,母鸡形态适度夸张,体态浑圆像元宝,既饱满又生动,配上活泼可爱的小鸡,画面温馨,且意趣盎然。
26
2022-8
“陶”味十足!美陶湾文创月饼正式亮相!
美陶&中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佳节临近我馆首次推出文创月饼分别是美陶湾山公月饼和美陶湾灯笼月饼用“陶文化”做“馅料”这两款文创月饼好吃、好看、也好玩!美陶湾山公月饼山公月饼的包装采用了传统国画色系“绿松石”的颜色,配以金色字体,整个包装透出一轮明月照清泉的清雅气息。通过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设计风格,把《嫦娥奔月》的传说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当中的石湾微塑相结合,惟妙惟肖地展现嫦娥奔月的场景。石湾陶塑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中的山公微塑是一门极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塑种类。山公微塑的最大特点是“微小”,通过搓、捏、贴、捺、塑等传统手工技法创作出人物、鸟兽、亭台楼阁等一些造型精微、惟妙惟肖的作品,将自然景物浓缩在方寸之间,充分展现了微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岭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品味。值此中秋佳节,微塑《嫦娥奔月》为大家带来美好的中秋祝福,同时赋予大家不畏艰难险阻、大胆追求幸福的勇气和精神。美陶湾灯笼月饼美陶湾灯笼月饼融入了中秋佳节挂灯笼的民俗元素,在包装上设计了灯笼的功能,大家在一边品尝月饼、一边赏月的同时,这款包装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增添节日气氛的小灯笼。既好玩、有趣又环保时尚。除此以外,包装还融合了石湾的日神、月神元素,石湾陶塑的日神月神象征着人们的守护神,表达了人们与日月同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向往。中秋佳节之际,愿日月神带给大家平安喜乐!三款口味,任君选择文创月饼结合了传统和创新的口味,分别有蛋黄白莲蓉月饼、拉丝奶酪月饼、蓝莓味月饼,照顾不同口味需求的人群,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文创月饼石湾美陶湾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希望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丰富陶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石湾,发展石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石湾美陶湾的建设助力。-END-
24
2022-8
2022“石湾杯”访谈——魏华谈大赛的前世今生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面向年轻陶艺工作者举办的全国性赛事,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领域中以持续关注青年创作者为主要任务的优秀文化品牌之一。目前,2022年“石湾杯”现正在火热报名中。【报名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QXVWktmU2ZCOJpNrBAGMg(请复制报名链接在浏览器中打开)【报名时间】截止到2022年8月31日扫一扫下载报名表进行报名近日,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相关问题,我馆采访了魏华教授,让我们听听他对今年赛事的展望。(访谈内容如下)No.01Q:2020年“石湾杯”的主题是生活之美,2021年的主题是“青春如歌”,今年石湾杯主题是“美美与共”,这个题目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经典表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各个文明之间要互相欣赏、达到和谐。石湾陶艺在大湾区岭南文脉建设中,与大湾区文化一脉相承,它依托岭南之地的广府文化核心,文脉绵延不绝,又表现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从2008年到现在,您也担任了多次全国大学生大赛和石湾杯的策展人,您认为石湾杯应该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延展性?魏华:石湾杯缘起2008年“三国演义·中日韩陶艺交流展”,这一展览集合了亚洲高校陶艺专业的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优秀陶艺作品。通过那次交流展,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与日韩的学生在陶瓷差距技术、材料的运用、创作观念上很大,于是我萌生了举办一个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石湾杯”)的想法。通过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获得参与中日韩展览资格,并邀请他们到日韩游学。我策划了这么多届的全国大学生陶艺(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大赛的目标就是希望全国高校学习陶艺的学生能更多的接受世界先进的陶瓷技术与创新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地域文化与因素,通过更多的国际国内陶艺学术交流宏观的认识地域文化。而不是举办一个泛泛而谈的大学生陶艺比赛,这个目标从未改变。我们鼓励更多年轻人大胆实验与创新并积极参与。 《和风》肖秋生 《我和他》邹可 2021“石湾杯”新锐奖 2021“石湾杯”优秀奖今年石湾杯以“美美与共”为主题,我理解一方面是联系地域文化文脉与产业,另一方面链接国际国内艺术资源。这几年石湾杯越来越有影响力,在全国各地各种高奖金额的陶艺大赛频繁涌现的情况下“石湾杯”仍然保持较好的口碑,仍然是全国青年陶艺家积极参与的也有一定分量赛事,我认为与它积极创新与鼓励学术探索的精神有关系。但石湾杯还有很宽广的前景,这个前景就在于如何让石湾地域文化和现代前沿的未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石湾陶艺是岭南文化的名片,岭南文化又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核心。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更积极地探索如何在保留地域文化文脉特性机理的基础上将石湾陶瓷文化推向更前沿、更国际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注入内核。所以“石湾杯”的定位就是要打造出更具实验性、创造性、在地性的的青年陶瓷大赛。 《牛比比》谭燕华 《毛男汉子》梁洪 2021“石湾杯”优秀奖 2021“石湾杯”评委特别奖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可以成为未来“石湾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把它做成一个更国际化的展览。最近禅城区在积极推动美陶湾国家级示范园区的建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美陶湾将变成一个更高文化密度、更国际化的社区。我也在思考陶瓷文化与产业、产业与城市的关系的一些问题:全国以陶瓷文化为自己城市背书的很多,这些议题都可以作为以后的题材做更深入的讨论,今天不再做更深的探讨。国际化视野是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让我们必须考量的。还有比如陶瓷产业与建筑的关联都有可能进行拓展,或是做成一个艺术与建筑的展览单元,石湾杯可以把这些主题展逐步独立出来。No.02Q:今年的石湾杯大赛有几个重要的变化,大赛的展览奖励措施里增加了为获奖作品实现作品市场转化和发展的机会,也是希望将佛山陶瓷强大的产业链与具有丰富创意的陶瓷作品实现某种结合。另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依然作为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手工艺是石湾的特色,工艺美术曾经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的产业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手工艺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各大美院也都在慢慢加重新民艺、手工艺、工艺美术的分量。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家对手工艺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您能再谈谈一下手工艺或者工艺的概念,它对石湾杯大赛有什么深刻意义?透露出主办方哪方面的侧重点呢?魏华:手工艺作为一种伴随人类成长的生活方式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愈发显现它的作用。手工艺是城市的肌理、手工艺是构筑我们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的文脉。在教育部研究生学科目录里也叫手工艺术理论研究与设计,全国艺术院校又纷纷成立了工艺美术学院或手工艺术学院。手工艺也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由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一门叫“手工艺的边界”的研学生游学课程。我们把“手工艺的边界”这个问题拎出来,并加重了新材料课程,例如数码扫描、雕刻、喷墨打印、发泡陶瓷、3D打印等新兴陶瓷新技术的分量,广泛地让学生与企业接触,看见最前沿的陶瓷企业现在的产品,让他们产生直观的印象,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加广泛与深入地介入到这些领域去开阔视野。2020“石湾杯”一等奖 《拥梦》赵淋我认为可从有两个维度谈谈手工艺或工艺美术的概念:第一个维度,它可以充分地挖掘传统手工艺,充分挖掘这种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审美趣味、人的感知和感受;另一个维度,今天的社会有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手工艺艺术还可以借助数码技术来发展。新颖的现代数码技术不仅仅实现手工艺创造的转换,深挖传统手工艺的内核,它还可以借助数码技术实现手工艺创造。探讨这个问题是蛮有意思的,现在的青年在对待手工艺术的想法上,更多地把它理解为一个类型或类别。其实,手工艺术早就已经远离了原来传统的概念,手工艺的这种类型或类别已经创造出了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原有的手工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延展与转换。释放了一种与手工艺术关联的产品设计和创造的巨大能量。2022“石湾杯”二等奖 《融器》 于洋石湾杯举办了这么多届,在全国已经树立了一定的口碑。现在我到外面参观,就能发现有很多年轻的学生都参加过石湾杯展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往年的石湾杯都没有太大的延展性。今年的新思路是推动获奖者的作品体现价值,帮助他们链接企业资源,助力市场转化与发展。同时通过石湾镇街道的奖补政策吸引人才,让他们能够落地石湾。这些都是一些好的举措。但我还是强调学术与文化的包容力仍然是搞好石湾杯的核心竞争力。No.03Q:越来越清晰的手工艺的文化定位,一定会增加对于青年人才的需求,而您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期与年轻人打交道,可以谈谈您在创新性陶瓷人才培养方面的想法吗?魏华:严格来说,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原有的传统工艺范畴里面发展。以我在广州美院的陶瓷专业教学的经验,构建人才培养系统我们非常清晰地界定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第一,以手工艺为载体的陶瓷艺术设计,首先强调学生必须掌握陶瓷的材料工艺、成型工艺、然后再谈设计;第二,强调以空间为载体,如公共艺术、室内外陈设等、为空间服务;第三,以当代艺术观念为载体的当代陶艺创作。学陶瓷艺术的人,不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很窄的文化范畴和领域,也要具备当代批判精神、实验精神,对当代艺术创意观念、艺术史的演变都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能力。2020“石湾杯”优秀奖《香羽》胡淑慧广州美院工艺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跟陶瓷艺术设计基本一致。在这个时代,我们现有的新兴工艺美术概念跟我们理解的传统工艺美术范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代的工艺美术,确实是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它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纯手工的手艺,它一定负载新的格局和新的艺术类别。从这些角度来谈石湾杯,我们希望学生们的作品创作有更多的思考维度,不仅仅要掌握好的手工艺的能力,更要有新技术手段与新颖的创新思想。No.04Q:我注意到您在以前的访谈中,您曾多次提到需要建立一个东方审美趣味的中国式美学教育系统,请问您的教学方式是否一直跟随这种思路进行的呢?魏华:这是近几年大家一直在酝酿和讨论的问题。基于地域文化的立场,我们积极的讨论关于中国雕塑的概念。我很认同胡博老师的观点:石湾陶塑是中国传统原生态雕塑最后的一个标本。我认为这可从很多维度来论证:中国传统雕塑从帝王用于祭祀式雕塑、墓葬雕塑的没落,再到宋以后的民间雕塑、文人雕塑,直到明清案头雕塑的兴起是一条好的线索。石湾曾经有一次很好的与学院接触的机会。1961年,刘传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刘传以系统性的陶瓷雕塑演示和授课,让中央美院的先生们耳目一新,并改变了他们对民间工艺的固化想法。比如刘传的“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丑而不陋、奇而不怪、人物形象十字决”等,这些是中央美院的先生们可能从未想到的。刘传带着他的审美体系和审美思想传递给中央美院的先生们。他的作品都是精神很饱满的艺术品,也是这次授课之后,石湾陶塑开始以雕塑艺术的类别参加全国美展。石湾从而诞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性、思想深刻、技艺精湛的陶塑名作。2020“石湾杯”二等奖 《云朵的形状》宋鹏飞可惜的是到了现代,许多民间艺术品被归类成工艺品,这就把它们退化到一个没有情感、没有个人意志表达的工艺摆件。从这种意义来说传统的代表农耕文明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不再承担精神审美意义。这么多年来,获得石湾杯大奖的获得作品,体现出一以贯之的大赛比赛评审标准:他们在传统技艺的理解基础上,有自己对当代思想情感的表达,但并不仅局限于某种地域性技艺。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把石湾杯做得更加完美。我一直强调两点:第一,要把传统挖得更深,挖到传统的根、传统的源,这样我们的陶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岭南文脉就能建立联系;第二,石湾陶瓷艺术有产业、有科技、有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这必然让石湾陶艺探索的方向更加具有传承性、时代性、科技前沿性与国际性。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未来“石湾杯”可以继续承载美陶湾建设的一个支撑点。END
23
2022-8
【赏“陶”宝】石湾动物陶塑欣赏(三)
赏﹃陶﹄宝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01现代石湾窑陶塑猫头鹰作者:霍兰尺寸:长23,宽10,高35厘米作者霍兰,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早年随梁华甫学艺,后师从区乾。主攻动物陶塑,擅用多种技法,呈现蓬勃旺盛的自然生命力。造型上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手法上注重简练概括,大胆夸张,擅用石湾传统“胎毛技法”。作者掌握住猫头鹰的体态特征,素胎不上釉,造型生动、活泼传神、写意豪放,具有浓厚的石湾传统特色。02现代石湾窑陶塑“养精蓄锐”作者:霍冠华尺寸:长19,宽23,高46厘米作者霍冠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师从曾良,擅塑动物,尤以鹰隼为主,追求“形神兼具”的艺术效果。作品中塑造的鹰,严谨、工整、写实,收翼自护,勾画谨细,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而艺术的格调,却是清新文雅,没了凌长空的韵味,却多了傲苍山的风骨。03现代石湾窑陶塑“年年有余”作者:何惠娟尺寸:长41,宽36,高51厘米作者擅塑动物,作品融入乡风野趣,极富诗情画意,于朴雅大气中见细腻传神。此作从亲情和友情的角度出发,塑造两只鱼鹰站在礁石上眺望,作者赋予了鱼鹰人格,从理想化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年年有鱼”,诗化为追求心灵感受的“年年有余”。04现代石湾窑陶塑“乐融融”作者:霍然均尺寸:长39,宽21,高50厘米作者擅于塑造南狮、麒麟题材,创新地利用传统技法突出动物的动态和美感。此作品以群体形式表现,构思独特,颇具气势。两只大狮饱含深情地对视着,表情欢快,体态健硕,特别是一雄狮站在镂空的球上,一家之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五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在周围奔逐玩耍,生动、舒展、无拘无束,看到这一家子相互嬉戏,其乐融融的场面,欣赏者也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05现代石湾窑陶塑“田园飘香”作者:潘汾淋尺寸:长30,宽20,高33厘米作者潘汾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独辟溪径,多以昆虫为题材,尤其擅于塑造蚂蚁。他所制作的微塑昆虫十分精细,一改过去单调的泥色和厚重的陶釉,研制出一系列色彩丰富的材质融入到作品中。此作穷工极致,纤毫毕现,作者把南瓜里的脉络都处理得非常细致,把爬行于其中的蚂蚁、正在进食的蚂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18
2022-8
【识陶匠】何琦琪:做指尖的匠人,生活的诗人
出生在陶艺之家,与陶结缘,日复一日沉浸在泥釉火的创作中,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陶艺新生,蜕变成如今陶艺界炙手可热的青年才女,她就是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何琦琪。入门“叛逆”少女的陶艺情未了在小孩子“玩泥巴”的年纪,何琦琪就跟在一群大师身后“玩泥巴”。何琦琪成长在一个陶艺之家,母亲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霍秀银,小姨是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霍秀兰,姨丈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同时也是她的师傅。小时候的何琦琪就在石湾美陶厂的机关幼儿园就读,从小耳濡目染,她似乎会按照“年少痴迷、衣钵相传”的“剧本”成长,但何琦琪说,并非如此。或是对当时主流的“仙佛道”题材不感兴趣,又或是对“传承”的叛逆和不甘,她并未认真想过,将陶艺作为事业而发展。直到大学毕业,才改变了这个想法。站在人生的重要分岔口,何琦琪尝试过多种选择,做过扎染和刺绣,玩过摄影,也开创过自己的服装品牌,但失败告终。“不想再浅尝辄止,不想再庸庸碌碌,要找一件熟悉的事情作为事业长做。”最终,她重拾了熟悉的陶艺。因为师傅的一句“这里的泥有更多选择性,在这里可以锻炼更扎实的基本功。”何琦琪来到石湾美陶厂,从零开始做学徒。在这个曾孕育了无数石湾陶艺标杆人物的“圣殿”,何琦琪开启陶艺深造的新旅途。当学徒的日子苦但充实。每逢冬天,何琦琪的手都容易长冻疮,手指肿胀也很痛。但当她投入陶艺创作的时候,只感受到泥在指尖上的触感,忘却了手上冻疮的痛,直到停下手那一刻痛感才再次来袭。“这很神奇,我不认为那是什么意志力,只是单纯的专注。”正是从那刻起,何琦琪发现且确定,自己真正爱上了这份手艺,她与陶的羁绊越来越深。沉浸仕女作品大卖成功“出圈”“这一行要‘浸’。”这是何琦琪的家人对她的叮嘱,从事陶艺行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短时间就达到成功。如同手中的陶泥,要历经1千多度的高温“火劫”才能涅槃重生,烧制出不一样的精彩。设计构思、修坯、上釉、煅烧……进入美陶厂的何琦琪,深入挖掘泥、釉、火的各种属性及其表达方式,专注无骛地投入创作。期间,受到师傅封伟民的仕女作品的启发,她也决心往古代仕女题材深耕。但两年过去了,她的作品少有问津。备受创作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焦虑情绪在她心中滋长:是不是入错行?是不是没天赋?是不是在做无用功……这期间,何琦琪一遍遍地陷入自我怀疑,再一遍遍地重拾信心,她形容那段时间是“痛并快乐着”。一边沉浸一边期待,幸好,伯乐没让她等太久。2012年,何琦琪参加了佛山女陶艺家作品展,没想到展览结束后她的作品一售而空,甚至有藏家问她有无存货。这件让何琦琪打了场漂亮“翻身仗”的作品就是《醉春芳》。《醉春芳》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一人折扇遥望,一人摇扇遮面,随笑随颦百媚生,一曲游园惊梦谁人听……何琦琪说,《醉春芳》是她偶然间看纪录片蹦出的灵感,以著名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为蓝本进行创作设计,流畅的线条表现人物的盈盈身段,身形如弱柳扶风,手部的造型也极为细腻,细节感满满,手如柔荑指如青葱,微微翘起的兰花指极具戏曲神韵美感。花纹上她摒弃了原型上牡丹等图案,重新设计了简洁大气的中国风花纹,黑色与绿色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摆放在工作室的仕女作品:左为《醉春芳》右为《春日》以陶入戏,以陶筑梦。同年,《醉春芳》作品还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陈家祠)收藏。这份赏识也敲开何琦琪的自信之门,更加沉醉于仕女题材的创作。《碧水芙蓉》《江南映画》《轻倚小阁窗》《临风听暮蝉》等作品陆续推出,何琦琪用石湾陶的质感、细腻的手法,将古代女性的温婉含蓄、柔美文雅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颦一笑,皆栩栩如生。《碧水芙蓉》《依傍清风微露秋》“我创作的仕女作品基本没有一个具象人物,会想象自己如果生在那个年代,会有怎样的故事。”细细观察,何琦琪的作品有很多设计小巧思,比如融入了与她的何姓同音的“荷花”元素,又比如她的每件作品都会结合不同年代、季节设计相应的背景故事。《春日》中描述的是晚春的场景,油纸伞元素突出了春日的烟雨朦胧,而衣袖处的红色卷纹又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夏日;《暗香盈袖》中则是采用了朵朵黄花点缀秋色,花衣连体,增添清爽的秋日氛围感……她还喜欢看《甄嬛传》等古装戏,看剧之余研究动作和服饰,让作品更加灵动、自然,努力做到连眼角、指尖都是“戏”。《暗香盈袖》《临风听暮蝉》求新推动石湾陶更年轻化、生活化融入醒狮元素的杯子、造型独特的狮头香器、用金缮修复技艺将碎瓷片打造成的精美饰品、宛如绘画般的高颜值杯碗器皿、俏皮可爱的生肖文创产品……张槎东兆园区藏着一家宝藏工作室,珍宝趣玩琳琅满目,这里正是何琦琪和搭档黎淑君在2017年开的“無非藝術moving”工作室。何琦琪的工作室“我们工作室的口号是:I am moving you.”何琦琪说,她们希望将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用艺术来推动生活,将飘渺的艺术概念转化成眼前所见,传统的韵与技,现在的物与感。“祖狮爷”系列文创产品“古瓷今饰”作品生肖系列文创产品何琦琪说,石湾泥有先天优势,可塑性比较强,过去多聚焦在陶塑方面。但传统陶塑“玩法”单一,纯粹观赏性难以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因此,她们将设计定位在“艺术化的生活器皿”上。“这个杯上的这些花纹都是我们一笔笔手绘上去,能感受到笔触,像一幅插画一般。”每年,何琦琪都会去景德镇“取经”,观察当下流行的器型、色系搭配,借鉴学习,融合创新。她们还致力探索石湾釉更年轻化的一面,釉色搭配大胆新颖,色系贴近年轻人喜爱的小清新风格、莫兰迪色风格,还会用上新潮大胆的镭射幻彩系列,结合手绘创作,造型玲珑有趣。有趣的小摆件别出心裁的创意、眼前一亮的设计,让每件陶瓷器皿兼备实用性和“文艺范儿”,闲置时摆放一边也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家里的一隅风景。何琦琪的搭档黎淑君进行手绘创作。“陶艺创新,在形态、着色与涵义(角色故事与人设)上都需下功夫,你们的作品可作范例。”这是读者在“無非藝術”公众号的留言,也是对何琦琪她们的作品的肯定。守艺路上不忘初心,创新路上步履不停。其实,何琦琪工作室的对门,就是母亲霍秀银的工作室,两代陶艺人就在普通的厂区里,在平凡的日子里,手捏人间百态,雕塑写意生活,成为指尖的匠人,生活的诗人。
12
2022-8
【识陶匠】封伟民:将“石湾公仔”的传统精髓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
清秀生动、书卷气十足的仕女,浪漫诗意的神话人物,雄浑威武、古朴大气的武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封伟民是佛山石湾陶艺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专注陶艺创作三十余载,他在石湾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的路子,创作出了诸多精品佳作。壹专注陶艺创作已有三十余载封伟民是土生土长的佛山石湾人,出生于1964年。当时,陶艺在石湾是一个主要产业,很多人都从事着与此相关的工作,孩提时代,封伟民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青少年时期,从学校毕业后,封伟民进入石湾湾江艺术陶瓷厂工作。“一开始我是做彩绘的,就是在陶瓷品上画画。1986年,厂里成立了陶艺创作室,潘柏林大师是主任,他带我走上了陶艺创作之路。”封伟民感慨,“那时候,感觉就好像所有的窗口都向我打开了,发现原来有很多艺术类型可以融入陶艺里面去。”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间,封伟民不断沉淀提升自己,向更高层次探索和攀登。1992年到广州美院进修,1996年创立个人工作室。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坚持创作。“一天不捏一下泥巴,都会觉得不舒服”。封伟民的作品,大多以人物为题材,他的作品神形兼备、刻画入微,造型方面还融入了西方雕塑的手法,风格鲜明,自成一家。刚入行时,他创作过一系列生活化写实题材,比如《脚底按摩》《卖汤圆》等,在当时十分受欢迎。后来,他先后专注过仙佛、武将的创作,在创作武将系列作品时,开创性地使用粗泥和无釉的手法,创作出的将军雄浑威武、古朴大气,让征战沙场的英雄饱经风霜的沧桑质感迎面扑来。作品一经问世,就获得前辈和市场的肯定,在行业内引领起了一阵“粗泥无釉”潮流。贰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陶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封伟民的一大艺术特点。他的很多作品还参考并融入了国画、漫画、剪纸等艺术元素,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我不喜欢在一个题材上重复太久,一直期待下一个作品比上一个更好。”封伟民表示,近些年,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有两类,典雅的仕女、夸张浪漫的神话人物及古代高士。他创作的仕女,主要是以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女性为参照原型,个个优雅别致、书卷气十足。2014年,其仕女题材作品《守望》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广受好评。洒脱飘逸的庄子,坐在有着如云之翼、如山之形的大鹏身上,大鹏振翅前行,庄子发丝飞扬、衣袂飘飘……这是封伟民的作品《逍遥游》给人的视觉印象,该作品虽然是古典题材,但在造型设计和创作手法上,都充满着现代感,夸张浪漫、唯美新潮。而封伟民目前的创作状态,也正如其《逍遥游》《横槊赋诗》等作品的名称寓意一般,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近年来,封伟民还创作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文创产品,其中,用陶塑的形式将电竞IP立体化,创作出的《霸王崛起》开创了业界新风。END
10
2022-8
【喜讯】佛山陶艺家范安琪上榜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
今日下午,《关于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的公告》新鲜出炉!佛山陶艺家范安琪榜上有名!
5
2022-8
基本陈列门面“换新装”,一起欣赏新的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口分布
陶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粹,石湾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固定展览,设有“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塑”五大展厅。作为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的“门面担当”,“陶瓷拾隅”展厅主要介绍我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口及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月前,我馆邀请了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及其团队“存墨手艺”,重新设计并制作展厅的主要展示墙——《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口》。历经3个月的设计与制作,这幅凝聚着石湾陶艺精华的手工作品终于上线啦!01巧妙设计地图版面这幅《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口》展示墙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表现手法,在设计上有多重巧思。中国古代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为了呈现有关陶瓷窑口的地域分布图,这幅作品弱化了行政区域的分界线,以黄河、长江作为参照坐标,突出各窑口的地域分布。画面以母亲河长江、黄河为主线,运用了国画线描技法,描绘波涛从两河源头奔流到海的场景,陶板山峦大胆抽象化,色板为地图增添了现代感。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的代表性器物和窑口介绍,各具特色,景德镇窑青花瓷、龙泉窑青瓷,德化白瓷佛像、耀州窑刻花印花、磁州窑白底黑花等也闻名中外。02突出石湾窑深厚的文化底蕴石湾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窑口之一,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如何能在整个分布图中展示这一点呢?设计者采用了瓦脊公仔这一经典的石湾陶艺样式。展示墙上方牌匾的文字用陶瓷烧制而成,左右两边有两组现代瓦脊公仔人物,内容分别为“八仙”“日神月神”以及“麒麟瑞兽”,突出表现石湾陶塑技艺的当代表现,打造出庄严的艺术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寓意,与古窑口星罗棋布,精彩纷呈的状态相呼应。日月神取材自“桃花女斗周公”的小说,女为桃花女,即月神,男为周公,即日神,他们原来都是玉皇大帝身旁的金童玉女。日神刚毅、勇猛,月神端庄、秀丽,一般安放在庙宇、祠堂等建筑屋脊上,被人们视为守护神,庇佑一方安宁,同时也表达了与日月同辉,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创作时,有取有舍,一方面沿用瓦脊公仔传统的制作工艺与造型特点,另一方面采用泥团泥条泥板营造点线面的装饰效果,舍弃过去写实的捏塑手法,意在“趣”而非“真”,传承古人之道,注入现代的装饰语言,展现当代石湾陶艺的活力与魅力。
2
2022-8
【赏“陶”宝】石湾动物陶塑欣赏(二)
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 01石湾窑素胎鹌鹑年代:现代尺寸:长13,宽13,高18.5厘米两只鹌鹑站立在一块高低不一的石头上小憩,一只表现出饱餐后回味美味的欢欣和满足神态;另一只则俯首下望,仿佛凝神寻觅着石缝里的小虫,细腻入微,妙趣横生。作品运用“胎骨出毛技法”,羽毛纹理清晰,极富质感。“鹌”喻“安”,用鹌鹑的形象表达所有与“安”有关的主题,鹌鹑因此也变成一种象征意义相对固定的吉祥纹饰。 02石湾窑素胎狮子年代:民国尺寸:左:长17.5,宽13,高17.2厘米右:长15.8,宽12.2,高18.3厘米狮子屈膝蹲坐地上,扭头对望,龇牙咧嘴,双目圆睁,两耳垂下,双尾反卷。通体以胎毛技法塑造,四肢、脊梁的披鬃和尾、眉及下颔等有卷毛的部位饰褐色护胎釉,并点上白珠,形象生动,笑容可掬。03石湾窑素胎鹰年代:民国尺寸:左:长10.8,宽8.5,高15.5厘米右:长10.2,宽8,高15.5厘米鹰站立,回首对望,“胎毛”技法塑造,在头、颈、背部毛端塑白釉珍珠小圆点,眼睛点黑釉,使整体造型呈现威猛形象。04石湾窑陶塑水牛年代:现代作者:霍英尺寸:右:长24,宽15,高12厘米左:长28,宽17,高10厘米作者霍英出生于制陶世家,在区乾的指导下学习传统的动物陶塑技艺,作品工整细腻,富有神韵。此作品水牛侧卧,昂首远望,膘肥体壮,肌肉轮廓清晰,牛身不施色釉,运用胎毛技法细致刻画牛毛,牛毛纤毫毕现,真实传神。这种刻画动物毛发的塑造手法是石湾窑陶塑的重要标志之一。05石湾窑“曾良”款陶塑灵鹫年代:现代作者:曾良尺寸:长37,宽25.5,高53厘米作者曾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形神俱备,栩栩如生、开创了石湾陶艺的新领域,被誉为“南国鹰王”。此作品以写实见长,准确抓住鹰的个性特征,运用石湾传统胎毛技法,通过泥釉火的变化,细腻生动地展现出鹰那“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低头”的顽强精神。作品形神兼备,不拘一格。
28
2022-7
“石湾杯”进行时 | “美美与共”——近代石湾陶的历史缩影
近代石湾陶的历史缩影MODERN SHIWAN CERAMICS INDUSTRY近代石湾陶业到了20世纪之后,石湾陶业初具规模,是广东地区的陶业中心。它的存在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无疑是深刻的,无论是对经济的影响还是对文化的影响——与石湾陶有关的方方面面成为在当时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图片来源:《中华月报》1935年 第3卷 第1期随着20世纪初“实业救国论”的风潮涌动,石湾陶业也随之改良发展,“力求进步”。图片来源:《实业报》1908年4月2日 第7期在关联产地与社会教育方面,有的学校同意师生们自行组织到石湾参观瓦窑,了解相关的烧制技术与知识。增加对该地区的陶瓷艺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图片来源:《广州明德女子中学校概览》20世纪初30年代以后,石湾陶渐渐成为广东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关于石湾陶业的报道越来越多。在国内各类大小报刊上都能看到石湾陶的痕迹——可以从报刊上的文字与相片,了解到目前的劳工情况,代表作品,制陶现场等。图片来源:《大众画报》1933年 第2期图片来源:《良友》1933年 第80期图片来源:《民间周刊》1934年 第77期图片来源:《时代》1937年 第116期图片来源:《广东美术》1937年随着石湾陶业不断发展,规模成熟,南海石湾瓷业公会为此举办比赛,以此促进匠人活力与创新。图片来源:《国货半月刊(广州)》1934年 第3期石湾陶器的名声逐渐向省外传播,在第二届全国美展召开之际,石湾陶器作品受官方邀请参与展览。图片来源:《国货月刊(广州)》1937 年 第3卷 第8期石湾镇渐渐成为国内陶瓷企业考察对象,促成省内省外陶业共同学习、相互发展的良机。图片来源:《国货半月刊(广州)》1934年 第3期图片来源:《通俗自然科》1934 年第1卷 第10期石湾陶器甚至远销海外,且活跃于国外展览上。《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产品目录》图片来源: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抗战胜利之后,石湾陶被视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农村工业对农家经济之影响,未可忽视……浙江金华之制火腿、江西浮梁之烧瓷、广州石湾之制陶……”因此,战后修复石湾镇上的窑炉成为重要的任务。图片来源:《中美周报》1947年 第269期今天的石湾陶艺,活力依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多元文化的传播陶瓷艺术更加多样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品融合各种文化的精华 以传统工艺扬时代活力 以高新技术承传统精神 美与美之间,求同存异 相互传递各自美的内涵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单位广州存氧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关于本届石湾杯的更多详细内容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石湾杯大赛报名持续进行中对本次比赛感兴趣的朋友们请抓紧报名机会!本次比赛大奖丰厚!机不可失!想要大显身手的青年艺术家们可一定不要错过哦!-END-
18
2022-7
【赏“陶”宝】 石湾动物陶塑欣赏(一)
前言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01{现代石湾窑白釉陶塑绵羊}作者:区乾尺寸:长27,宽11.5,高18.5厘米作者区乾是石湾当代动物陶塑名家,他的作品多采用石湾传统胎毛技法创作。这件作品运用了刻毛的技法,直接在羊身上根据其肌肉纹理走向刻出毛发,再施以白釉,把羊毛蓬松的质感表现得十分逼真,突出绵羊温驯的性格,也体现了作者对泥性的灵活运用。02{清石湾窑窑变釉陶塑坐熊}尺寸:长14,宽12,高18.5厘米从清代到民国,石湾窑塑造的熊与真实的熊的形象相差甚远,是一种虛构的形象。石湾人同样将“熊”看成瑞兽,象征祥瑞。此作瑞兽为双尾,习惯称双尾熊。背部施钧釉。身素胎,毛端塑珍珠小圆点,形态生动。03{现代石湾窑陶塑彩釉鲤鱼}作者:区乾尺寸:长27,宽11.5,高18.5厘米作者区乾以动物陶塑闻名,擅长“胎骨出毛”的装饰手法,能把握住动物的特性,塑造手法力求写实逼真。此作品运用石湾传统的胎毛技法,结合写生的创作手法来塑造层层鳞片,把锦鲤在水中闲游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04{民国石湾窑白釉陶塑鹰}尺寸:长13,宽15,高26厘米鹰双翅收紧立于石上,目光敏锐,利喙如钩,一爪抓住猎物,一爪收紧蓄势待发。该件作品身施白釉,双翼及尾部羽毛隐现。05{清石湾窑蓝钧釉陶塑蟾蜍}尺寸:长21,宽16,高11厘米道教中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吸财镇宅辟邪。此三足蟾蜍造型独特,背上脊骨凸现,全身施蓝钧釉,浑厚沉实。“金蟾张嘴”寓意“招财进宝”。
15
2022-7
导赏丨馆长带你看展览“寻宝”,解读艺术之美!
一个展览是怎样从无到有的?展览的内容是如何出现在你面前的呢?你知道吗?一个展览的精华在于何处?每件作品的创作精神和背后意义是什么?你好奇吗?看展览,处处都是学问!要问谁最清楚?非馆长莫属!这个暑假,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推出馆长导赏活动,馆长亲自“出马”,带领观众参观热门展览,面对面解答疑惑,为观众带来专业的石湾陶文化知识和原汁原味的陶艺创作故事!暑假期间的每周四,我们在博物馆约定你!第一期活动信息01导赏时间7月14日15:3002导赏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03导赏馆长介绍李燕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石湾陶瓷的研究、保管和宣传工作,著有《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及合作编著《中国传统工艺集萃.石湾陶卷》《探秘梅山陶—19至20世纪广东石湾窑在越南南圻的传承》等书籍。04导赏内容壹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和石湾陶塑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藤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贰瓦器——国营体制下石湾艺术器皿的变迁展览本次展览主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国营体制下石湾艺术器皿的变迁。展览以历史为主线,按照国营体制下石湾各时期艺术器皿的生产单位划分成十个单元,共展出170件石湾陶器作品。馆长来了!你,还不快来?!编辑 | 麦玮炘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2
2022-7
“石湾杯”进行时 | “美美与共”——共探石湾陶的沿革变迁
“美美与共” ——共探石湾陶的沿革变迁SHIWAN石湾陶的沿革变迁“石湾窑”指的是在广东省佛山市东平河东北岸约2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以及延伸至南海奇石、官窑等地的泛石湾地区。石湾窑是中国著名窑口之一,始兴于唐宋,繁盛于明清。TANG唐代唐代,石湾形成规模化生产的陶瓷产区。石湾大雾岗古窑遗址和南海小塘奇石村古窑遗址是唐代石湾窑系统生产的窑址例证。此时的制陶系统已于石湾、奇石一线逐渐形成,并为石湾窑制陶生产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唐]酱黄釉高身陶坛高73cm,石湾大雾岗出土,广东省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中国陶瓷·石湾窑》)SONG宋代宋代是石湾窑的形成时期。宋代以后,佛山成为新兴的产业城镇,人口聚集,一般劳动者对日用陶器需求量增加。加上中原陶瓷技术的传播,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更是增加了对陶器的需求。石湾澜石鼓颗岗宋墓出土宋彩绘陶罐高32cm,口径6cm,广东省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中国陶瓷•广东陶瓷》)YUAN元代由于出口需求量相对减少,石湾窑在元代经历了中心窑区迁移,及窑口缓慢发展的时期。原位于石湾大雾岗的制陶基地,因为水上要道三丫涌逐渐淤浅,石湾窑的核心生产区域转移到镇区内的石湾海口及更靠近东平河的镇区。石湾窑元代擂碗,望楼岗窑址出土(图片来源:王建玲《论石湾窑新发现及其意义》)石湾窑元代釉双耳执壶,望楼岗窑址出土(图片来源:王建玲《论石湾窑新发现及其意义》)MING明代明代石湾制陶业开始飞速发展。明代的石湾乡已有明确的称谓与建制,同时乡内也有了完善的区域划分、并按照地域划分为上、中、下三窑。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佛山成为岭南商贸中心,佛山镇的繁华带动了石湾乡的发展:石湾、澜石可从陆路入佛山,汾江和东平河与广州通航。东平河岸已向外推移,乡内范围大为扩大,水上交通方便。石湾龙窑时期示意图(图片来源:《神奇的南风古灶》、《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明石湾窑蓝钧釉梅瓶高25.6cm,足径8.8cm,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黄卫文《故宫博物院藏石湾陶整理与研究》QING清代清沿明制,石湾制陶生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乾隆、嘉庆年间,石湾发展成南海县屈指可数的大镇。这里“商贾丛集”, “南海繁富不尽在民,而在省会、佛山、石湾之镇。”原供奉在紫禁城御花园千秋亭一佛龛内的36尊清石湾窑各色釉罗汉坐像之一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黄卫文《故宫博物院藏石湾陶整理与研究》)下期,小编将带您继续探寻石湾陶清代以后的沿革与变迁,敬请期待!关注“广东石湾博物馆”公众号,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哦!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单位广州存氧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关于本届石湾杯的更多详细内容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PAY ATTENTIONAGAIN石湾杯大赛报名持续进行中对本次比赛感兴趣的朋友们请抓紧报名机会!本次比赛大奖丰厚!机不可失!想要大显身手的青年艺术家们可一定不要错过哦!-END-
6
2022-7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十二)
赏“陶”宝-前言-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现代石窑陶塑秦始皇像藏品介绍尺寸:长32.5,宽24,高67厘米作者庞文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以塑造人物为主,造型生动传神、结构恢宏大气、技法写意流畅,在塑造帝王、武将方面尤为突出。作者注重人物服饰纹路的表达,作品通过服饰纹路等外在动态表现其帝王霸气。现代石湾窑陶塑 “庭院深深”藏品介绍尺寸:长18,宽20,高47厘米作者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的艺术风格是造型删繁就简,线条明快,以多变的陶艺语言探索更适合现代审美观念的陶艺作品,突出了石湾特有的泥土味。此作塑造的女性形象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精神,形式与色彩简洁,使得作品内涵愈加丰富。现代石湾窑陶塑少年怀素像藏品介绍尺寸:长33,宽18,高24厘米作者刘雪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自幼随父亲刘炳学艺,以达摩、罗汉、小和尚为主要塑造题材。作品风格严谨细腻、清新典雅。此作怀素,史称"草圣",唐代杰出书法家,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锐意草书,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现代石湾窑红釉陶塑“张良进履”藏品介绍尺寸:老人:长23,宽24,高32厘米张良:长18,宽13,高19.5厘米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中年时期的作品。作品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张良居下邳,在圯桥遇黄石老人,鞋掉于桥下,张良为之捡起并穿上,老人送他三卷兵书,张良勤奋苦读,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这件作品表现了张良准备为老人穿鞋的瞬间,两人似乎在一问一答,互为呼应。黄石老人慈祥而睿智,眼光中充满对张良的嘉许,神态刻画极佳,作者略为夸张人物体型的大小,以特出重点。知多D石湾人物陶塑是石湾陶塑中最有特色、最广为人知的类别。石湾人物陶塑于明代晚期才真正出现,清代形成朴拙传神、釉色浑厚、趣味盎然的艺术风格,到清末民国时期走向成熟。石湾人物陶塑的题材广泛,既有仙、道、佛等题材,又有历史、神话、市井人物的塑造。人物陶塑注重表情的刻画,裸露肌肤的部位多不施加釉彩:还借助衣纹折叠、线条流动、釉色变化来丰富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代的感召下,陶艺家们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陶塑作品。当代,陶艺家们更是解放思想、个性突显,传统和新锐佳作纷呈,石湾陶塑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1
2022-7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十一)
-前言-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01现代石湾窑“刘泽棉印”款彩釉四大天王像作者:刘泽棉增长天王像持国天王像广目天王像多闻天王像尺寸:增长天王(宝剑)长37,宽24,高48.5厘米持国天王(琵琶)长35,宽24,高49厘米广目天王(持龙)长33,宽23,高51厘米多闻天王(持伞)长28,宽21,高60厘米介绍:作者刘泽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品以人物为主,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形成圆润厚实、严谨细腻的风格。此作主题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的四大天王,掌管着人间的风调雨顺。02现代石湾窑彩釉陶塑“春满人间”作者:黄松坚尺寸:长34,宽22,高55厘米介绍:作者黄松坚,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擅长陶艺人物创作,能工善意,融古今而创新,使作品具优雅、隽永传神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将瓦脊公仔贴塑所用的半浮雕改造成了立体圆雕,将瓦脊公仔整体精细化,在衣纹等线条上既保持普通公仔的流畅性,又显示出贴塑的璀璨玲珑,既表现了石湾陶泥充满阳刚力量的粗粝与霸气,亦呈现出细腻精美的一面。03现代石湾窑陶塑“回娘家”作者:潘柏林尺寸:①长12,宽13,高26厘米②长21,宽17,高26厘米③长8,宽10,高12厘米④长8,宽5,高9厘米介绍:潘柏林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了这件作品《回娘家》,是融合传统民俗和日常生活为灵感来源的现代陶塑新路线,以市井风情为特色,反映老百姓的寻常生活。作品用色大胆,表情生动,细腻刻画新婚夫妇嬉闹的瞬间。04现代石湾窑陶塑“西瓜刨”作者:钟汝荣尺寸:长22,宽17,高29厘米介绍:作者钟汝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擅长表现田园、市井风情题材,作品极富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作品运用现代艺术语言融入到民间艺术的石湾公仔中去,让民间的古拙之风搭乘上现代艺术,作品形象怪烈,造型夸张传神。05现代石湾窑陶塑“横槊赋诗”作者:霍家荣尺寸:长49,宽22,高39厘米介绍:作者霍家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此作描述的是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作品中人物造型雄健、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并有较浓的文学色彩。知多D石湾人物陶塑是石湾陶塑中最有特色、最广为人知的类别。石湾人物陶塑于明代晚期才真正出现,清代形成朴拙传神、釉色浑厚、趣味盎然的艺术风格,到清末民国时期走向成熟。石湾人物陶塑的题材广泛,既有仙、道、佛等题材,又有历史、神话、市井人物的塑造。人物陶塑注重表情的刻画,裸露肌肤的部位多不施加釉彩:还借助衣纹折叠、线条流动、釉色变化来丰富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代的感召下,陶艺家们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陶塑作品。当代,陶艺家们更是解放思想、个性突显,传统和新锐佳作纷呈,石湾陶塑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29
2022-6
【通知】《瓦器》展览延期!
通知“瓦器一国营体制下石湾艺术器皿的变迁"展览开幕以来,受到观众的欢迎。现将展览延期至8月21日。欢迎大家来打卡!本次展览主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国营体制下石湾艺术器皿的变迁。展览以历史为主线,按照国营体制下石湾各时期艺术器皿的生产单位划分成十个单元,共展出170件石湾陶器作品。石湾艺术器皿的展示与岭南插花艺术相结合,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编辑 | 麦玮炘审校 | 张桂芝审定 | 李燕娟
21
2022-6
2022年“石湾杯”开启 | 美美与共——历届“石湾杯”入选
2022年“石湾杯”开启 | 美美与共——历届“石湾杯”入选作品分享引语2022SHIWAN CUP2022“石湾杯” “石湾杯”大赛如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 2022年 我们依旧乘风破浪 如期举办属于青年艺术家们的 艺术盛宴 今年主要征集作品类型为 “器物” + “人物” 向艺术家们提供 更加广泛的创作范围 而在此之前的“石湾杯” 究竟展示过哪些精彩的作品? 让我们乘上时空列车 一起回忆欣赏 历届“石湾杯”部分入围作品吧! 历届“石湾杯”精选作品分享 2017 器物篇 曾泳龙《点解》13·13·12CM、16·16·13CM、22·22·12CM、29·29·24CM、31·31·22CM一等奖 李梦云《DELTA》80·80·15CM一等奖 王燕《神游》 100·100·10CM二等奖 林盛强《阴阳系列之爻卦》 150·50·15CM二等奖 人物篇 赵飞《面相学研究——造像系列》50·25·78CM90·27·60CM60·23·75CM二等奖 刘佩洋《思绪》 18·7·12CM三等奖 刘雷《消夏》25·15·15CM三等奖 胡志斌《师徒》30·20·36CM 何松枝《都市青春》21·12·18CM 2018 器物篇 范安琪《一纸人生》一等奖 罗志华《壳变——时间》二等奖 许超奇 于洋《折叠系列之六》二等奖 肖威《藏器》三等奖 赖冬醒《哈嘎(HAKKA)》三等奖 黄太浩《家·日月》 马倩倩《存在》系列二 2019 人物篇 刘雷 《吴昌硕立像》一等奖 熊子黎《here with me》 二等奖 刘国英《都市节奏》二等奖 宋鹏飞《欲壑难填》三等奖 赵淋《懂鸟语的人2》 许少杰《读书公》 2020 器物篇 赵淋《拥梦》一等奖 于洋《融器》二等奖 宋鹏飞《云朵的形状》二等奖 周莉《提盒系列——融》三等奖 陈志荣《瓷语录》三等奖 马文茜《有孔的器皿》三等奖 2021 人物篇 潘超安《文化昆仑》1450px·700px·1300px一等奖 赵淋《共生》500px·475px·1325px二等奖 许少杰《禅心》775px·475px·675px二等奖 曹锋明《齐心抗疫》900px·575px·825px三等奖 岑琪韵《赤伶》200px·125px·575px三等奖 伍蔚蔚 黄炜 陆坤怡 《守·护》 625px·525px·1200px/ 件 庹雨涵 《继续走》5000px·2250px·500px 卢海鹏 《时间的证人》 2500px·750px·1250px 高源源 《人语红绿花语争》 10000px·5500px·500px 过去如此多丰富多彩的作品留给我们难以忘却的视觉享受今年我们更加期待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们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让我们一同期待2022年“石湾杯”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单位广州存氧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关于本届石湾杯的更多详细内容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 PAY ATTENTIONAGAIN再次提醒!对本次比赛感兴趣的朋友们请抓紧报名机会 2022年5月至8月31日期间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报名表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报名表格 如有更多问题请及时联系:shiwanbei@126.com 本次比赛大奖丰厚!机不可失! 想要大显身手的青年艺术家们可一定不要错过哦!
17
2022-6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十)
15
2022-6
沐芳兰,制清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馆举办“花香雅集”活动
13
2022-6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九)
7
2022-6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八)
26
2022-5
【体验】陶艺和花艺相融合,体验艺术的生活之美!
21
2022-5
博物馆日丨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18
2022-5
禅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叶平到我馆开展五一检查
30
2022-4
【展览】瓦器—国营体制下石湾艺术器皿的变迁展览今日开幕!
28
2022-4
明日揭幕丨瓦器——国营体制下石湾艺术器皿的变迁
27
2022-4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七)
25
2022-4
公益志愿服务打卡,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
24
2022-4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六)
22
2022-4
爱心物资送“前线”,共克时艰暖人心!
13
2022-4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五)
8
2022-4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四)
7
2022-4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三)
1
2022-4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二)
24
2022-3
【赏“陶”宝】石湾人物陶塑欣赏(一)
人物篇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将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近期将带大家欣赏石湾人物陶塑,石湾人物陶塑是石湾陶塑中最有特色、最广为人知的类别。石湾人物陶塑于明代晚期才真正出现,清代形成朴拙传神、釉色浑厚、趣味盎然的艺术风格,到清末民国时期走向成熟。石湾人物陶塑的题材广泛,既有仙、道、佛等题材,又有历史、神话、市井人物的塑造。人物陶塑注重表情的刻画,裸露肌肤的部位多不施加釉彩:还借助衣纹折叠、线条流动、釉色变化来丰富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代的感召下,陶艺家们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陶塑作品。当代,陶艺家们更是解放思想、个性突显,传统和新锐佳作纷呈,石湾陶塑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清代石湾窑青釉陶塑 抓背瘦骨仙作者:佚名尺寸:长7,宽9,高15厘米瘦骨仙是石湾清代民国常用题材。此作品刻画的瘦骨仙生动传神,略为夸张的比例,全神贯注的表情,微微张开的嘴巴,把那种抓背止痒的舒适快感表现得惟妙惟肖。清代石湾窑彩釉陶塑 东方朔立像作者:佚名尺寸:长51,宽34,高79厘米东方朔,字曼倩,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曾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此件作品采用贴塑、刀塑等多种造型技法塑制而成,人物造型硕大,神态安详,釉色调和而浑厚,用于脊上装饰。虽没有名家的印款,但在清末时期近80厘米高的塑像较为少见。民国石湾窑白釉陶塑 如来佛坐像作者:霍津尺寸:长12.5,宽12,高19厘米霍津是一位多面手,擅长塑造人物和动物,尤其擅长塑造牛,他塑造的牛有“霍津牛”之称,他塑造的人物也颇具特色。这尊《如来佛坐像》是霍津的人物佳作之一,容貌慈祥娴静,神态端庄,衣纹潇洒自然,釉色匀润雅致。作品底部钤有“霍津”篆书阴文方章。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8
2022-3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五)
现代篇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将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近期将带大家欣赏部分石湾艺术器皿。石湾艺术器皿是在日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制陶技术的完善和市场的开拓,艺术器皿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而后通过创新生产模式和工艺,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赏“陶”宝现代彩釉“瓜瓞绵绵”陶壶/// 作者:何大钧 尺寸:长42,宽27.5,高38.5厘米 此作为香港著名陶艺家何大钧先生设计创作,他把作品塑造成茶壶造型,揉合中国品茗这传统习俗,实用之余不失美感。作品以大自然为题材,硕大的南瓜造型,配以鲜明的釉色,层次感突出,搭粗质感的壶嘴与柄,加上受吸引驻足的昆虫,不论是动物、植物、瓜果都刻画得十分精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现代蓝钧釉瓶/// 尺寸:口径10.5,腹径18,底径12.5,高29厘米 石湾传统色釉非常丰富,最有特色的釉色是石湾钧釉。石湾钧釉的特色在于两次施釉、一次烧成,先施以含铁较高的铁釉,然后再施半透明而接近乳浊状的白釉。在煅烧过程中底面釉的互相渗透、熔融流动产生斑驳陆离的变化,而呈现出特殊的效果。此作品器身上施的釉色因动感十足,纹理粗犷豪放,故称为“雨淋墙”釉,实际也属钧釉。现代“梅文鼎”款彩釉“缤纷有余”陶瓶/// 作者:梅文鼎 尺寸:长41,宽16,高62厘米 此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设计创作,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以大胆的艺术实践大力倡导现代陶艺,他立足本土,融会中外,兼收并蓄,是石湾现代陶艺的先驱。此作品以抽象简约的鱼造型,施以丰富多变的石湾传统釉色,符合现代家居装饰的审美。现代刻生肖纹“年年好运”文具/// 作者:梅文鼎 此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设计创作,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以大胆的艺术实践大力倡导现代陶艺,他立足本土,融会中外,兼收并蓄,是石湾现代陶艺的先驱。此作品在文房四宝的基础上,用不同手法分别在陶器上刻画出多种生肖图案,器物造型简练,装饰采用篆体文字雕刻,使作品显得古拙雅致。现代彩釉“和气至祥”陶碟/// 作者:杨英才 尺寸:长32.5,宽32.5,高3.5厘米 此作品吸收钧窑和柴窑的精髓,古朴、清新、自然,具有古今相济、土洋交融的特点。作品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英才设计创作的,他在怒放的荷花上刻画了两只生动灵活的老鼠造型,周围仙雾线条的装饰,独特的釉色更成为了作品的点睛之笔。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9
2022-3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四)
民国篇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将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近期将带大家欣赏部分石湾艺术器皿。石湾艺术器皿是在日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制陶技术的完善和市场的开拓,艺术器皿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而后通过创新生产模式和工艺,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赏“陶”宝民国石湾窑“振兴国货”水仙盆尺寸:长23,宽19,高9厘米民国时期,社会各界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浪潮。“振兴国货”口号经常会出现在当时各类国产产品上。石湾陶业也不例外,这是一件石湾窑生产的绿釉海棠型水仙盆,盆身用贴塑手法醒目地展现了这个口号。民国石湾窑葱白釉开光诗文花盆尺寸:长33,宽31,高26厘米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大量涌入,民族经济衰落。为了挽救民族工业,一些新型的陶瓷企业建立起来,聘请陶艺名家为他们设计制作花盆等艺术器皿。所制作花盆形式多样,贴、塑、捏、刻、画技巧独到,配以诗词、名句等装饰,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民国石湾窑彩釉大象荷叶花托尺寸:长19.5,宽10,高18厘米花托用于盛放糖果、茶点,置于神案之上。其底座为大象造型,形象生动逼真。器物整体施酱紫、湖蓝等釉色,是典型的的清末民初石湾制陶名店袁湖记产品风格。民国石湾窑蓝釉贴塑花卉手枕尺寸:长19,宽31,高19厘米此蓝釉手枕,一面贴塑牡丹花纹图案装饰。作品为日常生活用品,朴实无华,实用性与艺术性兼有,地方风格鲜明独特。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3
2022-3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三)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三)彩釉人物水仙盆01尺寸:长18,宽17,高12水仙盆是石湾窑的日用陶瓷器皿,生活气息浓厚。艺人塑造了对棋的情景。人物头冠、眼眉、衣襟、鞋子等部分着赭黑色釉,其余部分用大量的彩色釉描绘,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彩绘风格。粉蓝釉开光贴塑花卉盆02尺寸:长30,宽20,高7家居陈设陶瓷一直是石湾窑的主要产品种类。岭南人民喜爱种植花草的传统,加上岭南植物种类繁多,四时花开,四季常青,因此花盆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实用艺术器皿。清代至民国是石湾花盆大量生产的时代,此花盆施粉蓝釉,四面开光贴塑四季花卉作装饰,既美观又实用。彩釉三足荷叶形水洗03尺寸:口径19.5,高9.5此作是石湾窑二十四行中白釉行的产品,此行早期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内部上白釉外部上绿釉,故称为“白釉行”。此作品是一件文房用具,是盛水洗笔的器皿,艺人将它设计成荷叶状,荷叶向上翻卷,自然围成水洗的内胆,荷叶下方则浮雕自然翻转的枝梗,形象逼真又实用。红釉莲子形盖罐04尺寸:口径10,腹径19,高19此作是石湾二十四行红釉行生产的产品,红釉行主要是生产祭祀用具,包括有宝炉、烟灯、烛台、莲子罂等,产品多上红釉,故名红釉行,又称为甄釉行。大多数产品为低温烧制。此罐为莲子造型,用于办喜事时装载寓意吉祥的物品。彩釉贴塑梅枝耳瓶05口径14,腹径21,高35.8此瓶口沿外撇,颈部有对称的梅枝形耳,腹部贴塑梅花。以梅枝装饰花瓶,使作品平添意蕴。该瓶器型端庄大气,绿白蓝釉熔融交流,釉色清丽淡雅,是石湾窑器物中的佳品。蓝釉"福禄寿"镂空金钱花卉纹茶盘06尺寸:长24,宽20,高20.5此茶盘为清代石湾窑二十四行白釉行生产的产品,釉厚而温润,造型独特古拙,配以镂空金钱纹饰及福禄寿、牡丹花等吉祥图案,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为弘扬石湾陶文化魅力,我馆公众号以赏“陶”宝为主题,选取博物馆经典藏品或陶艺家的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体验石湾陶艺之美。自建馆以来,我馆收藏了品类丰富、样式精美的陶艺作品。近期将带大家欣赏部分石湾艺术器皿。石湾艺术器皿是在日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制陶技术的完善和市场的开拓,艺术器皿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而后通过创新生产模式和工艺,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赏 “陶”宝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
2022-3
【喜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荣获“精品战略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喜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荣获“精品战略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28
2022-2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二)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二)蓝钧釉花瓣形碟 年代:清代 尺寸:直径22.5厘米,高5.5厘米镂空金钱纹田鸡笼 年代:清代 尺寸:口径10.5厘米,底径33厘米,高27.5厘米童子观鱼水洗 年代:民国 尺寸:长19.5厘米,宽15.5厘米,高11.5厘米
25
2022-2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一)
【赏“陶”宝】石湾艺术器皿欣赏(一) “吴南石堂”为明清时期石湾名店。作品以土质极佳的东莞土制成,器型多仿古铜器。大部分素胎无釉,以手工刻绘纹样,线条流畅、风格朴素静穆。 “吴南石”款素胎觚明代长7,宽7,高16.5 “吴南石堂”款素胎螭纹双耳方瓶明代长19,宽14,高31.5“祖唐居”为明代晚期石湾名店,传世品多为日常用具,常施黄、绿、青、蓝、褐等色釉,尤以黄、绿釉居多,造型典雅,图案精致。 “祖唐居”款彩釉挂瓶明代长13,宽6,高22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制品上刻有“同胞们快来买国货 价廉耐用”及《总理遗嘱》全文。此盅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受到侵略,人们希望振兴国货的强烈愿望。 黄釉总理遗嘱字纹双耳盖罐民国口径24,高18
24
2022-2
【展讯】邀您观赏虎年贺年生肖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展示+展销本次展览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展示,采用全新“展销”模式直面观众,如参观期间,有观众看到喜欢的虎年生肖作品有意购买的,可向文创中线前台询价购买。也可以关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在“商务平台”中查看选购。部分作品展示《福禄满堂》作者:封伟民《笑口盈福》作者:至法艺术《祥虎赓续》作者:潘超安《千林山君》作者:LOKMEI《武财神》作者:封伟民《大富大贵》作者:伍蔚蔚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4
2022-1
【发现】那些隐藏在红卫岗里老石湾的影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月11日上午,红卫岗专项工作组联合石湾陶瓷博物馆、信力公司、华工设计团队、招商策划团队等单位在泛家居园区会议室召开了红卫岗项目专题工作例会,就项目的规划设计、产业定位、招商策划、空间布局、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为切实做好对项目内拟保留物资提出建议,梳理讲好红卫岗故事,会后博物馆即与相关单位到红卫岗项目现场走访调研。相关单位到红卫岗现场调研红卫岗建于20世纪60年代,在项目区内仍保有不少颇具时代印记和石湾传统特色的物资,如石湾早期生产的耐酸缸、耐酸埕等工业陶瓷,花窗、栏杆等园林陶瓷和铺设地面和墙面的彩釉砖建筑陶瓷,以及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瓷板宣传画,博物馆对这些可能具有保留价值的物资进行了初步研判。这些藏在红卫岗里的老石湾的影子你发现了吗有没有找到儿时的回忆呢供稿 | 戎耀编辑 | 张桂芝拍摄 | 黄桂玲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2
2022-1
【预告】福虎生威——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明日开展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眼间辛丑牛年行将尾声,新的生肖又将守护神州大地。元旦期间,虎年贺年生肖展即将与大家见面,秉承着奋斗进取的风格,石湾陶艺家们怀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用陶塑演绎出各式各样的贺年老虎,或威猛、或憨厚、或可爱……一个个生气盎然的福虎,通过陶艺家的手痛快淋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本次展览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展示,将采用全新“展销”模式直面观众,如在参观期间有观众看到喜欢的虎年生肖作品,可向文创中心前台询价购买。虎年伊始,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每一个家庭福虎临门!每一个人福虎生威!展览时间2022年1月1日——2月15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协办单位 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小知识~~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与平安。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从漠北高原到江南水乡,老虎始终是中国人生活与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动物保护神,许许多多关于虎的象征与习俗、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这种虎情虎志,具有生命的搏击与艰涩,赋予虎以人格化的激情,歌颂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龙行虎步”形容天子仪态或者将军英姿;“虎啸风生”比喻豪杰奋起,大展宏图;“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降龙伏虎”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关于虎的习俗人们认为虎是孩子的保护神。新生儿用虎骨水洗身以祛除疾病。孩子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在陕西,外甥满月舅舅送黄布虎,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进门时折断虎尾寓意孩子在成长中免灾免难。在山西,外甥生日舅舅送虎枕,也能当玩具。端午节还盛行把布老虎给孩子当玩具,布老虎需突出老虎的勇猛。东北鄂伦春族,小孩佩戴虎爪和虎牙以驱鬼辟邪。“画虎于门”,以虎为门神来镇宅,自汉代就盛行,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旧时华北流行在正厅悬挂年画《镇宅神虎图》,上云“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间。善家买了去,四季保平安”。象人斗虎起源于汉代,由人扮演的虎与人相斗,唐以后被舞狮取代。客家地区依然保留由斗虎演变的舞虎习俗。台湾在庙宇庆典或妈祖诞辰时也有舞虎。展览抢先看虎年福虎生威虎年福虎生威展览作品预览~~供稿 | 陈雪兰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31
2021-12
【资讯】我馆开展消防和安全综合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
为确保参观游客及文物安全,增强全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紧急事件处置能力,12月20日上午,我馆举行了消防和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及演练。培训课由我馆副馆长李燕娟主讲,详细讲解了火灾及消防的相关知识,还讲解了面对失窃、袭击、拥挤等公共安全事件和破坏性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的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李燕娟副馆长讲解了消防及公共安全知识安全保卫部主任赵大志介绍我馆安保设施及消防演练的工作部署本次演练,模拟博物馆展馆二层发现火情,由博物馆应急指挥组紧急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博物馆各部门按照分工部署开展应对,按照应急预案具体实施操作,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工作人员进行火种扑灭演练工作人员进行馆内火场疏散引导演练演练结束后,赵大志主任讲解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我馆人员上手实操,掌握消防设备使用技巧。赵大志主任讲解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工作人员练习灭火器的使用工作人员学习防毒面具的使用通过活动,全体员工学习了消防及公共安全的相关知识及处理办法,正确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了火灾发生后的人员疏散及灭火程序,达到预期效果。消防演练现场我馆始终把消防安全作为一切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完善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努力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扑灭初级火灾的能力,为全馆安全保驾护航。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汤宁宁审校| 宣教部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21
2021-12
【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在行动
12月14日,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党支部联合和平社区党委在“创文”巡查期间,跃进三巷居民反映附近没有路灯照明,特别晚上出入不方便、不安全。经了解,跃进三巷是老旧片区,基础设施落后,因晚上没有路灯,附近居民出行不便,尤其老人小孩出行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为切实解决居民问题,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党支部联合和平社区党委积极联系石湾公用事业服务所,尽快为居民加装路灯。石湾公用事业服务所收到情况后,当天下午即安排人员施工,完成路灯安装,解决群众出行困难。居民感谢之余更加大力支持“创文”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多为群众办实事,推动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创文剪影供稿 | 张碧娟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6
2021-12
【通知】永远跟党走 石湾陶塑作品展 延期撤展啦!!!
“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盛大开幕展览以来,接待参观人数2万余人(次),举办科普讲解活动约60场次近2000人参加,广大群众通过参观反映党的光辉历史的陶塑作品,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获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为进一步加强社科普及效果,配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将延迟至2022年3月下旬结束,即比原定日期推迟3个月,欢迎观众到馆参观!(如时间再有变动,以最新通知为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百件不同时期的优秀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党不同时期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生动讲述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百年历程。本次展览体现了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的形式创新,通过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陶艺文化结合,突出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了群众爱参与、能参与的学习教育平台。长按二维码,观看线上展览编辑 | 张桂芝审校 | 戎耀审定 | 李燕娟
1
2021-12
【学习】我馆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10月22日,我馆阮小珈馆长带队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学习交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黎胜昔及各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我馆人员。此次活动我馆学习的重点是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我馆拟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料数据库,将所有石湾陶艺作品图片、理论研究成果及我馆的所有档案资料输入数据库,从资料采集、分类、归档、管理、检索、查阅等整个资料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取代过去档案信息的人工分检和人工查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5A景区,他们建有庞大而完整的数据库,是当今世界研究孙中山先生生平及思想的最权威单位。我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对标先进的博物馆,我们积极开展自评自查,针对短板进行学习提升,争取能再上新台阶。了解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信息数据中心情况学习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相关设施建设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户外展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展览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场馆本次交流学习活动得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信息部的李国生主任为我们认真介绍了信息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作情况,并解答了我们许多疑问。黎胜昔副馆长还带我们参观了全馆,分享了纪念馆的管理经验,此次交流学习活动使我们获益良多!感谢你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同行们!合影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张桂芝审校 | 戎耀
26
2021-10
【文创】我馆文创产品获选“2021佛山(禅城)文创产品展”
2021佛山(禅城)文创产品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文化创意产品,活动主题“ 创意赋能,领潮国风”,旨在以佛山、禅城本土文化特色为主要创作依托,通过征集活动方式, 提供一个产品展示、交流、融合创新、市场转化和投融资的机会。我馆文创产品送选三件套,其中《石湾窑册页套装》获选陶艺类(精品产品)、《犇牛杯套装》获选陶艺类(入围产品)。《石湾窑册页套装》陶艺类(精品产品)《石湾窑》册页套装内含陶制镇纸、《石湾窑》画卷及纪念邮册。由曾鹏师傅设计创作的双鱼镇纸造型萌趣可爱,观赏与实用性兼得;由曾力师傅创作绘制的《石湾窑》画卷是反映石湾制陶工艺生态情景的中国画系列,展示了石湾陶业全盛时期的风貌,原件收藏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我们并根据此画卷与中国邮政合作开发了主题纪念邮册,使整套产品更具收藏价值与意义。《犇牛杯套装》陶艺类(入围产品)《犇》牛杯选用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作为杯体装饰,线条柔和、色彩各异、触觉温润质朴,展现了石湾艺术陶瓷【包容】的精神气质,更体现了人们【犇】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诗酒琴棋·渔翁参赛作品之一微雕是石湾陶塑中的一种传统雕塑工艺技法,是石湾陶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套产品配以高清透明有机玻璃盒,粘连固定,使其与作品完美结合,既不影响观赏性,又大大降低了破损的风险,再配以专用手提袋,美观大方,方便携带,实为馈赠亲友,家居陈设摆件佳品。征集活动自开展以来吸引来自广佛两地文创企业个人踊跃报名参与投稿产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新颖独特累计收到146件(套)陶艺类(65件产品)文创类(81件产品)活动线上投票访问量4.2万,累计票数1.8万本次入围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其质量好、创意水平高、有市场潜力涵盖工艺美术非遗、服饰、摆件、礼品等中国元素与时尚文化相结合文化元素为新国风注入新元素。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张桂芝审校 | 戎耀来源:禅城区文化产业协会
21
2021-10
【17岁】喜欢我别遮脸,任由途人发现
来源:公众号
18
2021-10
【公告】“十一”国庆节假期我馆正常开放,还延长开放时间哦!
开放公告各位观众:国庆假期(10月1日—10月7日)即将来临,我馆假期照常开放并延长开放时间。开放时间:9:00—18:30(18:00后停止进馆)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我馆严把“防疫关”,通过限流进馆、实名预约、卫生消杀等措施,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此也提醒广大市民,前来参观须提前预约。工作时间内致电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进行预约登记。预约成功,凭预留电话在预约日期进入博物馆参观。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祝您参观愉快!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1年9月30日参观须知入馆必须佩戴口罩在馆期间需要全程佩戴实名制登记出示电子通行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测量体温 体温<37.3度,方可入馆,如出现发热症状,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保持距离与他人自觉保持1.5米以上距离。入馆限流 我馆限制入馆人数,我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人,达到限制人数,需要排队等候。正在展出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藤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陶瓷拾隅展厅陶瓷拾隅展厅陶的形成展厅窑的演变展厅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厅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厅石湾陶艺展厅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展览以石湾陶塑作品为主要载体,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而创作,百件不同时期的优秀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党不同时期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生动讲述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百年历程。END
30
2021-9
【石湾陶口述史系列(五)】
石湾陶口述史——何惠娟篇何惠娟,艺名栩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十大南粤女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佛山分院副院长、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1963年生于石湾。1988年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从艺四十年,深得有“鹰王”之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良先生真传,承前继后,入乎其里而出乎其外,擅长动物陶塑,秉持“融情入韵,巧拙相生”的艺术风格,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不失自我。力主创新,个性鲜明。作品题材丰富别开新面,极富诗情画意。融入乡风野趣,于朴雅大气中见细腻传神,所塑动物皆因有情有趣而各具灵性,栩栩如生。问何大师您好!咱们的访谈可否从您母亲开始呢?我知道您的母亲也是美陶厂的老员工,可否介绍一下?答:我的母亲叫陈杏崧,在1956年进入广州人民美术社,负责协助区乾等大师印坯、修坯,当时做动物陶塑还是用单批给动物素坯制作胎毛,工时很慢,但是效果极好,慢工出细活。我从小就在母亲的身边长大,也经常到美陶厂去,对石湾陶艺耳濡目染。那时候美陶厂的待遇还是挺好的,夏天会提供清凉饮料,我的母亲就会带我到美术社去喝清凉饮料,每周美术社煲粥的时候母亲也会打包带给我。母亲年轻时经常被组织出外写生,那时候就被号召穿连衣裙,是非常值得记忆和青春飞扬的年代!她说这是她最幸福的回忆。1959年,霍兰(前一)、陈杏崧(第二排)在制作动物刘传大师指导创作 从左至右:刘传、陈杏崧、陈妙颜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人的业余生活 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问众所周知,您的师傅曾良是石湾重要的动物陶塑名家,师从区乾。您是怎样拜师,从而跟随他学艺的呢?答:1982年,我在省建筑技工学校读了两年书出来后分配到陶瓷研究所,后拜曾良为师,进入陶艺组。1986年,我的师傅曾良退休,到湾江陶瓷厂当顾问。1988年,我到美院进修1年,结束后继续跟着曾良师傅到湾江陶瓷厂,直到1997年湾江陶瓷厂与石湾美术陶瓷厂合并。1998年3月,我与霍家荣一同到美陶厂创作室工作。我的母亲一直希望我可以进入美陶厂工作,工作环境舒适,不会太劳累。但美陶厂不是轻易能进去的,所以后来我能进入美陶厂工作也算是圆了母亲的心愿。问可否分享一下您拜曾良为师后是如何学徒的?答:曾良师傅与我的师徒关系还是那种最传统的师徒关系。我学习陶艺是从最基础开始学习的,而不是马上创作。比如每天我都要给师傅做最基础的泥料准备工作,帮着师傅搓泥,还要用那种传统的泥弓开泥板,真是很大的一个考验!还要帮师傅扫地、打饭、泡茶等等。我还记得第一次上釉是上加皮黑釉,我不懂如何上釉,把师傅的猫头鹰上了很厚一层釉,烧出的作品不堪入目,师傅就耐心的教我上釉的规律,经过那次之后我就吸取经验教训,知道上釉要均匀。何惠娟与师父曾良合影问请问曾良大师教徒弟最重视徒弟的哪些方面?答:师傅会带我去看电影、听歌剧、看展览,常常带我去广州见很多著名画家,例如去广东画院见林墉、汤小铭、黄笃维、廖冰兄等,师傅还带我去香港见过赵少昂。可以说,师傅是为我打开了艺术的一扇窗,让年轻的我能够尽情地受这些名家的艺术熏陶。师傅还很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单单是教我创作。他会带我到书店买书,使我养成了爱买书爱读书的习惯,以前石湾陶瓷研究所对面,就是新华书店,我中午休息的时候常常去那里看书。这些书我到现在还保留着,很多书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例如这些专门论述翎毛、鸟兽的画册,真是深有启发!还记得一件小事,有一次买了一套画册,就夹在自行车后座上,结果回到家书却没了,不得已又去买了一套。何惠娟80年代购买的书籍师傅曾良签名赠送的书问请问您到石湾美陶厂后主要创作哪方面的作品?答:我是1998年—2004年在美陶厂工作。到厂后,还是继续以动物陶塑创作为主,这时候我创作了田园类动物陶塑。所谓田园动物陶塑,就是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艺术创作,并不是单独塑造一只动物。当时做了一件以鸡群题材的作品——《摇篮》,准备在拍卖会上拍卖,这件作品刚做好,还没来得及上釉就拿去拍照了,现在这本画册还留着。2000年,美陶厂要求做一套十二生肖。前段时间美陶厂搬迁,很多作品都便宜大甩卖,我的朋友看到了这只猴子是我做的,就买来送给我。何惠娟在美陶厂期间创作的陶塑作品2001年,美陶厂开展了一个以“佛”为主题的展览,要求每个人都做三件相关作品,这就是我当时做的第一件佛像。正面背面题字问请分享您在石湾美陶厂期间印象深刻的事。答:当时厂的书记是刘孟涵书记,他很重视创作室。当时有展览,刘书记都会为年轻人争取机会。最高兴的事是出外写生、体验生活。当时我们创作人员很渴望能够出去体验生活、寻求灵感。后来厂里真的批准我们出外写生了。1999年,我们创作室申请到四川峨眉山和九寨沟体验生活,厂里同意后,我们真的十分开心。后来渐渐形成一项制度,产品年销值高的创作者就可以有外出体验生活的机会,因此,大家为了有出外的机会,追求业绩。说个小插曲,当时很多人争着做瓦脊,原因是一条瓦脊能卖几十万,分摊下来每个人的业绩就高,而如果做平常的作品业绩肯定没那么高。在美陶厂工作有一份底薪,要求每个月完成多少件作品,其余时间留给自己创作,卖出去就可以拿提成,这有利于提高大家创作的积极性。访谈合影 从左至右:冯晓雯、何惠娟、林志强、刘孟涵、纪文瑾END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张桂芝供稿 | 理论部 纪文瑾 冯晓雯审校 | 纪文瑾 戎耀
15
2021-9
【石湾陶口述史系列(四)】
石湾陶口述史——曾力篇 曾力简介 1950年出生,1978年修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 。1974年起工作于石湾美术陶瓷厂,1976年起师从吴灶生大师学习石湾传统陶釉配制及拉坯工艺。1979-1988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从事陶艺创作。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问:力师傅您好,请介绍一下您在美陶厂的一些经历。答:1973年我下乡回来,没事做,先干了一年搬运。母亲的同事看见我喜欢在家画画,就介绍我进石湾美陶厂上班。刚进去的时候被问想做什么工,我就说做司机吧。但是母亲不让我做,便安排我画花瓶。那时候一天的任务就是画25个小花瓶,画一些梅兰竹菊,我一天能画125个,女工们帮我打下手都做不来。后来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便转到灶上做烧灶工做了五六年,美陶厂所有的窑我都烧过。当时从来没有人主动要求要调到灶上工作的,我是第一个。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是上晚班,凌晨1点上班接火,我调好闹钟睡觉,结果没听到闹钟响,早上5点醒来看到天都亮了,马上跑到灶上,看到师傅已经在扫地了,师傅也没怎么说我,我也从此再也没迟到过。问:请分享一下您做吴灶生徒弟的经历。曾力(右)与师傅吴灶生(左),师弟梁沛星(中)答:1976年初,我开始跟吴灶生学习调红釉。那时候他70多岁,在美陶厂负责调红釉。蔡波等政工组领导找吴灶生谈话,希望能交出红釉配方。但是吴灶生不同意,只愿意收徒弟,蔡波就拿了一份名单向他介绍年轻的员工“这个是党员,这个是团员,这个是团书记,这个干活很负责的……”。但吴灶生不看,说:“我只要曾力来做我的徒弟,不是曾力我不教。”之后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去当吴灶生的徒弟学习红釉的配方,我便答应了。问:请您分享在美陶厂印象深刻的事大灶,曾力曾经工作的地方答:当时7、80年代,美陶厂有很多美术类杂志,日本、国内杂志都有。从书上看到日本做的陶制的茶道碗,心想我们也会做,就开始拉坯上釉,烧制后拿到小卖部卖。小卖部的员工只卖过石湾公仔,没有卖过这种茶道碗,不会定价,我们就定价到500元一只,当时的500元可不便宜。当时很多日本人和台湾人来参观,就在上架的第二天,就有一个日本的旅游团过来,有人要买这个茶道碗,便让小卖部员工包起来。员工不会包装,拿了张报纸包,那个日本人便说不要了。因为在日本这种茶道碗的包装是非常精致的,用布包好,丝带绑住用盒子装好。美陶厂一直都是用纸屑填充包装产品,后来我向厂里反映,制作一些精致的木盒包装,这也是跟世界接轨的一个过程。问:请您分享一下到潮州学习交流的心得曾力在拉坯,20世纪80年代末答:1978年我被派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潮州学习,潮州陶瓷的风格和石湾非常不同,它们是瓷器,产品很精细,花盆连花都是用陶瓷做的,当时的市场占有率也比石湾要高。石湾公仔最有特点的就是“三头”——老头、树头、石头,而潮州陶艺最有特点的是仕女。潮州过了湘子桥有一座很大的山,叫笔架山,笔架山出的瓷泥非常好;石湾有个大雾岗,大雾岗出的陶泥很适合做沙煲。两地的胎泥不同,适合制作的产品不同,泥的材质决定了产品。问:1985年,您与梅文鼎、曾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石湾现代陶器展》对于现代陶艺具有划时代意义,请您分享一下展览的经过答:当时我们决定办这个展览真的很冲动,说干就干。1985年举办的这个展览是通过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申请的,时间短、展品多,展品超100件。当时中国美术馆馆长是刘开渠,省工艺美术学会开始申请这个展览的时候并不被看好,后给了刘开渠看我们的展品照片,很快就通过了,说“这个要展!”这个展览才申请成功。那时有个小插曲,我们把展品运到中国美术馆门口,展台和衬布都没有,刘开渠到了后马上安排相关部门配合好我们,我们需要什么全部免费提供。随后,我们便快速布展,尽快开始这个展览。这个展览不能孤立地看,要把它放进当时的年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太多禁锢了很久的文学、诗歌、思想都在八十年代迸发。而且因文革的原因,我们中国的陶瓷艺术还停留在工艺的阶段,还没有人做出完全不同于传统工艺的陶瓷作品,所以我们展览的展出可以说开拓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新路子。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石湾现代陶器展”,从左至右:曾力、梅文鼎、曾鹏主要展览及创作向上滑动阅览1984“石湾现代陶艺展”,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馆(广州)1984 “石湾现代陶艺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1985“石湾现代陶艺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6 创作大型广场陶瓷浮雕壁画,佛山大学(佛山)1985 创作大型壁画“桃园结义”,广州花园酒店(广州)1986 设计制作大型陶塑作品“麒麟”,日本长崎市孔庙(日本长崎)1986 “石湾现代陶艺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86 “石湾现代陶艺展”,澳门葡京大厦(澳门)1990 “现代陶艺年展”,世纪末艺术工作室,(深圳)1991 作品“蓝釉陶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英国伦敦)1991 “虞公窑陶艺展第一回”, 香港十三艺廊(香港)1991 “曾良父子陶艺展”, 广东省民间工艺馆(广州)1992 “虞公窑陶艺展第二回”, 香港十三艺廊(香港)1997 “广东陶艺展”, 广东省美术馆(广州)1999 “法相传灯”-虞公窑陶艺展,澳门陆军俱乐部(澳门)2002 创作广州番禺长隆酒店一期公共艺术工程(广州)2003 “虞公窑特展”, 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2003 “曾力陶塑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2004 “曾力、曾鹏作品展”,广东深圳青少年宫(深圳)2009 创作广州番禺长隆酒店二期公共艺术工程(广州)2010 “无心造-曾力、曾鹏艺术展”,桂林公馆(上海)2011 “愚工场艺术设计项目”,顺德2015 成立存墨设计团队。2015-2018 紫泥糖厂综合公共艺术项目:旧厂房改造、一招酒店、三喜法式餐厅、紫泥鱼庄、存朴茶舍、园区公共艺术品制作。2016 曾力、曾鹏生活史纪录片《师傅》获法国际黏土与玻璃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法国2017 纪录片《师傅》国内首映式,广州2017 喜悦门酒店公共艺术项目,顺德2018 宏汇城酒店公共艺术项目,顺德2018-2019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波西奥 Anu Pantik 美术馆,芬兰,瑞士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玛丽安·白兰画廊、芬兰北极陶艺中心/ Anu Pantik 美术馆、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曾力部分作品《雨顺》曾力《风调》曾力《千手》曾力《大愿》曾力《自在》曾力《大行》曾力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张桂芝供稿 | 理论部 纪文瑾 冯晓雯审校 | 纪文瑾 戎耀
13
2021-9
【关注】虎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开始征集啦!
虎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征集函◆ ◆ ◆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又准备开始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2022年虎年生肖陶艺展览将继续开展,参展作品仅作巡回展示。外地展也将继续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将虎年生肖陶艺作品送往省内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一如既往支持我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展览,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共同努力!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广东省陶瓷协会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 体育局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 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 有限公司展览时间和地点 (一)佛山展览时间:2022年1月中旬至2022年3月(暂定)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二)外地展览时间: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展览地点:省内4——6所博物馆(由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安排)征集内容 征集陶艺家的生肖陶艺作品进行展览宣传,参展作品除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示外,还将筛选部分优秀作品通过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安排到省内4——6所博物馆展示。参赛作品要求 (一)2021年创作的“虎”题材陶艺作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作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参赛作品不收取任何费用作品数量 参展者可送多款参展作品,每款1—2件(套)。工作安排 1、展览发动(2021年9月起)可亲临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2、作品征集(2021年12月1日——15日)将填写好的报名表连同作品一并递交到我馆。3、作品拍摄(2021年12月23日——24日)入围作品拍摄。4、展览开幕(2022年1月20日,星期四)5、退作品时间(待定,以电话通知为准)联系方式 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 系 人:梁小姐、陈小姐电话:0757—82701218电子邮箱:2395055471@qq.com 报名表二维码❤️ THE END 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张桂芝供稿 | 陈列部 陈雪兰 梁君玉审校 | 陈雪兰 戎耀 梁君玉
13
2021-9
【石湾陶口述史系列(三)】
【石湾陶口述史系列(三)】佛山红狮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铨波讲述在美陶厂经历2021年8月25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孟涵一行到红狮陶瓷有限公司采访原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为佛山红狮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铨波,继续走访了解旧美术陶瓷厂的故事。霍铨波,原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为佛山红狮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问:美陶厂搬迁了,原美陶厂的那块宝地承载着几十年的美好回忆,您的工作经历与美陶厂息息相关,请分享一下您在美陶厂的故事。霍铨波:很荣幸接受贵馆此次采访,我很乐意分享在旧美术陶瓷厂的那段经历,也希望对研究石湾陶历史有所帮助。学习1977年1月1日,我在珠海斗门做知青回来,就加入到美陶厂工作。刚到美陶厂,我是一名负责睇火的窑工。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是当时全国的“一号工程”,1977年5月,美陶厂开始烧制毛主席纪念堂的花板,我也参与其中。当时文革刚结束,政治气氛浓厚,烧制花板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小心,不敢出任何差错,还要派人看守,避免遭到破坏。1982年,佛陶集团第一届陶校开班,里面所有老师都是佛陶集团的工程师,我在里面脱产学习了一年。一年后,我回到美陶厂的隧道窑当技术员。进取1985年,我调到办公室的技术科,参与劈开砖、西瓦的生产计划和西瓦线扩产工作。原来西瓦生产线是引进日本高砂的设备,西瓦配件和主件是同一条窑烧制,但后来为了提高产量,我配合饶初概工程师设计制造了一条国产隧道窑,专门烧制西瓦配件。有了烧配件的窑后,主件的产量也提高了不少。1992年我担任美陶厂的副厂长,主持美陶公司属下腾达分厂的工作,该厂主要做釉面马赛克、玻化砖等业务。1998年我主管生产,调整西瓦厂管理模式,我调了一位可以接受并落实我的思路的车间主任,那年的销值增长了接近700万元,比原来多出了20%,这是美陶公司70多个月以来第一次转亏为盈。跨越1998年,美陶厂与湾江陶瓷厂合并,成立石湾美陶厂有限公司。我考察过湾江陶瓷厂,它生产的产品与美陶厂是同类型,但生产手艺差太远,生产设备落后、产能太低、产品低端、库存积压严重。我与劳资科负责人一起建议马上停止生产,并征求职工意见:愿意到美陶厂工作的员工可以留下,打算自己发展的员工可以出去发展。原先负责哪方面工作的员工过来美陶厂后也继续负责该方面的工作。因为按职工的意愿进行安排,所以过渡得比较平稳。组建公司时,我开始负责生产方面的事情。1999年我进入北京西门子管理学院进修。2000年底,我担任美陶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刚接手的时候已经很困难,接到了银行催还贷。2003-2005年,是企业发展规模最大的时候,整个企业有1000多名员工,产值超2亿元,但是当时背负的债务也很多。到2005年,我公司已经还清本金2千万元。当时我组织技术改造,租了东亚厂开辟了二条劈开砖线,年产值500多万元。2002年企业租了原工业厂废置的一条窑炉及场地改造成生产线。在2006年5月正式组建了佛山红狮陶瓷有限公司,形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劈开砖生产企业,也形成了既有中式琉璃瓦,又有现代建材的西式瓦的全国仅有的建材综合体。2012年组建高明恒泰红狮陶瓷有限公司。2006年,三条劈开砖线总产值达到1.2亿 元。合影END编辑 | 宣教部 戎耀 张桂芝供稿 | 理论部 纪文瑾 冯晓雯审校 | 李燕娟 刘孟涵
27
2021-8
【石湾陶口述史系列(二)】
【石湾陶口述史系列(二)】原美陶厂职工霍灶、吴国标、梁胜讲述美陶厂工作经历2021年8月20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邀请到原石湾美陶厂第三车间主任霍灶,原石湾美陶厂职工吴国标,原石湾美陶厂副厂长陈棉徒弟梁嵊讲述他们与旧石湾美术陶瓷厂的故事。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孟涵参加了活动。霍灶原石湾美陶厂第三车间主任问:请介绍一下你们车间当时的生产情况霍灶:我们的三车间主要做西瓦、中瓦和瓦脊,当时一个月产量在20万件左右,产值约60万。1997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270万。三车间的琉璃瓦销到很多地方,珠海拱北口岸和深圳年检大楼的琉璃瓦都出自我们三车间。梁嵊原石湾美陶厂副厂长陈棉的徒弟问:请介绍一下您在美陶厂的工作经历梁嵊:1992-1996年,我都在园林车间工作,96年转到了创作室学习人物脊和浮雕等技术,98年因我的师父陈棉准备退休,我返回园林车间接手他的工作。问:您的师父陈棉退休后您就接手了他所有的工作吗?梁嵊:在经验上还是不足的,陈棉师父退休后美陶厂还是返聘了他回来工作到2002年。问:请分享一下您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梁嵊: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98年左右顺德区政府大楼的工程。我们用陶瓷做了一些围边的花版,每一块之间都用石胶连接,十分牢固。但在安装接口处最后一块时,安装工人为了方便没有安装钢码,导致那一块花版掉下来了。我们很负责,到现场查看情况,当时也开会澄清了不是我们厂家的责任,是安装疏漏导致的。顺德区政府大楼是顺德设计院院长的设想,美陶厂梅文鼎大师设计具体柱头的方案,陈棉师傅与我负责完善生产。一根柱子的直径2.9米,局部的尺寸不能出差错,否则会安装不好。1999年接了中山影视城的工程,有日本瓦、中瓦和西瓦,日本瓦铺建起来非常整齐好看。因为使用了灰黑色的釉,仿日本古代铺瓦造型,所以还带着古味。为了建这个日式影视城的工程,我们也参考了不少日本和我国唐代的资料。吴国标原石湾美陶厂职工 问:想听听您在美陶厂时的一些经历和印象深刻的事吴国标:我在美陶厂的做机修的,当时用于陶瓷生产的机械很简陋,例如风机、多孔窑推进器、“电动对”等等。“电动对”是当时用来舂泥料的舂坎,它对泥料质量的保障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机修班基本工作就是维修各种生产机械,在工作中也会接触比较多大师,因为大师们很多创作工具也是需要我们来修理的。由于日常的工作接触,我喜欢上了美术陶瓷,后来慢慢步入了收藏美术陶瓷的行列。1986年,我被调到供销科负责销售和采购,销售产品主要是美术品和琉璃瓦。美术品的销售就到每个省的省会的工艺美术公司、协会和友谊商店等等寻求合作。通过港澳台销售到国外的美术品都是比较高档的,所以销售额比较高。石湾琉璃瓦跟外省的制作基本相同,但是石湾琉璃瓦的烧成温度比外省的要高,像山西琉璃瓦的烧成温度只有1000℃,我们石湾琉璃瓦烧成温度达到1200℃。高温烧制的石湾琉璃瓦质量非常好,不容易断,耐冷耐热性高,现已通过了佛山市非遗。采访现场-THE END-
23
2021-8
【石湾陶口述史】采访原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陈棉先生
陈棉陈棉,原石湾美术陶瓷厂技术厂长,佛山禅城张槎海口人,1938年11月出生。1953年,15岁的陈棉刚读完六年陶工子弟学校出来当学徒,学习各项陶艺基本功。2021年8月18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孟涵及,及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石湾陶》执行主编纪文瑾一行到陈棉厂长家中采访。本次与陈棉先生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年代记忆,为旧石湾美术陶瓷厂与石湾陶文化发展的渊源找到了印证,不仅为新一期《石湾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研究石湾陶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湾陶口述史陈棉与美陶厂一同走过的岁月请问您是什么时候真正开始与陶瓷行业结缘的呢?1955年,工艺社开始组建。到了56年的时候,因为工艺社当时生产的产品比较低端,为了提高销售额,工艺社开始才做建筑陶瓷。广州市烈士陵园的琉璃瓦、花窗和泥墙上的木棉花就是我们做的。因为烈士陵园的工程做好了,得到了认可,所以后来也接到了很多国内外的工程。还有一个就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建中朝血谊亭的工程。听闻您曾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献礼,可以讲讲吗?1958年,我被借到建陶厂,59年6月返回美陶厂支援,为人民大会堂制作大件作品。当时我制作了80厘米的大花瓶和石湾全景图送给了大会堂,完成礼品制作后我被调去做基建。请您介绍下当时美陶厂建厂情况?1960年,工艺社开始改造车间,我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建美陶厂。那时候每个人下班都要义务劳动去山岗上担瓦渣下来,一点一点才建成了美陶厂。1973年,我开始设计地下室。以前为了抗战挖了很多防空洞,后来都空置没用了,就用来改造成地下室。当时建成后的美陶厂生产水平怎么样呢?早期生产时候很困难,我们组建了窑炉小组去温州学习,领导说:“陈棉,你不学会这个多孔窑就不要回去了。”之后大概在68年的时候我在美陶厂建成了石湾第一条多孔窑。多孔窑的优点就是节燃,低温烧制的陶瓷质量很好,釉色也很好看。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寿命不长,经常要保养。1978年,我被调到技术科。因为多孔窑是我一手一脚建的,别人都不会维修,所以我就被调到了技术科来维修保养多孔窑。1986年,我当了生产科科长。我和同事一起到日本考察了13天,引进了中瓦线,通过这条中瓦线引出了劈开砖和西瓦两条线,年产50万件。西瓦大概在90年研制出来,在现在张槎大富路口租了一块地盖了个车间专门生产西瓦。早期生产西瓦的时候很困难,刚进入市场知名度不高,销路不好。后来销路打开,西瓦销售非常好,当时销售西瓦的人都赚了不少钱。感谢您应邀做这一次采访,分享您与陶的故事。采访现场 陈棉向我们介绍他参与的国内外工程趣事并介绍当时拍摄的照片陈棉参与的其他大工程:巴黎中国城——陈棉对工程进行安装和技术性指导珠海拱北大楼——陈棉设计瓦顶高三米多,长六米多,成为“石湾之最”深圳年检大楼——陈棉负责为瓦顶飘出4米的深圳年检大楼设计和指导安装琉璃瓦香港西贡妈祖庙——陈棉参与从设计到剪彩全过程合影
20
2021-8
【征集函】青春如歌—2021“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已成功举办八届,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优秀文化品牌之一。大赛每年设定主题和创作范围,创作者围绕主题创作参赛作品。为了让参赛者有充足时间创作,提高参赛作品质量,从2021年起大赛创作范围将常态化设定为:年份为单数的(如2021年、2023年)以人物为创作主题,年份为双数的(如2022年、2024年)以器皿为创作主题,参赛者可提前进行参赛准备。本次2021“石湾杯”将“陶瓷人物”作为大赛主题,旨在将石湾陶塑放在全国陶瓷人物创作的大框架下,展开一系列陶瓷雕塑语言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从雕塑史、美学理论的角度,展开中国新生代陶瓷人物的创作研究,在雕塑艺术范畴内凸显、张扬石湾陶塑最根本、最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德化、景德镇、宜兴、石湾等陶瓷产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陶瓷人物作品,各个产区保留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基因,是中国美术陶瓷的优秀代表。在今天各个产区都在勇于创新,寻找自己的突破口,寻找自己的路径与模式。尤其是以陶塑人物见长的石湾面临更大的危机与挑战。中国当代陶瓷人物的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陶艺中的人物创作并未终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资源。中国当代陶艺的人物创作,正是基于“弱势文化”、“民间文化”、“区域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拥有了独特的、鲜明的“中国身份”,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并没有失去话语,而充分体现了它传统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语言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具像的人物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用最东方、最有传统精神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人最当下的生活和情绪。在今天学院也成为陶艺创作的重要力量,我们期待青年陶艺家的创新思维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连接,关注身边、观照自我、关心“人”。青年陶艺家们创造的“人”必然成为2021石湾杯的亮点。今年的大赛将以“青春如歌”为主题征集人物陶瓷作品,题材不限,可自选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恰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百岁华诞!鼓励参赛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背景创作人物陶塑作品,彰显中华儿女英雄形象或对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形象,展示新一代青年陶艺工作者对英雄人物或对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等人物的理解,借助陶瓷艺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通过陶塑人物背后的故事,呈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的艰辛历程。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执行单位:佛山市大庸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作主题参赛者围绕人物的创作范围,自选创作题材展开陶瓷雕塑创作,作品创作立意鲜明,人物形象应体现真实性,且符合人物时代特征、生活形态、表情神态、意境塑造,反映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鼓励参赛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创作,彰显中华儿女英雄形象以及对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形象等作品要求一、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是陶瓷材料与其它材料的结合,以人物雕塑为创作范围;二、参赛作品不得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肖像为题材,避免出现宗教类人物形象题材;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四、作品须附创作理念及设计语言简介;五、作品思想健康向上,体现正能量。参赛要求全国各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个人参赛,参赛作品每人上限3件(套)。参赛办法一、图片要求:1张作者形象照;1张作品全景照;2-3张作品细节展示照;并按上述顺序以01、02、03、04编号。 参赛作品为作品实物彩照(jpg文件格式300dpi以上,2MB以上,以便出版) 参赛作品文件名称格式:姓名_作品名_图片号码.jpg 二、报名方法:2021年4月至9月10日期间,点击下方链接以获取报名表,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报名表格 作品图片+作者形象照+报名表打包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 文件名格式: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奖项设定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6名),新锐奖(6名),优秀奖(30名),其余为入围作品。入围作品颁发入围证书及展览图册。一、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人+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6000元/人+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四、新锐奖:6名,奖金人民币5000元/人+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五、优秀作品奖:3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六、其余入围作品将颁发入围证书,赠送展览图册。备注:1、一、二、三等奖及新锐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获奖证书、收藏证书和奖金。2、收到通知后,如入围参赛者未寄送作品至组委会参与展览的,将视为退赛,主办方将不对其颁发入围证书。 评选办法(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初评阶段(2021年9月11日——9月25日)初评时间:2021年9月14日——9月16日评审方式: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选取5人担任初评评委,评委通过参赛作品照片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初评结果公示时间:2021年9月19日——9月21日,公示期3天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组委会将通过电话通知的方式逐一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二、作品终评(一)终评时间:2021年9月28日或29日(暂定)(二)评审方式: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选取5人组成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三)评审地点:待定(四)现场评审:评审小组成员到达石湾,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新锐奖及优秀奖作品。终评结果公示期3天(时间待定)“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大赛初评和终评的评委及参与座谈会嘉宾将从以下学术委员会名单中选取: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 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耿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陆 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燕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魏 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万里雅(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中国区代表、理事)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 昊(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凌云(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纪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春茂(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生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 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 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 鹏(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孟福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负责人)刘 谦(西安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 君(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远 宏(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郭爱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城市学院陶艺中心主任、国中陶瓷艺术馆馆长)黄 胜(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活动宣传本次大赛将对活动各个环节和获奖作者及作品进行宣传:一、入围作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并出版画册。二、活动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权责说明一、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同意授予大赛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该许可包括发表、编辑、展示、翻译、汇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参赛作品。二、一二三等奖及新锐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颁发收藏证书。三、作品包装、送件及保险等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作品寄运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作品退件包装、运输费用由大赛组委会负担,组委会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出现的损坏责任。四、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展出作品及其照片有研究、展览、摄影、出版以及宣传等权利。五、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六、其它未尽事宜,组委会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组委会 2021年4月19日点击下方链接下载报名表
17
2021-8
【学党史】用心热情接待游客,讲好石湾陶故事
近日,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党支部召开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强调,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血脉,讲好石湾陶故事,推动博物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会议现场。一直以来,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党支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在党史学习教育上做功课、下功夫、出亮点。会上,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阮小珈汇报了2021年博物馆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情况,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在街道党工委正确领导下,博物馆党支部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抓好思想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把党员干部思想统一起来。同时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争当红色文化宣传的“排头兵”。今年5月底,博物馆党支部积极协助挂点社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全体党员响应号召到社区报到,协助开展疫情防控、慰问老党员、爱国卫生等志愿服务,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坚持初心,荣誉在身。3月,该馆宣教陈列部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6月,博物馆党支部获得“禅城区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阮小珈获得“禅城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当日,全体党员逐一发言,分享心得体会、感悟和收获。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扎实推进党建工作,认真做好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党支部带头作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工作中深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用心热情接待每一位游客,讲好石湾陶故事,助力博物馆各项工作迈向新台阶。供稿丨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党支部编辑|佛山石湾微信编辑小组
17
2021-8
【温馨提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今起暂停集中讲解服务
各位游客朋友: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从2021年8月13日起我馆将暂停集中讲解服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日常开放采取观众限流,参观时请做好个人防护,配合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请进行预约登记。工作时间内致电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进行预约登记。预约成功,凭预留电话在预约日期进入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1年8月13日注意入馆实名制登记。出示健康码“绿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测量体温。体温<37.3度,方可入馆,如出现发热症状,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保持距离。与他人自觉保持1.5米以上距离。佩戴口罩。在馆期间需要全程佩戴。入馆限流。我馆限制入馆人数,我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人,达到限制人数,需要排队等候。疫情防控期间,建议参观时间控制在1.5小时以内,以避免密闭空间人员聚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观众入馆须知
13
2021-8
【永远跟党走】石湾陶瓷博物馆,来了一群“红色小小讲解员”
7月12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红色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正式启动,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15名学生将在此开始为期两周的“学习之旅”,通过考核后,“小小讲解员”们可正式上岗为游客服务。据了解,“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已成功举办六届,今年是第七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本期培训配合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通过学习讲解技巧礼仪、石湾陶瓷文化以及党史知识,将培养出一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传承者和石湾陶文化传播“小使者”。开班仪式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向“小小讲解员”提出寄望。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基本情况。“来这里希望能学习更多党史知识和讲解技巧,让自己和来参观的游客都有所收获。”小讲解员荆楚婷在2017年已参加过一期培训,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再次回来上课,希望汲取更多党史知识,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讲解员。▼参观展览家长荆先生也是一位党员,他表示孩子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习党史党情是他们的“必修课”,而且作为“新佛山人”,佛山是他们的“第二家乡”,希望孩子们感受石湾陶瓷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家乡地道文化。据悉,接下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还将举办多场社科教育普及活动,如党史教育专场讲座,组织邀请老党员、学生观展等,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请进行预约登记。工作时间内致电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进行预约登记。预约成功,凭预留电话在预约日期进入博物馆参观。
13
2021-7
【开放公告】7月3日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
恢复开放尊敬的观众:经上级批准,我馆7月3日起恢复开放,为了保障观众观展的安全,我馆将全力落实好防控措施。期待各位观众和我们一起做好防控工作,遵守规定、文明观展,感谢各位观众对我馆的支持和理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请进行预约登记。工作时间内致电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进行预约登记。预约成功,凭预留电话在预约日期进入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须知入馆必须佩戴口罩在馆期间需要全程佩戴实名制登记出示电子通行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填写“入馆参观登记表”。测量体温体温<37.3度,方可入馆,如出现发热症状,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保持距离与他人自觉保持1.5米以上距离。入馆限流我馆限制入馆人数,我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30人,达到限制人数,需要排队等候。自驾车可以直接输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附近有多个停车场,也可导航到南风古灶停车场停车,再开启步行导航到达博物馆。公交路线:109、120、137、155、169、171、178A、广佛城巴5线(南风古灶,忠信市场站下车);185C旅游专线(南风古灶站下车);G9、101、134、136、143、150、179、226、251、禅城—高明A线、广佛路口—高明汽车站(陶都站下车)
6
2021-7
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开幕
7月3日,“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此次陶塑作品展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特色陶艺文化相结合,通过两条主线、四大主题、100余件优秀陶塑作品,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展览将持续至12月,欢迎广大市民前去观展。开幕式启动。部分陶塑作品。据悉,本次展览活动是禅城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项目之一。从2019年开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精心策划筹备,面向全社会广泛发动、征集,得到了广大陶艺家的热情参与,共征集了约80位陶艺家上百件优秀陶塑作品参展。现场节目精彩纷呈,传承红色精神。为配合本次展览,石湾镇街道还拍摄了《石湾陶“讲”党史》六集主题短片,将党史和陶艺相结合,由权威党史专家通过作品来讲述陶艺作品背后惊心动魄的党史故事,展示陶艺作品的独具匠心和艺术魅力。此外,还将举办多场社科教育普及活动,如“红色小小讲解员”培训、大师展品创作分享会、邀请老党员观展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各领域入脑入心。市民观展打卡。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陈新文,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华刚,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刘芳,禅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洪深,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智斌等市、区、街道领导,以及一众知名陶艺大师等出席开幕式。以“石湾陶塑”献礼建党百年“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石湾陶塑作品展”以两条主线、四大主题、100余件展品,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两条主线展览确立“石湾陶塑”和“建党百年”为两条主线。一是陶艺家创作陶塑作品,对历史人物(场景)进行生动刻画和艺术升华,是石湾陶塑艺术的文化展示;二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陶塑”为载体,引导市民群众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四大主题展览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革命(1921-1949年);第二单元:建设(1949-1978年);第三单元:发展(1978-2012年);第四单元:复兴(2012年——至今)。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0余件展品本次展出的100多件展品,以人物陶塑为主,大部分为石湾陶艺家创作,此外还包含实物及文献资料,力求还原英模形象,再现历史瞬间。展出的作品有博物馆藏品黄松坚大师创作的《攀登》等作品;也有雕塑家吴信坤新作《戍边英雄》,封伟民大师最新创作的《陈铁军》等,还向石湾美陶厂借展的刘泽棉大师的《鲁迅》、向佛山市博物馆借展的廖洪标大师的《狼牙山五壮士》,以及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借展的系列辅助展品等。各界同行全力支持,陶艺名家以“艺”献礼。观展信息● 展览时间2021年7月—12月●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进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请提前进行预约登记。工作时间内致电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进行预约登记。来源:佛山石湾
6
2021-7
【公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闭馆通知
尊敬的各位观众: 根据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保障广大市民的健康安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自2021年6月1日起临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将根据疫情进展和防控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敬请关注本馆官方公众号。由此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1年6月1日
1
2021-6
【征集函】青春如歌——2021“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源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是一项针对年轻陶艺工作者的全国性的陶艺赛事,已成功举办八届,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领域持续关注年轻陶艺创作者的优秀文化品牌之一。大赛每年设定主题和创作范围,创作者围绕主题创作参赛作品。为了让参赛者有充足时间创作,提高参赛作品质量,从2021年起大赛创作范围将常态化设定为:年份为单数的(如2021年、2023年)以人物为创作主题,年份为双数的(如2022年、2024年)以器皿为创作主题,参赛者可提前进行参赛准备。本次2021“石湾杯”将“陶瓷人物”作为大赛主题,旨在将石湾陶塑放在全国陶瓷人物创作的大框架下,展开一系列陶瓷雕塑语言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从雕塑史、美学理论的角度,展开中国新生代陶瓷人物的创作研究,在雕塑艺术范畴内凸显、张扬石湾陶塑最根本、最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德化、景德镇、宜兴、石湾等陶瓷产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陶瓷人物作品,各个产区保留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基因,是中国美术陶瓷的优秀代表。在今天各个产区都在勇于创新,寻找自己的突破口,寻找自己的路径与模式。尤其是以陶塑人物见长的石湾面临更大的危机与挑战。中国当代陶瓷人物的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陶艺中的人物创作并未终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资源。中国当代陶艺的人物创作,正是基于“弱势文化”、“民间文化”、“区域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拥有了独特的、鲜明的“中国身份”,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并没有失去话语,而充分体现了它传统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语言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具像的人物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用最东方、最有传统精神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人最当下的生活和情绪。在今天学院也成为陶艺创作的重要力量,我们期待青年陶艺家的创新思维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连接,关注身边、观照自我、关心“人”。青年陶艺家们创造的“人”必然成为2021石湾杯的亮点。今年的大赛将以“青春如歌”为主题征集人物陶瓷作品,题材不限,可自选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恰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百岁华诞!鼓励参赛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背景创作人物陶塑作品,彰显中华儿女英雄形象或对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形象,展示新一代青年陶艺工作者对英雄人物或对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等人物的理解,借助陶瓷艺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通过陶塑人物背后的故事,呈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的艰辛历程。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教授和专家担任大赛评委执行单位:佛山市大庸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作主题参赛者围绕人物的创作范围,自选创作题材展开陶瓷雕塑创作,作品创作立意鲜明,人物形象应体现真实性,且符合人物时代特征、生活形态、表情神态、意境塑造,反映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鼓励参赛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创作,彰显中华儿女英雄形象以及对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形象等。 作品要求一、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也可以是陶瓷材料与其它材料的结合,以人物雕塑为创作范围;二、参赛作品不得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肖像为题材,避免出现宗教类人物形象题材。三、作品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入围作品将挂网公示3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四、作品须附创作理念及设计语言简介;五、作品思想健康向上,体现正能量。 参赛要求全国各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个人参赛,参赛作品每人上限3件(套)。 参赛办法一、图片要求:1张作者形象照;1张作品全景照;2-3张作品细节展示照;并按上述顺序以01、02、03、04编号。 参赛作品为作品实物彩照(jpg文件格式300dpi以上,2MB以上,以便出版) 参赛作品文件名称格式:姓名_作品名_图片号码.jpg 二、报名方法:2021年4月至8月31日期间,点击下方链接以获取报名表,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报名表格 作品图片+作者形象照+报名表打包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 文件名格式: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奖项设定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6名),新锐奖(6名),优秀奖(30名),其余为入围作品。入围作品颁发入围证书及展览图册。一、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人+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6000元/人+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四、新锐奖:6名,奖金人民币5000元/人+免费参加陶瓷艺术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五、优秀作品奖:3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六、其余入围作品将颁发入围证书,赠送展览图册。备注:1、一、二、三等奖及新锐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获奖证书、收藏证书和奖金。2、收到通知后,如入围参赛者未寄送作品至组委会参与展览的,将视为退赛,主办方将不对其颁发入围证书。 评选办法(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初评阶段(2021年9月4日——9月10日)初评时间:2021年9月4日——9月6日评审方式: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选取5人担任初评评委,评委通过参赛作品照片进行初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初评结果公示时间:2021年9月8日——9月10日,公示期3天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组委会将通过电话通知的方式逐一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二、作品终评(一)终评时间:2021年9月28日或29日(暂定)(二)评审方式:在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选取5人组成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三)评审地点:待定(四)现场评审:评审小组成员到达石湾,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新锐奖及优秀奖作品。终评结果公示期3天(时间待定)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大赛初评和终评的评委及参与座谈会嘉宾将从以下学术委员会名单中选取: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耿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燕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万里雅(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中国区代表、理事)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昊(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凌云(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纪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春茂(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生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 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鹏(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孟福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负责人)刘谦(西安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主任)陈君(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远宏(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郭爱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城市学院陶艺中心主任、国中陶瓷艺术馆馆长)黄胜(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活动宣传本次大赛将对活动各个环节和获奖作者及作品进行宣传:一、入围作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并出版画册。二、活动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 权责说明一、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同意授予大赛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该许可包括发表、编辑、展示、翻译、汇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参赛作品。二、一二三等奖及新锐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颁发收藏证书。三、作品包装、送件及保险等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作品寄运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作品退件包装、运输费用由大赛组委会负担,组委会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出现的损坏责任。四、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展出作品及其照片有研究、展览、摄影、出版以及宣传等权利。五、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六、其它未尽事宜,组委会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组委会 2021年4月19日点击下载2021“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报名表↓↓↓
17
2021-3
【回顾】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专场活动——石湾古陶瓷器皿
回顾 | 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专场活动——石湾古陶瓷器皿的收藏与鉴赏
11
2021-3
【新春系列】牛More王——牛年生肖微塑陶艺创作体验活动圆满
为了更好地传承石湾微塑艺术,提高石湾微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月6日上午,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牛More王——牛年生肖微塑陶艺创作体验活动”在佛山市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是以生肖牛为题材,结合微塑的技艺手法制作,也是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作品展的社教活动。活动邀请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现场指导创作,霍大师与现场小朋友亲密互动,与大家分享陶艺微雕技巧和经验。众多家长也热情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创作生肖牛,小朋友们还进入展厅观察展厅里面的牛之后再回到活动现场进行创作,加上霍老师的悉心指导,现场的大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活动最后不少作品还获得霍培英大师的”点赞”,大家纷纷表示是一次难得的石湾陶艺生动体验。本次活动是广东石湾博物馆春节系列活动之一,博物馆还将组织多场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为市民本地过年增添更多乐趣。图 活动现场图 霍大师指导牛生肖微塑创作图 霍大师亲自指导小朋友制作生肖牛图 捏牛角的小朋友图 小朋友动手做小牛图 小朋友玩陶泥图 梁洛瑜小朋友的微塑作品图 大头牛与蛇图 小朋友模仿展品创作的牛生肖作品图 大眼牛烟灰缸图 在拜神的牛霍培英简介霍培英,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副会长。1960年生于南国陶都石湾,1978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学习陶塑技艺,深得陶瓷微塑第四代传人刘国成真传。2007年创作以《水浒传》为题材的大型微塑盆景《梁山泊》,作品之大,人物之多,工艺之精,创石湾微塑盆景作品的多项之最。善于运用“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景物作浓缩,并采用中国画的技法把意境融入微塑盆景创作中去,让作品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作品《连年得利》被广东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家业兴旺》被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多次参加包括日本东京《大中国展》现场陶艺表演、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文化展示等文化交流活动,不遗余力向外界展示石湾微塑的魅力。
6
2021-2
【启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亮灯之夜!
昨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新春系列活动启动暨亮灯仪式在博物馆中庭举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在佛山市图书馆正式开展,展现石湾牛年丰富多彩的生肖作品;博物馆的亮化工程彩灯在2月3日晚正式亮起,照亮博物馆的夜空;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开幕,讲述石湾传统陶艺的故事。博物馆迎新春系列活动开启,给市民带来新春的文化盛宴。亮灯之后的博物馆生肖陶艺展走进新的轮回2009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首届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十二年一个轮回,又逢牛年来到,博物馆齐集了百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陶牛、书画作品,在佛山市图书馆展示。以萌牛为形象的门神,瞪着大眼欲展翅的“飞牛”,孩童“溜”彩牛却倚着牛酣睡……在“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塑展”中,自带憨相的牛与陶融合,在《辛丑牛系列——门神》《如意牛》《牛年旺返》等作品中,向欣赏者展现着千百种美态。“牛牛们”更是寄托着陶艺工作者牛气冲天、“牛”转乾坤的愿望。《如意牛》 作者:赵淋昨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门组织了“老、中、青”三代陶艺家到佛山市图书馆展厅观展。陶艺家们到佛山市图书馆观展生肖作品吸引了陶艺家们陶艺家们合影留念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不仅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还发挥出政府、企业、艺术家以及公众之间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石湾贺年生肖大赛及展览正是以浓厚的生肖陶艺文化为出发点,为广大陶艺家搭建一个集中展示交流平台,为石湾贺年生肖陶艺赢得了美誉度和知名度,更培养了一批批承前启后的陶艺界新人,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生肖陶瓷艺术品的追求。这个趣味横生、欢乐喜庆的新春文化盛宴,接下来还将在3月21日前,在中山市博物馆,为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群众,带来欢声笑语。点缀夜空的博物馆之光2月3日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启动亮灯仪式。博物馆内溢彩流光,点亮东平河水轴线上古灶陶韵的夜晚。这是石湾积极参与东平河水轴线建设,以公共文化力量推进精品城区建设,点亮禅城夜经济的一项举措。活动现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晚上亮灯,将以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人们留禅过年。在不久的将来,市民、游客夜游博物馆将成为现实。亮灯仪式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建设仅是石湾支持陶艺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支持陶艺发展、传播陶艺上,石湾一直不遗余力。近年来,石湾采用“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改造旧厂房旧物业,建设及引入了一大批博物馆及艺术馆群,全方位推广石湾传统陶文化。亮灯仪式正式启动搭平台助推“博物馆之城”建设2018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石湾镇街道大力支持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硬件建设、陈列展览、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并投入了大量经费。2020年12月21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的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正式出炉。佛山市共有4家博物馆上榜,其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获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馆是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石湾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升级提升后的陶瓷拾隅展厅升级提升后的二十四行展厅全新展厅对外开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对标国家三级博物馆,开展了全面改造提升。把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艺等展览主题重新梳理和改造,重新翻修了石湾陶艺馆、文创体验馆,并于今日正式对外重新开放。博物馆在喜迎春节之时,邀请到何湛泉先生开展个人作品展览,这也是博物馆馆展厅重新改造升级后,以全新面貌迎接的第一个展览。专题展厅数字化带来新鲜观展体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引入信息化手段,在展馆装备了LED电子屏幕。观众可以通过LED屏幕进行人机互动,如了解陶文化历史、陶艺名家等,也可以进行趣味玩陶。通过在展示手段的运用上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化、立体化,展品与观众互动性、趣味性不断增强,为群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展体验。随着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2020年8月,“佛山陶醉古镇之旅”入选了广东省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线路包含的6个景点有4个坐落在石湾。LED电子屏幕效果以陶文化传播提升城市品位陶文化是佛山众多文化品牌中最具特色、传播最广泛的品牌。石湾不断夯实陶文化根基,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精品。今年春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迎春系列活动(后附),借助各种载体,石湾围绕陶文化不断深化内涵和拓展外延,将陶文化嵌入到城市肌理和市民心中,在时间的洗礼中,不断提升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城市品位。LED屏幕土火相逢,即成至交。火焰“嘭、嘭”遇知音以欢歌,土则身披万彩以报愉歌。石湾通过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载体,以陶陈情,在“土与火之歌”中,搭起交流的“桥梁”,通过根植陶文化基因,让石湾陶艺走进更广阔的视野中。 陈环为活动致辞陈铁楼为活动致辞 19:00—19:30嘉宾、媒体签到市民参观佛山市图书馆的生肖展览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展览时间:2021年2月3日—2月26日展览地点:佛山市图书馆二层展览厅(顺德区华康道11号)
4
2021-2
【展览预告】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来啦!
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即将开幕!2021年是农历牛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特别推出“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塑展”,祝贺大家金牛呈福、牛转乾坤!展览现场精彩作品抢先看《年年欢歌》刘泽棉《灵牛贺岁》刘健芬《砥砺前行》廖洪标、廖淇峰布展花絮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展览时间2021年2月3日—2月26日展览地点佛山市图书馆二层展览厅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佛山市图书馆中山市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1
2021-2
【活动】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的特邀“讲解员”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迎来了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的第一个社教活动,何老师成为展厅的“讲解员”,亲自为观众讲解。何湛泉的作品,大部分是园林陶瓷及实用器皿,但他做的跟普通实用器又很不一样,不断从收藏中吸取古人作品中的精华和养分,改良运用到自己的陶器生产中,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泥土中,使产品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而且作品与生活和环境相结合,美化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他还经常对自己的收藏品进行再创作,制作出与其匹配的组合案台和几架等。在许多人印象中石湾的陶器比较粗糙,其实石湾的陶瓷艺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当雅致。何湛泉将他喜欢的石湾陶的艺术元素挖掘出来,通过再创作,展现给人们焕然一新的视觉映像,希望观众对石湾陶艺重新认识,重新思考。讲解结束,观众听的如痴如醉,大家纷纷鼓掌为何湛泉老师喝彩。作者本人才是讲述作品最好的“讲解员”。小彩蛋小彩蛋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展览时间:2021.1.22——3.28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
27
2021-1
【展览】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今日开幕!
今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似是专门为这位擅长园林陶艺的陶艺家何湛泉捧场助兴。“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菊城陶屋承办。展览展出何湛泉先生创作的作品80余件套,除展厅作品展示外,还特设雅致的岭南园林场景,观众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展览将至3月28日结束,期间还将举办几场社会教育活动,普及和推广石湾传统陶塑技艺。(详情请关注博物馆后续推文)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何湛泉介绍展览作品何湛泉先生是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人,1963年出生,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复专家,也是著名的古旧石湾陶器收藏家,对石湾传统陶艺有着深厚的情结。在40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他始终坚守最传统的石湾陶塑与烧制工艺,他的陶艺人生折射出一位优秀的民间艺人如何坚守内心的召唤,传承与光大民间传统技艺的故事。在年末岁初、喜迎春节之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完成重新改造升级,展厅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第一个专题展览,邀请何湛泉先生到馆举办个人作品展,是对石湾传统工艺致敬,对坚守传统的工匠精神致敬。展厅一角首次在石湾举办个人作品展何湛泉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认识石湾陶塑源于父亲的盆景上的石湾微塑,后师从劳植师傅学艺,对石湾陶塑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收藏近千件古旧石湾陶器珍品,还在中山自建龙窑,沿袭传统泥釉配方创作石湾园林艺术陶器。他生活在中山,却为石湾陶塑奔忙半生,骨子里流淌着石湾匠人坚毅的精神。他的作品总是散发着清新自然的生命力,就像一口历久不衰的活泉。本次展览是他首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作品展,分为学习、传承、坚守和创新四部分内容,务求通过展览梳理,建立起一位值得研究的陶瓷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成长档案,从而构建起石湾陶塑技艺不平凡的当代发展之路。展厅一角以“窑望”为主题,展示龙窑柴烧艺术之精华本次展览以“窑望”为主题,共展出何湛泉先生从艺40多年创作的原创作品80余件/套,作品以石湾传统园林及器皿类为主,包括传统瓦脊装饰构件、园林手塑壁画、贴塑板画、文房器皿、人物陶塑、花插挂壁、花盆花几、鱼缸、仿古器具等,全部皆为龙窑柴烧作品,题材丰富,釉色绚丽,工艺精湛,是何先生每个时期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珍贵“窑宝”,展示龙窑柴烧艺术之精华。何湛泉接受佛山电视台采访弘扬坚守与传承的石湾精神何湛泉先生是守护传统石湾陶艺的大“匠”,他坚守最传统的石湾陶塑与烧制工艺,坚持用传统植物釉、柴烧龙窑烧制陶器,这些陶瓷器物体现了旧石湾陶器的古朴韵味,而“古朴”恰恰代表了石湾陶器的文化底蕴。他烧制陶器的工艺作坊是业内的“活化石”,已故广州美术院教授高永坚曾经到菊城陶屋,他惊叹“今时今日还有人用植物、矿物和木柴龙窑制作石湾陶艺,实属难得”。他擅长岭南古建筑陶塑瓦脊的修复和制作,先后主持了珠三角、港澳等地区40多项古建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陶塑瓦脊修复和新造工程。他采用“承旧创新”的方式,不仅将龙窑及柴烧技艺恢复研究,还从民间不断搜集石湾陶器旧物,将其解读并融为自己的创作营养,渗透到当代的仿古工艺中,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光彩。观众在认真观展唤起人们对石湾陶艺的重新思考石湾传统工艺在这次展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使在石湾本地,现在也极少有艺术工作者用传统工艺制作石湾陶器,即使仍有人用龙窑烧陶,但象何湛泉这样虔诚执着地利用石湾最传统的泥、釉、火来制作陶艺的艺术家也鲜见。通过何湛泉作品的展示,可以让观众体验传统工艺与现代石湾工艺制作作品韵味的不同。只要具备木柴龙窑和植物釉这两种基因,数十年后,釉色会被催化出不同层次的效果,自然就有苍老、古旧的感觉,这是石湾陶艺的“二次生命”。何湛泉的作品,大部分是园林陶瓷及实用器皿,但他做的跟普通实用器又很不一样,不断从收藏中吸取古人作品中的精华和养分,改良运用到自己的陶器生产中,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泥土中,使产品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而且作品与生活和环境相结合,美化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他还经常对自己的收藏品进行再创作,制作出与其匹配的组合案台和几架等。在大家都在思考陶艺的出路时候,希望何湛泉的展览给人一种新的启发。何湛泉在展厅接受媒体采访在许多人印象中石湾的陶器比较粗糙,其实石湾的陶瓷艺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当雅致。何湛泉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他将他喜欢的石湾陶的艺术元素挖掘出来,通过再创作,展现给人们焕然一新的视觉映像,希望观众对石湾陶艺重新认识,重新思考。在坚守与传承的路上,有无数像何湛泉先生这样的民间艺术家,一生都在陶塑事业上默默耕耘。从师傅那里继承下来的一脉相承的石湾陶塑艺术传统,在这样的陶塑艺人手上得到复活和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此展览让更多人欣赏到石湾传统陶塑艺术的精妙,同时对喜欢和仍在坚守传统石湾陶塑的后起之秀有所启迪。温馨提示:因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展览不举办开幕仪式。请各位观众合理安排时间前来观展。自驾车可以直接输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附近有多个停车场,也可导航到南风古灶停车场停车,再开启步行导航到达博物馆。公交路线:109、120、137、155、169、171、178A、广佛城巴5线(南风古灶,忠信市场站下车);185C旅游专线(南风古灶站下车);G9、101、134、136、143、150、179、226、251、禅城—高明A线、广佛路口—高明汽车站(陶都站下车)
22
2021-1
【展览预告】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即将开展啦!
【展览预告】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即将开展啦!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一直以石湾陶艺的保护和发展为己任,在做好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石湾陶艺的基本工作之外,还要尽力为陶艺从业者提供展览和交流的平台。在年末岁初之时,我馆邀请到何湛泉先生到我馆举办个展。在何湛泉先生40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他坚守最传统的石湾陶塑与烧制工艺。他的人生故事,折射出一位优秀的民间艺人如何坚守内心的召唤,传承与光大民间传统技艺的故事。何湛泉先生的陶艺人生是研究当代民间陶塑艺人的典型性案例。这也是我馆为其举办个人展览的目的所在。
15
2021-1
【征集函】英雄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征集
【征集函】英雄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征集启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成立以来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我馆拟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英雄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主题系列活动,以此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展览通过讲述建党以来涌现的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挖掘其中的精神,让观众通过展览认识英雄、铭记英雄,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深圳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二、展览内容以100位英雄人物或模范人物的故事及表现出的精神再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不朽功勋。展览共分五个单元进行讲述: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抗日战争前的斗争(1921——1937年)第二单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三单元: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1945-1949年)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改造及爱国创业(1949-1978年)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1978年至今)三、展品要求(一)材质:文献资料、实物、绘画、陶瓷、雕塑均可。(二)范围:1、1921年前后至今100多年来的我国的英雄人物或模范人物的个人肖像或人物群像。2、与英雄模范人物相关的实物或者文献资料。四、展览安排1、发动阶段(2021年5月15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展品信息资料:(1)电话方式(联系电话:0757—82701218)(2)填写《展览报名表》发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电子邮箱(2395055471@qq.com)《征集函》及《展览报名表》可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办公室领取或致电0757-82701218了解详情。2、征集阶段(2021年5月15日——5月30日)将展品送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经审核后入围展览的展品将颁发《入围展览证书》。3、展览时间(2021年6月下旬——11月中旬)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4、撤展时间(2021年11月中旬,以电话通知为准)五、联系方式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系人:梁小姐、张小姐 电话:0757—82701218电子邮箱:2395055471@qq.com
15
2021-1
【展览】《窑望石湾 —— 陶艺名家精品展》今日开展!
【展览】《窑望石湾 —— 陶艺名家精品展》今日开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种属相都蕴含不同的寓意。十二生肖既是祖先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对后世儿孙满满的祝福和美好寄望。石湾每逢农历春节都会推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塑生肖作品,这些春节的“吉祥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透着一股股浓郁的年味。排列在农历年轮中的十二生肖,分别以石湾陶塑作品的形式登场,这些来自传统题材和吉祥寓意的贺年生肖作品在陶艺工匠手中塑造,在窑火中煅烧成型,从历史轮回、岁月交替中走进我们的生活,这种蕴含岭南特色的陶塑作品,不仅仅是家居装饰摆设的艺术品,同时也成为我们对新年和美好生活的寄愿。此次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展出近百件陶塑精品,除传统贺年生肖题材外,还有陶艺家们近年的新作、力作,题材广泛,亮点多多。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迎头奋进,“牛”转亁坤。
7
2021-1
【公告】关于我馆改造提升期间各展厅临时关闭的通知
【公告】关于我馆改造提升期间各展厅临时关闭的通知 各位观众: 因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进行改造提升工程,自今日起我馆各展厅对外临时关闭(馆内工作业务正常开展),预计春节前夕恢复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0年12月29日
29
2020-12
【预告】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来啦!
牛More王——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展即将推出!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二个年头,从2008年牛年生肖活动到2020年的鼠年生肖活动,圆满地完成一轮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2021年牛年生肖展览将以“走出去”的方式全新推出,参展作品在各地巡回展示。佛山站的主展场将设在佛山市图书馆,还将在中山市博物馆展出,并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将牛年生肖陶艺品送往省内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展览地点:佛山市图书馆展览时间:2021年2月3日——2月26日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佛山市图书馆中山市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精彩抢先看 周炳基《大地之子》封伟民《瑞气盈门》黄志伟《连年好市》
23
2020-12
【撒花~】“ 小小讲解员 ” 修炼手册
红卫社区“爱心学堂”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课啦!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讲解员需要经过哪些修炼呢?第一条:胆子大,敢说话博物馆讲解员给爱心学堂的小朋友们讲解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讲解员。第二条:用心听,勤力记小小讲解员们学习正确的指引体态,如何有技巧的背诵讲解词。第三条:讲历史,爱石湾小小讲解员们了解掌握展览讲解的基本礼仪,同时将石湾陶文化历史根植于心。
22
2020-12
【喜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
近日,经报国家文物局备案,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2017年底,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工作部署,石湾镇街道逐年加大对我馆的经费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配合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2020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开展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我馆在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全馆上下对照国家三级博物馆的要求对展馆进行升级提升,编辑资料二十余万字,整理图片5000余张,将博物馆近20年的积累细致梳理,归纳总结,终于成功“晋级”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为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添砖加瓦。此次申报按《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只有符合条件的优秀博物馆方可参评;定级分为三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藏品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管理等大类,合共近600项细分指标,综合要较高。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既是对我馆工作的重要肯定,填补了我馆长期未有“实名认证”的缺憾,让人鼓舞。也是街道长期坚持投入博物馆事业的重要成果,令人振奋。我馆将再接再厉,继续为石湾陶文化传播贡献力量!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于2004年10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16间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环绕其间,整体环境优美、古朴典雅。馆内藏品5000余件(套),藏品从石湾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片,到汉、唐、宋、元陶器,及明、清、民国时期陶瓷,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陶瓷作品,时间跨越5000年,不仅是石湾陶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自成体系。
22
2020-12
【活动回顾】分享会小彩蛋 没去的你“后悔”了吗?
《师傅》分享会12月5日,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在佛山市图书馆举行。本次分享会是继金马影剧院首次举办后,在佛山举办的第二场分享会活动。《师傅》主角之一曾鹏师傅和影片制作人谭红宇老师与观众进行了现场交流互动。鹏师傅从分享制陶心得,谈到石湾陶艺发展,以及石湾陶艺人才培养等话题。谭红宇老师则分享了对纪录片制作,以及个人对“成功”定义理解。分享会上不仅体现了“师傅”们对石湾陶艺发展的关心和关切,也传达出“前辈”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处世之道。现场有观众表示已是第二次参加分享会活动,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收获良多。更有粉丝与鹏师傅互加微信,亲密合影,现场气氛热烈。交流分享环节万里雅(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 中国区代表)谈《师傅》观众提问(谈到了有关学生教育方面的问题)分享会结束后鹏师傅的迷弟迷妹们上前请鹏师傅给他们签名合影曾力曾鹏作品展于9月16日开幕以来,历时3个月据统计参观人数17739人次,即便展览渐进尾声,参观人员依然热情不减,社会反响热烈。
8
2020-12
【活动预告】 《师傅》分享会又来啦!!!
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又来啦!这次分享会将在佛山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参加人数限定在110人以内。还在惋惜上次没来得及参加的小伙伴们抓紧啦!分享会时间安排12月5日,具体的报名方式及注意事项,敬请请关注后期推文。分享会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佛山市图书馆协办单位:存墨手艺嘉宾:影片制作人谭红宇;影片主角曾力、曾鹏时间:12月5日 下午2:30地点:佛山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师傅》简介在中国南方,“师傅”是行业中对高手和师长的尊称,要获得这个称谓往往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与低头潜行。师傅们谦虚地向民间求知,从不怀疑传统技术的生生不息。成长于陶都石湾的曾力、曾鹏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从小接受这方水土的滋养,与古老的产区休戚与共,为“石湾公仔”提供了富于人文意趣的新典范。曾氏兄弟既不沉溺于行业趣味,也不受缚于艺术江湖,而产品却总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应对市场的起落。他们以一种从容来往于工作和生活的气度,享受着在平缓踏实的时光中以手造物的乐趣,同时为学院教育持续贡献着灵光闪烁的实践经验。曾氏兄弟身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设计师和民间匠人的气质。这种生活平行于品性的方式,让他们身上富于一种“自在佛”的气息。本片的呈现,让我们惊讶于在中国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浮躁喧嚣的今天,还能以如此质朴的方式顽强自足地存活。片中我们还看到,在今天这个“后民艺”时代中,一些流淌着传统和民间血液的工匠们,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来自脚下土壤的气息,和万物的性灵意趣。那些经由他们自觉改良的传统,成为了他们与时代相望的利器。《师傅》记录了一首身处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抒情诗。
24
2020-11
[回顾]扬帆起航.踏上征程一一记2020“石湾杯”大赛
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生活之美——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终于开幕了!10月30日下午,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公园内的陶创客会馆举行了“第四届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系列展揭幕仪式”,“石湾杯”大赛作品展正式拉开帷幕。第四届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系列展揭幕仪式领导嘉宾合影展馆现场开幕当天展览现场迎来了众多领导、嘉宾和观众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侯文全(右二)、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右四)、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何永庆等领导嘉宾参观了”石湾杯“展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左二)介绍了本次大赛展览的情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毛增印(右一)参观”石湾杯“展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等参观”石湾杯“展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参观”石湾杯“展览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吉江鸿(右一)参观”石湾杯“展览2020“石湾杯”一等奖获奖者赵淋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当天晚上在石湾南风古灶龙窑广场举行了第四届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开幕式开幕现场特设走红地毯环节并举行大赛颁奖仪式。“石湾杯”大赛获奖者走星光大道红地毯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颁奖仪式其实在展览开幕前两天,2020”石湾杯“柴烧工作营就已经开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湾杯“获奖者齐聚石湾柒号仓艺术馆,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创作活动。在柒号仓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秘书长毛增印(右六)、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魏华(左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右五)分别为”石湾杯“获奖者颁发证书、奖杯及作品收藏证书获奖者、工作营参与者与各位领导、老师交流今年的工作营主题贴合2020“石湾杯”大赛主题以“生活之美”为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创作活动第一弹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鹏为大家现场示范并进行交流工作营创作期间,石湾镇街道办事处领导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到柒号仓艺术馆探营,询问了解获奖者的情况第二弹参加工作营的人员到佛山祖庙、梁园等地参观第三弹广西艺术学院农帮敏老师带领工作坊参与者进行柴烧创作农帮敏老师在记录烧窑数据创作中装窑封窑烧窑出窑部分作品工作营全体参与者合影(完)
6
2020-11
【活动回顾】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
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在昨日举行于佛山金马影剧院,此次分享会主要是《师傅》影片的观看以及与观众的交流分享。《师傅》是由谭红宇教授执导的纪录片,在2016年获第十届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奖”。影片从师傅出发,引申家庭、地域、国家多层次的叙事,让人领略不一样的佛山,不平凡的石湾。影片结束后,影片制作人谭红宇和《师傅》主角之一的曾鹏师傅与观众进行了交流分享。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表示获益匪浅。分享会海报谭红宇教授与曾鹏师傅在海报上签名观众候场影片播放影片结束后的互动环节观众互动谭红宇教授回答问题曾鹏师傅回答问题曾鹏师傅向金马影剧院捐赠画作分享会结束合影分享会结束合影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12
2020-10
【公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自今日起临时闭馆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厅自今日起临时闭馆,进行内部装修提升,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临时展厅正常开放。如有不便之处,敬请谅解!临时展厅正在展出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开放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9:00—17:00(16:30后停止进馆,逢周一闭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swtcbwg新浪微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2
2020-10
【预告】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明天举行
师傅 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明天就要举行啦!!!感兴趣的朋友可到博物馆办公室领取门票或者打电话预约(82701218)。分享会时间:2020年10月11日(星期日)下午2:30分享会地点:佛山金马影剧院(地址:同济路57号,地铁同济路站B出口)《师傅》2016年/纪录片/61分钟/彩色/PAL制式/16:9/中英法西4语字幕导演/制片/摄影:谭红宇获奖:第十届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巴黎,2016年广东省高校学院双年展“学术奖”,广州,2016《师傅》简介在中国南方,“师傅”是行业中对高手和师长的尊称,要获得这个称谓往往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与低头潜行。师傅们谦虚地向民间求知,从不怀疑传统技术的生生不息。成长于陶都石湾的曾力、曾鹏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从小接受这方水土的滋养,与古老的产区休戚与共,为“石湾公仔”提供了富于人文意趣的新典范。曾氏兄弟既不沉溺于行业趣味,也不受缚于艺术江湖,而产品却总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应对市场的起落。他们以一种从容来往于工作和生活的气度,享受着在平缓踏实的时光中以手造物的乐趣,同时为学院教育持续贡献着灵光闪烁的实践经验。曾氏兄弟身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设计师和民间匠人的气质。这种生活平行于品性的方式,让他们身上富于一种“自在佛”的气息。本片的呈现,让我们惊讶于在中国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浮躁喧嚣的今天,还能以如此质朴的方式顽强自足地存活。片中我们还看到,在今天这个“后民艺”时代中,一些流淌着传统和民间血液的工匠们,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来自脚下土壤的气息,和万物的性灵意趣。那些经由他们自觉改良的传统,成为了他们与时代相望的利器。《师傅》记录下了一首身处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抒情诗。
10
2020-10
【公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临时闭馆通知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厅自2020年10月12日起临时闭馆,进行内部装修提升,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临时展厅正常开放。如有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0年10月10日临时展厅正在展出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开放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9:00—17:00(16:30后停止进馆,逢周一闭馆)
10
2020-10
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
师傅 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还有两天就要举行啦!!!我馆现有少量门票,感兴趣者可到博物馆办公室领取,先到先得,领完即止。领取门票方式:直接到博物馆办公室领取扫码报名(报名成功者活动当日可到金马剧院领取门票)扫码报名分享会时间:2020年10月11日(星期日)下午2:30分享会地点:佛山金马影剧院(地址:同济路57号,地铁同济路站B出口)《师傅》2016年/纪录片/61分钟/彩色/PAL制式/16:9/中英法西4语字幕导演/制片/摄影:谭红宇获奖:第十届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巴黎,2016年广东省高校学院双年展“学术奖”,广州,2016《师傅》简介在中国南方,“师傅”是行业中对高手和师长的尊称,要获得这个称谓往往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与低头潜行。师傅们谦虚地向民间求知,从不怀疑传统技术的生生不息。成长于陶都石湾的曾力、曾鹏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从小接受这方水土的滋养,与古老的产区休戚与共,为“石湾公仔”提供了富于人文意趣的新典范。曾氏兄弟既不沉溺于行业趣味,也不受缚于艺术江湖,而产品却总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应对市场的起落。他们以一种从容来往于工作和生活的气度,享受着在平缓踏实的时光中以手造物的乐趣,同时为学院教育持续贡献着灵光闪烁的实践经验。曾氏兄弟身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设计师和民间匠人的气质。这种生活平行于品性的方式,让他们身上富于一种“自在佛”的气息。本片的呈现,让我们惊讶于在中国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浮躁喧嚣的今天,还能以如此质朴的方式顽强自足地存活。片中我们还看到,在今天这个“后民艺”时代中,一些流淌着传统和民间血液的工匠们,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来自脚下土壤的气息,和万物的性灵意趣。那些经由他们自觉改良的传统,成为了他们与时代相望的利器。《师傅》记录下了一首身处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抒情诗。曾力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50年出生1978年修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4年起工作于石湾美术陶瓷厂1976年起师从吴灶生大师学习石湾传统陶釉配制及拉坯工艺1979-1988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从事陶艺创作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曾鹏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5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谭红宇,既是一位陶艺家,同时也是一位陶瓷电影制作人,其纪录片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她拍摄了多部关于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生活的纪录片,并记录了一批国际当代顶尖陶艺家的工作个案。她的电影考察了陶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代陶艺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佛山市金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 佛山市金马剧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存墨手艺
9
2020-10
【预告】《传统在今天》系列活动即将举行
我馆将在佛山金马影剧院和佛山市图书馆举办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欢迎各位观众积极参与。【金马艺术公开课】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活动时间】2020年10月11日(周日)下午2:30【活动对象】全体公众【活动地点】佛山金马影剧院【预约时间】截止至2020年10月9日【报名流程】领取门票方式:1.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办公室领取;2.扫二维码报名成功后到现场(金马剧院)领取。微信扫码填写信息即可免费报名报名成功者于10月10日前凭个人姓名及手机号到金马剧院售票处领取门票,也可现场报名免费门票数量有限,领完即止。扫码报名注:请佩戴好口罩进场。【南风讲坛】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活动时间】2020年12月【活动对象】全体公众【活动地点】佛山市图书馆报告厅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30
2020-9
【公告】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秋国庆假期正常开放
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放时间如下:● 开放时间:2020年10月1日至10月8日9:00—17:00(免费对外开放,16:30后停止进馆。)● 咨询电话: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祝您参观愉快!正在展出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展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国陶都石湾陶业的历史状况,从石湾五千陶瓷历史中撷取最朴素平凡而又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石湾陶业二十四行作为陈列重点,借助陈列艺术手段的渲染,将石湾陶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真实地展示。在陈列设计上追求人性化,陈列手法独特,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打破惯用的设计模式,大胆运用木、石、竹、藤、皮等多种材料表现陶的粗犷、朴实,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陶瓷拾隅展厅 陶的形成展厅 窑的演变展厅 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厅人物花鸟瓦脊 石湾陶艺展厅临时展览: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本展览是曾力曾鹏兄弟2018——2019年在欧洲芬兰、西班牙、瑞士三国巡展的回顾展,也是曾氏兄弟第一次回归石湾举办作品展,共展出曾力曾鹏近年创作的作品86件,包含陶艺、铁艺、木艺、灯具、组合陈设品等各种艺术门类,全部皆为原创作品,六成以上展品是2020年的新作。曾氏兄弟是在石湾成长的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既继承石湾的传统,又兼具现代陶艺的形式和意念。他们将传统制陶工艺与现代形式美学思想相结合,由此逐步发展为一种清新质朴、灵动鲜活、充满中国传统文人和民间意趣的个人风格,体现了传统精神和现代主义风格的融合。《风调》 曾力 作《知足》 曾鹏 作
30
2020-9
2020石湾杯“网络最受欢迎奖”得主公布!!
2020-09-29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经过3天的火热投票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网络最受欢迎奖”火热出炉!!!本届“网络最受欢迎奖”的投票活动中详细数据如下总参与选手:95位总投票数:70713票总访问量:214748次每小时最多投票量:5157票朋友圈分享数:628次好友分享数:993次最终我们得出以下3位获奖者他们将获得每人1000元的奖金奖励!!!奖项名单如下:“网络最受欢迎奖”第一名投票数:9137微信分享数:46总票数占比:12.92%龙超博《跃动的生命》“网络最受欢迎奖”第二名投票数:8775 微信分享数:128总票数占比:12.41%赵玉妹《曲之韵1》“网络最受欢迎奖”第三名投票数:8681微信分享数:124总票数占比:12.28%罗奇《复调》(完)文本编辑|吴辰博数据整理|吴辰博、蔡向红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2020年END石湾杯
29
2020-9
2020石湾杯获奖名单最新公布,看看有没有你?
2020-09-27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经过将近5个月的时间,今天我们终于评选出了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共6位、10位新锐奖和30位优秀奖得主。我们将会在此公示3天即2020年9月27日至29日24时若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请与大赛组委会联系联系电话:0757——82701218联系人:陈雪兰奖项名单如下:一等奖赵淋《拥梦》“潜意识总是被理性压制,可以说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的人都是用“脑”生活,这或许是激烈竞争的生存需要。然而我们的基因里、人性中,感性往往被理性所压抑。梦是沟通潜意识和意识的桥梁,它往往通过各种情节、意向或者前段来传递潜意识的信息。在美梦和噩梦中“用心”感受身体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人性的需要。”二等奖宋鹏飞《云朵的形状》“在陶艺立体创作中,云的形态以唯美、简约的形式来呈现,努力做到一种光滑与平直,保证其纯粹性。在器物口沿处,转折与舒缓,尖锐与圆滑,短促与冗长,张弛有度的线条仿佛笔尖略过,加以略微翘起的弧底,显得整个器物不死板,活跃了起来,也与口沿形成一种呼应。泥料与釉料的选择上采用难以把控的高白瓷泥与奶白釉色,制作方式上摆脱拉坯成型的正圆形制,变形后粘结,尽量保持一种细腻、润洁之感,使整组器物看起来比较舒缓放松。”二等奖于洋 《融器》“本作品使用泥片手筑围合的成型方式,运用纤维瓷土为创作材料,施以化妆土,以1220℃熏烧技法烧制而成。作品以几何穿插构造的器物为创作核心,聚焦器皿与立体雕塑空间的变化,同时作品底部不是单纯的落地方式,通过本作品以期望表现对实验器皿的辩证与探讨。”三等奖陈志荣《瓷语录》“想到这些泥土流动着的感觉,就好像它们在说话一样,而且很活跃,这些痕迹就好比它们的“语言”。在远古时期我们的语言文字会被记录在不同的东西上,如象形文被记录在洞壁上,甲骨文被记录在甲骨上,往后有记在竹片,绢,纸等等不同的载体上。记录成了语言最佳的存在方式。我想泥土的这些微妙痕迹,我也要把它好好地记录下来,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我的创作就是组织和记录一部关于泥土的语录——《瓷语录》”三等奖马文茜《有孔的器皿》“《有孔的器皿》的装饰手法来源于处于电子显微镜下的硅藻类表面肌理。科技的发展拓宽的我们的视域,运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平常肉眼看不到的美。硅藻在电子显微镜下的表面肌理呈现出无数的孔洞的特点,而镂空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从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始。这种元素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介质下不谋而合。将孔洞的装饰技法运用到日常器皿中,保留实用功能的同时孔洞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有一种几何的无机的美感。”三等奖周莉《提盒系列——融》“作品《融》是提盒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款,此类作品获第十一届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和,第十四届浙江省美术作品展铜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亚洲当代陶艺展等。作品的艺术特点是采用中国极具特色的陶瓷与木头结合,设计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并迎合现代社会的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延续,是对古老艺术的一种创新与发展,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风格和视觉效果,给人返朴归真的亲切感,产生出源于传统而又不同于传统的新颖日用器皿造型。陶瓷与其它材料结合进行创作,重视陶艺创作的实验性探索,面对材料的藩篱,勇于大胆突破,将不同材质的两种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同材质的两种语言对比加以强化和突出,作品体现了跨学界设计的理念,表现手法新颖,造型独特。“瓷木”系列以日常的陶瓷器皿为题材,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提炼,这种新的探索,不但为现代陶艺注入了生机,也触发人们对当今陶瓷器皿创作的反思。”新锐奖(10位)黄元杰 -《梵笼》梁碧琪-《电子城》斯丽娜-《末笙》林恩革-《秋意浓》黄玫琦《无题》欧阳卉《流动的意识》尤廷宇《“莲”系列 之六》王晓勇《品》李斯琴《未知-鎏相》子茵《听云》优秀奖(30位)陈海生《石瓢几何》胡淑慧《香羽》夏寸草《山高水长》王秋莲《构》龙超博《跃动的生命》刘智贤《源石》黄梓娴《光》魏传涛《心向NO•4》李知岩《望境》袁秀宜《花器云起》傅佳霖《痂胄》李洪军《本•元》陈颖《君缎》金贞华《风之圆》胡嘉慧、包伟《土楼黄昏》张云飞《时间褶子03》毕楠欣《松韵》梁凌《熏妆.时代》吴跃栋《林泉拜器》冯一博《秋夕》张依婷《循》王燕《澄怀》何昕为《躯干》崔宇《暗涌》曹成艺《渴望》唐铭阳《叠霁》岳立志《恒》邢意如《乘风破浪》罗奇《复调》吕易洁《莲生》(完)文本编辑|吴辰博排版|吴辰博整理|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2020年END石湾杯
27
2020-9
艺术公开课|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
传统在今天——纪录片《师傅》分享会即将在佛山金马剧院隆重举行!!!“金马艺术公开课”旨在营造大众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市民艺术鉴赏能力。课程内容涉及声乐、器乐、民乐、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甄选国内知名艺术大师授课,高品质传递文化艺术审美哲学,让文化艺术爱好者通过该系列项目,了解各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以及相互融合发展的历程,感受纯粹的艺术熏陶。师傅嘉宾:影片制作人谭红宇;影片主角曾力、曾鹏时间:10月11日下午 2:30地点:佛山金马剧院一号厅《师傅》2016年/纪录片/61分钟/彩色/PAL制式/16:9/中英法西4语字幕导演/制片/摄影:谭红宇获奖:第十届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巴黎,2016年广东省高校学院双年展“学术奖”,广州,2016《师傅》简介在中国南方,“师傅”是行业中对高手和师长的尊称,要获得这个称谓往往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与低头潜行。师傅们谦虚地向民间求知,从不怀疑传统技术的生生不息。成长于陶都石湾的曾力、曾鹏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从小接受这方水土的滋养,与古老的产区休戚与共,为“石湾公仔”提供了富于人文意趣的新典范。曾氏兄弟既不沉溺于行业趣味,也不受缚于艺术江湖,而产品却总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应对市场的起落。他们以一种从容来往于工作和生活的气度,享受着在平缓踏实的时光中以手造物的乐趣,同时为学院教育持续贡献着灵光闪烁的实践经验。曾氏兄弟身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设计师和民间匠人的气质。这种生活平行于品性的方式,让他们身上富于一种“自在佛”的气息。本片的呈现,让我们惊讶于在中国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浮躁喧嚣的今天,还能以如此质朴的方式顽强自足地存活。片中我们还看到,在今天这个“后民艺”时代中,一些流淌着传统和民间血液的工匠们,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来自脚下土壤的气息,和万物的性灵意趣。那些经由他们自觉改良的传统,成为了他们与时代相望的利器。《师傅》记录下了一首身处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抒情诗。曾力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50年出生1978年修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4年起工作于石湾美术陶瓷厂1976年起师从吴灶生大师学习石湾传统陶釉配制及拉坯工艺1979-1988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从事陶艺创作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曾鹏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5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谭红宇,既是一位陶艺家,同时也是一位陶瓷电影制作人,其纪录片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她拍摄了多部关于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生活的纪录片,并记录了一批国际当代顶尖陶艺家的工作个案。她的电影考察了陶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代陶艺的创作理念和方法。领取门票方式: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办公室领取扫二维码报名成功后到现场(金马剧院)领取报名流程微信扫码填写信息即可免费报名(报名截止日期:10月9日)报名成功者于10月10日前凭个人姓名及手机号到金马剧院售票处领取门票,也可现场报名免费门票数量有限,领完即止扫码报名本次活动将于线上同步直播,详情敬请关注佛山金马剧院微信号。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佛山市金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 佛山市金马剧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存墨手艺地址:同济路57号(地铁B出口)
25
2020-9
2020石湾杯公示期结束,最终入围名单正式确定
2020-09-22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自9月13日起,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组委会公布初评名单,至今已完成7天公示。期间没有收到对入围作品有关版权的质疑,特此公告。同时,我们的收件工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还没将作品寄到现场的入围者们,要抓紧时间了。最终入围名单(完)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资料整理|蔡向红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2020年END石湾杯
22
2020-9
传统在今天 —— 纪录片《师傅》分享会
师傅嘉宾:影片制作人谭红宇女士;影片主角曾力、曾鹏时间:10月11日 下午2:30地点:金马剧院图|《觉悟》 作者 曾鹏《师傅》2016年/纪录片/61分钟/彩色/PAL制式/16:9/中英法西4语字幕导演/制片/摄影:谭红宇女士获奖:第十届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巴黎,2016年首届广东省高校学院双年展“学术奖”,广州,2016年《师傅》简介在中国南方,“师傅”是行业中对高手和师长的尊称,要获得这个称谓往往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与低头潜行。师傅们谦虚地向民间求知,从不怀疑传统技术的生生不息。成长于陶都石湾的曾力、曾鹏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从小接受这方水土的滋养,与古老的产区休戚与共,为“石湾公仔”提供了富于人文意趣的新典范。曾氏兄弟既不沉溺于行业趣味,也不受缚于艺术江湖,而作品却总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应对市场的起落。他们以一种从容来往于工作和生活的气度,享受着在平缓踏实的时光中以手造物的乐趣,同时为学院教育持续贡献着灵光闪烁的实践经验。曾氏兄弟身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设计师和民间匠人的气质。这种生活平行于品性的方式,让他们身上富于一种“自在佛”的气息。本片的呈现,让我们惊讶于在中国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浮躁喧嚣的今天,还能以如此质朴的方式顽强自足地存活。片中我们还看到,在今天这个“后民艺”时代中,一些流淌着传统和民间血液的工匠们,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来自脚下土壤的气息,和万物的性灵意趣。那些经由他们自觉改良的传统,成为了他们与时代相望的利器。《师傅》记录下了一首身处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抒情诗。曾力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50年出生1978年修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4年起工作于石湾美术陶瓷厂1976年起师从吴灶生大师学习石湾传统陶釉配制及拉坯工艺1979-1988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从事陶艺创作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曾鹏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5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9年曾力、曾鹏等创立“瓦工窑”品牌1993年曾力、曾鹏等创立“虞公窑”品牌2013年曾力、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谭红宇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谭红宇,既是一位陶艺家,同时也是一位陶瓷电影制作人,其纪录片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她拍摄了多部关于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生活的纪录片,并记录了一批国际当代顶尖陶艺家的工作个案。她的电影考察了陶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代陶艺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20
2020-9
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开幕 向石湾陶艺前辈致敬
昨日,“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办事处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晚上,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举行了“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陶艺交流分享会”,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文广旅游体局、石湾镇街道办等领导以及石湾各级陶艺大师、收藏家、文博同行、新闻媒体等嘉宾参加了分享会。会上举行了作品捐赠仪式,艺术家曾力、曾鹏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捐赠了陶艺作品《娴静》《知足》《常乐》《地藏菩萨》《神勇》以及大型中国画线描作品《石湾窑》。分享会现场播放了曾氏兄弟在欧洲芬兰、瑞士、西班牙三国巡展交流的影像汇编以及国际陶艺学会荣休主席雅克·考夫曼为本次展览送上的祝福视频。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陶艺交流分享会现场 曾力、曾鹏出生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良先生,自幼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之精妙。他们的艺术既继承石湾的传统,又兼具现代陶艺的形式和意念,是石湾陶艺新生代的代表。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已经不自觉地将传统制陶工艺与现代形式美学思想相结合,由此逐步发展为一种清新质朴、灵动鲜活、充满中国传统文人和民间意趣的个人风格,体现了传统精神和现代主义风格的融合。在2018年和2019年,曾力、曾鹏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的资助,分别在瑞士、芬兰、西班牙举行艺术作品巡回展。展览以“传统在今天”为主题,通过展览、工作坊、纪录片展映和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将石湾陶瓷文化艺术带到欧洲,获得了巨大的国际传播效应,使石湾陶塑文化及人文生活以多层次的方式走进了国际公众的视野,在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当代风貌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了项目的完美收官,曾氏兄弟选择回到他们艺术的源头——佛山石湾,举办“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向家乡人民汇报和分享欧洲三站的巡展体验与收获,并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艺术历程,从而启迪“传统”与“今天”这个命题。艺术家曾力、曾鹏在西班牙瓦伦西亚艺术设计学院工作坊现场 首次回归石湾办展 曾氏兄弟自幼成长于石湾,对陶都石湾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欧洲,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把石湾陶塑带到那里,石湾就是他们的根,就是他们创作的灵魂。国际巡展归来,曾力、曾鹏把新近创作的作品带回石湾——这片孕育和滋养他们艺术生命成长的土壤,举办汇报展“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这是他们第一次回归石湾举办作品展。也是继1985年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举办了“石湾现代陶艺展”之后,再次举办的一次大型作品展。为了体现曾氏兄弟出于对父辈的尊重和浓烈的乡土情结,在展厅的入门处,设置了“致敬”环节,向那些曾经为石湾陶艺事业的恢复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致敬,这也是源于他们对这片陶塑文化沃土的热爱,和对无数先辈们的思念和敬意。事实上,这是他们对石湾陶塑文化的一次深沉致敬。艺术家曾力、曾鹏以此展览向石湾陶艺事业的恢复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作品皆为原创作品,艺术门类齐全 本次展览共展出曾力曾鹏近年创作的作品86件,六成以上是2020年的新作。其中,曾力的陶塑作品11件,曾鹏的陶塑作品49件,曾力大型中国画线描作品《石湾窑》1幅,曾鹏线描画作10幅,铁艺作品3件以及木艺、灯具、组合陈设品等12件。展览首次展示了曾氏兄弟在设计领域的内容拓展,近年曾氏兄弟的艺术作品并不拘泥于陶泥的表达,还将艺术表达拓展到环艺设计、家居设计、装置作品里,木头、钢铁等材料频频出现在新作中,这些作品不经意流露出节奏感、律动和巧思。曾鹏铁艺+木艺作品《自在》和《千里》曾力陶艺作品《大行》 通过陈列展现造物理念 此次展览陈列手法以突出作品为主,营造出安静、简洁的环境氛围。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优雅展厅内,将展厅交还给一件件既自然拙朴又巧夺天工的陶塑,以泥土来表达师傅们对世界、对造物观察的感悟,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暂时脱离世俗生活时少有的精神欢愉。展厅内陈列着1954年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塑工场全体人员合影旧照片 结合文创扩大传播途径 为配合展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步更新,推出曾力曾鹏最新的陶艺文化创意产品,市民在欣赏展览的同时也可通过平台选购喜欢的文创产品,为展览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博物馆商务平台同步更新艺术家曾力、曾鹏的文创产品 无论是在芬兰、西班牙、瑞士,还是回到中国、石湾,曾力、曾鹏的艺术一直都在不断发掘精神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对自己生命根源的探求。他们的作品似乎在寻找一条通往灵性对话的道路,这是全世界人民都能读懂的语言,也合乎艺术的普适性。他们留给世界的独特性在于从南粤丰富的民间文化沃土里吸收营养,探索与完善自我的成长过程。不孤立于石湾陶瓷原有的语境,却生发出一种属于当代的活力和智慧。开幕当天展厅现场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陶艺交流分享会实况陶艺交流分享会现场分享会上,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谭红宇女士致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鹏先生致词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委员陈铁楼先生致词艺术家曾力、曾鹏先生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捐赠了5件陶艺作品及1件绘画作品现场举行了庆祝仪式领导嘉宾举杯庆祝现场播放了曾氏兄弟在欧洲三国巡展交流的影像汇编现场还播放了国际陶艺学会荣休主席雅克.考夫曼为本次展览送上的祝福视频分享会最后还进行了现场提问环节,艺术家曾力、曾鹏和谭红宇教授现场答观众问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17
2020-9
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明天盛大开幕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筹备,《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将于9月16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展。 此次展览展出艺术家曾力曾鹏近年创作的最满意的艺术作品86件,包括陶塑、画作、铁艺、木艺、家具等艺术门类,全部原作,件件精品。明天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您来观展布展现场抢先看 滑动观看更多作品照片 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15
2020-9
2020石湾杯已截稿,入围名单公布!
2020-09-13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经过了近半年时间,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现已全面结束第一阶段。至2020年09月5日24:00截止,本届“石湾杯”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产区、企业、个人等报名信件,共472人投稿,收到作品共675件。我们在第一时间将所有报名资料整理,并发给本届“石湾杯”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经过近一周的评选时间,石湾杯评委会整理选出了100件优秀作品,进入最终奖项的评选。对于入选初评的参赛者们,我们也会进一步跟进,通知各位寄送作品等后续工作的详细情况。现在我们将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入围名单在此公示7天公示时间:2020年9月13日——19日24:00若对入选作品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组委会联系电话:0757-82701218 陈小姐01入选作品公示02初评评委万里雅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中国区代表、理事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副教授、硕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金生花广州美术学院外国专家、副教授、硕导吴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03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共选出100件入围作品,在100件入围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6名),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新锐奖(10名),优秀奖(30名),其余为入围作品。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免费参加“生活之美-陶艺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人+免费参加“生活之美-陶艺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元/人+免费参加“生活之美-陶艺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奖金人民币1000元/人(投票通道后续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新锐奖:10名,免费参加“生活之美-陶艺工作营”+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优秀作品奖:3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入围作品将颁发入围证书,赠送展览图册。04工作营结合本届的主题是“生活之美”的器物,我们将迎接一、二、三等奖获得者,于10月中下旬前来石湾产区,免费参与“生活之美-陶艺工作营”(包括往返交通费和全程的住宿餐饮费),新锐奖获得者可参与“生活之美-陶艺工作营”(往返交通费和全程住宿费自理)。届时我们将邀请知名陶艺家担任工作坊导师,与国内陶艺家进行交流创作,参观考察石湾陶艺家工作室。(完)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资料整理|蔡向红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2020年END石湾杯
13
2020-9
【布展花絮】年度大展即将开启 布展花絮先睹为快
我馆的年度大展“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即将在9月16日开幕,布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为了让展览达到更佳的陈列效果,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谭红宇教授与两位主角力师傅、鹏师傅亲临我馆现场布展,他们对每件作品的陈列位置、摆放角度、灯光的强弱等都作了细致调整,力求给观展者最完美的观展体验。观展还要等两天,今天先看看布展的花絮吧~~布展花絮9月16日!9月16日!9月16日!记得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观展哦!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13
2020-9
【回顾】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瑞士篇
本期回顾的是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第三站——瑞士。从芬兰到西班牙再到瑞士,两年的时间,三次巡展。“传统在今天”巡展成功地展示了中国陶艺文化尤其是石湾陶文化,验证了外国观众对石湾陶塑极高的接受度,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形象和影响力。瑞士站展览海报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瑞士站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瑞士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 阿里阿娜陶瓷博物馆 玛丽安布兰德画廊 CFPAA艺术学院 沃维应用艺术学院协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期:2019年9月28日——10月12日地址:瑞士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 阿里阿娜陶瓷博物馆 玛丽安布兰德画廊 CFPAA艺术学院 沃维应用艺术学院应瑞士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邀请,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国际巡展•瑞士站”2019年9月28日在瑞士加荷治国际陶瓷艺术节(PARCOURS CERAMIQUE CAROUGEOIS 2019)期间拉开帷幕。展览及系列活动场地包括布鲁克纳基金会(Fundation Bruckner),阿里阿娜博物馆(Muse Ariana),玛丽安•布朗画廊(Marianne Brand Gallery)和CFPAA艺术学院、沃维应用艺术学院。此次展览作为2019加荷治国际陶瓷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推动中国和瑞士两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开幕式瑞士是本次“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的最后一站,开幕式由日内瓦加荷治市长Stephanie Lauence主持,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作为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的参展项目,此次开幕式由所有参加的艺术中心和画廊联合举办,开幕酒会在一个开放式的场所举行,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原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雅克•考夫曼、加荷治陶瓷艺术节负责人、布鲁克纳基金会负责人艾米丽•法尔格、阿里阿娜博物馆馆长等。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来自瑞士各地的众多知名陶艺家、艺术爱好者和新闻媒体。本次展览的项目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谭红宇携参展艺术家代表曾力、曾鹏先生,及中国代表团一行7人赴现场参加了开幕活动。整个开幕式现场十分热闹,展览亮相之初便收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和祝贺。展览在玛丽安•布朗画廊举行,开幕式当日人流量爆棚,并且在后续展期持续保持这种盛况。瑞士站的展览因为曾力曾鹏带来的陶塑展品内容,使得展览呈现的风貌明显不同于参与国际陶瓷艺术节的欧洲陶艺作品。此次展览的设计理念注入的石湾陶塑元素,更关注生活与设计的理念,着重在传统的现代性表达上找了一个突破口。曾力、曾鹏简约、熟练的手法让陶塑作品在保留传统石湾捏塑“意趣”精髓的同时,更富于现代感,飘然出众。当然,曾力、曾鹏也非常尊重石湾捏塑根植于传统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生活气息。用曾鹏的话来说,就是作品要有“人间烟火气”,也就是要让传统题材具备现代表达的能力,让作品“自带融入环境”的基因,使作品有让人带回家的冲动。这种将石湾陶与环境设计的链接,让石湾陶塑从案头的把玩物又一次地走向公共空间,给欧洲的观众们带来了一次来自东方的艺术盛宴。加荷治市长Stephanie Lauence(左三)为活动开幕式致词并与展览团队合影布展接受媒体采访工作坊在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工作坊现场,曾力、曾鹏主导的“石湾陶塑技艺示范”非常火爆热烈,工作坊由广东石湾捏塑和中国画两个部分组成,这是中国传统技艺转化为新时代语言的一个优秀案例,现场反响十分热烈。由于观众超量,为了能近距离欣赏到石湾陶塑成型过程的魅力,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观看,后排的人甚至站在桌子椅子上。观众的热情也感染了曾力、曾鹏,他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了大型的泥片成型作品。受日内瓦CFPAA艺术学院和沃维应用学院邀请,两校学生开展了纪录片《师傅》的专场放映、石湾陶塑及中国画展示的工作坊,工作坊过程中学生们全神贯注、激情高涨,深受中国陶瓷技艺折服,期间不断向曾力、曾鹏发出提问,整场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在玛丽安·布朗画廊再次举办了以陶瓷题材为主的中国画工作坊,参加的观众不乏日内瓦当地及瑞士有名的艺术家、学者、艺术爱好者等,观展过程对作品的理解共情让人动容。活动结束后不少观众向艺术家提问交流,并表示出将来要去往中国的愿景。CFPAA艺术学院工作坊讲座在之后举办的讲座上,有瑞士当地陶艺家向曾力、曾鹏提问:“怎么能做到使作品既很传统又那么现代?”曾鹏表示:“传统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我们一出生就自带传统的基因,那不是你随便能割舍和抛弃的,我在创作中把自己打开,道路拓宽,我为今天的生活而做,我手上的活带有今天的气息,那么传统也就更宽广,更活泼,更现代。”策展人谭红宇教授在布鲁克纳基金会艺术中心(De La Fonderie)展映了由她独立拍摄制作的,荣获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的纪录片《师傅》。活动由加荷治国际陶瓷艺术节负责人艾米丽•法尔格主持,她表示受中国陶瓷创作技艺的震撼,中国文化的深广让人敬佩。纪录片放映结束后还邀请影片受访者曾力、曾鹏两位“师傅”进行现场访谈,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现场的艺术爱好者就中国陶瓷传统如何在当下创新,以及当下陶艺教育的现状等问题与艺术家进行交流,瑞士陶艺家Suzy Balkert还带来自己作品赠送给曾力、曾鹏,并与他们进行技术交流,中瑞陶艺文化在当下产生了碰撞并相互理解。《师傅》展映交流会-曾力、曾鹏答观众问中国之夜10月3日晚,阿里阿娜博物馆灯火通明,举行了一个丰盛的“中国之夜”,当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在阿里阿娜博物馆举办一年一度的理事会议,来自全世界的IAC理事会成员共同观影了由本次项目组负责人中国陶艺家谭红宇独立拍摄制作的纪录片《金砖》,并分享了她创作的两条平行线:陶艺创作和陶瓷文化纪录片拍摄制作的经历。之后IAC荣誉主席雅考夫曼分享了他以金砖为材,将高科技手段与艺术概念融合,为金砖这一传统建材的跨界应用带出了新的可能性的经历。与瑞士艺术家一同欢庆中国国庆交流每次出访都是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巡展期间,中国的陶艺家团队也参观了瑞士陶艺家雅克•考夫曼和菲利普•巴德和的工作室,相互交流创作理念及工艺方法。这让中国陶艺家团队受益匪浅。加荷治市长Stephanie Laurence,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负责人Emilie和Melanie也对中国项目献上祝语。曾鹏在雅克考夫曼工作室即席作画无论是在芬兰、西班牙、瑞士,还是回到中国,“传统在今天”展览都在不断发掘精神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对自己的生命根源的寻求。他们的作品中似乎在寻找一条通往灵性对话的道路。
7
2020-9
【回顾】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西班牙篇
本期回顾的是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第二站——西班牙。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西班牙站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 西班牙瓦伦西亚艺术与设计学院协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期:2019年3月15日——5月15日地点:西班牙国家博物馆2019年3月5日,应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邀请,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西班牙站”在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期间举行了工作坊、纪录片展映、讲座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开幕式及展览展览开幕当天,由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馆长焦米•科尔(Jaume Coll)先生主持,嘉宾有西班牙国际陶艺大师恩里克•马斯特列(Enric Mestre)先生、著名雕塑家维森特•奥提(Vicente Orti)先生、曼尼西斯陶瓷学院院长玛利亚•乔思(Maria Jose)女士、瓦伦西亚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安东尼奥•桑切斯(Antonio Sanchez)先生等。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位于欧洲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瓦伦西亚。馆长焦米·科尔是一位世界陶瓷艺术史专家,他在开幕发言中特别谈到:中国陶瓷文化享誉世界,多个世纪以前就随丝绸之路来到西班牙,并和西班牙本土文化产生交融,从西班牙近几个世纪以来的陶瓷生产与发展史上能看到大量西班牙向中国陶瓷文化学习的证据。焦米·科尔认为陶瓷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是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他还对本次文化交流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西班牙国际艺术大师恩里克•马斯特列代表西班牙陶艺家群体致词,他感慨中国陶瓷文化深广的历史维度和今天开放包容的胸怀及国际文化视野。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谭红宇感谢对本次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国际机构和国际友人。她还提到,活化传统,使之有效转换成新时代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手段之一,而本项目就是一个关于广东石湾传统捏塑技艺的现代性表达的优秀案例。艺术家曾力、曾鹏表示,这次他们带着虚心而开放的心境到西班牙进行交流学习,此行既希望看到西班牙观众对于中国陶瓷文化的反应,更期待西班牙的陶艺同行和他们的作品在未来有机会来中国开展交流。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收藏曾力中国画作品《石湾窑》工作坊展览项目组在瓦伦西亚艺术设计学院举行了工作坊,由曾力、曾鹏两位艺术家利用广东石湾传统捏塑技法进行现代陶艺创作和使用中国画与书法进行图稿示范。来自西班牙各地的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参与了现场观摩,场面热烈火爆。 曾力、曾鹏在工作坊中的现场示范工作坊现场热烈火爆讲座为了更好地促进西班牙观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特别是对广东陶艺的理解,专场播放了由策展人谭红宇拍摄制作并荣获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的纪录片《师傅》,策展人、两位艺术家与观众展开了讲座和现场互动交流会。现场观众被精彩的中国陶瓷创作技艺强烈感染,深受震撼和折服,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观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西班牙站《师傅》展映会曾力答观众问交流展览项目组一行访问了恩里克马斯特列大师工作室、维森特奥提工作室、瓦伦西亚艺术设计学院各学科工作室,以及参与了策展人谭红宇拍摄的纪录片《马斯特的每一天》放映交流会,与当地学界、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群体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互动,分享相互的创作与社会生活经验。 中西陶艺家交流手的艺术(右一)国际陶艺大师Enric nMestre、(右三)西班牙著名雕塑家Vicente Orti国际陶艺大师Enric Mestre(左二)和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馆长(左三)Jaume Coll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带去中国陶瓷文化的精髓,还与西方分享了中国学者看待和研究世界陶瓷文化的角度和视野,使西方学界感受到中国今天饱满的文化自信,以及包容和拥抱世界文化的广阔胸怀。
3
2020-9
【回顾】传统在今天·中国陶瓷艺术欧洲巡展——芬兰篇
2018至2019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在欧洲三国刮起了一股重新认识中国陶瓷工艺的旋风,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与人文生活,呈现了一种“活在当下的传统”。 展览以广东石湾陶塑文化为项目传播主体,选送成长于广东佛山石湾的著名艺术家曾力、曾鹏兄弟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展品涉及陶瓷作品、中国画作品、纪录片作品,以及举办工作坊和讲座,实现多媒体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多元结合的传播方式。 接下来连续几期,我们将回顾曾氏兄弟在欧洲举办展览及系列活动的详细情况,今天回顾的是第一站——芬兰。 芬兰站展览海报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芬兰站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Anu Pentik博物馆、北极陶艺中心协办:波西澳陶艺学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18年6月10日,应芬兰北极陶艺中心(ACC)和国际著名的陶瓷及家居生活品牌Pentik集团邀请,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芬兰站”在位于芬兰波西澳的Anu Pentik美术馆举行,共展出75天。展览以开幕式、工作坊、纪录片展映、讲座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共同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Torbjrn Kvasb(左二)为芬兰站展览开幕剪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科瓦思博(Torbjrn Kvasb)先生,2021IAC芬兰国际大会主席安特罗•列波扎维(Antero Lepojarvi)先生,芬兰ACC陶艺中心艺术总监朴石雨(Suku Park)先生,芬兰波西澳陶艺学会主任雷奥•兰托(Reijo Lantto)先生,芬兰波西澳发展委员会主席维利一马提•罗索雷尼(Veli-Matti Ruotsalainen)先生,以及芬兰当地陶瓷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群体和新闻媒体参加了开幕式。他们盛赞曾力、曾鹏的陶瓷艺术,以及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盛景。展览展出实物展品75件(含陶瓷实物作品+中国画作品+中国画册页),纪录片展映5部。展览现场开幕式上曾力、曾鹏向芬兰ACC陶艺中心捐赠了体现中国岭南地区传统陶瓷生态场景的大型中国画白描作品《石湾窑》,为芬兰留下了极具学术价值的中国陶瓷文化档案,受到当地文化界的高度赞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科瓦思博(Torbjrn Kvasb)先生代表国际陶艺学会致辞,他高度认可此次集实物+工作坊+展映+讲座于一体的展览活动,对活动组织者谭红宇女士策划并成功组织此次融汇多媒体展示与交流的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瓷文化资源嫁接交流的桥梁是IAC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这对国际陶艺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次展览是中国和北欧陶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这次活动中,最有活力的环节是8月2日和3日的工作坊现场示范。芬兰地处北欧,独特的自然环境让中国陶艺家们感受到大自然雄浑的魅力,工作坊环节的现场示范让芬兰的艺术家们感受到带有情感温度的中国文化魅力。在ACC陶艺中心,来自芬兰全国各地的陶艺从业人员和陶艺爱好者参与了本次工作坊。曾力与曾鹏两位陶艺家示范了利用广东传统石湾公仔捏塑技法进行现代陶艺创作的过程,工作坊参与者在两位艺术家的指导下也尝试了泥片及捏塑成型技法的实践练习。除了陶艺作品创作示范以外,工作坊还进行中国画与书法的演示,无论是文人图谱还是书法,都是这两位艺术家为他们的陶艺生产和创作所做的日常练习。芬兰站工作坊,观众与曾力、曾鹏合影工作坊海报曾力曾鹏工作坊现场为更好地促进芬兰观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特别是对广东陶艺的理解,主办方还播放了由活动组织者谭红宇女士拍摄制作并荣获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的纪录片《师傅》。该片就是围绕本次参展艺术家曾力、曾鹏兄弟的艺术创作和生活为内容核心展开的。曾力曾鹏与Pentik集团核心团队合影芬兰站报道展览预告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1
2020-9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第05期——杜沁芬的“器物”观
2020-08-31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0年石湾杯选取“生活之美”为主题,从全国各地,征集该主题的器物作品。《手艺-生活》栏目作为2020年石湾杯的分支栏目,已经做到了第5期。在这期间,我们接触了许多对陶瓷器物有着独特理解的学者及手艺人们。今天我们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杜沁芬老师,从一个成熟的艺术从业者和教师的身份角度,来跟我们谈一谈她对陶瓷器物的理解。(以下是访谈全文)石湾杯:我看过一些您在《不器》系列的创作笔记,在这个系列中您就涉及到“器物”的概念,可以先谈谈您对“器物”的理解吗?杜沁芬:我做《不器》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那时每天看《论语》,想学习如何“做人”。读到“君子不器”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这里的“器”指的就是功能,对于人就是才能,君子不止有一种才能,所以好的“器”也应当有很多的功用。杜沁芬《不器—斗》尺寸:50*50*L50cm材料:德化瓷、纸纤维2014年“器乃器具、器皿、器物等,具备特定功用性。不器,即非为一才一艺,一功一用之物而已。“不器”之造型,取自宋、明式家具,凝结了宋明理学,格物思辨的哲学思想和宋代士大夫平淡美、化繁就简的审美理念;结合极简主义的方式,提炼出四边形或立方体的造型;采用瓷泥与陶泥原物表里质感为特征,消隐具体形像传达意识的可能性,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不器,可为茶承,可为桌台,可为凳几,更可为思想之载体。”——写于2014年 杭州象山现如今已过而立,经历了工作、组建家庭,生育孩子,考读博士,头上增加了许多头衔,经常在各种身份中转换。我常笑称“自己要为学生的成长承担责任,要为学校的工作承担责任,要为学业学术承担责任,要为孩子与家庭承担责任,还要为自己创作。”老师、办事员、博士生、妈妈、妻子、女儿、媳妇、艺术工作者,这些我都想尽力做到最好,而这之中哪一个身份要做好都不容易。回眼看,我不正活脱脱演绎着“器”字?杜沁芬 《不器—承》尺寸:13*31*L27cm材料:德化瓷、纸纤维2014年“器”字有四个口,从中文的字型上来看,至少就可以装四口东西了(中间这个人摆成“大”字,流汗平衡支撑)。再看“器”,它不仅仅是功能的多,思想的深,更是囊括了这些零零总总后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度。“器物”这一词,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器皿或碗或盆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类,但器物更侧重的是精神感受与文化思索。或者说器物是在器的功能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介于器皿与雕塑之间的这样一个艺术门类。它既有东方人的惜物情结,且更加注重思想意识的表达。在西方的语境中,“器”就是单纯指器皿,如“Ware”“bowl”, 更简明扼要的就是指碗;我想这里面包含了中西文化由“物性”理解引发的终极哲学思考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简单明了,没有模糊概念,器皿、碗、盘子就是碗和盘子,哪怕它是一只画着英国女皇头像只有观赏性的盘子,它还是被称作盘子。在西方陶艺的界定中,除了器皿,其他的摆件就是“sculpture”雕塑。正如西方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的母子、夫妻、朋友关系相对独立,没有复杂的交织。杜沁芬《不器—括》尺寸:13*21*L30cm材料:德化瓷、纸纤维2014年东方人的“器物”,既是器,又有物,器与物二字组合形成了文字的新意境,蕴含了更复杂的意涵。东方人的思绪抽象难以言状,但可以意会,这意会之感所形成的共鸣,便是东方器物的魅力所在。“器物”这一概念,是从中国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周易.系辞》有云:“形乃谓之器”。恐怕是最早对器的由来的描述,变化的形产生了功用便成了器,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器”的形就是因功能而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和东方都展开了一场现代陶艺运动,美国陶艺家Peter Voulkos,日本陶艺家八木一夫都抛弃传统陶艺成型方式,刻意打破陶瓷器皿的功能性,试图将陶艺从工艺美术属性中挣脱解放出来。八十年代的中国学院派也形成了一股力量,试图找到陶艺的全新定位。刘正《孤独者》系列之一尺寸:105x33x22cm材料:陶瓷2002年这场运动之后,西方标榜的当代陶瓷艺术完全脱离了功能性的器皿,走向陶瓷雕塑或以陶瓷为媒材的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日本、中国保留了这种看似有盛载功能,却更加凸显视觉形式及艺术观念的——有“器”之形的物件。这样的艺术形式看似只向当代艺术迈进了半步,确是真实的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含蓄内敛,一以贯之,顾全周正的民族本性,形成了东方特有的艺术面貌。或许以国际陶艺视野来看,东方的观念性器物只是一种称呼,它仍属于陶瓷雕塑的范畴。但对于东方人来说,“器物”视觉存续的意义,像是一把链接历史记忆的钥匙,是一块保留文化基因的化石,是一道贯穿未来的光束,不可或缺。周武 《炼金—II》材料:瓷、烤金尺寸:16*16*46cm2002年器物,既为物用,也为心用。器物,由中国文化为原点生发,形成了东方陶艺独有的场域,这场域在不断扩大,影响着世界陶艺的发展。石湾杯:我们这届石湾杯的主题定为“生活之美”,您对此的理解是什么?杜沁芬:这让我想起了余华小说《活着》中值得深思的终极人生哲学命题,“生是为了更好的活”还是“活是为了更好的生”?生与活本是一回事,只是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生活之中,如果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生活终将也是美的。生活与美是相互依存与转换的,生活之大美就是艺术,艺术之小美就是生活。《不器——岁月》材料:纸纤维、德化瓷、氧化钴尺寸:50*50*50cm2018年想想看佛山南风古灶的龙窑,500年前至今仍窑火未断,过去里面烧造的陶瓦、罐、缸、盆,都是普通的生活陶器,而今它烧造壶、碗、杯、碟这些也是生活器物,但不更是艺术品?其实龙窑烧造本身这一行为就是艺术。生活与美在物质时空的变迁中转换。佛山的石湾公仔,在历史上是属于实用的陶瓷,是花窗、影壁、瓦脊上的装饰人物、动物,随着意识形态与生活的改变,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些产品日益式微,石湾瓦脊从群塑构件转向变成了单件塑品,并逐渐成为现今石湾公仔的主流品种,生活与艺术在精神追求的变化中转化。石湾杯:您觉得陶瓷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下,它的优劣有哪些?杜沁芬:陶瓷材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很特别的一种材料,经过千度高温涅槃,它成为了伴随人类生活最长久,应用最广泛,既古老又高新的材料。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到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陶瓷产品,再到航空航天的耐高温的构件。从远古到如今走来,陶瓷是我们最亲近,却又最不了解的材料。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了陶瓷的各种形式,其实并不清楚陶瓷文化的深层底蕴。杜沁芬《儒器——礼》材料:纸纤维、紫砂(朱泥、芒果泥)尺寸:60*40*50cm2019年陶瓷悠远的历史,既是艺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灵感瑰宝,但又是艺术创作难以取舍的文化羁绊,我们能找到许多前人思想的闪光点,但是我们又容易被既有形式与思想牵制。陶瓷应用的宽泛,使得它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中既是丰富的,又是模糊的。这样的宽泛,让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迷失了陶瓷艺术创作的根本是什么。陶瓷与水墨在材料属性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都具有古老的文脉,广泛的群体,同样面临着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怎样因势利导,既保留思想内涵,又突破传统形制,这是值得深思的。石湾杯:您的创作中涉及了很多传统的概念,陶瓷材料也具有传统属性,可是您的作品却呈现了一种现当代的审美体验,这其中的平衡您是怎么理解和处理的?杜沁芬:我的创作之中所谓的传统概念是指“儒家文化”的内容吧,我还有《壳系列》作品,并未涉及传统文化。其实儒家思想也并不只是传统,它是长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在生长变化的。《论语》真正读进去你会发现我们当今很多人、很多事还是在墨守成规的遵循着儒家思想的准则。比如,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是有品格的人?我们似乎有模糊的评判标准,论语中就有明确的谈到:“什么是君子,对上级忠诚,对父母孝顺,对朋友信义,即使没有读过书,能做到这些,他就是我们说的君子。”其实当今社会我们仍旧在用这样的眼光来评判身边的人是好是坏,只不过我们并没有意识这些都来自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杜沁芬《儒器—智》材料:纸纤维、紫砂尺寸:60*60*50cm2019年历史与文化是没有办法割裂的,我的创作想找出中国文化里最根源、最有共鸣的部分。其实中国人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就是儒、道、释,沿着这三条线我们会发现他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含艺术。只是我现在觉得我的年龄和历练还不够深入研究道与释,尤其是释,那一定是要充分的入世之后,才能理解与追求出世的。所以,我认为我传达出来的儒家的概念是当代大部分中国人在经历与认同的。杜沁芬《儒器—仁》材料:纸纤维、紫砂、芒果泥尺寸:45*35*38cm2019年陶瓷材料的传统属性也只是它众多属性中的一个,这个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陶瓷有不同的认知与定位。在西方很多家庭的地下室都有陶艺工作室,很多家庭主妇每周末做陶艺,就跟插花一样,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觉得陶瓷是很遥远和古老的材料。杜沁芬《壳之重生》尺寸:W90cm H27cm材料:纸纤维瓷2013年在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家眼里,陶瓷是一个很好的批量复制的材料,他们只要提供手稿,会有工人帮他们完成,在他们眼里陶瓷是当代艺术中“符号化”最好的材料之一,所以陶瓷只是在一部分人眼里很传统。关于现当代的审美体验,现当代这个词,需要慎用。首先我们要分清楚是从时间上来算,还是从流派上来看。从时间上的现当代,符合当下审美观念都算当代艺术的范畴,如果从流派上来分,现当代应该是分为现代(Morden)和当代(Contemporary)。从社会学家Nathalie Heinich的观点来看,“现代艺术”挑战了表现方式的传统,“当代艺术”挑战了艺术概念的传统。杜沁芬《壳》(叶片型器)尺寸:H28cm W39cm材料:纸纤维、高白泥2012年我的作品不同于常规的器物封住了口沿,在艺术的范畴里,符合“现代艺术”挑战了表现方式的传统,还未及挑战艺术概念。但是从陶瓷艺术的角度看,我这个没有器皿功能的器物,挑战了陶瓷艺术概念的传统,也算是符合突破当代陶艺概念的传统了。从艺术角度,似乎现今能算得上挑战艺术概念的陶艺作品,是比较少的,美国异装癖陶艺家格雷森(Grayson Perry),算是一个,他的陶艺及行为本身相结合形成作品,突破了艺术概念的传统,很典型。石湾杯:您在毕业后也是立马进入美院承担起老师的身份,对年轻的陶艺家们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杜沁芬:其实,我进入美院的过程,也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最终都还是因为我的作品得到欣赏和认可,成为了我进入美院的敲门砖。所以,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核心还是自己的艺术作品,自身没有一件打动人心的作品,最终艺术家的人设是立不住的。杜沁芬《不器—案》材料:纸纤维、紫砂、耐火石尺寸:40*18*28cm2014年最后想与大家共勉的是:多读好书,多结良人,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体悟生活,真诚创作,心无杂念的用材料表达哲思,我们终将谱写一段美好的陶瓷艺术史。(完)采访|吴辰博、蔡向红、方枫矩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杜沁芬、刘正、周武 2020年 END 石湾杯
31
2020-8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第04期——黄春茂谈“中国式的仪
2020-08-24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黄春茂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继2014年完成了APEC水立方国宴瓷的设计方案之后,又先后设计了多个重大国事活动的国宴餐具系列。除了设计师身份之外,黄春茂还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教师。2020年石湾杯选取“生活之美”为主题,从全国各地,征集该主题的器物作品。所以,在《手艺-生活》的访谈栏目中,我们也有幸请到了黄春茂老师,来谈一谈他对器物的理解。(以下是访谈全文)石湾杯:本届“石湾杯”的主题是“生活之美”,您如何理解器物的“生活之美”?黄春茂:我想所谓的生活之美,无外乎是对生活中的人们,更多心灵深处的关照。今天谈论瓷的“生活之美”,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品质生活的可能性。现在大家对瓷有更多的需求。在人的需求层级里面,首先大家都需要吃饱,然后就是着装,穿着体面的衣服,而不是破衣服,出门的时候会有的一种基本的尊严,住得好,家的概念就成立了。而今天我们对美器的追求体现我们对生活更高需求的体现。石湾杯:您觉得一套好的陶瓷日用器,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黄春茂:怎么来评价一套好日用器,什么是一个好的设计?在我看来,有人文关怀的,有对人的关照的设计,是很重要的标准,而不是方法论,手段和风格是凌驾于人之上。中国的设计教育这几十年来都在向西看,我们的精英阶层的价值观,都在追“工业审美”,整个教育也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我认为这导致了今天中国培养的设计师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精英教育传达得更多的是一种等级意识。很多中国设计师把西方现代设计的样式作为至高点,作为标准,会经常习惯性的说中国老百姓审美品位很低。很少去平视大众,去尊重那些不在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样式背景之下的大众他们本身的审美和需求。从出发点上我认为是有问题的。这种出发点忽略了没有受“精英审美教育”的大众群体,忽略了他们对陶瓷审美和陶瓷生活的需求。之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学院里设计的陶瓷不被大众和老百姓接受,这是一个很大原因;第二,整个工业化的时代都是对于工具的崇拜,在我们这也体现出来我们对于设计方法和工业审美单一的崇拜,而陶瓷这种媒介有着很强的历史文脉延续性,单一的工业审美,没有办法完整的,全面的解释陶瓷。没有办法完整的解读中国人丰富的历史渊源和对陶瓷文化的感受,观念。石湾杯:您在设计国宴瓷时所强调的仪式感,在日用器物上是否适用呢,您怎样理解中国式仪式感?黄春茂:关于我设计的国宴瓷,我曾经写了一段产品介绍:《久违了中国式的仪式》。其实里面有很多误会,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国宴瓷”只是一个政府或国家层面的一种仪式,但之所以这套产品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恰恰是触及到了整个的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内心。在今天的中国,从精英阶层到大学教授到政府官员,都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我们原来很多信念,理想,包括我们的传统的礼仪被重新定义。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又接受了“我们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这样一个概念,那么今天中国人的文化中就缺乏了一种自信。我们中国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高贵?我们的文化里面什么是高级的?在现代社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我们怎么去表达我们的一种文明?我们人和人之间是怎样打交道的?我们怎么去尊重我们的父母?小到和父母之间表示尊重,大到国家的层面的礼仪,我们的概念都是模糊的。“久违了中国式的仪式”,它并不代表中国的仪式或者国家仪式应该是这样的,而是说中国人都在期待,我们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的仪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突然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突然在文化上迷失了,没有方向感,这是一个民族的痛点。 我的“国宴瓷”只是别人把它叫做“国宴瓷”,但是我们的日用瓷这些年在市场上做的量也非常大,它不是简单两极化的把人分成领导人和群众。如果你这样错误的理解,那又怎么去解读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有非常巨大的流通呢?其实领导人和普通大众在时代感上很多方面是一样的,他更多关照的是这个时代整体的一种人文状态和人文态度,并不只是精英阶层或是上层的审美。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用一种非常粗陋和简单的方式,用领导人和百姓来介入这套产品,这是非常的片面的。回到你的最初的问题,什么是“中国式的仪式”?它应该是一种更包容的,能够让他人感受到的一种美的存在。中国的仪式在不同的场合的确会有不同的状态。但我的“中国式的仪式”是在一个全球语境的背景下,扑面而来的一种很地道的中国气息,带有一点现代的在场感。它既是中国的,又是这个时代的。石湾杯:您设计的国宴系列作品中,因为其应用的目的性十分明确,所以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元素。那么在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之间,您是如何协调的?黄春茂:说到传统和现代的协调方面,其实说心里话,我现在不怎么在陶艺界,我也不在设计界,我也不在当代艺术界。我只是有一点点东西在老百姓的生活里面,为什么会从这儿开始说呢?因为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精英教育对传统元素的解读有一种很强的阶级意识,或是说一种偏见,喜欢站在西方现代设计的方法论角度,在技巧和视角上来看,来使用,利用中国的传统元素。但我们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平视传统,走进传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需要一种对传统形式的进入,需要平常心去对待现代,当代,西方,中国传统。用这样的心态,去解构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把传统图案比较自然的带到大家的生活中。而不是说强调所谓的设计感,看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特定的历史气息。我们也不是在使用传统,我们只是把我们的视角,我们的关注,放在我们的消费者上。我们要关照我们的使用者和传统图案之间的体验方式,而不是说去使用一个传统图案。石湾杯:刚才您提到一个关于“身份”的问题,其实所谓的国宴瓷,只是出现在了那个场合而已,每一个人都拥有使用器物,享受生活之美的权利。这个是不是和您一开始对生活之美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黄春茂:我个人认为我更像一个艺术家,我没有怎么去想设计的问题,我作品里的那种绚丽感,很多人理解为一种豪华感,这可能也是一种巧合吧。如果你关注到我的艺术观和学术上的人文关注点,你会发现我一直在追问中国人一个终极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的仪式感是什么?我的整个腔调和关注点,触及到的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整体的国民心态。因为你在关注这种终极问题,你在关注这个群体,所以你的产品当然是可以被整体的普通的大众所接受。如果大家对我的设计稍微有点喜欢的话,可能与我自己对大众群体的一种关照,一种好奇心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不太接受那种带有等级意识,强调对消费者的教化功能的设计。我更多的强调对于消费者和大众的内心的平视与关照。我倒没有从社会学的角度过多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作品里更多体现了一种后现代,后工业文明的心态,希望平视大众文化,而不是以精英的角度去看待,这跟我的学术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可能也受民主意识的影响。对于市民阶层和底层人民有一种关照。所谓的对底层的一种关照,就像是不同的阶层,比如我们上了美院,但我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他们对传统图案,对传统家具,还是有一种很强的审美,还沉浸在那种交流里面,他们的那种感受还是在那里,他们是用那种方式在感受美。那么从我的角度,我就带着一种好奇心,一种爱心,去关照他们,去注意他们怎么感受这种美,怎么去享受这种东西,然后在我的设计里面,对于他们带有的特定的在场感,现代感的需求,去考虑怎么融合在一起。整个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灵交流的过程。所以我的设计理念始终在强调一种对人的尊重,一种对大众的关爱,关照。简单地说,我认为与我的民主意识是有一定关系的。石湾杯:最后想请您对“石湾杯”和年轻的创作者们说两句寄语。黄春茂:我发现整个中国的设计界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把高级的设计跟时尚联系在一起,跟年轻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很多不年轻的人。这些不年轻的人也在活着,他们也很需要一种在时代里面有创新的东西,而且他们很多的时候在生活上面,更有这种需求。对于这次展览,我想对年轻人说,现在我们赶上的一个很好时代,整个中国的社会在快速的变化,生活观念在发生改变,它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有新的生活方式。在美国,现在很多建筑师没事儿干了,因为他们不再造建筑了,几十年以来他们很多的东西,比如喝咖啡的方式已经固定了,他们创造的空间可能很少,而中国喝茶的方式和家庭聚会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做设计,做艺术,特别怕有一个固定的方法,那样注定了你很难突破。你应该去关爱你周围的生活,然后自己热爱生活,自己去体验,我认为这样就不至于让东西做得过于的概念化和简单化,并且能使它融入生活。(完)采访|方枫矩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网络2020年 END 石湾杯
24
2020-8
那些充满“生活之美”的器物
2020-08-15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自5月1日起,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正式接受报名,至今为止,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作品纷至沓来。而大赛的报名阶段,也迎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还有最后半个月的时间,欢迎更多的小伙伴们,继续投稿哦!点击下方链接下载2020年石湾杯参赛表:《作品征集|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征集函》今年的“石湾杯”,主题定为“生活之美”。魏华老师在“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魏华谈‘器’”一文的访谈中,曾给出过自己的理解:“器物”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可以拿来使用的、有功能性的东西;另一方面、空间中的实用与非实用的陈设品也是一种宽泛意义的器物,也包含征稿的范畴之内。——《准备上菜》安田猛——Doris Kaiser 我们前段时间在《手艺-生活》的访谈栏目里,采访了两位创办陶瓷工作室的手艺人,在他们两位的讲述中,都体现出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当我们以“生活之美”为题,选定“器物”为今年石湾杯的主题时,也正是充满着这样的设想。——秋山阳正如魏华老师在访谈中谈到的那样:“一个手工艺家的生活方式比创作一件器物更重要。”而今年石湾杯的目标,也正是寻找那些对生活有着真正热爱之心的手艺人们。——佐竹晃——李仁镇2020年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至今距离投稿截止的日期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陶艺家参与进来,呈现陶瓷艺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陶瓷艺术为我们的当代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期待看见各个院校具有前瞻性的陶瓷艺术生活器,也希望看见各个陶瓷产区风格迥异的陶瓷生活器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器物呈现我们的美好生活,展示时代生活陶瓷艺术的文化面貌,展现当代青年陶艺家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表达。(完)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网络2020年 END 石湾杯
15
2020-8
【活动回顾】窑望石湾·霍培英微塑艺术研讨会回顾
窑望石湾霍培英微塑艺术研讨会回顾为了更好地传承石湾微塑艺术,提高石湾微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8月12日上午,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窑望石湾霍培英微塑艺术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本次研讨会与正在举办的《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相结合,旨在对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女士的微塑艺术进行学术研讨。图| 研讨会现场窑望石湾霍培英微塑艺术研讨会回顾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廖洪标,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副馆长崔惠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湾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刘国祥,佛山市陶瓷美术学会副会长刘孟涵,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年轻陶艺家刘智珊、刘少霞,资深记者阎峰、束维等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佛山市陶瓷美术学会副会长刘孟涵先生主持。图| 刘孟涵主持研讨会李燕娟李燕娟代表博物馆感谢了今天出席的嘉宾,并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展览的举办。展览在展出期间拥有较高的人气,许多观众在看展览的时候都流连忘返,博物馆也配合展览举办了两次社会教育体验活动。在此,她代表博物馆感谢霍培英大师积极配合我馆的工作。图|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崔惠华崔惠华介绍:这次专门为了参观霍培英大师的展览过来佛山。1999年陈家祠举办了一次“新山公陶艺展”。山公在石湾历史上都默默无闻。当时我们策划这个展览有一些新尝试,首先是在陈家祠最大的展厅“聚贤堂”举办,还首次尝试了展销的形式,也因此让很多人认识了石湾山公,并取得了可观的销售额。后来还在美陶厂开了一次座谈会,反馈了展览的意见。自此之后,美陶厂的山公价格有了一定的提升。我个人认为,山公是石湾保存最好的传统手工艺。石湾山公和石湾瓦脊是石湾陶塑的两张名片,但是走的是两种不同方向。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石湾山公的奥秘。石湾山公是一种意塑,让观者明白石湾山公的欣赏方式,在题材上陶艺家能否有更多开拓。图|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副馆长崔惠华冼艳芬冼艳芬谈到:做山公是很难假手于人的,也很难养家。石湾山公现在面临传承困境的问题,学徒周期长,价格低廉,我们当时在美陶厂学艺的时候,师傅有六、七个:黄欢、黄志红、廖娟、苏蜜、苏茨、黎五妹、刘国成,以前都是2-3人跟一个师傅,很多人都学过,但是并不是个个坚持了下来。山公分成“行工”和“上胎”,以前分得很严格,“上胎”就是衣纹、比例很严格的,“行工”就是比较粗糙的。苏茨的衣纹是非常流畅的。真正做得好的手艺师傅是很难产生的,也很少。图|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廖洪标廖洪标介绍:我是完全由组织培养、帮助出来的。我认为大家需要辩证的是如何看待石湾山公的生存问题,为什么石湾山公面临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我的伯父廖坚从前是在花盆行做的,民国时期在广州裕华就做得很好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永坚要求把所有有技术的艺人都吸收到广州人民美术社里面。解放后要发掘、整理、提高传统工艺,当时廖坚就转做山公。为什么做山公呢?因为廖坚擅长搞园林陶瓷,也需要奇石的配合,所以顺理成章的转做了山公。当时社会评价廖坚的作品得潘玉书的精髓。我认为现在的山公已经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再做也很难突破了,因为同质化比较严重。我感觉做山公要讲究内涵和意境,要想办法做好“人”、做到有诗意。做山和做树是否可以复古?例如做“山”可以去选石头,找最靓的奇石相得益彰,有没有必要用泥做呢?然后再和植物、水、青苔进行结合,就可以出现大自然的意境感。你们不妨可以思考一下。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廖洪标刘国祥、刘智珊刘国祥谈到:“山公”行当由清朝创办起,一路传承下来,后来细分为“粗山公”与“精山公”两类。“粗山公”做工粗糙,大批量生产,市面上广泛流行,出口量也大,当时在海外被称为“唐货”。而“精山公”做工则精致很多。刘国祥展示了一份珍贵的古籍复印件,据刘国祥介绍,该复印件去年得自香港,是1920年香港一个叫庞维新的人写的,内容讲述了作者在香港看到“刘胜记”的微塑作品,大为感叹,认为刘辉胜及刘佐潮父子创作的微塑作品丝毫不亚于当时石湾雕塑名家黄炳的“大雕塑”作品。图|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湾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刘国祥刘智珊:我在几年前放弃房地产策划工作,跟随我父亲学习山公微塑,我发现这行也并不是那么难生活,这些年向我们订购原作的藏家也很多。刘孟涵刘孟涵:我几年前在《石湾陶》上写过一篇文章,上世纪40年代徐悲鸿曾呼吁复兴中国艺术,斥责陈陈相因、脱离生活的文人画是“人造自来山水”、“八股山水”,提倡“新中国画至少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须辨地域。”虽然刚才廖师傅不提倡微塑师傅用泥做石头,但是我认为就算用泥做石头也要考究石头的地域。虽然在业内有散点透视的说法,但是微塑作品中,松针大过仙鹤也不太合适。这也可能是山公微塑的通病。我以为石湾山公盆景要振兴,也应该“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须辨地域”。传神是石湾陶艺的精髓,这里就不必饶舌了,而“须辨地域”,也是石湾山公盆景上水平的法宝。如果作品不看题目一望而知是岭南水乡,抑或燕赵崇山,分出西樵山与雁荡山的区别,那么石湾山公盆景将有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新景象。阎峰阎峰:我之前在通稿上看这个展览信息感觉没太多兴趣,后来我带孩子来看展览后,发现小孩子特别喜欢,例如西游记的故事,所以让我想到陶艺作品要给人情节性的吸引。让我想到山公微塑的价值在哪里,有没有延伸应用的空间,不是只是做一个小人物,怎样精准的找到受众。我现在发现有一些年轻陶艺家把作品越做越小的趋势,满足人们把玩的心态。另外,我还认为山公应该被“看见”,要让更多人“看见”这门手工艺。首先,需要政府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一定是资金的扶持,还有政策的倾斜,例如“佛山有礼”的手信包,为什么放的是别的地方生产的杯子呢?为什么我们这么好的山公微塑不能做手信呢?原因会不会是我们的手工艺没有被决策层看见呢。纪文瑾纪文瑾:我接着阎峰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现在到处都很流行国潮风,石湾也有很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如何向现代性转化这个问题上,就需要设计领域的人士参与进来。我将石湾陶艺家比喻成“火车头”,这个火车头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后面的车厢并没有跟上来。例如设计师、经纪人、评论家、策划人员等。我认为生态链条完整了,这个行业才有复兴的希望。霍培英霍培英大师对大家的发言表示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创作也有更多的想法。感谢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提供很好的平台,感谢大家对她的大力支持!【展览信息】名称: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时间:2020.5.18-2020.8.16地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一楼展厅● 文本编辑|纪文瑾● 排版|张桂芝● 审核|李燕娟● 摄影|杜劲
14
2020-8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魏华谈“器”
2020-08-12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作为“石湾杯”一直以来的主操刀人,从每年赛事的主题选择,一直到评选事宜的组织,都离不开魏华的介入。所以,对于“石湾杯”举办过程中的大小事宜,魏华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2020年“石湾杯”的子节目《手艺-生活》给大家带来对魏华老师的访谈。关于今年赛事的主题选择定“器物”的原因、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在今年特殊的大环境下,人与生活、与“器”之间的关系等等,魏华老师谈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和期望。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访谈的全文:石湾杯:今年“石湾杯”赛事的主题聚焦到拥有“生活之美”的“生活器”上,您对这个命题的理解是怎样的呢?魏华:“器物”如果从类型上来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可以拿来使用的、有功能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功能性的器物也可以是某一个空间里面的一些陈设品。空间中的陈设品也是一种宽泛意义的器物。一个器物在你把它当花器的时候,它是处在一个被“用”的状态下的,这个“用”是一个具有功能性前提的,但换个角度它也是纯粹审美功能的陈设作品。所以这次“石湾杯”也包括没有实用功能的空间中的陈设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空间里,比如一个书房、卧室、客厅,甚至卫生间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陈设品,这种陈设品的创作是包含在我们这次“石湾杯”征稿范围里面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像往届“石湾杯”器物主题的大赛,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独立的抽象形态的陶塑作品、装置性的作品入选、获奖。其实它只要是陶瓷材料创作的“器物”我觉得都可以纳入参展的范畴。在室内及公共空间中以陶瓷器物作为环境装饰的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马修钱伯斯(Matthew Chambers)所谓器物就是一个形态的东西,就是造型艺术。不管它是一个杯,一个碗,一个花器,或是一个具象或是抽象的雕塑,它都可以称之为器物。器物应该是个宽泛的概念,国内有些院校的雕塑系也有把器物研究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的,这个“器”就更加宏观了,它不光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器,也可以是纪念性的大器。国美、景德镇陶大在这个领域做的不错,对于器物在生活空间的运用都有很好的拓展,一些雕塑类的器物都会在一些酒店空间运用,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加宽泛的去理解所谓的器物。我们以“生活之美”为主题,以器物与生活场景的陈设品作为我们这次竞赛的重要的类型,很大因素是我觉得“器”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物首先是能用,但器物本身也是有精神能量的,它是可以传递精神的,这个是第一。第二、它又是生活场景里面的一种陈设品。它可以是能用的生活器物的,也可以是各种在空间环境里面作为一种审美的引导和点缀的形态的雕塑。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今天,我们所谓的“用”实际上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功能性,真的拿在手上在用。另一个是装饰性,在空间中陈设观赏观看。石湾杯:您刚才谈的主要是“生活器”的形式范畴,那对于“生活之美”这个主题,您理解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魏华:谈到“生活之美”,我想先谈一谈关于“民艺”这个概念。最近国美人文学院的院长杨振宇教授发了一篇文章,也是针对这个问题,他提议要搞一个中国的“民艺运动”。包括刘正、周武教授都发表了相关文章,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好的阐述。我觉得这是一个手工艺术的风向标,中国在今天对艺术的认知又进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我们能联想到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就是一种标榜精英艺术的现代主义与一个声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在今天的这种艺术格局里“民艺”的意义在哪?——《不器—承》杜沁芬遗憾的是在今天所谓“当代艺术”的这个领域,我们还是强化艺术的精英化,其本质还是现代主义的做派,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精英”身份。现在由国美的“手艺人”提出需要一场“民艺运动”,在今天变得特别有意义,我觉得他们的口号应对的是:当我们的艺术精英在高谈当代艺术走入公众、介入社会时,我们的基础在哪里?我们的立足点在哪里?我们真正的文脉在哪个地方?我们的依托在哪里?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现在的所谓当代艺术是举当代艺术之名,行现代精英艺术之实,还是一个小圈子的艺术,当它跟人的生活脱离关系的时候,它所谓的精英性,它的作用,它的真正的艺术的价值,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托,其实质是违背当代艺术的精神的。——《风生水起系列》张婧婧我们回头再说民艺概念的倡导者柳宗悦,从某种意义来讲,我认为他建构了东方美学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以民间艺术、以“用”作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以“用”作为一种审美的重要标准。国美提出要开展一场新的“民艺运动”有一个标杆性,在这个时机来提出这个口号意义重大。今年我们把“石湾杯”,主题锁定在“生活之美”的主题上,我们所要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把一种审美的东西融合在我们生活之中,融合在我们“用”的范畴与领域。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强化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更具即时的现实意义。刚才谈到“民艺”,有一点我想补充一点,也是需要我们警戒的。有部分人在谈到“民艺”的时候,会把柳宗悦的学说作为一种所谓的民族艺术、民族文化复兴。我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其实它不应该是这个意义,我们不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民族艺术的复兴的概念来理解。民艺不是民族艺术,这样去理解就狭隘了。我们提倡民艺,它不仅仅是东方的、中国的概念,我觉得它应该是面对今天世界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艺术的世界性的问题。“民艺运动”不是一个民族艺术的运动,它应该是建构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上的认知与认识。认识到手工艺术在未来人类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今天数码时代怎么去强化我们手工艺的意义与价值。——《布藤布仰》吴昊当然在柳宗悦的时代,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到日本文化,让日本文化感觉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它有一种反抗的意味,但他建构起来的民艺学,不仅仅是一个反抗的概念。他建构的是一种审美的新方法。他的方法就是以“用”为美。他以“以用为美”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新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担心。现在社会分工细化,每个人只是一个碎片,只能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点做的非常优秀。美术与工艺分裂,每一个专业变得更加细化。我们的时代难以再出现像达芬奇那样全才的艺术家。我们更应该回到手工艺的原点,树立新的审美趣味,我觉得“以用为美”是一个很好的点。石湾杯:刚才您也提到今年的特殊情况,这场疫情确实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得已地多了许多独处的时间,每个人都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年“石湾杯”选取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呢?魏华:对,原来我们传统的观念是说玩物丧志。今天我们面对疫情的时候,会面对很多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不一样的生活场景。我们在今年这种大背景下,从物理上来理解,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室内的空间跟我们的器物发生关系。更多的时间关照内心,和更多器物有更多的接触。但换个角度也给予了器物更多意义。今年疫情,“生活之美”选题也有它即时的意义。我觉得选取器物的类别也是基于一个大赛的整体考虑,强调对陶瓷器物类别的特别关照,强调陶瓷与生活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单纯的做人物创作是一个方面,但是与生活关联的陶瓷器物也是我们今年非常想关心与关照的部分。因为刚才已经谈过了器物跟人有很多的交集的关系,也是人的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器物是比较实用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的关联。也与泛家居产业有很大的关联。——TAC系列沃尔特.格卢皮乌斯(Walter Gropius)最核心的一点是,器物与我们越来越细腻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我很想知道在今天的时代下,年轻人跟器物的关联。我想去窥探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与品位。当然获得到一些引领行业的价值与意义。石湾杯:很多学陶瓷专业的同学们,毕业后都会选择自己创立做器物的陶瓷工作室,您作为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这些年轻人们,有着怎样的特殊气质吗?魏华:现在的年轻人理解“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早年陶艺的前辈做的一些茶器和一些生活类别的器物,在今天90后这些孩子已经不接受了。他们当下的这种审美的趣味和对美感的细腻程度是当年前辈们无法理解的。对于原来那种“粗糙的”器物现在看来已不入90后的法眼了,90后新一代手工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更加细腻丰富。在技术性及器型的精准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文化有了很浓厚的兴趣,也有了自己的解读和理解。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比如宋代的美学、绘画、瓷器,包括日本的茶道、花道等等的理解程度,对漆艺、对茶道、古琴的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深入的认知和实践,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不能企及的。所以他们现在做的茶器,有了更多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些细腻的手工器物的层次感、细腻的变化、审美情趣的雅致都是我们陶艺的前辈的作品中难以体会到的。他们比老一辈更接近传统。只能说在今天传统与当代文化生活有了更多交集。在我理解他们对传统研究比我们这代人深入。——《线纹花器系列》张清渊今天这个时代,建构起来的更多是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新审美系统。当“极简”的审美的趣味,跟传统的宋明“极简”进行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他们新一代的对器物简洁与细腻的审美趣味。这是一些微妙的感受性的东西,虽然我还没找到一个最好词汇去描述它,但我感觉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关键90后东西文化是融合在骨子里的。所以我一直跟同学们强调一个概念,假如你们从事手工艺陶瓷的这类别的创作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是一个部分,但另一个部分也很重要,就是认同创作与生活相融合的“手艺人”的生活方式。你自己要先沉入到这种生活的语境里面,它就像禅宗一样,在这种生活的情境里面,你会去发现与感悟它。到了另外一个阶段你有了很多粉丝,有很多购买你的器物的人,他们被你的精神、被你的生活状态所引领,他们得到了一些自己的生命感悟,有了很多超越器物本身的新体会。在这种交融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交流。从深层面来讲,这种交易不仅仅是买一个东西,而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我们强调“生活之美”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器物的媒介入延展自己的一种审美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强调一个手工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比创作一件器物更重要。石湾杯:那这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或者说对“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您在学校的教学系统中,是如何安排和把握的呢?魏华:我们还是结合“器”这个概念来谈,它一定是空间作为载体。首先、它背后的东西一定是审美支撑的,就是所谓的审美系统与框架。所以在对课程或教学系统进行建构时,一定要建构一个审美的框架。我们要很客观的承认现代西方艺术教育系统,严格意义上我们还是沿用着包豪斯的教学框架。三大构成之类。。。我们也强调手工艺的特性、趣味、感悟。从手工艺的学习和练习里面得到一些精神的能量,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精神、传统趣味的新的审美系统。第二、我们的课程的设置非常强调空间,因为空间对我们所谓的器物,我们的设计,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所以对室内外空间的认知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设置内容。这是我们作品设计重要运用的载体。——《本空符号系列之一》戴雨享第三、我们一些教学手段,还是强调要具备手工艺能力。即是说你必须得有很好的手艺。你在做一个东西的时候,甚至要比匠人的手艺更好。手工艺是以手工能力为前提的一种创作设计,需要非常好的手艺能力的训练,反过来说,也要有非常好的设计能力、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与手艺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手段与审美系统应该很好的融合。东西方审美的训练都很重要。当然这样一讲就很虚了,实际上是我们真正的系统还是在西方现代教育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我们现在所谓的民间的这种手工艺的训练,它的基础还是以几大构成的框架作为基础,这仍是现在中国一个比较普遍的教育方式。我们还是强调建立在西方设计教育系统之上的手工艺能力的训练。在这种框架前提下培养东方的审美趣味。我们现在的现状:穿着别人的T恤、西装就是不承认别人的文化系统。我们总觉得现行的教育系统与框架是石头缝里面炸出来的。未来我们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但在今天你不得不承认这是在西方现代教育框架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中国式的教育系统。石湾杯: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今年的“石湾杯”有什么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吗?魏华:一方面,我们刚才聊了很多与今年选择“生活之美”的“器物”这个主题相关的话题和原因,这也是我觉得和往年有所区别的地方。另一方面,“石湾杯”办了10年,今年在组织方式上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主办单位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这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的展览赛事。以“生活之美”作为一个主题,全面展示全国陶瓷器物创作的成果。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作为主办方,实际上也强化了这次赛事作为一个行业的标杆作用。对有学院背景的年轻人,产区新一代的手工艺人、设计师都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它在全国的陶瓷器物艺术的范畴里会有很大的引领作用。这将是全国的陶瓷器物类别的最高水平的一次竞赛。也期待它成为中国艺术院校或者产区陶瓷器物领域的创作和设计的最高水平呈现,是对陶瓷生活器物陈设展览的一个专项的总的检阅。全国其他的陶艺展很多,但是以器物陈设品作为一个专项的全国性竞赛展览还是独有的。 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排版|吴辰博采访|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网络2020年 END 石湾杯
12
2020-8
【活动回顾】窑望石湾——大师教你捏“山公”
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自5月18日开幕以来,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为了增加大家对微塑的了解,加深对微塑创作的兴趣,我馆举办了两场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在6月13日,举办的第一场活动中参加人员都纷纷表示非常喜欢,受益匪浅。8月9日,我馆举办了第二场活动,活动以霍大师分享创作经验,大家亲自动手制作“山公”为主要内容。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霍大师分享她的创作经验,如何选取题材以及如何开拓旅游市场等。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分享结束后,霍大师带大家参观展厅,并详细讲解。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小朋友们都陶醉了。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大家齐齐围在霍大师身边向她请教她是如何创作这些微塑作品的,题材的选取以及制作方法。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观展后,小朋友们纷纷“大施拳脚”。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霍大师非常开心这次能来这么多大小朋友,她希望这次活动能让人们体验石湾微塑的美,让更多人愿意去学习石湾微塑技法,让石湾微塑发扬光大。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霍大师手把手教小朋友捏石湾“山公”的手部。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展览时间:2020年5月18日——8月16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展览即将结束,想观展的小伙伴们快来呀!!! 我们的博物馆在这里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6号
10
2020-8
【公益活动】又来啦!又来啦!窑望石湾 | 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
2020-08-06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左右滑动切换石湾微塑捏泥成身形,用脸模印脸、装饰眉毛、胡须,装头入身,装饰细部……这些都是石湾微塑人物创作的工序。 石湾微塑俗称“山公”,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极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塑种类,其精妙之处在于一个“微”字,将人物、动物、自然景物等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石湾陶塑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湾微塑技艺是它其中的一个门类。由于它易学难精,且每件作品都只能手制,不可翻模,当今精通此门手艺的陶艺家已不多。 本周日我馆邀请石湾微塑陶艺家霍培英老师到我馆分享她是如何开拓石湾微塑的题材,发展旅游产品,还将现场教授石湾微塑技艺,带您体验微塑之美。有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啦!免费体验,快来报名吧!活动内容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分享她是如何开拓石湾微塑题材、发展旅游产品,并现场演示和教授石湾微塑山公创作技艺。嘉宾介绍霍培英1960年生于南国陶都石湾,艺名芷彤,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佛山市女文艺家协会副会长。1978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学习陶塑技艺,深得陶瓷微塑“第四代传人”刘国成真传。在接近40年的艺术生涯里,她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微塑作品,善于运用“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景物浓缩,并采用中国画的技法把意境融入微塑盆景创作中。活动须知活动时间 | 2020年8月9日(周日)9:00—11:00活动地点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高庙路5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内 陶湾小巷活动对象 |年龄不限人数限制 |不多于25人报名方式 |电话报名工作时间内致电0757-82701218或0757-82783950进行预约登记(工作时间:上午9:00-11:00,下午14:30-17:00)开始预约时间 |2020年8月3日截止预约时间 |2020年8月8日 17:00备注1、由于活动有人数限制,参加活动观众须提前电话预约;2、活动当天预约观众请凭电话号码到现场登记。请文明参加,准时到场。3、如因故无法参加本次活动,请提前电话取消预约,否则“爽约”2次后将无法预约日后的活动。4、疫情期间,观众入场需佩戴口罩,登记身份证,出示粤康码(绿码才能进入)为了您和大家的健康请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
6
2020-8
【头条】“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开幕
【头条】“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开幕 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休馆近4个月,今天是我馆恢复开放首日,刚好是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幕,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芷彤艺术馆承办,展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微塑盆景、动物、人物、山公小件等作品70余件套。展厅还设有山公微塑创作体验区,观众可现场体验微塑制作乐趣。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两场科普讲座,普及石湾微塑相关知识。展览将至8月16日结束。本次展览呈现以下亮点:一、四大名著系列作品将石湾微塑工艺发挥到极致展厅当中最为亮眼的是作者以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为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包括《梁山泊》、《三借芭蕉扇》、《大观园》以及《三顾茅庐》,将石湾微塑工艺发挥到极致。大型微塑作品《梁山泊》长112厘米,宽63厘米,高80厘米,以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为原形创作,场面恢宏、层次感强。作品在一米大小的盆景上将梁山泊和108个人物全部表现出来,每位好汉神态、动作、兵器、服饰都无一重复。此外作者还还原了梁山、水泊“断金亭”、“忠义堂”、水军营寨、酒店等建筑,巧妙的把人物藏于亭台楼阁、山石树木之间。既写实地将大自然的景物联系原著作铺陈,又针对《水浒传》中各人物的个性进行个别塑造,突出人物的性格。《大观园》是作者耗时一年最新创作的大型微塑盆景,再现了文学大师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官府园林风采。作品中大观园内的园林建筑、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室内陈设、小品点缀等都尽力忠实于原著。部分景点内点缀相应的红楼人物,形象逼真。 二、盆景美学方寸之间生意境石湾微塑盆景艺术十分注重“意境”,也就是立意美,内在的含蓄美。霍培英老师创作的盆景类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山水、人物、动物兼具,而且布局合理,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疏密有致,每件作品都经过严密的构思,把诗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境之中,从而使景观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她还将绘画的方法运用到了作品中,借鉴绘画的画面、留白、透视、装饰、色调等处理方法,把大自然的美恰到好处的摄入微塑作品之中,使作品变成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如中国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一样,石湾有无数像霍培英老师这样的民间艺术家,一生都在陶塑事业上默默耕耘。从师傅那里继承下来的一脉相承的石湾微塑艺术传统,在这样的陶塑艺人手上得到复活和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此展览有更多人欣赏石湾微塑艺术从而爱上这门艺术,形成更大的群众基础,如果因此有人投身其中,对于石湾微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领导嘉宾参观展览 霍培英简介霍培英艺名芷彤,土生土长的石湾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事石湾微塑艺术创作40余年,是石湾山公微塑艺术的佼佼者。自1978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深得陶塑“四代传人”刘国成真传,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中,善于运用“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创作题材以山水风景、农家风情和历史人物典故为主,将国画的写意手法融入微塑创作中,作品惟妙惟肖、别具一格。石湾微塑不仅讲究技法,更是考验耐力和眼力。在霍培英的眼中,微塑不仅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更是一份坚持。一间陋室、一张桌椅,默默无闻、日复一日,一做就是几十年,精湛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小知识石湾微塑俗称“山公”,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极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塑种类。石湾微塑起源于清代,最初只是捏塑一些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配件,以衬托假山盆景等。经过后来的传承和发展,出现整体的微塑盆景造型,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花鸟等均由陶泥塑制,将自然景物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石湾微塑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使石湾陶塑艺术更富多样性和独创性,也对我国陶塑艺术作出卓越贡献。
4
2020-8
【资讯】从“小小讲解员”到“小小志愿者”的转变——第六届小小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六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结业啦!2020年8月3日上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了第六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讲解考核,经过现场讲解考试,同学们表现出色,正式结业啦!在集体照上能看到我们小小讲解员从仪态上已具备了我们讲解员的风采。小小讲解员结业合影第六届小小讲解员我们开设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意在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宣传石湾陶文化。2020年7月20日—8月3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利用暑假假期,举办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招募市内中小学生16人,免费培训成为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昨天,经过严格的考核,我馆第六期“小小讲解员”顺利毕业,可以正式上岗为游客进行讲解。“小小讲解员”培训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的品牌项目,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起,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累计近百名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博物馆以少年儿童为着力点,以展览陈列为主线,以切身体验讲解服务为方式,为青少年们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石湾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将石湾陶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为了让学员们学到知识、锻炼胆量、提升自我的目的,博物馆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既有讲解礼仪的传授,也有文化知识的普及,除了日常的讲解技巧培训和操练,还让他们实地参观陶艺大师工作室、进行DIY玩陶体验和上岗实操讲解训练等。小学员们在短短两周内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讲解词,自信大方地在观众面前进行讲解,通过“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 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每年的培训班报名都异常火爆,反响热烈,不少学员参加完培训后,都纷纷表示想加入了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队伍,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节假日,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游客们通过小志愿者们的讲解从孩子的角度了解石湾陶瓷文化,每次讲解结束后,小小讲解员还会请游客对自己的讲解进行点评打分,每一位游客的鼓励,都成为了小小讲解员们的动力。 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训,一方面搭建起了博物馆和青少年交流的桥梁,将中华文化的种子种在了他们心田;另一方面也希望用小孩子独特的视角将文物知识、历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五年的坚持和努力,小小讲解员们慢慢蜕变成长,讲解水平也逐渐提高,游客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逐渐建立起一支小小志愿服务讲解队伍。 颁奖啦!!
4
2020-8
【逛展厅】石湾陶艺展厅——栩栩如生、神形兼备的石湾人物陶塑
石湾陶艺石湾人物陶塑是石湾陶塑中最有特色、最广为人知的类别。石湾人物陶塑于明代晚期才真正出现,清代形成朴拙传神、釉色浑厚、趣味盎然的艺术风格,到清末民国时期走向成熟。石湾人物陶塑的题材广泛,既有仙、道、佛等题材,又有历史、神话、市井人物的塑造。人物陶塑注重表情的刻画,裸露肌肤的部位多不施加釉彩:还借助衣纹折叠、线条流动、釉色变化来丰富人物形象。明代佛山地区佛教和道教盛行,仙、佛、罗汉和观音等成为人物陶塑为重要题材。这一时期的陶塑人物多为模制,全身及脸部均施釉,釉色不均匀,凸出部位隐约可看出胎色;衣纹简单概括,线条起伏平缓,不拘泥于肢体真实的变化,只简单交代动作;人物表情刻划简率而古朴。清代中晚期是石湾人物陶塑特征的形成时期。随着园林建筑陶塑和艺术类陶塑异军突起,石湾花盆行生产大量人物瓦脊陶塑,练就了艺人们娴熟的技艺。这一时期人物陶塑特征突显:胎质为陶胎;面部、手等部位露胎,衣饰施釉;采用传统灰釉;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造型既有单人造像,又有两个或两人以上的组合。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82件清宫旧藏的石湾窑陶塑作品, 人物陶塑均为佛堂内供奉的神佛造像,形象生动,是研究清代石湾窑人物陶塑的珍贵实物资料。清末民国时期是石湾人物陶塑的成熟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大型庙宇建筑对于陶塑瓦脊的需求越来越少,这种艺术形式亦随之走向式微。但陶塑瓦脊奠定了深厚的技术与人才根基,促进了案头陶塑的创作走向繁荣。以陈渭岩、潘玉书、霍津等为代表,将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兼收并蓄,以严谨的造型和精湛的技法,将石湾人物陶塑的写实表现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市长朱光做出迅速抢救石湾陶塑的决定。1953年成立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高永坚、袁子云担任领导工作,组织了刘传、区乾等著名的石湾艺人和谭畅、尹积昌等专业院校毕业的创作人员参与石湾陶塑的恢复工作。1958年,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公私合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和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三个单位合并为国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将石湾陶塑事业推向新台阶,为新中国石湾陶塑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以刘传为首的石湾陶艺家将人物陶塑提升到新的高度,体现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建立起“新中国石湾美术陶塑样式”。20世纪60-70年代,在时代的感召下,陶艺创作者们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以卓绝的写实能力创作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作品。1975年,由中国轻工业部组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广东石湾美术陶瓷展览”,可视为新中国石湾美术陶塑的一次集体亮相和总结。改革开放后,立足传统、兼容并包成为这个时期的艺术特色,石湾陶塑从此走向新阶段。陶艺家思想进一步解放,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法、构思等方面愈加成熟精进、个性突显。他们充分发挥石湾传统泥釉火的特色,塑造了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以庄稼、刘泽棉、廖洪标为代表的陶艺家赋传统题材以新的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同时准确生动地塑造了大量反映时代的现实人物,推动石湾陶塑多元发展。年青一代陶艺家们推陈出新,将石湾陶塑发扬光大。20世纪80年代之后,石湾现代陶塑得到蓬勃发展。以梅文鼎、刘藕生、曾力、曾鹏为首的一批陶艺家推陈出新,融合现代陶艺美学观念,创作出现代意识的陶塑作品。1984-1986年,梅文鼎与曾力、曾鹏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现代石湾陶艺展”,被视为石湾现代陶塑发展的里程碑。此外,还有一批学院派出身的陶艺家,把石湾陶塑艺术推向当代艺术的情境之中。精彩作品持履达摩作者温颂龄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陶艺名家。这件作品是关于禅宗创始人达摩的传说。根据传说,达摩死于北魏时期,消息传遍了全国,除了从西域归来的使者宋云。他对达摩之死一无所知,在路上,他遇到了达摩,达摩光着脚,手里拿着一只鞋,他告诉宋云他要去西天。宋云回到都城向皇帝报告时,他提到了与达摩的会面。皇帝不信,下令挖掘达摩之墓,在棺材里只找到了一只鞋。这件作品生动地描述了达摩在前往西天的路上,手里拿着一只鞋。如来佛像这是民国时期石湾陶艺名家霍津的作品。霍津是一位多面手,擅长塑造人物和动物,尤其擅长塑造牛,他塑造的牛有“霍津牛”之称,他塑造的人物也颇具特色。这尊《如来佛像》是霍津的人物佳作之一,容貌慈祥娴静,神态端庄,衣纹潇洒自然,釉色匀润雅致。作品底部印有“霍津”篆书阴文方章。坐莲观音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的作品。刘传被誉为石湾陶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以塑造人物陶塑闻名于世,他总结陶艺实践的经验并升华为创作理论,以“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原则,塑造了不少石湾陶艺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这件《坐莲观音》是他早期的作品,观音头略垂,眉目秀美,神态慈悲祥和,一手托瓶,一手扶膝盖,坐于莲花座上。作品整体形象素雅端庄,形神俱妙,对手部的塑造尤为细致,展现观音善良、慈悲的情怀。孔子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的代表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创儒学、定礼乐、修春秋。作者围绕“礼、师”两字为思想核心展开创作,使孔子塑像更能彰显儒家学说,弘扬国学元素。作品以孔子两手交叠作问礼状,来表现其温良谦恭、知书达礼的儒雅气质,赞美孔子提倡的遵守礼仪道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精湛细腻的传统技法,传神地刻划出孔子充满智慧的深邃明眸,从容和蔼的微笑再配合飘逸流畅的衣纹,塑造了孔子超凡脱俗的文圣形象。西瓜刨作品《西瓜刨》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创作,他的作品多以田园、市井风情为题材,用胎色塑造人物的筋骨、肌肤,捕捉人物意趣横生的瞬间情态。
30
2020-7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第02期——山见工作室:但东
2020-07-27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随着2020石湾杯大赛的稳步进行,石湾杯组委会也同步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访谈活动。在这些访谈中,我们会结合本届的主题“生活之美”,与业内的众多大咖展开畅谈。访谈的对象包括各大高校的学科导师、业内的学术研究人、企业内拥有多年经验的设计师和独立工作室创办人等。点击下方链接下载2020年石湾杯参赛表:《作品征集|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征集函》而其中一批新的90后手艺人们,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今天接受我们访谈的,就是山见陶艺工作室的但师傅。但东主要经历:2010年~201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2014年~2016年大庸堂驻场艺术家。2016年至今创立山见陶瓷工作室。 主要奖项和参展经历:2017年 《岭南新轴线——佛山市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新石湾美术馆。2016年 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器韵》陶瓷艺术作品展。2016年 《石相》个人展 佛山晏奏艺术空间。2015年 《器物精神Ⅲ——赤土之行》双人陶器作品展 佛山大庸堂。2014年 广东省高校陶瓷艺术作品展 广州胡一川美术馆 (一等奖)。初次听到但师傅的名号,是从一位朋友口中的故事得知。朋友毕业,几个同学想从但师傅那收一件花器,送给恩师。与其它的买卖不同,想收但师傅的作品,不能自己随意挑选。告知但师傅你想买什么类型的陶瓷器,要给什么人用,使用者又是怎样的脾性、性格,然后但师傅会根据这些信息,帮购买者挑选一件适合的陶瓷器。不二价、不多议。这个小故事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个人,会对自己的作品有如此强大的自信心?这样看似有些“蛮横”的买卖方式背后,又是怎样的行为准则提供的底气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但师傅聊了很多,关于他做工作室的经历、创作的经验、对陶瓷和生活之间的理解等等……(以下为采访原文)石湾杯:能先简单谈谈你这些年来的创作特点吗?您作品的主要烧制方式是什么?但东:我比较喜欢尝试一些新东西,不同的泥土,不同的釉料,不同的窑炉,不同的烧成方式。但主要精力都花在柴窑的烧成实验上面。从2014年大四的柴烧实习课程开始,2016年建了自己的第一座柴窑,这是一座用黏土夯砖修建的柴窑,但在2017年烧塌了。2018年用耐火砖修了第二座柴窑。2019年修了第三座,施工到接近尾声被政府叫停,准备今年底修第四座柴窑,一座可以移动的柴窑。2019年自己拆掉了自己修建的第二座窑后,就一直使用电窑,实验釉料,烧一些适合电窑烧成的陶瓷。石湾杯:这也是做陶人常常会经历的事情,毕竟一座自己的窑炉搭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东:不过现在开始着手准备修第四座窑了。为了避免再次被拆,所以建了一个可以移动的钢架平台,将窑修在平台上就可以移动了。石湾杯:还是柴窑吗?但东:是的。石湾杯:电窑的使用,和柴窑有什么不同?还是说仅仅只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东:从燃料来讲,现在主流的窑炉有电窑/气窑/柴窑,这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窑炉,除此之外还有烧煤炭的煤炭窑,烧瓦斯的瓦斯窑等等。目前社会上的普遍认知里,都觉得柴窑烧出来的陶瓷优于电窑/气窑,价格也应该更贵一些。不少卖陶瓷的商家也纷纷炒作柴烧这个概念。在我个人看来,这些窑它们虽然燃料不同,但是比较起来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窑炉燃烧不同的燃料来获取热值,这些不同的燃料就导致各自的特点。比如说电窑,它依靠热电偶发热获得热量,不会产生明火,也就无法控制氧气的摄入量这就只能烧氧化气氛。但电窑烧成方便而且稳定。柴窑和气窑可以通过风门控制氧气的摄入量,这就可以烧氧化气氛或者还原气氛。柴窑的烧成更是氧化和还原气氛不停的交替进行,窑炉内一直受到灰烬的影响。每种窑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特点,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窑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石湾杯: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在我们看来觉得各种烧成效果各有美感,但是市场可能看的不仅仅是这个,就像你刚才提到,大家可能觉得柴窑的东西就是好,但是到底怎么好,并不一定能说得出来。所以,你在设计或创作的时候,会从这个角度考虑市场的反应吗但东:这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好玩的现象,一提到柴烧大家都会觉得很好,但柴窑东西到底好在哪里呢?如果你在一个陶瓷店里你问卖陶瓷的销售人员,这个柴烧的陶瓷为什么贵?他会告诉你这个是柴烧的,所以贵。东拉西扯,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的柴烧,是一个狭义概念,指的是以木柴作为燃料,在烧成过程中,使泥坯充分接触到木柴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和灰烬。控制氧气的摄入量,使窑炉内形成氧化/还原气氛交替控制,在高温阶段泥坯和木灰中的金属氧化物在不同的气氛下形成自然多变的釉面效果。这当中有着很多偶然性/不可控性。再深入这个问题,就引出日本的“侘寂”(注1)来了。今天我们所谓的丰富效果,那并非陶瓷一开始就要追求的状态,陶瓷的常态是我们常见的完整的/光洁的/匀称的/周正的陶瓷,而柴烧的丰富效果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不规则的/粗糙的/不完整的/暗哑的陶瓷,在这种种缺陷中去发现美,重要的是“发现”,美不是单单存在于物体当中,还在我们的观看方式里,这是一套审美体系和思想,是一种世界观。选择柴烧器物,去接受,欣赏,就是承认和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所以柴烧的价值在哪里?他不单单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器用功能,更是一种思考,对生命,对美的思考。石湾杯:对,柴烧的珍贵也在于这种不可控性。但东:不,柴烧的不可控性只是他的表象,柴烧的价值,在于人们开始真实地看待人与物的关系,这能化解人的戾气,开始同自己讲和,同他人讲和,同自然讲和。但现在的柴烧只是作为一个噱头和概念在市场上被炒作。利益驱使下,雇佣工人生产大量的泥坯,然后放进烧柴的窑里面烧一下,有一点落灰,有一点火痕,有一点柴烧效果,然后就拿出来卖了。现在市场上大量的柴烧器皿是这样的。这也就有了上面提到的“为什么贵?因为他是柴烧的”石湾杯:成都不是传统意义的陶瓷产区,在成都的做陶环境和在石湾、景德镇这些地方相比,有什么异同吗?但东:是的,成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产区。但别忘了在宋元时期以及宋元以前全国各个地方,都是在生产日用陶瓷的。到了明清,景德镇才以压倒性的优势击垮了各地的窑口。这说明在全国各地各有适合做陶的粘土,当然是否有高岭土就不一定了。成都和景德镇、石湾之类的产区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不便利性。比如在景德镇或者石湾做陶需要用泥,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要粗泥有粗泥要细泥有细泥,有不同颜色的泥,有不同烧成温度的泥。但在成都,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如果你决定用当地的土来做陶瓷,那你就得自己去挖,然后过滤、晾晒、炼泥。成都的陶泥含铁量比较高,如果你想烧还原气氛,这泥就没法承受你想要烧到的温度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往里面掺高岭土、氧化铝等等。烧窑也是,在陶瓷产区有大量的公共窑炉,给钱就可以搭烧,在成都就需要你自己有窑还要会烧窑了。不在产区想做陶的话,就得自己把做陶的所有的环节都掌握了。石湾杯:那给你的创作带来的不便还是很大的吧?还是说,现在也能找到稳定的供货方?但东:这个我倒觉得恰恰相反,这一点给我做陶带来了很多可能性。就是因为没有这些产区特有的便利条件,所以一切东西都得自己处理,你得学着自己去处理泥料,釉料,自己去实验烧成,每个环节都能给你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石湾杯:我看景德镇也有一些工作室,改变了我们对陶瓷工作室形式的认识,从售卖陶瓷器成品转到对泥土、釉料材料的研究上面。他们会开很多这样的课程,做这方面的研究,完全就是科学家的心态和实验室的形式。所以,这种对材料本质上的研究和熟悉,是不是也是你推崇的呢?但东:能这样去实验和研究,肯定特别好。但因为我们都是美术类院校出身,不是材料学专业,所以我们自己是很难这样去做深入的研究的。对我们这种普通的个人工作室而言,就是看菜吃饭,手里有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什么东西,在此基础上去做实验去调整,可能会靠近的你的预期又或者是超出你的想象。石湾杯:是对作品的成品感还是有一定的追求是吗?还是比较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构想做成成品,实现出来?但东:是的,根据自己的构想,从材料到成品一个完整的体系去考虑,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是完整的。石湾杯:相应的,这也是一种更加个人的感受。那怎么应对市场变化呢?但东:应对市场变化,这个事情可能考虑得比较少。做生活类的器皿,尽量让它更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让它好用,我觉得这个会是比较重要的。好用的同时兼具好看,那就更完美了。像我们这种工作室的手工类器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毕竟它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石湾杯:用产品来选择用户的意思吧?但东:是的,能力有限,只能这样了。没法做到大家都喜欢嘛。石湾杯:回到生活器的话题上来,因为生活器的形式大概也就那几种比较多,茶壶、茶碗、茶杯、花器等,怎么样才能拉开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呢?事实上,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不同人的作品中,还是相当一部分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同质化的问题,你会关注吗?但东: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困惑过,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找到了答案,只能说是稍有感触吧。做出来烧成的每件器物,都可以称得上是个人的全息投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及你的情趣你的思维,最后都会体现在你做出来的陶瓷上面。大家都承认自己作为个体是与众不同的吧?那做出来的东西又怎么会同质化呢?造成同质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利益的驱使,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东西议价空间大,就去做什么,那怎么会有自己的面目呢?有时候“闭门造车“不见得是坏事情,向后退一步,既然是做生活器不妨多花一点时间去好好生活。石湾杯:最后一个问题,在成都做工作室,给你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但东:我是一个没什么出息的人,别人可以境随心转,我却是做不到。回成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个虽然不大,但是却完整而温暖的家。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按照我的意愿去布置的干净敞亮的工作室。今年更是多了“豆瓣“小朋友,让生活更阳光。“不便利“的工作条件给了我更多去了解材料的机会,在成都做工作室可以像刚出水的皮皮虾一样生猛。与但师傅聊天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堂言传身教的学习。在但师傅的讲述中,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一个只管埋头苦干的匠人,而是作为一个手艺人对手作、材料、生活的思考和理解。但师傅的作品已经上升到了哲学概念的思考,而这种沉淀,我相信也是从日复一日的手作中,积累而来的吧。(完)注1: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访谈|吴辰博、蔡向红、方枫矩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文稿整理|方枫矩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山见工作室2020年 END 石湾杯
27
2020-7
【活动回顾】窑望石湾·龙窑柴烧技艺分享会回顾
7月22日下午,伴着“大暑”节气的骄阳,我馆“窑望石湾”系列论坛活动迎来了一批热爱陶瓷柴烧文化的热情粉丝。同时,新鲜出炉的《石湾陶》“探秘石湾龙窑”专辑也及时发到了与会嘉宾手中,大家带着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开始了一场轻松愉快的龙窑柴烧技艺揭秘之旅。分享会现场本次分享会立足“分享”,邀请到了经验丰富的四位龙窑柴烧师傅:苏乃灌、梁沛星、梁锦橙、梁标,他们以平均超过三十年的丰富烧窑经历,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柴烧经验,以极富技术性和知识性的专业讲解导赏、多媒体精彩播放、现场展示柴烧作品,力求将石湾龙窑柴烧的神奇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与会者面前,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更多对传统技艺的认知。同时,今年5月20日是南风古灶旅游区对外开放20周年,20年来,南风古灶旅游区声誉日隆,对石湾的繁荣发展贡献良多,成为佛山的文化名片。但是,保护性利用的南风古灶依然在许多人心目中充满神秘感,因此分享会也揭开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惑。梁锦橙梁锦橙师傅,是石湾知名釉料专家,拥有东星园林艺术厂、东毅园林陶艺厂和东陶古窑陶艺厂等久负盛名的制陶企业,他在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四会市石狗镇鹅春古窑旧址上,按照当时结构重新建造,并沿袭古法生产。因其灶体呈抛物线状的结构,避免了灶火往上冲的现象,使得火温均匀,因此烧制出来的陶器品质上乘。梁标梁标师傅,梁标师傅是梁锦橙师傅的弟弟,他们于1990年一起创办了东星园林艺术厂,他也是四会市石狗镇鹅春古窑的技术总监。他跟石湾著名烧窑艺人霍照、苏乃灌学习烧窑。在介绍中,梁标师傅首先介绍了泥料的选制,然后介绍装窑技术,他透露自己装窑时窑炉会在底部和顶部留比较大的空间。他介绍了整个烧窑过程,一般来说,温窑时间要用24小时,从开始点火到烧到500度要有24小时,目的在于排干水份;然后中温烧8-10小时,保证整条窑的温度稳定;高温阶段从1200-1300摄氏度要用4个小时。挤火过程结束后,用铁板封闭炉口,只留一点空隙让氧气进入窑内,然后在窑背投柴,从火眼将柴仔投入到窑内,过程约8个小时。因为龙窑相对来讲比较难掌握温度,全凭肉眼看,所以烧火师傅都要在现场控制。烧窑完毕后,再用2日的时间降温,方能开窑。梁标师傅表示:龙窑产品与现代窑炉的产品的烧窑效果差别巨大,为了追求古朴的神韵,和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都会特别开心。梁沛星梁沛星师傅,他于1976年拜中国民间艺人、石湾釉名师吴灶生为师,学习泥、釉、火技艺及拉坯工艺,主持美陶厂高档品釉色的配制及挖掘传统釉色和新釉色研制创新工艺,参与创建著名的瓦工窑,自己建造了彩明窑。他首先简单回顾了自己的烧窑经历,从1974年进入美陶厂,76年跟随吴灶生师傅学艺,到自己研究无烟柴窑,慢慢总结节能、好效果。然后介绍了自己建造的彩明龙窑,这条窑4吨半的柴可以烧50个立方的陶瓷作品,这条窑非常节能且无烟。接着他用自己极富石湾特色釉的作品介绍了经验,特别是他用龙窑烧的结晶釉花瓶,他认为能烧出结晶釉是龙窑烧制的最高水平,吴灶生师傅最早恢复了石湾石榴红釉,后来梁沛星师傅用氧化焰也烧出了石湾石榴红釉。最后他告诉大家,任何产品龙窑都可以烧出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龙窑柴烧。苏乃灌苏乃灌是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灌师傅于1976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1978年拜霍照为师学习龙窑烧制技艺。1979年开始独立负责美术陶瓷厂的烧窑工作,在石湾美术陶瓷厂从事龙窑烧制工作10年后,先后在广西、南海、广州等地开办陶瓷厂。现在南风古灶陶艺厂担任技术顾问。他分享了近期烧南风古灶的心得,他近期解决了烧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一是飞沙。因为产品多为裸烧,飞沙会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他现在要求每次烧窑前窑拱背要清洁打扫干净,不要在让灰沙在烧窑过程中进入到窑内;木材要全部检查,干净的才使用;装窑时将投柴位置与产品位置相隔28厘米。二是过火(太高温),在挤火时,要用测温计进行测温;如温度已超1300度时,可关闭灰坑门,让氧气进入的速度减缓;睇火师傅很重要。三是黑烟,选木材不要选太大;燃烧室和产品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短,要32-35厘米才行;每一桩产品距离要10厘米以上。他认为每个烧窑问题的解决都是综合的,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问题的解决对提升龙窑的烧成率和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灌师傅在分享讲话中,他强调,作为烧窑人员,不但要技术好,还要说话和气,有很好的服务意识。他一再重复“让古老的龙窑焕发出时代的光辉”,他坦言这句话一直鞭策着自己一直做下去,让陶艺家都来到南风古灶烧窑,将南风古灶变成好的平台。灌师傅总结自己来南风古灶烧窑也有三年了,他规定每月的12号28号是点火烧窑日。他认为一定要有固定的时间,想搭烧的陶艺家和观众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时候来参与或者参观哪个工序。几年下来已经成形成了规律,搭烧的人和观众都越来越多。灌叔以丰富的经验和满腔热情致力提高烧窑质量,烧出特色,让那些名家有信心过来搭烧。现在南风古灶和高灶的烧成率接近100%。南风古灶南风古灶的窑背师傅们在南风古灶炉头点火分享会逐渐来到尾声,来宾们相互分享着本次活动的感受,其中一位说到:“越了解陶瓷的烧制奥秘越觉得中国传统工艺了不得,需要工艺师们付出许多的耐心与细心,从而体会到了他们工作的辛苦,只有他们的付出,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精美的陶瓷产品。”从了解工艺,到了解工艺背后的人和故事,以及蕴含的文化,这一场富有知识密度的柴烧分享会,相信会在热爱石湾陶艺的来宾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活动合影
24
2020-7
【学术】《石湾陶》2020年第2期导览
《石湾陶》第44期《石湾陶》封面目录卷首语文/李燕娟PAGE 001 龙窑茶话探秘石湾龙窑文/李燕娟PAGE 003 图解龙窑砌窑 PAGE 022烧窑 PAGE 027图/曾鹏 陶艺感悟近二十年石湾主要柴烧活动大事记PAGE 魏华:柴烧的过去与未来PAGE 034 收藏一世何湛泉PAGE 041 梁沛星PAGE043 梁锦橙、梁标PAGE045 杨英才PAGE 047 刘德志PAGE 049 李若明PAEG051 徐华章PAGE053 彭志豪PAGE055 艺术研究解读菊城陶屋龙窑文/江宝仪 石浩斌 黄丹晓PAGE 057 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要素文/叶文PAGE 063 从恢复发展到现代转型——记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下)文/刘孟涵PAGE 066 陶海拾贝石湾陶器如何成了西方艺术巨匠的宠儿文/陈智能PAGE 071 被上纲上线判的《春耕》文/刘孟涵PAGE 080 石湾窑文献著作推介PAGE 081 艺术资讯PAGE 08301龙窑茶话本期龙窑茶话我们采访了石湾龙窑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蒙文德和苏乃灌师傅,他们带大家了解石湾古龙窑。02图解龙窑本期与往期不同,我们往期都是“艺术品评”,本期我们用“图解龙窑”让大家简洁明了的了解石湾古龙窑,我们邀请到曾鹏师傅创作了一系列简笔画。03陶艺感悟本期看点,广州美术学院魏华教授,在南风古灶旁边驻扎了20多年,主持或参与举办了许多陶艺活动,他详细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石湾的渊源,带我们了解“龙窑活动”的20年。04收藏一世本期我们共刊登了何湛泉、梁沛星、梁锦橙、梁标兄弟、杨英才、刘德志、李若明、徐华章、彭志豪等多位大师柴烧的作品。05艺术研究菊城陶屋主人何湛泉从事龙窑作业三十余年,他将自己的龙窑概括五个字“功能性健全”,本期带读者了解现代柴烧的技艺与特点,本期还有从恢复发展到现代转型(下篇)。06陶海拾贝石湾陶器成了西方艺术巨匠的宠儿? 被上纲上线批判的《春耕》《石湾陶》第44期《石湾陶》封底《石湾陶》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管主办的石湾艺术陶瓷专业性文博类学术刊物。《石湾陶》为季刊,国际标准16开本,全彩印刷。登记证编号 粤E L0160029电子邮箱:shiwantao@126.com
23
2020-7
【公益培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
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开班合影“小小讲解员”培训是我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起,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今年我馆在暑假期间举办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旨在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宣传石湾陶文化。陈雪兰主任开班仪式致辞7月20日上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六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学员们早早就来到了博物馆,开班仪式上,馆长助理、宣教部主任陈雪兰致辞,希望小学员们能够认真对待小小讲解员培训,学习讲解技巧和讲解礼仪,祝愿培训后的小学员都能成为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在第一节培训课里,小学员们在讲解礼仪、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石湾陶瓷历史。讲解礼仪培训课讲解礼仪培训课结束之后,接下来的课程就是每个展馆的讲解培训和实操。老师向学员们介绍陶瓷工艺制作流程小学员们在学习站姿丁字步复习培训课的礼仪知识本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禅城、南海、顺德各区的学员16人,分别来自南海外国语学校、海口小学、南海听音湖实验学校、顺德区乐从小学、石湾三小、石湾一小、澜石小学、鸿业小学、邦耀小学、张槎小学、黎涌小学、同济小学、下朗小学13所中小学,通过自由报名的形式参加。培训内容包括讲解员服务礼仪及讲解技巧培训、讲解训练及个人操练、参观南风古灶文物区、参观陶艺大师工作室群、上岗讲解及DIY玩陶体验等。近几年我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训反响热烈,不少学员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节假日到馆,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五年的坚持和努力,小小讲解员们慢慢蜕变成长,讲解水平也逐渐提高,观众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逐渐建立起一支小志愿服务讲解队伍。我馆也在每年暑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与各学校合作,让陶文化走进校园,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增强他们的兴趣爱好,助推陶文化普及。
21
2020-7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宣教陈列部荣获广东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9年度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名单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宣教陈列部榜上有名。7月17日下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了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揭牌仪式,继续凝聚巾帼力量,以市委市政府打造“博物馆之城”为契机,推动石湾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升石湾陶的知名度。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是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以展示及弘扬石湾的陶瓷文化,搭建陶艺交流平台为主要目的。主要职能包括文物保护,重要文献、陶瓷作品和美术珍品的征集收藏;对当地历史文化和陶瓷艺术史的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博物馆全馆工作人员中女性占比八成,宣教陈列部更是“全女班”。宣教陈列部50%以上职工获得文博中级职称,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专业素质过硬的巾帼团队。这支只有6人的“全女班”队伍,是博物馆业务骨干团队,承担着博物馆展览陈列和宣教等重要工作,在宣传推广石湾陶文化的工作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打造了多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陶文化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参加揭幕仪式领导嘉宾合影 ▲ 打造陶文化展览品牌宣教陈列部这支“娘子军”队伍,十几年如一日,不断开拓创新,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陶文化特色展览,成为博物馆响当当的品牌活动。如举办了6届全国性陶艺赛事——“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及展览,连续12年举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让生肖陶艺走向全国,扩大了石湾生肖陶艺品牌的知名度。鼠年生肖陶艺展开幕现场领导嘉宾合影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展览现场 ▲高素质的专业讲解队伍宣传和社会教育是博物馆主要职能,也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讲解团队的形象代表着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宣教陈列部的讲解团队是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讲解队伍,能提供国、粤、英三语种讲解服务,讲解服务每天两场定时讲解,团队预约随到随讲。博物馆年接待观众人数约18万余人次,日均接待量达600人次,讲解团队针对不同的参观人群撰写了多套专业讲解词,真正做到因人施讲,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勇于担当的巾帼风采。揭幕仪式结束后区妇联领导、街道领导嘉宾参观展厅 ▲宣传和社会教育是博物馆主要职能,也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讲解团队的形象代表着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宣教陈列部的讲解团队是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讲解队伍,能提供国、粤、英三语种讲解服务,讲解服务每天两场定时讲解,团队预约随到随讲。博物馆年接待观众人数约18万余人次,日均接待量达600人次,讲解团队针对不同的参观人群撰写了多套专业讲解词,真正做到因人施讲,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勇于担当的巾帼风采。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揭牌仪式现场花絮禅城区妇联副主席简柳冰女士宣读表彰决定并致辞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书勤先生致辞领导嘉宾揭幕“巾帼文明岗”牌匾
17
2020-7
展览预告︱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
大咖来了!大咖来了!完成了欧洲三国巡展的曾氏兄弟将在我馆举办个人展啦!2018年——2019年,曾力、曾鹏兄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分别在欧洲芬兰、瑞士、西班牙三个国家举办艺术作品巡回展及系列活动。这次在石湾的展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大家拭目以待吧!傳統在今天 曾力·曾鹏作品展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存墨手艺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月3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 曾力1950 年出生,1978 年修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74年起工作于石湾美术陶瓷厂,1976 年起师从吴灶生大师学习石湾传统陶釉配制及拉坯成型工艺。1979 -1988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从事陶艺创作。1989年与曾鹏等创立“瓦工窑”。1993年与曾鹏等创立“虞公窑”。2014年与曾鹏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 曾鹏195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存墨品牌艺术主持。1989年与曾力等创立“瓦工窑”。1993年与曾力等创立“虞公窑”。2014年与曾力创立“存墨”品牌,从事陶艺、铁艺、木艺等艺术创作。
8
2020-7
【征集函】牛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又准备开始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已成功举办了十二个年头,从2008年牛年生肖活动到2020年的鼠年生肖活动,圆满地完成一轮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2021年牛年生肖展览将以“走出去”的方式全新推出,参展作品仅作巡回展示。另外展览场地也作相应调整,佛山站的主展场将设在佛山市图书馆,外地展也将继续在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展出,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将牛年生肖陶艺品送往省内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更多的宣传渠道,将石湾生肖陶文化传播到各地。希望广大陶艺工作者一如既往支持我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展览,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而共同努力!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省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佛山市图书馆中山市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展览时间和地点(一)佛山展览地点:佛山市图书馆二层展览厅展览时间:2021年2月3日至2021年2月26日(二)外地1、展览地点: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展览时间: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2、展览地点:中山市博物馆展览时间:2021年1月29日至3月21日3、展览地点: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展览时间:待定征集内容征集陶艺家的生肖陶艺作品进行展览宣传,参展作品除了在佛山市图书馆展示外,还将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等多地展示。参展作品要求(参展作品不收取任何费用)(一)2020年创作的“牛”题材陶艺作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作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作品数量参展者可送3款以下(含3款)作品参加展览,每款送2-3件/套。工作安排1、展览发动(2020年7月起)可亲临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2、作品征集(2020年12月1日—12月15日)将填写好的报名表连同作品一并递交到我馆。3、作品拍照(2020年12月16日-17日)(暂定)作品拍照及宣传册的设计制作。4、展览开幕(2021年2月3日,星期三)5、退作品时间(待定,以电话通知为准)联系方式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6号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 系 人:梁小姐、张小姐 电话:0757—82701218电子邮箱:2395055471@qq.com
7
2020-7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第01期——南郊工作室:王驭锋
2020-07-04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随着2020石湾杯大赛的稳步进行,石湾杯组委会将以《手艺-生活》为名,开启一档访谈栏目。在这些访谈中,我们会结合本届的主题“生活之美”,与业内的众多大咖展开畅谈。访谈的对象包括各大高校的学科导师、业内的学术研究人、企业内拥有多年经验的设计师和独立工作室创办人等。接受我们访谈的第一位,是一位在已经在景德镇深耕多年的陶艺工作室创办人——南郊工作室:王驭锋。王驭锋2011年 创立南郊工作室 2013年 开始研究苏打烧2014年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4年 至今 职业器皿作者-现居景德镇2014年参加上海当代陶艺“容器”联展2015年天工开物纪录片拍摄南郊苏打烧2015年上杂志《中国陶瓷画刊》2016年中华手工纪录片拍摄南郊苏打烧2016年上杂志《中华手工》2018年作品参加“千杯展”2019年作品参展北京坊“万杯展”跟驭锋聊天是在一个空气粘稠的夜晚进行的,我们组委会的小伙伴们和驭锋建了一个微信群,访谈全程也都是在群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完成了。在和驭锋聊天前,我翻了一下南郊工作室的公众号,也对这个做陶艺的大男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2010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由于陶瓷制作的特殊性,就索性找了个地方做工作室,进行课外实践,后来很快就找到了合作的伙伴,南郊工作室也就逐步成立了。——南郊工作室一角不知不觉中,从创立南郊工作室以来,已经过去了9年的时间。而在这9年的时间里,驭锋将“苏打烧”这种特殊的烧陶工艺做成了南郊的招牌。和大多数的同类型工作室一样,除了陶瓷器皿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之外,陶艺兴趣教学班的举办也成为了工作室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景德镇随处可见各种大大小小的陶艺工作室。而如何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长达9年时间之久,这也是我们在开始和驭锋聊天之前最为好奇的地方之一。对于驭锋而言,这个问题显然是已经早早考虑过了的。在聊天中,驭锋给我的感觉,一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对“做生意,挣大钱”的欲求不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确实是一种脚踏实地,好好做事的稳重感。石湾杯:景德镇确实是个开工作室的好地方,最近几年景德镇这些工作室的发展怎么样?工作室群体这么大,“生意“好做吗?王驭锋:还可以吧,景德镇这两年工作室都发展的比较好,虽然有被淘汰的,但还是有些能坚持下来,大家都更倾向于做得更加的专业化。从市场来说的话,其实中国市场挺大的,只是缺少一个打开的时间。生意也是没啥大起大落,平淡。石湾杯:南郊做了9年,这个长度的时间在景德镇同行业内怎么样?算做的长的吗?王驭锋:还好,也有做十几年的,比我们早几届毕业的现在也还一直在做着,大家就是扎根在这,然后慢慢发展,因为有的事情你也着急不来。石湾杯:像国内几个产区,景德镇、德化、包括石湾这边,感觉做陶瓷的人都还挺抱团的基本也都是朋友,相互照顾。王驭锋:对,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是朋友,互相照顾,互相发展,这种事情很正常。毕竟做陶瓷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东西,它并没有被大多数市场认可,只不过这两年才有 “独立陶艺家” “器皿作者”这样的概念在大众的视野里面出现。——南郊工作室作品:窨水罐系列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工作室的经营也绝不是一帆风顺。驭锋语气平淡地跟我们说了说南郊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困难,但其中的艰难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有体会吧。石湾杯:像南郊做了这么长时间,中间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会有哪些方面?王驭锋:困难是肯定会遇到的,甚至于到那种想着“哎呀,不想做了”的困难都有,大大小小吧。也多亏了身边的朋友照顾。方面就很多了,比如说场地问题,大家在景德镇都是被赶着走的,很多时候租房子租两三年,房东不租给你了,你就得搬。另一个就是市场,市场有的时候会很混乱,因为没有一个很好价格体系来规范,有东西卖的很贵,有的东西卖的特别便宜。石湾杯:就我看来,独立工作室要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即使稳住脚跟了,但想做大也很难,包括你说的市场价格混乱,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王驭锋:我觉得市场都是外在因素,其实很多困难是来源于内在的方向性的问题,还有一些定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一直困扰。对于这些做独立工作室的年轻人来说,如何平衡月亮和六便士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营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对于南郊来说,好在是已经稳住了脚跟。而对于驭锋来说,用艺术的态度去看待、对待自己的生活,也成了一种习惯。——南郊工作室金缮作品我们聊到创作,驭锋分享了最近构思的一个方案:石湾杯:还想问你一些关于你自己作品的情况,现在还有做一些偏艺术类型的东西吗?大多是一些怎样主题的?王驭锋:现在还有在做一些陶艺类型的作品。但在我的作品里,很多时候陶瓷只是其中的一种材料。我也会用到很多别的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拼凑在一起,例如植物,或者是拾荒时候捡的一些东西。石湾杯:综合材料?王驭锋:算是综合材料吧,最近想做那种插在麦田里面或者果树旁边儿的稻草人。我觉得那个东西很好玩,我就想用陶瓷加上别的材料,做一些这样的东西。石湾杯:稻草人,静谧的偷窥者。王驭锋:对,就是那种像人又不是人的东西。稻字去掉,就叫草人吧,哈哈。当我们聊到关于艺术本质的话题,驭锋会有这样的想法:王驭锋:我们之前有在跟朋友讨论一个事情,就觉得做艺术是先取悦自己,然后再取悦别人,而且现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痛苦或者是不满可以值得去批判的,做东西都没有劲。比如你说纯粹为了好看吧,也好像也不是那么好看,你说我为了要表达什么主题吧,但是其实那些主题都很空洞。而当我问到对于生活器皿、对于“生活之美”的理解时,他又会有另一种独特的观点:石湾杯:其实艺术就是一个表达信息的过程,我倒是觉得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生阶段总也还是会有些想说的话吧。刚才也提到,这届石湾杯的主题是“生活之美“,虽然乍听上去挺空洞的,但是像你们做了这么多年陶瓷器皿,会不会也有点自己独到的理解?你怎么看待陶瓷生活器的审美趣味的?王驭锋:我觉得陶瓷就是生活道具,它是你生活的衍生品。你不太可能因为你买了某个特别厉害的陶瓷杯子就改变你的生活。只有你的生活改变了,你才会去挑一些你觉得合适的作品来作为你的道具。所以对陶瓷的审美趣味,其实就等同于你对生活的一个趣味。石湾杯:生活道具,生活的延伸品,这个概念很到位。王驭锋:是的,先有生活才会有这些东西。但是现在好多人都忘记怎么生活了,整天都忙着工作……器皿总是会给生活增加一些仪式感,那种妄想的仪式感,给你制造一个假象。不过这个关系也在一种平衡的过程中,现在大家靠器皿去制造这种生活仪式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没有仪式感。当他的生活都有仪式感的时候,他就不需要借助器皿了,这时器皿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一种很安静的存在,而且每次拿出来的时候很好用,很爱用。和驭锋的聊天我本想控制在30-40分钟的时间里,但不知不觉中就聊了一个多小时。虽然仅仅是在微信上,以文字的方式交流,但回看整个过程,我们又已经确实地聊了很多的内容。——南郊工作室“苏打烧”作品王驭锋在经营南郊工作室9年的时间里,不但渐渐形成了工作室的一套运营体系,也以“苏打烧”为主,在器皿产品开发、体验式教学和烧成技艺的研发上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经验。以陶艺为主打的独立工作室,每年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但能留下来的,并能做出自己风格的工作室,着实不算多。在访谈的最后,我问了驭锋一个很“假大空”的问题:“陶瓷对于你来说是什么?”我本以为,对于他来说,陶瓷可能是生活本身,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甚至与生命挂钩这样的回答也大可有之。但驭锋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他回答道:“路上的风景。”短短的几个字,或许,这才是驭锋真正将陶瓷融入了自己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吧。(完)访谈|吴辰博、蔡向红、方枫钜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钜文稿整理|方枫钜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南郊工作室2020年 END 石湾杯
4
2020-7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指尖上的精灵”的碰撞
● 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我馆临时展厅正在展出“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共展出霍培英大师作品70余件套。石湾微塑过去称为“山公”,即李景康1940年在《石湾陶业考》所记述“公仔行”制作的“点缀山石之小陶器”。霍培英大师的微塑作品将国画的写意手法融入微塑当中,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意境。她的作品中,有山水题材、农家风情、历史人物,还创新了以“山公”为“主”奇石为“辅”的一种表现手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指尖上的精灵发生碰撞,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作品 《橘颂》作品《橘颂》中的颂为歌颂之意,这件作品中表现了两个场景,一为师徒授业,一为自弹自唱,结合黄蜡石,它形似谷仓屹立在两个场景之中,颇有一种师父在教导弟子学琴,忽而听闻琵琶声,仰头细听,不知琴声从何传出。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是石英岩矿物因为受地质变动影响,与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热或火山等自然条件,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变质形成黄蜡石。作品 《世外桃园》作品《世外桃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以奇石灵璧石模拟出桃花源记的“山有小口”,结合微塑“山公”,世外桃源的景象格外的惟妙惟肖。灵璧石,安徽省灵璧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纹褶皱缠结、肌理缜密,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作品 《牧童》牧童在山间赶牛,山路崎岖不平,牧童坐在牛上,牛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这里的山路是利用灵璧石的特点,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以奇石为景更加形象生动的突显出了牧童赶牛的情景。作品 《赶集》作品《赶集》是指奇石上的“山公”,长江石由于长江水流冲刷表面纹路,似流水一般仿佛在流动,长时间的流水冲刷磨平了棱角使长江石光滑圆润。作品以船为主线,表现一条条赶集归来的船满载而归,长江石面纹路形似流水,船只在长江石上宛如在水中游动。长江石是以长江源头塘沽娜山到出口吴淞口河段产的石头,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支流汇集到长江的石头。所以说长江石的种类繁多,颜色丰富,河道流域长所以水洗度好;形成远古且皮老质坚,视觉冲击力强。作品 《乐逍遥》作品表现一位弥勒佛手持芭蕉扇,面带微笑,一派逍遥,结合灵璧石特点石纹褶皱缠结、肌理缜密,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作品 《对弈》作品以长江石为背景,作者意在表现出两位老者在山石奇林中对弈的景象。根据长江石的特性圆润平滑,纹路似流水,使作品内涵丰富更具层次感。作品 《龙舟》作品中间以松花石为基调,此松花石形似船只,又似有浪花一般,从整体上给观众一种争分夺秒的视觉效果。 感谢为展览提供奇石的禅语陶丰 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时间:2020年5月18日——2020年8月16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29
2020-6
【喜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获评2020年“佛山 • 大城工
2020年6月23日,在佛山市政府机关小礼堂举行了“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等30人被授予“佛山•大城工匠”称号。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从小随父刘垣学艺,失学后与兄刘泽棉做陶艺维生。1955年参加工艺合作社,1958年合并为石湾美术陶瓷厂,1959年从事陶艺创作,1960年曾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多年来对石湾传统陶艺认真钻研学习。1978年后着重钻研叔公刘佐潮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同时吸收不同的多种艺术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擅长人物、动物等的创作,取材广泛,不断开拓创新。作品严谨秀逸,形象刻画传神,静中藏动,格调高雅、朴实,线条流畅,釉彩清新,别具家传韵味。曾多次举办个人展、联展,并随展到多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参加艺术交流。2002年应邀到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陶瓷系作陶艺创作交流活动。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技艺人员”,并获创作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评为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返聘为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艺术顾问,并从事陶艺创作。刘炳作品欣赏陆羽品茶张骞通西域王羲之爱鹅小禅师礼佛罗汉
24
2020-6
【观摩学习】我馆组织业务骨干外出交流学习
为了提升我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开阔眼界,近期我馆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了两次外出交流学习。6月初,我馆5位业务骨干组成学习小组在馆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四会市鹅春古窑参观学习。参观当天适逢龙窑开窑,吸引了众多柴烧爱好者到场,色彩斑斓的柴烧作品让每位成员目不暇接。小组成员还进入龙窑窑腔参观,详细了解龙窑的烧制情况和烧制技术。欣赏龙窑烧制的作品窑炉位于四会市石狗镇讴坑村,它是在古窑旧址基础上,按照当时的结构重新建造的一座龙窑,窑长38米。龙窑以木柴为燃料,沿袭古法生产,泥、灰、釉在柴火的作用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陶,偶有“窑变”的效果,色彩千变万化,其效果是现代窑炉无法替代的。龙窑炉头窑腔窑背龙窑全景6月中旬,我馆又组织参观了深圳龙岗的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中山小榄的“窑望——何湛泉陶艺作品展”以及菊城陶屋。在深圳东江潮红色文化博物馆,学习小组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广东东江纵队的历史资料,讲解员的详细讲解给学习小组成员上了一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学习小组参观展览学习小组合影在中山小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览馆,学习小组参观了“窑望——何湛泉陶艺作品展”。展览展出了著名石湾陶艺收藏家、陶艺家何湛泉创作的陶艺作品数十件(套),这些作品都是何老师近四十年来创作的柴烧佳作,最为突出的是一条人物花鸟双面瓦脊,全长二十米,将石湾瓦脊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小组还参观了何老师在菊城陶屋建造的龙窑。何湛泉向学习小组讲解展品何湛泉创作的人物花鸟双面瓦脊合影留念学习小组参观菊城陶屋的龙窑通过在各地的参观学习,我馆业务骨干既提升了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提高了政治素养,拓宽了视野,为我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2020-6
2020年“石湾杯”开启 | 往届优秀作品回顾
2020-06-18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杯”作为历经了十年的陶瓷类专项大赛,已经逐渐成为了佛山地区文化风向标式的品牌。每一届我们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产区、机构的优秀投稿。而“石湾杯”也一以贯之地坚持着拢聚、发现、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陶艺家的主旨。如今,2020年“石湾杯”也已经拉开了序幕,正等待着各位的踊跃参加!2020年“石湾杯”以“生活之美”为题,招募以此为主题的各类生活器皿,包括但不仅限于餐具、茶具、花器、香器、文房用具、陈设摆件等。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些往届的优秀作品,权当做抛砖引玉。只要你有着相关的陶瓷类作品,那还等什么呢!具体投稿方式,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作品征集|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征集函》(以下为往届部分获奖作品)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壶道》李妮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山水之静》谷士超2009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转幻》郑芳2010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孵化》韩俊2010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二等奖《仲夏夜之梦》朱子昂2010年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陶乐》高宇2017年“石湾杯”一等奖《点解》曾泳龙2017年“石湾杯”一等奖《DELTA》 李梦云2017年“石湾杯”二等奖《阴阳系列之爻卦》林盛强2017年“石湾杯”二等奖《浮游生物》 何一波2019年“石湾杯”一等奖《吴昌硕立像》刘雷2019年“石湾杯”二等奖《都市节奏》刘国英2019年“石湾杯”二等奖《here with me》熊子黎2019年“石湾杯”二等奖《不可说》张紫芸2019年“石湾杯”二等奖《生长痛》张睿2019年“石湾杯”二等奖《欲壑难填》宋鹏飞文字编辑|吴辰博、方枫钜排版|吴辰博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20年 END 石湾杯
18
2020-6
【活动回顾】窑望石湾 | 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圆满结束
6月13日,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馆举办了“窑望石湾——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我馆宣教陈列部主任陈雪兰主持活动霍培英大师分享她从事石湾微塑创作近40年心得体会霍培英大师向观众介绍自己创作的微雕作品霍培英大师与观众分享她与《梁山泊》的故事霍培英大师与观众分享她创作《大观园》的心小朋友被山公微塑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参观完展厅,回到活动区玩陶,霍培英大师教小朋友们捏“山公”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一起捏“山公”小朋友拿着作品请霍培英大师指导此次活动圆满结束小常识石湾微塑俗称“山公”,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极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塑种类,其精妙之处在于一个“微”字,将人物、动物、自然景物等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石湾陶塑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湾微塑技艺是它其中的一个门类。由于它易学难精,且每件作品都只能手制,不可翻模,当今精通此门手艺的陶艺家已不多。捏泥成身形,用脸模印脸、装饰眉毛、胡须,装头入身,装饰细部……这些都是石湾微塑人物创作的工序。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展览时间:2020年5月18日——8月16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
15
2020-6
喜讯 | 我馆被授予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喜讯 近日,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公布2019年度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名单,其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宣教陈列部被授予2019年度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2019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响应佛山市委市政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战略部署,全馆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创先争优,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特别是女性员工对工作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圆满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任务,为打造文明单位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女性新风尚。我馆全体女职工按照“巾帼文明岗”的创建标准严格要求,做到“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有力地促进了我馆精神文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我馆全体员工合影我馆女职工在录音棚录制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馆女职工在“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开幕式献唱我馆女职工在进行展览讲解培训我馆宣教陈列部副主任梁君玉为观众讲解我馆宣教陈列部汤宁宁为观众讲解我馆馆长助理、宣教陈列部主任陈雪兰为观众讲解我馆女职工为2019石湾杯青年陶塑(人物)大赛布展我馆女职工为小小讲解员讲解形态和手势训练我馆女职工在2019年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开班仪式
29
2020-5
张守智:学术交流、百家争鸣才真正是对石湾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2020年5月26日20时,中国陶瓷设计史见证人、中国陶瓷设计泰斗张守智老师于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张守智先生张守智先生艺术成就张守智教授是新中国陶瓷的见证者和推动者。1932年生,擅长工艺美术。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专业毕业,后入研究班学习。1956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后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历届中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著名陶瓷艺术设计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评估委员会委员。张守智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用瓷“建国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外交部的“中国驻外使馆用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瓷”的设计和监制。参加了70年代的外交部“国礼瓷”,国庆35周年“国庆瓷”,2002年国务院“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称号。2007年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张守智先生与石湾20世纪50-6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主持建国瓷设计、人民大会堂用瓷设计、广东石湾现代陶艺创作等重要的陶瓷设计创作。196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带领青年教师金宝升、张守智及1957级毕业班到广东石湾陶瓷研究所、美术陶瓷厂,进行为期半年的石湾传统工艺调研、颜色釉的研究与恢复工作以及现代陶艺创作。张守智先生作品《水白》,1962年创作于石湾陶瓷研究所他们在反复观摩的基础上,发现明清石湾陶瓷造型柔弱与色釉雄浑壮丽的矛盾问题,借鉴宋代陶瓷的造型特点,以简练朴素的造型表现流动变化的石湾釉色的特点,研究"三稔花"色釉,试制钛锌结晶釉,这是我国早期烧制成结晶釉的成果。期间梅健鹰教授做学术报告:“颜色釉与造型的关系”。他们运用石湾陶瓷工艺创作了近百件现代陶艺作品与日用产品,并先后在广州画苑、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梅健鹰、金宝升、张守智石湾陶器新作展”,在全国陶瓷行业发展与工艺美术教育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以后的岁月中,张守智先生始终关心佛山石湾的陶瓷事业。2008年冬季,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创办贺年生肖陶艺展,并首次举办了“牛年谁最牛——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荣幸地邀请到张守智、万小宁教授莅临指导,并担任大赛评委。他们细致、认真地完成了大赛评选工作,还深情地向工作人员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在佛山石湾学习工作的经历,并真切地鼓励石湾陶艺工作者,希望再接再厉,勇出佳绩。2008年张守智先生担任牛年谁最牛——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评委2009年,《石湾陶》杂志创刊,聘请张守智先生担任杂志主编,张守智先生欣然答应。还撰写了创刊号“卷首语”,他在文中撰写到“我相信,只有大力促进石湾陶艺与外界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才是对石湾陶文化真正的弘扬与传承。”2009年张守智先生为《石湾陶》创刊号撰写卷首语2020年春节前,我馆电话邀请张守智先生再次为本刊撰写文章。当时,先生精神尚可,他在电话中对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重点谈到坚持创刊了12年的《石湾陶》,说:“像《石湾陶》这样的杂志其他窑区都没有,我们做得很好,为陶瓷界做了一件大好事。”2020年5月26日晚,惊悉张守智先生离世。先生千古。
27
2020-5
新鲜出炉 | 新一期《石湾陶》同大家见面啦!
石湾陶第43期馆刊《石湾陶》出炉啦!本期专访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看下都有哪些看点:第43期《石湾陶》封面目录 开篇文章是对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的长篇专访。她于1978年分配到石湾美术陶瓷厂,跟随刘氏家族第四代传人刘国成学习微塑创作。在此后42年的艺术探索中,熟练掌握了石湾山公“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并擅长经营巧思,近年来开创了石湾微雕“四大名著”系列,《大观园》《梁山泊》《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等作品,将石湾山公艺术运用到文学情境中,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意境。“艺术品评”栏目中,几位作者用了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了霍培英大师心血塑造的一件件作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举国上下为抗击疫情竭尽所能。为了更好的弘扬社会各界在抗击疫情中万众同心、艰苦奋战的精神,艺术工作者们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心制作了这些陶塑作品。新开设的新栏目“艺术感悟”,特别邀稿了石湾青年陶艺家、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潘超安先生谈谈在2019年无锡博物馆个展归来后的一些创作感悟。“艺术研究”讲的是石湾美术陶瓷厂,从1952年创办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至1958年合并到石湾美术陶瓷厂的历程。 我们新开设了“陶海拾贝”专栏,邀请到广州资深收藏家陈智能先生,他在收藏之余经营一个叫“岭南仓”的微信公众号,不时地会发表一些他在收藏生活中发现的历史片段,这些珍贵的历史点滴也许会慢慢丰富石湾陶瓷史的书写,因此得到他的应承常驻本刊。第43期《石湾陶》封底
21
2020-5
【作品欣赏】石湾陶艺家范安琪、范岩平、唐领的抗疫题材作品
抗疫作品《最美逆行者》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负重前行范安琪、范岩平《最美逆行者》动姿款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挺身而出。《最美逆行者》以泥与火的艺术,陶塑了抗疫战争中最可爱可敬的一群人,他们中有高层领导,有科学家,有军人,有警察,更多的是医务工作者,有基层干部,还有志愿者、快递小哥和清洁工人……范安琪、范岩平《最美逆行者》站姿款 作品中的逆行者虽然带着口罩,但奋勇向前,飒爽英姿,像黑暗中的灯光,在黑夜里聚集照亮前方;他们的出现,使疫区有了底气,使生活保持了正常,使感染者坚定了信心,为抗疫的全面胜利提供了中流砥柱的保障,堪称这个时代最写意的精神图腾。抗疫作品《疫情过后,必有厚福》祈愿生活静好,岁月照常如歌 疫情的博弈,其实也是一场心灵的博弈;心静,天下静;心定,天下定。抗疫作品《疫情过后,必有厚福》,灵感源自被禁足在家,担忧、焦虑、感动、期待……体验了无数种情绪之后的一份淡然悟定,它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借助鼠年生肖聪慧可爱的形态,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心,疫情过后,必有厚福! 范安琪、唐领《疫情过后,必有厚福》3抗疫作品《罩财进宝》祈愿生活静好,岁月照常如歌 庚子鼠年之初,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来势之凶,疫情传播之烈,范围扩散之广,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一瞬间口罩成了家庭必需品,人们外出必戴口罩,口罩成为抵抗病毒、护佑生命的屏障。借口罩之意,特制作陶艺“罩财进宝”。 范安琪、唐领《罩财进宝》作者简介范安琪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南粤巾帼十杰”标兵荣誉称号、大唐陶业艺术总监、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陶艺艺术总监、广州大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陶瓷协会理事、广东陶瓷协会广东省陶瓷艺术、设计专家库成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广东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客座教授。  范岩平 艺名:范杭靑。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术美术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资深设计师。唐 领 陶艺爱好者,玩陶有11年。他是一个从小热爱泥巴的男孩,拉坯和泥塑陪伴他的成长,撒泼釉色是他快乐玩陶的点缀。近年《一飞冲天》《百乐》《喜旺》《金凤成祥》等作品获得一众好评。作品监制、策划|魏辉视频制作|史岩坤
12
2020-5
【逛展厅】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陶瓷拾隅
石湾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湾陶瓷历史,显示了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大雾岗唐宋窑址的挖掘,证实了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数千年后的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为展现陶业的历史演变,我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厅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石湾陶艺五大部分。陶瓷拾隅展厅中国陶瓷历代主要窑口分布图从新石器时代发明穴式陶窑至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自那时起,我国各地就纷纷筑窑烧制陶瓷器,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陶文化,继而发展成为风格各异的陶瓷窑系。此图以陶板烧制而成,向我们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各朝代烧造陶瓷器的主要地区和主要窑口的地理分布状况。这是一幅陶塑中国地图哦!哇!好厉害!好壮观啊!对啊。而且地图上还有各个地方的窑口分布的位置。在你仔细看到地图下面的挖掘池,那里面有我们石湾出土的最古老的的“印纹陶”碎片,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哇!五千年前?我一定要去看看。欢迎你来我们博物馆参观。印纹陶这些印纹陶片是从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所谓印纹陶就是拍印有各种形状纹饰的陶器。河宕贝丘遗址是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发达时期的典型遗址,这里出土的印纹陶片几何形拍印纹饰特别发达,印纹较为规整、清晰,印痕较深,而且印纹较大,很少有重迭错误现象,各种组合纹饰总数达四五十种之多,表明石湾古代先民掌握选土、造型和装饰艺术等制陶技术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也体现了新石器时代石湾先民的图腾信仰和审美意识。石湾河宕贝丘遗址石湾东郊的河宕乡,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贝丘遗址。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万平方米的面积内,挖掘了750平方米,清理了77座原始社会墓葬,出土了大量的贝壳和陶片等物。据考古鉴定,遗址中下层的年代距今为3600-5700年。出土的陶片中,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泥质陶又有印纹软陶、印纹硬陶、素面磨光陶、彩陶、白陶、灰陶等多种。从这些陶片统计,陶器器形有15种左右,分别有轮制和手制,色彩多样,造型复杂,外表美观大方。其中印纹陶纹饰有四五十种之多。可以看出,五千年前石湾的先民已从事制陶,而且掌握了一定的选土、成形和锻烧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明代石湾窑素胎炉这件是明代的石湾窑素胎炉,作品底部有“吴南石”的刻款。它是明清时期陶瓷名店南石堂的钤款,南石堂陶塑采用土质极佳的广东东莞土制成,以祭坛用具为主,常在素胎上饰以古代青铜器的纹样。这件作品表面装饰以回纹为主的几种纹饰,纹理清晰,香炉的三足饰以狮头,庄重典雅,精致美观。东汉水田附船模型(仿制品) 这件素胎《东汉水田附船模型》是仿制品,原件出土于佛山澜石汉墓,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现存佛山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品之一。水田附船模型呈横长方形,上面有水田6方,每方有一位陶佣在劳动,田中有扶犁耕田、磨镰收割、插秧堆肥的农夫耕作形象,水田后方有一只小船。这件陶质模型向我们展示了东汉时期的珠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情景,它告诉我们:石湾人民在靠近水边的冲积土上开出水田,把水田划分为几块,垒起田埂,精耕细作;当时已经懂得采用播种、育秧、插秧等方法,并使用“V”形铁犁耕地,用镰刀收割;收与种同时进行,充分说明东汉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实行双季稻、牛耕铁犁先进耕作技术已经广泛推广的史实,可见石湾自古以来就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展厅一角 里面陈列了历代的陶瓷器,也包括石湾窑明清时期的陶器哦!弦纹双系罐(汉代)弦纹陶提筒(汉代)弦纹双系陶壶(汉代)陶马槽(汉代)弦纹双耳三足鼎(汉代)石湾窑素胎瑞熊(清代)石湾出土的陶牛、小罐(明代)石湾窑公孙桃(清代)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数字展馆
27
2020-4
【馆藏作品】大型陶塑壁画“东平河图录”
东平河流经石湾镇,被石湾人奉为母亲河。这幅大型陶塑壁画《东平河图录》分上图和下图两部分,全长46.2米,高2.6米,总面积约120平方米,共由539块陶板组成。壁画是著名陶艺家张温帙创作,历时一年完成,在明代古龙窑南风古灶烧制。▲东平河 《东平河图录》主要表现了陶都佛山石湾明末清初陶业生产鼎盛时期的场景,该长卷以壁画的形式,再现了当时以南风古灶为中心,分布在东平河沿岸大大小小107条龙窑生产陶器的壮观场面,46米画卷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动态各异的人物造型。 画卷以手捏贴塑的手法力求生动地描绘了石湾陶都的风土人情,画卷内容参考了闻名的石湾清代六景;“隔岸柴歌”、“莲峰昼市”、“龙窑烟火”“塔峰夕照”、“万简朝宗”、“九龙出海”的内容,譬如放排的画面,就是参考了“隔岸柴歌”,而烧窑的场景则参考了“龙窑烟火”,其内容远不止此,还有结婚、洗衣、捕鱼、放牛、品茶、吃饭、抬轿、清兵巡逻、洋人逛街、印制陶坯、制作公仔、买卖交易等生动场景,而画卷的中心则重彩描绘了陶都人最神圣的节日到来时庆典的隆重场面,再现了石湾陶人在陶师庙祭拜火神祈求“种陶”丰收的庄重场面,每个情节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大型手捏陶壁浮塑壁画《东平河图录》始终以代表岭南水乡陶都特色的东平河运输繁忙场景和被大榕树,木棉花树,香蕉林层层掩映的具有本土风格锅耳屋式的民居等画面做背景,结合石湾陶人当时生活与工作的具体场景,展现了世世代代以陶业为生,安居乐业在东平河畔的石湾陶人的多彩生活。▲东平河图录制作过程:设计图→泥坯→烘干→上釉→装窑→安装→场景▲东平河图录上图▲东平河图录下图▲东平河图录全景来源:张温帙艺术
23
2020-4
【记忆】大型中国画《石湾窑》让藏品“活起来”
石湾,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人文古镇,一个举世闻名的陶艺之乡。5000年的陶文化历史,见证了“南国陶都”的荣耀;500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50年的创新突破,引领中国现代陶瓷产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潮流。石湾古镇中升腾的烟火,温暖而摇曳着生机。沧海桑田,岁月留痕。中国画作品《石湾窑》由著名陶艺家曾力先生手绘,于2019年被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为了让广大市民能够通过各种丰富、生动的形式了解博物馆藏品,让藏品“活起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石湾窑》制作成动态版,在这长达5分25秒的动画长卷中,首次以动画的形式再现了石湾古镇昔日的陶瓷制作场景,从原材料开采、釉料制备、拉坯印坯成型、陶塑创作到龙窑烧成的传统手工技艺,还原了一段流逝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真实的记录。记录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怀念。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石湾陶工们善用资源、因地制宜的智慧;扎根市场、奉献社会的坚守;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大爱;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胸怀以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制作动画版《石湾窑》,别出心裁地将石湾陶古老辉煌的历史娓娓道来,使人们想起老去的时光,勾起深深的回忆。除了制作动态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还计划将《石湾窑》充分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活跃其独特的岭南文化元素,更好地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人们生活当中。“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湾之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享誉“一带一路”,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大型中国画作品《石湾窑》动画版亮相著名陶艺家曾力先生手绘中国画作品《石湾窑》(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一起来欣赏反映岭南地区传统陶瓷生产场景的大型中国画作品《石湾窑》吧!大型中国画作品《石湾窑》全景制陶步骤——练泥、成型制陶步骤——成型、装饰制陶步骤——制釉、施釉制陶步骤——入窑烧制
18
2020-4
2019年度“十大考古”初评结果揭晓!20项入围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 (以时代早晚为序)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浙江义乌桥头遗址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江西赣江新区七星堆六朝墓群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按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章程的有关规定,评选活动办公室共发出选票223张,收到有效选票215张,回收率高达96.4%。根据投票结果,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等得票排名前20的项目入围终评。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专家们对重要考古发现的学术意义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得票第一的项目获得200票,位列前10的项目得票数均在135票以上,选票结果非常集中。▲疥疙洞遗址第8层遗物分布▲小南山遗址M1出土的玉器▲桥头遗址H150▲洪河遗址蚌饰▲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西孟庄遗址龙山遗迹分布图▲平粮台城址南城门附近排水设施▲西吴壁遗址出土的冶铜工具▲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辛店遗址工棚式铸铜作坊第六层▲旱峡玉矿遗址矿坑(K2)▲枣树林墓地M81(曾叔孙湛)器物组合▲龙山107号墓园全景航拍▲大韩墓地M64组玉佩(春秋晚期)▲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QLCM1出土金骆驼▲石城子遗址全景(自南向北)▲七星堆墓群M17出土鹦鹉杯▲乌兰泉沟一号墓暗格木箱内鎏金王冠和金杯▲石佛寺遗址建筑基址区全景▲“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地域均衡 类型多样 从地域分布来看:入围的20项考古发现来自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陕西有3项入围,黑龙江、浙江、山东、河南各有2项入围终评。从整体看,分布省份较多;地域分布也比较均匀,不论是南北方还是东西部均有项目入围。考古强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西部省份多点开花,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是新疆连续第5年入围终评的项目,青海和甘肃今年也各有1项入围。 从年代分布来看:入围的20个项目中,史前考古有7项,夏商周考古有7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有3项,唐宋考古有3项。史前考古今年成果丰硕,夏商周考古项目更是连续几年以相当高的比例入围终评。 从遗址类型来看:除了居址、墓葬和城址居多,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手工业遗址有3处——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这几项发现在古代手工业技术、资源控制和远程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一处旧石器洞穴遗址——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及一处寺庙遗址——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入围。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继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 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和辽宁“丹东一号” 清代沉船(致远舰) 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之后,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主动发掘成果丰硕基建考古收获斐然此次入围的项目,主动发掘项目占大多数,这充分反映了中国考古学近年课题性越来越强、多学科合作更加紧密、学术目标愈加明确等主要发展特点,并不断推动中国考古学走向深入。如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和齐齐哈尔洪河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均为主动发掘。大遗址考古依然是中国考古的一大特点,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等项目都是在大遗址上长期耕耘取得的硕果。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则是近年持续火热的两周诸侯国考古的又一次丰收。近年,我国基建考古的课题性、学术性也日益增加,重大考古发现频出,这在此次入围项目中非常明显。如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江西赣江新区七星堆六朝墓群、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等,均为在基建考古中的重要发现。“考古中国”新成果亮点纷呈“考古中国”自启动以来,通过对古文化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断努力构建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中国”每年都有重大成果公布,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此次入围的项目中,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等项目均为“考古中国”的最新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因疫情原因,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的有关事项将另行通知。来源: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报 文博圈
9
2020-4
怀念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
水与泥的交融火与土的共舞这些窑炉中古老的灵魂以崭新的姿态继续在这片大地上传承、低语. . .2010年9月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是进入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的石湾陶艺家之一。我们通过以下的现场媒体报道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先生的文章,重温当年展览的盛况,怀念老一辈陶艺大师,传播石湾陶艺的影响力。黄松坚,男,广东东莞人(1940年-2017年),1959年进石湾美陶厂,曾任创作室副主任,佛山石湾新美陶公司艺术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陶协艺委会常务理事。擅长陶艺人物创作,并致力于传统瓦脊公仔——贴塑陶艺的探索,使作品具豪朴优雅、隽永传神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开创和带动当今石湾陶艺一大流派。众多作品及论文被选参加国内和新、马、日、德、澳、美等多国展览和研讨交流,作品为国内外工艺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春夏秋冬》、《龙之尊者》等20多件次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珍品奖、百花奖、金奖、美国杰出贡献奖等,多次应邀赴美国及港台地区等海内外讲学展览交流。1994年被国家评为“全国优秀技艺人员”,并获“创作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度获国务院突出贡献表彰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2012年、2014年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让我们一起回顾:黄松坚进入中国美术馆办个展的新闻报道 黄松坚陶艺展览亮相中国美术馆2010年09月1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东佛山素有“南国陶都”之称,“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蜚声海内外,黄松坚就是当今佛山石湾陶艺艺术家中的杰出人物之一。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广东佛山市委宣传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黄松坚陶塑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黄松坚传承传统瓦脊公仔艺术手法,创新贴塑技艺,先后创作了《吹箫仙女》、《妈祖》、《持扇仕女》等一系列仕女作品,带动了新贴塑陶艺在石湾的创作生产热潮,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在佛山石湾陶艺史上,黄松坚是进入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的第一位石湾陶艺家。此次展览展示了黄松坚从艺50年来创作的120多件代表作品,其中《幸福临门》、《禅宗达摩》、《陆游咏梅》、《把酒临风邀牛斗》等12件为原创作品。 黄松坚大师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期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盛赞“石湾陶艺是国宝,黄松坚更是‘国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陶艺展在京城开展,首日迎客三千人!黄松坚的陶塑艺术杨炳延乙酉初秋,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黄松坚陶塑艺术展览”。对陶瓷界而言,展览意义重大;对展览而言石湾必不可少。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石湾雕塑艺术展的陶艺大师。被世人呼为“瓦脊公仔”的石湾陶塑艺术,始于明,盛于清,声名远播。余因展赴石湾调研,与松坚先生之交,始自于此。在石湾现代陶坛的名家中,松坚先生颇负盛名,引人注目。经友人引介相识:松坚虽近古稀之年,然清新矫健,目光炯炯,言行果断,于余印象至深,不可磨灭;松坚之作,琳琅面目,形态各异。作品人物陶塑《春夏秋冬》,运用“瓦脊公仔”贴塑技艺,全其帖、捏、雕、塑、捺、搓、卷、盘各法,春花吐艳、夏荷芬芳、秋月共赏、冬梅飘香,人景合一,风格朴雅华滋;《屈原》结构严谨,人物衣着,迎风展扬;塔立之体态,体现屈原持重自如凛然不卑之格;以墨绿迫裂釉,烘托屈原不然尘俗冰清高洁之质。观之神怡心旷,抚之不忍释手。艺委会欣然相邀二作,松坚先生慷慨应允。展后,中国美术馆收藏委员会评议二作,全数通过,为国家永久典藏。松坚先生之作,绝非上文之述所能全括。其作取材广泛,综以贴塑仕女、仙佛罗汉、古代文人侠士、现代题材人物、帝王将相等人物陶塑见长:贴塑仕女,上文《春夏秋冬》是为一例,还有《吹笛仙女》等。仙佛罗汉,有寓意长寿的《寿星公》;体现天人、人神合一的《太上老君》、《护法老君》、《观世音》、《宝珠罗汉》、《合和幸福》、《龙之尊者》;以古明今,讴歌时代英雄的《雄风》等。古代文人侠士,活字印刷的鼻祖《毕升》、开创田园诗派的隐士《陶渊明》等,作品寓意深刻,传统文化亦可见一斑。现代题材人物,《人勤渔丰》体现渔汛归来鱼满舱,渔民运渔工作的欢乐场景;反映工人题材《炉火正红》从正面歌颂了实践战斗中的英雄等。当然,除人物陶塑外,动物以及一些摆件亦入松坚先生创作之选。其技承传出新,尝有“神工妙塑”、“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之誉:一、承传“瓦脊公仔”的贴塑之法,在拓新技艺应用于仕女作品的创作中,风格玲珑精妙、优雅灵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松坚先生应时所需,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创作之法,总为“三要”、“三吸取”、“一体验”。“三要”:(一)、调整和确立雕塑立体效果,使其适合四周环视审美的要求;(二)、使雕塑粗细得宜,造型创制程式相对严谨细致而精巧珑,加强手工搓捏泥性的柔美和韵律感,使其合乎较近距离的观赏;(三)、调配好泥料和釉料,泥料应比较粘细,使花饰和坯体易于制作而又不易崩裂。釉料应比较透明和丰富,更好地显现花饰造型和加强作品美。“三吸取”:(一)、人物面相形象及服饰造型吸取瓦脊公仔移植戏剧脸谱及装饰的做法;(二)、衣纹和花饰有机地疏密布局,吸取“瓦脊公仔”抓住主体、繁简相宜,相得益彰的做法;(三)、各种装饰图案的粘贴要吸取瓦脊公仔层次分明、章法有序的做法。“一体验”就是要体验手制与印贴相结合的造型基调。《吹笛仙女》是松坚先生,从传统“瓦脊公仔”到新脊公仔的开先之作。“瓦脊公仔”走下瓦脊,进入厅室。在艺术家的手中,其被赋予新的意念、内容、程式和要求。二、融注寓意、象征以及夸张等手法入石湾传统陶塑,使其生面别开,不落陈俗,异于惯常。松坚先生对石湾传统陶瓷的发展,从其传统题材的作品中,昭然自明。夸张的艺术手法和独特构思,必然使其作心源别开。三、源自生活感受,依凭娴熟技艺,赋予作品形神相合之妙;浪漫之思,现实之作,使作品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兼得。余于斯处列入其点,似有风马不相及之嫌,然余以为,松坚先生技艺之精神层面即在于此,此是一种无法言明的陶瓷语言之技艺。其立足于技艺而又作用于技艺。正是此因,使松坚先生的作品蕴含着鲜明的时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松坚先生的艺术成就臻入此境,人所共知,究其因:一、石湾是松坚先生的家乡,是其艺术扎根、获得滋养的根本。石湾“瓦脊公仔”久负盛名,松坚先生之艺,基于此,又出于此。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至今,松坚先生从此艺事已近五十年。早年于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等地临摹晚清、民国时期石湾的“瓦脊公仔”,吸收其贴塑手法精髓,后于刘传、刘泽棉习传统陶塑技艺。多年对传统的学习和历练为后来承传出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松坚先生陶外之功,功不可没:勤于书画、诗文,其作文化气息十足,承传受于心底。四、对生活的真切体悟。松坚先生之作,全自于生活。自然之师,鲜活生明,即便是对石湾陶瓷传统题材的塑造亦不例外,仙佛罗汉之作,体式多变,寓意卓然,显然一派祥和之态。自然之师,可通心源,正缘于此基于天份禀质和勤奋之功,松坚其人,善于总结,勇于开拓,艺林中必然承传出新。古稀之年的松坚先生,饮誉大江南北。经年所积,其作已至炉火纯青。相信,在后来的艺术之路上,松坚先生必定艺寿永年。本文作者:时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作品欣赏 《龙之尊者》获国家金奖、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被中国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美国加州“姐妹城协会”收藏。《屈原》《如意寿星》《鱼汛丰收 》《春夏秋冬》来源:石湾陶艺研究
7
2020-4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兆津抗疫题材作品《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
“妈妈,我等你平安回来!” 在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抗疫的关键时刻,佛山陶艺人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创作彰显新时代精神的陶塑,用另一种方式致敬驰援一线的白衣天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兆津为抗疫而创作的陶塑《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作品近日问世。 作品以最平凡但却最伟大的群体——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为题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最可爱的人,就是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医护人员,他们舍小家救大家,顾全大局,为我们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真的是用千言万语却感激不尽。陶塑《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 这尊《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的陶艺作品,高38厘米,画面为一对母子俩紧紧相拥的场面,在妈妈的身后是一个工作背囊,身为医生的妈妈马上就要出征了,和孩子依依不舍,为了“让千万个妈妈和孩子”团圆相拥,医生妈妈只能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前往“没有硝烟的战场”,去战胜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赴往“前线”之前和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孩子本能的请求自己从来没有分开的母亲:“妈妈,我等你平安回来!”从陶塑可见,医生妈妈与戴着口罩的幼小儿子这次意味深长的拥抱,不同平常,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看出深深的不舍和揪心的即将分别,场面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作品专利  作者简介 刘兆津,1960年出生,广东石湾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兆津是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五代传人,师从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作品以人物为主,通过匀称的骨骼肌肉,流畅自然的衣纹,工意结合,运用粗细、大小、动静、刚柔的结合对比,使人物生动传神,情意真切,展示出朴拙雄健的个人风格。刘兆津工作照来源:刘兆津东方陶艺工作室
2
2020-4
大英博物馆馆藏石湾窑古陶(续)
来源:岭南仓以下图片选自大英博物馆官方资料库,断代乃照录。仓主凭数码图片呈现的细节特征判断,以对石湾窑的有限认识进行筛选,自以为本篇之古陶属石湾器无疑,馆方归入石湾窑类别当中为数不少的紫砂器、江西瓷乱入者一律排除。17-18世纪19世纪19世纪18世纪18-19世纪18世纪18世纪19世纪19世纪 19世纪明朝17世纪下列压轴的两件器物底款惊天地泣鬼神馆方对此也是半信半疑,问号连连劝君一句“勿尽信”
31
2020-3
大英博物馆馆藏石湾窑古陶
来源:岭南仓以上图片选自大英博物馆官方资料库,也许该馆早期陶瓷专家与紫禁城中的陶瓷权威陷入了同一个坑——乾隆皇帝分不清紫砂与广窑?还分不清南宋与本朝?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广窑(石湾窑)陶器图录及其他,你也试着找找看,把混入本文石湾窑陶器中的紫砂器找出来。
27
2020-3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抗“疫”题材作品《中国加油》
 《中国加油》泥稿 作者:刘健芬 作品《中国加油》表现白衣战士并肩作战的一个缩影,舍小家,为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大快面粗宽的刀法,只是突出白衣战士坚毅的目光,一定能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万众一心抗疫情,致敬逆行者。  作者简介 刘健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佛山石湾人,生于1963年,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五代传人。1989年毕业于南海师范陶塑班。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在创作中她通过观摩临摹前辈的作品,从中吸收前人的优点充实自己,她的作品以仕女题材为主,具有造型准确,刻画精细,神态高雅的风格。参与创作的大型组塑《水浒108将》198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18
2020-3
我馆文物保护顾问蒙文德获评2019年第四季度“佛山好人”!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的2019年佛山好人暨第四季度“最美佛山人”“佛山新乡贤”“佛山新时代好少年”“传播正能量致敬单位”等美德先进典型宣传推介活动,经过层层推荐、群众投票、综合评审等环节,推荐了叶石兵等20人为2019年“佛山好人”,黄秀玲等15人为2019年第四季度“最美佛山人”。 这其中,我馆文物保护顾问蒙文德因敬业奉献,获得“佛山好人”称号!蒙文德 蒙文德, 1948年出生,佛山石湾人。12岁开始随父亲学习修窑。18岁独立领着弟妹对龙窑进行大维修作业。从二十世纪60年至80年代其间,与父亲、弟弟一起,新建了化陶厂的化工1号龙窑等五座龙窑;对56座龙窑进行大修;而中小型的维修超过100多座(次)。 蒙文德熟练掌握家族的全套修窑技艺,并留有祖辈留下的全套修窑资料。他文化水平高(大专),而且有实践经验,为南风古灶的维修申报及保护作出了贡献。他是石湾最传承有序,经验最丰富的古龙窑建造世家传人、石湾古龙窑建造匠师。 他熟练掌握家族的全套修窑技艺,并存有祖辈留下的全套修窑资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龙窑进行大、中、小修的施工。与父亲及弟弟新建造了化陶厂的化工1号龙窑等五座龙窑。对石湾56座龙窑进行大修(大修指的是龙窑的窑拱背、炉头、内窑墙人 拆除重砌,工时约需20天的维修),而进行中小型维修超过100多座(次)。 1961、1962、1963、1965、1967、1970、1978、1979、2013年对南风古灶和高灶均进行过维修,为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保护和延续作出贡献。 2002年由石湾镇工贸总公司总经理调任到南风古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既全面管理旅游公司的全面业务,也方便对南风古灶、高灶陶窑这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2006年主持制定了南风古灶和高灶古龙窑的大维修方案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2008年退休后,被南风古灶、高灶陶窑的管理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龙窑聘为龙窑保护顾问,定期对龙窑进行检查和保护。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全程现场亲手示范、领衡指挥了“五华一建”施工队,完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和高灶两座古龙窑的大维修工程。
9
2020-3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然均抗疫新作《抗疫雄兵》
转自:佛山陶瓷文化网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然均创作的《抗疫雄兵》陶塑作品,向抗疫战斗中的百万雄兵和英雄模范致敬,为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加油鼓劲。 这件陶瓷浮雕作品长30厘米,宽8厘米,高38厘米。作品以象征中国精神的万里长城为主体,象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屹立不倒、钢铁意志的民族精神。整件作品由正面的《出征》和背面的《武汉加油》两个画面共同组成。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恰好构成了一个阴阳互济的和谐整体。 正面的陶塑浮雕《出征》,以解放军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情景为主题,这是本次抗疫大战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悥义的画面。作品直接取材于今春的除夕之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陆、海、空三军的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三地乘坐军机连夜出发,于当晚全部抵达武汉机场,立即投入战斗。人民子弟兵的闻令而动、雷厉风行、星夜驰援、直抵一线,体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的大无畏精神。作品正面《出征》作品背面《武汉加油》 病毒仍在肆虐,形势依然严峻。无论你是最美逆行者,还是居家隔离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万里长城上的一道垛口,我们身边都有一道防线,脚下都有一块阵地。守住阵地就是守住希望,守住未来,守住胜利。只有每一个人都敢于担当严防死守,才能彻底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彻底打赢这场抗疫大战。作品背面的浮雕画面《武汉加油》,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主题。 岁值庚子鼠年,《武汉加油》由此使用拟人手法,表现生肖福鼠一家子都宅在家里不乱跑,提醒人们面临病毒的可能传播,自已能暂时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作出贡献,你就也是一名抗疫战士,正在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战疫”。 画面上有一个题词很有意思: “宅在家里,也是战士”。这也许是憨态可掬的鼠爸鼠妈对鼠孩子说的话,但我相信这也是作者对这场抗疫之战的一个感悟。 这是一场复杂而又艰巨的“战役”,是一场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战斗”。这件作品告诉我们: 解放军医疗队和来自全国数以万计的医护队伍是一支又一支攻无不克的雄兵,同时自觉宅在家里默黙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为中国加油的你、我、他,也可以成为另一条战线上的又一种雄兵。大疫当前,首先应牢牢筑好我们自己身体和精神的两道“防线”,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社会添负担,就是我们对解放军和奋战在湖北疫区的3万多名医护人员的最大支持,就是我们对抗疫人民战争的一种贡献。
28
2020-2
【作品欣赏】佛山新石湾美陶陶艺家创作抗疫主题文艺作品
转自:佛山日报 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复工后,员工们围绕新冠肺炎防疫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向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据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庞文忠分别挥毫《奋战疫情》、《抗击疫情》等书法作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正在创作《中国加油》陶塑作品;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罗浩棠创作了国画作品《心系疫情 胸怀天下》和《疫病无情人间有爱》;自大年初一,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胡志斌选择了钟南山、李兰娟为蓝本创作陶塑作品《众志成城》《稳操胜券》,目前两件作品完成泥塑部分。下面我们欣赏一下部分作品:陶塑作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正在创作的陶塑作品《中国加油》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胡志斌选择钟南山为蓝本,创作陶塑作品《众志成城》,目前还在创作中。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胡志斌选择了李兰娟为蓝本,创作陶塑作品《稳操胜券》,目前还在创作中。书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书法作品《奋战疫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庞文忠书法作品《抗击疫情》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罗浩棠国画作品《《疫病无情人间有爱》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罗浩棠国画作品《心系疫情 胸怀天下》编辑 :林舒 供图:陈伟文
24
2020-2
【线上观展】诚邀您在线欣赏鼠年生肖展(四)
继续为您开启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我馆展厅中的优秀作品吧~(按姓氏笔画排序)优秀作品《富贵荣华》蔡永毅《福寿绵长》曹锋明《欢乐年》柴乾龙《心满意足》陈鹏君《活色生香》邓钜辉《最牛》范岩平《五福临门》何梓峰《事事如意》霍家荣《事事如意》伍蔚蔚《五福临门》杨明波、何定华展厅现场 另外,观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线上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数字展馆
13
2020-2
【线上观展】诚邀您在线欣赏鼠年生肖展(三)
继续为您开启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我馆展厅中的“传统生肖奖”作品吧~(按姓氏笔画排序)创意生肖奖《大吉大利》陈晓冬《庚子鼠﹒五福临门》何琦琪 黎淑君《福如意》范安琪《火鼠系列》霍嘉俊《和合》凌康强《鸿鼠运财》摩亘《子年吉祥》 苏锦伦《欣欣相旺》杨庆平《直上青云鼠》赵淋《福鼠闹春》朱岩下面我们继续欣赏“特别贡献奖”作品吧~(按姓氏笔画排序) 特别贡献奖《子庶丰登》封伟民《和气至祥》杨英才 黄艺舒展厅现场 另外,观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线上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数字展馆
7
2020-2
【线上观展】诚邀您在线欣赏鼠年生肖展(二)
接下来继续为您开启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我馆展厅中的“传统生肖奖”作品吧~(按姓氏笔画排序)传统生肖奖《和顺致福》陈沛津《招财如意步步高》何翠冰《五福临门》黄焯南《长胜》霍秀兰《慧聪和畅》霍秀银《分享》潘康安《金穗丰年》潘柏林《五鼠运财》潘柏林《果实累累》杨伟东《喜悦》周永锵展厅现场 另外,观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线上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数字展馆
5
2020-2
防控疫情,博物馆在行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复杂,做好疫情防疫刻不容缓。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连日来,我馆多措并举,全员行动,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保障游客健康安全,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应急预案,从1月24日起,我馆暂停开放,在闭馆期间每天安排安全保卫人员24小时轮值,加强场馆巡查次数,保证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及时到位,确保文物安全。安排专人每天定期对办公区域和重点防疫区域卫生进行保洁,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对防疫工作情况进行巡视检查,确保疫情防疫工作无死角、全覆盖。博物馆给全馆职工和保安、保洁人员统一购置配发了口罩、消毒液,酒精,防止一线干部职工交叉感染。 在做好我馆防控疫情的同时,我馆职工自愿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各分队成员深入基层一线,来到市场、小区等场所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派发传单、对进入人员测量体温,对村居社会宣传开展查缺补漏,并对市民群众做好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门悬挂横幅及疫情知识海报馆内加强卫生清洁馆内及办公区域进行消毒进社区贴海报进社区悬挂横幅向市民派发疫情宣传资料对进出市民测量体温石湾镇街道领导带队在公仔街入口进行督导
4
2020-2
【线上观展】诚邀您在线欣赏鼠年生肖展(一)
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抗肺炎为自己和他人健康着想足不出户现在足不出户也可以逛博物馆请在家握好手机调整好姿势为您开启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展厅现场 每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石湾的陶艺家都会根据来年的生肖,创作以生肖为主题的陶艺品,寄寓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这一独特的贺年生肖文化由来已久,蔚然成风。从2008年起,我馆开始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年。本次共征集140多件(套)鼠年生肖陶艺作品参赛,经过评审,评选出了“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创意生肖奖”、“特别贡献奖”及优秀作品,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我馆展厅中的“经典生肖奖”作品吧~(按姓氏笔画排序) 经典生肖奖《 黄金满屋》 刘健芬《金银满屋》刘显明《福禄满堂》宋敏《子鼠开天》潘康安《生财有道》潘柏林《六六大顺》潘柏林《大事有成》潘柏林《家兴业旺》庞文忠《福有灵犀》杨锐华《乐在其中》杨锐华另外,观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线上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数字展馆
2
2020-2
有用!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肺炎
头痛、流鼻涕、咳嗽、喉咙痛怎么办?如何判断是否发热?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一图了解↓↓↓赶紧告诉家人朋友吧!来源:人民日报
28
2020-1
【喜讯】我馆三大活动入选2019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经过激烈的网络投票角逐和专家组的评审,2020年1月20日,2019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正式出炉,由我馆主办的“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及作品展“三大活动入选“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2019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由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佛山市博物馆学会主办,佛山市博物馆承办。我馆入选2019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的三大活动↓↓↓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展览以史料作依据,以艺术为主线,撷选了中国六大陶瓷窑口的精美陶瓷作品,并尝试了裸眼VR、3D交互的互动体验区,社会反响良好。“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及作品展成功举办 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是一项持续举办多届的全国性艺术赛事,吸引了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315人参赛。“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打造生肖陶艺品牌 “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暨迎春巡回展”已连续举办12年,整合提升分散资源,树立“石湾生肖陶艺”品牌,逐渐形成了石湾独有的贺年生肖陶艺文化。快来一起看看吧↓↓↓ 2019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排名不分先后)1、西樵山采石场遗址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顺德区博物馆举办“契丹王朝——辽代文物展”3、2019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精彩纷呈4、三水区博物馆开展课题研究填补建县前历史研究空白5、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6、佛山市民间收藏系列展览圆满成功7、2019佛山博物馆文化周掀起文博热潮8、“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及作品展成功举办9、世纪钱币博物馆红色货币文物展受热捧10、“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打造生肖陶艺品牌 2019年度佛山非遗十件大事 (排名不分先后)1、佛山铜凿剪纸与国潮醒狮品牌跨界合作2、飞鸿中联醒狮亮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3、南海发布佛山首部区级非遗保护发展规划4、鹰爪拳系列活动助力武术传承5、“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灯会闪耀中秋6、清晖园暑期夏令营活动推广非遗文化7、2019年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论坛8、《古董之美陶时刻》荣获广东省广播影视奖一等奖9、“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纪念冯氏木版年画复业二十周年10、2019佛山粤剧华光诞民俗活动来源:佛山日报
23
2020-1
【喜讯】中国陶谷再获国家级荣誉,南风古灶“国家工业遗产”挂牌
转自:南方plus一年内,中国陶谷两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继中国陶谷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示范案例全国推广经验后,南风古灶最近入选了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项目。1月17日,南风古灶举行“国家工业遗产”挂牌仪式。南风古灶举行“国家工业遗产”挂牌仪式。主办方供图仪式现场,用泥坯陶砖制作好的“国家工业遗产”牌匾被呈上台,一众领导嘉宾在陶砖上用釉料签字留念,随后由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传承人——苏乃灌将陶砖送入高灶口。在热闹的锣鼓声中,装窑仪式完成。此外,主办方还举办了龙窑祭灶仪式,为500年历史的龙窑点火,寓意“添柴加薪”。此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的南风古灶和高灶,分别建于明正德年间及明万历年间,是世界保存最完好、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柴烧龙窑。以“南风古灶、高灶”为代表的明代龙窑是佛山陶瓷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产业基础,引领着佛山制陶工业走向鼎盛时期。在清代进入全盛时期,有107条龙窑同时生产。无论是数量、体量还是釉色方面,烧制产品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千百年前的石湾窑火,为佛山赢得的“石湾瓦,甲天下”的盛名,成就了南国陶都的美誉。今天的石湾,乘佛山建陶产业辉煌之势,以中国陶谷的“一谷十园”为抓手,致力于打造世界级陶瓷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仪式现场,用泥坯陶砖制作好的“国家工业遗产”牌匾被呈上台,一众领导嘉宾在陶砖上用釉料签字留念。李晓莉摄为了推动未来更好保护和活化工业遗产,中国陶谷与本土龙头企业宏宇集团合作,聘请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共同开发工业遗产的现代生命力。中国陶谷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中国陶谷将以南风古灶为核心地标,打造“一心五馆”整体风貌相对分明的主题博物生活载体,形成空间相对独立、功能衔接互补的岭南人文活态体验博物馆群。其中“一心”即为南风古灶,立足南风古灶景区现状,重塑古灶作为工匠精神地标的重要意义;“五馆”分别为陶味时光、陶艺时光、陶醉时光、陶气时光、陶宿时光,围绕陶文化,演绎岭南美食文化,品味中式禅意的茶酒人生,体验指尖上的中国技艺,提供亲子互动空间,打造公仔艺术主题酒店。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2019年启动的南风古灶美食集聚区,将继续以“美器+美食”融合推广陶文化和粤菜文化,打造地标性粤式美食集聚区。据介绍,中国陶谷将启动新一年工作计划。中国陶谷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陶谷将以当下为新起点,实施“规划政策先行,着力园区配套建设,提升整体形象,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范本”的工作思路,将重点推进柒号仓、8号艺术码头等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石湾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规划合理的创意家居陶艺产业综合园区。【记者】李晓莉【拍摄/剪辑】李晓莉【通讯员】杨慧婷
19
2020-1
新一期馆刊《石湾陶》出炉啦!
第42期馆刊《石湾陶》出炉啦!本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专辑,看下都有哪些看点:第42期《石湾陶》封面目录(点击图片查看大图)看点一:龙窑茶话 融合中外、贯穿古今的创新旗帜——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 文/杨晓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开篇文章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长篇专访。1962年,梅文鼎以全科满分的优异成绩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孤身来到石湾美术陶瓷厂从事陶艺创作,开启了他沾满陶土气息的艺术人生。看点二:艺术品评 业陶有感 文/梅文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本期“艺术品评”栏目中,梅文鼎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解读了陶艺创作继承和创新概念的认识。看点三:收藏一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本期“收藏一世”栏目刊登了石湾陶艺大师潘柏林、杨锐华、陈永锵、何惠娟、范安琪、冯志伟、潘超安、赵淋、罗明枝的鼠年生肖题材陶塑作品。看点四:艺术研究 广东石湾窑制陶技艺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文/李燕娟(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本文是我馆副馆长李燕娟通过对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越南本地制作的石湾窑风格的陶器很多。得出结论,广东石湾不但输出商品,更输出制陶技艺,在胡志明市生产的石湾窑风格陶器是石湾窑的外延部分,也是石湾陶工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的贡献。 第42期《石湾陶》封底
7
2020-1
【头条】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隆重开幕
领导嘉宾合影 2019年12月26日,由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现场进行了鼠年生肖陶艺大赛颁奖仪式,向32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还向十二年来一直支持生肖陶艺大赛的陶艺家颁发了感谢状,向十二年来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合作办展的文博单位赠送了特制的陶艺品。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范安琪致辞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体局局长何凯敏致辞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致辞每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石湾的陶艺家都会根据来年的生肖,创作以生肖为主题的陶艺品,寄寓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这一独特的贺年生肖文化由来已久,蔚然成风。从2008年起,我馆开始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间,我馆通过石湾贺年生肖陶艺系列活动,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树立“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提高石湾陶艺影响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湾生肖陶艺文化。 十二年一个轮回,十二年精彩纷呈。十二年来我馆策划了“牛年谁最牛”、“让老虎飞起来”、“小兔子·大梦想”、“龙飞陶舞”、“陶情蛇韵”、“万马奔腾”、“陶情羊趣”、“美猴王”、“唱晓”、“盛世旺福”、“坭豚瓦趣”、“ 鼠你最精彩”十二次活动,石湾生肖陶艺成为石湾陶文化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作为专业博物馆,我馆不仅要收藏、展示、研究、宣传石湾陶文化,更要发挥企业、艺术家以及公众之间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正是以生肖陶艺为出发点,为广大陶艺家、陶瓷企业和市民观众搭建一个集中展示交流平台,也满足了人们对生肖陶艺品的审美追求。 颁发“经典生肖奖”颁发“传统生肖奖”颁发“创意生肖奖”颁发“特别贡献奖”颁发“感谢状”展现生肖陶艺的最高水平,成为石湾生肖陶艺的风向标 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出能够代表当年最高水平的生肖陶艺品。大赛不但得到本地陶艺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同时吸引了珠海、景德镇、潮州、香港等城市和地区的陶艺家来参赛。参赛的作品不限档次、题材、类别、釉色,当中既有传统的、现代的,又有抽象的、实用性的,它们展示了生肖陶艺新时期的集体力量,得到了市民们的热烈欢迎和追捧。 经典的视觉形象成为石湾陶艺追捧者在新春最为期待的一部分。不同风格、不同创意的陶塑力作。通过生肖陶艺品,一部分作者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较高的辨识度,风格与个性逐渐形成。例如已经深入人心的“大唐红”,“华红釉”等。我馆向文博同行赠送特制鼠年生肖作品《和气至祥》覆盖区域不断扩大,石湾贺年生肖品牌效应形成 我馆联合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北京闽龙陶瓷艺术馆等省内外博物馆艺术馆举办巡回展览,使石湾贺年生肖展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助推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效应形成。十二年来,共展出93场次,展出作品近8000件,吸引参观人数超过250万人次,带动的社会效应呈几何倍增。这些合作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不但将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品带到当地,更重要的是推广了石湾陶艺文化,让当地人通过生肖陶艺品认识石湾这一历史悠久的窑区。启动仪式助推石湾生肖陶艺市场发展,促进石湾陶艺的进步 十二年来,石湾生肖陶艺品牌活动已成为了石湾陶艺市场的助推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通过活动的开展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石湾的生肖陶艺文化,越来越多的生肖陶艺品走进市民家庭,寓意吉祥的生肖陶艺品与春节家居陈设、拜年送礼等习俗融合。随着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以及民间作坊加入到创作生肖陶艺品的队伍。陶艺家们的创作紧密连接市场,石湾生肖陶艺市场的“蛋糕”已越做越大,生肖陶艺的销售占石湾陶艺品销售的比重不断加大,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反过来,陶艺家们也借助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极大地提升了陶塑技艺和釉彩的丰富性。越来越多的石湾陶艺家,尝试运用多种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综合汲取各地、各家、各派之长,以陶泥为语言对生肖陶艺进行重构。尤其是将石湾传统“胎骨出毛”技法发挥到极致。领导嘉宾参观展览年度陶艺大阅兵,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十二年间,参与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的陶艺家约7300人次,几乎涵盖所有石湾国家级、省、市级陶艺大师。大师们坚守传统,在经典创作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他们创作的作品纯熟、稳重、大气磅礴,代表着石湾的最高创作艺术境界,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在大师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陶艺家加入到生肖陶艺创作的队伍来,他们锐意创新,为生肖陶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丰富生肖陶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带动了生肖陶艺呈多元化发展。此外,大、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等群体也加入到生肖陶艺的创作中,成为“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这个开放平台上不可缺少的一抹亮色,让人们从中看到了石湾陶艺后继有人的希望。 今年石湾站的展览于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2月3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外地展览将于明年1月1日启动,中山市博物馆和顺德区博物馆的展览将在2020年1月至3月展出,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展览将于明年全年在省内4至5所博物馆巡回展出。此外,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贺年生肖作品电子商务平台,推出参展的鼠年生肖陶艺品及博物馆最新的文创产品,市民在欣赏展览的同时也可通过平台选购最新的鼠年生肖陶艺作品,为石湾生肖陶艺品牌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石湾需要搭建世界艺术创意交流的平台,更需要有更好地平台去展示自己的优秀文化,奉献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给市民大众。我馆通过十二年的努力和坚持,将“石湾贺年生肖陶艺”的品牌做强做大。我们相信,只有持续不断地打造精品文化,树立陶艺品牌,石湾陶塑这张闪亮的佛山文化名片才会越擦越亮。鼠你最精彩——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展示:时间:2019年12月26日——2020年2月3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外地展示:时间: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地点: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时间:2020年1月16日—2020年2月23日地点:中山市博物馆时间:2020年2月6日—2020年3月15日地点: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
26
2019-12
新一期馆刊《石湾陶》出炉啦!!!
第41期馆刊《石湾陶》出炉啦!本期是石湾动物陶塑大家霍兰专辑,看下都有哪些看点:第41期《石湾陶》封面目录(点击图片查看大图)看点一:龙窑茶话 蕙质兰心:石湾动物陶塑大家霍兰的艺术与人生 文/纪文瑾 许学锋(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开篇文章是对石湾当代动物陶塑名家霍兰的长篇专访。霍兰12岁学艺,19岁成为区乾的学生,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勤奋创作,矢志不移,成为当代石湾动物陶塑出色的传承人和领军人。看点二:艺术品评 陶塑动物初探 文/霍兰(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本期“艺术品评”栏目中,霍兰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解读了陶塑动物艺术创作中要注意的技巧和表现方法。看点三:收藏一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本期“收藏一世”栏目刊登了石湾陶艺大师区乾、曾良、梅文鼎、霍兰、刘藕生的动物陶塑题材作品。看点四:艺术研究 刘群兴与广东陶瓷制造及广东彩瓷业 文/刘致明 刘致祥 刘致远(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本文是已故中国同盟会会员、岭南文化优秀代表、著名广彩大师刘群兴与广东陶瓷制造的故事,从这篇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位著名彩瓷大师与石湾的交往点滴。第41期《石湾陶》封底
2
2019-12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作品欣赏(四)
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展览时间从10月19日到12月31日,展览设在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的新石湾美术馆,市民可免费入场,欣赏来自全国“青春巧手”们的精妙设计。 下面我们来欣赏获得“优秀奖”的7件作品吧~ 部分优秀奖作品《融》 / 陆婉淇,关钰萍,范宗强,何宗羽,黄丽敏,叶睿莹,周文尧,张祥明,严斐,黄湛闵,宾芷葶 2017级陶瓷艺术设计专业 任何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设计是用长发公主的头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性的整体。而同一骨架的正反两面分别古代与现代素材的对比,意在强调中西文化的共生,共存和融合的关系,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潮一回》 / 黄振伟 韶关学院 该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T台形象,体现现代人的一种追求时尚潮流心理,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对潮流风格的包容度。造型上使用泥片成型的手法直接塑造出来,保留着泥片成型过程的痕迹,体现了陶泥本身的可塑性能,同时丰富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塑造手法的随意性。《梵我和一》 / 张丽芬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瑜伽不只是时髦的健身运动,它是一种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令人身心合一,实现了思想与行动的和谐统一。作品运用的是德化的白瓷泥,利用泥片成型方法,通过泥片的自然卷曲,随形就势,保留造型的自然韵味,给人一种纯静、安详的心灵和谐统一。《复活》 / 徐阳 河北美术学院雕塑学院 作品反映了生命的痛苦,存在的希望,生死的发问与思考。《复活》中荒诞,诡异的复生状态在人物的情绪刻画中铺陈开来。身体语言体现了构图及含义上的整合,我比较沉迷与头部的处理,将面部特征与骷髅形象做了一定的联系,眼睛是心灵之物,我愿意将它作为一种创作的线索,眼睛具有无限内聚力,如同宇宙中的黑洞。《仗剑▪天涯系列》 / 杨起帆 上海美术学院 作品用泥片成型的方式,将紫砂泥通过拍、卷、推、挤、塑等手法创作成人物形象,每一件作品都是纯空心,摆脱了传统的翻模注浆,保证每一个作品都是孤品。 此次参赛共3件作品,主要描绘了中国传统的侠客形象。侠客一顶斗笠,一件披风,一把长剑,行走江湖,流浪天涯。《时间的旅程》 / 吴芯琳 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 这组作品以床与人的生命价格连接为主题的作品,人在不同阶段与不同人物:父子、母子、夫妻、朋友等在床上的相处形式。部分作品完成后会把它放置在水里等它自然消融,这是一个既可控又不可控的过程。从塑造到消融,以时间为线索,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床。作品是对稍纵即逝生命的思考,寻找这大千世界中生命的意义。《草原之恋》 / 周文涛 武汉雕塑之门艺术有限公司 今年因工作原因多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草原上的人们每年一次的祭祀成吉思汗的大型祭祀活动吸引了我。参与其中感受到草原上的人们对自然、神灵、英雄的崇拜,作品因此而诞生,用泥、釉、火的艺术来表现虔诚的牧民、深情的草原歌者和临行前人与马的深情对话这三个场景,作品我对内蒙古大草原的感受。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时间:2019年10月19日—12月31日(免费开放)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新石湾美术馆(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
28
2019-11
【且看且珍惜】“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
“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将展至11月30日(本周六)亲们,抓紧时间来逛展啦~ 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红藏会山东红藏委、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自8月8日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次展览通过展示全国六大窑口的超过100件的陶瓷精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分为四个篇章,包括: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四大版块。各篇章的组织沿着七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参观现场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3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 精彩不容错过,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26
2019-11
我馆参加“2019年佛山社科普及周现场咨询活动”
2019年佛山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 11月21日,“2019年佛山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禅城区东方广场正式启动,活动主题为“凝心聚力守初心,培根铸魂担使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长勇,副部长方华刚,市社科联主席邓翔以及各区委宣传部(社科联)领导、市直有关单位、市社科联各团体会员社会组织、各高校、各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代表等共1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我馆是佛山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在“2019年佛山社科普及周活动”中,我馆参与了7月份由市社科联与佛山电视台等媒体联合举行的2019佛山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市民体验团,100多位市民参观了我馆及区内几家博物馆。 活动启动当天,我馆在东方广场以摆摊设点的形式进行石湾陶文化普及宣传,摊位现场邀请到了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石湾微塑陶艺家苏美颜演示石湾传统微塑创作技艺,同时与市民进行陶艺交流和互动,现场还展示我馆的多款陶艺文创作品,如微塑、器皿、特色文房用具等,派发普及宣传资料。领导嘉宾到我馆摊位视察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苏美颜现场演示创作陶艺微雕作品电视台直播我馆摊位的情况我馆馆长助理、宣教部主任陈雪兰接受佛山电视台现场采访我馆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市民的咨询摊位前聚集了热情的市民
22
2019-11
【喜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获评“禅城大工匠”
来源:禅城发布、佛山新闻网、民生直通车10名新晋“禅城大工匠”手捧证书和奖杯 11月18日,禅城区委、区政府举行首善禅城 匠心筑梦——2019“禅城大工匠”命名大会,以城市最高礼遇向新晋10位“禅城大工匠”致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佛山建设“质量强市”作出禅城贡献,以工匠精神塑造城市新价值,为禅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汇聚磅礴力量。2019“禅城大工匠”命名大会现场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孔海文向10位新晋工匠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表示,他们都是禅城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不仅彰显了新时代禅城工匠的优秀品质,更凝聚着禅城这座工业名镇数百年匠心沉淀的精神气质。2019“禅城大工匠”名单  刘 炳 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艺术顾问 王锐明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厂质控经理  邓燕平 佛山市禅城区邓燕平剪纸艺术工作室负责人  麦 剑 广东睿江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工程师  杜蔚安 广东华美众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启莹 佛山市禅城区创业职业技能学校常务副校长  罗焕均 佛山市众盈电子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  黄文铮 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韩彦明 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 、汽车专业部主任  戴永刚 广东金意陶贸易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副部长 刘 炳 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艺术顾问 1939年生于石湾陶艺家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从事石湾陶塑创作六十余年,是佛山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 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大胆创新运用珐琅釉技术,开创独树一帜的雕塑技法。他擅长人物塑造,精工细节,视陶塑如生命,每一个线条肌理,都细细揣摩,反复拿捏。 八十高龄仍勤耕不辍,他向世人证明:艺术没有捷径,如果有,那就是比别人流更多的汗,动更多的脑,吃更多的苦。
20
2019-11
2019年“石湾杯”游学团归来,展览依旧火热进行中!
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自10月19日开幕,展期至12月31日结束。至今已展出一个月了。还没前往观展的朋友们可要抓紧时间啦~同时,10月19日展览开幕后,今年的游学团也正式踏上了旅程。在近一周的时间里,游学团从广州出发,前后游历了西安、大同、太原等地。在秦塑汉佣熏陶下,游学团中的每个人都收获不少。让我们看看,他们到底都去了哪些地方考察学习吧~10月19日下午佛山-柒号仓艺术馆,出发!第一站:咸阳-汉阳陵南厥门遗址当日下午:西安-小雁塔小雁塔-拴马桩前西安博物院西安鼓楼第二日,来到了渭南-富平陶艺村在富平陶艺村中观赏来自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家们的作品随后便启程前往参观兵马俑在从富平去往兵马俑路上偶遇的苹果园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昭陵博物馆西安-茂陵博物馆西安-唐懿德太子墓夜游西安大唐不夜城在西安期间我们还来到了游学团中的成员刘国英老师(2019年“石湾杯”二等奖获得者)的工作室参观10月23日游学团来到山西大同一下高铁便直奔龙门石窟观赏历经了上千历史之久的魏宋佛像佛像身上千疮百孔无一不在述说着历经千年的故事每日的游客人来人往石窟里佛像的视角又会是怎样的?10月24日,太原-山西博物院太原-山西青铜博物馆太原-太原博物馆10月25日,太原-晋祠晋祠的秋色一角晋祠中的一座戏台是不是很眼熟?98版西游记中出现过哦~在太原期间,游学团前往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拜访并参观了王纪平老师的工作室10月25日晚游学团踏上了归程在7日6晚的游学活动,游学团成员们不仅经历了千年古都的无尽诗意与底蕴,也在路途中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与渴望。通过参观工作室、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艺术素养。“石湾杯”的举办不仅仅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们每一年也希望可以通过活动的热度,可以影响更多的“陶瓷人”。让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可以真正地有所收获。再次提醒一次,2019年“石湾杯”仍在展览期间,至12月31日结束,地址为新石湾美术馆(大雾岗森林公园南门)。你还在等什么呢~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9
2019-11
博物馆里学问多 小记者们收获大
转自:佛山小主人 上周末,我馆迎来了一批小记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地参观、了解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穿梭在馆里各个角落,在实践中开拓视野,提升小记者的技能,增强自信。石湾陶瓷在中国陶瓷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石湾瓦,甲天下”,为了领略石湾陶瓷文化的魅力,小记者走进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认真聆听讲解,了解石湾陶瓷文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探索学习——小记者基本素质之一。信心满满的采访小记者出动!小记者的大方自信,赢得游客们的点赞!
19
2019-11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作品欣赏(三)
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442件(套),其中100件作品入围展览。在入围的100件(套)作品中,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特别奖8名,优秀作品奖22名以及网络最受欢迎奖3名。入围作品展览时间从10月19日到12月31日,展览设在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的新石湾美术馆,市民可免费入场,欣赏来自全国“青春巧手”们的精妙设计。 下面我们来欣赏获得“优秀奖”的7件作品吧~ 优秀奖《寻》 熊静雯 广州美术学院 以陶泥为媒介,半身具象的人物雕塑的呈现方式,通过对肩部以上的局部进行夸张和不同程度的扭曲,表达笔者对陷入困难与迷茫时的无助,但仍抱着乐观的心态努力寻觅出一丝走出困境的希望之光。《全世界谁倾听你》系列 何强 清华大学 作品将瓷花捏塑工艺嫁接在人物形象之上,借物言情,通过植物不同形式的生长状态来表现处于不同境地下的人的复杂情感。我把人物体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与不同形态的植物搭配起来,做出若干种状态,将其汇总在一起,观者就可以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一些列汇聚的情感。《门神》 杨发安 瓷言坊陶瓷有限公司 对中国传统门神新的诠释,新的理解,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游戏元素,使更很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年记系列-2017年》 刘泠杉 中国美术学院 每年留下一个自己。《人性的灾难》 MD. ANISUL HAQUE (安里斯) 南京艺术学院 当我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联想到1971的孟加拉国和最近的缅甸,叙利亚和也门所发生的。所谓难民就是一群被迫跨越国际边界线,无法安全返回自己家园的人。他们一直在竭力挣脱目前的处境,等待着过自由快乐的生活。无论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国籍是什么,我们唯一的身份是人类。我期待一个和平的世界和一个人人都可以享受生活的文化体系。《匿名性》 陈佳欣 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创作动机来源于对于特殊与普遍的理解,对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理解。当个体向特殊和独立迈进的同时,又想与环境融为一体追求普遍性。把个人的情绪和表达适当藏起,维持空间环境的秩序与平静。同时,多样的情绪与思想也作为构成整个多元空间的一部分而持续存在。《方生》 高佳玉 晋中学院 方生方死,万事万物正在不断地出生成长,也在不断地死亡消失。《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中国古老的文明用唯物辩证法很好地诠释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这件作品也正是表达此意。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时间:2019年10月19日—12月31日(免费开放)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新石湾美术馆(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
13
2019-11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作品欣赏(二)
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442件(套),其中100件作品入围展览。在入围的100件(套)作品中,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特别奖8名,优秀作品奖22名以及网络最受欢迎奖3名。入围作品展览时间从10月19日到12月31日,展览设在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的新石湾美术馆,市民可免费入场,欣赏来自全国“青春巧手”们的精妙设计。新锐奖《夏天结束了》 / 徐骁一 中国美术学院 青春潦草收场后,才恍惚想起自己在多年前明明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推搡着长大成人。来不及跟夏天挥手告别的仓促人生,年轻时也对世间万物充满期待,转眼间就落入了平庸之海。《家庭》 / 曹涵凱 述說一個年輕的母親,可愛的孩子和一頭憤怒鸭子之間微妙的關係。《人间》 / 陈以勤 景德镇陶瓷大学 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是中国古代石窟壁画艺术和远古时期的图腾壁画。用泥土创作一组融合古人石窟,表现“人”的情感,生命的律动,灵魂的思忖。 创作中我通过多种泥料的混合烧制来表现一种大气浑厚的质感和宇宙世界的包容之感。我将在创作过程中的留下的痕迹尽力地保留下来,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艺术的一次致敬吧。《面孔》 / 林苗 景德镇陶瓷大学 面孔、表情是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千人千面,众多的不同的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其中无论是快乐的、沮丧的、忧伤的、美好的、丑陋的都集于这一身,每一样都是“自己”本身的一部分,调和自己不同的面、接纳自己不一样的面、展示自己的不同的面,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懂鸟语的人2》 / 赵淋 目心艺社 作品是情绪的凝结,情感的物化。这是一种惊异的、迷人的、又恐惧的情境,你懂得了鸟的语言,你因此多了许多的乐趣,知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你因此又惊喜又惊恐。懂鸟语的人,拥有不同常人的视角和讯息,也因此拥有不同常人的烦恼。《头像系列—喜》 / 白羽 作品是获益于一次山西考察的收获。山西永乐宫中的壁画画面气势不凡,场面宏大,里面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地个性和独特。其中的一幅小鬼供奉图对我的影响最大,小鬼的夸张形象和传递出的气势和感觉都非常特别。我尝试着将这些略带神话特色的传统元素融入到我自身的创作中来。《等待》 / 王宾 上海市普陀区平利路第一小学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的书画爱好者,特别是古代文人高士,崇尚他们的生活方式,敬仰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文人情怀。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俞伯牙抱琴等待钟子期的场景,那种知音未见时失落与惆怅,伤心与绝望的忧伤状态,可谓: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读书公》 / 许少杰 广东柏林陶塑艺术研究院 作品是石湾陶塑常见表达的题材《读书公》,用随意捏塑手法塑造,加上浑厚的釉色,表达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时间:2019年10月19日—12月31日(免费开放)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新石湾美术馆(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
6
2019-11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作品欣赏(一)
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442件(套),其中100件作品入围展览。在入围的100件(套)作品中,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特别奖8名,优秀作品奖22名以及网络最受欢迎奖3名。入围作品展览时间从10月19日到12月31日,展览设在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的新石湾美术馆,市民可免费入场,欣赏来自全国“青春巧手”们的精妙设计。一等奖《吴昌硕立像》 刘雷 刘雷陶艺工作室 为已故去的先贤造像,除了参考有限的资料之外,还要发挥一些想象,最后完成以后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 利用石湾陶塑材料为近代著名海派书画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造像,对先生的神态、形象、装束、时代特征进行细致刻画,不知心目中的大师和彼时现实的大师有几分近似。二等奖《here with me》 熊子黎 我在此只描绘我们所能看到的模糊了性象的只是为了强调“相同”概念的本身。而切片及陶瓷材料的运用一方面为了凸显这个工业信息化时代的下的我们“冷感”的表象,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情感状态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这套作品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剖析与情感缩影,在这一系列繁杂的制作方式中让我不断的去探索自身内心的状态和欲望。《都市节奏》 刘国英 西安工程大学 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社会位置,作品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当下人们对生活的表现,运用抽象的方式,半圆形的形体表现出当代人们在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状态,每个人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相对应的形象和精神体现,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要努力适应社会,为祖国添砖加瓦。三等奖《欲壑难填》 宋鹏飞 南京艺术学院 作品以人物创作为主,联系到人与自然在当今的紧张关系。由于人类自身欲望的膨胀,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灾难事件,并且愈演愈烈。 人类作为有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去平衡这种关系将是最大的挑战。 《不可说》 张紫芸 广州美术学院 以本人小时候的经历为创作主线,运用羊毛、铁丝等综合材料制作的人脸陶瓷雕塑。《生长痛》 张睿 南京艺术学院 生长痛是指由于骨骼与局部肌肉和筋腱的生长发育不协调等而导致的生理性疼痛。通过人体皮肤肌理的撕扯表现出个人成长的一个过程。成长是伴随对原先自我的不断否定以及外界干扰,不断破坏、重塑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呈现出一个新的自我。展现立体的现实物体和虚拟的场景融合,突出空间穿插和空间感的延伸。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时间:2019年10月19日—12月31日(免费开放)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新石湾美术馆(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
1
2019-11
展期延长|“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
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红藏会山东红藏委、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自8月8日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尤其是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为了更好地发挥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现将展览时间延长至11月30日。展览现场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3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 精彩不容错过,请各位观众朋友根据展期调整时间,抓住展览的尾巴,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30
2019-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到访石湾
10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荣休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雅克考夫曼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陶瓷教研室主任王琪、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谭红宇等人的陪同下到访石湾。雅克考夫曼是瑞士人,在国际陶艺界具有极高的威望,这次来到中国,一方面是受广州美术学院的邀请在美院举行学术讲座,另一方面是来石湾与石湾的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考夫曼主席一行首站来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受到了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吉亮、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体局局长何凯敏等领导的热情接待,黄书记向考夫曼主席赠送了极具石湾特色的微雕纪念品,并且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黄书记介绍了佛山各类特色文化以及石湾区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现况。考夫曼主席特别喜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是超出了大家的预期,特别是对中国陶瓷文化理解十分深透。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吉亮向雅克考夫曼主席赠送石湾微雕纪念品领导和来宾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门前合影考夫曼主席与石湾镇街道领导深入交流会谈结束后,考夫曼一行参观了正在我馆临时展厅展出的“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观展过程中,他提出一些学术问题,对石湾蓝钧釉色如何把控其流动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提到他十分认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对新中国各时期的领导人相当了解。考夫曼主席参观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陶瓷雕塑作品展考夫曼第二站来到了南风古灶,碰巧遇上高灶正在烧窑。考夫曼早前也参观过南风古灶,但第一次看到烧窑,他与龙窑烧窑技艺省级传承人苏乃灌进行了交流,详细询问了烧窑的时间、温度、火候等技术问题,并给龙窑“挤火”。考夫曼主席详细询问龙窑柴烧的情况给龙窑“挤火”了解如何观察火眼接下来,考夫曼来到柒号仓艺术馆,参观魏华教授的工作室。之后来到新石湾美术馆参观了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考夫曼对展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展品来自中国各地,具有各地的特色,也表达了作者的各自意念,作品很有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欣赏中国青年陶艺者的表达方式。他在一件名为《时间的旅程》的作品旁驻足良久,他个人很喜欢作者用这种烧造工艺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特地邀请大家在此作品前合影留念。参观柒号仓艺术馆参观2019“石湾杯”青年陶塑(人物)大赛作品展在考夫曼喜爱的作品前合影留念当天最后一站,考夫曼来到石湾知名陶艺家曾力、曾鹏的作品展示室,与两位陶艺家相聚。曾力和曾鹏在瑞士的个人展览刚刚结束回到中国,展览的实施过程得到了考夫曼的鼎力相助,三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很赞赏曾力、曾鹏的作品。他到中国来是为了学习中国的陶瓷艺术和文化,希望做纯粹艺术的交流和学习。他认为自由是要以一定的限制作为前提的,每个人都需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框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个人在创作作品时很注意表现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在当中找到平衡点。他认为人和人的交流需要找到能与自己对得上的人,他到中国来结识了许多朋友,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希望这种关系能一直保持下去。在艺术家曾力、曾鹏瑞士展览的海报前合影
29
2019-10
“刷爆”陶艺圈的展览来啦!
No.1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 10月19日,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在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盛大开幕。作为设计周的重头戏之一,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在当天开幕。 “石湾杯”大赛于今年4月启动,共征集了442件参赛作品,其中100件作品入围展览,入围率达4.5:1。“石湾杯”作品展设在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的新石湾美术馆,市民可免费入场,欣赏来自全国“青春巧手”们的精妙设计。 作为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的重点项目,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自启动以来,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442件(套),较去年同比增加了11%。同时,大赛覆盖范围也更广。据统计,参赛者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来自全国各地72所院校。本次参赛者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只有18岁。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现场 大赛于9月28日进行终评,在入围的100件(套)作品中,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特别奖8名,优秀作品奖22名以及网络最受欢迎奖3名。入围作品展览时间从10月19日到12月31日。“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一等奖作品《吴昌硕立像》“石湾杯”一等奖获奖者刘雷在向领导们介绍作品《吴昌硕立像》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领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领导与获奖者等人合影 此外,“石湾杯”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活动,远赴西安、山西等地开展游学交流,拜访当地名家,实地采风,既开阔眼界,增进友谊,又收获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机会,同时也提升了“石湾杯”大赛的品牌影响力。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时间:2019年10月19日—12月31日(免费开放)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新石湾美术馆(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
23
2019-10
时代印记陶瓷雕塑作品欣赏(四)
我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通过展示全国五大窑口的超过100件的陶瓷精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包括: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四大版块。 各篇章的组织沿着七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第四篇章 中国梦:走进新时代 表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从经济、体育、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由表现美丽农村、幸福童年、体育成绩、人民生活等照片组成,反映对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赞颂。部分作品欣赏喜庆澳门回归20周年作者:刘炳年代:2019年尺寸:长14cm,宽15cm,高49cm产区:广东石湾 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9年生于广东石湾。 这是刘炳大师现实题材的代表作,作品平时自然,气韵生动,该作品是为佛山市政府赠澳门特区的礼品。宇航员作者:潘柏林尺寸:长45cm,宽25cm,高35cm产区:广东石湾 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3年生于广东石湾。 2012年6月中旬,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在这之前,全世界已有56名女航天员到过太空,而刘洋成为世界第57名女宇航员。警察妈妈作者:刘兆津年代:2008年尺寸:长37cm,宽29cm,高39cm产区:广东石湾 作品参照四川女民警蒋小娟在抗震救灾时手抱灾区婴儿喂奶的图片塑造。女民警凝视着远方,双手温和地抱着一个头戴小尖帽的婴儿,小家伙正在美美地吮吸着女警察的乳汁。而在女警察坐着的是一片颓垣败瓦的废墟。感人的哺乳画面与废墟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次将灾难中的大爱淋漓展现。神驰大陆动乡思作者:刘藕生年代:20世纪80年代尺寸:长29cm,宽21cm,高36cm产区:广东石湾 作品讲述了一位中国老兵,在台湾海峡那边,带着小孙子在海边放着风筝,诉说着祖国的故事。眺望海峡对面,很想回故乡看一看,感受一下祖国的热土。运用细致的雕刻手法,完全把老人家思念故乡的心情和小孩的天真、茫然不知的两种不同神态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人物刻画惟妙惟肖。题目也很有时代性,使人一看就会被吸引住,引发对当时的政治背景的深思。这是一件对那个时代富有意义的代表作。农学家——袁隆平作者:刘炳年代:2009年尺寸:长20cm,宽18cm,高45cm产区:广东石湾 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9年生于广东石湾。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工作50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袁隆平颁授“共和国勋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孔融让梨作者:吴信坤年代:2017年尺寸:长10cm,宽9cm,高15cm产区:广东石湾 吴信坤大师,生于陶都佛山,是一名中外著名的华裔雕塑家。该作品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创作的石湾陶塑,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尊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融尊老敬长的精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1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 更多作品,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
23
2019-10
“石湾杯”正式开幕,游学团踏上征途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在新石湾美术馆正式开幕啦10月19日上午9:30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开幕式在大雾岗森林公园西入口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开幕式举行了多个仪式南风古灶国际柴烧研学基地合作启动仪式“收藏石湾”“佛山杯”“石湾杯”三大赛事作品版权登记启动仪式“漫游禅城”手绘地图首发仪式而“石湾杯”一、二、三等奖的颁奖仪式也随后进行仪式进行过后,我们来到了今年“石湾杯”的作品展览地点——新石湾美术馆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的展览现场不仅迎来了多位领导的参观视察,许多媒体朋友也蜂拥而至。领导入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王效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佛山市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孔海文、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等领导嘉宾参观展览。一等奖获奖者刘雷在向领导们介绍作品《吴昌硕立像》二等奖获奖者熊子黎在介绍作品《here with me》的互动原理三等奖获奖者刘国英解说着作品《都市节奏》的创作理念魏华教授在辅助解说三等奖获奖者宋鹏飞在介绍作品《欲壑难填》刘国英在与媒体朋友交流熊子黎与张睿、张紫芸交流中魏华教授与一等奖获得者刘雷交流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领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领导、魏华与获奖者们合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观众也进入展厅参观当日下午,我们的游学小分队也正式踏上旅程,前往了我们的第一站——西安,出发前在柒号仓艺术馆集中合影留念。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1
2019-10
2019年“石湾杯”作品展明日将于新石湾美术馆正式开幕!
10月19日2019年“石湾杯”大赛作品展即将正式开幕啦经过了近半年的筹备之后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在这几日也正在紧张地进行现场布展工作今年的“石湾杯”即将在全新的新石湾美术馆展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2019年“石湾杯”作品展现场吧展览入场魏华老师正在指导布展现场纯白的展示空间更能将参赛作品最好的状态表现出来一件件优秀的陶瓷作品正静静地等待着各位的到来即使已至深夜工作人员还在现场确认万无一失怎么样?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前来现场感受这些陶瓷作品了吧!我们已经做好准备10月19日在新石湾美术馆等候大家的光临了!地址:大雾岗森林公园-南门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8
2019-10
庆祝 |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迎来15周年馆庆~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悄然迎来了15岁生日 15年一路走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推出了系列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和活动,成为观众和陶艺家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石湾陶艺与世界陶艺的交流和学习,推动了石湾陶艺的创新发展。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为石湾陶艺的发展作贡献。正在展出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时间:长期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固定展厅 《陶瓷拾隅》展厅《陶的形成》展厅《窑的演变》展厅《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厅正在展出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11月10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白毛女组塑》观众互动体验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18
2019-10
厉害了!我馆这场活动上了学习强国
时下最火的APP是什么?那必须是“学习强国”!9月28日上午,筹划了近半年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迎来了最终评审的时刻,终评现场设在石湾柒号仓艺术馆。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罗小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耿钰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陆斌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共同组成专家评委小组,对入围并寄送到石湾的100件(套)作品进行了现场终评。现场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除此之外,由于今年“石湾杯”的参赛作品质量优秀,评委们对其中的许多好作品都难以割舍。所以,临场我们增设了8名新锐特别奖!(新增奖项也可以获得由大赛组委会颁发的证书)这场大赛,不仅得到了全国陶艺院校师生的热情参与也上了学习强国的平台↓↓↓全文如下:【人文广东】用青春之手 开启石湾陶艺创新之门作者:谢轲 谭兼之古镇办大赛,搭台引良才。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获奖名单近日出炉。“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全国性陶艺赛事,也是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持续举办的一项品牌活动,今年已经进行到第三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向全国陶艺原创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艺术实践、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平台。经过三届的比赛,打响了品牌,成为陶艺界的一张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陶艺家来石湾施展才华,佛山也借这些青春之手开启石湾陶艺创新之门。当前,石湾正着力将“中国陶谷”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通过各类陶艺品牌活动,不断深入挖掘陶文化内涵,积极推动陶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在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同时,通过“石湾杯”这一平台吸取院校和陶瓷产区的创新理念,与石湾陶艺交融发展,扩大石湾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石湾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参赛作品《寻》大赛特点:“年轻化+国际化”打造品牌赛事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以“人物”为创作主题,要求作品符合人物时代特征,通过塑造生活形态、表情神态,反映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9月28日上午,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在石湾柒号仓艺术馆进行最终评审。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小平等五人组成的专家评委小组,对最终入围并寄送到大赛组委会的100件(套)作品进行现场终评。现场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新锐特别奖8名、优秀作品奖22名。当日下午,通过网络投票产生的3名“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揭晓,总共36件(套)获奖作品于当日全部评出。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为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的重点项目,于今年4月下旬启动。此次大赛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面向全国45岁及以下的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等征集作品。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共315人报名参赛,共收集到参赛作品442件(套),参赛人数及作品数量均比上一届有所增加。《悲欣交集》获网络最受欢迎奖此次参赛者中有215人来自全国各地72所院校,包括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学院派”气息十分浓厚。除了众多美术陶艺专业的学生参赛,一些院校陶艺学科负责人、陶艺学科硕导、产区国家级陶艺大师的参赛也成为大赛亮点之一。此次大赛还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石湾杯”已打造成为国内陶瓷艺术领域的优秀文化品牌,并逐渐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大美术院校、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中得到了广泛认知和好评。年轻人仍然是陶瓷艺术创新的主力军,今年参赛者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年龄最大的参赛者45岁,最小的只有18岁,参赛者的年轻化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和创意空间。大赛还吸引了前来中国交换学习的外国友人和来自马来西亚的教师报名参赛,这意味着大赛的广泛发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石湾杯”开始步入国际化舞台。作者视点:多做“作品”而非“商品”身着白褂,手拿纸扇,眉毛高耸,眼睛斜视……在此次大赛最终评审中,这件来自石湾本土的陶艺作品《吴昌硕立像》,以其“人物形象极度传神”的特点获得评委一致青睐,被评为一等奖。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南风古灶里的“刘雷工作室”。《吴昌硕立像》正是由刘雷创作的。初次见面,记者觉得刘雷的神态与《吴昌硕立像》这一作品的俏皮表情有几分神似。刘雷祖籍安徽,在学艺的道路上几经辗转,于2010年在南风古灶开启自己的陶艺创作之路。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主要进行“陶瓷器皿”创作,“陶瓷人物”做得不多。“我也是偶然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吴昌硕’的图片,看到他微微隆起的小肚子,还有斜视的目光,我就觉得很幽默。就突然来了灵感,并决定以他为原型做个人物立像。”《吴昌硕立像》的作者刘雷正在创作刘雷介绍,自己创作这幅作品时,倾向于“趣味性”,同时讲究结构与解剖,多用“线描”的手法,使其人物形象具有“传神”的效果。刘雷在2017年曾参加过“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并获得三等奖。刘雷表示,这次大赛获得一等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的信心。“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审美观念,不刻意迎合市场,而是真正从艺术出发,去做一些‘作品’而不是‘商品’,力争为石湾陶艺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大赛入围最终评审的100件(套)作品将于10月19日至12月31日,在位于大雾岗森林公园内的新石湾美术馆进行展览,市民可免费入场参观。10月中下旬主办方还将组织获一、二、三等奖的6位获奖者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评委观点:倡导开放包容 开启创新之门本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将“人物”作为大赛主题,旨在将石湾陶艺放在全国陶瓷人物创作的大框架下,展开一系列陶瓷雕塑语言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从雕塑史、美学理论的角度,展开中国新生代陶瓷人物的创作研究,在雕塑艺术范畴内凸显、张扬石湾陶艺最根本、最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大赛组委会收到的442件(套)作品经过评委两轮严格筛选后,评出100件(套)作品入围最终评审。入围最终评审的作品入选比率几乎是4.5:1,也就是从4.5件征集作品中才选出1件作品入围。罗小平认为,此次入围的作品质量都非常高,而且题材广泛、创作手法新颖、表现形式多样,代表了目前国内年轻一代陶瓷雕塑艺术的较高水平,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陶艺创作者的创作热忱。“《吴昌硕立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邱耿钰着重点评了一等奖作品。他表示,这件《吴昌硕立像》是一件来自石湾本土的作品,作品没有炫技,体量不大但是却做得很“传神”,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气息。而三等奖作品《生长痛》,则是将人体躯干各部位进行割裂创作,融合素描绘画的形式,展现出全新的陶艺创作模式。“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年轻的作者经过思索,通过这样‘碎片化’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即人的成长要经历阵痛才能蜕变。”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陆斌点评说。三等奖作品《生长痛》部分来自石湾本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则认为,举办此次大赛,能够让石湾的年轻陶艺从业者们,多与外界交流,开放吸收、取长补短,从而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陶瓷人物雕塑并不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剖析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中国陶塑人物的创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历程,它是中国雕塑艺术重要的表现方式。”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他表示,此前大赛往往都是选择“综合类”的主题,作品类别比较宽泛;而今年将创作主题定为“人物”,是为了更好地让石湾陶艺开启“创新之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点评获奖的参赛作品魏华介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石湾的“陶塑人物”本来就具备良好的行业形象,比如久负盛名的“石湾公仔”。可是陶塑人物创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像景德镇、德化、宜兴等陶瓷产区,在多年的陶艺发展中,都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陶瓷人物风格。在当下,各个陶瓷产区都处于勇于创新、寻找自我的突破口,以陶塑人物见长的石湾,更要肩负起引领新一轮创作风潮的使命与担当。举办此次大赛,既可以一窥当代年轻人是如何通过作品观察人的,又可以将石湾的“陶塑人物”和当今国内顶尖的陶艺创作做一个对比、连接,从而激发石湾陶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新鲜事物。“石湾陶艺不能只在局部的地域框架下思考出路,而应该保持更多的时代性、实验性、全球性、公共性,去构建这种大格局。我相信石湾陶艺文化未来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魏华说。作者单位:珠江时报 禅城区委宣传部责任编辑:王景珍 陈韵琦 阮志峰
17
2019-10
【作品征集】鼠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又准备开始啦!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将进入第十二个年头,从2008年牛年生肖活动开始到2020年的鼠年生肖活动结束,将圆满地完成一轮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这一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更重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重新翻新了展厅,以优美高雅的展示环境迎接展览和评奖;继续在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等博物馆展示;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将生肖陶艺品送到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更多的宣传渠道,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宣传石湾陶艺。希望各位陶艺家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博物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大赛及巡回展活动,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一)石湾展览时间:2019年12月5日至2020年2月9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二)外地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中山市博物馆 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23日 顺德区博物馆 2020年2月6日至2020年3月1日 三、活动内容 (一)比赛评出“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和“创意生肖奖”。组织专家评委对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审和筛选,得分最高的前30名分别获“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和“创意生肖奖”,入选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未获奖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退还。 (二)展览将参赛陶艺家的生肖作品进行展示。除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外,将从参展作品中筛选优秀的作品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等多个地方展示。四、展品要求(参赛作品不收取任何费用)1、2019年创作的“鼠”题材陶艺品;2、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 3、参赛者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产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五、工作安排 (一)大赛发动(2019年7月开始) 到我馆办公室索取或登录我馆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填写 (二)第一次作品征集(2019年11月1日—11月15日)参赛者将作品及报名表交到我馆(三)作品拍照(2019年11月18—19日)作品拍照及宣传画册的设计制作(四)评审(2019年11月20日)拟邀评委进行评审 (五)第二次展品征集(2019年11月25日开始)征集作品到其它展场进行展示 (六)展览开幕(2019年12月5日)举行开幕式和颁奖仪式 (七)退作品时间(以电话通知为准)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其它展品退回送展人。六、宣传方式1、开展广泛的宣传推广活动,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用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对大赛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务求使宣传更深更广。2、出版印刷品,通过小册子、台历等对大赛及参赛者进行全面宣传。3、通过网上商城宣传参赛生肖陶艺品。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19年7月18日
17
2019-10
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即将开幕~
自今年4月底,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进入了报名阶段。时至今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最终检验成果的时刻!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展10月19日将在大雾岗森林公园新石湾美术馆正式开幕!届时,欢迎社会大众前来观展!地址:大雾岗森林公园莱翔路入口今年的“石湾杯”作品质量受到了评委团的一致好评其中的优秀作品数量甚多让我们先来一睹为快吧!一等奖《吴昌硕立像》刘雷二等奖《都市节奏》刘国英二等奖《here with me》熊子黎三等奖《生长痛》张睿三等奖《不可说》张紫芸三等奖《欲壑难填》宋鹏飞除了以上6位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外还有许多的优秀作品都在新石湾美术馆等着你们哦~!10月19日,新石湾美术馆,约定你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16
2019-10
时代印记陶瓷雕塑作品欣赏(三)
我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通过展示全国五大窑口的超过100件的陶瓷精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包括: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四大版块。 各篇章的组织沿着七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第三篇章 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特殊历史时期,广大的中国青年曾经响应国家号召,去祖国的广阔天地锻炼、生产、建设,少数民族也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这个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陶塑作品,反映了特殊时期的现实主义题材成就。部分作品欣赏边防战士作者:曾山东年代:1958年尺寸:长32cm,宽20cm,高39cm产区:江西景德镇 曾山东,1926年生,江西省丰城市人,是一位杰出的陶艺大师,出身于陶艺世家。 边防战士,是经常会被人们遗忘的人。他们整日守卫在祖国的边疆,保卫着祖国,为我们的生活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作品让我们感受到边防战士的风采。爱劳动年代:20世纪70年代尺寸:长9cm,宽5cm,高15cm产区:福建德化 福建德化瓷塑体现作品晶莹剔透的特色,“劳动最光荣”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就燕妮问他世界上什么最光荣时所作出的坚定回答。该作品正是表现热爱劳动题材的作品。少数民族妇女年代:20世纪60年代尺寸:长10cm,宽9cm,高23cm产区:福建德化 福建德化瓷塑采用本地特产白瓷土,胎釉如脂,质洁无瑕,形成了德化瓷塑精工细刻、线条圆润、疏密均匀、柔和典雅的风格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该作品描述了少数民族妇女丰收喜悦的心情。一个梦想作者:梅文鼎年代:2008年尺寸:长14cm,宽11cm,高32cm产区:广东石湾 梅文鼎,生于194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2年起从事陶艺的创作设计工作。作品运用石湾瓦脊人物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体态健硕,雄姿英发的青年足球运动员的形象,石湾窑淋漓尽致的颜色釉在本作品中亦得到充分的表现。天山狩猎作者:廖洪标年代:20世纪60年代尺寸:长30cm,宽23cm,高36cm产区:广东石湾 作品《天山狩猎》反映了新疆社会生活状况,是由广东石湾派出的包括廖洪标在内的大师团队前往新疆实地体验生活,鉴于当时新疆仍有不稳定因素,这件反映在冰天雪地里,猎户狩猎之时骑马侦查的作品应运而生。我爱北京天安门年代:20世纪70年代尺寸:长19cm,宽7cm,高15cm产区:江苏惠山 江苏惠山泥塑泥人造型古朴丰满,表现手法简洁洗练。这是一尊以二女一男三个孩子在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儿童歌曲为题材的彩色泥塑作品,曾获得全国大赛金奖。 2013年6月,这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入选公益广告,并于7月1日正式发布。名称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1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 更多作品,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10
2019-10
【公告】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获奖名单
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获奖名单自2019年9月28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平台上公示,无接到任何投诉,现将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如下:
1
2019-10
“中国红”装点博物馆,营造氛围献礼国庆
国庆节假期即将来临在祖国7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喜庆气氛无处不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近日,经过我馆工作人员精心布置,博物馆充满了浓厚的国庆气氛,红旗飞扬,“欢度国庆”的红灯笼高高挂,都给这个国庆节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氛围。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一起去实地探访一下吧~彩旗小红旗红灯笼欢迎大家前来打卡~
30
2019-9
时代印记陶瓷雕塑作品欣赏(二)
我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通过展示全国五大窑口的超过100件的陶瓷精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包括: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四大版块。 各篇章的组织沿着七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第二篇章 胜利:东方红 太阳升 展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伟人风采,以及守卫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们。部分作品欣赏开国大典作者:刘泽棉尺寸:长18cm,宽17cm,高52cm产区:广东石湾 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作者:曾山东、尹一鹏、刘远长等尺寸:长62cm,宽25cm,高68cm产区:江西景德镇 回顾党的历史,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坚持走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伟大实践。他用他的言与行,为我们树立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可以说是联系群众的典范,我们学习的榜样。而毛泽东之所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周恩来总理作者:刘泽棉尺寸:长20cm,宽24cm,高29cm产区:广东石湾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1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 更多作品,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30
2019-9
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9月28日上午,筹划了近半年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迎来了最终评审的时刻,终评现场设在石湾柒号仓艺术馆。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罗小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耿钰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陆斌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共同组成专家评委小组,对入围并寄送到石湾的100件(套)作品进行了现场终评。现场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除此之外,由于今年“石湾杯”的参赛作品质量优秀,评委们对其中的许多好作品都难以割舍。所以,临场我们增设了8名新锐特别奖!(新增奖项也可以获得由大赛组委会颁发的证书)其余,评选出优秀作品奖22名;截止14:30时,通过网络投票产生3名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至此大赛获奖名单全部诞生,并于今日起全网公示3天。本届“石湾杯”大赛的评选标准1. 第一轮评选,每位评委审查100件入围作品,各自选出36件作品,作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备选名单;2. 将第一轮票选名单自高至低排列,获得3票及以上票数的作品直接进入第三轮筛选。获得2票的作品进行第二轮投票筛选。获得1票及无票的作品淘汰;3. 第二轮评选,针对在上一轮票选中获得2票的作品进行。按36-(第二轮中直接晋级的作品数)数量,划定每位评委在第二轮评选中,需要选出的作品件数,晋级规则与上述第2点相同。直至选出36件获奖作品;4. 在第三轮评选(即确定最终一二三等奖)之前,将开展评委讨论会。5位评委可在此阶段,讨论一二三等奖候选名单,并仍通过第2点方式,逐轮得出6件得奖作品名单;5. 结合讨论会意见,各位评委在6件一二三等奖备选作品的名单中,各自列出一二三等奖意见。并最终按票数计算得出最终各奖项名单。本届“石湾杯”获奖名单一等奖《吴昌硕立像》刘雷二等奖《都市节奏》刘国英《here with me》熊子黎三等奖《不可说》系列张紫芸 《生长痛》系列张睿《欲壑难填》宋鹏飞网络最受欢迎奖《悲欣交集》颜松柳32039票《不可说》系列张紫芸28012票《融》陆婉淇、关钰萍等人23050票新锐特别奖《人间》陈以勤 《夏天结束了》徐骁一《读书公》许少杰《懂鸟语的人2》赵淋《喜》白羽《Family家庭》曹涵凯《面孔》林苗《等待》王宾优秀奖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8
2019-9
2019年“石湾杯”网络最受欢迎奖投票
“石湾杯”是一个全国性的陶艺比赛,也是石湾的一项品牌活动。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大赛共征集参赛作品442件(套),其中入围作品101件,实际参与终评作品100件。接下来,决定权转移到各位的手中了!大赛组委会举行网络投票,从100件入围作品中评选出票数最高的3件最受欢迎的作品,作者将获颁“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每人可获奖金人民币1000元。记住啦,投票期限为9月26日——28日,请抓紧时间投票啦!点击【投票】,进入投票环节,选出3件您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吧。 投票规则 1、同一件作品每人每天均可投票一次,最多能投3票;2、严禁刷票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参选资格;3、此次投票数据统计将在主办单位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确保其准确性和权威性;4、投票活动期限为:2019年9月26日14:30至2019年9月28日14:30;5、此次投票活动在官方微信进行,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所有。 投票方式 点击下图,并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为你心爱的作品投票。温馨提示,点击作品名称,可以看到更多作品信息哦~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6
2019-9
【展览】“禅城红色印记”主题展览从南风古灶移至我馆展出
南风古灶展出的“禅城红色印记”主题展览已移至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展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地点“禅城红色印记”主题展览时间:2019年9月26日—9月29日(免费开放)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联系人:汤小姐 0757-82701218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26
2019-9
喜讯|石湾陶艺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
你可知道2019年备受全国艺术圈瞩目的盛事吗?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作品展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代表了国家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分有中国画、油画、综合画种动漫、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设计、水彩粉画、漆画、陶艺、壁画等。其中陶艺展区吸引全国广大的陶艺美术家,美术工作者、爱好者积极投身到创作中,出精品、出力作,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其初评参赛作品近2600件,经过初评、复评专家严格评审,最终选出274件作品进入展览,大丰唐艺术总监范安琪的《戏曲-形形色色》、设计师范岩平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吕绍藩共同合作的《魂归故里--中国烈士在韩二十四方印章及遗物》、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的《德化印象》在众多作品脱颖而出,入选本次作品展。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 2019年9月20日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开幕展期至10月22日 作品欣赏《戏曲-形形色色》范安琪材质:陶尺寸:142X30X46cm 作品是以戏剧作为创作主题的大写意陶塑,更是有意识地深入探索人与泥土交流的过程,是对人生、对世界的阶段性体悟。人生跟作品一样,多少次无意间的擦肩而过,有意无意之间,看似有意又无意。形形色色,有形态、有人生百态、有颜色、有色即是空。如泥、似釉,正如大跨度的釉彩变幻,正如泥性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又恰如人生,变化变幻之间却又在有意无意间定格下来。用刮泥片的艺术手法将水墨的写意皴法用于陶塑创作,以手代笔,以泥代墨,信手挥写,不拘绳墨,一气呵成。那人物上恍惚而来,不思而至的条条、块块、丝丝、点点的陶泥,鲜活起来了,涉泥成趣,顿然生辉。在釉彩上更不囿于石湾陶的传统格式,扬弃原戏曲舞台装扮色彩原态,张扬心灵自由,张扬釉彩自身美的表现自由,釉彩郁勃纵姿,简洁明豁。作品再配上非常代表现代的材料“水泥”为底座。是一种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是一种本土文化自信的彰显。《魂归故里--中国烈士在韩二十四方印章及遗物》范岩平、吕绍藩材质:陶尺寸:150cm*150cm “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纪念,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央视网《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习近平这些话震撼人心》为了纪念朝鲜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重温中国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作者运用现代的观点和艺术造型语言,营造一个纪念碑式的方阵,最中心凸出部分是24方印章模型,原型来自韩国从2016年至今六次归还中国的烈士遗物中的印章,最中心处留有一个方型的凹下形空间,表达对英雄的无限追思和永远的铭记,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作品所有原型和印章字体皆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当年,他们为我们牺牲;今天,请为他们做一件事》。作品采用陶器烧制方式,尽显其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愿英雄魂归故里!愿烈士精神永存!《德化印象》魏华材质:瓷尺寸:80cm*33cm*7cm(一组共五件)《德化印象》是我公仔砖系列作品的延续。砖的素材来源于民间现成品。 历史长河中沉积着众多的所谓文化艺术的创造,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某种审美形态的情趣往往倾注着各个时代的印痕、某种精神祈愿,宗教的、政治的或是某个封建帝皇的意志,经过时间的过滤,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各自特定的气息。“砖”是笔者找到的最自然的精神呈现。通过复制转换、“砖”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了某种时间的距离,退去了宗教的狂热、人间的烟火。接收到的都是淡淡的气息,营造了别样的思想空间,有时也有些游移漂浮,但总是在打乱时空的重构中找到自己个人的某些记忆、某些片段。陶的材料的运用给了自己创作无限的丰富性,“砖”确实让人不再执着所谓的塑造,也不再坚持某种创作的意义。实际上,游戏与精神力度是个相对邻近的东西,有一片薄薄的纸只要加以水分就能穿透。造“砖”是一种偶发,浓缩了人物的时间和空间,让人体味人生的某种片段,它创造了不一样的人生场景。
26
2019-9
时代印记陶瓷雕塑作品欣赏(一)
我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通过展示全国五大窑口的超过100件的陶瓷精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包括: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四大版块。 各篇章的组织沿着七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第一篇章 斗争:黎明前的曙光主要表现旧社会人民受压迫、阶级斗争等主题。部分作品欣赏白毛女(一套19件、配件6件)作者:集体创作产区:广东石湾 这里一套作品共有19件,首次在石湾成套展出。白毛女的故事主要是讲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强渡大渡河作者:梅文鼎 刘国祥尺寸:长52cm,宽20cm,高23cm产区:广东石湾 强渡大渡河是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1团占领大渡河南岸石棉之安顺场,控制渡口。25日,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连长熊尚林率领下,强渡大渡河成功。地雷战年代:20世纪60—70年代尺寸:长23cm,宽16cm,高19cm产区:广东石湾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是胶东抗战史上浓重的一笔。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是一部经典之作,影响甚大。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1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一楼展厅 更多作品,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25
2019-9
【展览预告】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瑞士站
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瑞士站应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邀请,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瑞士站”于2019年9月26日至11月15日开展,场地包括布鲁克纳基金会(Fundation Bruckner),阿里阿娜博物馆(Muse Ariana),玛丽安布朗画廊(Marianne Brand Gallery)和几所大学。此次展览作为2019卡鲁日陶瓷艺术节(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推动中国和瑞士的友谊和文化交流。项目组应邀于9月26日至10月5日赴瑞士日内瓦举行展览开幕式、工作坊、纪录片展映、讲座等一系列交流活动。 展览现场报道敬请期待!来源:新陶网
25
2019-9
关于“石湾杯”作品评选标准的几个问题
至9月21日截止,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本届“石湾杯”入围作品的收件工作。接下来,我们就即将迎来9月28号的终评环节。在整个大赛的评选过程中,我们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筛选出了101件入围作品。而对于这批优秀的评选,具体又是如何展开的呢?在所有的投稿作品中,其实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都被淘汰掉了,我们对此感到非常的可惜。但鉴于评选中的一些客观因素,我们只能够忍痛割爱。对于这部分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我们感到非常抱歉。也非常欢迎各位参与下一年的“石湾杯”大赛。针对较有代表性的3个相关问题,我们也愿意在此作出答复。1. 问:本届“石湾杯”的入围作品,是以怎样的方式筛选出来的?“石湾杯”大赛组委会(下简称“组委会”):本届“石湾杯”从5月份就开始发起了正式征稿,一直到9月1日截止,我们一共收到了442件投稿作品。而关于作品的评选方式,是由评委们逐层筛选,最终得出的结果的。我们将442件作品删除作者信息后分别发给5位评委进行初评。评委每人从442件作品中评选出100件作品,再由组委会进行汇总,最后按每件作品的得票数由高至低排列,得出第一轮的入围名单。但是,在这份名单中,出现了有多件作品得票数相同,从而导致初轮名单的入围作品数大大超过原定的100件。所以,我们将得票数<=2票的作品单独列出,又进行了二次投票。在第二次投票中,我们最终得出的名单为101件,仍然超过了原定件数。最终经过大赛组委会和评审团的一致商讨决定,临时增加一个入围名额。这才最终导致,本届“石湾杯”的入围作品达到了101件。2.问:那么,各位评委是通过怎样的标准来筛选入围作品的呢?组委会:大赛评委们在评选时,第一个标准其实是较硬性的。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在一开始的邀请函中的提到过的参赛要求。最重要的无非是3点:1.作品题材要围绕“人物”展开创作;2.主创材料需要以陶或瓷为主;3.避免出现宗教类人物题材。在本届“石湾杯”的评选工作中,我们依照上述三点硬性准则,确实是筛选排除了许多优秀投稿作品。我们对这些优秀的艺术家表示歉意,但为了本届大赛的主题完整性,我们也只能忍痛割爱了。除此之外,在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表达、展现形式等纯粹为了服务于艺术审美趣味的相关元素上,我们并没有预先设定一个所谓的标准。“石湾杯”的举办,为的是发掘更多的青年陶艺家,并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学习。只要是好的,我们就都要!3.问:我们知道目前“石湾杯”已经完成了入围作品的收稿阶段,那在后续的各类奖项又是如何进行评选的呢?组委会:本届“石湾杯”在奖项的设置方面,共有以下几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网络最受欢迎奖3名,优秀奖30名。其中,除了网络最受欢迎奖,我们将会采用微信公众号投票的方式选出之外,其余奖项的评选,仍然是交给评审团来完成。为了大赛的公平性,奖项的评选工作,我们会邀请5位终评的评委老师,亲自来到评选场地,进行现场评审。届时,我们也将邀请不同的媒体朋友们来到现场记录、采访、监督。(完)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2
2019-9
“石湾杯”公示时间结束,收件时间只剩3天
此前我们宣布了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的101件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至今日,已经完成全网公示7天的阶段。现最终确定该名单为最终的入围名单。2019“石湾杯”入围作品名单序号作品名称作者1 《流逝》高帅2 《不可说》张紫芸3 《N-1》王创钊4 《女孩》孙千淇、刘勃通5 《全世界谁倾听你》系列何强6 《碧玉小家女》系列刘绮雯7 《守望》徐铭悦8 《夏天结束了》徐骁一9 《FFⅡ》费悦10 《门神》杨发安11 《舞者—俑》岳彤12 《年记系列-2017年》刘泠杉13 《童话系列一、二》代振莲14 《视大名著》李钱金15 《寻》熊静雯16 《人性的灾难》MD. ANISUL HAQUE (安里斯)17 《石语》潘康安18 《匿名性》陈佳欣19 《读书公》许少杰20 《踏雪巡防》曹锋明21 《方生》高佳玉22 《身生》康乐23 《子鱼》陈艺辉24 《无猜》简丽华25 《孤舟蓑笠翁系列一》李向东26 《遗风系列之八》08-13陈福庆27 《围观》梁颖28 《融》陆婉淇、关钰萍等人29 《潮一回》黄振伟30 《顽石》阳明、李波31 《修复》刘宝怡32 《梵我和一》张丽芬33 《复活》徐阳34 《生长痛》张睿35 《here with me》熊子黎36 《仗剑▪天涯》系列杨起帆37 《守望》刘小飞38 《出水芙蓉》孙兰39 《人间》陈以勤40 《生命的旅程》吴芯琳41 《娲》戴文静42 《出寒林》李海峰43 《男肖像解构》刘蓓44 《夏夜》系列汪阳坤45 《草原之恋》周文涛46 《面孔》林苗47 《山海之那一边人物瓷枕》欧阳城、何松枝48 《态释人生--青霄》郭君健49 《一挥而就》肖秋生50 《悲欣交集》 颜松柳51 《海上花》杨志52 《向米勒致敬》林潼53 《苗乡春早》陈秀满54 《工业文明——遐想》崔淇彬55 《曲▪梦》王静56 《畅》蔚慧怡57 《人类建筑NO.6》农帮敏58 《言止系列》张悦59 《壮乡情》李雁60 《懂鸟语的人2》赵淋61 《敖登格日勒》王永利62 《穆勒咖啡馆》孙睿63 《“聚会...”》梁吉坤64 《孩子孩子》邱霞65 《清风雅韵》李松阳66 《唯有杜康》王妍67 《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蔡桂清68 《森林里的小精灵》何皎月69 《我们》张飞70 《欲壑难填》宋鹏飞71 《共生》彭洪丽72 《落花生》孙乔乔73 《拥抱》刘德欣74 《都市节奏》刘国英75 《百变宝宝》黄炜76 《伯牙鼓琴》李光涌77 《我不属于这里》葛鹏涛78 《喜》白羽79 《刘伶恋杯》庄虹虹80 《个》吴一凡81 《等待》王宾82 《无相二》陈璐83 《吴昌硕立像》刘雷84 《共生》周小牧85 《远山》余洋86 《戏》马倩倩87 《山那边之四》黄善武88 《支起身体的女孩》周子正89 《娉婷》何琦琪90 《I see you 》九多91 《爱像流沙》伍蔚蔚92 《浮生若梦》陈威红93 《谧》巩丽阳94 《白日梦》吴秖町95 《清莲》刘红艳、张斌96 《乐园》刘玉珍97 《不要叫醒我》郑清海98 《1-我们》张思琪99 《Family家庭》曹涵凱100 《柔》王冬燕101 《匆匆那年》熊 敏另外,针对上述名单中入围作品的收件工作,至今已经进行到第5天了,距离我们的截止收件时间,只剩3天不到的时间了。仍未将作品寄出的参赛者们,要加快速度了,不要误了最终的收件截止时间。关于寄件要求可以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详细查阅《2019年“石湾杯”入围作品寄送及联络方式须知》此外,也要正式通知大家本届“石湾杯”的展览时间将从2019.10.18开幕一直至2019.12.31才撤展展期长至2个多月!!!届时,期待各位前来参观在开幕当天也欢迎入围的参赛者们前来参加我们也将会送上本届“石湾杯”作品画册!敬请期待哦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9
2019-9
【公告】中秋节假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常开放
中秋节假期开放公告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2019年中秋节假期期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放时间如下:9月13日(周五)至9月15日(周日)照常开放9月16日起恢复正常开放时间。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祝您参观愉快!开放时间:9:00—17:00(16:30后停止进馆)咨询电话:0757-82701218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2019年9月12日正在展出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时间:长期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陶瓷拾隅》展厅《陶的形成》展厅《窑的演变》展厅《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厅正在展出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11月10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白毛女组塑》观众互动体验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12
2019-9
【作品征集】 鼠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又准备开始啦!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将进入第十二个年头,从2008年牛年生肖活动开始到2020年的鼠年生肖活动结束,将圆满地完成一轮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这一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更重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重新翻新了展厅,以优美高雅的展示环境迎接展览和评奖;继续在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等博物馆展示;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将生肖陶艺品送到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更多的宣传渠道,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宣传石湾陶艺。希望各位陶艺家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博物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大赛及巡回展活动,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一)石湾展览时间:2019年12月5日至2020年2月9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二)外地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中山市博物馆(时间待定) 顺德区博物馆(时间待定) 三、活动内容 (一)比赛评出“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和“创意生肖奖”。组织专家评委对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审和筛选,得分最高的前30名分别获“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和“创意生肖奖”,入选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未获奖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退还。 (二)展览将参赛陶艺家的生肖作品进行展示。除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外,将从参展作品中筛选优秀的作品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等多个地方展示。四、展品要求(参赛作品不收取任何费用)1、2019年创作的“鼠”题材陶艺品;2、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 3、参赛者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产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五、工作安排 (一)大赛发动(2019年7月开始) 到我馆办公室索取或登录我馆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填写 (二)第一次作品征集(2019年11月1日—11月15日)参赛者将作品及报名表交到我馆(三)作品拍照(2019年11月18—19日)作品拍照及宣传画册的设计制作(四)评审(2019年11月20日)拟邀评委进行评审 (五)第二次展品征集(2019年11月25日开始)征集作品到其它展场进行展示 (六)展览开幕(2019年12月5日)举行开幕式和颁奖仪式 (七)退作品时间(以电话通知为准)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其它展品退回送展人。六、宣传方式1、开展广泛的宣传推广活动,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用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对大赛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务求使宣传更深更广。2、出版印刷品,通过小册子、台历等对大赛及参赛者进行全面宣传。3、通过网上商城宣传参赛生肖陶艺品。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19年7月18日
12
2019-9
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入围作品名单公示
历经4个月的网报时间,我们一共收到了442件投稿作品。经过评委团的反复审核,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对其中很多的优秀作品,实在难以割舍。最初的入围名额原本为100件,而最终我们选出了101件优秀作品,确定了入围名单。以下是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的入围名单。我们将会全网公示7天,请社会各界共同监督。若对该名单有异议,可以随时联系大赛组委会。(梁小姐:13536612286)2019“石湾杯”入围作品名单序号作品名称作者1 《流逝》高帅2 《不可说》张紫芸3 《N-1》王创钊4 《女孩》孙千淇、刘勃通5 《全世界谁倾听你》系列何强6 《碧玉小家女》系列刘绮雯7 《守望》徐铭悦8 《夏天结束了》徐骁一9 《FFⅡ》费悦10 《门神》杨发安11 《舞者—俑》岳彤12 《年记系列-2017年》刘泠杉13 《童话系列一、二》代振莲14 《视大名著》李钱金15 《寻》熊静雯16 《人性的灾难》MD. ANISUL HAQUE (安里斯)17 《石语》潘康安18 《匿名性》陈佳欣19 《读书公》许少杰20 《踏雪巡防》曹锋明21 《方生》高佳玉22 《身生》康乐23 《子鱼》陈艺辉24 《无猜》简丽华25 《孤舟蓑笠翁系列一》李向东26 《遗风系列之八》08-13陈福庆27 《围观》梁颖28 《融》陆婉淇、关钰萍等人29 《潮一回》黄振伟30 《顽石》阳明、李波31 《修复》刘宝怡32 《梵我和一》张丽芬33 《复活》徐阳34 《生长痛》张睿35 《here with me》熊子黎36 《仗剑▪天涯》系列杨起帆37 《守望》刘小飞38 《出水芙蓉》孙兰39 《人间》陈以勤40 《生命的旅程》吴芯琳41 《娲》戴文静42 《出寒林》李海峰43 《男肖像解构》刘蓓44 《夏夜》系列汪阳坤45 《草原之恋》周文涛46 《面孔》林苗47 《山海之那一边人物瓷枕》欧阳城、何松枝48 《态释人生--青霄》郭君健49 《一挥而就》肖秋生50 《悲欣交集》 颜松柳51 《海上花》杨志52 《向米勒致敬》林潼53 《苗乡春早》陈秀满54 《工业文明——遐想》崔淇彬55 《曲▪梦》王静56 《畅》蔚慧怡57 《人类建筑NO.6》农帮敏58 《言止系列》张悦59 《壮乡情》李雁60 《懂鸟语的人2》赵淋61 《敖登格日勒》王永利62 《穆勒咖啡馆》孙睿63 《“聚会...”》梁吉坤64 《孩子孩子》邱霞65 《清风雅韵》李松阳66 《唯有杜康》王妍67 《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蔡桂清68 《森林里的小精灵》何皎月69 《我们》张飞70 《欲壑难填》宋鹏飞71 《共生》彭洪丽72 《落花生》孙乔乔73 《拥抱》刘德欣74 《都市节奏》刘国英75 《百变宝宝》黄炜76 《伯牙鼓琴》李光涌77 《我不属于这里》葛鹏涛78 《喜》白羽79 《刘伶恋杯》庄虹虹80 《个》吴一凡81 《等待》王宾82 《无相二》陈璐83 《吴昌硕立像》刘雷84 《共生》周小牧85 《远山》余洋86 《戏》马倩倩87 《山那边之四》黄善武88 《支起身体的女孩》周子正89 《娉婷》何琦琪90 《I see you 》九多91 《爱像流沙》伍蔚蔚92 《浮生若梦》陈威红93 《谧》巩丽阳94 《白日梦》吴秖町95 《清莲》刘红艳、张斌96 《乐园》刘玉珍97 《不要叫醒我》郑清海98 《1-我们》张思琪99 《Family家庭》曹涵凱100 《柔》王冬燕101 《匆匆那年》熊 敏恭喜以上各位参赛者。以上名单中的参赛者们,需要在2019年9月15日——2019年9月21日期间,将入选作品按以下信息寄送:收件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路94号柒号仓美术馆邮编:528031收件人:蔡向红 18819483080各位入选的参赛者要注意以下2点:1.参赛者要确保作品到达的时间,在组委会的收件时间内(2019年9月15日——2019年9月21日);2.所有作品都需要按“外包装须知”要求,打包入木箱内寄送;3.打包木箱外需要张贴“作品登记表”,并将该表发送至邮箱shiwanbei@126.com。PS.“作品登记表”、“外包装须知”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官方微信平台下载“作品登记表”、“外包装须知”如下源文件请在链接内下载外包装须知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1
2019-9
“石湾杯”网报截止,共收到442件投稿作品
由衷感谢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现已完成了全面的网报阶段。至2019年9月1日晚11:59为止,我们收到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包括中国香港地区,甚至一些来自境外的留学生投稿,共442件。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就将这些投稿作品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发送给了评委团。相信在下周内,初评名单就可以最终确定了。我们会尽快整理并公布初评结果,届时将会有全网公示。对于入选初评的参赛者们,我们也会进一步跟进,通知各位寄送作品等后续工作的详细情况。所以已经投稿的各位,请稍安勿躁,静待佳音便可。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初评将会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其中再评出一、二、三等奖(共6名),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优秀作品奖(30名)。只要入围了初评,就有很大的几率得奖哦!即使没有得奖,我们也会颁发入围证书,并赠送展览图册!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免费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人+免费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元/人+免费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奖金人民币1000元/人优秀作品奖:3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其余入围作品将颁发入围证书,赠送展览图册游学福利2019年“石湾杯”同样会延续学术游学的活动。今年我们将会组织大赛的优秀获奖者们前往我国的西北大地,进行一次关于“秦汉陶俑”的追溯之旅! 中国西北陶塑石窟艺术之旅 云冈大佛2019年“石湾杯”大赛的主题为“人物”陶塑。而说到“人物”陶塑,就一定绕不过秦陶汉俑。所以,在今年的游学行程中,我们设置了包括云冈、晋祠、麦积山等地。西安兵马俑我们一方面希望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们看待“人”的视角。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可以从传统的陶俑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在思考和创作上,得以更宽阔的深度。相信这次西北游学之旅,也一定可以给大家在日后的创作和学习上,带来更多的帮助!2019年“石湾杯”开启至今已经经过了数月的时间,势头正热。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也会尽快将接下来的赛程安排,及时公布!(完)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6
2019-9
“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初评入围名单公
“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自6月份启动以来,共征集作品319件。大赛组委会评审组特邀请专家组成初赛评审组,于8月31日进行了大赛初评,并选出100件作品入围大赛终评。经大赛组委会同意,现将入围作品名单向社会公示(下见附件)。公示期自2019年9月3日起至9月9日止,如有举报或投诉的(单位举报函件请加盖公章,属于个人投诉或举报的必须采用实名制),请于公示截止前将意见反馈大赛组委会。 联系人:陈伟文电 话:0757-82272902 13516538963联系地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石湾东风路17号 “收藏石湾”2019收藏大赛组委会2019年9月2日“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初评入围名单转自:佛山新美陶公司
4
2019-9
超燃!石湾老中青陶艺家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献礼新中国70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这个伟大历史性时刻,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以“时代印记”为主题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石湾老中青陶艺工作者与学生齐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每位中国人心中都不禁豪情涌动石湾陶艺家快闪《我和我的祖国》亮相一起来欣赏石湾陶艺家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吧!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家荣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英才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爱东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伍蔚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二届佛山大城工匠潘柏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伍蔚蔚石湾陶艺届代表学生合唱“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展览现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验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小小志愿者讲解员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11月10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一楼 专题展厅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快闪是我们爱国之情的表达我和我的祖国将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 石湾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爱你,我的祖国!
3
2019-9
2019“石湾杯”报名截止时间还剩最后1天 | 内附详细报名
再次提醒大家2019年“石湾杯”的截止时间为2019.09.019月1号当天仍然接受报名还未报名的朋友们一定要抓紧时间了报名方式page1长按识别下方的小程序码授权登录百度网盘获取电子报名表并将报名表信息补充完整page2网络报名需要以下材料:将以上材料收集好并压缩打包page3将以上打包好的压缩包发送到2019年“石湾杯”大赛唯一指定报名邮箱通道:shiwanbei@126.com至此报名成功我们会一如既往期待着你的报名!!!
31
2019-8
【重磅】石湾镇街道鼓励石湾陶艺对外推广扶持办法(试行)
石湾镇街道鼓励石湾陶艺对外推广扶持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石湾传统陶艺文化,特设立石湾镇街道陶艺推广专项扶持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鼓励陶艺工作者举办陶艺专题展览,推广石湾陶艺文化。为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办法。一、专项资金规模及管理使用原则(一)专项资金设置专项扶持资金的发放为“当年申请,下年发放”,当年评审通过的资金总额纳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每年专项资金总额不高于200万元,先到先得。(二)管理和使用原则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公开、公正、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自愿申报、街道评审、科学决策、绩效评价”的模式,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专款专用。二、扶持对象、资助条件和资助方式(一)扶持对象石湾陶艺工作者,包括致力于石湾陶艺创作、宣传推广的个人或单位。(二)申请扶持须具备的条件1.符合国家、省、市和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产生较好社会效益,非政府全额出资的石湾传统陶艺文化宣传推广项目。2.申请单位或个人没有不良诚信记录,知识产权无争议,无违规违法记录的项目。3.申请单位或个人外出办展期间,展陈内容必须是以石湾陶艺为主的公益宣传内容,展出的石湾陶艺作品不得少于50件(套)。4.申请单位或个人应积极协助政府举办各类石湾陶艺文化活动,免费提供作品进行展览。(三)资助方式专项资金采取补贴的资助方式,鼓励引导石湾陶艺文化推广,资助范围如下:1.在文化(艺术)平台上举办公益性陶艺作品专题展览。在国(境)外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或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重点美术馆、国家级展览场馆举办公益性陶艺专题展览,可获得一次性补贴10万元;在国家二级博物馆、省级美术馆或展览场馆举办公益性陶艺专题展览,可获得一次性补贴5万元。联合举办的展览,只能由1家单位或个人申请,且申请单位或个人须征得其它合作单位或个人的授权同意,补助金额划拨至申请单位或个人帐号。2.鼓励石湾陶艺文化宣传推广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财政资助项目。单位或个人的石湾陶艺文化宣传推广项目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或省级财政资助项目的,可按上级资助资金3:1的比例向石湾镇街道办事处申请补助资金,每个项目补助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同时符合以上两个资助范围的同一对外推广项目,只可申请其中一项资助。三、资金申请和审批程序(一)备案申请人或申请单位须在项目实施前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提交项目备案资料,主要包括活动计划书(或展览方案)、活动情况介绍(含展览经费预算),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对项目进行初审后,上报街道宣传文体局备案。(二)申请1.申报陶艺专题展览项目补贴需提供资料如下:(1)申请表;(2)申请人身份证明或申请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3)与展出场馆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原件及复印件;(4)专题展览的陈展大纲;(5)申报活动项目的现场高清照片、视频及媒体报道记录;(6)其它证明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2.申报国家级或省级财政资助项目补助需提供资料如下:(1)申请表;(2)申请人身份证明或申请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3)成功申报国家级或省级财政资助项目的证明材料;(4)项目活动方案、陈展大纲;(5)申报活动项目的现场高清照片、视频及媒体报道记录;(6)其它证明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或申请单位,在项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向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提供申请材料及各类有效证明文件。受理申报时限为每年10月31日前,当年11月至12月完结的项目将顺延至下一年受理申报。(三)审批街道宣传文体局收到申请后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街道宣传文体局将项目申请材料提请街道常务会议审议。(四)发放通过审议后,所需资金由街道宣传文体局申报列入下一年部门财政预算中,并于下一年向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划拨专项资金。通过评审的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须签署《石湾镇街道陶艺推广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承诺函》,具体条款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拟定。四、附则(一)本办法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负责解释。(二)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3年。
30
2019-8
2019“石湾杯”报名截止时间还剩2天 | 内附详细报名流程
再次提醒大家2019年“石湾杯”的截止时间为2019.09.019月1号当天仍然接受报名还未报名的朋友们一定要抓紧时间了报名方式page1长按识别下方的小程序码授权登录百度网盘获取电子报名表并将报名表信息补充完整page2网络报名需要以下材料:将以上材料收集好并压缩打包page3将以上打包好的压缩包发送到2019年“石湾杯”大赛唯一指定报名邮箱通道:shiwanbei@126.com至此报名成功我们会一如既往期待着你的报名!!!
30
2019-8
2019“石湾杯”报名截止时间还剩3天 | 内附详细报名流程
这个炎热的暑假即将过去而“石湾杯”的热度不过刚刚开始再次提醒大家2019年“石湾杯”的截止时间为2019.09.019月1号当天仍然接受报名还未报名的朋友们一定要抓紧时间了报名方式page1长按识别下方的小程序码授权登录百度网盘获取电子报名表并将报名表信息补充完整page2网络报名需要以下材料:将以上材料收集好并压缩打包page3将以上打包好的压缩包发送到2019年“石湾杯”大赛唯一指定报名邮箱通道:shiwanbei@126.com至此报名成功我们会一如既往期待着你的报名!!!
29
2019-8
【资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为了紧跟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作为石湾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体验点,不断通过举办各类实践活动,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 2019年8月22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利用暑假假期,结合临时展览内容举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本次培训小小讲解员共有学员12人,来自佛山市内的中小学学生。 培训班不仅让小小讲解员们在暑假期间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也为他们打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学员们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和训练,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胆量,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家长们也很支持孩子来当小小讲解员。 培训结束后,我馆将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安排讲解活动。届时,各位观众在参观石湾陶瓷博物馆时,“小小讲解员”们甜美的童声、灿烂的笑脸及独特的讲解气质将会成为展厅里最靓丽的风景。 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讲解手势仪态训练学员们认真听老师介绍展览的作品学员们的表现都捧捧哒2019年“小小讲解员”志愿队
24
2019-8
2019年“石湾杯”延长网报截止时间,还没报名的速速投稿!
2019“石湾杯”延长网报截止时间公示本届“石湾杯”受到了陶艺圈内外的热烈关注,许多青年陶艺家们踊跃参加,至今我们已经收到了大量的作品投稿。同时,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反馈,许多有意参与到今年“石湾杯”大赛活动的陶艺家们反映,由于陶瓷作品的制作周期,以及特殊的材料性质。不确定是否能够在原定截稿日期(即8月20日)之前,完成作品的完全烧制及成品的拍摄,并完整提交作品投稿。鉴于今年此类情况众多,经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商议决定,正式延长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的网络报名时间。截止日期由原先的8月20日,改为9月1日。比原定日期延长12天。望各位参赛者,多加注意,并相互转发,广而告之。石湾杯大赛组委会每年的“石湾杯”除了展览本身后续还会延续一系列的艺术活动2009年“石湾杯”结束后其中的优秀作品随后便参与了中日韩三国联展2009亚洲现在陶艺新世代交流展开幕式自此次联展之后中日韩三国便开启了长期的陶艺活动合作接下来每年都会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工作营、研讨会、游学等活动给三国的青年陶艺家们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平台和氛围2009亚洲现在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现场照片研讨会游学交流2010年韩国联展2010年韩国联展研讨会2017年游学柏林艺术馆2017年游学参观“黄承天德——明清御窑黄釉瓷器珍品展2017年游学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17年游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金文伟与交流团队员交谈陶艺创作2017年游学参观上海龙美术馆2018年游学参观宝丰汝窑博物馆2018年游学成员评论2019年“石湾杯”同样会延续学术游学的活动今年我们将会组织大赛的优秀获奖者们前往我国的西北大地进行一次关于“秦汉陶俑”的追溯之旅!中国西北陶塑石窟艺术之旅云冈大佛今年的游学行程将会包括云冈、晋祠、麦积山等地今年“石湾杯”大赛的主题为“人物”陶塑而说到“人物”就一定绕不过秦陶汉佣西安兵马俑我们一方面希望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们看待“人”的视角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可以从传统的陶俑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在思考和创作上得以更宽阔的深度相信这次西北游学之旅也一定可以给大家在日后的创作和学习上带来更多的帮助!最后再提醒大家一次今年的“石湾杯”已经延长了网报的截止时间最新的截止日期为2019年9月1日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千万不要误了报名时间哦(完)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8
2019-8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一)
《石湾陶》2019年第二期封面(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先生 采访地址:山东东营采访人:纪文瑾 王光胜,1953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会长兼雕塑部部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红色收藏委员会会长,广东佛山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石湾美术陶瓷厂名誉职工、艺术顾问,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顾问,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学术顾问,香港国际石湾陶艺会研究员,景德镇十大陶博馆艺术顾问,景德镇十大国窑陶瓷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胜利油田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营市东石印社社长,高级政工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红色艺术品鉴定师、评估师。王光胜在江西南昌“万岁馆”前留影杨子荣 刘泽棉 1961年作 高41厘米产地:广东石湾
17
2019-8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二)
《石湾陶》2019年第二期封面(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先生 采访地址:山东东营采访人:纪文瑾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作者:曾山东、尹一鹏、刘远长等尺寸:长62厘米,宽25厘米,高68厘米
17
2019-8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三)
《石湾陶》2019年第二期封面(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先生 采访地址:山东东营采访人:纪文瑾2004年,张松鹤与王光胜合影张松鹤与夫人陈淑光在列宁像前留影 1957年鲁迅头像 张松鹤作 树脂 1973年 用于1973年《鲁迅全集》第二版封面 王光胜与张育贤大师合影王光胜与《今日长缨在手》作者之一刘泽棉先生(左)合影王光胜与《今日长缨在手》作者之一廖洪标先生(右二)合影
17
2019-8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四)
《石湾陶》2019年第二期封面(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先生 采访地址:山东东营采访人:纪文瑾第一排从左到右:刘焕章(中央美院)、周国祯(景德镇陶艺家)、王光胜;第二排从左到右:吴华锋(安徽红色藏家)、周传胜(周国祯助手,青年雕塑家)、梅志芳(江西红色藏家)潘鹤、王光胜合影华国锋、王光胜合影汪东兴、王光胜合影刘滨、刘泽棉、毛新宇、王光胜合影邵华、王光胜合影
17
2019-8
【石湾陶】《人民胜利了》大型经典组塑赏析与解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华民族在这70年中实现了逐渐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我馆馆刊《石湾陶》2019年第二期特刊登了红色收藏家王光胜先生的文章《『人民胜利了』大型经典组塑赏折与解读》,向祖国70年华诞献礼。《石湾陶》2019年第二期封面《人民胜利了》大型经典组塑赏析与解读文/王光胜 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全国的广大美术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声讨批判“四人帮”的伟大革命洪流之中,石湾美术陶瓷厂(以下简称美陶厂)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要创作一套反映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欢庆胜利的长景式大型组塑,作品名称定为《人民胜利了》,拟参加10月份的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人民胜利了》作品中的舞狮者 美陶厂接受创作任务后,立即成立了由雕塑创作室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刘炳、马海、苏锡荣、毛桂珍等为主创人员的创作小组。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标准高、要求严的情况下,创作人员带着欢庆胜利的喜悦与激情,把雕刀当枪炮,以饱满的创作热情,熟练的塑造技术,合理的创作分工,成熟的烧制工艺,冲天的革命干劲,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进行紧张有序的创作。经典陶塑《人民胜利了》全套展示 石湾陶塑(俗称“石湾公仔”)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雄健传神的精湛技艺,誉满全球,名扬天下。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政要、商贾、艺术团体、文化名流,慕名纷纷前来考察、参观。1972年5月,江青一行四人专程到美陶厂参观。当时美陶厂陈列展示的作品中多为革命现实题材,如反映文革的大型组塑《红卫兵赞》,反映阶级斗争的大型组塑《收租院》,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英雄模范人物《杨子荣》《李玉和》《王进喜》《陈永贵》《雷锋》《捉飞贼》《炉前炼钢》,以及表现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白求恩》等。江青等人参观了陈列展后,对美陶厂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美陶厂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紧跟政治形势所需创作的现实题材,以及对现代英模人物和工农兵的表现,有创新、有发展、有特色。她还提出:要把全部“革命样板戏”创作塑造出来的“指示”。之后,美陶厂根据江青的“指示”,随即塑造了大型组塑《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及其它“样板戏”的非整套陶塑作品。 美陶厂从建国之初至70年代间,创作紧跟时代主旋律,贴近时代大脉搏,成功塑造了许多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和成熟的塑造技艺,在陶瓷雕塑艺术方面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1974年应北京方面之邀,1975年2月到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展览,共展出作品680件,绝大部分都是革命现实题材。展品中的精湛艺术和政治题材的轰动效应波及全国。轻工部工艺美术公司还出版了《工艺美术新作》专辑,专题介绍了北京展览的情况。1976年8月“上海革委会”通过上海工艺美术服务部向美陶厂发出邀请,并签订1976年在上海展览的合同。原定展品在1976年9月底前已全部运抵上海。 美陶厂凭着多年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熟练技艺和高超的创作团队,在创作《人民胜利了》作品时,基本做到得心应手。从整体策划、艺术设计、塑造成型、调色施釉等,进展非常顺利,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完成了全套作品泥稿。这时的上海办展方在等着作品布展。美陶厂为了赶时间、抢速度,对泥稿作品进行了快速烘干后,马上进窑烧制。出窑后的成品形神俱佳,釉色肥厚,质感自然,神情生动,动态强烈。作品还带着窑热和炉温就快速打包装箱,并派专人带着作品乘坐火车急速送往上海。 全套作品共有14个人物(9男5女),其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学生等;另有10个动物(1头狮子、2头牛、3只羊、2只鹅、2只鸭);17个配件(3个彩球、1条飘带、1个标语牌、1面大鼓、1串鞭炮、1面红旗、2束鲜花、1只麦克风、1条口号牌、6条彩带等)。 《人民胜利了》全套单个人物鉴赏 作品所反映折射的内容是:在“四人帮”横行霸道的年代,全国的经济建设急剧滑坡,农副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地里不打粮,民众饿肚子,禽畜限制养,鸡犬不安宁。粉碎“四人帮”的喜讯,犹如春天的惊雷,拨开云雾见晴天,人民群众被压抑的情感如清泉迸发而涌,自发的组织起来,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游行其间,家禽牲畜也活蹦乱跳的跑进民众游行队伍,跟着人群游行,撒欢鸣叫! 整套作品陈列展览长度6米之多,釉色光彩夺目,场景阵容宏大,气势壮观热烈。当观众走近展品时,那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好像真的向我们走来。看:红旗迎风招展,彩球空中盘旋,飘带漫天飞舞,彩带舞动翩跹。人人扬眉吐气,个个斗志昂扬,面容微笑甜蜜,形象豪迈奔放,动态激荡强劲,舞姿优美舒展,神情意韵自然。听: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电闪雷鸣,舞步声惊天动地,欢呼声撼山震岳,狮吼声威武雄壮,禽鸣声合奏交响。 《人民胜利了》大型长景式组塑成为本次上海工艺美术展览的主体作品,它以独特的陶塑风格,精湛的雕造水准,贴切的政治视角,热烈的陈列场景,引发了艺界、政界和广大观众的共鸣,得到了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一位观众对《人民胜利了》作品的深层内含和艺术语境作了浓缩与诠释:铲除四害,国民共乐,千家欢呼,万户歌唱,大众扬眉吐气,激情豪荡,斗志昂扬;庆祝胜利,家禽同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动物随队游行,摇头摆尾,蹦跳鸣叫。 《人民胜利了》局部鉴赏 这套《人民胜利了》陶塑经典作品,因当时展览时间延期就留在了上海,后来不知什么时间流往澳门。2002年7月,由石湾收藏家吴先生从澳门购入运回内陆。从澳门购回石湾整理时的情景
15
2019-8
第40期《石湾陶》馆刊出炉啦!本期是收藏家王光胜专辑
第40期《石湾陶》封面目录(点击图片查看大图)看点一:龙窑茶话 扬党辉、铸国基、塑信仰、筑国梦——专访红藏大家王光胜先生 采访人/纪文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这篇对红藏大家王光胜先生的专访,可以详细了解王老师多年的收藏经验,以及在弘扬石湾陶塑方面做的工作。看点二:艺术品评 《人民胜利了》大型经典组塑赏析与解读 文/王光胜(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文章解读了《人民胜利了》这套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难度以及作品的内容介绍等。看点三:收藏一世 霍津精品专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本期“收藏一世”栏目刊登了石湾民国陶艺名家霍津的6件人物、动物题材的作品,展现了霍津的精湛技艺。看点四:艺术研究 寻找“可津” 文/冯秋泓(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艺术研究”栏目刊登了《寻找“可津”》和《神存于心手之间——霍津陶艺作品浅读》两篇文章,阐述霍津的一些创作故事,详尽分析霍津创作的各类题材的作品及其艺术特点。看点五:艺术现场 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学术研讨会(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本文是对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学术研讨会发言人的资料整理。第40期《石湾陶》封底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14
2019-8
选手说 | “石湾杯”与选手们之间不可不说的联系
在“石湾杯”多年的举办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会迎来全国各地,许许多多青年陶艺家们的投稿。在当年,他们都为“石湾杯”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力量。在时隔多年之后,他们中有的人去往了国内外继续读硕读博,有的人去往了各大高校任职,有的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让人欣慰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放下“陶瓷艺术创作”,甚至将陶艺创作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现在回顾看来,“石湾杯”历年的获奖者们,现今都已经成为了中国陶艺圈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仍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然属于他们那一届的“石湾杯”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忘记他们对“石湾杯”的支持。近期,我们对“石湾杯”往届的获奖者们,进行了一次回访活动。所幸的是,在我们联系的获奖者中,当年报名的联系方式仍然有效。对于我们的回访,这些参赛者们也都表现了极其积极的热情。再次感谢各位,各位当年的亲身参与,给予了我们持续做好每一届“石湾杯”的动力;而今对“石湾杯”仍抱有的热情,则让我们继续相信着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为了不占用回访对象们太多的时间我们列举了5道回访问题相信对有意报名参加2019年“石湾杯”的你或是已经投稿报名的你来说都是最有帮助的经验1. 当初是怎么知道“石湾杯”这个活动的?石湾杯、游学经历对自身有什么影响?2. 参加“石湾杯”投稿的时候,有想过自己会获得这么好的成绩吗?3. 陶艺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4. 现在从事的什么样的工作?还与陶艺创作有关吗?5. 对今年的“石湾杯”及参赛者们说一两句祝福的话吧。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往届的他们想说的这些话吧。2009年“石湾杯”三等奖《流年幻影》陈文苑1.对当时的我是个很大的鼓励,在陶艺方向也找到了新的可能性。2.没有呢,那时本科三年级在读,《流年幻影》这件作品是当时认真完成的一门课程作业。3.建立了新的兴趣方向。陶艺存在着不可控的惊喜,成型方法和繁琐的烧制工序很吸引我,在对陶艺有了一段时间接触后对材料本身语言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基本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殊性及可能性来进行创作。可以不用寻求某一参照物,参照物的消失,也是我在学习陶艺工作方法的基础。4.依然从事陶艺,并且当大学陶艺老师。5.一群有灵魂、有情怀的人为这个平台付出了很多,希望参赛者以极富个性的表达把心中强烈的表现欲望多元化的呈现出来作为回馈的力量。2010年“石湾杯”二等奖《失乐园-梦》田锦励1.我是四川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都没有做陶艺了,是石湾杯给了我信心以及认可,所以毕业我前往景德镇继续从事陶艺创作,作品被北京的UP SPACE“升空间”代理,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回到重庆暂停了陶艺创作,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石湾杯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当代陶艺提供了难得的展示交流机会,非常有幸参与过,无论未来是否还会从事陶艺的创作或跟艺术相关的项目,都无法回避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2.投稿的作品是我在景德镇准备毕业创作的系列之一《失乐园——梦》,大赛是身边的朋友推荐我参加,当初也没有对获奖有太大的期望,所以成绩出来以后还是挺惊喜的。3.陶瓷文化本身就贯穿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深厚的历史积淀使我在未来关于艺术产业的工作中都有可参照的历史坐标。陶艺的手作匠人精神在当下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品格,让我能在浮躁、功利的环境下清醒自己追求的是什么。4.现在在重庆最大的文创园区“金山意库”负责项目运营的工作,同时也是自营的ADC艺术中心的负责人,算艺术产业和管理的工作,2017年我统筹主办了“精神的归处——2017重庆当代陶艺邀请展”,现在也跟川美和重庆的一家陶瓷企业“锦晖陶瓷”建立的合作交流平台,研究探讨陶瓷艺术产业的发展。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010年“石湾杯”三等奖《遗忘的哀伤》祁吉1.影响很大,石湾杯是我第一次参加陶艺类竞赛,在获得成绩时给予我信心让我继续往下走这条路。游学深造则是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将关注点转移至陶瓷材料以外,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2.完全没想到。3.打开了一扇新大门,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做着真正有意义的工作。4.现在从事艺术教学工作,还是会使用陶瓷材料完成自己的作品。5.祝愿“石湾杯”一届更比一届精彩,为中国陶艺挖掘更多的人才!也希望参赛者们多多交流,展现出自己最高水准!2017年“石湾杯”一等奖 《DELTA》李梦云1.通过网络转发得知。2.优秀的作品很多,没有预测到自己能得奖。3.让我更能感知生活的细节,并且有坚持的性格。4.依然从事陶艺,并且当大学陶艺老师。5.希望他们都能继续坚持陶艺,并且取得好成绩。2017年“石湾杯”二等奖 《面相学研究——造像系列》赵飞1.通过美院雕塑校友群看到石湾杯比赛海报。2.参加的时候没想到能获奖。3.陶瓷材料是自己创作最主要和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4.现在是美术教师,陶艺课也是自己的任教课程。5.希望今年“石湾杯”的参赛者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通过比赛的认可能更加坚定陶瓷创作的信心!2017年“石湾杯”三等奖 《浮游生物》何一波1.通过研究生导师知道的。2.没有,只是想参加一下。3.从最开始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职业。4.我现在在韩国弘益大学读陶瓷的博士。5.“石湾杯”是一个非常好的陶瓷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展览可以认识很多全国做陶瓷的新朋友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南方陶瓷制作工艺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2017年“石湾杯”三等奖 《思绪》刘佩洋1.是系里老师让我们去投稿的。2.没想过会获奖,因为现在有很多的比赛,比赛的评委不同渴望看到的作品种类风格等等一些方面吧都不同,只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参加。3.本科学了四年,现在研究生即将进入第三年,六年的学习时间感觉自己慢慢确定了这个方向吧,陶艺从爱好到专业再到慢慢成为自己的职业其实影响都不太相同,有时候会因为创作瓶颈痛苦,有时也因为获得肯定开心,但是当我只是单纯的和泥巴接触时,不想任何其他的目的时,它给予内心的平静,可以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暂时放下一些东西沉浸于自己的世界。4.现在还是陶艺专业研究生,在读。5.如果喜欢就投入,就坚持,相信自己,然后好好做人,好好做创作,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2018年“石湾杯”二等奖 《折叠系列之六》许超奇/于洋1.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群里发布的信息。2.没有,大家都是很厉害的人,也很热爱陶瓷,自己比较幸运吧。3.以前做陶瓷是为了陶瓷作品本身,现在做陶瓷是为了自己,做作品的时候才觉得是自己。4.成立柴烧工作室,独立工艺美术策展人,自己做创作更多。5.不论我们是陶艺事业发展的奠基石或者是受益人,希望我们都能坚持下去。2018年“石湾杯”三等奖 《“哈嘎”(HAKKA)》赖冬醒1.当时是在学校里看到了“石湾杯”的征集海报,上一年的展览主题是器皿,刚好跟自己的作品类型契合,所以参加了这个活动。2.参加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想着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积累一些经验。3.陶艺因为材料的特殊性,有一定的成型难度,烧成之后也不能保证100%的完整性,但这却是我认为陶艺好玩的地方,它有一些随机性在里面,制作到完成都会遇到有趣的因素,需要自己去调整和把控。也是因为接触陶艺的因故,在生活当中我会抱着一个乐观和探索的想法去面对问题,所有事情并不是一层不变的。4.现在从事着教育行业,创作的氛围没有在学校里那么浓厚,平时会利用闲暇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器物,自娱自乐。5.佛山石湾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南国陶都,作为往年的参赛者之一,我希望2019年“石湾杯”的展览可以吸引更多的院校大学生及青年艺术家来到佛山,为佛山带来更多年轻的血液。而参展的艺术家们也可以通过这次的展览接触了解石湾陶的文化特色,从而为自己日后的创作增加石湾的特色风格,开拓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人传播了解石湾的陶艺文化。注意啦!注意啦!!注意啦!!!由于报名者众多我们也接到了许多反馈很多有意报名的朋友们都说作品还在最后的调整当中而现今的截稿日期不够时间啊!所以!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开会决议延长网报截止时间!!!最新的网报截稿时间为2019年9月1日新的截止日期比原先的截止时间延长了近10天还没有报名的朋友们一定要多加注意了!(完)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13
2019-8
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隆重开幕!
8月8日上午9时30分,“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红藏会山东红藏委、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作为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年度大展以陶瓷雕塑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开幕现场的快闪活动点燃了嘉宾的热情,由石湾老中青陶艺工作者带头现场献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全体观众合唱高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欢乐和热烈的气氛中开幕式进入正式的程序。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华民族在这70年中实现了逐渐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陶瓷艺术史的新篇章,濒危的历史名窑逐步恢复,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以古老的技艺讴歌新时代、塑造新人物、反映新生活,塑造了许许多多现实题材的陶瓷雕塑精品。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我馆举办本次展览,用100余件(套)各大窑口的精品力作,生动展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国红藏会副会长、山东红藏会会长王光胜致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致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 毛增印致辞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体局局长何凯敏致辞 现场还举行了作品捐赠仪式、《中国石湾窑》赠书仪式、“陶艺公益使者”荣誉证书颁发仪式及展览开幕启动仪式。作品捐赠仪式《中国石湾窑》赠书仪式 “陶艺公益使者”荣誉证书颁发仪式开幕启动仪式本次展览呈现以下亮点:一、精品荟萃,汇聚全国六大窑口的陶瓷雕塑作品本次展览汇聚全国五大窑口的精品,包括广东石湾、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枫溪、江苏惠山和山东淄博等陶瓷产区的陶瓷雕塑作品,品类丰富,各具风采。江西景德镇瓷塑以古彩和粉彩装饰;福建德化瓷塑精工细刻,胎釉如脂,质洁无瑕;广东枫溪瓷塑成瓷后略加淡彩,简练和谐;江苏惠山泥塑泥人古朴丰满,手法简练;山东淄博具有造型概括、体现材质的特点;广东石湾陶塑则以传神著称,浑厚朴实,古拙典雅,泼辣豪放。这些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记录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缩影。 《白求恩》(江西景德镇)《我爱劳动》(福建德化)《收网》(广东枫溪)《我爱北京天安门》(江苏惠山)《素胎杨子荣》(山东淄博)《红军过雪山》(广东石湾)二、四大篇章,阐述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光辉历程 展览以史料作依据,以艺术为主线,以时代和主题来分类,分为四个篇章: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巨变:走进新时代。各篇章内容沿着70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展品方面撷选了国内数位收藏者的雕塑精品,结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藏品,共展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的陶瓷雕塑作品100余件(套)。 三、梳理历史,释放艺术经典蕴藏的宏大能量此次展览除展出作品外,还出版《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集》,收录展览作品及相关学术论文,系统梳理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尤其是石湾陶塑的发展与演变脉络,解读经典,探究历史,释放经典艺术所蕴藏的宏大的精神能量,借助其感染力和传播力,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展品中不乏反映时代特征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如揭露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组合雕塑作品《白毛女》;表现解放军战士英雄形象的《十大英雄——张思德、刘英俊、欧阳海》;反映少数民族形象和崭新面貌的《天山狩猎》和《牧鹿姑娘》;纪录重大社会事件的《喜庆香港回归》、《喜庆澳门回归20周年》以及《警察妈妈》;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女宇航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雕》等。《白毛女组塑》《牧鹿姑娘》《女宇航员》 四、增加互动体验区,多元化的展陈手法提升视觉效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为了达到让观众满意的观展感受,近期对临时展厅进行了全面提升,展柜、灯光、地面等都作了大调整,展厅以灰色为主体格调突出展品的立体色彩,大通柜展示与灯光的明暗调节相配合,使展陈达到更佳的效果。领导嘉宾参观展览结合此次展览,在陈列手法上突出“主旋律”的主题和时代精神,采用庄重、昂扬的红色作为主基调,配合“时代印记”的立意,以四大篇章内容为线索,将不同展品陈列,组合成内涵和语境都大大拓展的故事情景,提升展览视觉效果。展览突出展品的丰富性,营造欣欣向荣的热烈风格,积极正面的表现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辅助展品上,采用多媒体展示,在展厅播放《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短片,展现中国经历70载沧海桑田的巨变,逐渐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力量。本次展览还特设了观众互动体验区,以“放飞梦想”为主题,加入VR体验等项目,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效果。观众互动体验区70年,中国经历了划时代的巨变,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发展到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结果。新中国陶瓷雕塑同样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才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未来的中国和中国陶瓷雕塑发展之路必将由新一代的年轻人并肩创造,期待新的时代经典再度出现。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11月10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诚邀大家观看展览直播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展览介绍直播将于明天上午举行,届时大家可进入网易直播页面,在线同步收看现场精彩情况。直播时间:8月9日(明天)上午10时直播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可扫以下二维码观看直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8
2019-8
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明天开幕啦
明天上午,我馆今年的年度大展“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就要开幕啦!展览将展出全国五大窑口的陶瓷雕塑精品约100件(套),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让大家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领略全国陶瓷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非凡成绩。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包括:斗争:黎明前的曙光;胜利:东方红太阳升;激情: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梦:走进新时代 四大版块。 各版块的组织沿着七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步步推进,从艰苦奋战建立新中国、到进入和平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族团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放飞中国梦。诚邀大家观看开幕式直播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开幕式将于明天上午举行,届时大家可进入网易直播页面,在线同步收看现场精彩情况。时间:8月8日(明天)上午9时30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直播链接:http://live.163.com/room/209643.html也可扫以下二维码观看直播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1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一楼展厅 更多作品,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7
2019-8
导师说 | 关于“石湾杯”,他们有着这样的期待
2008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以“石湾杯”为名,举办了第一届“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至今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虽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石湾杯”在这10年曾经停办过几届。但所幸的是,当我们重新开始举办“石湾杯”的时候,仍然获得了业内外的许多关注。这说明,“石湾杯”的举办是成功的,我们一直以来希望为全国的青年陶艺家、为石湾陶瓷所做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2019年是一个新的纪元,我们再次举办“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就是希望可以延续“石湾杯”的IP力量,可以影响到更大范围的人们。今年的“石湾杯”以人物为主题,除了“人物陶塑”悠久的历史,也是因为我们希望可以更进一步地聚焦在“人”的身上,看看当代的青年陶艺家们,都是怎样理解“人”这样一个载体的。魏华老师在本届“石湾杯”的策展语中是这样表达的:“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我们期待青年陶艺家的创新思维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连接,关注身边、观照自我、关心“人”。”“石湾杯”一路走来,得到了业内外许多人士的帮助。除了魏华老师一直都在为“石湾杯”担任策展人的角色以外。全国各艺术类高校和陶瓷产区都持续地为“石湾杯”,不间断地带来了许多学术上的支持。2019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我们一共邀请了22位专注于陶艺创作和研究多年的艺术家学者们,组成了一个明星璀璨的学术委员会。而今年“石湾杯”的评审工作,也将由该委员会负责。此下为专家委员会的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增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主任)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耿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纪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燕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金生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鹏(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以上的这22位评委,都是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教授,或是产区的工艺大师们。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深耕于陶瓷艺术创作中多年的艺术家们,同时也都热切关心着中国陶艺事业的发展。往届“石湾杯”展览现场这些老师们一直以来都为“石湾杯”的开展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在这次大赛开幕之前,也为2019届“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送来了他们的祝福与期望:邱春林认识自我往往是从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开始,没有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的观察就难以认识自我,也难以表达对人的真正同情。我希望此次以人物创作为主题的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能出有深度的佳作,或揭示现实中人的复杂性,或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毛增印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青年陶艺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然而,有一点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些逐步走向成熟的青年人,将他们对世间万物的独特的理解,以极富个性的表达方式呈现给我们这个社会,这是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也是心中强烈表现欲望的释放。我特别理解他们,也喜欢他们的艺术表现,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即将到来的陶瓷人物雕塑大展中,我衷心地希望每一位青年艺术家能够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融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创作出能够表达自己艺术观念的优秀作品来,以此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罗小平卡西尔从符号的角度,指出人是文化的动物,包括艺术在内的诸多文化要素构成了人性的各个角度。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知晓人的本质是个抽象概念,自古以来,艺术家承担起了将“人”这个复杂的抽象概念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具象化展现于人们面前的使命。我想,这也是我们这次大赛以“陶瓷人物”为主题的意义所在。在这个历史以来最好、最伟大的时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期待本次大赛将会涌现一批既有当代精神又有东方审美情趣的表现“人”、表现“中国人”、表现“当代中国人”的优秀作品。邱耿钰纵观人类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繁杂多样的表现题材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最早出现的且从来没有间断过。人既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又是艺术表现的对象,还是艺术作品的欣赏者。以人物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 预祝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成功举办!金文伟石湾杯,如远古岭南戏曲之音,乐观、积极向上、和谐,一直传递着国内外年轻人的活力和想象力!陆斌广东石湾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数千年连绵不断的窑火塑造了一代代卓越的陶瓷工匠与艺术家。自2009年在石湾启动的大学生陶艺大赛,将陶艺传承鼓励的目标定焦在年轻的一代,通过几次大赛的洗礼,当年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如今都多为陶艺新生代的领军人物。十年后新一届的大学生陶艺大赛又拉开帷幕,祝愿新的一代学子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陈光辉“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国内越来越重要的一项陶艺展览和赛事,参与的不仅是石湾人,还有国内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和陶艺家。作为对陶瓷雕塑人物传统底蕴深厚的石湾而言,如何在今天的背景下理解和创作人物雕塑一直是个很有热点的话题,这可能也是国内其它地方陶瓷雕塑关注的话题,石湾走在了前面。期待本届“石湾杯”通过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和碰撞,以“人物”为主题,为我们提供出更有意义的作品和思路。王纪平祝贺“石湾杯”陶艺大赛精彩无限! 感恩为之奉献的各位前辈、老师和学生。张燕根陶情养智,承古荐新,石湾千年,蔟火生辉。热烈祝贺石湾杯陶艺大赛圆满成功!魏华希望全国青年的陶艺人创作出我们时代的陶艺作品,成为开放、包容、创新的石湾陶艺文化一部分,我们的创作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陶艺文化的一部分。谭红宇石湾——土壤、田野、训练场金生花愿石湾杯掀起新风。潘柏林石湾杯是我们石湾的一个鼓励年轻人的创作热情的活动,希望我们的石湾杯可以一届比一届更好,努力将石湾杯打造成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较大的影响力的推动陶瓷艺术的平台。不断的鼓励当代的青年用他们的智慧在我们守正创新的主导思想底下,不断发挥他们的思维,创作一些适合当代的艺术作品。祝这次石湾杯顺利、成功!黄志伟佛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而石湾则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南国陶都,作为与当代生活情感密切的中国陶瓷雕塑,通过这次的“石湾杯”的展览,可以让石湾古老的陶塑文化走出去,让外面更多院校的大学生、青年艺术家、加深了解。通过他们创作的作品和解读,使观众更认识石湾陶艺,从而带动石湾陶艺在学术层面的提升,传播得更远。那么,反过来,参展的高校学生、老师也可以通过这次展览来更加了解石湾这种陶文化优秀基因,更充分的将石湾特有的陶艺风格融入到自己以后的创作中,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从而带动石湾陶艺文化的传播。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苏献忠某种意义,所谓的传统艺术在一些人眼里是无法再创造的,近乎于完美的标准。而现今的创作或艺术着眼于“无限"。封伟民感谢主办单位,让“石湾杯”陶艺大赛一直延续下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会让石湾陶艺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同时彰显了石湾人广阔的包容度,博纳的人文情怀。祝“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圆满成功!曾鹏让陶艺变为我们生活的日常,青年陶艺大赛是最好的窑火传播、手艺的传承,更是传统的发扬传播。感谢各位老师们深厚的祝福。2019届“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即将于10月18号在新石湾美术馆正式开幕现在仍然处于网络报名阶段欢迎全国的青年陶艺家们都可以踊跃参与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与各大院校、产区的陶艺菁英们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也相信一定会成为你在陶艺创作生涯中不可多得的一次经历!!(完)文字编辑|吴辰博、蔡向红 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图片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7
2019-8
年度大展开幕在即,看看他们在忙啥?
距离我馆的年度大展《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开幕还有一周的时间,大家都在为展览的准备而忙碌,看看他们都在忙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当然是在紧锣密鼓地忙着布展 大家有没发现,我们的临时的展厅变了样? 为了提升展示效果,我馆对临时展厅进行了全面装修,展柜、灯光、地面等都作了调整,使展陈达到更佳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展厅的整体格调,日后大家观展会更舒适。 咦!为了展览,石湾的陶艺大师们也很忙 霍家荣、杨英才、陈爱东、伍蔚蔚……石湾的陶艺大师们戴着耳机在干啥?他们不做陶艺改行做音乐了吗?博物馆的五朵金花和学生们,可以说为了展览他们都豁出去了。 在这先卖个关子,8月8日上午9:30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自有分晓。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开幕式时间:2019年8月8日(星期四)上午9时30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中庭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邀请函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2
2019-8
【资讯】第五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结业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五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结业啦!2019年7月29日上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了第五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讲解考核,经过现场讲解考试,同学们表现出色,正式结业啦!为了紧跟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作为石湾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体验点,不断通过举办各类实践活动,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2019年7月17日—29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利用暑假假期,举办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招募市内中小学生15人,免费培训成为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昨天,经过严格的考核,我馆第五期“小小讲解员”顺利毕业,可以正式上岗为游客进行讲解。“小小讲解员”培训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的品牌项目,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起,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累计近百名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博物馆以少年儿童为着力点,以展览陈列为主线,切身体验讲解服务为方式,为少年学员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培养他们成为石湾陶文化传播的“小使者”,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将石湾陶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致辞 为了让学员们学有所成,起到学到知识、锻炼胆量、提升自我的目的,博物馆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既有礼仪常识的传授,也有文化知识的普及,除了日常的讲解技巧培训和操练,还让他们实地参观陶艺大师工作室、进行DIY玩陶体验和上岗实操讲解训练等。孩子们在短短两周内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讲解词,自信大方地在观众面前进行讲解,通过“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学员们的表现都捧捧哒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每年的培训班都异常火爆,反响热烈,不少学员参加完培训后加入了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队伍,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节假日,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观众们通过小志愿者们的讲解从孩子的角度了解石湾陶瓷文化,每次讲解结束后,小小讲解员还会邀请观众对自己的讲解进行点评打分,每一位观众的鼓励,都使孩子们充满了自豪感,增强了自信。颁发奖状啦! 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训,一方面搭建起了博物馆和青少年交流的桥梁,将中华文化的种子种在了他们心田;另一方面也希望用小孩子独特的视角将文物知识、历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四年的坚持和努力,小小讲解员们慢慢蜕变成长,讲解水平也逐渐提高,观众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逐渐建立起一支小小志愿服务讲解队伍。
30
2019-7
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一)
中国被誉为世界“陶瓷母邦”,陶瓷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至今仍蓬勃向前。纵观人类悠久多姿的雕塑艺术史,陶瓷雕塑作为其中一朵奇葩,是中国国粹陶瓷与世界通行艺术雕塑完美结合之妙品。她有别于其他类型雕塑,需经泥塑火烧,方达造化天成,故其精美之作型、胎、釉、彩、工俱佳,既显陶瓷之特有魅力,又兼备三维立体艺术之特点,维妙维肖,雅俗共赏,视觉冲击力强。雕塑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讲,它还凝固个人记忆、民族记忆、情感记忆和时代记忆。回顾新中国70年,中国陶瓷雕塑也走过了70年光辉的历程。无论是表现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的科技、体育、政治,抑或是重大社会事件,新中国的陶瓷雕塑作品都经过一代代地继承发展,记录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次由我馆举办的“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以史料作依据,以艺术为主线,以时代和主题来分类,撷选了国内数位收藏爱好者的陶塑精品,并结合我馆馆藏,一共集合了百余件现代陶瓷雕塑精美之作进行展示,像这样同时呈现各大陶瓷窑口精美作品的展览尚不多见。在这个普天同庆的伟大日子里,向我们伟大的祖国献上一份厚礼,相信通过这次展览,对进一步发掘、提升中华民族各个时期陶瓷雕塑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五大陶瓷窑口部分精美作品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的地方风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当代众多产区中,陶瓷雕塑产区以广东石湾、江苏惠山、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和广东枫溪为主,品类丰富,各具风采。广东石湾广东石湾陶塑素以传神而著称。自清末民初以来,形成了浑厚朴实、古拙典雅、泼辣豪放的艺术风格。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牧鹿姑娘作 者:廖洪标年 代:20世纪60年代尺 寸:长35cm,宽20cm, 高40cm产 区:广东石湾警察妈妈作者:刘兆津年代:2008年尺寸:长37cm,宽29cm,高39cm产区:广东石湾江苏惠山江苏惠山泥塑泥人造型古朴丰满,表现手法简洁洗练。按照种类,惠山泥人分为人物,器物等。按照制作的精细程度来分,分为粗货和细货。我爱北京天安门年 代:20世纪70年代尺 寸:长19cm,宽7cm, 高15cm产 区:江苏惠山江西景德镇江西景德镇瓷塑以高岭土为材料,适宜于青花、古彩和粉彩装饰。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铸作 者:熊纲如年 代:20世纪60年代尺 寸:长15cm,宽6cm, 高17cm产 区: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福建德化瓷塑采用本地特产白瓷土,胎釉如脂,质洁无瑕,形成了德化瓷塑精工细刻、线条圆润、疏密均匀、柔和典雅的风格特色。爱劳动年代:20世纪70年代尺寸:长9cm,宽5cm,高15cm产区:福建德化广东枫溪广东枫溪瓷塑采用本地燕子山的白瓷土,质地细腻洁白而又坚实。人物造型一般头、手、面部不施色釉,成瓷后略加淡彩,形成神态生动、简练和谐的地方风格。满载盈归年 代:20世纪60年代尺 寸:长22cm,宽7cm, 高20cm产 区:广东枫溪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陶瓷雕塑精品展时间:2019年8月8日—2019年11月10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一楼展厅 更多作品,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23
2019-7
“石湾是个美陶湾”在大连博物馆开幕
由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大连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承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的“石湾是个美陶湾”于7月20日至10月20日在大连博物馆四楼A特展厅展出。此次展览选取138件(套)石湾从明清时期以来的陶塑艺术精品对公众展出。展厅分为三个单元,以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及建筑饰件等为主,造型千姿百态,向观众传递石湾陶塑艺术中所蕴含的真谛。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应如军、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玮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科科长胡建中、佛山市博物馆馆长曹学群、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常务副局长万旭东、大连博物馆馆长姜晔、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以及佛山、大连两地的文博单位、文化界人士、大连市民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现场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应如军致开幕词 在文创展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指导小朋友们创作陶艺,萌童们变成小小陶艺家,纷纷捏起了陶泥,创作出可爱的小鸭子、杯子等,在乐趣中领略石湾陶艺创作的奥秘。文创展厅互动现场观众参观展览 从2013年6月到2018年12月,“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分别去过杭州、北京、昆明、成都、上海……已经成功举办了八次巡展,总观众人数超过150万人,成为佛山市的标志性文化品牌。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南,从华北到华南,展览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都引起了当地观众浓厚的兴趣。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现场制陶演示、专家讲座和现代石湾陶艺术品展销等活动,不仅使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也能让观众更好更直观地了解石湾陶,欣赏石湾陶塑艺术,巡展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石湾陶是佛山优秀文化的代表,佛山独树一帜的文化走出去,是打造岭南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步。“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名称: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地点:大连博物馆展出时间:2019年7月20日至2019年10月20日展览期间将举办两场讲座,分别为:1.《石湾陶塑艺术传承与创新》主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时间:2019年7月20日下午2.《屋脊上的愿望——清中晚期岭南地区陶塑屋脊研究》主讲: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海娜时间:2019年8月17日
23
2019-7
“石湾杯”不仅仅只是一场大show——与魏华的访谈
2019年“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现在正是接收投稿阶段欢迎各位青年陶艺家的踊跃参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以“石湾杯”为名,从2008年的“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瓷大赛”,一直到今年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石湾产区的各类与陶瓷艺术有关的活动里,“魏华”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同时,他也是最熟悉“石湾杯”相关情况的人之一。所以我们今天就与魏华老师来聊一聊,关于“石湾杯”、关于产区的未来、关于现当代陶艺状况等话题。——编者按魏华1963年生于湖南张家界,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主持项目以中方策展人身份,多次主持“中日韩亚洲陶艺展”及亚洲高校陶艺教育论坛。作品展览个展2015年魏华陶艺作品展 (庸空间美术馆)2011年人生半侣魏华艺术作品展 (1506美术馆)2008年公仔精神魏华雕塑作品展 (北京798地下艺术空间)2008年魏华陶艺作品展 (石湾当代陶瓷美术展)2001年魏华青铜雕塑作品展 (香港Memory画廊)1996年魏华雕塑展 (广州美院美术馆)联展(近5年)2019年国立昌原大学国际交流展 (韩国昌原大学博物馆)2018年“INTERCHANGE”展览 (韩国昌原大学博物馆)2017年韩国京畿道国际陶艺双年展 (韩国利川)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日本、爱知县陶瓷美术馆)2016年醴陵瓷谷国际陶瓷名家邀请展 (醴陵瓷谷美术馆)黏土之约—首届中原陶瓷双年展(河南博物院)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15年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美术馆)亚洲当代陶艺展 (中国美院美术馆)2014年杭州国际陶艺双年展 (中国美院美术馆)广东高校 陶艺学院展 (广州美院美术馆)收藏国内广东省美术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州艺博院、浙江省美术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郑州博物院国外挪威Vigeland博物馆、韩国CLAYARCH、GIMHAE博物馆、韩国中央大学美术馆、韩国MIRAL美术馆、纽约时代美术馆、荷兰Drents博物馆出版书籍《形态演义 魏华雕塑艺术》《精神畅游 魏华线描艺术》《具像形态 魏华雕塑艺术》《介入空间 魏华环境艺术》《具象精神 魏华雕塑艺术》(以下是访谈全文。访谈由录音完成,后期在保持采访者原意的基础上,经过编辑调整。)1. 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石湾杯”大赛的历史吗?魏:最早可追索到2008年的《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由韩国弘益大学陶瓷研究所禹宽豪教授、日本爱知陶瓷资料馆森达也教授、中国由我担任策展人,主场在石湾,我们把展览主题定为“亚洲陶艺的未来”。中日韩此次参展者主要高校的教授与博士生、研究生。当时我记得是有上百所大学参与,是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校研究生为主体的陶艺展。2008年《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展览现场在当时展览的最终呈现上来说,虽然有很多的著名的教授、陶艺家参与,但是我们国家参与的陶艺研究生、博士生很少,在作品的水平上与韩国和日本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了提高参与中日韩陶艺展的质量,就希望通过一个全国大学生的陶艺大赛收集高质量的作品参展,这是第一个举办“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的直接动因。第二个是,因为石湾产区和地区性的陶艺文化也急于要走出去,包括我们当时在做南风古灶园区规划定位,希望把南风古灶打造成国际级的陶艺文化胜地。2008年《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研讨会现场所以,我们当时就是想针对一帮有实验精神的年轻人,试图呈现营造一种创新性的当代陶艺文化氛围。这些动因集中在一起,我们就决定要做一个以石湾产区主导,以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为主体,能够体现一定实验性、创新性的比赛。然后我们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可以送出去到韩国和日本参与亚洲陶艺的展览,达到走出去的目的。“石湾杯”最早的展览名称是《陶雷青春-石湾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这样这个大学生的陶艺赛事就成了一年一度中日韩陶艺联展评审筛选的基础,金、银、铜奖获得者直接参加中日韩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主办方除了奖金还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获奖者去韩国、日本等参展并游学。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为年轻的陶艺家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2009亚洲现在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现场(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2.最初举办“石湾杯”陶艺大赛的目的是什么呢?刚才也说到,做“石湾杯”的起源就是中日韩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这是每年中日韩三方轮流做主场常态化的事情,最初几年一直是由我来做中方策展人的。在这整个的过程里,其实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一个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陶艺交流使命,另一个就是为了整个中国高校陶艺教育的提升。当然,出于在地对产区感情与文化的责任也是重要的考量。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大赛,包括中日韩之间的交流,我们年轻人的作品,从一开始2009年和韩国日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分仲伯”的状态了。陶雷青春&石湾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研讨会现场以前我们看作品,一看这就是中国的,一看那个就是韩国的或是日本的。这种地域的属性当然现在还有,这个是必须的,但是在制作的工艺水平、创意、作品的呈现面貌上,我们已经是在一个层面上,甚至是超过他们的。当然,从石湾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确实也有一点“小心思”,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国际间的交流活动,把石湾的地域文化带到国际的舞台上去。除了每一届中日韩高校陶艺联展和“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包括也把地域、产区、优秀的陶艺家,纳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这样一来,“石湾杯”的背后意义就变得更富有层次了。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努力,可以实际地帮助到石湾产区文化走出去。“3.今年的“石湾杯”以“人物”为主题,能聊聊这样命题的原因吗?在此前的大赛主题的选择中,我们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比如我们做过器皿的,做过纯粹就是陶艺的,都比较宽泛。那今年定“人物”这个主题,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我在本届大赛的策展语中已经说过,人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自己。人物陶瓷雕塑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当代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政治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冲撞必然呈现观察人、表现人的不同的角度。《阿福No.27》瓷 2012年吕品昌我们很容易从当代活跃的陶艺家们的创作中寻找到既有传统情怀又具当代精神、既对当代生活关注、又有东方审美情境的作品——陶瓷人物雕塑。陶瓷人物雕塑并不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剖析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中国陶塑人物的创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历程,特别是在特定的年代,它也是中国雕塑艺术重要的方式。具体而言:第一、不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还是学院教育的背景来说,“陶塑人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最早的彩陶文化,到兵马俑、汉俑、唐宋明清等,都能寻找到“人物”这个主线,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自从新中国之后,(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开始了具象的写实主义教育。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具象的“陶塑人物”也承载着现代陶艺面貌的建构,在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展开一点。从中国雕塑到陶艺语言的转换,姚永康先生的人物创作是一个标志,之后的吕品昌、罗小平都形成了具有鲜明东方语境的人物陶艺风格,为后来的陶艺人物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绚》高岭土 2014年姚永康当然陶艺人物的创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刘建华、耿雪以当代艺术的观念与装置、影像艺术的形式也为陶瓷人物创作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即使英国当代艺术大家葛姆雷也运用陶土人物表达自己的观念。《海公子》瓷;影像 2014年耿雪第三个考量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石湾的“陶塑人物”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IP形象。我们也希望,可以将石湾的“陶塑人物”和现当代,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陶艺创作做一个对比、连接。鲁迪&奥迪欧(Rudy Autio)“陶塑人物”这个概念也是挺宽泛的概念,很多欧美、韩国、日本陶艺家在这个主题上的作品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那如果我们将这个人物主题类别单列出来,再拿出去与人交流,这应该会是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也想看看年轻人是如何观察人的。每个年代的时代精神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来了。“4.从最开始策展“三国演义”中日韩亚洲当代陶艺联展,到“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再到现在的“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您为石湾陶艺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对于“石湾杯”未来的发展,您还有怎样的期待吗?从国际交流、关注陶艺教育、关注陶艺年轻人这点石湾在全国开了风气之先。从目前的状况看来,全国范围内有很多与陶艺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此起彼伏。中日韩高校陶艺联展现在由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方的策展人在继续主持;此前的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今天我们仍然以“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继续,也都受到很多青年陶艺家们的追捧。全国范围内各种陶艺文化的IP越做越大,也越做越多。比如景德镇陶溪川的艺术园区现在的发展也都很好。“石湾杯”虽然在此前停办过一段时间,但现在也恢复了三年时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深秋》徐龙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到更久远之前,从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开始,每年都有很多的青年陶艺家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这个比赛也陪伴了很多陶艺家一路走来,是许多青年陶艺家的青春记忆,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不管是在继续做独立艺术,还是在各大高校任教任职,已成为国内陶艺领域里的中流砥柱。大家谈到“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或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都还是充满感情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二等奖《失乐园-梦》田锦励这样一个地域性极重的文化IP,我们其实一直都在思考可以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一个地域文化的发展需要胸怀!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落回到我们这几代人身上,如果我们要推动一个地域的文化,那就更需要外来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带来新鲜血液。而不是永远都是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万民朝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注重交流交互的时代,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所在。假如一个地域没有年轻人的介入,没有青春的文化气息,没有与外界的交流学习,那么这个地域是不会有前途的。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艺文化的推广、发展作了很好的榜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三等奖《天方》曾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石湾作为一个产区,一定要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我们做这些努力的时候,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杂音,觉得“为什么我们要每年用那么多钱为外面的人做展览?”。但实际上,正因为这些“外面的人”才真正带给石湾这个地方更多的活力,为石湾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学院教育对一个产区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2011年我在《亚洲现代陶艺交流展》的论坛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学院教育与石湾陶艺》主题演讲,其中一个结论:石湾现有的知名陶艺大师百分之九十的都有学院教育背景,石湾与其它产区一样,未来人才的培养一定是在学院。5.我们刚才也谈到关于产区的一些问题,那您是如何看待类似“石湾杯”这样的艺术活动,对产区的影响呢?我们应该如何更进一步的发展产区陶艺文化呢?石湾陶艺的发展得益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得益于深厚的岭南文化传承和开放的大环境,石湾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现代陶艺的领头羊。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石湾现代陶艺展,这是中国第一个现当代的陶瓷艺术展览。那是属于石湾人,包括梅文鼎、曾鹏、曾力等现代陶艺大家们的辉煌时代。此后,2000年举办了“千年之烧”活动,2008年至2013年每年一届的中日韩高校陶艺联展,包括我们之前一直谈到的“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或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这些都集中了全国各地的院校、专家、学生的力量。但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景德镇反而走到前面去了?2017年“石湾杯”大赛《思绪》刘佩洋那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在于,一个地域文化的包容度,和对自我的认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景德镇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引入国际化的理念,包容接纳众多的外来的艺术家来到景德镇,看上去迎合了很多新鲜事物,好像抛弃了景德镇固有的传统,但是,我们并不会觉得它失去传统。反而大家对景德镇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识加深了,正因为这一系列的改变,反而显得景德镇传统文化更加有价值了。当然这种改变得来自包容和开放,有可能是被动的,有可能是因为外界的力量影响,导致它不得不把自己那种传统的、固守的一面打开了。但是结果看来,仍然是造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为景德镇陶艺文化带来繁荣。2017年“石湾杯”大赛《点解》曾泳龙反观我们石湾,可能确实在这一方面是需要多加重视的,包括当地政府、陶艺从业者的群体、相关的机构平台等。大家都应该以一个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新鲜事物,更不能永远建立在一个局部的、地域的框架下思考。而是应该保持更多的时代性、实验性、全球性、公共性的角度,去构建这种大格局。那我相信石湾陶艺文化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另外,从地方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产区的陶艺人也应该向陶瓷产业的企业多去学习。比如石湾的一些瓷砖企业,他们的设计师、视野、战略眼光、设备,都是世界顶级的,所以他们能做大生意,能做大改变。那我们的陶艺领域为什么不能学习这种大的格局呢?为什么不能更多地跟外来事物学习和交流呢?就像二十世纪初开始石湾陶艺研讨会及2008年《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的时候,我们的学术研讨会都是尹吉男、皮道坚、孙振华这些国内一流的批判家参与进来的,包括那个时候我们也和西班牙的EnricMestre在这里做工作营,一起工作了一个月。还有很多全世界顶级的陶艺家都来过石湾。其实本来国际陶艺委的原主席考夫曼、现主席托比恩也都来过很多次了,这么好的资源,其实我们做了什么呢?我们是绝缘体吗?!我们还是一味的排斥、一味的唯我独尊!现在回过头想想,真的错失了挺多机会的。所以,我觉得这些都很值得石湾细细思考。我们不能让致力推广石湾陶艺发展的陶艺人们,成为“唐吉歌德”。我希望全国青年的陶艺人创作出我们时代的陶艺作品,成为开放、包容、创新的石湾陶艺文化一部份,我们的创作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陶艺文化的一部份。(完)文字编辑|吴辰博录音|吴辰博后期调整|魏华、吴辰博图片来源|魏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网络来源
20
2019-7
“石湾是个美陶湾”重磅来袭!138件(套)佛山石湾陶瓷即将亮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石湾陶,景德瓷"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本周六138件(套)巧夺天工的石湾陶塑即将在大连大放异彩 跟着佛博君抢先欣赏吧!“岭南风”袭大连“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2019/7/20——2019/10/20大连博物馆四楼A专题展厅 主 办 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 办 大连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 协 办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这次展览呈现的是从明代到当代的石湾人物陶塑、动物陶塑、艺术器皿、盆景微塑与建筑饰件等共138件(套)精品。展厅展厅这其中有庄严自在的佛神造像,生动自然、生活气息浓厚的市井民众,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时代英雄,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狮、猫、鸭等动物,精巧玲珑、纤毫毕现的山公盆景微塑,变幻莫测、色彩斑斓的窑变釉器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石湾陶塑艺术粗犷豪放、雄健苍劲、浓厚凝重、意蕴丰富、藏巧于拙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艺术成就。石湾陶塑的前世今生石湾窑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明清,流传发展至今。千百年来,薪火不熄,世代相传,自成体系。唐宋时期,石湾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品种多,产量大,不仅在广东、广西及港澳销量大,还远销至东南亚、阿拉伯和东非地区。明清以降,石湾窑的艺术陶发展迅速,其产品以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彩肥润、造型传神为特点,因善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又因是陶胎,故也被称为“泥钧”。多色釉人物瓦脊(局部)石湾窑仿制中有创新,创新中求超越,尤其是明清后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集历代陶瓷美术技艺之大成,独树一帜。“雲屿氏”款青釉寿星坐鹿像明清至民国年间,是石湾陶塑艺术兴盛时期。在题材上,人物、动物、花卉、瓜果、器皿、山公盆景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在造型上,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神韵独特;在釉色上,石湾窑因善仿宋代钧窑产品并不断创新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泥钧”;在表现手法上,贴塑、捏塑、捺塑、刀塑技艺更加成熟而出神入化。建国后,石湾陶塑焕发新的生机,题材更为多样,技法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石湾陶塑蓬勃发展,再次迈上了一个新的艺术台阶。石湾陶塑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陶瓷史中的一块艺术瑰宝。黄松坚多色釉“春、夏、秋、冬”走向全国的石湾陶2012年以来,佛山市博物馆已成功举办了八次石湾陶巡展,先后走进杭州、北京、昆明、厦门、成都、上海等地博物馆,总观众人数超过150万人/次。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南,从华北到华南,展览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引起了当地观众浓厚的兴趣。展览期间,市博物馆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包括现场制陶演示、专家讲座和现代石湾陶艺术品展销等活动,让观众更好更直观地了解石湾陶,欣赏石湾陶塑艺术。小档案大连博物馆地处市区南部的星海湾畔,是展示大连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2002年3月22日对外开放,现在 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90余万人次。馆内现有4个临时展厅,主要展示国内外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展览。近年来已与全国29个省市60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合作举办过展览;引进了俄、美、日、德、法、奥等国家的艺术珍品展览。基本陈列“近代大连”展示了大连从1840年到1949年间的发展历程。原创展览“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荣获“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7月20日大连,我们来啦!参观详情展览名称:“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地点:大连博物馆展出时间:2019年7月20日至2019年10月20日展览期间将举办两场讲座,分别为:1.《石湾陶塑艺术传承与创新》主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时间:2019年7月20日下午2.《屋脊上的愿望——清中晚期岭南地区陶塑屋脊研究》主讲: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海娜时间:2019年8月17日文字:许晓静佛山市博物馆微信项目小组
19
2019-7
【 作品征集 】 鼠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各位陶艺工作者: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又准备开始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将进入第十二个年头,从2008年牛年生肖活动开始到2020年的鼠年生肖活动结束,将圆满地完成一轮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收官这一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更重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重新翻新了展厅,以优美高雅的展示环境迎接展览和评奖;继续在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等博物馆展示;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将生肖陶艺品送到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更多的宣传渠道。陶瓷博物馆将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宣传石湾陶艺。希望各位陶艺家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博物馆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大赛及巡回展活动,与博物馆一起,继续擦亮石湾贺年生肖品牌,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陶瓷协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 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一)石湾展览时间:2019年12月5日至2020年2月9日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二)外地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中山市博物馆(时间待定) 顺德区博物馆(时间待定) 三、活动内容 (一)比赛评出“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和“创意生肖奖”。组织专家评委对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审和筛选,得分最高的前30名分别获“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和“创意生肖奖”,入选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未获奖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退还。 (二)展览将参赛陶艺家的生肖作品进行展示。除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外,将从参展作品中筛选优秀的作品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等多个地方展示。四、展品要求(参赛作品不收取任何费用)1、2019年创作的“鼠”题材陶艺品;2、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 3、参赛者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产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五、工作安排 (一)大赛发动(2019年7月开始) 到我馆办公室索取或登录我馆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填写 (二)第一次作品征集(2019年11月1日—11月15日)参赛者将作品及报名表交到我馆(三)作品拍照(2019年11月18—19日)作品拍照及宣传画册的设计制作(四)评审(2019年11月20日)拟邀评委进行评审 (五)第二次展品征集(2019年11月25日开始)征集作品到其它展场进行展示 (六)展览开幕(2019年12月5日)举行开幕式和颁奖仪式 (七)退作品时间(以电话通知为准)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其它展品退回送展人。六、宣传方式1、开展广泛的宣传推广活动,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用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对大赛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务求使宣传更深更广。2、出版印刷品,通过小册子、台历等对大赛及参赛者进行全面宣传。3、通过网上商城宣传参赛生肖陶艺品。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19年7月18日
18
2019-7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啦!
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为紧跟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我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验点,在2019年7月举办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小小讲解员”培训是我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起,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2019年“小小讲解员”志愿队 7月17日上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学员们早早就来到了博物馆,开班仪式上,馆长助理、宣教部主任陈雪兰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并勉励学员们要认真专注,努力学好本领,争取成为优秀的小讲解员。陈雪兰馆助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小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在第一节培训课里,小学员们在讲解礼仪、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石湾陶瓷历史。接下来的课程就是每个展馆的讲解培训及讲解词记忆和操练。讲解礼仪培训课学员们参观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馆本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共有学员15人,分别来自佛山市第一小学、海口小学、河宕小学、鸿业小学、惠景小学、环湖小学、乐从小学、玫瑰小学、石湾二小、石湾三小、同济小学、张槎小学12所中小学,通过自由报名的形式参加。培训内容包括讲解员服务礼仪及讲解技巧培训、讲解训练及个人操练、参观南风古灶文物区、参观陶艺大师工作室群、上岗讲解及DIY玩陶体验等。近几年我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训反响热烈,不少学员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节假日到馆,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四年的坚持和努力,小小讲解员们慢慢蜕变成长,讲解水平也逐渐提高,观众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逐渐建立起一支小志愿服务讲解队伍。我馆也在每年暑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与各学校合作,让陶文化更好走进青少年身边,增强他们的兴趣爱好,助推陶文化普及。
18
2019-7
2019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暑期培训班学员名单
出来了!出来了!名单出来了!各位宝贝和各位粑粑麻麻是不是等的很捉急呢?下面为各位公布~(撒花)快找找名单里有没有你家宝贝吧:学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陈芷悠、符欢岩、胡炣儿 黄丽萍、李洁蕊、李星浩 林珈颍、林子轩、陶一诺 杨兴祖、赵 谦、朱家谊 张浩晖、张佳栩、张亦然恭喜以上的宝贝们~各位宝贝的粑粑麻麻请扫描一下群的二维码方便馆儿君通知你们哦~如有不懂,请咨询0757-82701218(周一至周五)馆儿君很乐意为你们解答哦~各位学员要注意:7月17日就上课喽培训班开班流程时间:2019年7月17日(周三)上午 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班流程8:50-9:00 签到 (领取培训证、家长签接送协议、领取接送卡)9:00-9:30 第五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家长和小朋友合影9:30-10:00 讲解员服务礼仪及讲解技巧培训10:00-11:00 参观《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厅11:00 活动结束每位学员都不要半途而废哦希望每位孩子经过培训后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讲解员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这儿
12
2019-7
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即将闪亮登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生动描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精彩呈现在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精神,坚持主旋律创作,倡导现实题材创作,突出作品的时代性、人民性和现实性,创作与新时代新征程相匹配的作品。 我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时代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陶瓷雕塑精品展”主题系列活动。以全国五大窑口的陶塑精品进行展示,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让市民观众了解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领略全国陶瓷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非凡成绩。展览时间2019年8月8日至11月10日(展览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一楼展厅 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主办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红藏会山东红藏委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石湾收藏家协会敬请期待!
9
2019-7
【征集函】“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正式
石湾窑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享有中国“南国陶都”之美誉,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陶瓷经济发达、陶文化齐备的地区之一。当代的石湾,人才辈出,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传承人为代表的石湾陶瓷艺术家,将传统的陶塑技艺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苑中的珍品,更被海内外收藏家珍视,成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上的一颗明珠。本次“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旨在给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家推荐当代陶瓷艺术家们的优秀作品,并提供一个指南性的收藏方向,向社会各界和收藏界推介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及其创作者,使优秀作品能够得以推广和宣传,拓宽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 一、组织机构主办机构:中国收藏家协会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承办机构: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收藏委员会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执行机构: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合作机构: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美术收藏文化沙龙指定媒体:《中国陶瓷画刊》、《品藏》 二、大赛评审委员会成员根据石湾陶的特点,以及推荐收藏评审工作的目标,我们的评审委员会将由五名专家和学者组成,行业专家和教授将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基本构成是:1、 行业专家一人:中国收藏家协会或工艺美术专业机构专家一名2、 教授两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3、 收藏家一名:从研究和收藏石湾陶的知名收藏家挑选一人4、 大师一名:从国内陶瓷雕塑专业中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师一人实行评委回避制度。凡有作品参评的专家,或直系亲属有作品参评的专家,均不得担任评委。 三、参赛要求1、从事石湾陶塑艺术创作人员,不限年龄均可参加;2、参评作品须为2016——2019年之间创作且为报名者本人的作品,入围作品公示期间,若有版权争议,将取消参赛资格;3、参评作品每人限报2件(套);4、作品形式:作品必须以石湾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为基础,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原则,不限风格、形式和主题,均可参加大赛。建议突出讴歌祖国发展70年的主题。 四、奖项设定本次“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共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对所有入围作品进行复审,最终评审出所推荐的优秀作品一、二、三等,由中国收藏家协会颁发“臻藏工艺”优秀作品推荐收藏证书。奖金设定一等奖1名,奖金3万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1万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0.5万元;优秀作品奖 15名,奖金各0.1万元。 五、大赛评审办法按照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收藏委员会制订的《优秀作品推荐收藏评审办法》进行评审。 六、大赛评审流程(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2019年6月20日——8月15日)通过“工艺美术收藏”、“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佛山市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下载大赛活动报名表,将填好的报名表及作品照片一并发送至邮箱“fsswtyscjxh@163.com”。联系人:陈先生咨询电话:0757-82272902 /13516538963 (二)初评阶段(2019年8月下旬)评审方式:评委通过参评照片进行筛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结果公布:2019年8月下旬,在“工艺美术收藏”、“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佛山市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组委会将通过电话逐一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 (三)作品寄送阶段(2019年9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参赛者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组委会指定地点,并注明“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寄送费用由入围者自理) (四)终评阶段、展览1、终评时间:2019年10月16日2、现场评审规定为了做到终评工作的公平和公正,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收藏委员会在组织现场评审工作时,要求除评委和收藏委指定两名工作人员之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在现场。在评委确定获奖作品,并在获奖名单签字之后,由收藏委领导再签字,最后封袋。开幕式前一天晚上由收藏委和主办单位指定专人填写证书。3、优秀作品展本次“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中评出的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将在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活动中公开展览。4、颁证仪式在陶艺周的开幕式上,向获得优秀作品推荐收藏证书的优秀艺术家颁发证书,扩大这些优秀作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工艺美术收藏”、“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佛山市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微信公众号、杂志、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大赛结果。5、撤展和退件本次大赛活动展览结束后,所有参评作品皆退回给作者,作者可在指定地点领取作品,如需寄回,作品包装和运输费用由作者自行承担。 七、权责说明1、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同意授予大赛主办方对参评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该许可包括发表、编辑、展示、翻译、汇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大赛作品。2、作品包装、送件及保险等费用由参评者自行承担,作品寄运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3、寄送的入围作品必须与参赛照片完全相符,如寄送作品在数量、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参赛照片有不相符的视作自动放弃入围资格处理。4、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展出作品及其照片有研究、展览、摄影、出版以及宣传等权利。5、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6、其他未尽事宜,组委会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大赛组委会2019年6月18日本报名表下载请点击阅读原文“收藏石湾”2019佛山石湾窑优秀作品收藏大赛作品报名表编号: 作者姓名性别贴个人照片出生年月籍贯职称学历荣誉称号工作单位手机电子邮箱通讯地址个人简历(100字以内)作品名称规格(长宽高)作品简介(100字左右)贴作品照片作品销售价格底价:建议市场价:作者签名:
21
2019-6
【征集函】“佛山杯”2019佛山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奖
“佛山杯”2019佛山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奖征集函 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中心和陶瓷商品集散中心,其产业基础雄厚、技术装备领先、配套体系强大,在全国陶瓷产业发展中起着引领潮流的积极作用。为给当代陶瓷产品设计注入新的创新理念和思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品味和价值,融汇国内外多样化的设计理念,为“佛山智造”引入专业资源,逐步树立起工业化产品的文化形象,并为当代瓷砖产品的设计提供一个引领性的艺术创新方向,特举办此次佛山杯——2019佛山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赛。 一、组织机构 主办机构: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承办机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与设计委员会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执行机构:佛山市陶艺设计行业协会 协办支持:美国手工瓷砖协会 意大利瓷砖制造商协会 德国陶瓷协会 国内外相关院校 二、大赛评审委员会成员 本次大赛评审委员会由三位国内外知名室内设计师和艺术家组成,其中美欧知名室内设计师一名,亚洲知名室内设计师一名,大学设计专业教授一名。(具体名单待定) 三、参赛要求参评作品类别一、纯手工制作或手工绘制瓷砖二、以马赛克或小型瓷拼制的主题艺术瓷砖三、设计工作室的仿手工瓷砖四、院校和独立工作室青年设计师的概念性设计五、国内外传统手绘或手工制作瓷砖六、陶瓷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创意设计 参评人员范围一、国内外陶瓷产品设计师二、国内外陶瓷产区的传统陶瓷砖工坊三、国内外艺术和设计专业师生四、国内外室内设计师、设计师工作室和建筑设计师五、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六、国内外瓷砖企业等 作品评审标准文化性:要突出手工艺术瓷砖的文化特色,强调参赛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区文化和国际文化内涵;美观性:参赛作品装饰与造型美观,艺术特色鲜明,兼具历史元素与现代时尚;创意性:参赛作品具有创新价值,鲜明的创新理念,以及具有一定高度的设计立意。实用性:参赛作品既要有艺术表达和文化,更要符合陶瓷装饰材料市场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表现;市场性:参赛作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定位,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满足当前艺术瓷砖市场的需求。 参评要求1、参评者将作品图片报至组委会,在评审委员会初选后通知入选作者。2、每位入选的参评者最多可报三件参评作品3、每件作品的尺寸最大不超过50cm * 50cm (即0.25平方米)4、每件作品需要提供一张或数张图片(图为要求:300dpi, 5mp),以备出版之用 四、奖项设定 本次2019佛山国际手工艺术瓷砖设计大奖共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对所有入围作品进行复审,最终评审出金、银、铜、优秀作品奖和“创新设计奖”、“装饰创意奖”、“最佳工艺奖”等三个专业奖项,并由承办机构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 奖金设定金奖1名,奖金3万元;银奖2名,奖金各1万元;铜奖3名,奖金各5000元;优秀作品奖 10名,奖金各1000元;创新设计奖1名,装饰创意奖1名,最佳工艺奖1名,奖金各15000元。 五、大赛评审办法 按照大赛组委会制订的《2019佛山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奖赛评审办法》进行评审。 六、大赛评审流程(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 6月20日至8月15日期间,国内将可通过“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与设计委员会”、“佛山市陶艺设计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下载大赛活动报名表,将填好的报名表及作品照片一并发送至邮箱“fstyhysjxh@163.com”。 国外通过韩国Ceramics Art Monthly(陶瓷艺术月刊)、美国Pottery Making Illustrated(陶艺创作画刊)、澳大利亚Australian Ceramics(澳亚陶瓷)、德国NeueCeramics(新陶瓷)等媒体平台征集参赛作品。 国内联系人:王素君/陈真 咨询电话:18038651517/13702931998 (二)初评阶段 初评时间:2019年8月下旬 评审方式:评委通过参评照片进行筛选,选出100件/套入围作品。 结果公布:2019年8月下旬,在“佛山市陶艺设计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作者名单,组委会将通过电话逐一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 (三)作品寄送阶段 入围者应自收到通知日起至9月30日(含30日)内,将入围作品通过物流寄送或自行送至组委会指定地点。(寄送费用由入围者自理) (四)终评阶段1、终评时间:2019年10月16日进行本次比赛的终评,为保证终评工作的公平和公正,将设立公证员一名,评审现场除评审委员会、公证员和指定的两名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在现场。10月17日上午进行评审总结,最终确定获奖名单。2、颁奖时间:本次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赛的颁奖将在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开幕式上进行,并通过各合作媒体向社会公布大赛结果。3、优秀作品展本次佛山杯——2019佛山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赛中评出的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将在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活动中公开展览。4、撤展和退件本次佛山杯——2019佛山国际手工瓷砖设计大赛活动展览结束后,所有参评作品皆退回给作者,作者可在指定地点领取作品,如需寄回,作品包装和运输费用由作者自行承担。 七、权责说明1、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同意授予大赛主办方对参评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该许可包括发表、编辑、展示、翻译、汇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大赛作品。2、作品包装、送件及保险等费用由参评者自行承担,作品寄运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3、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展出作品及其照片有研究、展览、摄影、出版以及宣传等权利。4、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5、其他未尽事宜,组委会将随时修订公布,活动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大赛组委会2019年6月18日 报名表 下载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21
2019-6
【公益培训】“小小讲解员”2019年暑期精品班开始招生啦~~
“小小讲解员”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我馆将在2019年7月举办第五届“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不收取任何费用。本次招募小小讲解员以佛山市在校中小学生为主。 一、招募人数 总计招生20人,仅限佛山市8—15岁在校学生 二、招募条件 1、五官端正、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记忆力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勇气。 2、热爱文博事业,对历史、文化、石湾陶瓷等有浓厚兴趣; 3、服从统一安排,有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热情。 三、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7月10日截止。名额有限,报满即止。 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登陆http://www.swcm.org.cn/(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网站)下载小小讲解员报名表,填写相关信息后发送至邮箱:2395055471@qq.com 。 (2)现场报名:有意者请到石湾陶瓷博物馆二楼办公室宣教部咨询、报名。 四、名单公布与培训名单公布时间:7月12日将在我馆微信平台公布培训人员名单培训时间:7月17日、7月19日、7月22日、7月24日(上午9:00—11:00),7月26日(下午14:30—17:00),7月29日(上午9:00—11:30)培训内容: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展览相关知识等。培训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五、咨询电话:0757—82701218(周一—周五9:00—17:00)为保障孩子安全,培训期间,请家长自行接送。 培训班课程安排如下:(如有课程调整,另行通知。点击可查看大图)2015—2018年“小小讲解员”培训花絮2015年小小讲解员培训花絮2016年小小讲解员培训花絮2017年小小讲解员培训花絮2018年小小讲解员培训花絮小盆友们,还在等什么,赶快加入小小讲解员的队伍吧~~温馨提示获取报名表方法:一,登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网站http://www.swcm.org.cn下载二,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
12
2019-6
我馆开展消防应急演练及安全知识培训
为了增强员工的消防意识,确保参观游客及文物的安全,检验馆内消防设备、器材的使用性能。2019年6月10日上午,我馆在专业消防员周信科队长的指导下,举行了消防应急演练及消防知识培训。 我馆李燕娟副馆长介绍本次消防演练的意义我馆安全保卫部赵大志主任和周信科队长讲解消防知识及演练的流程 消防应急演练 灭火器使用介绍我馆工作人员练习灭火器的使用练习抛水带的操作 通过这次演练,让员工进一步熟悉了馆内的消防器材和正确使用方法,提高了员工火灾时的应急能力,增强了馆内的消防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10
2019-6
【征集函】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作品征集
“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在人类最早生活器具创造的同时先民们就不忘将“人”的形象创造出来。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少女头是最早的陶塑人物之一。秦兵马俑的深沉雄大气势磅礴、汉佣的简洁、唐三彩的丰腴,人物陶瓷雕塑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当代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政治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冲撞必然呈现观察人、表现人的不同的角度。我们很容易从当代活跃的陶艺家们的创作中寻找到既有传统情怀又具当代精神、既对当代生活关注、又有东方审美情境的作品——陶瓷人物雕塑。具像人物题材并不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剖析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中国陶塑人物的创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历程,特别是在特定的年代,它也是中国雕塑艺术重要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北魏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的雕塑史就是陶塑人物史。陶瓷人物雕塑的方式是记录生活,反映人们当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今天,陶塑人物创作仍然是陶艺、雕塑、当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本次“石湾杯”将“陶瓷人物”作为大赛主题,旨在将石湾陶塑放在全国陶瓷人物创作的大框架下,展开一系列陶瓷雕塑语言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从雕塑史、美学理论的角度,展开中国新生代陶瓷人物的创作研究,在雕塑艺术范畴内凸显、张扬石湾陶塑最根本、最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德化、景德镇、宜兴、石湾等陶瓷产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陶瓷人物作品。各个产区保留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基因,是中国美术陶瓷的优秀代表。在今天各个产区都在勇于创新,寻找自己的突破口,寻找自己的路径与模式。尤其是以陶塑人物见长的石湾面临更大的危机与挑战。中国当代陶瓷人物的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陶艺中的人物创作并未终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资源。中国当代陶艺的人物创作,正是基于“弱势文化”、“民间文化”、“区域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拥有了独特的、鲜明的“中国身份”,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并没有失去话语,而充分体现了它传统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语言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具像的人物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用最东方、最有传统精神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人最当下的生活和情绪。在今天学院也成为陶艺创作的重要力量,我们期待青年陶艺家的创新思维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连接,关注身边、观照自我、关心“人”。青年陶艺家们创造的“人”必然成为2019石湾杯的亮点。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中国佛山(石湾)陶瓷设计创意谷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执行单位:佛山市建设文化事业基金会二、大赛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增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主任)罗小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耿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纪平(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燕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金生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 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鹏(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三、参赛要求(一)作品须以陶或瓷作为主创材料,以人物塑像为创作主题;(二)作品须为个人原创;入围作品将挂网公示7天,期间如有版权争议,或将取消参赛资格;(三)作品需附创作理念及设计语言简介;(四)作品思想健康向上,体现正能量;避免出现宗教类人物形象题材。四、创作主题参赛者围绕“人物”自选创作题材展开陶瓷雕塑创作,作品创作立意鲜明,人物形象应体现真实性,且符合人物时代特征、生活形态、表情神态、意境塑造,反映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五、参赛资格 全国各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个人参赛,年龄在18-45岁之间(含45岁),参赛作品每人上限3件(套)。六、奖项设定本次大赛共评选出入围作品100件(套),从入围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6名),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优秀作品奖(30名)。(一)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0000元+免费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二)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人+免费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三)三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5000元/人+免费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四)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奖金人民币1000元/人(五)优秀作品奖:3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六)其余入围作品将颁发入围证书,赠送展览图册。备注:1、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获奖证书、收藏证书和奖金。2、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价值15000元,包括往返交通费和全程的住宿餐饮费),主要参观考察多个文化景区,并与资深的学术、艺术大咖交流、研讨、互动。七、比赛办法(参赛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一)报名阶段(2019年5月上旬——8月10日)通过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获取征集函及大赛报名表,将填好的报名表及参赛作品照片、作者工作照一并发送到shiwanbei@126.com邮箱,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征集函及参赛表格。联系人:韦小姐咨询电话:0757-28336563/13829760747(二)初评阶段(2019年8月中旬)初评时间:2019年8月中下旬评审方式:请评委通过参赛照片进行筛选,初选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围者寄送作品的安排。初评结果公布时间:2019年8月下旬(公示7天)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及网站公布100件(套)入围作品及人员名单,组委会将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三)作品寄送阶段(2019年9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参赛者将入围作品寄送到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作品运输费用自理;也可亲自将作品送达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作品寄送截止日期以邮戳日期为准。参赛作品具体寄送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忠信路94号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并注明: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收件人:梁小姐,0757—82701839,13536612286(四)作品终评、展览(2019年9月中旬——10月下旬)1、9月中旬,邀请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进行现场评分,评选出各大奖项。2、评审结束后,组织评委召开媒体通气会。3、入围作品展览(2019年9月下旬——10月下旬)4、评审及展览地点: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忠信路94号)5、10月中下旬组织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五)撤展及作品退件(2019年11月)11月上旬开始撤展,除获一、二、三等奖的6件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其余作品均寄回作者(佛山市内的作品由作者本人到柒号仓艺术馆领回),作品退件包装、运输由大赛组委会承担。八、参赛细则(一)参赛者务必于2019年8月10日前将报名表格及参赛照片发送到指定邮箱报名,逾期报名将不作受理。(二)送件方式:若包装方式特殊或为复合组装作品,须附开箱及组装说明。作品须妥善包装,并考虑包装安全及运送便利。(三)寄送的入围作品必须与参赛照片完全相符,如寄送作品在数量、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参赛照片有不相符的视作自动放弃入围资格处理。(四)参赛作品须为未曾得奖之作品,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或违反著作权法,若违反上述规定,一经证实,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已获奖的将取消获奖资格并追回奖金及证书﹚。(五)作品退件:需寄运的退件作品原则上找回原包装进行打包,再作填充加固处理。市内自行取回的作品请于规定时间内凭作品收条亲自或委托他人至大庸堂柒号仓艺术馆领回作品,至2019年11月15日未取,大赛组委会将自行处理,参赛者不得异议。(六)作品提交后即视为参赛者自动接受本次大赛所有规定。(七)终评结束后,组委会将组织出版《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画册,入围者均可免费获得画册一本。九、活动宣传本次大赛将对活动各个环节和获奖作者及作品进行宣传:(一)入围作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并出版画册。(二)活动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单位网站、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游学活动全程将进行宣传报道。十、权责(一)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同意授予大赛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该许可包括发表、编辑、展示、翻译、汇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参赛作品。(二)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颁发收藏证书。(三)作品包装、送件及保险等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作品寄运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作品退件包装、运输费用由大赛组委会负担,组委会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出现的损坏责任。(四)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展出作品及其照片有研究、展览、摄影、出版以及宣传等权利。(五)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六)本征集函如有未尽事宜,组委会将随时修订公布,大赛的解释权归“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组委会所有。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组委会 二0一九年五月六日
6
2019-6
【活动资讯】我馆小讲解员与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小讲解员互动交流
2019年5月26日,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一行40人走进我馆,与我馆的小小讲解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  在我馆7位小小讲解员和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参观了我馆的固定陈列《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两所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针对讲解内容、技巧、言行等技能方面进行交流学习。 我馆热情接待了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同学们在专业讲解员汤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解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概况7名“小小讲解员”现身说法,秀出他们的讲解能力小小讲解员吴梓濠介绍中国历代窑口分布图小小讲解员梁昊隽介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情况小小讲解员史荍木讲解制陶流程小小讲解员梁晶晶介绍民国时期的陶工之家小小讲解员郑凯哲讲解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小小讲解员卢靖雯、梁栩瑶介绍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两馆的“小小讲解员”团队交流集体合影 本次活动为两所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拓宽了视野,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讲解服务水平,进一步加深了两地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8
2019-5
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5月18日上午,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佛山主会场暨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南海区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佛山市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学会、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协办。启动仪式现场启动仪式上,对“2018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的获奖者进行颁奖↓↓↓1.佛山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政策2.2018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精彩不断3.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开馆运营、成绩卓越4.顺德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5.石湾陶、木版年画展国内巡展彰显佛山魅力6.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成果通过验收7.“清晖园博物馆藏品展”首现馆藏精品8.“画坛宗师”黄君璧真迹首次亮相佛山9.世纪钱币博物馆地下玻璃栈道陈列展示开放10.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圆满成功 我馆有两项入选“2018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圆满成功石湾陶、木版年画展国内巡展彰显佛山魅力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左三)上台领奖荣誉证书 现场还有23家佛山市国有、非国有博物馆设展示区,齐聚南博,我馆也在现场设置了展示区,以宣传资料、文创产品、互动环节的方式,与广大观众游客一起追寻传统的未来。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新文、佛山市博物馆馆长曹学群等领导在我馆的展示区听工作人员介绍我馆的文创产品
20
2019-5
我馆参加区科协举办的“科技进步活动月”大型广场科普活动
5月11日上午,2019年禅城区“科技进步活动月”启动仪式暨大型广场科普活动在张槎文化广场拉开帷幕,今年是禅城区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的第28年,主题为“凝心聚力 服务创新为禅城打造高质量发展首善之区贡献力量”。现场,禅城区科协联合张槎街道科协等16个单位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而有趣的现场科普活动。我馆在现场设置摊位科普石湾陶文化知识,除了派发科普宣传品、扫描二维码派礼品活动,现场还有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女士进行陶艺微雕演示,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参与,在弘扬石湾陶瓷文化,普及石湾陶艺知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女士现场表演微雕制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摊位前聚集了大量市民
13
2019-5
【喜讯】佛山市禅城区关于优化“金禅卡”服务的实施办法
根据《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禅城区推进“通济才智”工程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佛禅府办〔2016〕26号)、《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禅城区争创创新人才集聚示范区工作意见〉的通知》(禅办发〔2017〕7号)的精神,结合区人才工作部署,进一步拓展“金禅卡”服务对象范围,并推出“金禅钻石卡”,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一、申报对象及条件(一)申报对象范围。在禅城区域内经工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在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中西医药,以及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市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以及相关领域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二)申报条件。1.“金禅钻石卡”申报条件(1)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中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5)在我区企业或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中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才。(6)省级和佛山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佛山市“大城工匠”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8)“珠江人才计划”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9)省特支计划获得者。(10)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个人。(11)境内外上市企业(新三板创新层)和纳税超亿元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12)经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其他对象。注: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并符合申报对象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可申领“金禅钻石卡”。本实施办法实施前已申领“金禅卡”的,如符合“金禅钻石卡”申报条件,由管理部门直接办理转为“金禅钻石卡”。2.“金禅卡”申报条件(1)省级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2)市、区特支计划获得者。(3)“禅城大工匠”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4)企业中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国家职业技能资格1级),且从事相匹配紧缺工种(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历年公布的紧缺工种目录为准);被评为“禅城区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国家职业技能资格2级)、高级技师。(5)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挂牌)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上一年度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不含房地产行业及一次性税源纳税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上年度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个人(不含房地产行业及一次性税源纳税)。(6)上年度纳税超500万元(含)的金融机构董事长、总经理;实缴资本超过5000万元(含)的金融机构董事长、总经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地级及以上区域总部主要负责人。(7)经济(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8)区域总部设在禅城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总经理。(9)区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以上职务人员;区青年商会会长、执行会长、常务副会长;区留学精英促进会法定代表人、理事长、监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以及其他设立在我区的区级及以上商会、行业协会、专业人才协会的会长(理事长)、执行会长(执行理事长)。(10)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聘请的,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B类)》的外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外国高级管理人才。(11)基础教育领域获得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才、特级教师,区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12)在医疗、卫生领域,市级医院获得博士学位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区级医院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市级以上名中医。(13)文化领域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才;所创作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美术、摄影、文学等作品在权威性文艺评奖、评选活动中获得国家三等奖(铜奖)及以上、省级二等奖(银奖)及以上人员;省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14)获得市级及以上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表彰的优秀社工(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社工、广东省社工之星、佛山市社工之星)。(15)市、区级劳动模范。(16)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省优秀工会工作者以及省总工会表彰的其他优秀人员(包括优秀员工、优秀经理、优秀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三八红旗手、省级青年五四奖章获得个人。(17)经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其他对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并符合申报对象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可申领“金禅卡”。二、服务内容(一)“金禅钻石卡”服务内容。1.医疗保健服务“金禅钻石卡”持有者凭卡在指定的医疗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可通过提前预约,免费享受优诊服务。优诊服务主要包括:(1)享受医疗健康服务优惠流程,挂号费和诊金由区政府向定点医院购买(挂号费和诊金合计不超100元/次,超出部分的费用,需自行支付),药物、检查费、治疗费由“金禅钻石卡”持有者本人按照医保相关政策支付。(2)享受一站式贵宾诊疗服务。相应优诊VIP服务费(不超过300元/次),由区政府向医院统一购买(住院、急诊服务除外)。就诊、检查、取药等各诊疗服务环节均由医院客服人员全程指引及在条件许可下优先缴费、检查、取药、办理出入院手续等,并根据需要提供专家医疗保健咨询服务。(3)享受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套餐”。套餐内包含的体检项目按3800元/次的金额标准(由区政府向定点医院购买服务),免费向“金禅钻石卡”持有者提供,超出“体检套餐”项目范围产生的体检费用由“金禅钻石卡”持有者按照相关医保政策或自费支付。(4)在就诊或体检过程中,需医学专家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可获优先安排,需住院的可获优先安排入住。(5)在就诊或体检过程中,如发现疑难杂症的,可向医院客服申请院内相应专家进行优先会诊;特殊情况需申请院外专家进行诊治的,由定点医院协助联系院外专家会诊,或协助办理转院手续。2.住房保障服务符合我区人才公寓保障条件的“金禅钻石卡”持有者可免租金入住;申请专家公寓的,经各有关单位审核通过后可优先安排。3.健身服务免费享受(按2000元/年的金额标准由区财政统一支付)体育场馆(约定)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蔡李佛功夫推拿等项目,进行健康锻炼。4.子女入学服务(1)“金禅钻石卡”持有者子女入读本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可根据意愿选择入读学校;插班入读的,在有学位的学校中根据意愿选择入读学校。(2)非户籍“金禅钻石卡”持有者子女报读本区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享受户籍人口同等报考待遇;插班入读本区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安排到与原就读学校同类的学校参加测试,合格后安排插班就读。5.落户及出入境服务(1)本人及配偶、子女如具有中国国籍,且没有取得外国居留资格的,可向我区公安部门申请直接落户我区。(2)本人及配偶、子女如持外国护照,凭相关证明和担保函件,外籍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可向我区公安部门申请办理有效期不超过5年的居留许可,享受多次境内外往返。(3)本人及配偶、子女可享受我区公安部门提供的出入境办证“绿色通道”服务。6.创新创业服务(1)申请发明专利(第一完成人)的申请和授权地址在禅城区内的,资助申请费、审查费等费用。(2)可优先接受我区创业导师提供的有关管理、营销、融资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7.学习培训服务(1)优先参加我区组织的培训、考察及赴外交流活动和高层次人才联谊、交流等社团活动。(2)优先批准个人应邀参加赴国(境)外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8.人才联谊交流服务(1)可优先参与园区和区有关部门组织的高层次人才联谊、交流等社团活动,共享相关活动资源。(2)优先安排参与“玫瑰友约”等系列活动。9.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服务(1)根据高层次人才家属专业特长、就业方向,由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重点推荐就业。(2)高层次人才的家属需随调但无法同步落实工作单位的,实行先随调后就业的办法,其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和户口,可挂靠在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区政府招聘辅助工作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10.金融服务可享受对应标准的结算优惠、分期贷款实惠、服务特惠、生活实惠、理财独惠等金融服务。11.“人才管家”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开展人才管家“贴身式”服务,实行“代办员”专职服务,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实行一对一、全方位服务。12.交通补贴每年为“金禅钻石卡”持有者发放1000元交通补贴。(二)“金禅卡”服务内容。1.医疗保健服务“金禅卡”持有者凭卡在指定的医疗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可通过提前预约,免费享受优诊服务。优诊服务主要包括:(1)享受医疗健康服务优惠流程,挂号费和诊金由区政府向定点医院购买(挂号费和诊金合计不超100元/次,超出部分的费用,需自行支付),药物、检查费、治疗费由“金禅卡”持有者本人按照医保相关政策支付。(2)享受一站式贵宾诊疗服务。相应优诊VIP服务费(不超过300元/次),由区政府向医院统一购买(住院、急诊服务除外)。就诊、检查、取药等各诊疗服务环节均由医院客服人员全程指引及在条件许可下优先缴费、检查、取药、办理出入院手续等,并根据需要提供专家医疗保健咨询服务。(3)享受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套餐”。套餐内包含的体检项目按1800元/次的金额标准(由区政府向定点医院购买服务),免费向“金禅卡”持有者提供,超出“体检套餐”项目范围产生的体检费用由“金禅卡”持有者按照相关医保政策或自费支付。(4)在就诊或体检过程中,需医学专家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可获优先安排,需住院的可获优先安排入住。(5)在就诊或体检过程中,如发现疑难杂症的,可向医院客服申请院内相应专家进行优先会诊;特殊情况需申请院外专家进行诊治的,由定点医院协助联系院外专家会诊,或协助办理转院手续。2.住房保障服务符合我区人才公寓保障条件的“金禅卡”持有者可免租金入住;申请专家公寓的,经各有关单位审核通过后可优先安排。3.健身服务免费享受(按1000元/年的金额标准由区政府统一支付)体育场馆(约定)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蔡李佛功夫推拿等项目,进行健康锻炼。4.子女入学服务(1)“金禅卡”持有者子女入读本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可参考意愿统筹安排入读学校;插班入读的,结合学校学位情况统筹安排。(2)非户籍“金禅卡”持有者子女报读本区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享受户籍人口同等报考待遇;插班入读本区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安排到与原就读学校同类的学校参加测试,合格后安排插班就读。5.落户及出入境服务(1)本人及配偶、子女如具有中国国籍,且没有取得外国居留资格的,可向我区公安部门申请直接落户我区。(2)本人及配偶、子女如持外国护照,凭相关证明和担保函件,外籍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可向我区公安部门申请办理有效期不超过5年的居留许可,享受多次境内外往返。(3)本人及配偶、子女可享受我区公安部门提供的出入境办证“绿色通道”服务。6.创新创业服务(1)申请发明专利(第一完成人)的申请和授权地址在禅城区内的,资助申请费、审查费等费用。(2)可优先接受我区创业导师提供的有关管理、营销、融资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7.学习培训服务(1)优先参加我区组织的培训、考察及赴外交流活动和高层次人才联谊、交流等社团活动。(2)优先批准个人应邀参加赴国(境)外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8.人才联谊交流服务(1)可优先参与园区和区有关部门组织的高层次人才联谊、交流等社团活动,共享相关活动资源。(2)优先安排参与“玫瑰友约”等系列活动。9.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服务(1)根据高层次人才家属专业特长、就业方向,由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重点推荐就业。(2)高层次人才的家属需随调但无法同步落实工作单位的,实行先随调后就业的办法,其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和户口,可挂靠在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区政府招聘辅助工作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10.金融服务可享受对应标准的结算优惠、分期贷款实惠、服务特惠、生活实惠、理财独惠等金融服务。11.“人才管家”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开展人才管家“贴身式”服务,实行“代办员”专职服务,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实行一对一、全方位服务。三、申报和管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金禅卡”及“金禅钻石卡”的申报、管理等工作;各用人单位负责组织申报,申请人须填写《禅城区“金禅钻石卡”申请表》(附件1)或《禅城区“金禅卡”申请表》(附件2),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申请人或用人单位向魁奇路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窗口提交,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后,报有关职能部门备案。(一)提交材料。1.《禅城区“金禅钻石卡”申请表》或《禅城区“金禅卡”申请表》;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3.申报人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4.申报人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复印件;5.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包括:院士证书、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证书、博士学位证书、正高职称证书、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等;6.外国人申报需提供外国人有效护照、外国人工作许可证;7.其他按规定需提交的证明材料(如任职证明等)。以上材料(一式一份,复印件加盖公章)由申请人或用人单位提交到魁奇路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窗口。(二)申报受理。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予以审核批准并在区政府网站公布。以“经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其他对象”名义申报“金禅钻石卡”或“金禅卡”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审核申报人资格,并在区政府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三)退出机制。“金禅钻石卡”和“金禅卡”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对已调离本区工作、完成与我区企业(单位)合作项目后离禅或违法违纪,以及因其他原因不再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的人员,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予以注销。持卡人调离本区或工作单位在本区内变动,或完成与我区企业(单位)合作项目后离禅的,需于10日内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变更信息。“金禅钻石卡”“金禅卡”有效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后重新进行资格认定。(四)经费渠道。凡服务项目中需统一支付、补贴的经费,统一纳入我区人才政策专项资金。本实施办法与区其他相关政策扶持项目性质、内容相近的,按照从高、从优、不重复的原则处理。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三年。《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禅城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金禅卡)暂行办法的通知》(佛禅府办〔2015〕1号)同时废止。本实施办法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附件一:金禅钻石卡申请表格附件二:金禅卡申请表格 禅城区“金禅钻石卡”申请表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国 籍(户 籍 地)身份证(护照)号码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及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工作单位从事专业申领人联系方式手机办公电话通讯地址人才类别1.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3.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4.中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 )5.在我区创办的企业中引进的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才( )6.省级、佛山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7.佛山市“大城工匠”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 )8.“珠江人才计划”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 )9.省特支计划获得者( )10.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个人( )11.境内外上市企业(新三板创新层)和纳税超亿元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 ( )12.经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其他对象( ) 主要业绩、成果和贡献(200个汉字以内) 健身项目(暂自选一项打“√”) 游泳 □ 乒乓球 □ 羽毛球 □ 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 □用人单位意见 年 月 日区人才部门意见 年 月 日备注: 一、本表正反打印。 二、提交材料(一式一份,复印件加盖公章) 1.《禅城区“金禅钻石卡”申请表》(原件,一式一份,加盖公章);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申报人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 4.申报人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复印件; 5.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包括:院士证书、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证书、博士学位证书、正高职称证书、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等; 6.外国人申报需提供外国人有效护照、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7.其它按规定需提交的证明材料(如任职证明等)。 禅城区“金禅钻石卡”申请表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国 籍(户 籍 地)身份证(护照)号码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及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工作单位从事专业申领人联系方式手机办公电话通讯地址人才类别1.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3.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4.中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 )5.在我区创办的企业中引进的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才( )6.省级、佛山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7.佛山市“大城工匠”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 )8.“珠江人才计划”获得者(个人或团队核心成员)( )9.省特支计划获得者( )10.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个人( )11.境内外上市企业(新三板创新层)和纳税超亿元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 ( )12.经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其他对象( ) 主要业绩、成果和贡献(200个汉字以内) 健身项目(暂自选一项打“√”) 游泳 □ 乒乓球 □ 羽毛球 □ 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 □用人单位意见 年 月 日区人才部门意见 年 月 日备注: 一、本表正反打印。 二、提交材料(一式一份,复印件加盖公章) 1.《禅城区“金禅钻石卡”申请表》(原件,一式一份,加盖公章);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申报人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 4.申报人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复印件; 5.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包括:院士证书、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证书、博士学位证书、正高职称证书、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等; 6.外国人申报需提供外国人有效护照、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7.其它按规定需提交的证明材料(如任职证明等)。
9
2019-5
【展讯】百业遗珍——佛山古代手工业、商业文物展开幕
5月5日下午,《百业遗珍——佛山古代手工业、商业文物展》在佛山市柏林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民间收藏家林棠先生多年来搜集的大批近代广府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工具和平民的生活用品。展品源自生活,来自平民,纯朴而真实。这些承载着广府文化特色的器具,与佛山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和佛山近现代“工商业立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珍藏着历史的信息和时代的记忆,也显示出广府人的勤劳和智慧。我们在观展的同时可了解到广府人以前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展览免费开放至5月28日结束,有兴趣的市民可到柏林艺术馆观展。开幕式由原佛山市话剧团团长林星云主持收藏家林棠致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致辞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关宏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致辞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谭炎致辞领导嘉宾剪彩展览现场
9
2019-5
【展讯】“融合创新 共享陶谷” 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隆
中国陶谷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开幕11个全国名窑作品展将持续一年 艳而不俗的醴陵五彩瓷、“白如玉,薄如纸”的景德瓷,河南汝窑、德化白瓷、宜兴紫砂……一眼看尽全国名窑口陶瓷精品。4月20日,中国陶谷“融合创新 共享陶谷”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在石湾公园陶&#183;创客会馆开幕。开幕式上,来自全国十大著名窑口和石湾本土的陶艺名家携各自精品参展。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杨凡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郭明远,禅城区委常委、区宣传部部长张红兵,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何永庆,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奕,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储备粮管理中心)副主任庄少瑞,石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吉江鸿,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树凯、何凯敏等领导,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等数十位国家级陶艺大师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展出近200件全国名窑陶瓷精品当天上午,市、区、石湾镇街道领导共同见证此次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展的开幕,现场展馆共展出近200件来自全国各地窑口的陶瓷精品代表,包括部分石湾本地陶艺精品。此次展览以“融合创新 共享陶谷”为主题,旨在搭建全国性的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全国各大窑口的陶瓷文化、陶艺大师之间的交流,推动石湾陶文化的多样性融合。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的展品非常有代表性,除了本地的石湾陶艺作品,展品还选取了醴陵釉下五彩、宜兴紫砂、河南汝窑、德化白瓷等名窑名家的作品,展品具有典型的产区特色,凸显出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系列展将是一次难得的全国性名窑口陶瓷交流分享盛会。据了解,此次展览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超过十个地区的名窑陶艺家代表和作品参展,开幕式后,还将陆续举办10场不同窑口的主题展览,每场展览持续1个月。预计全年参展的国家级大师有近50位,作品约100件;省一级大师有近100位参展,展览作品近1000件。这是中国陶谷首次举办如此规模的系列展,有利于全国名窑口的陶艺家代表们汇聚一堂,交流学习,促进石湾陶艺届和佛山陶文化的发展。打造生产性服务平台 丰富陶谷小镇文化内涵近年来,石湾西片区大手笔投资超50亿元,打造中国陶谷特色小镇,构建世界级陶瓷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正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国陶谷2.6平方公里的范围包括十大园区,既有陶文化底蕴深厚的南风古灶片区、艺术家村落、新美陶厂,也有代表陶瓷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的中国陶瓷城、石湾古镇文创园、佛山市陶瓷研究所,更有创新创业集聚区的泛家居创意园、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还有代表石湾酒文化的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围绕陶文化和陶瓷产业,未来中国陶谷还将扩展多个园区,吸纳更丰富的文化业态。4月19日,在浙江举行的全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会议上,中国陶谷小镇作为全国唯15个入选大会推荐案例的小镇之一,获邀作建设工作汇报及经验分享。石湾陶艺正是中国陶谷特色小镇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是禅城区打造“全域旅游”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入挖掘、延伸陶文化产业链,对传统陶文化创新设计,推动陶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打造国家级特色小镇,塑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三宜”小镇。4月18日,中国陶谷陶文化主题文创设计孵化器——南国陶源艺术设计创新工场正式启动,现场签约首批十位青年陶艺设计师,将为青年陶艺设计师和文创从业者提供一个集创作、研发、试验、生产、培训、展览、发布、交易于一体的陶文化文创产业孵化平台。中国陶谷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全国窑口陶瓷系列展为石湾陶瓷与国内各大名窑提供了一次互动创新、比较融合、合作共赢的机会,既有利于全国陶瓷文化的融合发展,又有利于向全国更好地推广陶瓷文化。图片来源:网易“融合创新 共享陶谷”全国著名窑口陶艺家作品展地点: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公交指引:石湾公园站:101路、109路、120路、134路、136路、137路、143路、150路、155路、169路、171路、179路、226路、G9路、佛251路
22
2019-4
【关注】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明天重磅上线!
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明天开始亮相中国陶谷各地陶瓷大师将受邀出席陶瓷艺术论坛,围绕各大专题“华山论剑”星光熠熠,百花齐放本次系列展览活动可谓星光熠熠,百花齐放!预计全年参与系列展览的国家级大师约有50位,作品约有100件,总价值超1000万;省级大师约有100位,作品约有1000件,展品市场价单件均在2万元以上。民间艺术家与新生代艺术家的力量也不容忽视,部分中青年陶艺家作品、大师工作室作品及院校创新作品也将参展!全国著名窑口陶艺家作品展4月20日上午09:30-11:00陶创客会馆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览的“首发展”——“融合创新 共享陶谷”全国著名窑口陶艺家作品展将重磅上线!石湾公仔、醴陵釉下五彩、北宋官窑、唐山骨瓷山水、潮州潮彩、景德镇青花釉里红、龙泉青瓷、河南汝瓷和钧瓷、德化白瓷、宜兴紫砂、建水紫陶……多件名窑名家作品将“空降”陶谷,让大家一次尽览各地陶瓷特色风采。此外,当代名窑名家说陶瓷艺术论坛将于开幕式当天举办。论坛将邀请当代名窑名家分析当代艺术陶瓷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带领大家鉴赏各大名窑陶瓷,鉴别宜兴紫砂壶的真伪。从本月起,一系列的展览将在中国陶谷举办。来自各地名窑的名家作品,将轮番展现中国陶瓷艺术的多彩魅力!全国艺术陶瓷名窑作品系列展将提高中国陶谷在全国艺术陶瓷领域的知名度,通过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推动陶谷特色小镇建设。中国陶谷也将借此机会,提升创意设计与制造业发展融合度,打造集资源整合、艺术推广、产业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本次展览由中国陶谷工作指挥部管理委员会指导,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佛山市禅城区谊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佛山向日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对本次系列展览感兴趣的朋友们,4月20日起到中国陶谷陶创客会馆观展“打卡”啦!公交指引:公交指引石湾公园站:101路、109路、120路、134路、136路、137路、143路、150路、155路、169路、171路、179路、226路、G9路、佛251路来源:中国陶谷微信公众号原创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19
2019-4
第39期《石湾陶》馆刊出炉啦!本期是胡博和毛桂珍专辑,看下都
第39期《石湾陶》封面目录卷首语看点一:龙窑茶话 平凡故事 文/胡博 这篇《平凡故事》可以看做胡博老师的自传,讲述了他在杭州、长沙、广州三地求学、工作、生活的历程及其艺术思想的变化。娓娓道来,自然质朴的语言重现胡博老师的音容笑貌,使人倍感亲切。看点二:艺术品评 绝艳惊人与哀怨动人 文/胡博《绝艳惊人与哀怨动人》是胡博老师的一篇对潘玉书作品《昭君》的美学鉴赏文章,他以广博的知识和感性的笔调带领我们完成了一次最美妙的艺术鉴赏之旅。看点三:艺术访谈 胡博访谈 采访者:禤华斌 2009年魏华老师的学生禤华斌等同学曾经在广州美术学院胡博老师的家里对他进行过一次专访,此篇文章由魏华老师授权,第一次提供给本刊,可以看做是胡博老师的点滴回忆和感悟,颇有意味。看点四:艺术研究 “陶艺组”絮语 文/陈玲玲“陶艺组”是成立于1958年的佛山市陶瓷研究所内专门从事艺术陶瓷创作和生产的部门。2018年,何惠娟(栩之)、林志强、吴国标、刘景威、陈玲玲等人在“栩之工作室”点茶聚话,谈到石湾陶艺作品釉彩品类之丰富、变幻之神妙,不由得就扯到当年陶研所陶艺组的人和事。看点五:艺术资讯 石湾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活动资讯 38位石湾陶艺传承人从国家级非遗培训班顺利结业 青年陶艺家赵淋当选新一届石湾陶艺学会会长 2018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新鲜出炉 石湾“朱紫街”首度向公众开放 石湾女陶艺家范安琪获选2018年度禅城十大新闻人物展览资讯 “和聚匠心——石湾陶塑技艺传承展”在顺德和园开幕 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开幕 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澳门开幕 金猪在穗&#183;乐也陶陶——广东省工艺美术生肖艺术贺年展在广州展出 石湾新生陶艺力量提名展在醒陶艺术馆举行 赵淋作品获第三届“CHINA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铜奖 石湾著名艺术家曾力、曾鹏作品亮相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 “泥与火的精灵——潘超安陶塑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研究资讯 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走向未来的石湾陶艺生肖品第39期《石湾陶》封底
12
2019-4
【作品欣赏】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
我馆的专题展馆现正举办“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展出已故雕塑家胡博、毛桂珍伉俪的艺术作品及相关资料共100余件,包括陶塑、书画、文献、大雕塑等不同的艺术媒介,全面展示胡博、毛桂珍的艺术成就。正在展出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时间:2019年3月28日一5月19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胡博(1935-2012年)广东有不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雕塑名家,如潘鹤、胡博、梁明诚、唐大禧等。胡博在石湾工作了十五年,为个人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胡博原为广东新会人,父亲胡肇春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和中山大学教授。1947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53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程曼叔、萧传玖、胡善余等老师。1958年胡博被分配到在湖南艺术学院任教。1964年胡博被调入佛山石湾陶瓷研究所。1978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担任雕塑系教师,直至退休。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具代表性的第二代雕塑家,胡博教授在艺术界早已广为人知,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成果众多,有的更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如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海陆丰农民自卫军》群像:《烈士墓前》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合力》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樊於期》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他的表现性素描和速写作品在大一统的学院派写实素描里也是独树一帜,理念和气质兼优。艺术创作之余,胡博教授同时更写下不少艺术评论文章,发表《实践与思考》《雕塑的形的探讨》《谈表现性素描》等论文和随笔四十多篇,并出版有《雕塑之思》《空谷足音——胡博的雕塑与思想》等书籍。胡博作品欣赏《喜开镰》1964年 陶瓷《樊於期》1986年 玻璃钢(此作品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风尘三侠》1987年 铸铜《本真态》 2007年 玻璃钢(此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雕塑大展,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狐狸烟盅》 20世纪70年代 陶瓷《辟邪》1974年 陶瓷《姊妹马》20世纪70年代 陶瓷《叶挺将军像》2010年 玻璃钢《晨》1979年 石膏《男青年头像》1982年 石膏《站姿女人体背部》1984年 纸本炭笔水墨画《青年女子头像》1980年 纸本炭笔画毛桂珍(1932-2004年) 江苏南京人。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先后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工作,1964年调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工作,对陶瓷雕塑进行了多年创作和研究。1980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她先后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珠海市烈士陵园、东方宾馆创作大型雕塑。并为培养雕塑人才作出贡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作品风格淳朴、浑厚,吸收了石湾陶瓷艺术独特传统风格,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作品创作题材的媒介语言表现方面做出可贵的探索。 毛桂珍作品欣赏《谢幕》20世纪60年代 陶瓷《新秀》20世纪80年代 陶瓷《母亲》20世纪90年代 玻璃钢《鹿》20世纪80年代 陶瓷《牛》20世纪80年代 陶瓷《坐狮观音》20世纪70年代 陶瓷《昭君》20世纪70年代 陶瓷(此作品为毛桂珍临摹潘玉书的作品。)《新疆伊犁维吾尔族女青年头像》20世纪70年代 纸本炭笔画展览现场 欢迎前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
11
2019-4
【头条】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隆重开幕
2019年3月28日下午,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开幕式暨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举行。胡博老师和毛桂珍老师的广州美术学院同事、学生及石湾的旧同事、陶艺家等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致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王见致辞胡博是一位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雕塑名家。1964年他与夫人毛桂珍来到石湾,分别在石湾陶瓷研究所和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在石湾期间,他们创作了不少陶塑作品。作品吸收了石湾陶瓷艺术独特的传统风格,又与石湾传统陶塑拉开距离,充分显示了他们在陶塑艺术中的开拓精神,风格淳朴、浑厚、生动,为石湾陶艺的现代进程作出了贡献。20世纪 70年代末夫妻二人被调入广州美术学院,他们在美院开设了石湾陶塑课程,从而影响了一大批学院艺术家。两位艺术家通过石湾陶土的滋养,既为自己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广东陶瓷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致辞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体局局长何凯敏致辞十多年在石湾的工作经历,让胡博、毛桂珍对石湾陶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晚年,胡先生常常到石湾走访、讲学,先后发表数篇关于石湾陶塑研究的文章,如《绝艳惊人与哀怨动人》《谈石湾公仔——清末民初以来的广东本土雕塑》等。他曾在文章中评论:“在西方批评家眼中,能与罗丹相比较的中国雕塑家竟然是(潘玉书等)石湾的陶塑艺人,而不是美术学院里的教授。”2010年夏天,胡博老师受邀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做了一场关于《探讨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的讲座,在讲座上,胡博老师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石湾陶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最后标本”,一度引起陶塑界对“中国雕塑与石湾陶塑”的关系问题的大探讨,他的论断也可以说是石湾陶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重新定位,具有振聋发聩之效。胡博毛桂珍儿子、著名画家胡杰致辞本次回顾展的第一站选择在石湾展出,既是追思缅怀两位老师,也是深切感怀他们对石湾陶艺及雕塑界所作的贡献。展览展出胡博、毛桂珍伉俪的艺术作品及相关资料等共100余件,包括陶塑、书画、文献、大雕塑等不同的艺术媒介,全面展示胡博毛桂珍二人的艺术成就。目的在于总结梳理石湾陶塑在现代化探索阶段的一段可贵的历史,也帮助我们回归到雕塑的本质去看待石湾陶塑,再次认识石湾陶塑的艺术定位,启迪后人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胡杰先生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捐赠了父母及其本人共4件作品展览开幕现场举行了捐赠仪式,胡博、毛桂珍伉俪的儿子胡杰先生向博物馆捐赠了四件作品,分别是胡博老师的代表作《喜开镰》和《叶挺将军像》、毛桂珍老师的陶塑作品《牛》以及胡杰先生本人的陶塑作品《丝绸之路》。另外,收藏家吕国祥也向博物馆捐赠了胡博老师的陶塑作品《伯乐相马》。领导嘉宾参观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在博物馆会议室还举行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担任学术主持,研讨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胡博毛桂珍对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塑的恢复与发展的贡献;二是对胡博理论的体会:石湾陶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最后标本。研讨会现场胡博、毛桂珍两位老师以毕生的艺术实践与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用作品说话,用学术理论推动石湾陶塑不断向前发展,鼓励和鞭策石湾陶艺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博雅陶珍——胡博毛桂珍回顾展时间:2019年3月28日一5月19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胡博简介 胡博(1935-2012年),原为广东新会人,父亲胡肇春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和中山大学教授。1947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53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程曼叔、萧传玖、胡善余等老师。1958年胡博被分配到在湖南艺术学院任教。1963年胡博被调入佛山石湾陶瓷研究所。1978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担任雕塑系教师,直至退休。 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具代表性的第二代雕塑家,胡博教授在艺术界早已广为人知,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成果众多,有的更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如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海陆丰农民自卫军》群像;《烈士墓前》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合力》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樊於期》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他的表现性素描和速写作品在大一统的学院派写实素描里也是独树一帜,理念和气质兼优。艺术创作之余,胡博教授写下不少艺术评论文章,发表《实践与思考》《雕塑的形的探讨》《谈表现性素描》等论文和随笔四十多篇,并出版有《雕塑之思》《空谷足音——胡博的雕塑与思想》等书籍。毛桂珍简介 毛桂珍(1932—2004年),江苏南京人。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先后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工作,1964年调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工作,对陶瓷雕塑进行了多年创作和研究。1980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她先后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珠海市烈士陵园、东方宾馆创作大型雕塑,并为培养雕塑人才作出贡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作品风格淳朴、浑厚,吸收了石湾陶瓷艺术独特传统风格,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作品创作题材的媒介语言表现方面,做出可贵的探索。
29
2019-3
我馆组织开展新时代 “红色文化讲习所”宣讲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3月15日下午,我馆组织党员干部到铁军公园开展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宣讲活动。本次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宣讲活动通过“6+x”形式进行,即瞻仰一次旧址和献花、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场宣讲报告会。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爱国、爱党、爱岗的热情,加深了党员干部对党的组织纪律的教育认识,强化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情怀,激励全体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石湾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向陈铁军像敬献鲜花 重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陈铁军纪念馆、观看专题片 参加宣讲报告会
20
2019-3
七位国家级陶艺大师作品入藏佛山市档案馆
日前,佛山市档案馆唐卫副馆长带领市档案中心一行4人,前往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参加陶艺作品捐赠仪式,接收一批由新石湾美术陶瓷厂代表捐赠的陶艺珍品。 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本次共向市档案馆捐赠了7件陶艺珍品,分别是刘泽棉大师的《司马迁》,刘炳大师的《张骞通西域》,庞文忠大师的《秦始皇》,霍家荣大师的《乐升平》,苏锦伦大师的《奔向未来》,刘健芬大师的《乐享升平》,刘雪玲大师的《达摩禅师》。这些作品形象刻画传神,具有浓厚的石湾传统陶艺特色。 来源:佛山新闻网 佛山市档案馆
20
2019-3
石湾著名艺术家曾力、曾鹏作品亮相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
3月5日,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国陶瓷艺术芬兰西班牙瑞士巡展》在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巡展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承办,中国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以“传统在今天”为主题,内容包括艺术作品展览、陶瓷纪录片展映、工作坊交流等,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陶瓷工艺,以现代的视角观照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突出陶瓷艺术在今天的时代表达。展览展出数十件石湾著名艺术家曾力、曾鹏的作品,包括陶瓷、中国画和中国画册页。曾力、曾鹏两位艺术家也随巡展团队到达西班牙,以工作坊等形式与当地民众开展互动交流,现场示范运用广东传统石湾公仔捏塑技法进行现代陶艺创作的过程,让西方观众能体会到中国文化魅力。本次”中国陶瓷艺术芬兰西班牙瑞士巡展西班牙站”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拓展了传统陶瓷艺术展览方式,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曾力、曾鹏运用石湾传统捏塑技法进行现场创作曾力现场创作的作品曾鹏现场创作的作品 展览现场中国陶瓷艺术芬兰西班牙瑞士巡展西班牙站 时间:2019年3月5日—5月5日 地点: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图片提供:曾力、曾鹏
12
2019-3
“泥与火的精灵——潘超安陶塑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
3月7日下午,“泥与火的精灵——潘超安陶塑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著名画家戴敦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无锡市文联主席卢敏、佛山市文联主席杨凡周、上海市政协教科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陈海波等领导嘉宾和无锡、上海、佛山三地艺术家出席了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主办。 开幕式现场领导嘉宾开幕式由无锡市文联副调研员、秘书长毛建安主持,无锡市文联主席卢敏、佛山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凡周、著名画家戴敦邦及展览作者、石湾青年陶艺家潘超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现场还进行了作品捐赠仪式,潘超安向无锡博物院损赠了陶塑作品《徐悲鸿——立马啸秋风》。无锡市文联主席卢敏致辞佛山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凡周致辞著名画家、潘超安师傅戴敦邦致辞潘超安向无锡博物院捐赠作品潘超安捐赠的作品《徐悲鸿——立马啸秋风》开幕式活动合照本次展览汇集了潘超安近年创作的陶艺精品70余件,其中包括一批为无锡参展特制的无锡知名人物雕塑,如徐霞客、时大彬、钱钟书、徐悲鸿等。潘超安作品《人生边上的智者——钱钟书》 展览现场展览还同步举办了“太湖对话”——泥与火的精灵潘超安陶塑作品研讨会,研讨会由无锡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徐诚一主持。佛山、无锡、上海三地的艺术家围绕潘超安陶塑作品的艺术特色、传统陶艺的现代转型等内容展开交流,引发大家对陶塑艺术如何守正创新的思考,增强了对民族传统工艺现代化宏观认识。 研讨会现场嘉宾发言来源:和合大乘石湾潘超安陶塑工作室
12
2019-3
【喜讯】石湾女陶艺家范安琪获选2018年度禅城十大新闻人物
3月1日下午,禅城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区府机关岭南大院举行了“2018年度禅城十佳宣传创新项目、十大新闻和十大新闻人物暨新闻宣传与舆情应对评估报告发布会,现场表彰在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石湾女陶艺家范安琪获选“2018年度禅城十大新闻人物”。2018年度禅城十大新闻人物表彰现场图中右三为获选“禅城十大新闻人物”石湾陶艺家范安琪范安琪:大唐陶业艺术总监、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陶艺艺术总监、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获“南粤巾帼十杰”标兵荣誉称号、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陶瓷协会理事、广东陶瓷协会广东省陶瓷艺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18年10月,其陶塑作品《一纸人生》荣获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一等奖。2018年1月,其陶塑作品《戏曲人物》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该奖项为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2018年度禅城十大新闻人物李胜奇(逆风而行的最美身影。台风肆虐,他逆风而行转移滞留老人。)吴 昊(全国十佳最美家乡人,厦门旅游途中救下心脏 停老人。)吴兴印(律师行业党建的践行者,为推动法治建设建言献策。)黄文俊(大数据时代的探索者,运用大数据为社会治理服务。)吴育林(中国照明行业的发明者,带领团队连续五届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范安琪(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既有艺术个性又为群众钟爱的陶艺家。)梁泽江(大城工匠,辨声观色秒接断纱获《人民日报》点赞。)永安警长志愿团(每年七百多场公益活动,受益群众超30万。)叶杰珊(车间的安全生产卫士,精益求精为员工营造健康工作环境。)何春玲(最美城市的最美环卫工,为守护美丽禅城献上25载青春年华。)
4
2019-3
我馆猪年生肖陶艺展在珠江频道《珠江新闻眼》播出
珠江频道《珠江新闻眼》2月11日18:00播出“猪年说猪:陶瓷小猪贺新春 栩栩如生寓意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潘柏林接受采访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 李燕娟接受采访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作品展展厅
13
2019-2
【喜讯】我馆展览入选2018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经过一周激烈的网络投票角逐和专家组的评审,1月24日,2018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正式出炉,我馆的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圆满成功入选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另外,潘柏林陶塑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和石湾陶塑技艺培训班圆满成功入选了2018年度佛山非遗十件大事,可喜可贺!专家评审现场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圆满成功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于4月18日启动。活动得到全国45所美术院校支持,共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马来西亚约300多名青年参加,征集参赛作品近400件(套)。经专家评审入围的作品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该活动为全国陶艺原创者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艺术实践、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平台,激励新生代陶瓷艺术家不断创新、提升自我,并为石湾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主办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承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单位: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潘柏林陶塑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2018年5月11日,“妙手神韵——2018潘柏林陶塑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60余家国内知名媒体代表出席活动。此次展览共展出潘柏林74件代表作,其中部分作品是从收藏家手中借回的孤品,难得一见,堪称经典荟萃。此次展览不单展示潘大师个人的作品,更将岭南文化、石湾陶瓷文化呈现给世人,展示石湾陶艺灿烂辉煌的历程。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柏林艺术馆推荐单位:佛山市禅城区柏林艺术馆石湾陶塑技艺培训班圆满成功9月至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石湾陶塑技艺培训班在佛山新美陶公司举办。本次培训班吸引了自广东、山东、江西、福建、香港等全国各地40名传承人群参加。培训班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创作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使非遗传承人群增强文化传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训班的举办对于促进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以及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承办单位:广州大学推荐单位: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2018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文博十件大事(排名不分先后)1、佛山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政策2、2018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精彩不断3、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开馆运营、成绩卓越4、顺德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5、石湾陶、木版年画展国内巡展彰显佛山魅力6、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成果通过验收7、“清晖园博物馆藏品展”首现馆藏精品8、“画坛宗师”黄君璧真迹首次亮相佛山9、世纪钱币博物馆地下玻璃栈道陈列展示开放10、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圆满成功非遗十件大事(排名不分先后)1、2018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2、“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2018佛山秋色赛会3、潘柏林陶塑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4、石湾陶塑技艺培训班圆满成功5、南海藤编亮相2018世界竹藤大会6、龙舟说唱闪亮“全国非遗曲艺周”7、“非遗新时代传承人对话”探索非遗发展路径8、“发现镇街之美园博会”展示勒流风采9、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节之创意剪纸文化展示活动10、顺德区非遗文化展示、传承传播系列活动
3
2019-2
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顺德站)揭
1月19日上午,随着“2019顺德区博物馆新春系列活动”开幕式的举行,“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顺德站)”在顺德区博物馆临时展厅正式揭幕。作为顺德区博物馆春节系列活动三大展览之一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顺德站),将于1月19日——3月3日在顺德区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石湾陶艺家们塑造的近80款造型生动、寓意吉祥的生肖猪作品,给顺德市民带来浓厚的猪年迎春节日气息。顺德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梁国锋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启动仪式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留影展览现场展览部分作品:廖洪标、霍兰《五福临门》杨伟东、杨锐华《诸君福大》霍冠华《猪笼入水》霍然均《招财三宝》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展示:时间:2018年12月20日——2019年2月19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外地展示:时间: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地点: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时间:2019年1月30日—2019年3月3日地点:中山市博物馆时间:2019年1月19日—2019年3月3日地点: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
21
2019-1
【喜讯】石湾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根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和评审命名工作。在各地推荐申报基础上,经评审专家组评审、评审命名领导小组审议,形成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榜上有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公示,175个地方上榜,其中石湾镇街道的陶艺榜上有名!石湾陶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而享誉盛名,历来受社会的欢迎和珍爱,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及园林琉璃等。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俗称“石湾公仔”的工艺美术陶瓷产品,历来都因其色彩斑斓、古朴高雅、品类齐全、别具神韵而独树一帜,被誉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历久弥香,在我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钟爱,屡获国内外的最高奖项,还常被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争相收藏。石湾陶艺历史底蕴深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美术陶瓷厂是全国生产性示范基地,俗称 “石湾公仔” 的工艺美术陶瓷产品全国独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产业发展繁荣,具有很强的竞争力。2018年5月,“妙手神韵:2018潘柏林中国美术馆陶塑作品展”在北京开幕,74件巧夺天工的石湾陶塑作品同样在帝都大放光彩。可见石湾陶艺在全国舞台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来源:佛山石湾
18
2019-1
【头条】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澳门站)昨晚揭幕——石湾生
昨晚,"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澳门站)"开幕式在澳门新马路金碧文娱中心隆重举行。中央驻澳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副部长邵彬、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代表、澳门博物馆馆长吕志鹏、澳门艺术博物馆主管吕泳儿、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会长、澳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苏树辉、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立法会议员梁安琪、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洪志军、澳门大学荣誉学院院长莫启明、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石湾镇街道相关领导、我馆馆长阮小珈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剪彩现场 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会长、澳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苏树辉、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洪志军、我馆馆长阮小珈在开幕式上致辞。 "石湾陶艺大师把华夏的神韵和无限的创意融会在陶土之中,让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发扬,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希望通过石湾陶艺人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向大众展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苏树辉博士在致辞时表示。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会长、澳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苏树辉致辞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洪志军表示,这次活动希望为澳门市民带来新一年的祝福,诸事如意。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洪志军致辞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致辞 我馆馆长阮小珈则表示,早在上世纪初期,澳门葡人文第士律师已经对石湾陶艺产生兴趣,多次到石湾考察,并有系统地购买和收藏明、清、民国时期的石湾陶艺作品,是国际上最早收藏研究石湾陶艺作品的西方藏家,反映澳门与石湾早有渊源。阮馆长还向到会领导嘉宾赠送了石湾微雕陶艺纪念品。 阮小珈馆长向中央驻澳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副部长邵彬赠送纪念品 此次展览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澳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澳门金碧文娱中心协办。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和澳门接力开展,是首次在粤澳两地实现的双子展,也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猪年生肖陶艺巡回展的其中一站。百余件以石湾生肖题材为主的石湾陶艺精品亮相澳门金碧文娱中心,为澳门市民带来别出心裁的新年祝福,其中包含15位国家级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还有来自藏家的早期石湾原作精品。展览从1月15日至1月24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展馆外观 澳门市民对石湾陶艺很熟悉,也非常喜爱。昨晚开幕式现场,展览现场就围满了前来接“福”的澳门市民,他们有些在观察陶猪活泼可人的体态,有些则是欣赏石湾陶艺独特的胎釉和技艺。市民何老伯知道有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览,一早就赶了过来。何老伯说,“佛山石湾的陶瓷作品有文化内涵,也有收藏价值。以前都要亲自到石湾挑选公仔,这次是个难得的机会,希望能够淘到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在展览现场,来观展的澳门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展品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推动“中国陶谷 ”建设的背景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希望借助生肖陶艺巡回展这个平台,促进石湾陶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和跨界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大石湾陶艺的宣传力度,将独具魅力的石湾陶艺带到全国各地。
15
2019-1
【回顾】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走向未来的石湾陶艺生肖品
活动现场参与活动嘉宾合照2019年1月10日下午,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一场在石湾公园意尝有品咖啡厅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石湾陶艺学会承办,以“走向未来的石湾陶艺生肖品”为研究主题,汇聚石湾本土陶艺大师、青年陶艺家、设计师、收藏家、学会代表、研究学者等石湾陶艺各方代表献言献策,共同探讨生肖陶艺这项佛山全民参与的年俗艺术消费如何才能与时代接轨,并展开对石湾陶艺年宵品的美学价值、未来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趋势以及结合当代家居空间设计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讨论。“窑望石湾”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今年起致力打造的研讨会、讲座及沙龙品牌活动,旨在团结石湾陶艺各方力量,对热门话题展开学术探讨和研究,开放博物馆的文物、艺术品供市民鉴赏,活跃石湾陶艺研究氛围,提升石湾陶艺知识的普及度,努力使现当代石湾陶艺步入公众视野,为丰富生活美学与现当代艺术精神寻找话语权,为丰富石湾陶文化的文化内涵提供充分的陶艺创作实践与理论支持。本次沙龙活动是“窑望石湾”系列品牌活动的第一场,由石湾陶艺学会秘书长史鑫、南方日报禅城站副站长阎锋主持,出席活动的嘉宾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佛山大丰唐艺术公司艺术总监范安琪、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冼有成、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陈冬阳、石湾陶艺学会会长赵淋、禅城区美协副主席何博恒、佛山大学退休教授刘渝、设计师韦世归、收藏家评论人王浩然、青年陶艺家游成龙、方颖图、伍蔚蔚等,到场嘉宾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活动主持:石湾陶艺学会秘书长 史鑫学术主持:《南方日报》禅城站副站长 阎锋 阮小珈:2009年以来,为提高石湾陶的知名度,全面提升石湾生肖陶艺的社会关注度,每年的岁末年初,石湾都要举办一次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并联合珠海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和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省内各地巡展,至今已经快12个年头。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推动“中国陶谷”建设的背景下,今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还联手相关文化策划公司在广州、澳门两地举办“双子展”,希望借助生肖陶艺巡回展这个平台,促进石湾陶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将带有石湾独特艺术魅力的陶瓷工艺弘扬下去。今年我馆推出了“窑望石湾”艺术沙龙系列活动,希望能打造属于我们石湾陶艺界共同探讨研究的品牌活动,也希望通过展开探讨活跃石湾陶艺研究氛围,整合资源和力量,丰富石湾陶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今后开展石湾陶塑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今天是我们“窑望石湾”第一场活动,希望今后在大家支持下能够延续下去,并且越办越好。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 阮小珈范安琪:大丰唐的生肖陶艺已经做了差不多一轮,感谢石湾陶瓷博物馆一直以来的关怀和支持,为石湾的陶艺这搭建了各种平台。石湾的泥料和釉料很独特,丰满了我的艺术创作,让我们创作出具有自己艺术符号的生肖作品。我认为陶艺家要创作好的作品必须要敞开心灵,拥抱自己。佛山大丰唐艺术公司艺术总监 范安琪封伟民:石湾陶瓷博物馆将生肖陶艺品作为品牌来推,这是个人能力做不到的,陶艺家要更多的与博物馆结合,创作出能打动观众的作品。博物馆生肖大赛要有更大的吸引力,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宣传和预热,获奖证书需要提升含金量,大赛的范围也可扩展到全国。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封伟民 刘渝:石湾的陶艺家的作品都很有个性,无论老中青的作者,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作品要显泥性、个性,要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符号,这个需要艺术家自己摸索。陶艺是从属环境的,而环境是多元的,风格是多样的,年轻陶艺家在文化上要多方汲取,多了解时下的家居装修风格。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授 刘渝 何博恒:我一直都有收藏生肖和字画,前提是自己喜欢。在买之前会发微信给一些专家看一下,是否值得购买,我们会考虑买回来会放多长时间,是否再卖出去。范安琪老师的年宵品很符合当代的审美,这种审美不是看一件作品几个小时就可以改变的,它需要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改变。在美学里,传统不等于工艺,创新不等于概括。要深挖传统就是要挖掘传统的元素,而不单是传统的工艺。石湾陶艺家在创作时思路可以再扩大一些,渠道可以再拓宽一些。禅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何博恒 赵淋:在创作中要考虑市场的走向,考虑逐渐成为消费主体的年轻人的需求。我们汲取的东西应该不仅限于中国的传统,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传统也可作为借鉴。我国是农耕文明,人与人之间主要是一种协作关系,依附家族、组织的关系,西方国家主要是工商业文明,以贸易为交流,他们是独立思考,不以经验或家庭、组织的权威作为前提,所以在创作方式上是有大区别的。石湾陶艺学会会长 赵淋 韦世归:我不是陶艺领域的,我是搞产品设计的,我喜欢简洁的、纯粹的作品,把东方与西方的元素结合起来。石湾陶艺应该多思考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室内空间的摆设,我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会时发现现在设计界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大家一味的跟风,埋没了自己的风格个性,中国人还是需要坚持中国本土元素。设计师 韦世归王浩然:博物馆举办的生肖大赛对市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认为博物馆还需要多在宣传推广方面下功夫,我接触到的几个周边市区的收藏家对于石湾陶艺的认识还只停留下几十年前注浆品的阶段。我反对石湾陶艺不着边际的创新,我们的立足应该是艺术,注重文化的挖掘。收藏家评论人 王浩然 周永锵:石湾陶艺要加强宣传,还要不断延续下去。生肖大赛不要把重点只放在评奖和展览上,评奖后的后续是什么,还有怎样宣传的问题。一些年轻的刚入门陶艺家,博物馆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怎样能帮助他们提升。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周永锵 伍蔚蔚:博物馆的生肖大赛颁发的证书对于我们创作者的用处不大,参赛只是在宣传上有一些帮助,这本获奖证书如果对评大师、职称时有用,就可以吸引更多参赛者。另一方面,我们的生肖陶艺起步早,景德镇现在才跟风搞生肖展览,由于他们的主办单位头衔大,宣传也到位,参赛者也会相应增多。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 伍蔚蔚 陈冬阳:博物馆生肖展在展示、评奖时能否分类,如传统类、创新类,不分类把全部展品混合摆在一起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也显示不出陈列效果。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陈冬阳
11
2019-1
【活动预告】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走向未来的石湾陶艺生
“窑望石湾”是我馆2019年开始致力打造的研讨会、讲座及沙龙品牌活动,旨在团结石湾陶艺各方力量,对热门话题展开学术探讨和研究,开放博物馆的文物、艺术品供市民鉴赏,活跃石湾陶艺研究氛围,提升石湾陶艺知识的普及度。并关注处于现代生活中的石湾陶瓷艺术如何与生活对接,关注现当代陶艺美学的实际运用与拓展,开展陶艺美学方法与实践的深入研讨,努力使现当代石湾陶艺步入公众视野,为丰富生活美学与现当代艺术精神寻找话语权,为丰富石湾陶文化的文化内涵提供充分的陶艺创作实践与理论支持。 本次沙龙活动是“窑望石湾”系列品牌活动的第一场,研讨主题为:走向未来的石湾陶艺生肖品。我们在岁末年初的时间节点联合石湾陶艺学会举办石湾生肖陶艺艺术沙龙,为的是探讨生肖陶艺这项佛山人全民参与的年俗艺术消费怎样才能与时代接轨,并展开对石湾陶艺年宵品的美学价值、未来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趋势以及结合当代家居空间设计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讨论。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将于1月10日下午举行,诚邀您参与~窑望石湾石湾陶艺术沙龙 研讨主题:走向未来的石湾陶艺生肖品 时 间:2019年1月10日 下午2:30—4:30 地 点:意尝有品(石湾公园旁边,原石湾电炉厂内)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石湾陶艺学会支持单位意尝有品(咖啡厅)协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敬请关注!
9
2019-1
【展讯】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开幕
为扩大石湾生肖文化的影响力,继“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站)开幕后,我馆将陆续开展各地展销活动。今天,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开幕,我馆与多方通力合作,延续“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活动,传承中国石湾传统生肖陶艺文化,弘扬文化自信,通过精心挑选的陶艺精品来解读猪年生肖文化的丰富内涵,广泛传播石湾传统生肖陶艺与文化。 此次展览在广州岭南会展览馆2-3层展厅,共展出作品120件/套,观众将欣赏到以石湾传统生肖题材为主的石湾陶艺精品,其中包含15位国家级大师作品,还可观赏从藏家手中征集到的若干件早期陶艺原作精品,展品丰富精彩,敬请关注。展览现场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广州站)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投资有限公司展览日期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1月2日展览时间 9:30 至 17:00展览地点 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3号岭南会展览馆2~3层展厅
26
2018-12
【头条】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开幕
领导嘉宾合影 2018年12月20日,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指导,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明年是中国农历己亥年,生肖属相是“猪”,因此本次生肖展的主题为“坭豚瓦趣”,“豚”指小猪,“坭豚瓦趣”意指有趣的小陶猪。开幕现场同时进行生肖大赛颁奖典礼,向30多位生肖展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并举行石湾贺年生肖作品电子商务平台启动仪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致辞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吉江鸿致辞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体育局局长何永庆致辞 今年是石湾举办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展览的第十一个年头,经过十年的市场培育,十年的历练和洗礼,石湾生肖陶艺正以“中国式的新年礼物”向世人展示石湾陶塑特有的魅力,诠释着石湾陶文化的厚度与温度。石湾生肖陶艺35年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到现代,从老百姓家居摆设的普通品到高端限量收藏品,一路走来一个个脚印让人们看到了几代石湾陶人的成长之路。石湾陶也正在“中国陶谷”的建设热潮下再出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经典生肖奖”颁奖现场“传统生肖奖”颁奖现场“创意生肖奖”颁奖现场大师新秀同台竞技,锐意创新,实现生肖陶艺多元发展 与往年相同,大赛得到了潘柏林、刘炳、杨锐华、黄志伟等15位国家级陶艺大师的关注和参与,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省级大师和青年陶艺家参与到大赛中。本次石湾站的展览共征集109件/套猪年生肖陶艺作品参赛,参赛者有70多位。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现场了评审,评选出了“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创意生肖奖”共30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赛发动到位,在这一百多件作品中,有两件作品是专程从外地送达石湾参赛的,其中一件由潮州陶艺家陈嘉创作的作品《厚德载福》还荣获了“经典生肖奖”。 近年来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石湾生肖陶艺呈多元化发展,有寓意和谐、健康、财富等民间喜欢的传统题材,也有表现个性化的风格创新作品。从参赛作品的整体情况来看,作品的创新性不容忽视,不少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很多创新的元素,例如动漫,这些动漫元素并非完全西化,而是融合了中国式的动漫形式,让作品既活泼可爱,又栩栩如生。贺年生肖电子商务平台启动仪式新生力量不断加入,推动生肖陶艺走向市场 石湾生肖陶艺大赛既是一个人才汇聚的大舞台,也是培育陶艺界新人的发展平台。这种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吸引着年轻人喜欢上陶艺文化,并且愿意把石湾陶文化传承下去。一批又一批青年陶艺家通过石湾陶艺生肖大赛,主动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新生力量的加入,给石湾的生肖陶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推动生肖陶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领导嘉宾参观展览借助博物馆线上平台优势,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拓前行 为了给新生代陶艺家提供展示和推广平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一直不遗余力,今年博物馆更联合相关文化策划单位专门为生肖展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通过展与销相结合的模式,带动线上推广销售。博物馆今年还在不断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造“指尖上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建立博物馆智能导视平台,内容涵盖立体互动的触摸屏建设,场馆360全景体验、智能导视二维码、场馆藏品的图文、音频等互联网化等,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形象的展示在大众眼前。设置网络投票等活动,提升市民的参与度,擦亮生肖陶艺品牌 为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特设投票环节,评选“网络最受欢迎奖”,市民每天可在网络平台上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生肖作品。同时,博物馆还根据生肖展的品牌设计制作了一些应节的辅助宣传品,如台历、利是封,让石湾生肖陶艺带着春节的祝福传播到千家万户。通过活动增强全民参与的热情,激发更广泛的石湾陶艺关注度,提升生肖作品的知名度,从而带旺石湾生肖陶艺市场销售,擦亮生肖陶艺品牌。 今年石湾站的展览于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2月19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公众免费开放。外地展览将于2019年1月1日启动,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将在春节元宵期间同时展示,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展览将于明年全年在省内6—7个博物馆巡回展出。此外,12月底至明年1月份,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与相关文化策划单位联手在广州和澳门两地进行展销,届时两地市民将欣赏并购买到石湾的生肖陶艺作品,对推动石湾生肖陶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石湾镇街道正在全力推进“中国陶谷”特色小镇的建设,依托石湾西片区强大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根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动行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集聚,实现以文化助推产业升级、以活动品牌营销陶谷。同时,加强与全国各院校和陶瓷产区的联系,吸取先进创新理念,与石湾陶文化交融发展,借助石湾的经济、产业等优势,为中国陶谷建设集聚人气,拓展中国陶谷发展新空间,推进中国陶谷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展示:时间:2018年12月20日——2019年2月19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外地展示:时间: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地点: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时间:2019年1月30日—2019年3月3日地点:中山市博物馆时间:2019年1月19日—2019年3月3日地点: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
20
2018-12
【奔走相告】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网络
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网络最受欢迎奖”投票活动结果出来啦~~~各位看官~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网络最受欢迎奖”投票活动活动开始后,小陶君的朋友圈简直炸开了锅!那可是热闹极了~众多朋友各显神通,一呼百应,投票的狂潮是一潮高过一潮哪!每天看着奖项候选人&作品的投票数量,小陶君可真是觉得惊心动魄呢!一转眼票数高低就变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啊!想想这次的票选活动~实在是太刺激、太给力了!除了迅速提升候选人的人气指数,还获得满满的存在感!果然,主要还是看气质呢~累计至今日,在本平台“网络最受欢迎奖”点赞数累计50799,访问累计143104,那么结果如何呢?好了!不卖关子啦!有请出我们三件作品最高票数得主:6号《猪笼入水》 作者:霍冠华4871票79号《祥和》 作者:霍智康3926票7号《招财就手》 作者:梁均灿3622票*截止日期:2018年12月14日上午12:00,过期无效!恭喜以上获奖者,你们,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朋友圈爆棚的人气!我们将在“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开幕仪式暨颁奖典礼”上颁发荣誉证书。时间:2018年12月20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系电话:0757-82701218
14
2018-12
【展讯】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将在广州和澳门展出
2019年是中国农历己亥(猪)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华诞,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继承中国石湾传统生肖陶艺文化,弘扬文化自信,我馆与多方通力合作,继续延续“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活动,通过精心挑选的陶艺精品来解读猪年生肖文化的丰富内涵,广泛传播石湾传统生肖陶艺与文化。此次展览分广州和澳门两站,将于近期展出,届时观众将欣赏到百余件以石湾传统生肖题材为主的石湾陶艺精品,其中包含15位国家级大师作品,还可观赏从藏家手中征集到的若干件早期陶艺原作精品,展品丰富精彩,敬请关注。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广州站)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投资有限公司展览日期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1月2日展览时间 9:30 至 17:00展览地点 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3号岭南会展览馆2~3层展厅导航地址 ↓↓↓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澳门站)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澳门中华文化促进会澳门金碧文娱中心展览日期 2019年1月14日——25日展览时间 9:30 至 17:00展览地点 澳门金碧文娱中心
10
2018-12
【展览讯息】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
今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年度大展“坭豚瓦趣——中国陶谷&#183;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将于12月20日开幕!目前正是全馆上下最忙的时刻,小伙伴们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布展工作,一件件胖乎乎又呆萌的猪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放入展柜中,给在忙碌中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增添了几分愉悦。 贺年生肖陶艺大赛是我馆一直以来致力打造的品牌项目,通过坚持不懈地建设石湾贺年生肖陶艺这个统一的、权威的平台,有力地推进了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市场的发展。 接下来,展览将进入倒计时阶段,相关报道敬请继续关注我馆公众号。 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站)时间:2018年12月20日—2019年2月19日 (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馆
10
2018-12
【公告】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获奖名单
坭豚瓦趣——中国陶谷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获奖名单自2018年11月27日至2018年12月3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平台上公示,无接到任何投诉,现将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如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4
2018-12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作品欣赏(五
《容器系列之七》作者:于洋、许超奇本人作品以几何穿插构造的器物为核心,运用纤维陶土材料,运用泥片手筑围合的方式成型,聚焦器皿与立体雕塑空间的变化为中心展开了富有深度的探讨,作品底部的造型生动,体现实验器皿的辩证特征。《大巧若拙》作者:艾琼作品的灵感来源为风蚀地貌,风蚀是指地表松散物质被风吹扬或搬运的过程,以及地表受到风吹起颗粒的磨蚀作用。局部看似粗糙,形状怪异,整体的结合却又非常的奇妙,巧夺天工,体现的是一种自然之美,自然的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浑然天成。如同长年的风蚀,这里喻指一种锲而不舍、有历史,有故事,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通往梦境》作者: 雷瑶我的陶艺作品《通往梦境》是一组花器,作品主要由点和线构成,延一个聚焦点扭曲、旋转、拉扯、生长。灵感来源于我进入睡眠前的那一小段时间里“看见”的奇特景象。每当我闭上双眼,凝视前方聚焦一点时,漆黑的视野前方便会出现一个模糊且巨大抖动的球体,球体越来越清晰,球体表面附有无数黑色的圆点,那些圆点时而规则时而混乱,它们像是带有相同目的的聚集在一起,我把它称之为通往梦境的道路。《墉》作者: 骆彬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大人口数据下的建筑形式和普遍人口居住状况。纵向果断的线条,横面冷静的隔断,将房屋切割成一个又一个空间,在此其中上演不同的冷暖故事。墉,意为城墙。高矮楼阁之间,自有众生众相。作品将个体中脚这个生动的元素和整体环境中硬挺的建筑轮廓相结合,来平衡整体的视觉感受。作品以线性轮廓为容器,搭配脚的细节形态做容器的亮点,用以储物或插花装饰都可,颜色素净,恬雅百搭,却能在细节处看到作者的表达。《未知》 作者:李斯琴作品是以盘子组合的食器,器物造型为圆形,表面呈现哑光质感,漫反射如玉温润,像冬日暖阳般沉寂柔软。器物内部釉水流动,营造出似星河宇宙般的变幻莫测。互联生活缩短了地域距离,但夜晚如同白昼的霓虹却掩去了天空的色彩;我们是否还对自然怀揣敬畏,对星河充满好奇。作品呈现还原自然天空最真实地状态——变幻。想通过日用食器这方寸之地,唤醒对自然的向往。《差异的组合》作者: 陈太一每个人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塑造,从而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因此,每个人的思维都有自己固执的一面。然而如果一味固执己见,是没有办法做成很多事情的。只有尝试换位思考,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正如众木成林,众石成墙。 此作品采用乐烧的方式烧成。每一个奇形怪状的头部都代表了不同人的世界观,其中自然生成的纹理表示各种思维思想,一些和其他人融合的地方就表示一些思维的交融。各种不同人的思维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器皿。《旋》 作者:杨腾飞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尝试,取名为“旋”,“旋”代表了一段时光或者一段事情的旋转萦绕,“旋”也代表从自身出发,充分吸收外在事物之后而由内散发出的一种“气”,依据此,我创作了这一作品。作品外形是不规则形状,而内部是我使用工具而塑造出的一种由内而外的肌理效果,由内而外,是我定义的状态。《平步青云三才杯》 作者:林枚枚源于三才杯,结合酒杯,茶杯,花瓶器形创作而成,三者统一一杯之中,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合一,具有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的至高寓意。《慕木》作者: 孙露露以宜兴特有的紫砂泥作为原料,以木的形态制做而成。木—(从钻木取火到生活实用品再到各类工艺品。从未被淘汰,如今更加被人们所重视,它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壶身采用传统的拍打,拼接的手法制做。壶身是由两块年轮形态的圆片及一根小泥条围成。年轮不仅代表着时间,也记录着时间。这次的作品使用的是二槽清中的一种泥料,烧成温度是1180摄氏度,颜色呈猪肝红色,温度越高,泥料颜色也会越深。《无鸣》 作者:胡俊杰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在感受到了丰富的紫砂传统文化后,结合自己对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些理解和感受而创作。通过了解道家文化,采用三组树段做主体,其上点缀一只独角仙。材料上,选择40目紫砂泥,主要想借其细腻的质感和古朴的颜色。工艺上,吸收了传统紫砂的成型工艺,结合雕塑手法创作。《夜》 作者:洪美连喜欢夜,因为静;喜欢静,因为可以听见更多的声音。当夜幕降临,把一切都掩盖在这片无际的幕布之间,周围的喧嚣安静了,内心的声音却更清晰了。我喜欢这种不需要理会外部世界的独处,把思绪掏空,大脑调成空白。因为“夜”,喜欢“黑”;因为喜欢“黑”,所以也爱着“红”。在我看来,红和黑是最完美的搭配,有着特殊的质感及形式美感。我的这些“偏好”也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作品《夜》所要传达的便是这种宁静的“空”,单纯到只是追求最直观的美好。生活陶艺作品《夜》以景德镇黑陶为主要材料,通过拉坯和手工雕刻等技法成型,细节细腻而不失大气,色彩沉稳内敛,意境深邃空灵。同时光泽与磨砂的质感对比,黑与红的颜色反差,也加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和现代感。《梵II》作者: 董岩佛法,清静空无《绽寻》 作者:刘佩洋一直关注人物题材,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时常思考人与泥土的关系,我们用泥土创作,每次的过程,都在与泥土进行着对话,我们相互感知,相互了解,慢慢用心做出作品。人用泥土去塑造人,是尝试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陶瓷脆弱但永恒的特质如生命一般,材料本身的敏感特性又如同人的性格,复杂、多样、善变。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深深吸引我,也激发了我艺术创作的热情和灵感。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写道;“一种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情感,对于我们而言,既是熟悉的也是不熟悉的,我愿意将自己对于微妙人类情感的感知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再回到生活中,使用并获得新的感知。《水土月》作者: 任浩凡这是我设计的一组偏实用的器皿,它圈足又高又小,呈现一种比较危险,不太稳感觉,我做这组作品造型不断推敲,让它呈现出一种张力,但又很和谐!我使用的釉色都是一种复古,安静的亚光釉色,让它有一种接近最本质“泥”的感觉。更有亲和力,更自然朴素。《那就一直关着吧》 作者:王蕊婷《那就一直关着吧》为一组两个作品,从绞胎带来的似山水的虚无感出发,盒子的形态像是人的想法,独立但且也有缝隙,有人愿意打开,倾听一切,有人希望紧紧关上,坚守自我... 任何一种想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无从批判,但是这个时代,现在又有多少人关注着自己生命的“盒子”呢?《N-2》 作者:王创钊这件作品是我通过对当代艺术家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头像的提取概括成线的形式转换而成的一组陶艺作品,运用的的表现方式与线与形之间有一种互相的关联性和实验性。《铭心践行》 作者:王彦军作品以石头外表粗糙而深藏美玉为元素,铭于心,美在其内,无需表露,践于行,将理想付诸行动,以沧桑表面符号为证。歌颂在现实生活中,明德惟馨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新生.造化》 作者:谢伟霞生活中有旁观过这样的一些事,内心受到的冲击颇多,有一段时间这些事情以及情绪使我很困惑,甚至恐惧,这极大的触发了我,朦朦胧胧的情绪,压抑的沉默,我想要试图表达一些什么。在物质条件日渐发达的社会生活下,部分年轻生命的灵魂空虚糜烂,她们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以及社会道德绑架,将自身带有的贪婪自私人性发挥到极致,选择抛弃一个生命如同抛弃一件无用的垃圾。为一享贪欢,而造杀生。破碎的避孕套拦不住生命诞生的神奇造化,但又让稚嫩的生命经历残忍的死亡,犹如开了一个无关大雅的玩笑,轻飘飘的就把人性赤裸裸的挖掘出来。未诞生的胎儿也许都没有诞生意识,却在短短的几分钟便被判定了死亡。在符合美学的形态下,隐晦的引人深思,生命本来就是一个美好的结晶,用安静的带有美感的形态去揭露罪恶与人性,用易碎的陶瓷语言表达被抛弃的脆弱。《泥巴的快乐》 作者:郑敏作品灵感来自马蒂斯作品《生活的欢乐》。生活的乐趣源于生活,接触泥巴几年了,泥巴渐渐成为了我的生活,我的乐趣。与其说我发现了泥巴的乐趣,不如说是泥巴激发了我快乐。以拟人手法塑造泥巴的舞动感,制作成型成花器器皿,器身描绘欢乐跳舞的人,他们没有烦恼,单纯地快乐地舞动。《彩陶系列-玄》作者:马晨旭作品灵感来源于彩陶 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同时也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从中汲取了轱辘成型和色泥装饰两个工艺,运用到我的作品中。调配不同的色泥,涂绘在坯体上,然后拉坯,制作成玄纹。作品古朴,大气,厚重,取法古人,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趋向的器物。《鲁迅先生像》作者:施泳圣正值鲁艺成立八十周年,运用陶瓷技法独有的泥味儿塑造鲁迅先生的头像。不用多说了,我就是崇拜他那种敢爱敢恨的劲儿,最尊重并且信任自己的内心。对时事有敏锐深刻的判断。这种自信源于他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一腔热血还有菩萨心肠。是最可爱的人。希望将鲁迅先生对广大人民关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2
2018-11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作品欣赏(四
《自由归处》作者: 陈瑾婷此件作品是以蜗牛作为灵感来源,头顶着房子四处游走。我们仿佛生来就与家庭密不可分,家总是我们心灵的寄托。然而很多次当我迷失方向时失去目标时都会想家,家对我来说,原来只是一个逃避的名称。每当我失意时,总想着回家去,这样我就不用承担太多。所以其实家庭对我来说是矛盾的,它使我独立的天平一直摇摆不定。当我自由地走向自己选择的道路时,家庭既是我的后盾,也是我的束缚,因为作为一个人实在是无法完全独立,在走向哪一条道路时,也总是不能避免地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总要考虑很多方方面面,父母虽然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权利,可是我自己却也不能纵容我自己做出太过自由的选择,这对我来说是个令人痛苦的束缚。因为完全的自由其实也是彻底的自私,而我其实又很想要彻底的自由,可是那却无法做到。自由其实是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的,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它使我既矛盾又依赖,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大暑小暑》作者: 修泽对于这个作品的灵感在于中国传统的节气“大暑”和“小暑”,想要用壶的形式把这个节气的状态体现出来。在壶的外面做出龟裂的肌理,表现出大暑小暑的炙热的感觉和夏天的炎热。利用了陶泥粗糙的质感和深色的泥胎,可以更好的呈现出炎热节气的感觉。《对话》作者:孔祥希作品通过手工捏制成型,运用陶瓷材质塑形的变化。受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虚实”观念的影响,讲究造型中虚实的对比,里外的对比,明暗的对比。把握空间造型中的虚实空间的平衡,在实处塑造,却在虚处经营。作品起名《对话》,因作品所表现的两种对立的关系,就像两个客体,二元对立,矛盾永远存在,但相互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与和谐。《生升》作者: 宋义波一口同生,生之所升,生升不歇。以葛藤为灵感来源,以器皿为基础。运用盘泥条的手法形式来表现出“生长”“奋进”“积极向上”,就像葛藤一样一藤多枝蜿蜒盘旋的生长,不畏前路的艰难努力的向最顶端攀去。攀去的藤枝就像是年轻人,要不畏艰难努力前行,方能走到人生的巅峰。《迷》作者: 彭思瑶以泥板成形的方式,将泥板围合成容器的抽象的形态。使作品既具有装饰性也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作品的名称为《迷》,迷宫的迷,迷人的迷,迷惑的迷,它在容器的似与不似之间。这不仅是对这作品的阐释,也是对人生的阐释。就正如人生有时候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器》作者: 林景然《易经系辞》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故形而上,器用之物有形,是为形而下。而所谓的花道、茶道,通过人与客观对象的沟通提炼,凝聚成高于事物本身的精神与物质共存的方式,这时的“器”,已经超出器物本身。《堤》作者: 梁凌世间万物有自己的本色,本人希望通过泥土传递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满了各种无线电的产业,装载着人类向前发展的梦想,我试图通过直线与点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我想象中的大自然的形象,地为堤坝,天承载物,色彩的搭配采用大地色,表达新的“堤”。《凹·凸》作者: 谢晗孛我以陶泥拉坯成型的方式塑出两件作品杯身的线条,一凹一凸。杯体素烧成型后我以大漆绘饰,用不同的材料营造作品的肌理层次,一粗一细。同时,我对纹饰的设计呼应杯子造型上的互补关系,一繁一简。杯体色块的边缘呈流畅的圆弧,两件作品的色块线条是相互穿插并互补的。《棱纹杯子》 作者:卢珊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不仅色彩多变,质感温润,声音清脆,并且透气性良好。该棱纹杯子,每条纹路都是雕刻出来的,制作流程复杂,工艺精致细腻,思路巧妙,手感舒适,具有特别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嬉戏的凳子》作者: 陈浪华孤单单的木凳让我有了怜悯之情,我巧妙的改造将木凳本身的静态美和孤单感,改造成一种像一对像恋人一样的骏马在嬉戏在诉说着它们的一切一切。我们活着在现实社会里也是一样诉说的一切,总希望有人懂我们,它们也一样希望有人懂它们。创作手法上运用陶木结合,两种不同材质的对比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翘》作者:黄护龙此作品翘是通过瓷泥翻模注浆高温烧制而成,作品名为翘是根据作品的外形而得,弯曲的弧线向上翘起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寓意,釉色采用的是无光银灰,有一种孤傲的冷色,独领风骚,三个作品为一个系列,作品还有许多不足,望各位老师和领导多多指点。《刚柔相济》作者: 夏旺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人总有两面性,有刚强坚毅,也有温柔。刚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的是非,是强者的姿态,易碎则是他的致命缺陷,柔如流水,可以滴水穿石,以柔克刚,但是一味柔顺则丧失自我,是柔的致命缺陷。若二者融为一体,刚柔并济,海纳百川。为人处事我们应该刚柔结合,用恰到好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青绿山水手作咖啡壶杯套》作者: 康杨隐于器中的青绿山水」把山水的空、灵、静表现在我们日常所用的器皿之上,享用那一杯纯粹的浓香咖啡。康杨把制瓷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的还原过程,从拉坯始,泥和釉交织着,在康杨雕刻刀在瓷上写意地游走时,雕刻似山似水的纹路痕迹,仿佛音乐般的节奏律动,此时器皿内和外的空间被联接成为他文人精神的一个立体化的国画平面,使器皿不乏艺术感和观赏性。让观者感受自然,回归于心。顺应这个时代的审美,用作品的自然之美,传达给人们,交融于生活。器皿的故事从离开创作者开始,那也是使用者的故事。《双子对杯》作者: 张观华双子对杯,传统手工拉坯制作。造型为传统斗笠茶盏,杯脚处加以现代审美造型修制出小倒梯形,从而增加斗笠盏的几何倒梯形的造型层次美感。釉色是由易和堂陶艺工作室新研发的——黑白天目釉。《诸葛系列》作者:张豪哲灵感:源自于宋代的孔明碗(诸葛碗)。创新:不同于古人制作的方法,古人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圆孔相通。我是一体拉坯成型,保存了整体的完整性,避免了粘接不当会出现的开裂问题,并且一体拉坯成型也相对于后续粘接工作而言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实用性:宋代时期多用于上层社会一种供奉祭祀用的器物,所以很少见到。而现代社会,我觉得它非常具有实用性,既可以延长保温时间,又能防烫。家庭/餐厅使用都比较合适,油炸、冷盘食物均适用。烧制:本次参赛作品为乐烧作品,独立配制无光白釉料,加上独立烧制,非常幸运的是,可以借此机会将传统和现代陶艺理念相结合,并加以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绣球花》作者:林盛强“器以用为美”的理念创作设计,《绣球花》装饰上运用了景德镇的釉下贴花,经过乐烧还原呈现出同一种釉出现不同的釉面效果,正因为是氧化和还原两种不同的气氛所影响。经过火的洗礼和熏陶,蒙上一层旧旧的釉面效果,好似陈年的旧用器,有一种用了很久的生活器皿。《绣球花》系列有高中低不同尺寸的盖罐组成,展示的方式尝试用装置方法来传达低温乐烧这一特殊熏烧技法。1:美式乐烧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在高温中把作品移出窑炉放置在一个铁桶内进行釉水中氧化物还原氧化反应,所以作品《绣球花》的展示可以尝试把烧制作品的铁桶一同展示。2:一组高中低不同尺寸的盖罐展示,运用大漆金缮修复技法,传达“爱物惜物”的生活理念。《方圆》 作者:丁为“方”与“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特有的概念,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的精神和独特的空间意识。 “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不仅代表中国人人格取向的“外圆内方”,更有“天人之际,方圆之间”的中国人的生命观。方”形具有直线的特性,它主要通过折线体现性格,带有男性的、坚强的性格特点;“圆”形则具有曲线的特征,它主要是由平滑的曲线组成,体现女性的、柔美的性格特点。作品底部为硬朗的正方形,通过大小不一的沟壑体现出自然中山河大地的雄伟,顶部为柔美的圆形,似明镜似湖面,自然的多了份柔情。一柔一刚,完美传达出了自然中的平衡,用中国特有的文人意境让观赏者感受到天地间的和谐之美。《线刻天王花器No.2》 作者: 凌晨昊作品采用低温乐烧的方式烧制而成,线条为刻制而成。图案来源于敦煌壁画唐代时期的天王形象,天王手持一支弓箭,身下坐趴两夜叉,其中一夜叉手持毒蛇。与传统镶器结合,追求斑驳的壁画感。期望能将当代的陶瓷表现形式与传统神佛题材进行有机的结合。《蕉叶》作者: 娄恺作品使用了传统的三彩釉陶的材料,使用拉坯之后进行雕刻与变形,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蕉叶形象制作而成的一套果盘,运用三彩釉融合之后产生的效果模仿蕉叶生长衰败的自然现象。《云山说》作者: 孙晨晖山所代表的高大,云所代表的广阔,往往会让人的内心如神游一般。无论是“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领上白云朝未散”古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早已被青山和白云所吸引,。我的这件作品以粗陶为要材料,施以化妆土进行装饰,以黑白为主要色调,罐子的盖纽则以浅浮雕的技法,用小块瓷泥雕刻而成,与主体的粗犷形成对比。《扭变》 作者:方枫钜用泥板成型所做出的自然变形,加上坑烧的各种化学反应,在高温下扭曲的形体与火焰的化学反应形成碰撞。带给我很大的视觉冲击力,仿佛物体在火焰中变形扭动,在洁白的身躯里留下了火焰的痕迹,经过洗礼,诞生了全新的生命。《幻》作者:白月自然与绚丽共生,绞胎的纹饰是自然界生物和行云流水般的纹饰。我的作品《幻》造型简约但不简单,二者的结合也是我对绞胎瓷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绞胎瓷成型有诸多限制,但它的独特技法又在限制中生出无限可能,也使我对陶瓷有新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在创作中感受这种奇妙的材料融合,幻化出更多满意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1
2018-11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作品欣赏(三
《带有情愫的袋子》作者:杨丽雅创作选题于人们在生活中常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塑料袋子,并将其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情绪。人在不同时期盛载着不同的记忆,形成他本身内在的深度空间,和情感的外在输出表达;因而将袋子作为器皿,结合人的情感使其表现出延伸向上的情绪立体形态,意在想要表达事物本身的内在情感与外在形象之间的适度感,平衡感和秩序感。《吾我》作者:宋邹邹吾之为我,我,欲动欲静,欲悲欲喜,不知所谓亦无畏。人之于世,不免为生活之困,为时光之忧。吾亦如此,或叹或困顿焦灼,然世不为所变,暗潮汹涌又奈何?我,匿于隙,彷徨窥世,上下求索,待黑夜散去,定有光穿隙而过。《福绿箱》 作者:楚科东作品以传统民艺中竹编器福禄面包箱为造型原型,表现传统文化中某些生活状态中的历史记忆,结合当代陶艺的一些创作手法,更好的去表现陶瓷材料的泥性,并且与木相结合,在处理手法上更加注重作品烧成之后的处理,采用抛光水磨额方法处理作品的表面。这样能更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及对材料的掌控能力。以当代艺术语言形式,呈现了历史某一时空中器物的再现。无论是观察角度,对话主题,都有了无限的可能。作品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的美好寓意,将作品命名《福禄箱》。传统的造型与当代陶艺的创作创作手法相结合,表达出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创作理念。《墨攻》作者: 王乾自研究生期间开始研究并进行创作实验,并形成论文发表于期刊,毕业后仍继续研究创作。作品采用独特的烟熏技法,将燃烧产生的烟雾附着在胎体之上,其似中国山水的黑白对比效果和自然的视觉效果,是作品的独到之处,凸显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理念。《圣山》作者: 陈熙婧本作品是运用泥条盘筑和泥片围合相结合的成型方法,经过1130℃氧化烧成的花器类陶塑作品。本作取题于“山”,《说文解字》中提到:“山,宣也。宣气,生万物。”山宣发地气,承载着生与死的轮回。《圣山》正是将“山”中坚硬的岩石元素隐去,反之与象征生命的花苞结合,以硬陶这种近似于石的材质去碰撞生命成长状态中的纤细与轻盈,从而杂糅进了生长与湮灭,吞并与喷发这几种力量。《岁月一》作者: 陈璐灵感来源于老人物照片,几世同堂的全家福中的坐着的父亲与站立的儿子。与现代人不同,照片中散发出的人物气息是岁月的痕迹,他们木讷,呆板,以及服装上的复杂性,是充满魅力的。用陶瓷的手段,每个人物用我的感官进行捕捉,仅黑白两色。《雪融》作者: 蒙礼恒1、创作灵感来源于《沁园春&#183;雪》词里的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83;&#183;&#183;&#183;&#183;&#183;”。将大自然的杰作微缩展现于方寸之间的盘子里。2、呼吁关爱我们的地球,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煎》作者: 刘德志手作柴烧型拙古器自然 人生不易何必相煎《茶物》 作者:彭志豪“茶物”在闹市中品一盏茗,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 “茶物”共8件器皿;由茶盏、公道杯、急需壶和花器组合而成。通过手工拉坯成型,古法煅烧,产生的自然落灰窑变,使烧出来的器物更加质朴,自然古拙,有温度。在浮躁的快节奏生活中,沏一盏茗,洗净轻浮,沉静自己,不急不躁做最好的自己。《金瓜硕果》作者: 陈晓辉创作灵感来源于南瓜,寓意金秋瓜果飘香,生活富足美满。整套茶具以老岩泥为原料,手工拉坯、修坯及造型。茶壶以成熟的南瓜形态进行创作,施(名称)釉,运用柴烧工艺经1300℃烧制而成;其他配件施(名称)釉,运用还原烧工艺经1230℃烧制而成。烧成的釉色丰富极具观赏性,整套茶具浑厚古拙、质朴迷人。《池暮》作者: 何琦琪作品的的构思是来源于日落西沉的池塘。作品的形态是根据池塘里的植物的局部放大再变形而创作出来的,然后把池子里一些水与植物、生物之间的微小的局部打破再重组作为作品的装饰图案放在作品里,希望从不同角度看都是令人想去探索的的一些有意思的画面。为了还原日落西沉的感觉,作品在晚上会在里面点上蜡烛,灯光微醺在墙上,镂空的图案也若隐若现,整个空间仿若回到日落西沉般的宁静。为了突出作品的厚重感,特意运用了粗陶泥进行创作且没有进行过多的打磨。再用细致的图案设计与陶泥粗矿的特质进行一个对比。 《泉韵》作者: 俞杰星作品《泉韵》表现泉水喷涌,涟漪的意境,是一件实用果盘。手拉坯成型,陶土,颜色釉多次烧成,1230℃。《怀古》作者: 刘雷紫砂壶到今天已经走进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紫砂制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样式和审美趣味非常固定的状态,看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此套作品从古代彩陶中汲取灵感,意在不拒绝实用功能之外,追求更充分的观赏陈设效果,在品茶过程中带来新的体验,神游千载,天人合一。《渡》作者:刘雷渡就是到彼岸,由无明到证得无上菩提,洞见自身和宇宙一切真相,我们虽然很难达到佛经里描述的万法皆空,无我境界,但却可以偶尔通过一些活动达到短暂的忘我状态,比如投入的完成某项工作,鉴赏美术作品,聆听音乐,品茗等。藉茶器为题,以紫砂为材,制造一个新鲜的体验。《真实》 作者:杨佳淼【真实】对于真实的表达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被污染,而随着时间慢慢的长大,生活也就越来越变得虚伪。回到最初用最简单的方法点,线,面在最原始的陶器上进行创作。《烟·迹 》 作者:朱锐华坑烧是陶瓷烧制中的一中熏烧工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烧制过程中四周的气氛不同,从而使陶器可呈现黑、灰、红、黄等斑驳而丰富的效果,与其他烧制方式一样充满着未知却展现出了与其他烧制方式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同时它是一种从原始陶器烧制演变而成烧制方法,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土著陶瓷文化中被保留。《魂器》 作者:周筱馨这件作品是一件我为自己设计的骨灰罐,借以沙漏之形,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用以存放我所珍惜的事物(爱人的衣角/宠物的毛发/回忆里的小草……),二层用以存放骨灰,三层则为一个储水结构。三层下方及二层器壁均设有孔洞。用麻绳将魂器(骨灰罐)悬于高处的树枝,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层的所爱之物将随着雨水灰化渗入二层,或是随着器壁的孔洞,借由吹拂过而的风远行、消散。亦或者继续下沉落入三层,将一世的记忆与羁绊融为一体,滴入故乡的土壤。麻绳的断裂,是这股眷恋的最后的期限,一切随着破碎的魂器一起,成为尘世的一小部分。《海之韵》作者: 翟悦这个作品以海洋为主题的陶器,根据水具有流动性作出的浪花造型,水的韵律也显现出来。上端的圆球做出了水滴的效果,在上釉的部分则采用了渐变的颜色,蓝色象征的大海,白色象征的浪花。使作品简单而不单一,整个造型优美给人一种清新放松的感觉。《石相》 作者:但东“石”的文化意象与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石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另一次是艺术生命。中国古典园林和文人赏石的文化现象,赋予了它二次生命,是石从自然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的写照。而石头,泥土,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岩石风化后成为泥土,孕育着植物。泥土在淘炼、挤压、烈火高温之后成为器,以另外一种方式传递泥土的能量,继续滋养着花。我采撷了石的意象,利用传统柴烧工艺,以新的思考和设计表现,创作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器物。同时通过产品创新设计和生存实现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聆听》 作者:何锡文双耳,用它来聆听世界的声音,自然或者嘈杂,有喜有忧。双耳的距离很短,一掌之间,可是它连通了人与自然,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一切。器与人一样有着狭义与情感,与器之间的交流也是我与生活的交流。《月光中的影子与呼吸》作者: 白玥这组作品是在非遗文化荥经砂器启发下诞生的,萦经砂器的材质和不同色度的灰色与我想要的黑夜的深邃不谋而合。由于经历无数次的烧制而留下厚厚的银色肌理,这正是荥经砂器独具魅力的质感。为达到夜晚中月光的影子和呼吸般清风的意味,我不断地践行当地匠人的本土造型方法,并加以表面化妆土的配比实验烧成了这一系列作品。《漠林》作者: 黄智衍此组作品的器形为盘,材料为荣昌白陶,1280℃高温还原烧成。三件作品釉面各不相同。在盘的中心有一圈旋转纹肌理,以中心肌理与光滑外圈形成对比。旋纹线条能吸引目光并于整体呼应。陶的粗粝感与细腻感也通过对比而表现出来,引人遐想。
30
2018-10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欣赏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展览已结束,展览期间共展出95件(套)大赛入围作品,其中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6件(套),网络投票获奖作品3件(套)。上期已为观众推出获奖作品欣赏,本期将继续推出部分入围作品。请欣赏:《Deep inner part》Choi su nyeong 韩国首尔大学The work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rather than outward form.It's a superposition of layers that represent theinternal that you can't imagine from the outward form.Itried to emphasize inner different from the outside.(翻译:这件作品强调的是内在而非外在形式的重要性。它是一层一层的叠加,代表了你无法从外在形式想象到的内在。我试图强调内在与外在的不同。)《乐山》作者:赵淋作品即可作为家居摆件,大小数量随需要搭配,也可反过来作为种植植物的花盆,兼具观赏和实用的功能。作品造型来源于山,古人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文明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作品将山提炼、抽象、块面化,使其具有简单、线条挺拔的现代感。《迭》作者:雷诗莹作品以秦汉时期画像砖为创作主题,采用白珍珠泥(陶)仿制砖石的肌理效果,借鉴拓片砖石等用大漆蛋壳进行纹样装饰.造型上以方形为基础重复叠加.作品取名为迭,”迭”字有更换,轮流之意.预示着朝代更迭,画像砖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将这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奇怪的猫儿》作者:林海韵猫是一种奇妙的动物,它们独具个性,形态万千,有人说猫是液体,它柔软,它永远在变化,它经常会出人意料,带给我们惊喜,它是我们平平无奇的日常中的一个小变量。猫儿永远摆着一张扑克脸,但是内心却是感情丰富,对你的的生活观察入微,实际上,猫儿存在着外冷内热的两种模样。在《奇怪的猫儿》这组作品里,我把猫的外形与器皿结合起来,猫和器皿同样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产生着联系,它们看着是具有装饰性的猫儿模样,同时又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器皿,正如日常中的一点小变量,为我们带来惊喜;又像猫儿高冷的脸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内心,带给我们两种感受。《孤舟蓑笠翁》 作者:覃媛媛创作受柳宗元《江雪》一诗得启发,根据诗歌描写得意境,表现山水之间得的翁形象。《三足器系列》作者:倪上胜“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中空才成为器皿。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的三足器物,对足部做以较为夸张的处理,改实心足为空心足,口沿与足以内凹的弦纹线作为装饰。运用反拉坯、泥塑的创作手法,烧成方式采用熏烧、柴烧来完成,含蓄、和谐、庄重是我的作品所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伤痕》作者:王荣辉作为一个陶瓷专业的学生,难免会看到很多干了浪费了的泥巴,一次偶然,我把一块快干了泥板掰开,惊奇的发现里面居然有很丰富的颜色,有红,有黄,也好像有点偏紫色。。。。这是泥板里面的矿物质氧化造成的,在平常的状态下并不能发现这些美的“颜色”,只有在裂痕后的背后,才可以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物欲之三 》作者:吴建毅对新事物的追求,是时代进程中的人的欲望,还有器物与被盛装的物的欲望。日用器物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从正面去使用,而忽略了器物倒置的使用方式。通过放大传统器皿中毫不起眼的底部承载的空间无限,创造出传统意义上具有可使用性的“底足空间”,为器皿的承载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在器皿中孕育新的生命,赋予器皿特殊的意义。打破了器皿存在的形式,拓展器皿被使用的可能性,引发对器物的思考。打破器皿长久以来以的“底足”和“口沿”之分。《一叶知秋》作者: 曹纯1.一叶锁清秋,风吹夜来霜。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整套作品图案装饰以银杏枝叶为主题,枝叶变化多姿,意境悠远,风格厚重,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描南国之意绘北国之秋。3.整套作品采用陶瓷绘画,异形器皿,填泥,染色,勾勒,描金,釉上彩与窑变釉装饰相结合。装饰技法利用不同泥土的对比,在借鉴传统化妆土技法的基础上与现代装饰变形相结合,以传统技法创作现代艺术形式。《土地 》作者:王荣辉在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田野上赤着脚在赛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踩在脚下的干裂的泥土是多么的温暖,随着时代的变迁,减少的不仅仅是那赤裸裸的土地,更是带走了童年是田野上的欢笑声。。。。。《线与白色幻象》作者:沙莹杉本博司说:我想要窥视这世界不应存在、比无限还要遥远好几倍的场所,却被模糊给吞噬了。该作品采用了注浆成型的方式,保留了泥浆在模具中下沉的效果并结合辘轳成型,想要将泥巴最自然的感觉展现出来。造型采用了碗型,将要表现的肌理内容承载在碗形之中,追求单纯质朴。外围红色线条与白色肌理呼应,在白色胎底上若影若现,模糊了视线,有如幻象。《鱼冥》作者:李金玲由于本人非常喜爱创作唯美人物插画,从2011年开始选修陶艺专业到现时,一直有个信念,就是将陶艺和我喜爱的唯美插画融合起来创作出具有90后的独特风格。该作品的灵感来源是因为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有着很深刻的感情,美人鱼为爱化作泡沫的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既然绘画给了我无限想象空间,陶艺给了我更立体的创作能力,我要将美人鱼的唯美、孤独、脆弱但是勇敢向往爱情的童话形象用陶艺的方式创作出来。该作品结合了陶艺拉坯技法和陶艺雕塑技法,釉色清雅,追求唯美意境。《梅瓶印象》作者:吕志超关于印象,当你看到某件事物第一眼总会对某个事物有一定的印象。梅瓶无疑是一个印象最为深刻的器型,在接触陶瓷后,又发现它的手工制作难度几乎是所有传统器型中最为难做的一个器型。我很多次尝试去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出来,但是每次总感觉差一点。所以,我将对于它的印象做成日用器中的茶壶。作品采用两种泥来制作,烧制为气烧和柴烧两种烧制方式,也在其中探讨同种泥性不同烧制、不同泥性同种烧制方式的可能性。《夜曲》 作者:任晓飞夜曲,作品器型设计来源于宋钧梅瓶。以传统手拉坯成型,加以现代陶塑技法,使瓶身呈现不规则凹凸肌理,更加生动灵活。作品以釉色命名,似纳木错星空,蔚蓝星空闪闪。此釉色由浅蓝渐入深蓝,釉色过度自然,自然窑变似星空夜曲,惟妙惟肖。《叁肆伍》作者:周思越作品采用泥片成型,由乐烧烧制而成。利用乐烧的烧成特点,涂上透明釉后剔出纹样,在木屑桶中还原时,剔花部分吸灰呈黑色。同时也运用了化妆土和釉的装饰方法。作品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榫卯结构,通过几个不同大小的几何体的穿插组合构成了此作品。《埏埴观妙》 作者:徐心悦“埏埴”“观妙”皆出自《道德经》。“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作品试图遵循“埏埴成器”的最自然的创作方式,遵从陶泥与水最自然的形态,发挥陶土最原始的材料特性,以达到“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目的。灰、白的泥色应和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命题,中空的内部构造,恰恰塑造了器型的挑然挺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作品的形态和布设不受拘束,亦无固定技法的限制,在这里“无”正体现了器物无规定性及激发人无限想象的审美张力,亦是器以载道的“妙”。《乡》作者:苏子炜我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潮汕地区的特色建筑山墙——五行山墙,五行山墙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本人结合自家老厝,采用“木”式元素融入到自己茶具中来。《欣喜》 作者:曹涵凯 马来西亚“在雕塑中探索人性內心感情, 在微妙之間的變化中舒發个人情感, 把所有外在的削減到本質, 但不剝離它的韵味. 保持純真但不剝奪生命力為創作理念。《域》 作者:张逸如域,形容的而是一种空间状态,一种界域。以圆作为基本形态,并用黑与白做装饰,体现了在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界域里,实践相对的事与物都相融相生,应运转化。作品中釉色重叠部分形成自然开片,并以金线做装饰,使作品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感。《云水之间》 作者:张诗晴我想透过这一画面,表达我内心的向往,在浮世中追求一片自己的净化之地。立于雄山之上,寄清心沦于空云浮水之间,以悠然宁淡之气静看天地间圆日、青山、流水、万物变幻。在明日苍山中静思求得片刻宁和自由,承托忧愁的泉水自顶空倾泻而出,借此冲解心中的积尘与杂乱。
29
2018-10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获奖作品欣赏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现正在我馆临时展馆展出,展览展出95件(套)大赛入围作品,其中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6件(套),网络投票获奖作品3件(套)。请欣赏获奖作品:《一纸人生》 作者:范安琪 (一等奖)人生如纸:平平折折,斑斑点点,凹凹凸凸,在褶皱凹凸里感受其之美,在斑驳间体味丰华;人生如画:或浓或淡,或艳或素,或缺或整,在浓淡艳素中静品其味,在缺失间体验当下完满。作品运用“纸”元素质感成器物之形,上面贴、捏泥塑戏曲人物,有如纸上说人生。釉色运用新研发的“纸釉”,以“白纸”“黑字”二色为主调,把纸的特性彰显出来,上面的人物在泥性中尽最大自由成形,让故事性的戏曲人生跃然纸上。《壳变——时间》作者:罗志华 (二等奖)大地陶土本来是大自然的状态一部分,大地生命的运动导致地面起伏和自然状态的肌理的变化。肌理一块块是代表大地本来状态的体现,肌理的起伏变化是大地运动生命的现象。运动变化即是时间,时间的本来属性就是运动与静止的。在大地产生壳变过程中,在有规律的圆的状态下,去打破一种平静。《折叠系列之六》作者:许超奇 于洋 (二等奖)作品以抽象几何形为基础,运用木炭混合泥土为材料,通过泥片成型的手法,使简洁的造型融入木炭的印迹,经过中高温的烧制,留下虚实相生的孔洞肌理,体现生动而奇特的艺术语言。《藏器》作者:肖威 (三等奖)《周易》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为人在合适的时机施展出自己的才能。作品灵感源自时间于物所留下的痕迹。岩石会风化,油漆会剥落,木头会腐朽。在某一时间,物会呈现最为别致的颜色和质感。作品采用陶瓷化妆土叠层装饰、打磨形成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人也需要通过时间与自身的磨砺与沉淀,最终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哈嘎(HAKKA)》作者:赖冬醒 (三等奖)对客家围龙屋“向心围合”基本建筑特征进行分析了解,通过包围、排列的形态进行陶瓷实用器创作。将方形与圆形两个最基本的围龙屋建筑形态抽象出来重新整合排列,尽可能给人更加纯粹的视觉体验,让持有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作品名取客家话“客家”的发音,直译为“哈嘎”(HAKKA),意指客家,客家人。《漾》作者:罗美云 (三等奖)白陶土、黄陶土是佛山陶最普遍的制胎原料。把这两种陶土视为构成生命体的原始材料,通过碰撞、交织、融合、裂变,意欲表现生命最原始的涌动。家《日月》作者:黄太浩 (最受欢迎网络投票奖) 为生活而设计,每一天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温馨、宁静、真情的小细节。《生活需要仪式感》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的都市青年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每天忙碌的只能点外卖吃着那些没有温度的餐食,生活在这样的快节奏地生活中,人们的内心需要的是一份平静以及仪式感,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索。然而这种感觉只有“家”能够给予年轻人,宁静却又不失仪式感的餐具让现在的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卸下疲惫不堪的身躯,安抚人们的紧绷的神经,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家的感觉,宁静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当下感受自我,仪式感是为了让人们积极地生活,生活不仅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民欲食为天,食物维系着亲情,器物给予人温度。好食配好器,食器总是默默无闻、循规蹈矩的充当时光的配角,既要有诗句的盛宴,又要温度的画面。家的味道,母亲煲的一碗汤,那是我念念不忘的食器记忆,是不忘的初心。我希望一直保持探索发掘天地万物(日月)之精华的食器,这让我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向往。《存在》系列一 作者:马倩倩 (最受欢迎网络投票奖)《存在》系列二 作者:马倩倩 (最受欢迎网络投票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仅仅是“存在”着,而且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存在,即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容与形式的存在。在我的作品《存在》当中,模具所留下的残缺的一边,破碎的一角,怪异的形体,无一不是充满着现代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从模具翻制,到陶瓷成型,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换。在制作方法的过程中,陶瓷所需的翻制模具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功能的形式,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因而必然也是一个美的形式。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展览时间2018年9月20日至10月28日(展览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馆指导单位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局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执行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诚邀您莅临观展!
26
2018-10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高端文化艺术交流团】
唐三彩陶器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但享誉国内,还蜚声海外。在当代,在洛阳,有一位大师,不但继承下来三彩这门古老工艺,还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扬光大,令“洛阳三彩”成为洛阳市一张城市名片,他就是郭爱和。 10月20日,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学习团第二站——洛阳三彩之旅,我们一行人将全面了解洛阳三彩的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这也是洛阳三彩,没想到吧! 说起洛阳三彩的代表人物,郭爱和大师可谓当仁不让。我们本日行程的第一站就是来到由郭爱和大师担任馆长的中国三彩艺术馆。在这里,读懂洛阳三彩的“前世”和“今生”。中国三彩艺术馆馆内布置 三彩陶器虽然名为“三彩”,但事实上其颜色远不止三种。郭爱和老师作品,中国三彩艺术馆中的“镇馆之宝” 通过馆内工作人员详细的讲解,学员了解到洛阳三彩的历史与传承,以及郭爱和大师对三彩艺术的成就与贡献。我们感受到,糅合了当代艺术,三彩艺术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郭爱和 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三彩艺术馆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 其后,我们还来到郭爱和大师的工作室,亲睹现代洛阳三彩的创作过程。实际工作的地方可不容许拍照的哦 既然来到洛阳,又怎可以不逛逛当地的名胜古迹,所以下一个目的地,我们来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学员在游历白马寺傍晚,我们来到郭爱和大师倾情打造的世外“陶”源——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又名“爱和小镇”),观赏郭大师创作的艺术品。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爱和小镇”曾最高一天接待7000多人,广受游客喜爱,有效带动当地周边产业。这个鲜活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艺术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9999只陶瓷缸组成大地陶艺装置作品,空中俯瞰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 来源:融熙艺术网
25
2018-10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高端文化艺术交流团
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中国陶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唐代中晚期,巩义瓷器已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物品,远销国外。但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是延续至今。 10月19日,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学习团学员一行人到巩义窑研习曾闻名于世的制瓷工艺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探讨巩义窑的历史与前景,聆听其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一、参观巩义市博物馆,回溯巩义陶瓷发展轨迹 巩义市博物馆位于北宋永昭陵(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陵墓)东南隅,创建于1997年,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投入使用,是一座现代化的中型博物馆。占地面积25亩,总投资23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就在上个月,巩义市博物馆被评为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在巩义窑陶瓷博物馆馆长邰秀伟的陪同下,学员从巩义史前的地域文化开始,沿着巩义发展的轨迹,以历史文物为载体,回溯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研习巩义窑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巩义博物馆巩义窑陶瓷博物馆馆长邰秀伟(左)、融熙文化创始人冯伟瑜(中)、广州西关古玩商会会长房国华(右)学员研修中 二、田野考古,实地考察古陶瓷 参观完巩义市博物馆后,学员们来到了巩义窑遗址。巩义窑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式微于宋、金。巩义窑址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全国100处大遗址之一。 跟随对巩义窑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王保仁老师,学员来到巩义窑遗址的周边地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考古。作为曾兴盛一时的巩义窑,即使在周边的区域,也散落了大量瓷器残片。学员通过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程,上手古陶瓷实物,发现被历史遗忘的片片细碎。文物专家、研究员王保仁老师 三、群贤毕至,详述巩义窑的历史与前景 本次交流学习团得到了巩义市政府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巩义市文广新局、巩义市文物旅游局特意为交流团安排了一场“巩义窑的历史与前景”研讨会,邀请了李民举教授、王洪伟博士、郭爱和大师、王保仁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追溯陶瓷文明起源,感受辉煌盛唐气象。在巩义市马录克副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下,双方展开热烈的讨论。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巩义市副市长马录克 美国新英格兰国际交流中心东亚研究所所长兼美国西北大学Corporantes Institue 经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民举社会学博士,文化地理学博士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洪伟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文物专家,研究员王保仁陶艺家巴志春巩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永涛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副局长柴顺平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福良巩义窑陶瓷博物馆馆长邰秀伟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建武巩义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科科长卢建伟 巩义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是白瓷、唐青花、唐三彩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与景德镇、神垕镇相比,它却显得格外的低调,迈入新世纪,巩义如何依托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出新的精彩?大家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延伸出很多新的话题。交流团全体学员广州西关古玩商会会长房国华 广州西关古玩商会会长房国华在研讨会上向大家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收藏故事。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助理兼宣教服务部主任陈雪兰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助理兼宣教服务部主任陈雪兰认为石湾与巩义可相互合作,强强联合,相互促进,开拓新的道路。广东花城出版社创始人舒大源 广东花城出版社创始人舒大源先生讲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艺术品市场的前景。日本收藏家谢瑞芳 日本收藏家谢瑞芳女士分享了她在日本的收藏故事并对巩义博物馆的建设提出建议。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获奖者 范安琪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获奖者范安琪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陶瓷艺术家、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获奖者 罗美云 四、品鉴馆藏,上手珍贵器物 晚上,巩义陶瓷博物馆为学游团学员们准备了一场“巩义窑陶瓷博物馆馆藏品鉴会”,邰馆长带领各位学员与一众专家品鉴珍稀馆藏,上手器物,观看胎质釉色的厚薄浓淡,感受古陶瓷的魅力。来源:融熙艺术网
25
2018-10
我馆与河南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0月24日,我馆与河南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当天上午,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举行了签约仪式,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与我馆馆长助理陈雪兰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标志着两馆正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今后,两馆将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包括开展钧瓷文化、石湾陶文化及其它地域特色的文化交流,互邀参加双方各自举办的节庆等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交流展、对外巡展以及外展等展览,以及文物藏品的研究与合作,社会教育、人员互访、人才培训、学习交流等,共同推进博物馆各项业务建设。
25
2018-10
青年陶艺家赵淋:“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生活”
10月18日,2018广东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简称“佛山陶艺建陶设计周”),在南风古灶开幕。开幕式前一天,石湾陶瓷艺术家赵淋突然接到我馆的电话。“赵淋,你人在哪呢?急!”“在湖南郴州外出交流。什么事?”“有特别重要的领导,明天上午参观博物馆。你赶紧回来救急吧,陪同做专业讲解!”不是谁都有资格充当“救火队员”,特别是在佛山,人才济济、大师如云,32岁的赵淋做到了。这个被誉为“新生代石湾创作力量”代表的新禅城人,拥有众多头衔,广东省美协会员、佛山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等;10年间斩获各类大奖数十项。寸头、塌鼻子、厚嘴唇,清瘦长躯,着一件白色亚麻衫、黑色宽松裤,拖鞋中赤着脚,坐在对面的赵淋毫不出众。一杯接着一杯为客人续茶,言谈之时悠悠哉哉,聊着聊着便将话题扯到了尼采、《山海经》、诗和远方。翻看赵淋的人生履历,便是一部青年奋斗史。一个湖南农村娃,考进华南理工后学费全额贷款,毕业后花了六年才还清;创业初期的五年,经济困囧,但为了梦想奋斗不息;投入创作时,“整个人进入神游状态”,饿、困得几近虚脱时,才会被拉回现实,深夜跑出去四处找吃的;创业困囧五年后,事业、爱情获得双丰收……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生活。”“创作时最享受的生活的困囧是暂时的”南风古灶内,艺术工作室众多。赵淋的小屋,被很多游客赞为“最漂亮的工作室”。小屋建于斜坡,青砖石瓦小巷间、郁郁葱葱榕树下,枯萎的爬山虎自屋顶垂下,绽放的龙吐珠自墙角伸出。小屋不大,仅40平米、隔为三间,五六十件作品陈于架上,胖娃娃憨态可爱、小胖狗活灵活现、佛祖头像沉思肃穆。夫妻俩养的小黑猫,有时依偎着娃娃,酣然入睡。小屋主人,系赵淋及妻子纯纯。小屋系2016年租下,被命名为“目心陶舍”,寓意“用眼去看、用心去想,远离世俗束缚,随心飘荡水云间”。小屋风格,赵淋称之为“简洁风”,妻子补刀“‘不花钱’风”。搬至小屋前,赵淋享受了五年世人眼中的“极度困窘”。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禅城石湾一企业,从事陶艺设计;1年后,决意不再违心为商业而创作,断然出走创立工作室,一脚踏入持续5年的“极度困窘”,从2010年至2015年。出租屋位于海口村,这是禅城石湾众多青年陶艺家的落脚处。赵淋妻子回忆丈夫当年的样子,“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坐在小破出租屋里,聊艺术创作、聊人生理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深夜赌气而散,第二天又聚在一起继续聊创作。在他们身上好像看不到物质,其实经济都比较窘困。”工作台仅2平米,足矣。吃饭间、聊天间、沉坐间,心头忽动,意念飘过头脑,飞取画笔随意勾勒,立时投入创作,忘然天地、神游云间,至困顿虚脱时方作罢。颇有诗仙李白《将进酒》之意味。“最长一次,从上午八点,创作到凌晨三点。饿得发疯,跑出去四处找吃的。”“我喜欢不设主题的创作,喜欢有感而发的创作,喜欢做到极致的创作。好比一个人,看到美丽风景,突然就想唱歌,然后扯开嗓子唱一曲。我创作时,比他更享受。”“创作是最享受的,其他一切,都是围绕这个走,生活的困囧是暂时的。”但醉心创作,始终难掩生活困囧。最为煎熬的2014年,事业尚未看到前景、老家家人病重,赵淋备受煎熬。一日路过海口村一池塘,蔚蓝天空、悠悠白云、岸边榕树,倒影于水中。赵淋即兴做了一首小诗,“阳光用婆娑的影子写诗,风用飘落的树叶写诗,冬在孕春的希望里写诗。”配诗的作品名为《迎风》,一个胖胖的小女孩,傲娇的仰着头,迎春风拂面、迎暴雨狂风。“禅城石湾虐我千百遍,我待禅城石湾如初恋”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赵淋自我调侃,“禅城石湾虐我千百遍,我待禅城石湾如初恋”。禅城,是赵淋人生起航的关键节点。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于禅城;“浇筑创作之树待花开”,发酵于禅城;事业、爱情双丰收,结果于禅城。2009年3月,赵淋来到禅城完成毕业设计,后者拥有烧制陶瓷的最好材料、最产业化生产链。设计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月,第一次全身心投入、系统性的尝试。”作品名为《虫曲》,几只虫子趴在地上,灰色的外形、硕大的身躯,令人作呕。但震惊的是,虫子头部,却是人像,老年人、年轻人、女人、男人。“给大家一个思考,人类从来考虑的,都是自身物种的利益,虫子恨不能全部消灭。但虫子也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品最终荣获获当年的“陶雷青春全国首届大学生陶艺大赛”优秀奖。创作《虫曲》时,环境可谓糟糕透顶。一个废旧的破厂房,仅两面有墙。夏日暴雨来临,泥水肆意流来,能直接浸到脚踝处。一个人创作,时常熬到凌晨一两点,神游之时,蚊虫大饱口福。赵淋后来回忆,“环境不错,作品很畅快的就做出来了,一气呵成,爽!”有趣的是,设计期间,有天赵淋跑到菜市场,迎面走来一老者,仙风道骨、须长至胸,“哇,在菜市场都能随便碰到大师,禅城氛围不错。”后来一打听,老者系广美毕业的陶艺大师。“在石湾碰到陶艺大师,后来才知道太正常不过了。这也是最后选择定居禅城的原因。”相比广深,禅城是座小城,“但生活气息味很重,节奏比较慢,很适合生活、适合自由创作。晚上和几个好友坐一起谈创作,只有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在禅城,赵淋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购房、结婚、布置工作室,禅城真正成了赵淋的家。一路前行、再前行,为了梦想与幸福而前行,赵淋的人生充实而激情。赵淋至今记得自己远方的出发点,小学五年级时,身兼美术的数学老师,60多岁,患有帕金森症,手颤抖着、在黑板画了一只迎风展翅的天鹅。“希望政府扶持政策可以温暖年轻陶艺家的心”本届佛山陶艺建陶设计周,赵淋参与了。其中一项大赛是“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赵淋选送了一幅作品,没有进入决赛,“我不擅长命题作文,高兴就好,重在参与”。活动设置了多场高端论坛,赵淋倒是听了很多。“2015年,佛山搞了‘石湾首届刘传杯陶塑大赛’,我拿了优秀奖,还是不错的”,奖杯翻了半天,在一个角落找到了。妻子看着丈夫像小孩一样,哈哈大笑。妻子纯纯,温婉而善良。2016年1月1日,俩人一起参加某艺术空间活动时,走到了一起,“这个,过程可以想,但我不能讲。”赵淋嘿嘿笑了,“还是要感谢禅城,不是客套的。能够摆脱经济上的困囧,一方面需要自身的创作积累,另一方面也要被外界了解。从2012年开始,就有媒体受政府委托,每年来采访我,把我介绍给社会,知名度起来了,作品卖出去才有钱交房租。”本届佛山陶艺建陶设计周开幕式上,由禅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的《禅城区泛设计人才引进扶持暂行办法》同步发布。在人才评定和扶持方面,政策颇为有力,新引进的泛设计人才符合条件的给予30万元、60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全球顶级设计大师按“一事一议”原则予以扶持,同时还给予一定的房租补助,如市级设计名师的房租补助为每月1300元。 “这个政策很接地气,我有切身感受,当年每次交房租都很困囧,其实房租才几百块。特别对青年陶艺家而言,创业之初,每月能得到1300元,怎么估计它的分量也不过分。希望这个政策,能像小白兔一样,温暖年轻陶艺家的心。赵淋有一个作品《旺春风》,与《迎风》为一个系列。一个身着红裙的小女孩,轻轻抱着一只小白兔,静静感受着温暖。《旺春风》的配诗是,“在翘首立定的方寸瞬间,时间之花蔓延四季,她是自己的诗,也是自己的远方。”
24
2018-10
2018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于10月18日开幕啦!
10月18日,2018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在南风古灶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设计界、产业界的名家大腕、大师大咖集聚禅城,共赴这场陶艺盛宴! 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佛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俊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新文,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曹洪彬,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吉江鸿等市、区、镇街领导,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英国法尔茅斯大学设计系主任、英国著名设计师葛特立等嘉宾、陶艺大师出席了本次开幕式。开场秀:陶瓷艺术为主题的香云纱晚礼服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曹洪彬致辞佛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刘俊文致辞佛山陶艺建陶设计周是禅城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前身为佛山陶瓷艺术节(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0年。今年,佛山陶艺建陶设计周继续与第32届佛山陶博会同期举行,以“设计助推智造”主题,走“跨界融合”线路,整合文化、艺术、设计、产业、旅游等多个要素,探索“文化+设计+产业”的跨界融合之路,通过陶艺与建陶在国内外的领衔地位,集聚国内外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顶尖设计力量,带动提升禅城全产业的设计水平,助力禅城打造“设计之都”。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佛山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陶艺名家精品大展作品集首发仪式。四大赛事颁奖 活动现场,领导嘉宾为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第二届佛山(禅城)陶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2018首届中国(佛山)泛家居科技·时尚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尖兵团科技+泛家居设计创新活动等获奖者颁奖。领导嘉宾为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获奖者颁奖系列品牌活动为全国青年陶艺创作人才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挖掘佛山文化潜力,为全域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大力促进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幕式的最后,领导嘉宾纷纷走上点火平台,共同点燃火炬台中的圣火,用“火”来隆重拉开2018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的帷幕,为佛山陶文化点亮光明的未来。领导嘉宾共同点燃“薪火”随后,领导嘉宾前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陶·创客会馆参馆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第二届佛山(禅城)陶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等作品展。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观石湾杯展览一等奖获奖者给嘉宾介绍作品三等奖获得者给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作品嘉宾参观石湾杯展览 陶艺·建陶设计周还围绕陶瓷产业与设计主题,精心策划安排了许多精彩活动,从学术研讨到高峰对话,从文化传承到设计创新,从发掘人才到产业对接,全方位促进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参与啦!
19
2018-10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最受欢迎作品奖”网络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最受欢迎作品奖”网络投票活动从9月20日开始,到今天中午12时截止投票。投票活动从89件(套)入围作品中评选出票数最高的3件(套)最受欢迎作品,获颁“网络最受欢迎作品奖”,作者每人可获得奖金人民币1000元。活动规定每人只能投票一次,可投三件(套)作品。本次网络投票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从9月20日10时——9月30日12时,投票活动访问量超过290万人次,总投票人数超过2.2万人次。经统计,获得票数最高的3件(套)获奖名单终于出炉啦!去看下有没有您投了票的作品~~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网络投票“最受欢迎作品奖”获奖名单排名作品编号作品名称票数第一名 78 家《日月》 5556第二名 11 《存在》系列二 4824第三名 46 《存在》系列一 4654获奖作品家《日月》 作者:黄太浩《存在》系列二 作者:马倩倩《存在》系列一 作者:马倩倩
30
2018-9
【资讯】“乐烧陶醉狂欢夜”9月23日晚上在南风古灶举行
就在9月23日,一场中秋狂欢晚会即将在禅城南风古灶上演!民俗舞蹈、喷火绝技、传统小吃……吃喝玩乐游,大家可尽情欢享!! 重点是,晚会门票可免费领取 还有一大波福利等你来拿!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报名即可免费领取晚会门票及多重好礼!玩陶会员卡、精品酒店抵用券……一大波好礼强势送出↓↓现在报名即可免费得到!!没错!不花一分钱就可嗨玩这个狂欢晚会!时间:9.23(19:00-20:30)秋祭乐烧陶醉狂欢晚会还有什么比火与五彩灯光的碰撞更燃的?有的话,那一定是在南风古灶这场狂欢晚会中各种令你应接不暇的精彩节目!扣人心弦的民间喷火绝技表演原始古朴的中国古代民俗祭祀舞蹈邀你“与龙共舞”的舞龙表演……还有民间杂技大师表演、民俗舞蹈、花式调酒、中国功夫·佛山武术表演等扣人心弦的民间喷火绝技表演原始古朴的中国古代民俗祭祀舞蹈邀你“与龙共舞”的舞龙表演……还有民间杂技大师表演、民俗舞蹈、花式调酒、中国功夫·佛山武术表演等可谓是“最炫民俗风”,不服来battle!【南风古灶】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6号公交路线109路:火车站——忠信市场(南风古灶)总站120路:地铁金融高新区站——忠信市场(南风古灶)总站 137路:千灯湖——忠信市场(南风古灶)总站171路:瀚天电子科技城总站——忠信市场(南风古灶)总站地铁站点广佛线同济路D出口,换乘137路到忠信市场(南风古灶)总站
21
2018-9
【展讯】快来围观,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已于昨日开幕,展览展出96件(套)大赛入围作品,我们来先睹为快吧:展览到10月28日结束,有兴趣的朋友快趁中秋节假期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观展吧!
21
2018-9
【展讯】“石湾是个美陶湾”特展在上海大放异彩
9月19日,为期三个月的“石湾是个美陶湾”特展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式,85件巧夺天工的石湾陶塑在上海大放异彩,赶来看展的上海市民源源不断,他们对充满岭南特色的石湾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此次展览由佛山市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办,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是继北京、杭州、成都等之后的第八个城市巡展,也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新馆今年开启“一带一路”文明系列展的重要外展之一。当日上午10时,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和来自佛山、上海两地的文博单位、文化界人士以及上海市民来到现场。在致辞中,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陈新文向上海观众介绍了佛山历史文化及历史风云人物。佛山市委宣传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陈新文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文物局副局长诸晓波在认真参观展品此次展览精选了85件明、清、民国及现代石湾陶精品,包括数十件二、三级文物,反映了石湾陶在人物、动物、器皿、盆景微塑和瓦脊等艺术种类中的独特技艺手法,展现了石湾陶有别于景德镇瓷器所具有的粗犷豪放、浓厚凝重、藏巧于拙的艺术风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坐落在上海核心地带——南京西路。远远望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这座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博物馆也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这里曾经的上海艺术双年展,让海内外人士人头攒动、赞誉不绝。石湾陶来到这里,讲述着千年陶都的历史,让岭南风骨和海派风韵交相辉映。来源:佛山文化、佛山市博物馆
21
2018-9
【展览预告】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展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作为2018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的重点项目,在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398件/套,经过初选从中甄选出106件/套入围作品。入围并寄送到石湾的作品共有96件/套,5位全国知名教授、专家评委进行了现场评审,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及评委特别奖共7件/套获奖作品。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入围作品展定于9月20日至10月28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展出,展览展出大赛入围作品96件/套,免费向市展开放。明天起至本月底,组委会还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举行网络投票,除7件/套获奖作品以外全部到场的89件/套入围作品均参加网络投票,选出3件/套最受欢迎的作品,获奖者将每人奖励1000元,敬请关注支持!展览时间2018年9月20日至10月28日(展览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馆指导单位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局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执行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诚邀您莅临观展!
19
2018-9
【资讯】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媒体互动会
大赛评委及领导合影9月12日上午,筹划了近半年的“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迎来了大赛终评的时刻,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先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金文伟先生、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华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鹏先生共同组成专家评委小组,对入围并寄送到石湾的96件/套进行了最终评审,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及评委特别奖共7件获奖作品。评委评审现场评委评审现场当天下午,大赛组委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媒体互动会”,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体局局长何凯敏先生以及五位专家评委共同出席了媒体互动会,会议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常务副局长杨洪主持,会上介绍了本次大赛活动背景,现场宣读了获奖名单,并就大赛的具体情况答记者问。媒体互动会与会领导和评委媒体互动会现场“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是一个全国性的陶艺比赛,也是石湾的一项品牌活动。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作为今年佛山(禅城)陶艺&#183;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的重点项目在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局指导、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主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本次大赛以器皿为创作主题,参赛者创作时要同时考虑作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进一步融合。今年的大赛在奖金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提升,最高奖项奖金达5万元,希望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陶艺创新的行列,激励新生代陶瓷艺术活动的更加蓬勃开展。本次大赛分为发动报名、初评、作品寄送摄影、终评展览和撤展退件五个阶段,入围作品展览时间定于9月20日至10月28日,展览地点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10月中下旬将组织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参加高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此外,组委会还将组织网络投票,除7件/套获奖作品以外全部到场的入围作品均参加网络投票,选出3件/套最受欢迎的作品,获奖者每人奖励1000元。今年的大赛呈现以下亮点:一、大赛新闻发布会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召开5月25日晚上,本次大赛的新闻发布会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梦谣广场隆重召开。江西景德镇素有“中国瓷都”之称,长期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艺术创作精英,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更是全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吸引了众多青年陶艺创客进驻。本次大赛新闻发布会选择在景德镇陶溪川召开,一方面希望通过在景德镇的发动和广泛宣传,使大赛达到提升集聚全国各大窑口陶瓷文化综合影响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希望加强石湾和景德镇的深度合作,为青年陶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新闻发布会得到了各大媒体的支持,佛山、景德镇两地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景德镇当地就有十几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二、大赛报名人数及作品数量比去年增加了30%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自启动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398件/套,参赛的作者共有296人,遍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来自全国各地45所院校152人参赛,参与单位、个人工作室140余个。由于大赛发动全面,范围广,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参赛作品数量都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增幅达30%以上。三、参赛选手年轻化、国际化通过去年“石湾杯”的成功举办,大赛已被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品牌,并逐渐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大美术院校、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中得到了广泛认知和好评。年轻人是陶艺创新的主力军,今年参赛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比去年的小4岁,年龄最大的参赛者是45岁,最小的20岁,参赛者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参赛者占总参赛人数九成以上。参赛作者有省级陶艺大师、在读本科及研究生,还有各陶瓷产区陶艺创作者和各地陶艺爱好者,参赛者的年轻化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和创意空间。今年的大赛还吸引了韩国和马来西亚两个国家的院校学生参赛,这意味着大赛的广泛发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石湾杯”开始步入国际化舞台,对国外的陶艺青年才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前,佛山石湾正着力建设“中国陶谷”,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石湾通过各类陶艺品牌活动,不断深入挖掘陶文化内涵,积极推动陶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已向全国陶艺原创者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艺术实践、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年陶艺家愿意来石湾施展才华。石湾在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同时,通过“石湾杯”的平台吸取院校和陶瓷产区的创新理念,与石湾陶艺交融发展,扩大石湾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石湾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获奖名单 奖项 作者作品名称院校/工作室 一等奖 范安琪《一纸人生》佛山市大唐陶业有限公司 二等奖 罗志华《壳变—时间》景德镇陶瓷大学 二等奖 许超奇 于洋《折叠系列之六》中国美术学院 三等奖 肖威《藏器》广州美术学院 三等奖 罗美云《漾》小滋陶艺工作室 三等奖 赖冬醒《“哈嘎”》组合广州美术学院 评委 特别奖 项达《中国划》景德镇陶瓷大学获奖作品欣赏《一纸人生》 范安琪《壳变—时间》罗志华《折叠系列之六》 许超奇 于洋《藏器》 肖威《漾》 罗美云《“哈嘎”组合》赖冬醒《中国划》项达
12
2018-9
现代设计 给陶瓷换张时髦脸
转自【广州日报】 谭伟婷曾鹏作品《临窗》展览现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想知道现代陶艺设计最新的玩法?扫一扫就知道。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知锋  “石湾瓦,甲天下”——提起广东陶瓷,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陶艺品,但这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只能摆放在博物馆供人观赏呢?在刚结束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183;芬兰站》上,现代陶艺家、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设计师曾力、曾鹏呈现了一种以新意表达传统的陶瓷艺术设计概念:通过多种设计手段,将陶瓷艺术从依靠民俗记忆的“意象艺术”转变成可触摸的“具象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当中。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设计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伟婷 图/图片资料  非遗有新貌 摸得到的空间艺术  应芬兰北极陶艺中心(ACC)的邀请,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国际交流展&#183;芬兰站”日前在波西奥的Anu Pantik美术馆举行。曾鹏、曾力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奔赴参展,亲身示范了利用广东传统石湾公仔捏塑技法进行的现代陶艺创作,以泥片及捏塑成型技法收获国际艺术家及陶艺爱好者们的啧啧称赞。据了解,这次展览呈现的亮点是“活着的传统”,它将艺术无国界的概念以陶瓷艺术这一共同情感为媒介,向世界多维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风貌与工匠精神。在展览开幕式前,一部由广州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教师谭红宇拍摄的、获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的纪录片《师傅》的播出,正式打开了陶瓷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传播面貌。作为本次展览的项目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陶艺专业副教授谭红宇表示,这次展览是首次通过多媒介组合方式展现中国陶瓷工艺与人文生活。“陶瓷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们这个展览项目赋予了陶瓷艺术国际传播以新的方式和内涵。”  实际上,陶瓷艺术设计是有别于传统陶瓷工艺品之外的一门学科。据了解,陶瓷艺术作品通常是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把握。它运用陶瓷艺术独特的设计语言如“泥火釉”“工艺”“材料”等表达媒介,加以构思、装饰、各种泥料釉色的选择、技艺、烧造等繁复工序,才能创造出来的。那么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相比,差别在哪里呢?谭红宇告诉记者: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除了要求设计师有基本技能外,更尤其注重设计师对陶瓷材质开放性的表达。而陶艺空间设计,我们把它解读为“由陶艺设计产品衍生出来的一种空间艺术”,意为让陶瓷与你所处的环境发生关联,并借助艺术家的现代设计手段,衍生出的能融于你日常生活的空间艺术。“传统陶瓷艺术往往呈现于单件产品上。”谭红宇说,“现在我们更愿意将产品与周遭环境发生关联,并以此将这件产品的艺术生命力延展,而通过怎样的手段去实现呢,就是空间设计和材料运用的课题。”  现代设计手段 融合“产品+环境” 让陶瓷变亲切  为什么在现代陶艺设计中,空间设计更备受青睐呢?曾鹏认为,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对自身所处空间有着强烈的艺术情感需求所致,“比如我们为餐厅设计过的陶瓷与金属混合材质的作品,它可以是隔离空间所设的风铃屏风,也可以是天花板上装饰所用的雕塑,它的存在会让你感受到艺术之于生活的气息。”曾鹏指出,现代陶艺设计不会再将陶瓷作为单独存在的摆设,它是艺术家或设计师本身情感的一种投射与转化的过程。  早在2002年广州番禺长隆酒店一期装饰艺术工程里,曾鹏、曾力就将陶艺设计尝试应用在大型空间当中,直到2009年的第二期工程,曾氏兄弟依然以“指定合作艺术家”的身份,为广州街坊打造了在2018年看来也“百看不厌”的艺术设计空间。“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最有趣的地方是,你看不到传统陶瓷工艺品的面貌,它换了一种现代的表现手法和生活联系了起来,轻松而亲切,也时髦了起来。”曾力说。曾鹏则认为,用现代的设计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才是这项传统艺术真正“接地气”的表现。  “现在年轻一代对装置艺术很感兴趣,但那是一种暂时的行为。而我们做的是另一个方向,不是一种快闪的流行,我们希望它是一种代表时代与文化的艺术符号。”曾鹏说道。  理念:从收藏品到陈设艺术品  其实石湾陶艺的产生与民间习俗有关。据悉,过去“石湾公仔”多数被供奉,或者放在床下被收藏,继而成为古董和古玩,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湾陶艺”应摆出来作为陈设艺术品,应用于环境装饰,提升现代家居的生活情调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个观点被曾鹏、曾力与谭红宇于今年芬兰之行中获得了验证并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共情——这其实正是陶瓷艺术理念转变的关键转折点。  曾力告诉记者,从前的“石湾公仔”大多以动物形态或人形为创作灵感。但这种非遗级别的艺术品是否只能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呢?曾鹏表示不同意。“我们第一个转变就必须从理念开始,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加入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把能让更多人理解的艺术形象塑造出来。”曾鹏说,比如在徒手制作同一款人形陶艺时,直线与曲线的运用完全可以走现代设计的法则,“我们不需要100%复制出传统的珍品,那些刻意营造的‘不完美’,其实才是现代人追求的‘不经意’的艺术趣味。”(见图一、二)  应用性:加入人间烟火气  曾鹏告诉记者,过去的中国陶瓷艺术非常精美绝伦,却少了一种人间烟火气。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虽然不少外国人被中国陶艺作品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但却跑去杂货铺买来“陶瓷夜壶”带回国去。为什么?一是因为他们被过于精致的工艺“吓坏了”,二是他们觉得“自己用不上”。曾鹏指出,假如人们看中了一件陶艺作品想要买回家,但却发现它太特别了以至于放在家中特别突兀,可能要重新装修房子才配得上它,那是因为产品缺乏了现代设计赋予的“自带融入环境”的基因。  如何体现这种“虚拟”气质呢?曾鹏以一盏台灯为例解说道:这里的陶瓷用料混合了铁与铜,打造的器形宛如孔雀未开屏,上半部是细腻弯曲天鹅颈形态,下半部则是镂空设计的三角形拼合面,用十足的传统手艺设计成现代主义格调——“什么是融合了环境空间的设计呢?就是我们还预测了打开灯光后,灯光折射到台灯范围内所映照出来的光影,”曾鹏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输出,正是陶瓷文化可持续传播的方式。(见图四)  艺术性:材料出人意料  传统观念里,陶瓷原材料就是单纯的泥料和釉料,十分纯粹,那时候“混合”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但到了现代,因为有了原材料的大胆混合与创新搭配,陶艺设计的艺术性获得了现代化的升级。  以船木这种材料为例,曾鹏、曾力是最早将其应用于装饰空间的人,“我特别喜欢保留陶瓷材质的‘肌理感’,在传统工艺看来这是‘瑕疵’,但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独特的形式手法,当时选择船木也一样”。当船木作为一种潮流材质风向流行于家具、建筑装饰时,曾鹏、曾力已经将目光又转移到混合材料上了,比如将泥土混合钢、铁、铜等金属。  曾鹏表示:“材料是最直接的创新,材料的突破直到今天我们都一直进行着,比如大型建筑里通过混合材质塑造的大门、会所大堂里整片墙面上的装饰装置、甚至家用的一盏灯……这对于重塑传统手工艺的新面貌来说非常关键。”(见图三)  趋势: 手工作坊回归 生活设计成热点  这些新的趋势是否意味着,现代陶瓷艺术会与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分道扬镳呢?当然不是。谭红宇表示,Workshop(手工作坊)的回归会是一个趋势。今年芬兰之旅时曾鹏发现,芬兰的陶艺家和设计师们都拥有很深厚的基本功。由于陶瓷艺术本就有着与其他艺术形态不同的独特性,它必须要拥有传统的根基才能发散先锋创意,才有能力往上走。  那么,在市场环境下,这种以手工艺为基础的产品设计是否能保持其艺术生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曾鹏指出,除去大型艺术工程项目,近年来陶瓷艺术设计流行“私人定制”服务:大到一套房子、一面墙,小到一张桌一张椅,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不断提升,而拥有浓烈中国艺术文化象征的陶瓷艺术,正是“焕发新生”的好时机。“在未来,我认为陶艺融于生活设计将回归专注到一个实用领域当中,而在未来的产品应用上会更贴近生活。”曾鹏表示,空间设计的延伸将是打破传统僵局的时代切口,它的设计将是无边界无条条框框的无意识创作,“这种美学感悟全凭设计师自己来用作品填满,所以手工与空间创意必须双轨发展,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创作循环”。
10
2018-9
【展讯】2018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展出
8月17日,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文化中心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开幕。经过连续多年的精心打造,“窑望石湾”系列展览品牌已深入民心,逐渐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受众群体。展览定位在高标准、覆盖面广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集、精心挑选确保展品质量,在陶艺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此次2018”窑望石湾”陶艺精品展恰逢中秋佳节前夕,将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全新的陶艺盛宴。展馆正门及宣传海报展览现场石湾窑属于民窑,石湾陶塑诞生并成长于民间社会,造就了它一直紧贴生活,扎根于生活,感悟生活真谛的特点,它所反映的是各阶层都能接受的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石湾陶塑涉猎的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微塑、器皿,自古至今石湾陶艺创作者都能以形塑神,把作品刻画得入木三分、妙趣横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岁月更迭,穿过历史的长流,最“生活”的作品恰恰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期待本次展览的作品带给大家愉悦观感的同时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展览开幕当天吸引了不少陶艺爱好者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文化中心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投资有限公司展览日期 2018年8月17日——26日展览时间 9:30 至 17:00展览地点 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3号岭南会展览馆2~3层展厅
20
2018-8
【公告】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名单揭晓啦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作品初选已结束,经过评委会的严格评审,106件/套入围作品揭晓。 本次大赛是2018佛山陶艺周的重要项目,在今年4月15日正式启动,得到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及创作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共征集参赛作品398件/套,参赛的作者共有296人,遍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来自全国各地45所院校152人参赛,参与单位、个人工作室近150个。今年还吸引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和马来西亚两个国家的院校学生参赛,由于大赛发动全面,范围广,无论是参赛者还是参赛作品都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增幅达30%以上。今年的大赛是以器皿为主题,参赛者创作时要考虑作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参赛者平均年龄26岁,比去年小4岁,参赛者的年轻化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和创意空间,充分展现了青年陶艺创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外部世界的理解。 7月31日大赛报名截止后,大赛组委会邀请了5位全国知名陶瓷艺术教授、专家共同组成专家评委小组,对398件/套参展作品隐去作者姓名和学校,完全参考送展作品照片的方式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评定。选出入围作品后,大赛组委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雅昌艺术网等平台公示入围名单,同时组委会将安排作品寄送参展等各项事宜。组委会将安排对这106件/套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评审,得出一、二、三等奖共6名,获奖作品除将得到丰厚奖金外,大赛组委会还将在10月份组织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的学术、艺术投资、拍卖市场大咖交流、研讨、互动。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器皿)大赛入围作品名单姓名作品名称杨丽雅《带有情绪的袋子》倪上胜《三足器系列》刘雪勤《溯源系列》宋邹邹《吾我》蒙礼恒《雪融》俞杰星《泉韵》梁凌《堤》苏子炜《乡》赖冬醒《“哈嘎”》组合陈浪华《嬉戏的凳子》雷瑶《通往梦境》陈太一《差异的组合》罗志华《壳变—时间》马倩倩《存在》系列二洪美连《夜》吴建毅《物欲之三》刘佩洋《绽·寻》赵淋《乐山》楚科东《福禄箱》沙莹《线与白色幻象》陈熙婧《圣山》陈璐《岁月一》李金玲《鱼冥》罗美云《漾》范安琪《一纸人生》何琦琪《 池暮 》张诗晴《云水之间》刘雷《怀古》杨佳淼《真实》朱锐华《烟·迹》周思越《叁肆伍》但东《石相》白玥《月光中的影子与呼吸》陈瑾婷《自由归处》修泽《大暑、小暑》孔祥希《对话》宋义波《生·升》彭思瑶《迷》王荣辉《伤痕》王荣辉《土地》肖威《藏器》卢珊《棱纹杯子》谢鹏《旋&#183;渡》张豪哲《诸葛系列》吕志超《梅瓶印象》林盛强《绣球花》丁为《方圆》娄恺《蕉叶》温丹《聚韵》系列雷诗莹《迭》杨腾飞《旋》胡俊杰《无鸣》张逸如《域 》马倩倩《存在》系列一任晓飞《夜曲》任浩凡《水.土.月》王蕊婷《那就一直关着吧》王彦军《铭心.践行》曹涵凯(马来西来)《欣喜》侯玥《大象无形》组合王乾《墨攻》于洋、许超奇《容器系列之七》刘德志《煎》彭志豪《茶物》陈晓辉《金瓜硕果》刘雷《渡》徐心悦《埏埴观妙》周筱馨《魂器》那乐《夏花》翟悦《海之韵》何锡文《聆听》黄智衍《漠林》孔祥希《无题》林景然《器》林海韵《奇怪的猫儿》谢晗孛《凹·凸》覃媛媛《孤舟蓑笠翁》黄护龙《翘》夏旺《刚柔相济》康杨《青绿山水手作咖啡壶杯套》张凯《触》张国富《记忆》张观华《双子对杯》项达《中国划》凌晨昊《线刻天王花器NO.2》孙晨晖《山云说》方枫钜《扭变》白月《幻》艾琼《大巧若拙》骆彬《墉》黄太浩家《日月》李斯琴《未知》曾真《秋水长天》林枚枚《平步青云•三才杯》孙露露《慕木》曹纯《一叶知秋》饶洋《素》董岩《梵II》王创钊《N-2》谢伟霞《新生.造化》许超奇、于洋《折叠系列之六》郑敏《泥巴的快乐》Choi su nyeong(韩国)《Deep inner part》马晨旭《彩陶系列—玄》施泳圣《鲁迅先生像》胡贤坤《坑烧系列》
17
2018-8
【资讯】拜访石湾老艺人 考察石湾古建筑
8月9日,在阮小珈馆长的带领下,我馆一行5人去拜访石湾老艺人和考察石湾古建筑。我们拜访石湾老艺人苏蜜师傅,苏师傅生于1928年,于1984年从石湾美术陶瓷厂退休。退休前主要创作山公。苏蜜姐姐苏茨,也是石湾美术陶瓷厂职工,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的师傅。苏蜜师傅苏蜜师傅现住在何岗,在前两年还有创作,但这两年因为轻微中风痊愈后,就没有再创作了。她将早年创作的作品给我们看,作品生动细致、传统韵味浓厚,跟现在市面上的很不一样。作品有印“苏蜜”章或“苏密”章,苏师傅说她原名苏蜜,但身份证上写的是“苏密”。苏蜜女儿珠姐女承母业,继续山公的创作。 苏蜜师傅将珍藏的作品拿给博物馆工作人员看之后,我馆一行去考察了伍地街。伍地街古民居群在1934年的石湾测绘地图上称“百岁坊”,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称“其昌街”,现称“人民街”。整个古民居群占地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内有数十间超百年历史的清代民居建筑,少量明代建筑。古民居的建筑布局型制保留得很完整。有东西向主街一条,南北向小巷五条。房屋大多以“小四合院”型制坐北向南而建,排列规整,古街巷脉络保留得完整。伍地街街景民居群内仍有街口炮楼一座(古时防贼防匪设施),古水井十口,水井分布在古巷中或尾端,或民居天井内。炮楼遗迹古水井最具有石湾陶瓷古镇特色的是民居群内有数间用砂砖砌筑的房屋,均超百年历史。砂砖用粗泥加沙制成,用于放在龙窑内支承泥坯,是装窑的窑具,烧窑时与砂砖与陶器产品一起经1250℃的高温煅烧。砂砖规格根据支承产品的品种类别不同而尺寸大小各不相同,表面往往粘附着支承产品煅烧时留下的痕迹和滴落的釉滴。砂砖砌的房屋是最具石湾陶瓷古镇特色的民居。青砖墙和砂砖墙砂砖上还粘有陶器高温煅烧时流下的釉滴弧形的痕迹是泥坯放在砂砖上煅烧留下的伍地街周围历史上曾经有十多座龙窑,民居群南端现仍有古工场遗迹。北端是著名的对传统制陶技艺进行改良革新的先驱——上利亚店的工场作坊位置,内有龙窑遗迹。古龙窑遗址伍地街还有石湾著名山公艺人陈红的故居,陈红又名陈雄,女,人称“男工红”,早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做山公人物,2010年以102岁的高龄去世。李太白 20世纪70年代 陈红作伍地街古民居群蕴藏着千年陶瓷古镇特色的各类元素和印记,是石湾镇内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
13
2018-8
大师专家齐聚陶博馆,探讨石湾陶艺与现代生活
7月20日下午,“非遗新时代·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第四期——石湾陶艺与现代生活在我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佛山市博物馆、市非遗中心承办,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主持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张雪莲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应如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区级非遗传承人封伟民,我馆副馆长李燕娟,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总经理严俊等领导嘉宾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言。研讨会由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雪莲主持,就石湾陶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培育新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应如军市文广新局应如军副局长提出政府将从三个方面提升石湾陶艺的传承和传播:1、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围绕博物馆之城实施,对场馆新建、改建、举办展览活动等加以资金扶持;2、提升传承能力的建设,通过“小手拉大手”、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拓展传承人员;3、创新传播的方式,如潘柏林大师今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范安琪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把石湾非遗项目传播出去,让非遗与生活密切融合才能走得更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廖洪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廖洪标从自己60多年的创作经历中体会到:石湾陶塑艺术入门容易,要做好很难。他总结出两点:1、表现的作品要有艺术灵魂,2、陶艺创作者要去体验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提出石湾陶艺要开办学校,要提升理论,综合全体大师的能力将技艺传承下去。非遗传承不但要培育下一代,还必须有创新,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立意创新,手法创新,作品才能跟上时代。跟上当前的思想,目前石湾陶艺的创新力度还不够。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 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区级非遗传承人封伟民说,石湾陶艺的题材相当丰富,表现方法也很多,人物的衣纹、表情、釉色等的处理,这些对于一个刚入行的人来说难度特别大,这样也阻碍了它的传承。现在石湾陶艺的传承方法比以前多了,但创作者投入到陶艺创作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时间还用于宣传、销售等,这一定程度也影响到了陶艺的传承。陶艺作品需要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青年女陶艺家 范安琪青年女陶艺家范安琪认为石湾是一个很宽容的产区,因此吸引了众多外来陶艺家,陶艺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表现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感受。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 李燕娟我馆副馆长李燕娟认为博物馆的推广是深远的,它的宣传不会是立杆见影,我馆多年持续举办展览,并通过外展让石湾陶艺影响到各地,对石湾陶艺的传播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严俊新石湾美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俊讲述了企业如何结合现代生活进行产品创新,通过设计包装让作品融入老百姓的现代生活。他现场带来了几件作品,都是结合现代生活创作的文创作品,如佛山狮头、酒瓶。 佛山市红狮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景豪红狮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景豪结合他们在贵州、湖南等地的施工案例,讲述公司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而对产品作调整。 佛山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传统技艺专家 刘孟涵佛山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传统技艺专家刘孟涵提出石湾陶作为民窑,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由于根据民众需要生产,当代石湾的陶需要创作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作品。 佛山市大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彪大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彪指出石湾陶艺要做好三点:一是普及,要让人们知道石湾陶艺,知道其作品妙在何处;二是授徒,陶艺大师们要给予徒弟更多的机会,包括宣传、交流、作品展示的机会;三是石湾陶艺的核心元素不能丢。
27
2018-7
【资讯】第四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结业啦!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四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结业啦! 2018年7月18日上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了第四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讲解考核,经过现场讲解考试,同学们表现出色,正式结业啦!学员们的表现都捧捧哒颁发奖状啦!第四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自7月9日开班以来,经过两周的培训和学习,小学员们从一开始害羞不敢说话到如今落落大方、自信满满地在观众面前讲解石湾陶瓷知识,进步非常大。 培训班不仅让小小讲解员们在暑假期间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也为他们打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学员们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和训练,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胆量,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家长们也很支持孩子来当小小讲解员,甚至有家长坚持从三水送孩子来上课。培训结束后,我馆将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安排讲解活动。届时,各位观众在参观石湾陶瓷博物馆时,“小小讲解员”们甜美的童声、灿烂的笑脸及独特的讲解气质将会成为展厅里最靓丽的风景。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
18
2018-7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四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啦!
第四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小小讲解员”培训是我馆公益培训品牌项目,自2015年第一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起,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今天上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第四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学员们早早就来到了博物馆,开班仪式上,李燕娟副馆长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并勉励学员们要认真专注,努力学好本领,争取成为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李燕娟副馆长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小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在第一节培训课里,小学员们在讲解礼仪、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石湾陶瓷历史。接下来的课程就是每个展馆的讲解培训及讲解词记忆和操练。学员们参观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馆老师向学员们介绍陶瓷烧成的各个阶段老师向学员们讲解石湾的美术陶瓷讲解礼仪培训课本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共有学员18人,分别来自石湾一小、石湾三小、城南小学、惠景小学、铁军小学、澜石小学、桂城外国语学校、南庄中心小学、碧桂花城小学、白燕小学、龙津小学、三水西南中心小学、罗村中心小学、紫南小学、南海罗村二中等15所中小学,通过自由报名的形式参加。培训内容包括讲解员服务礼仪及讲解技巧培训、讲解训练及个人操练、参观南风古灶文物区、参观陶艺大师工作室群、上岗讲解及DIY玩陶体验等。近几年我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训反响热烈,不少学员参加完培训后加入了我馆的小小志愿者的队伍,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节假日到馆,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小小讲解员们慢慢蜕变成长,讲解水平也逐渐提高,观众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逐渐建立起一支小志愿服务讲解队伍。我馆也在每年暑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与各学校合作,让陶文化更好走进青少年身边,增强他们的兴趣爱好,助推陶文化普及。我馆不断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除了培训小小讲解员成为石湾陶文化宣传的播种机外,还通过举办临时展览、微信公众平台、办期刊杂志等途径,传播和推广石湾陶文化。
9
2018-7
【公告】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
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幕,展期原定展出至8月12日,现提前至7月15日结束,想观展的朋友赶紧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厅哟!展厅一角展览作品欣赏《丝绸之路》 作者:庄稼 1974年《维吾尔族女民兵》 作者:集体创作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像》 作者:尹积昌 20世纪50年代《换了人间》 作者:马海 20世纪60年代《乘鹤仙童挂饰》 作者:谭畅 20世纪50年代《时迁盗甲》 作者:廖洪标 1962年《鲁智深》 作者:刘传 20世纪50年代《北极熊》 作者:梅文鼎 1963年
5
2018-7
【征集函】猪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作品征集开始啦!
尊敬的陶艺家:一年一度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又开始啦! 明年是猪年,我们将继续举办第十一届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暨迎春巡回展览,希望您勿失良机,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活动内容(一)比赛组织专家评委对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审和筛选,得分最多的前30名分别获“十大经典生肖奖”,“十大传统生肖奖”“十大创意生肖奖”,入选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未获奖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退还。(二)展览除了在石湾陶瓷博物馆展示外,将从参展作品中筛选优秀的作品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和省外的博物馆等多个地方同时展示。展品要求(参赛作品不收参赛费)(一)2018年创作的“猪”题材陶艺品;(二)限量版写明作品生产数量;(三)保证对作品的版权所有。参赛者出示生产或销售该产品的厂家、工作室或店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并请提供销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工作安排(一)大赛发动 有意参赛者请到我馆办公室索取表格或到我馆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下载征集函及报名表(二)第一次作品征集(2018年10月22日—11月11日)参赛者将作品及报名表交到我馆(三)作品拍照(2017年11月19日-20日) 作品拍照及宣传画册的设计制作(四)评审(2018年11月21日)(五)展览开幕(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 (六)第二次作品征集(2018年12月13日开始) (七)其他展场展览时间 本馆展览时间 2018年12月12日至2019年2月19日 广东省流动博物馆 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中山市博物馆 2019年1月30日至2019年3月31日 (其他展场时间待定)(八)退作品时间(2019年4月5日始,具体以电话通知为准)获奖作品由我馆收藏。除省流动博物馆的展品另外安排时间退还外,其他展品退回送展人。联系方式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联 系 人:梁小姐、何小姐 联系电话:0757—82260798 电子邮箱:1270955330@QQ.com QQ:1270955330 网 址:http://www.swcm.org.cn 微信: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陶微观网
5
2018-7
【直击现场】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新闻发布会
为进一步推动繁荣中国新一代陶艺家的陶艺创作,展望现代陶艺的前景,探索新的可能性,通过陶艺赛事展现各产区的陶艺文化,并向社会大众加宽对陶艺文化的理解幅度,引导新一代陶艺家们的密切交流,推广广东佛山石湾陶文化,由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指导、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陶溪川文创街区协办,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执行的“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新闻发布会”于2018年5月25日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梦谣广场正式启动。在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常务副局长杨洪先生介绍了佛山石湾的陶文化和举办“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的意义,希望大赛为石湾本地的陶艺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刚好女士表示佛山石湾是一个陶文化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举办“石湾杯”大赛为青年创新设计人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提供了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执行单位负责人冯玮瑜女士介绍了“石湾杯”大赛是一个为国内外青年陶塑领域建立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大赛把石湾陶塑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吸引更多陶艺人才到石湾发展。另外,2017石湾杯获奖代表林盛强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还分享了去年参加大赛的经验及之后一系列活动的丰富收获。佛山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常务副局长杨洪先生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座落于景德镇市东城区,总体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以保护开发陶瓷工业遗产为己任,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致力于城市文创产业内容供应和运营。经过6年的建设运营,陶溪川在对陶瓷工业保护利用的基础上,打造了陶溪川美术馆、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艺术中心、国际工作室群、青创平台、艺术画廊、创意集市等多元文化聚落,成为众多艺术活动的发祥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陶溪川邀请石湾杯在其核心“梦谣广场”举办“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新闻发布会,现场盛况空前,力争实现提升集聚全国各大窑口陶瓷文化的综合影响力的目的。江西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刚好女士执行单位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玮瑜女士 去年,在“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22件/套入围大赛作品在“2017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活动”亮相,其中42件/套获奖的青年陶艺家不仅获得丰厚的现金奖励,大赛组委会还组织获奖人员参加一系列高端游学活动:获奖者被邀请参观了南国陶都——石湾,并参加了2017佛山陶瓷艺术周;后又赴江西景德镇,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金文伟工作室——JAEA景德镇亚欧美陶艺中心、真如堂陶瓷手工工作坊和皇窑景区等景点,观摩学习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最后,游学团又参观了上海各大知名展馆,如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并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了“石湾杯游学结业典礼暨文化与金融讲座,向队员们颁发游学结业证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金文伟先生 2018年,佛山市更是力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举办“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本次大赛将继续设置最高5万元的现金奖励,作品入围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并出版画册,还将为获奖人员举办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为全国陶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艺术实践、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平台,鼓励陶艺人才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推动繁荣新生代陶艺家的陶艺创作,发掘、发现更多的陶艺人才,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储备后备力量。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8年4月15日至7月31日为本届“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的报名阶段,报名截止后,大赛组委会邀请专家评委小组通过参赛照片进行筛选,初选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围者寄送作品,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网站及雅昌网公布入围人员及作品名单,组委会将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此次大赛组委会表示将一贯坚持评审操作规范透明的原则,希望所评出入围作品总体上代表当前中国陶艺界研究的方向与水平,体现陶艺教学实践研究的繁荣与进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宣传文体局副局长肖婷婷女士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获奖者林盛强先生 通过举办“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让陶艺工作者直面产区的现实背景,感受产业活力,为陶艺教育提供更多介入产业的可能性。利用陶塑大赛这种艺术形式及新生代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激情,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展现新生代陶艺创作的精神风貌,并且这也为有志于陶瓷艺术的高校学生和人才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高校陶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下一步将会加强石湾和陶溪川的深度合作,为青年陶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转自:景德镇时间
28
2018-5
【头条】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开幕式,禅城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谭炎先生,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党来明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大师、廖洪标大师、潘柏林大师、杨锐华大师等领导嘉宾出席了今天的活动,此次展览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开幕现场领导嘉宾合影石湾陶艺收藏家代表吴国标先生致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先生致辞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党来明先生致辞 在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颁奖仪式,为36位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及收藏证书。经典生肖奖传统生肖奖创意生肖奖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特别感谢提供本次展览展品的刘泽棉、廖洪标、冯秋泓、吴国标、吴国伟、吴海添、佘家庆、林棠、招强等大师及收藏家。在开幕式上几位收藏家还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捐赠陶艺品:冯秋泓捐赠清代《瓦脊珠》;吴国伟捐赠20世纪60年代作品《张衡》和《松鼠笔插》;吴国标捐赠20世纪70年庄稼大师作品《试针》;林棠捐赠民国《“请用国货”黄釉筷子筒》;招强捐赠民国《素胎狮》一对;吴海添捐赠陶瓷研究所1988年创作的《龙挂壁》。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阮小珈向收藏家颁发收藏证书南风古灶和高灶陶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至2014年,石湾镇街道办事处拨出专款对两座古龙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门组织人员对整个修缮工程进行跟踪拍摄,并剪辑形成时长23分钟的纪录片《石湾古龙窑大修纪实》,今日在开幕式现场进行首播,播出这部纪录片的精华版。开幕现场举行纪录片《石湾古龙窑大修纪实》首播仪式 “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共展出作品100件(套)。展品的创作者涵盖这一阶段的石湾本土陶艺家,如刘传、区乾、刘泽棉、廖洪标、马海、霍胜、梁华甫、姚志明、刘炳、黄松坚等,也有当时学院派的雕塑家尹积昌、谭畅等,作品类别包括有人物、动物、器皿,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前辈的智慧和心血,让人在凝神观赏的过程中领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展览精品荟萃,作品显示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成立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塑工场,组织学院教授、雕塑家等到石湾参与石湾陶艺的恢复工作,民间艺人和学院派的新美术工作者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品大多为集体创作,展品多钤“广州人展美术社”印章。20世纪50年代,刘传和区乾这两位石湾陶塑界的巨匠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刘传创作的《鲁智深》、《孟浩然》等作品以反映正面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人物为主,区乾的《双鹌鹑》、《狮与蛇》、《双喜鹊》等以写生手法创作的动物题材作品,还有尹积昌等具有学院派雕塑风格的作品如《斯大林像》、《毛泽东像》等,都具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石湾陶塑特色。60年代,石湾“新中国美术陶塑”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理想的作品为主流,艺术创作建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础上,有刻画农民形象的《喜悦》;刻画解放军战士形象的《欧阳海》、《刘英俊》;还有反映少数民族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如《换了人间》、《蒙古文艺宣传队》、《新疆舞》等。70年代初,石湾对传统题材和艺术样式的改造,有《丝绸之路》、《郑成功》、《洪宣娇》等,还有反映现实题材的《试针》等都具代表性。展览现场“陶瓷尊独创,何用仿元钧,艺与道俱进,品随岁更新。求精培国粹,服务为人民,天地凭开拓,专研要认真。”这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视察石湾时赋就诗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石湾陶塑的期许,也给了当今石湾陶艺创作者们启迪和鼓舞。今年是中国陶谷建设关键的一年,陶谷的腾飞离不开石湾陶艺的发展,更离不开陶艺工作者们的努力,石湾镇街道今年还将策划举办系列高规格、形式多样的陶瓷文化主题活动,再创石湾陶艺繁荣新景象! 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时间:2018年5月18日——8月12日(免费开放 逢周一闭馆) 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馆
18
2018-5
我馆参加区科协举办的 “科技进步活动月”大型广场科普活动
5月12日上午,2018年禅城区“科技进步活动月”启动仪式暨大型广场科普活动在兆祥公园拉开帷幕,兆祥公园内人流如鲫,由禅城区科协、祖庙街道经科局、塔坡社区居委会等15个单位和组织设置的科普展示摊位,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而有趣的现场科普活动。我馆在现场设置摊位科普石湾陶文化知识,除了派发科普宣传品、扫描二维码派礼品活动,现场还有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苏美颜女士进行陶艺微雕演示,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参与。摊位前聚集了很多市民扫描二维码送礼品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苏美颜女士现场教小朋友制作微雕小作品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14
2018-5
为青春喝彩—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获奖青年陶艺家剪
在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启动之际,组委会特意邀请在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中获奖的选手分享他们的参赛经历与创作心得,期待艺术思想的火花碰撞,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能加入到陶艺创新的行列。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获奖者寄语三等奖获得者刘佩洋获奖作品《思绪》刘佩洋寄语:我目前就读于清华美院陶艺系研一,热爱绘画,热爱陶艺。陶瓷是土与水与火构成的艺术,蕴含着巨大的魅力,陶瓷脆弱但永恒的特质也如生命一般,泥土丰富的形态、质地、表情都带给我们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创作的过程就像同泥土交谈对话,它是有生命的。陶艺正是这般具有持久魅力,希望今年的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可以涌现出更多热爱陶艺、热爱艺术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感谢石湾杯使大家相聚,未来一定越办越好。三等奖获得者潘咏红获奖作品《PAN》潘咏红寄语:我现在是一名设计师,2016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我希望我的生活一直有着创作这样的习惯,我自私地将它占为已有,在自己私密的空间里遨游。日常我会用我的眼睛和手机观察并记录周围事物的颜色和轮廓。从大型建筑设计到小物品的纹理,他们的颜色和形状都令我着迷。我通过想象将它们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块,然后用熟悉的材料将其呈现。在我看来,尽管这些限制区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但这种材料的灵活性和色彩使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如色彩,对比度和饱和度,在此改变后,它们会传达出不同的视觉和感觉。回想起17年秋天的石湾杯游学经历,依然难忘。2018,希望久经蛰伏的你,得以绽放。三等奖获得者刘雷获奖作品《消夏》刘雷寄语:我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但爱好广泛,比如书法、篆刻、中国画,也算花了些功夫在上面,我做陶艺是从紫砂开始的,并有幸在工艺美术大师吴鸣先生工作室学习一年,耳提面命受益良多。自我感觉自己比较迷恋本土化的东西,所以自己制作也总体现出这方面的意蕴,感觉以后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个人辨识度更高一些。石湾杯又开始征稿了,今年以器皿为主题,感觉挺有挑战性的,期待精彩纷呈的场面和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奔跑吧青年!三等奖获得者方颖图获奖作品《大智大行》方颖图寄语:我是年轻一辈石湾陶塑技艺继承人,是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六代传人。201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师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刘泽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之技艺,作品既吸收了传统石湾陶艺的技法,融入创新的当代元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创作的限量精品《天下为公》被广州中山纪念堂收藏。2017年被评为佛山市陶瓷艺术大师。在新的一年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关注石湾杯,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参加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展示作品,结交朋友,共同探索,不断攀登陶瓷艺术的新高峰。三等奖获得者阳明获奖作品《战驹》阳明寄语: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现任职于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追求作品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冲击与思考,追求真善美,追求形体结构的节奏与韵律,追求艺术中的“不言之妙”。《易经》中说:“乾为马”,马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君子、敬畏、威严、远大、原始、生生不息……。它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同时,几千年来,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诚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随人类的发展流动为一种忠诚、高贵、不可征服的精神,以及一种奉献美的史诗般神韵。此作品的塑造既是表达对马的赞誉以及对马精神的崇敬的同时作品呈现的是一组逐渐完善、崛起的马头的造型,反映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生不可或缺的积极奋发、不断完善自我的状态。在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荆棘坎坷,我们需要有像马一样的精神一直奋斗不止、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祝“石湾杯”越办越好,引领更多的青年陶瓷艺术爱好者在艺术道路上绽放光彩。三等奖获得者孙嘉羚 获奖作品《骸变》孙嘉羚寄语:我来自山东青岛,本科及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作品《骸变》表现的是经过了变化的动物头骨。骨骼在意义上具有特殊性,没有了肌肉在上面的粘附,生命中那些热的事物褪去了,剩下的形骸单薄而纤细,颜色也都消失了,无论是何种生命,都归于单纯,而留下的骨骼都带有一种天真,精致而又梦幻的美感,这样美感与生命体对死亡的恐惧是有着极大的矛盾的,生命仿佛还没有完成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骨骼是其存在于世的最后一点痕迹和执念。很荣幸这套作品能参与2017年的石湾杯比赛并得到认可,希望新的一年这个比赛能吸引更多有想法的青年陶艺家参与,为我们展现更多精彩的作品,祝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越办越好。
14
2018-5
为青春喝彩——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获奖青年陶艺家剪
“作品太棒了!”这是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作品展展览现场听到最多的评价。历时45天的展览,参观人数众多,观众一再要求延展。在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启动之际,组委会特意邀请在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中获奖的选手分享他们的参赛经历与创作心得,期待艺术思想的火花碰撞,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能加入到陶艺创新的行列。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获奖者寄语一等奖获得者曾泳龙获奖作品《点解》曾泳龙寄语: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是一名经思多虑的自由创作者,艺术追求矛盾,就如去年参赛的作品——点状细胞纹理创作名字《点解》的来由,是创作过程上一路的结点,一路的解点,是追问身边人身边事的答案,也是我陶艺创作的理想状态;细胞作为生命个体的一个小点,表面纹理却蕴含着奇妙的活力和变化,它无限的可能性是我在陶瓷创作上的灵感来源和想要表达的视觉美观。最后,石湾杯是一个很好的分享交流平台,期待参与石湾杯的创作人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等奖获得者李梦云获奖作品《DELTA》李梦云寄语: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我对陶艺的多重身份十分感兴趣。《delta》这件作品运用了综合材料之间的关系放大了材料本身的能量反映了我自身的一个无家的状态,并用材料去落地这种能量转化。石湾杯大奖赛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青年陶艺家在这里用作品语言向社会展示我们的艺术理念,并得到社会认可。感谢石湾杯大奖赛这个平台,希望以后越办越好。二等奖获得者王燕获奖作品《神游》王燕寄语:我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我的艺术追求就是“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匠人一样劳作”,我的每一个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都是“希望”、“温暖”,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秉持的人生态度。非常荣幸在“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能感受到组织人员的热情和认真,游学活动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经历。相信“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会办得更好,不管从参赛者或者从主办方的角度,在各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让更多人认识到优秀的石湾传统陶塑,也为石湾注入新的陶瓷创作理念,让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二等奖获得者何一波获奖作品《浮游生物》何一波寄语:我目前在韩国留学读陶瓷博士。我的陶瓷作品主要是用陶瓷材料来探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获奖作品《浮游生物》本身是我从朋友海绵工厂里一堆剩余的海绵遗弃物开始引发的我对工业化的思考。又如后来我做的《残缺的温度》我用了最常见又常常被忽略的基础建材也是一种低温陶——砖头,但是城中村中劣质的黑心砖来做人和社会的关系。在我的作品里我更希望陶瓷是媒介不是终点。“石湾杯”是一个很棒的比赛,也是一个给年轻人展示自己的好平台,同时它让很多没有来过石湾的做陶瓷的年轻人一次机会了解石湾,了解佛山文化。对于新的一年的“石湾杯”希望能有更多的制陶年轻人加入进来,来展现自己对陶瓷的“新”见解。二等奖获得者赵飞获奖作品《面相学研究——造像系列》赵飞寄语:我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关于创作的状态其实是一直在肯定又否定,再肯定.......反复中度过,思考的深度也随着阅历及经验不断加深。人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纠结的状态,这种纠结迫使自己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点,冥冥之中感受到那个点存在时,又需要勇气去坚持,而且要坚守深挖、努力捍卫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石湾杯是一个为青年陶艺家搭建的平台,把众多做陶艺的优秀青年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促进,获奖者的游学活动很有特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希望石湾杯办的越来越好,影响力更大,更多的优秀青年陶艺家参与进来!二等奖获得者林盛强获奖作品《阴阳系列之爻卦》林盛强寄语:我201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系。2015年成立“一森泥社”陶艺工作室至今,其宗旨是“众木成林”,理念为“独立陶艺”,挖掘陶艺材料的本质。从2016年开始推广陶艺的教育交流,致力于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旨在为各地大学生、研究生以及陶艺爱好者提供创造交流的平台。“石湾杯”自从开办以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年轻的陶艺创作者的关注和参与,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我们年轻人展示自我。展览后续活动十分精彩,以游学的形式让更多人去了解佛山岭南文化和其他陶瓷艺术生产区的地域风格,让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开阔眼界,彼此互相学习交流,构建一个优秀的陶艺文化交流品牌,积极推动了全国从事陶艺创作者对于“石湾杯”的陶艺文化交流热潮!最后,祝“石湾杯”越办越红火!影响力蔓延至国际!聚集更多优秀的陶艺创作者!
10
2018-5
【活动回顾】公仔街陶艺绘画家庭亲子日暨公益便民活动
2018年4月21日上午,由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主办,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青年之家承办的公仔街陶艺绘画家庭亲子日暨公益便民活动在佛山禅城区石湾高庙路石狮子广场举行,共有50个家庭参加。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每组家庭围绕“绿色环保”的主题进行现场绘画和陶艺创作,其中绘画组有20个家庭参赛,陶艺组有30个家庭,均是通过微信免费报名来现场参赛。参赛者完成创作后由评委进行评奖,每个组别各评出5名“最佳创作奖”,共10名,获奖的5件陶艺作品上釉烧制后回赠作者。此外,现场还同时设置了8个摊位,举行免费剪发、眼科检查、骨科检查、牙齿检查等便民活动,为市民送福利。下面大家跟着陶博君一起去看看现场的热闹场面吧~亲子活动现场现场免费剪发便民服务现场眼科检查服务萌娃来袭!快跟陶博君一起看看吧!评委们在现场对比赛的作品进行评选。(小陶君弱弱的说一句:好像很难选择哦,每个小朋友都那么用心地做~)评审现场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啦,那就是公布荣获最佳创作奖小朋友的名单,好紧张好紧张~获奖的有以下小朋友:获奖名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陶艺组:潘芷柔、潘欣茹《快乐的菜篮子》、陈珊《我家餐桌》、陈家浩《鳗鱼和朋友》、简碧盈《四月的木棉》、陈淑烔《我的画小鸟的家》绘画组:张志烨《绿色美化环境》、王宇辰《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罗悦嘉《还我蓝天》、雷家满 《环保地球》、廖泽楷《侏罗纪公园》颁奖现场恭喜以上获奖的小朋友,陶艺组获奖小朋友的作品在上釉烧制后将赠送给小作者哦~部分参赛家庭与评委、工作人员合影陶艺组“最佳创作奖”潘芷柔、潘欣茹《快乐的菜篮子》简碧盈《四月的木棉》 陈家浩《鳗鱼和朋友》陈淑烔《我的画小鸟的家》陈珊《我家餐桌》绘画组“最佳创作奖”罗悦嘉《还我蓝天》王宇辰《保护环境爱护森林》廖泽楷《侏罗纪公园》雷家满 《环保地球》张志烨《绿色美化环境》
23
2018-4
【活动预告】快来围观,公仔街陶艺绘画家庭亲子日暨公益便民活动
活动预告公仔街陶艺绘画家庭亲子日暨公益便民活动活动时间: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上午9:30-11:00(9:00签到)活动地点:禅城区石湾高庙路公仔街石狮子广场活动看点亲子活动 50个家庭现场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进行绘画和陶艺创作公益便民活动 现场有义诊体检、眼科检查、牙齿检查、义剪等便民宣传公益活动更多精彩内容,快带上老人和小孩本周六一起来现场围观吧!活动地点及停车位置图
19
2018-4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火热报名啦~~~
各陶瓷产区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开始报名了! 为了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年优秀陶艺人才,推动石湾陶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设一个与国内陶艺家及广大民众广泛交流、展示的平台,2017年在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主导下,首次成功举办“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获得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40多所院校、70余个单位及个人工作室参与了赛事,最终评选出42件/套获奖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除了获得丰厚的奖金外,还免费参加主办方组织为期一周的高端文化艺术提升交流活动,通过参观工作室、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艺术素质。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今年大赛以器皿为创作主题,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进一步融合。大赛在奖金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提升,最高奖项奖金5万元,希望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陶艺创新的行列,激励新生代陶瓷艺术活动的更加蓬勃开展。 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局 主办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执行单位:广州市玮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二、参加对象 全国各陶瓷产区青年陶艺家、艺术院校师生、陶艺企业创作人员,以个人名义参赛,参赛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下(含45岁)。参赛作品数量每人不得多于3件(套)。 三、参赛要求(一)参赛作品必须以陶为主要创作材料,以器皿为主题的陶瓷艺术原创作品。 (二)思想健康,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三)艺术形式不拘一格,有创新精神,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的个性。 (四)要求作品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力求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四、奖项设置(一)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万元+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 (二)二等奖:2名,每人奖金人民币1万元+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 (三)三等奖:3名,每人奖金人民币5千元+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获奖证书+展览图册 (四)入围奖:100名,获奖证书+展览图册 (五)网络投票最受欢迎作品奖:3名,每人奖金人民币1000元(由网络投票选出,在100件入围作品中产生) 备注:1、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全部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颁发获奖证书、收藏证书和奖金。2、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价值10000元,其中包括国内往返交通费用和全程的住宿餐饮费用),主要是与国内外顶尖的学术、艺术投资、拍卖市场大咖交流、研讨、互动。 五、比赛办法(比赛不收取参赛费用) (一)报名阶段(2018年4月15日至7月31日)通过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网站(www.swcm.org.cn)“最新公告”栏获取征集函及大赛报名表,将填好的报名表及参赛作品照片一并发送到shiwanbei@126.com邮箱,或亲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索取征集函及参赛表格。联系人:文小姐咨询电话:020-38894223、38894273/18665657335 (二)初评阶段(2018年8月)初评时间:2018年8月3日——8月15日初评方式:请评委通过参赛照片进行筛选,初选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围者寄送作品的安排。初评结果公布时间:2018年8月17日评选结果将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网站及雅昌网公布106位入围人员及作品名单,组委会将通知入围者参加终评和展览。 (三)作品寄送阶段(2018年8月25日至31日)参赛者将入围展览作品寄送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作品运输费用自理;也可亲自将作品送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作品寄送截止日期:2018年8月31日,以邮戳日期为准。参赛作品寄至: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5号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并注明: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收件人:梁小姐,0757—82260798,13827757950) (四)作品终评、研讨会、展览(2018年9月中旬至11月15日)1、9月中旬(9月10日——15日),邀请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进行现场评分,评选出各大奖项。2、评审结束后,组织评委召开研讨会,收集评委意见,提升大赛的理论高度。3、入围作品展览(2018年9月下旬至11月15日)4、评审及展览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5、10月中下旬组织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 (五)撤展及作品退件(2018年11月16日——12月上旬)11月16日撤展,除获一二三等奖的6件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其余作品均寄回作者(佛山市内的由作者本人到博物馆领回),作品退件包装、运输由大赛组委会负担。 六、参赛细则(一)参赛者务必于2018年7月31日前将报名表格及参赛照片发送到指定邮箱报名,逾期报名将不作受理。 (二)送件方式:若包装方式特殊或为复合组装作品,须附开箱及组装说明。作品须妥善包装,并考虑包装安全及运送便利。 (三)寄送的入围作品必须与参赛照片完全相符,如寄送作品在数量、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参赛照片有不相符的视作自动放弃入围资格处理。 (四)参赛作品须为未曾得奖之作品,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或违反著作权法,若违反上述规定,一经证实,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已获奖的将取消获奖资格并追回奖金及证书﹚。 (五)作品退件:需寄运的退件作品原则上找回原包装进行打包,再作填充加固处理。市内自行取回的作品请于规定时间内凭作品收条亲自或委托他人至本馆领回作品,逾期未取,本馆将自行处理,参赛者不得异议。 (六)作品提交后即视为参赛者自动接受本次大赛所有规定。 (七)终评结束后,组委会将组织出版《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画册,入围者均可免费获得画册一本。 七、活动宣传本次大赛将对活动各个环节和获奖作者及作品进行宣传:(一)入围作品举办为期近两个月的展览,并出版画册。 (二)在中国文化报、中国网、新浪网、雅昌艺术网等全国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三)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各个主、协办单位网站、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 (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免费参加高端文化艺术游学活动(价值10000元),主要是与国内外顶尖的学术、艺术投资、拍卖市场大咖交流、研讨、互动,游学活动全程将进行宣传报道。 八、权责(一)作者必须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并同意授予大赛主办方对参赛作品及其所有知识产权的许可,该许可包括发表、编辑、展示、翻译、汇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参赛作品。 (二)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收藏,收藏作品须为作品之全部,不得将作品分拆,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颁发收藏证书。 (三)作品包装、送件及保险等费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作品寄运过程中出现的损坏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作品退件包装、运输费用由大赛组委会负担,组委会将提供安全稳妥的包装,但不承担运输过程出现的损坏责任。 (四)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展出作品及其照片有研究、展览、摄影、出版以及宣传等权利。 (五)报名参与大赛,视为同意并遵守上述各项规定。 (六)本征集函如有未尽事宜,组委会将随时修订公布,大赛的解释权归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组委会所有。 2018“石湾杯”青年陶塑大赛组委会2018年4月3日 PS:报名表可登陆我馆网站http://www.swcm.org.cn/或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18
2018-4
【头条】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
领导嘉宾合影 3月28日上午,“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展览将持续到5月13日免费向公众开放。黄松坚大师的家属代表、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先生致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先生致辞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杨凡周先生致辞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应如军先生致辞新美陶公司向我馆捐赠黄松坚大师的两件代表作《雄风》和《龙之尊者》黄松坚,1940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他的艺术道路在石湾是一个特例。他既非陶艺世家出身,也没有学院科班学历,而是从外地到佛山打工,因酷爱艺术到石湾美术陶瓷厂参加培训班从零学起的社会青年。黄松坚长期致力于石湾传统瓦脊贴塑陶艺的探索,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及港台地区讲学交流,众多作品及论文参加国内和新、马、日、德、澳、美等多国展览和研讨,《春夏秋冬》等作品获国家珍品奖、百花奖、金奖、美国杰出贡献奖等奖项,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技艺人员”,获全国“创作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务院突出贡献表彰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嘉宾参观展览黄松坚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无私地带徒传艺,谆谆善诱,热心培养陶艺新人,除了培育两位儿子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陶艺大师,还培养三位弟子成为省级、市级大师。他为石湾陶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对石湾陶塑的推广以及艺术界影响力的提升,对陶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后辈的提携与教导都不遗余力,勤奋一生,鞠躬尽瘁。研讨会现场 为纪念黄松坚大师的精湛造诣和勤勉创新的工匠精神,促进石湾陶艺的传承创新、发展繁荣,在黄大师逝世一周年之际,举办“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塑作品展”,在展览开幕同时举办“贴塑技艺传承与创新研讨会”,追思缅怀大师,深切感怀大师风范,探讨贴塑技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需要,传承与创新,集大成而再创新风。本次展览展出黄松坚大师及其儿子、弟子的作品共70余件/套,其中不乏黄松坚大师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如贴塑陶艺代表作《春夏秋冬》、《吹箫引凤》;文革期间深入生活的作品《草原医生》;以全新视觉拓宽传统陶艺领域的代表作《龙之尊者》、《长寿仙翁》、《雄风》等。同时还展出黄松坚大师的5件珍贵原作品及10件原作手稿。值得关注的是展品中还有黄大师生前未完成的一件遗作《笑佛像》,这是一尊弥勒佛坐像,手持宝珠,笑容可掬,作品虽然还未创作完成,但已具雏形,是黄松坚大师的最后作品。此外,还展出黄松坚大师儿子黄志伟、黄志棠及其弟子何毅青、李义鹏、胡志斌的作品共10件/套。黄松坚大师以毕生的艺术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鼓励和鞭策石湾陶艺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塑作品展时间:2018年3月28日——5月13日(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馆
28
2018-3
【展览预告】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
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塑作品展”将于3月28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开幕当天还将举行主题为“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暨贴塑技艺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有意参加者请提前预约报名。 黄松坚为石湾陶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他勤耕博取,承前拓新,经不断磨练,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同时他对石湾陶塑的推广以及艺术界影响力的提升,对陶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后辈的提携与教导都不遗余力。为了纪念他的精湛造诣和勤勉创新的工匠精神,促进石湾陶艺的传承创新、发展繁荣,在黄松坚大师逝世一周年之际,特举办“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塑作品展”。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市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 承办单位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佛山市黄志伟文化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佛山市陶瓷美术学会 展览 匠心筑梦—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师徒陶塑作品展 时间:2018年3月28日——5月13日(逢周一闭馆) 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研讨会纪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逝世一周年暨贴塑技艺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时间:2018年3月28日上午9:30——11:00 (9:00—9:30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签到并参观展览)地点:南风古灶古窑映像(拉坯表演区) 参加研讨会请提前预约报名 联系人:何小姐,联系电话:0757-82272902黄松坚简介黄松坚(1940——2017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陶协艺委会常务理事。生于广东东莞,1959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曾任创作室副主任、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艺术顾问。擅长陶艺人物创作,长期致力于石湾传统瓦脊贴塑陶艺的探索,其作品具有豪朴优雅、隽永传神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开创石湾陶艺一大流派。众多作品及论文参加国内和新、马、日、德、澳、美等多国展览和研讨,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春夏秋冬》等20余件作品获国家珍品奖、百花奖、金奖、美国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多次应邀赴美国及港台地区讲学交流。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技艺人员”,获全国“创作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务院突出贡献表彰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1月25日凌晨因病逝世,留下了无数的陶塑经典和备受人们敬仰的艺术风范。黄松坚作品欣赏《春夏秋冬》 1993年与黄志伟合作 《吹笛仙女》 1963年作《龙之尊者》 1990年作《人勤渔丰》 1973年作
21
2018-3
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同行到我馆交流
2018年2月27日,潮州市陶瓷文化交流团一行19人在佛山市陶瓷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真的陪同下到我馆参观交流。潮州市陶瓷文化交流团由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馆长黄奕强、副馆长李伟强、陈列馆工作人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郑金发、潮州陶艺家等组成,此行主要到石湾向同行考察学习陶瓷行业博物馆的专业经验和做法,提升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的综合功能。 交流团先后参观了南风古灶景区与我馆的基本陈列及临时展馆,随后与我馆领导进行座谈,我馆李燕娟副馆长向交流团介绍了我馆的基本情况及近年在展览陈列、专业研究、宣教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并与潮州市中国瓷都陈列馆就专业展览馆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促进了石湾与潮州两地文博行业的联动。潮州市陶瓷文化交流团参观我馆的基本陈列潮州市陶瓷文化交流团参观南风古灶景区座谈现场
28
2018-2
【展讯】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顺德博物馆展
展览名称《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展览时间2018年2月10日-2018年3月11日展览地点顺德区博物馆一层临时展厅自从被人类驯养之后,狗便一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得力助手,义犬、护主更是人们赋予狗最多的褒扬,狗也被古代人们列入12生肖当中。适逢戊戌狗年的到来,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顺德区博物馆承办的《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将于2月10日起在顺德区博物馆一层临时展厅和大家见面! 石湾贺年生肖是石湾的陶艺家们以每年的当值生肖为题材,创作出形象惟妙惟肖、群众喜闻乐见的生肖陶艺制品。自2016年开始,这些石湾陶艺大师的精美生肖塑像每一年都准时在新年期间来到顺德陪伴大家。本次展览展出的贺年生肖陶艺狗共60余件,它们或憨态可掬,或英姿勃发,配合陶艺家们赋予它们饱含寓意的名字,让整个展览洋溢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黄志伟《风生水起》潘柏林《意气风发》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11日,趁着假期的到来,大家快去顺德区博物馆邂逅这些满怀祝福的小萌物吧!转自:顺德区博物馆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展示:时间:2017年12月6日——2018年1月28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外地展示:时间:2018年1月18日—3月18日地点:中山市博物馆时间:2018年1月23日—2017年3月15日地点:珠海市博物馆时间:2018年2月2日—3月20日地点:南海区博物馆时间:2018年2月10日—3月11日地点:顺德区博物馆
9
2018-2
【资讯】市文广新局陈新文局长到我馆参观潘超安陶塑作品展
2月7日,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陈新文局长专程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专题展馆参观“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与石湾青年陶艺家潘超安进行交流,了解石湾青年陶艺家的发展现状,并对石湾陶文化的宣传方向提出了要求。
8
2018-2
【头条】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隆重开幕
领导嘉宾合影2月4日上午,“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展览将持续至3月12日免费向公众开放。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杨凡周先生致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先生致辞潘超安先生致辞潘超安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他热衷于探究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粹。他着力表现年青陶艺家对当代艺术的阐释,对传统的理解,在创作陶艺作品的同时,他喜爱绘画与哲学,并能将其精髓融入到石湾陶塑创作中,创作出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文人题材作品,为石湾文人题材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是继刘藕生、封伟民等名家之后又一位走文人创作路线的石湾陶艺家。本次展览以“我襟怀古”为主题,主办方精心组织了潘超安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风格的、极具代表性的陶塑作品70多件套。展览分为明代篇和学习篇两部分。明代篇主要展示明代文人系列作品20余件套,包括《明人醉酒图》、《携琴野外投知己——李渔》、《春庭落影转惠风——张岱》、《小窗闲看云舒卷——陈继儒》等,都是近年的佳作。小窗闲看云舒卷——陈继儒学习篇主要是潘超安对传统、对肌肉解剖等的学习,及以画入陶创作的作品等。题材涉及历史传奇人物、经典名著故事人物、临摹石湾陶塑名家作品及以画入陶的人物作品等,包括《明法八仙》、《水浒系列》、临摹潘玉书、刘佐朝、钟汝荣、刘藕生等名家作品系列、柴烧实践作品以及根据著名连环画大师戴敦邦先生画意入陶的作品等,从中可以看到潘超安从事陶塑创作的艺术探索及成长之路。领导嘉宾参观展览此外,展馆布置特别精致,颇具心思,以竹和芦苇装饰,穿插摆放明式家具等进行衬托,让人有置身古代之感,迎合“我襟怀古”的主题,是石湾陶塑与艺术生活融合的一次崭新的尝试。开幕当天展览现场的古琴雅乐、香席、茶席开幕现场还举行了作品捐赠仪式,潘超安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捐赠了5件近年创作的作品,分别是《吃茶》、《读西厢》、《趣味西游》、《三昧真火》以及《读书公》。开幕式结束后,在展馆现场还举行了“西园复雅叙”的主题活动,活动分两场,主题分别为《梅》和《文人》,内容丰富,有作品欣赏、古琴雅乐、香席、茶席、花艺展示等。随后还在博物馆会议厅举行了“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研讨会”,一众陶艺大师、专家学者等近30人出席了研讨会,就潘超安的作品及其创作艺术展开深入研讨。潘超安先生向我馆捐赠作品研讨会现场石湾在全面推进“陶谷”建设以来,以国际化视野,不断深入挖掘陶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批像潘超安这样优秀的创作人才,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欣赏到现代石湾陶艺的魅力,了解青年陶艺家在石湾陶塑艺术传承和创新中取得的艺术成果,引领石湾陶艺朝着更广阔的新天地发展。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时间:2018年2月4日——3月12日(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馆
5
2018-2
【喜讯】我馆展览入选2017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经过一周激烈的网络投票,2017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评选走向高潮! 1月31日下午,专家评选会正式召开,由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委员会成员、非遗保护专家、媒体代表等组成评选专家组,对进入决选阶段的大事进行审议。综合网络投票成绩与专家评分,得出最终结果。 我馆“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站入围2017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文博十件大事(排名不分先后)1.佛山召开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2.2017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亮点频现3.“石湾是个美陶湾”成都展大获成功4.清晖园博物馆成立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5.第二届华夏华服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海举行6.高明区博物馆改造升级再现古椰贝丘遗址文物7.2017第二届中国英石精品展在清晖园博物馆举行8.佛山木版年画惊艳北京、凉山州9.佛山祖庙文魁阁、三元亭揭幕10.“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省内展出文博十件大事回顾“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在省内展出2017年12月6日,“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石湾站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本次活动吸引近百位石湾陶艺家同台竞技,充分展示了泥釉火的创造力和多元化的技法。石湾站展出后,展览还将分别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巡回展示,为广大市民献上具有石湾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推荐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召开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2017年12月27日,佛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会上,市委书记鲁毅向全市部署工作,要求“围绕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的目标,努力把佛山建设成为门类新颖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市长朱伟总结并充分肯定近年来佛山文物博物馆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坚持“1+2+3”工作重点,即:把握一条主线、紧盯两大版块、实施三项工程,推进佛山文物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会上还公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明确“博物馆之城”建设总目标——争取到2020年,经正式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含纪念馆)数量增加至100家,美术馆、艺术馆总数提高到100家;实现每1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每10万人拥有1家艺术馆或美术馆。会议的召开对于推动佛山文博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推荐单位:佛山市博物馆)2017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亮点频现2017年5月14日至6月10日期间,结合“国际博物馆日”及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举办2017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全市共举办文博讲座、展览、非遗展演、免费鉴宝、非遗体验等30多场活动,展示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名城的风韵及内涵,与市民共享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荐单位: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石湾是个美陶湾”成都展大获成功2017年7月18日至10月31日,由佛山市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主办,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协办的“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在成都博物馆成功举办。展览展出明代至民国的石湾陶人物塑像、动物造型、艺术器皿、瓦脊、微塑等精品共106件(套),全面展现了石湾陶塑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吸引观众达70万人次。展览期间,市博物馆邀请石湾陶研究专家在成都博物馆举办六场公益讲座,让观众从不同角度贴近石湾陶的历史和艺术世界。展览的举办有力促进了佛山与成都两地的文化交流,有效塑造传播佛山城市形象。(推荐单位: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清晖园博物馆成立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2017年,为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做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清晖园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清晖园博物馆成立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创立,旨在用好、用活馆藏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中华文明、活化文物利用作出积极实践。目前,研发中心已开发邮票邮册、陶瓷器皿、文房用品、顺德美食等文创产品,受到广大市民喜爱。未来,研发中心将继续秉承“清晖创智,潮流引领”的理念,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院校联合、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基本原则,全面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文化旅游创意商品设计、投资和孵化平台。(推荐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第二届华夏华服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海举行2017年12月3日,第二届华夏华服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玄憬龙博物馆举办。此次大赛以华服为载体,是一个面向全世界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大赛。总决赛共有来自广东、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的33位选手参加,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大赛按照年龄阶段设为天使组、华丽组和芳华组,比赛内容包括华服、旗袍(唐装)以及中国风礼服展示三个环节,呈现华服之美,激发大家对美的追求,弘扬民族文化。(推荐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玄憬龙博物馆)高明区博物馆改造升级再现古椰贝丘遗址文物2017年12月4日,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举行升级改造竣工开馆仪式,并同步开展竣工开馆后的首个系列文博活动,包括举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文物展览”“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展览”“非一般的高明——高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以全新的形式观高明历史、赏高明非遗、品高明美食,让人们进一步走近和了解高明的本土文化。同时,改造后的博物馆馆舍将更为规范、专业,为市民带来更为精彩的展览及文化活动,同时助力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荐单位: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2017第二届中国英石精品展在清晖园博物馆举行2017年12月23日,第五届顺德珠宝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含英咀华润清晖——2017第二届中国英石精品展”在清晖园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安徽、上海、江苏、广州、英德等地的赏石收藏家共350多件展品,更得到国家级、省级及上海市观赏石协会的大力支持。本次展览充分发掘与发挥了藏家的潜能和资源,并为观赏者与藏家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展览的举办对于塑造岭南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富有岭南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起到推动作用。(推荐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佛山木版年画惊艳北京、凉山州2017年1月15日至3月18日、2017年12月20日至2018年3月20日,“岭南迎春 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和“佛山木版年画精品展”先后在北京、凉山州展出。展览展出市博物馆和禅城区博物馆馆藏清代至民国时期佛山木版年画精品126件。其中,在北京正阳门的展出受到广泛关注,共有新华网、人民网等40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报道,大大提升了佛山木版年画这一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推荐单位: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佛山祖庙文魁阁、三元亭揭幕2017年9月28日,适逢孔子诞辰2568周年,佛山祖庙的孔圣园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并举行了文魁阁和三元亭落成揭幕大典。昔日的孔庙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是佛山文化群英咸集之佳处。为延续佛山传统文脉,再现孔庙荣光,近年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全力推进孔庙片区景观提升工程,用心营建了文魁阁和三元亭。文魁阁和三元亭的落成,不仅进一步完善佛山祖庙孔庙片区的建筑格局和功能,展现佛山人崇文重道、争为人先的进取心态,同时也为佛山构筑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推荐单位: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2
2018-2
【展讯】旺旺贺新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在南海博物馆展出
展览主题:旺旺贺新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展览时间:2018年2月2日至3月20日 (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临时展厅 主办单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 石景宜博士博物馆导赏日期:2月10日、2月11日、2月24日、2月25日、 3月3日、3月4日、3月10日、3月11日、3月17日、3月18日导赏时间:上午10:30开始 狗狗忠实可靠、善解人意、机智勇敢、是人类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在古代就有“义犬救主”的传说。故事出自《搜神记》卷二十有一则《义犬冢》。故事云:三国吴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日,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测。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独火踪迹,因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后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狗之忠诚爱主由此可见一斑。那关于狗狗,知识渊博的你还知道有多少呢?快到南海博物馆科普一下狗狗的相关知识吧! 南海博物馆将于2018年2月2日至3月20日举办《旺旺贺新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本次展览特别甄选了石湾贺年生肖陶艺作品近80件,作品或严谨写实,栩栩如生;或卡通浪漫,意趣盎然;构思独特,手法多样,异彩纷呈。 怎么样啊!是否已经拜倒在“汪星人”萌萌的形象下了呢?今年是戊戌狗年,大家快去南海博物馆围观“旺旺”吧!旺旺贺新年,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兴旺发达!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旺旺!事业旺旺!转自:南海博物馆
2
2018-2
【展览预告】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将于周日开幕
“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将于2月4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和合大乘陶艺工作室、佛山市六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将持续至3月12日,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是他首次在石湾本地举办的个人展览,展览展出了潘超安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风格的、极具代表性的陶塑作品70多件套,分为明代篇和学习篇两部分,充分展示潘超安从事陶塑创作的艺术探索及成长之路。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承办单位和合大乘陶艺工作室佛山市六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佛山市委员会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佛山市工艺美术协会佛山市禅城区美术家协会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广州融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佛山东方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佛山民进开明画院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南越古琴社(佛山琴社)陶一峰陶缘柴烧豹摄影水木舍广州自得堂深圳天勤尚筑我襟怀古——潘超安陶塑作品展时间:2018年2月4日—3月12日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临时展厅潘超安简介 潘超安,字笑禅、漫禅。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初中即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先生为师,初窥艺术门径。后入读广州大学,主修工艺美术,毕业后辗转接触陶艺,探究石湾陶塑源流、发展、各种流派和表现形式,秉承“学我者昌,似我者亡”之理,摸索自我取法之道以应身心合一之法。凤眼描、折转描初见成效,并引用黄宾虹先生心法,探索“写塑”技法在陶塑中的应用。近年亦随画家朱涛老师学习国画和书法鉴赏及技法,把传统人物造型和文人审美意趣融入创作中。2018年成为戴敦邦入室弟子。2014年成功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出版省博展览系列丛书《潘超安陶塑作品集》。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理解和现代陶艺元素的大胆运用,一件件夸张而不失神韵、生动而富有趣味的石湾雕塑呈现在世人眼前。部分展览作品欣赏:《千峰翠色入云髻》柳如是青藤白阳——徐渭咏梅《桃花醉》唐寅
2
2018-2
【展讯】2018年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展出
2月1日, 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开幕。《窑望石湾》系列展览已连续举办多届,由于展品内容丰富多彩,陶艺名家及实力匠人作品齐聚,均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赏和推崇。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特征集筛选了过百件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的石湾陶塑精品,在春节前夕为广大市民奉上一场鉴赏与交流的文化盛宴。今年正值戊戌狗年,本次《窑望石湾—陶艺名家精品展》,主办方征集筛选了多位国家级大师的传统贺年生肖作品,还包括一些实力匠人的锐意新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的《吉庆满堂》、杨锐华的《旺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庞文忠的《大富贵》、何惠娟的《百瑞和鸣》,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陈冬阳的《普贤菩萨》等等,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更多了解石湾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领略石湾艺术陶塑的迷人风采!主办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承办单位佛山市石湾文化产投资有限公司展览日期:2018年2月1日——11日展览时间:9:30 至 17:00展览地点: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3号岭南会展览馆2~3层展厅
1
2018-2
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获奖作品欣赏(三)
创意生肖奖作品欣赏以下作品排名不分先后童盛强《进财》皮伍祥《富贵长狗》周炳基 周小星《多多》李颖鸿《旺旺》林丽芳《旺旺》刘雷《巴巴狗》范安琪《诚祥如意》赵淋《超旺》凌康强《小宝》林湘伟《招财烟盅》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时间:2017年12月6日——2018年1月2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首次以360·全景展示作品今年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首次利用360度全景拍摄,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三维空间场景,全面展现生肖展场馆及作品,如果不想出门的小伙伴,直接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展览全景展示页面,大饱眼福了!
26
2018-1
【展讯】《金犬迎福——狗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在珠海市博物馆
由我馆和珠海市博物馆主办的 《金犬迎福——狗年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于2018年月1月23日在珠海市博物馆展出。22号我馆工作人员赶赴珠海市博物馆进行布展工作,大家小心翼翼将陶瓷作品放入展柜,摆好展品说明牌,清点作品数量,做好交接工作。本次展览作品以来年(戊戌年)的生肖“狗”作为主题,集合了石湾老中青三代陶艺家的最新力作。这些作品或严谨写实,栩栩如生;或卡通浪漫,意趣盎然。通过巡展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石湾陶艺,让石湾生肖陶艺散发更大的光芒。展览时间:2018年1月23日-3月15日展览地点:珠海市吉大景山路191号九洲城 珠海市博物馆布展现场展厅一角
24
2018-1
【展讯】《盛世旺福——狗年石湾贺年生肖陶塑作品展》在中山市博
《盛世旺福——狗年石湾贺年生肖陶塑作品展》在中山市博物馆开幕啦~布展现场展出的作品或严谨写实、栩栩如生或卡通浪漫,意趣盎然构思独特、手法多样、异彩纷呈《稳操胜券》潘柏林《旺旺》杨锐华《旺仔Happy》何惠娟展厅一角展出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每位陶艺家怀揣着对来年吉祥的愿望塑造出心目中最理想的“汪星人”的形象欢迎大家到中山市博物馆参观噢!主办单位:中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出时间:2018年1月18日至3月18日展出地点:中山市石岐区孙文中路197号 中山市博物馆
19
2018-1
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获奖作品欣赏(二)
传统生肖奖作品欣赏以下作品排名不分先后卢绍国《旺旺》罗明佳《欢乐年年》曹锋明《丁财两旺》宋敏《前程似锦》刘显明《满堂喜悦》冯志伟《旺》伍蔚蔚《旺仔旺女年年旺》吴祥坚《旺上加旺》庞智成《年年如意》霍秀银《福慧和畅》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时间:2017年12月6日——2018年1月2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首次以360·全景展示作品今年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首次利用360度全景拍摄,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三维空间场景,全面展现生肖展场馆及作品,如果不想出门的小伙伴,直接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展览全景展示页面,大饱眼福了!
17
2018-1
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获奖作品欣赏(一)
经典生肖奖作品欣赏以下作品排名不分先后封伟民《久久鸿福》霍冠华《意气风发》杨锐华《旺福》黄志伟《风生水起》潘柏林《富贵平安》杨英才 黄艺舒《和气生财》周炳基《猎风》何惠娟《旺仔Happy》霍家荣《金毛旺旺》刘炳《吉庆满堂》庞文忠《大富贵》梅文鼎《钱在眼前》刘健芬 方颖图《金鸣盛世》霍然均《獒视群狗》刘雪玲《富贵呈祥》苏锦伦《好运年年》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时间:2017年12月6日——2018年1月2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地点: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专题展馆首次以360·全景展示作品今年的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首次利用360度全景拍摄,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三维空间场景,全面展现生肖展场馆及作品,如果不想出门的小伙伴,直接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展览全景展示页面,大饱眼福了!
10
2018-1
【石湾口述历史】丨谢邦师傅谈“石湾彩虹釉”
撰稿:刘孟涵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在“清代前期色釉瓷器的创新与发展”一节中指出:“中国的传统色釉,大多数以某些天然矿物为着色剂,其主要着色元素不外乎铁、铜、钴、锰四种。唯胭脂水一色是金的着色。”[1]生产陶器的石湾窑历史上有没有以金为着色剂,一些同仁曾表示没有可能。但今年84岁的石湾美术陶瓷厂退休师傅谢邦却以他的亲身经历明确地作了肯定的回答。谢邦原在石湾日用陶器一厂工作,1959年调入石湾美术陶瓷厂,成为该厂工艺美术学校第一期学员。谢邦回忆,当时正值大跃进,学员经常参加担担抬抬的体力劳动,但学校课程由刘传等担任,短短11个月也学到了一些陶瓷艺术和技术知识,毕业后工厂分配他和邝锦荣两人负责工厂釉料研试。 刘孟涵老师(右)与谢邦师傅(左)讨论“石湾彩红釉”国营美术陶瓷厂1958年由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公私合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和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三家合并建成。早期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私人作坊主手里,他们往往不把技术诀窍全部公开,谢邦和邝锦荣负担了重新探索的任务。上世纪中石湾就有以黄金作原料的“彩红釉”,用于山公微塑,例如人物的服饰,亭台宝塔顶上的宝珠等,烧成后呈亮丽的粉红色,用量极少,却是画龙点睛之笔,以特制的炭炉低温烧成。谢邦记得石湾工艺社早期负责炭炉的师傅人称“矮仔鉴”。1961年谢邦接手美陶厂艺术轴的研制,由于生产的需要,也配制彩红釉。购买黄金的计划每年提交银行审批,厂长签名,由供销科办理,试制组领用也需签名,制度很严格。每次用黄金约3钱(15克),把金片剪碎后用强酸浸融两小时,然后加入玻璃粉、铅粉(红丹或醋酸铅),少量陶泥,用人工擂匀擂细备用,整个过程有人监督。施彩红釉的产品由独制的炭炉烧成,不用匣钵,明烧30分钟,烧成温度约750-800℃,用肉眼判断,没有测温设备。美陶厂从1961年起配制彩红釉生产山公微塑,由于各种原因,不到3年就停止使用,以后也没有恢复。谢邦师傅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准确叙述石湾彩红釉生产历史的亲历者。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第三章“釉彩”对“金红釉”有这样的介绍:“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清代康熙年间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故又称洋红。”“它的制作,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红色釉,在800℃-850℃的彩炉中烧烤而成。”“金红釉的瓷器都是官窑产品,雍正、乾隆两朝最精。”[2] 清雍正胭脂红釉罐(《中国古陶瓷图典》第209页,胭脂红釉是金红釉的一种)清代景德镇官窑“胭脂水”制品两次烧成,近代石湾窑“彩红釉”一次烧成,但烧成温度和釉面颜色都是相近的。与官窑不同,石湾窑扎根市场,服务民众,成为国内品类最多,题材最广,釉色最丰富的窑口。石湾窑以本地大量蕴藏的陶土岗沙作原料,釉料既有民众炊事残留的草木灰,手工业作坊的废料铁屑铜末,河滩的河湴和山丘的星硃,需要时也舍得使用昂贵的黄金,体现了石湾工匠精益求精、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善用资源的智慧。 注释:[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34-435页[2]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
1
1-1